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olutionary History Prospect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作者: 杨厚均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从民族国家想象的角度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进行了再解读,以寻求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全书共分“绪论”、“历史”、“革命”、“英雄”、“史诗”和“结语”六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题的学术背景并对本书所涉及的主要理论范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民族国家想象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概括。本论题的提出,是在8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展开的关于民族国家想象和中国现代文学关系话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并试图将这一话题引向具体与深入。本文所涉及的核心理论问题包括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想象与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绪论认为,所谓“民族国家”应该从现代政治意义上去理解,它是伴随着现代化过程而产生的,首先在英国、法国而后向全世界蔓延的一种社会形态,强调的是共同政治组织的整合与协作。既然是一种整合与协作,就意味着其中包含着想象的成分,特别是在现代化背景下,这种共同政治组织甚至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想象共同体是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家安德森等人提出来的,他们所说的共同体想象实际上就是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对于“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绪论限定为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产生的反映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绪论指出,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中有着独特的优势。绪论还表明了本论题的基本目标,即一方面试图在民族国家想象这样的视野中,去获取对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现代性的更为贴切的理解;另一方面,企望通过这种理解来获取对整个新中国文学、甚至当代中国文学现代性把握的启迪。
第一章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历史内涵进行考察,认为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对革命历史的巨大兴趣,是出于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记忆重构的迫切需要,而这种重构的历史就是革命历史。从革命的历史化到历史的革命化,表明了革命历史小说在革命历史记忆重构上的不断深化。新的革命历史的外在时间谱系与内在逻辑结构的确立成为重构的关键。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历史的重构的最终指向是对新中国现实的认同,因此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的“现在性”组织。
第二章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革命主题进行探讨。本章认为,革命是现代民族国家确立的基本路径,这意味着任何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都不可能脱离关于革命的想象,或者反过来说,任何关于现代意义上的革命想象都不可避免地构成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内容。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革命”想象,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进行的。它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革命”的想象,将“革命”意识深深地嵌入每一个国家成员的思想深处,从而更为牢固地将革命与现代民族国家捆绑在一起,以实现国家的进一步的现代化。革命的普遍化图景、革命的狂欢化图景、革命的仪式化图景则分别从理性认识、世俗体验以及宗教情怀等三个不同层面,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这种革命意识的嵌入。
第三章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认为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之所以如此重视英雄形象的塑造,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在民族国家想象中,英雄常常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集中体现者,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格化形象,英雄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整合现代民族国家的秩序。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英雄的完美品格的塑造,正是上述功能的典型体现。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急于获得社会的整体认同,迫不及待的宣言心理、宣言方式与宣言行为成为新中国形象的重要特征。这导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对英雄言说能力的高度重视,英雄的言说本身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格化彤象。
第四章则从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艺术体式上的史诗追求中来进一步理解其民族国家想象的特质。本章认为,史诗体式的追求对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来说并非偶然,一方面是因为史诗艺术形式与生俱来的强大的阐释功能,这种阐释功能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中的历史记忆的重构相契合;另一方面,史诗艺术形式在表达认同上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此外,这种史诗体式本身即具有独立的意义,不仅是新中国想象的工具或手段,本身就是新中国国家品格的形象化。也就是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在体式上的巨大规模、它的洞悉一切的视角、它的英雄中心结构、它的庄重典雅的语言,本身就是伟大中国的符号化。本章还通过对几个典型作品的个案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史诗体式上的追求。
结语部分从现代性追求的视角,在共时的和历时的两个层面上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之民族国家想象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就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提出了粗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