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 项 “熊礼汇 评注”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熊礼汇 评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4月
简介: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1,迢迢见明星2。素手把芙蓉3,虚步蹑太清4。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5,高揖卫叔卿6。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注释】1莲花山:又称莲花峰,为华山中峰,亦为最高峰。2迢迢:遥远的样子。明星:仙女名。《太平广记》卷五九《集仙录》:“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3素手:洁白的手。4虚步:凌空而行。太清:天空。5云台:云台峰。慎蒙《名山记》:“云台峰在太华山东北。”6卫叔卿:神仙名。《神仙传》记载,卫叔卿,中山人,服云母得仙。曾乘车驾白鹿从天而下见汉武帝,倏然而去。武帝遣使者寻找,至华山绝壁之下,见其与数人博戏于石上。【解读】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五载(756)正月以后。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安禄山攻破东都洛阳,次年正月僭称皇帝,大封部属。李白目睹洛阳陷落,遂西进函谷关,上华山,继而南奔宣城。诗即作于登华山之后。这是一首极富浪漫色彩的诗,也是李白少有的直接反映安史动乱的诗。其艺术手法,充分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陈沆说此诗“皆遁世避乱之词,托之游仙也”(《诗比兴笺》),大体是对的。托游仙而写遁世避乱之意,就是此诗的基本手法。所谓“避乱”之“乱”,自是安禄山之乱。诗中是通过写诗人与仙人同游云空俯视所见,表现其“乱”的。如果说诗中写诗人俯视所见,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那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则是通过对超现实的游仙题材的处理完成的。而这正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之一。有的选本将诗截为两段。说诗中“驾鸿凌紫冥”“以上写诗人在华山游仙生活”,说“俯视”“二句谓在华山上低头俯看洛阳一带平原”云云。其实,后四句仍是写诗人的“游仙生活”,“俯视洛阳川”不过是诗人“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中间的一个举动。写这个举动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便于从鸟瞰角度概括描写社会灾难,表达诗人对安禄山僭位大封伪官和残害民众的愤怒,同时也借以说明他为什么要遁世避难。于此,可见诗的构思缜密、巧妙。又诗的形象变换、场景变换、氛围变换、境界变换、情调变换,能使人产生多种审美感受。而写到俯视所见即戛然而止,这样,李白目睹世间动乱,是否还会随仙而去,便令人生想。古风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1,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2,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3,枳棘栖鸳鸾4。且复归去来5,剑歌行路难6。【注释】1被:覆盖。2徂(cú)辉:太阳落山时的光辉。3梧桐:传说为凤凰所栖息者。《庄子·秋水》:“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4枳棘:两种带刺的树木。《汉书·循吏·仇览传》:“枳棘非鸾凤所栖。”5归去来:即归去,“来”为句末语气词。陶渊明归隐时,写有《归去来辞》。6剑歌:弹剑而歌。行路难:乐府杂曲歌名。【解读】此诗写诗人目睹时局动荡、昏乱,而有归隐之思。诗的结构简单,首句领起,接下来九句都是写“登高望四海”所见,末二句则写因有所见之感。写其所见,多出以自然景物,而各有所指。寓意或如萧士所云:“‘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者,以喻高见远识之士知时世之昏乱也。‘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者,以喻阴小用事而杀气之盛也。‘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者,谓遭时如此,所谓荣华者如水之逝,万事之无常亦犹波澜之无底止也。日,君象;浮云,奸臣也;掩者,蔽也;徂辉者,日落之光也。比喻人君晚节为奸臣蔽其明,犹白日将落为浮云掩其辉也。无定端者,政令之无常也。‘梧桐巢燕雀’者,喻小人在上位而得志也。‘枳棘栖鸳鸾’者,喻君子在下位而失所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对“白日掩徂辉”二句,解者稍有分歧。沈德潜赞同萧说,谓“‘白日’二语喻谗邪惑主”(《唐诗别裁》)。王琦则说:“‘白日掩徂辉’,谓日将落而无光,如人将有去志而意色不快。‘浮云无定端’,言人生世上,行踪原无一定,何必恋恋于此!或以落日为浮云所掩,喻英明之人为谗邪所惑,两句作一意解者亦可。”(《李太白全集》注)比较而言,王氏所说不得要领。之所以如此,是他硬要将此诗主旨说成是“太白所投之主人惑于群小而不见亲礼,将欲去之而作此诗”(同上)。而李白痛呼“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实在是因时世不可为,步履维艰所致。……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1。