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1 项 “王光荣”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王光荣著
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简介:《彝族民俗风情》采集有关广西主要世居民族彝族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加以整理编写,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璀璨的民族艺术等。
作者: 王光荣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简介:王光荣所著的《歌谣的多学科研究》以翔实的材料和诸多的实例,就歌谣的起源与发展,歌谣的价值功能,歌谣与民俗、文人创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歌谣的多学科研究》诠释了歌谣的想像、构思、语言、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句式句型等方面的特征,也介绍了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歌谣中,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形式以及海峡彼岸三大方言歌谣的基本特点。著作的后三章摘引了国内外部分知名学者对世界各大洲主要民族歌谣的研究文章,意在广泛交流与探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最后浅析民间歌谣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壮族歌圩流变趋势。
作者: 王光荣著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简介:《文化的诠释: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主要内容: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心理学的长期过去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或哲学心理学时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的短期历史被称为科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是指具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与之相对的是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前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主要指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它以纯粹思辨的方式进行推演研究,试图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它主要受到近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影响,采用经验尤其是实验的方式进行归纳研究,得出心理现象本质的知识。从理论形态演变上看,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产生、发展和更替过程。这一过程大致沿着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两条路线不断演进。科学主义心理学是主流的心理学取向,主要包括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皮亚杰学派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流派。人文主义心理学是非注流的心理学取向,主要包括意动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流派。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哲学心理学时期的思想起源,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二是心理学流派自身的历史演进,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三是心理学流派的当代效应,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作者: 王光荣编译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10
简介: 王光荣彝族,广西那坡人。1967年7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今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1985年调入广西师范学院工作,现为该院研究员、教授,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文艺学、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民俗学会会长,曾任广西第五届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至今已出版了《彝族歌谣探微》、《歌谣的魅力》等7部专著,并与他人合编合著《民族民间文学原理》等15部,发表学术论文108篇、文学作品64件,合计380万字。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Palliative medicine theory and life care practice
作者: 施永兴,王光荣主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是一部专门论述缓和医学理论与生命关怀实践的专著,旨在对晚 期癌症和恶性末期疾病的症状处理提供一整套生命危机干预的知识框架, 为从事老年医学、疼痛医学、肿瘤学、临终关怀和安宁护理服务的医护人 员、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提供参考和应用的方法。 缓和医学是最年轻的临床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是对那些所患疾病无 根治性治疗反应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整体的关怀照护;安宁护理是一种组 织化的医护方案和团队精神照顾,目标是使病人与其亲人尽可能获得最好 的生命质量。 全书共分9篇、40章,主要内容有:缓和医学概念和实施条件、生命关 怀、伦理学思考、临终与死亡医学、临终关怀研究、生命关怀实践、缓和 医学和生命关怀进展、发生在安宁病房最后陪伴的实例。本书内容丰富, 资料新颖,科学性及实用性较强,可供从事老年医学、生命关怀和临床医 护专业人员以及社区全科医生和护士参考。本书同时适用于相关学科和医 科的学生,以满足其临床实践或接受新学科知识的需要。
作者: 王光荣著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简介: 《社科论丛:大城市和谐交通研究》以大城市交通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和谐交通为研究视角和理念,对大城市交通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准确地界定大城市和谐交通之后,严谨地建构大城市和谐交通体系,进而提出构建大城市和谐交通的科学思路。依次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大城市和谐交通、大城市和谐交通是什么、大城市和谐交通的内容包括什么和怎样建设大城市和谐交通等四个主要问题。其中提出和论述大城市和谐交通体系,创新最为明显。作者跳出交通系统的狭窄视野,贯通城市和交通两个层次的系统,提出将各种有利于交通和谐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严密的体系,从而实现交通与城市双赢,整体效益最大,这是对已往研究的综合和超越。所提出的大城市和谐交通体系,由四种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严密完整。多中心城市空间是基础,公交为主的交通模式是核心,科学的交通管理是保证,合理出行的主体是根本,高度概括地指出各要素分担的功能和所处的地位。这些要素相互协调,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显然,这是作者正确运用系统论深入研究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结果。
