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 项 “熊胜祥,杨学政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熊胜祥,杨学政主编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近几年来,从中国社科院到地方社科院正在逐渐掀起一股编撰“蓝皮书”的热潮。有人戏称为“皮书热”,一些社科院还牵头召开全国性“皮书”研讨会,积极推动“皮书”编撰工作,“皮书热”还有继续升温的趋势。 云南省社科院在认真分析和审慎思考的基础上,也启动了“云南蓝皮书系列”编撰工作,正式加入了全国“皮书热”的行列。我们的动因有两点: 其一,“蓝皮书”是社科院系统为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单位的决策进行咨询服务的一种较好的形式。长期以来,存在于高校社科研究队伍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之间的地方社科院系统的研究力量,其科研的定位、服务的方向和方式始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的问题;如何在社科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两个方面探索出既有别于“高校”,又不同于各类“政策研究室”的特殊的内容和方式,也一直是地方社科院努力的方向。客观地讲,地方社科院存在诸多的不足:就社科基础理论研究而言,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强势发展的拉动,无论是社科研究的整体推进,还是新学科的理论创建和基地建设,许多高校都走在了地方社科院的前面;从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来讲,与各类政策研究室相比较,在服务的全面性、直接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地方社科院都多有所不及。当然,社科院系统也有着高校和各类政研室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比之高校,社科院更接近实践、熟悉实际和了解党委政府的决策需要;比之各类政研室,社科院在理论积淀以至决策意见的理论支持等方面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主动贴近现实,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积极探寻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决策服务的途径和方法,成为地方社科院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据说,“蓝皮书”是相对于政府(官方)的“白皮书”而得名的,其内容反映的是专家学者的观点,其“超脱性”特点可以为政府决策时提供另一种视角的参考。“蓝皮书”这种形式,似乎更符合社科院系统的科研特点,更符合社科院系统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愿望和要求。于是,选择“蓝皮书”形式和产生“皮书热”现象,可以理解为是社科院系统为了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长期探索和努力的结果。 其二,编撰“蓝皮书”,也是地方社科院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一种选择。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总趋势,是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市场化、国际化。与之相适应,科学研究事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过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计划下达给专业科研机构的科研课题、科研经费,已逐步地面向全社会,转由市场招标和市场调节,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不再成为专业科研机构独享的“蛋糕”,而必须通过市场的竞争与社会中各种科研组织和科研力量来共同分享。科研的市场化趋势,激活了科研力量,加快了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极大地推动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在目前体制下的科研市场化趋势,对于专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来说,显得并不十分的“公平”,特别是对于社科研究领域中的社科院系统更是如此。在我国社科研究领域,通行着“五路大军”的说法:一是高校中的社科研究队伍,二是党校系统的社科研究队伍,三是解放军系统中的社科研究力量,四是各级党委、政府中的社科研究力量,五是各级社科院系统的研究队伍。目前,一支被称为“非政府组织”(ngo)的民间科研力量也在悄然形成。“五加一路大军”都把目光对准了数额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国家和各级政府设立的“科研基金”这块“蛋糕”,你得我不得,你多我就少的竞争结局,注定了社科院系统的“不公平”待遇。道理十分简单:仅就“五路大军”而言,除社科院系统外,其余四路大军都有自己研究队伍的“支撑体系”:“高校”有教学、是人才培养,“党校”有干部教育,“解放军”直接服务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政研室”直接就是党委、政府的“第二办公厅 (室)”。对于它们来讲,申请和竞争到“科研基金”是“锦上添花”的大喜事,即使拿不到课题和经费也不会过大影响和危及它们既有工作的运转。对于社科院系统则刚好相反,申请到课题和经费可以维持运转,是“雪中送炭”,如果得不到则危及和影响队伍的稳定和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在科研市场化趋势的冲击下,习惯于享受计划“蛋糕”的社科院,加之本来就很不公平的竞争,出现了科研经费下降、科研特色减退和科研人才流失的多重危机。由于经费不足,不少科研人员无任务,逐渐游离于科研中心之外;为了拿到经费,有的研究人员“扬短避长”,不管什么学科的课题都申请,拿到什么做什么,“饥不择食”,久而久之成了“杂家”却成不了专家;经费不足,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重大课题的研究,长期形成的科研优势、科研特色和品牌正在逐渐地丧失和蜕化;也由于经费的不足,制约着科研人员工作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待遇的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心不稳、人才严重流失的窘况……总之,社科院系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重重的危机。走出困境重振辉煌,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社科院内部体制改革,特别是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科研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努力做好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积极寻求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集中有限资金,组织精兵强将,开展“蓝皮书”编撰工作,认真研究和努力解答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等现实问题,在积极做好决策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和建立社科院在新的形势下更大发展的契机和新的支撑点。 在困难面前悲观消极,坐等国家和政府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懂得“有为才有位”的道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春天首先是靠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创造的。云南省社科院在认真分析形势、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抓改革,促开放;建支柱,保重心;推精品,造名寨;稳人心,创辉煌”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努力把云南省社科院建设成为“云南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和宣传的重要基地;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云南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的发展目标。《云南蓝皮书》正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在努力开展“四个重要基地”建设中,推出的第一套立足现实,分析当年,预测来年,服务社会的系列丛书 (发展报告系列)。我们希望《云南蓝皮书》能够成为省社科院服务党委、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成为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究和实践进程的探索者、推进者和“记录者”:同时,也希望把《云南蓝皮书》的编撰工作逐步建设为省社科院培养科研人才的载体,并使之打造成省社科院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优秀品牌。 编撰“蓝皮书”对于省社科院来讲已不是第一次,早在三年前经济所的研究人员就已开始了“经济发展报告”的编撰尝试。三年来的探索为今天《云南蓝皮书》的编撰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是,从单一的“经济发展报告”拓展为包括经济、文化、民族、宗教、东南亚、南亚等在内的“蓝皮书”系列,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取舍,还是力量的组织、经费的筹措等都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加之不足半年的时间,完成近150万字书稿的编撰和出版,确实面临了诸多的困难。然而,各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们齐心协力,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勤奋刻苦的攻关精神投入工作。在编撰工作正进入紧张阶段的时候,传来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喜讯,课题组全体科研人员倍受鼓舞,他们认真学习“十六大”的报告,深刻领会“十六大”的精神,并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对课题内容进行了仔细梳理,以保证与“十六大”精神相统一。经过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终于赶在省十届人大、九届政协会议召开之际,《云南蓝皮书》系列正式编撰出版,以此作为云南省社科院全体科研人员和职工献给“两会”胜利召开的一份礼物。 由于主观的、客观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云南蓝皮书》的不成熟、不完善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乃至错误在所难免。我们热切地希望读到此书的领导、专家和同志们给予及时的批评和指正,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云南蓝皮书》的编撰工作。同时,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和支持由云南省社科院编撰、每年出版一套的《云南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