月下飞天镜2,云生结海楼3。仍怜故乡水4,万里送行舟。【注释】1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2天镜:指映在水面的月影。3海楼:江面上水雾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幻影,即海市蜃楼。4怜:爱。故乡水:长江水自李白家乡蜀中流来,故云。【解读】荆门,山名,位于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江北虎牙山隔江相对。《水经注·江水》云:“江水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其状似门,虎牙山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江出荆门,即跃入江汉平原。江上风光,与在荆门以西蜿蜒穿行于峡谷时相比,大不同矣。此诗当为诗人出蜀初过荆门时所作,写的是他船渡荆门、驶入荆江的新异之感。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甚是。诗的首联写得平实,却反映出诗人终于出蜀入楚的激动心情,语气中含有几分庆幸、几分自得。颔联、颈联写景,都不离荆江之水。“山随平野尽”,自是写诗人乘船经千余里峡江进入荆江所见江岸地势的显著变化;“江入大荒流”,更是写所见江出荆门、跃入江汉平原的壮观景象。“飞天镜”、“结海楼”云云,亦为荆江本地风光。尾联虽也写荆江之水,却是借水抒情。特意点明它是来自故乡的水,且谓其“万里送行舟”,无意间流露出一丝怀乡之愁。和首联所言,一并写出诗人渡过荆门的心理感受。此诗写荆门荆江形胜,有“包举宇宙气象”(杨成栋辑《精选五七律耐吟集》),除取景阔大、出语雄壮外,与尽从动态角度叙事、体物、抒情,大有关系。前人注“山随平野尽”二句,爱拿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和它作比较。讲二者区别,或谓李诗为“壮语”,而杜诗“骨力过之”;或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语)。其实李诗写的是船过荆门所见荆江的独特景象,杜诗写的是夜行荆门惯见的一般景象,两者都显出壮远之美。但李诗写的是诗人初渡荆门一览江山的新异感,内含欣喜之情,杜诗写的是诗人荆江“旅夜”观星望月(水中月)的孤寂感,内含凄冷意绪。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1,布帆无恙挂秋风2。此行不为鲈鱼鲙3,自爱名山入剡中4。【注释】1空:指树枝叶落已尽。2布帆无恙:顾恺之作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参军,请假东还,并请殷仲堪把布帆借给他。顾恺之途中遇险,写信对殷仲堪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世说新语·排调》)于是后人称旅途平安为“布帆无恙”。3鲙(kuài):通“脍”,细切的鱼肉。此句用西晋张翰因思念故乡鲈鱼鲙而辞官回家的典故。4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解读】敦煌唐人写本《唐诗选》残卷抄有此诗,题作《初下荆门》,若抄本抄自原诗,则此诗为诗人出蜀乘舟初过荆门时作。不过诗中写秋色而言秋兴,秋意弥漫,以《秋下荆门》为题,也恰到好处。此诗并不费解,作者只是说他秋下荆门欲到剡中一游,但他信口道来,却说得巧妙,说得有兴味。诗中两用典故,无不出语自然,可谓运古入化,绝无痕迹可言。如“布帆无恙挂秋风”中,“布帆无恙”本是顾恺之舟行遇险,在信中向朋友介绍所借布帆完好的话,诗中用来说舟行一路平安,就有味、有趣,使人想到诗人心境的平和、惬意。“此行不为鲈鱼脍”,虽是反用“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莼鲈”事,由于语浅意明,读者即使不知张翰典故,读这一句和下一句,也会明白此行入越情致的清雅、恬逸。与用典运古入化一致,全诗语言浅淡,却用字准确、生动,如“江树空”之“空”字,写霜落木叶俱尽之状,简直无可替换者;“挂秋风”之“挂”字,从空虚处突出布帆形象,令人生想。至于此诗用语信腕信口,而句句勾连得紧,则如李所说:“首句写荆门,用‘霜落’、‘树空’等字,已为次句‘秋风’通气。次句写舟下,趁便嵌入‘挂秋风’字,暗引起第三句‘鲈鱼脍’意来。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为鲈鱼脍’五字翻用张翰事,以生出第四句来,托兴名山,用意微婉。”(《诗法易简录》)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1,瞿塘五月谁敢过2。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3。拨谷飞鸣奈妾何4。【注释】1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瞿塘峡口。2瞿塘: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溪。3缲(sāo)丝:煮茧抽丝。4拨谷:即布谷鸟。布谷鸟叫声如同“布谷”二字之音。又布谷叫,表明农忙季节已到。【解读】《荆州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七十二收此诗,列入杂曲歌辞。此诗写荆州农妇在麦熟、茧熟季节对远在巴蜀的丈夫的思念,全诗五句皆可视为农妇对夫君诉说心思的话。理解诗意,应先从“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入手,然后再看首二句。农妇说她在麦收、茧熟季节想念夫君,“忆君”思绪纷乱就如同抽茧出丝的丝头一样。诗中用双关语,以“丝”言“思”。农妇情思“头绪多”,从大的方面看,不外二端。一是急切地盼望他能及时归来,一是想到他不能归来。