共找到 3 项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结果
Looking awry: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著;季广茂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自然是数学设计的图论
作者: 王介南著
简介: 王介南所著的《自然是数学设计的图论》的主要方面,是拿举世所无、 唯我中华独有的《周易》所载“天地之数”,亦即《河图》、《洛书》作为 整体论科学体系的终极设计,对还原论科学体系作出某种新的对比思考,作 者认为:历经四百年对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还原论,现在已和加速 度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一个典型的例子,1965年射电天文学精确地测准 了水星的自转周期为58.646天,等于它的公转周期87.969天的2/3,但是无 法作出解答为什么必须如此。而我们的《周易》所载的《说卦传》上早有公 理化的语言这样说“叁天两地而倚数”。这就是一个3:2的比率关系,对于 水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来说,就作出如下计算: 58.646×3=175.938自转 87.969×2=175.938公转 这不就是“自然是数学设计的”吗?而且设计得如此精确,在数字表示 上,达到小数点后第三位,而这里的3:2的比率关系不就是引力相互作用的 定量特征吗? 但是当今的科学理论中,引力的处境怎样呢? 如果拿《10000个科学难题?物理学卷》一书中例子来说,就有这样的 事例: 题为“统一场论中的规范等级问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标准模型描述电磁力和弱核力却遗漏了另一个力――那个我们事实上最 早认识的力――引力。这可不是心不在焉的小疏忽;我们已经看到,用标准 模型里描写其他力的语言(即量子场论的语言)来描写引力,存在难以克服的 数学障碍……我们任何统一强力与弱力的对称性破缺,只是更基本的对称性 破缺的一部分,不论那个对称性是什么,它的破缺联系着引力与其他三种力 。也许根本就没有单独的强力、弱力和电磁力的统一理论。而只能有一个囊 括了四种相互作用的真正的大统一理论(重点号为本书作者所加)。 同样是个引力问题,在同一本书里题为《量子场论的严格解》中,有一 段文章这样说: 目前已知的物质世界4种基本相互作用除了引力之外的其他3种力都表现 为某种特定的量子场论。而描述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在目前实验可达到的精度 内也完全可以不用弯曲时空而用在平直时空中的效应即四维时空中特定量子 场论――Yang-Mills引力理论来替代。 人们要问:“严格”的量子场论为什么还要某种替代物呢?不用替代物 不是更“严格”吗?比如律师办案,要为他的主事人举证,不用替代不是更 有效吗? 在这个问题上,对引力的看法上,不但不是心不在焉的小疏忽,而是有 意用“替代物”来回避正面的批判了。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归咎Yang―Mills 。同样是由于无法突破引力的数学障碍,以至于要用一种“特定的量子场论 ”来对付四种自然力的大统一问题。好像有的宇宙学家,为了绕过奇点这一 时空流形的尽头,而用一“特定”的“量子场论来替代”。 要问我们的《周易》所载的天地之数中,能突破引力的“数学障碍的数 理机制”吗? 有!你的手机号码盘就是引力的数学模型(如下图)。 计算方法:1×3―3,3×3―9,9×3―27,27×3―81,81×3=243,… 2×2―4,4×2―8,8×2―16,16×2―32,32×2=64,… 这里的3:2的比率关系,就跟水星自转周期等于它的公转周期的2/3完 全一致。 叁天两地而倚数的公理化,不但表现在引力上,而且表现在内接于圆内 的四边形的弧90。和弦60上,表现在上(u)夸克电荷等于质子电荷的2/3上 ,而且还表现在萤火虫2秒时间闪光3次的频率关系上。所以引力的作用对象 是所有的粒子和能量,换句话说:宇宙是在八卦式的引力大统一之下。 最后,单从引力的数学本质来看,中国独有的《周易》所载的“天地之 数”,也即《河图》、《洛书》是不是一种终极设计呢?自然的数学设计的 根基全在中国的《周易》所载的天地之数之上呢? 《自然是数学设计的图论》中此类的事例很多,不胜枚举。
历史与现实
作者: 关剑平主编
简介: [p]通过对于中国佛教茶文化的历史总结,通过对于日本佛教茶文化的古今一贯的发展脉络的研究,通过对于现存佛教清规的梳理,寻找当代佛教茶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尽快建立起一个佛教茶文化的实体,为佛教界、佛学界、茶文化界提供一个批判的实体对象。到2020年时间何其长,国家社科基金的研究期限也不过三年;到2020年时间何其短,日本消化中国茶文化用了二百六十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本书介绍了中国佛教与茶文化、日本佛教与茶文化、禅茶实践研究等内容。[/p]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