作者: 王光荣,达庆东,施永兴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社区卫生服务法律知识手册》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社区卫生服务涉及的卫生法律规范性文件和政策为基础,立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的实际需要进行编写。内容包括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和功能,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行业监管等。本手册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通俗易懂,既适于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学习和使用,也可作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培训教材。
作者: 王光荣
简介:
劳动契约是现代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契约之一,劳动契约直接当事人是企业与工人,工人的行为是影响劳动契约效率的关键变量,而工人的行为又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结束、刘易斯拐点的出现,雇佣保护和*工资等制度安排陆续被纳入了劳动立法。 关于劳动制度安排对劳动契约当事人行为的作用机制,不同的理论假设有不同的结论,论文在社会偏好的视角下,以偏好异质性作为基本假设,使用比较制度实验方法研究雇佣保护、*工资与劳动契约当事人行为的关系。本书使用比较制度实验探索了雇佣保护和*工资等劳动制度与社会偏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劳动契约当事人行为的交互影响,对于如何利用社会偏好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设计和谐的劳动契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为监管部门劳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信息支撑。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王光荣,龚幼龙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序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并将其作为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几年来,国家颁布了《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等文件,标志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宏观政策和基本方针已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将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理念在不断升华,“奔小康,要健康”被越来越多
作者: 刘树波著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简介:本套书由小说集《岁月漂洗过后的颜色》(王光荣著),散文集《风过故园》(刘树波著),诗歌集《大河·绿洲·新城》(成爱民著)辑成。主要反映风俗民情,生活气息浓郁。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孙金海[等]主编
出版社: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为适应医学院校,尤其是军队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培养需要,《社会医学》在内容设置上,既包含了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又吸收了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以及与卫生事业管理实践的新成果,并注重社会医学理论在军队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突出了军队社会医学教育的诸多特色。 全书结构按照内容区分,大致分为基本理论(第1~6章)、评价方法(第7~12章)、卫生组织与卫生策略(第13~16章)三部分,分别介绍了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的分析评价方法及卫生组织与策略等内容。为方便读者学习,在每章开头介绍了各章的主要内容、学习重点和目的,在章末给出了中文、英文思考题。 《社会医学》相关章节的内容可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社会医学教材使用。
作者: 王光荣,陈玲主编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 《现代应用文体写作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四化建设需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融合已出版发行的同类教材各个版本之优点及作者观点和长期以来教学实践经验,构成总体框架,编著成规范的教材。 《现代应用文体写作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除绪论外,主体分四大编20章——公务文书写作原理与选析;通用文书通论与选析;专用文书简论与选析;申论与应用文体写作程序。每章均安排联系与思考题,组织和提议学生加强课堂、课外练习,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应用文体写作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公务文书的写作为全书重点,较全面分析介绍,其他大类各有侧重加以阐述。
作者: 吴晓露,谷道宗,王光荣主编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简介:《西氏内科学》提出“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强调医学是爱人之学、人道之学。医学从来就与伦理学同源,道德性是医学的本质特性。医学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医学伦理学运用一般伦理学的观点、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实践和医学发展中的道德关系、医学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属于应用伦理学。从它的体系构成上看,它又以阐释医德规范为主体内容,从属于规范伦理学的范畴。所以,一般把医学伦理学归属于规范应用伦理学。 医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尤其面对快速发展的医学科学和医学伦理难题,医学生还没有掌握关爱病人、尊重病人等与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规范有关的内容,没有形成医学活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等。面对未来特殊的职业生涯和当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除了专业技能外,医学生还缺乏心理的、伦理的准备。因此,医学生一方面要储备精湛而广博的医学知识,有能力在将来担负起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和提高从事这项使命的高尚医德。即医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