细言之,盼他归来,是出于情感需要对作为夫君的思念,和出于农事需要对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丈夫的想念。想到他不能归来,是因为想到五月峡江险恶,白帝城边风波大作,瞿塘峡无人敢过。他若归来,就可能遇到生命危险。这样,既想他归来,又想到他不能归来或不应该归来,自然心绪复杂。这心绪的复杂,正反映出农妇的善良、朴质和对夫君情感的真挚。农妇以两难之心缲丝,手忙脚乱、神色不定,可以想见。如果说情感上的思念还可以勉强克制,那割麦、犁田、下种、栽秧的农活可实在不能耽误啊!诗中一句“拨谷飞鸣奈妾何”,正写出了她既怀两难之心,又为农事所忧的焦灼感和窘迫感。此诗风格酷似汉代民谣,又似今日江汉平原流行的“赶五句”。语言质朴,抒怀言事,切近农家生活,有地方特色。不但“缲丝忆君头绪多”,取境典型、言情极富表现力;末句“拨谷飞鸣”云云,也能在叙事之外别添一种韵味。使人咏而诵之,对农妇顿生同情之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1。孤帆远影碧山尽2,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1烟花:犹言繁花如烟。2影:一本作“映”。碧: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绿”。山:一本作“空”。陆游《入蜀记》:“太白登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诗云:‘征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解读】此诗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春天,此前,李白和孟浩然已交往有年。“故人”在阳春烟景之时,出游繁华的扬州,固然可喜可羡,就李白而言,仍留恋难免,故作此诗以道其依依难舍之情(用沈祖老师说)。前人欣赏此诗,无不道其抒情之妙。概言之,则谓其乃“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陈继儒语)。“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唐宋诗醇》)。细言之,则谓“‘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汝询辑《唐诗解》)。用“语近情遥”概括此诗抒情特色,真可谓探骊得珠之论。只是“语近”,不单指用语轻婉、浅淡,还指用平常语说平常景、叙平常事;“情遥”,不单指“不见帆影,唯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黄生《唐诗摘抄》),还见于诗中所写平常景物中。当然,最使此诗显得“情意悠渺”的,是后二句所写诗人伫立江边(有学者认为是在黄鹤楼上)久眺孤帆远去的形象。“孤帆远影碧山尽”,实际上展示的是一个漫长的送别过程。大概孟浩然解缆放船,在船头与诗人拱手道别后,诗人仍然伫立江干,目送船行。先是船只赫然在目,继而愈行愈远,唯见一片孤帆,最后连孤帆远影都望不见了。这伫立久望,自然显露的是诗人的别情依依。“唯见长江天际流”,也不仅仅是像前人说的“不见帆影,唯见长江”,是在写诗人的惆怅感。还和前说“孤帆远影”一样,是在写诗人伫立久望的专注。岂止目送船行,心亦随人远去,因而江中流水和来往船只全不在他眼中。直到孟浩然的坐船消失在水天相接处,他才收回视线,从离情别意中回过神来,注意到江水东流。和这种手法相近的,有中唐诗人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不过钱诗是写听者陶醉于音乐的感受。写别情而与此诗后二句手法最相似的,是岑参的诗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蜀道难噫吁1,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2,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3,可以横绝峨眉颠4。地崩山摧壮士死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7,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8。青泥何盘盘9,百步九折萦岩峦10。扪参历井仰胁息11,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1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13,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14,砯崖转石万壑雷1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16。一夫当关17,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18,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9。【注释】1噫吁(yī xū xī):惊叹声。《宋景文公笔记》:“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李白作《蜀道难》,因用之。”2蚕丛、鱼凫(fú):远古蜀国的两个君王。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3太白:山名,秦岭主峰,位于今陕西省眉县东南。鸟道:鸟飞的通道。4峨眉:山名,位于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5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云:“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6天梯:指高而陡的山路。石栈:俗称“栈道”,在峭壁上凿石架木筑成的通道。7六龙:传说羲和每天驾着六龙所拉的车子,载着日神从东往西行驶。