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同时代人
作者: 陈漱渝,姜异新主编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12
简介:《民国那些人:鲁迅同时代人》编辑推荐:鲁迅与同时代人研究,是“鲁迅学”科学体系当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园圃中收获至为丰饶的一个领域。任何历史人物都不是孤立的、自在的客体,他必然跟周边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人际环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鲁迅当然也有着自己的人际环境。仅根据《鲁迅日记》记载,跟鲁迅交往的各界人士近2000人;在实际生活中,他交往的同时代人当然绝不止此数。鲁迅临终前曾经感叹:“我这个人社会关系太复杂了。”正是鲁迅跟他同时代人的这种交往,形成了一个色彩纷呈的人际网络。研究鲁迅与同时代人的文章,类似于西方的多传主传记(group biography),不仅能通过比较和鉴别充分显示鲁迅的文化个性,而且能呈现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的文化生态,对当时的文化思潮和文坛状况进行一种独特观照和深度研究。
与鲁迅发生联系的同时代人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感情至笃,终生不渝,如鲁迅与许寿裳。二,冰炭不同炉,如陈西滢、梁实秋。鲁迅正是通过跟他们的论争,捍卫了真理,发展了真理。他们之间的交锋“实为公仇,绝非私怨”。三,始于相亲,终于疏离。如与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高长虹等人的交往。以鲁迅的性格,跟他友善过的人一旦交恶,那就几乎无法挽回了。四,始于彼此误解,终于尽释前嫌,鲁迅与魏建功、魏猛克等人的交往即如此。既表现出鲁迅的宽容大度,也反映出对方勇于修正自己的君子之过。一木不成森林,一枝独秀不成花丛。鲁迅与同时代很多作家的关系大多属于互补型,如鲁迅与《新青年》同人和与左联盟友的关系。他们形成了一股合力,共同将中国新文化的巨舰推向前行。即使跟论敌之间的唇枪舌剑,也如同燧石的撞击,在交锋中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鲁迅那些虎虎生风的犀利文字,大多就产生于文坛论争的过程之中。但也有些人际纠葛不排除有意气用事的成分,比如鲁迅对顾颉刚生理缺陷进行的漫画式嘲讽。但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不仅适合于自然现象,也适合于任何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的文论中,早就把“知人论世”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强调评论诗人既要“考其行”,也要“知其时”。所谓“知其时”,就是要求把作家、作品跟他生活的时代,他周边的同时代人联系起来考察。1904年,王国维撰写了《叔本华与尼采》一文,是中国文学批评界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发端。鲁迅说过,要读懂他的作品,必须“知人论世”,其中就包含了要了解他同时代人的意思。今天返观鲁迅与梁实秋的笔战,持论多偏向于梁实秋一方,视鲁迅文风为“语言暴力”,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梁的立场、观点和所作所为了解不够所致。由此亦可证明研究鲁迅同时代人对鲁迅研究本身的意义。
在西方,早在1829年就出现了“比较文学研究”著作。翌年巴黎大学又把比较文学研究引入了课堂。比较研究包括作品素材、主题、形式等多方面的比较,同时也包括不同作家之间的比较——探寻他们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法国比较文学家J.M.伽利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马?法?基亚著《〈比较文学〉前言》)比较文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y)和“平行研究”(Parallel study)。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界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在研究鲁迅与同时代人的过程中,研究者就分别运用或综合运用了以上两种方法。
以下还需对《民国那些人:鲁迅同时代人》的编辑意图、体例和选材范围略作说明。书中所指的“同时代人”,仅限于与鲁迅同时代的中国人,不包括鲁迅的国际友人如内山完造、山本初枝、埃德加?斯诺等。所收诸文主要选自《鲁迅研究月刊》《鲁迅研究》《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资料》《上海鲁迅研究》《鲁迅研究年刊》等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刊物。也从其他文史类书刊(如《百年潮》《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择选了一些文章。还有几篇佳作是作者专为《民国那些人:鲁迅同时代人》撰写的(如与朱安、与许广平、与陈独秀),尤其需要对他们的支持表示谢意。根据出版社的要求,选稿标准是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文章编排大体按同时代人与鲁迅交往的时间先后为序。有些需要显示鲁迅同时代人,在《民国那些人:鲁迅同时代人》可能没有出现。这多半是由鲁迅研究的现状导致的,因为一时找不到符合出版社要求的文章。有人把电影称之为“遗憾的艺术”,一旦剪辑完成,总会发现不少缺陷。编书和写书何尝不也是“遗憾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