回:回转。高标:高的标志,指蜀道中的最高峰。一说为山名,即“望高山”。8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9青泥:岭名,位于今陕西省略阳县北。10萦岩峦:意谓围着山岩峰峦打转。11扪(mén):摸。参、井:星宿名,分别为蜀与秦的分星。古代天文学将十二星辰位置与地面州、国对应,就天文言,参星、井星分别为蜀地、秦地的分星;就地理言,则蜀地、秦地分别为参星、井星的分野。12巉(chán)岩:高峻的山崖。13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君杜宇魂化而成,逢春即鸣,啼时嘴角流血,声音悲凄。14飞湍(tuān):奔腾的急流。喧(huī):喧闹声。15砯(pēnɡ):水击岩石发出的声响。16剑阁:今四川省剑阁县大、小剑山之间的栈道。崔嵬(wéi):高耸、高峻之状。17一夫当关:晋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谓剑阁。……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18锦城:锦官城的简称,故址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南。19咨(zī)嗟:叹息。【解读】《蜀道难》为南朝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收入此诗,列入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此诗作于长安,时间应在天宝十二载(753)以前。《本事诗·高逸》言:“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关于《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最为可取的是詹先生的送友人入蜀说。其构思略同于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以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类诗主要是通过描写某种自然景象来表达送别之情。它们有如画家的赠人之作,出现在画面的是巍峨雄奇的江山或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画家的送人之意就包含在他所创造的意境中。李白的《蜀道难》也是如此,它主要是通过描写蜀道之难表达对友人入蜀的关切之意。诗的中心内容,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着力描写的,就是蜀道难的“难”。诗中写蜀道之难,不单写自然环境的艰险,还写到人事环境的险恶,对梁陈诗人作《蜀道难》仅言其险而不及其他,是一个突破。李白并没有走蜀道的经历,他能成功地写出蜀道之难,诀窍有三。一是取材多从神话传说、文史资料中来。诗人将有关蜀道的神话、传说、历史和文学资料交融在一起,结合自己登临山水的体验,构思蜀道之难的形象、氛围、境界,能使人产生新异、奇险,以至神秘的感觉。二是写蜀道之险,极尽夸张、形容之能事。其中无论概叙,还是细说,无不形象鲜明,使人触目惊心。三是诗中有人,既有置身蜀道的友人,又有位于蜀道之外的诗人。诗人既用友人置身蜀道的强烈感受衬写蜀道的艰险,又借和友人的对话(诗中表现为有问无答),表示对友人安危的关心和反复强调蜀道的险、难。此外,诗以嗟叹起,以嗟叹结,始终在诗人为蜀道之难感到讶异、惊骇的话语氛围中描叙蜀道之难,以及三次在诗中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都对蜀道之难起有反复渲染、不断强化的作用。前人说:“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唐音审体》评语)其实这一唱三叹之词,也可理解为诗人对友人的再三提醒。
作者: 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评注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 《千家诗》一这是一本旧时儿童学诗的启蒙读物。 原本《千家诗》七言部分为宋代谢枋得(叠山)所选,五言部分为明代王相(晋升)所选。他们所选的诗,大多是唐宋名家的作品,又限于绝句和律诗这两种体裁。这些诗篇幅短小,诗味浓郁,情趣盎然,并有严谨的格律,和谐的音韵,通俗易懂,读之朗朗上口,易于背诵。过去,《千家诗》几乎成了家传户诵的普及性的诗歌选本。这个选本,注意到了题材的多样性,其中有描写四季风光的,也有咏物言志的;有赠友送别的,也有吊古伤今的;有题画咏史的,也有应制颂德的,还有写寺院高僧、侠士隐者的。总之,在这个两百多首诗的选本中,反映了传统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这对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面貌和社会情状,是有一定帮助的。 同时,这些诗歌,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在诗歌语言的锤炼和形象的构思上,至今还能够给我们以必要的借鉴;对于提高我们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和加强诗歌艺术的素养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对这个流传颇广且至今不衰的诗歌选本,我们做了新的注释。新注本除了写有作者介绍外,主要是对诗歌进行注释和说明。为了帮助初学的读者,我们的注解力求浅近,并作了必要的串讲;说明也力求准确,并作了必要的分析。 《千家诗》所选的作品几乎全部是近体诗。为了使读者对近体诗的格律有所了解,作者还编写了一个近体诗的一些基本知识,附在书后。
作者: 熊礼汇评注
简介:《唐宋名家诗词:李白诗》特选最杰出的唐诗宋词作家及其作品,由当代著名学者加以注释和点评,以期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亘古不朽的艺术世界。
作者: 熊礼汇评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简介: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的诗表现了唐代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并转向衰落时代的特点。 首先,李白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信心,期望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经常以管仲、张良、乐毅、诸葛亮、谢安、鲁仲连为榜样或以之自许。他也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或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这些积极用世、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盛唐的时代精神。 李白诗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权贵意识,也有着明显的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他诗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下,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任华称他“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显然,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又希望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愿向权贵“摧眉折腰”。这大概正是古代“诗穷而后工”(欧阳修语)和“文章憎命达”的原因。保持独立人格是取得创作成功的基本前提之一,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又是保持独立人格所必须做到的,这是古代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穷”、都不“达”的缘故。从李白身上,人们自不难联想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其三,是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诗人性格也只有借祖国壮丽山川才能极好地得到表现。他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庐山;那“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天姥山;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清溪……或雄伟壮美,或光明澄澈,均折射出诗人高尚的品行与人格,也写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高洁、光明的追求。 李白时时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之于胸:他的《远别离》中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忧虑;《蜀道难》中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担心;他对“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抨击;他《古风》诗中以“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的诗句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反之,他对普通的劳动人民,如炼铁工、酿酒叟、五松山下的老媪以及一个没有地位的朋友汪伦……都一往情深,无半点傲气。安史乱后,他的诗笔更直接反映战乱的现实:“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扶风豪士歌》,“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晚年应永王璘征召,也许也与其“拯社稷,救苍生”的愿望一致。 李白的诗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盛唐气象,也揭示了其存在的严重危机。然而,李白诗中也存在一些糟粕,宣扬“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如梦、求仙学道的内容,这些并不可取。 李白诗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成为中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 王世贞《艺苑卮言》指出李白诗“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李白诗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纵横飞动。贺裳说:“太白胸怀高旷,有置身云汉、糠粃六合意,不屑屑为体物之言,其言如风卷云舒,无可踪迹。”(《载酒园诗话》)李白诗将屈原、庄子的艺术风格融会为一家,从而形成一种雄奇、飘逸、奔放的风格,其诗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高度的夸张等修辞手法,形成一种掀雷挟电的夺人气势,令人折服。他的一些代表作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等诗作中,常运用飞动的笔触,把现实与梦幻、想象结合在一起,或升天,或入地,把时间、空间的界限也都打破,或“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或“蝗淳山好,平铺湘水流”(《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诗的结构也很少平铺直叙,而是跳跃跌宕,大起大落。他的一些名作尤其能体现这些特点。如《将进酒》、《行路难》等篇尤为如此。 李白诗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自然而不雕琢。对于这一点,古人早已论及。贺裳说:“太白高旷人,其诗如大圭不琢,而自有夺虹之色。”(《载酒园诗话》)乔亿亦云:“试阅青莲诗,如海水群飞,变怪百出,而悠然不尽之意自在,所以横绝高绝。”(《剑溪说诗》)李调元更明白指出:“李诗本陶渊明,杜诗本庾子山。”(《雨村诗话》)也有人借用李白自己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来称赞其诗的语言风格,其实这也可归结为“自然”。稍举他的两首小诗便可见一斑。其一为《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fjf〗纚〖fjj〗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又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而他的一些名篇如《静夜思》、《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也均如此。李白的乐府诗、七言歌行,均有歌谣的特征。李白诗不仅浅近自然,且语近情遥。 李白诗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乐府诗,其现存乐府诗一百四十九首。他沿用乐府旧题,在传统规定内加以变化。“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扩大题材,改换主题,恰恰相反,他是在继承前人创作总体性格的基础上,沿着原来的主题、形象、气氛、韵律向前发展,即在同一方 向上把这题目写深、写透、写彻底,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境地,从而使后来的人难以为继。”(郁贤皓《李白选集序》) 李白的歌行体诗共有八十余首,其中也有许多杰作,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等,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冯班曾指出:“歌行之名,本之乐章,其文句长短不同,或有拟古乐府为之,今所见如鲍明远集中有之,至唐天宝以后而大盛,如李太白其尤也。太白多效三祖及鲍明远,其语尤近古耳。”(《钝吟杂录》)管世铭也说:“李供奉歌行长句,纵横开阖,不可端倪,高下短长,唯变所适。”(《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冯、管二位的论述有一些共同的认识:李白的歌行体诗中,均采用长短句式,纵横开阖,更近于古。李白歌行更能于“其豪放中别有清苍俊逸之神气”。(朱庭珍《筱园诗话》)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内容广泛,非作于一时一地,而体制相同。诗以咏怀为内容,其中包含指斥朝政的腐败、感伤自己的遭遇、咏史和游仙等等。高言指出:李白“《古风》两卷,皆自陈子昂《感遇》中来,且太白去子昂未远,其高怀慕尚也如此。”(《唐诗品汇》)沈德潜则说:“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唐诗别裁集》)这些作品更多继承了风骚传统,而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 李白集中也有八首七律,有一百一十首五律。李白生活的时代,五律早已成熟,七律才趋于定型。李白的律诗大致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创作情况。有人认为李白不喜束缚,故集中七律甚少,这种解释并不成立。七律的束缚并不比五律严很多,李白集中有百余首五律也是明证。七律到杜甫漂泊西南的一些诗作中才完全定型,李白及同时代的崔颢等人的七律均不十分工稳整饬,即便基本符合,也多属暗合。李白律诗成就很高。田雯说:“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古欢堂集杂著》)对其五律,古人尤多嘉许。吴乔说:“太白五律,平易天真,大手笔也。”(《围炉诗话》)管世铭说:“太白五言律,如听钧天广乐,心开目明;如望海上仙山,云起水涌。又或通篇不着对偶,而兴趣天然,不可凑泊。常尉、孟山人时有之,太白尤臻其妙。”(《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三人对李白律诗的论述是公允的,其长其短,均言之中肯。 太白绝句仅九十三首,其中五绝四十八首,七绝四十五首。胡应麟指出:“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又说:“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七言绝,太白、江宁为最。”“五七言(绝)各极其工者,太白。”(《诗薮》)毛先舒则指出:“七言绝起忌矜势,太白多直抒旨畅,两言后只用溢思作波掉,唱叹有余响。”(《诗辩坻》)今人对李白绝句之论述大致也不出以上范围。各种唐诗选本,选李白绝句均较多,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仅七绝即选李白二十一首,孙洙《唐诗三百首》选李白绝句八首,与王维、杜牧相当,位居第一。在脍炙人口的唐人绝句中,李白的《静夜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又属流传最广的篇章。“床前明月光”的诗句常常是“呀呀”学语的儿童接触的第一首唐诗。 李白将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推上了顶峰,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李白身前就享有盛名,身后更赢得极高的评价。李阳冰《草堂集序》称:“千载独步,惟公一人。”吴融《禅月集序》谓:“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郁贤皓《李白选集序》指出:“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过李白诗风的熏陶;宋代苏轼、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陈亮的豪放派词,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而金元时代的元好问、萨都剌、方回、赵孟怠⒎兜禄、王恽等,则多学习李白的飘逸风格;明代的刘基、宋濂、高启、李东阳、高棅、沈周、杨慎、宗臣、王登、李贽,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对李白非常仰慕,努力学习他的创作经验。”近现代以来,李白更不仅为东洋人熟知,也为西洋各国广为推崇。李白的诗,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之一。
作者: 谢思炜 评注
简介: ★ 诗圣杜甫诗作精华选本★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的优秀整理版本★ 版本完善,编校精良,每首作品都有详细注释、精彩解读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保存下来的共一千四百馀首,其中读书游历时期保留下来的作品较少,是他创作的准备期。困守长安时期他的生活和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安史之乱中,杜甫创作了大量直接记录时代变化和个人命运的作品,奠定了杜诗“诗史”性创作的基本面貌。成都和夔州生活时期,杜诗的创作数量多,题材、风格日趋多样丰富。杜甫的诗歌由于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方面的典范意义,自宋代以来就广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也引起注释家和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他的许多选注本都曾在普通读者中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本书的编选,就参酌清人及近代的选注本,选目力求包括杜甫广为传诵、有代表性的名篇,注释较简,但也力求稳妥可据,对读者理解原作有所帮助。此次纳入“古典文学大字本”丛书推出,采用大开本,正文版式疏朗悦目,大字护眼,整体装帧简洁典雅。 “古典文学大字本”丛书整体简介:★ 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作品精选。★ 16开大本,正文版式大字疏朗,悦目护眼,封面简洁典雅。★ 版本完善,编校精良,详细注释、精彩解读辅助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文曲等多种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朝历代也诞生了众多闪耀于世界文学之林的文学大家。这套“古典文学大字本”丛书,精选基本的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和一些古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包括先秦诗歌的代表《诗经》和《楚辞》,历代诗词文的经典选本《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唐诗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诗选和宋词名家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的词选。本丛书共16个品种,由古典文学专家精选、详注、解读,特以大开本大字简体横排,版式疏朗,赏心悦目,对于需要保护视力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选择。一套丛书在手,即可基本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菁华,同时典雅的装帧设计,大字护眼的正文版式,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古典文学大字本”丛书书目:诗经选 褚斌杰 注释,方铭 选 楚辞选 陆侃如、龚克昌 选译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编选 千家诗 谷一然 评注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 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注释 宋词三百首 武玉成、顾丛龙 注 元曲三百首 张燕瑾、黄克 选注 李白诗选 熊礼汇 评注 杜甫诗选 谢思炜 评注 白居易诗选 孙明君 评注 李商隐诗选 董乃斌 评注 柳永词选 王兆鹏、姚蓉 评注苏轼词选 刘 石 评注 李清照词选 陈祖美 评注 辛弃疾词选 刘扬忠 评注 姜夔词选 韩经太、王维若 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