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85 项 “王德威” 相关结果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1849~1911
作者: (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尖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是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与域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本书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三体
作者: 刘慈欣著
出版社:猫头鹰出版,2011
简介: 《三體》想像奇詭,氣勢磅(石薄),寄托深遠,堪稱百年中文科幻小說的首選。──王德威 人類不斷向宇宙發出訊號,但我們不知道,宇宙鄰居會如何回應…… 天才科學家接二連三自殺,線索指向一個名叫「三體」的連線遊戲。「三體」是天體物理學的一個永恆問題,三顆質量、初始位置和速度都是任意的天體,在相互之間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是否存在運轉的定律?如果這三個天體是三顆太陽,地球夾在中間,又會是什麼樣的世界?這個遊戲集合了全世界的科學與文化精英,共同密謀地球與人類的未來…… 「零道德的文明宇宙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類文明如何在這樣一個宇宙中生存?」劉慈欣將宇宙倫理的各種可能,鋪陳出長達八十八萬字的浩瀚長卷「三體」系列,《三體》為本系列的首部曲。 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最值得注意的作家──劉慈欣,最暢銷系列作在台上市! 二○○六年,《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誌連載,引起熱烈迴響;二○一○年,《三體Ⅲ:死神永生》上市,首刷十萬本甫上市立即銷售一空,緊急再刷。「三體」不但是華文科幻的最熱話題,劉慈欣更成為第一個被好萊塢買下電影改編權的華文科幻作家! 劉慈欣在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擁護者,王德威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最值得注意的作家」。《三體》系列所展現的開闊格局,將華文科幻帶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劉慈欣之於科幻,如同金庸之於武俠,都將類型小說寫出了迥異於以往的恢弘格局。他筆下的許多人物角色,也深植書迷心中,令人神往。 三體系列:《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
解密
作者: 麦家[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简介:★迄今为止,《解密》各简体中文版本累计销售60万册 ★2014年,多个版本《解密》35国隆重上市,并被收进英国“企鹅经典”文库 ★麦家最具纯文学特质的作品,因为太好读而被误读的中国当代经典小说 ★英美主流媒体全线好评。《经济学人》:终于,出现了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 ★新增麦家撰写前言:答王德威教授问 ★全新装帧设计,具有设计感的精装版,具有收藏价值 ★重新编辑修订,目前内容最好简体中文版本
侠隐
作者: 张北海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讲述的是一段民国初年以老北京为背景的江湖侠义故事。青年侠士李天然,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小说对老北京的描写细节精确,味道醇厚,所虚构的武侠故事也真实可信,阿城先生赞道具有“贴骨到肉的质感”“果然好看”。张北海笔下的北京,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传统和现代,市井和江湖,最中国的和最西洋的,最平常的和最传奇的,融为一炉,它透过今日开放社会的眼光去回望传统,发现其中的美好,并创造一个理想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经消失,而张北海却用文字使它复活,使它栩栩如生。 既是“纽约通”,又是“老北京”,旅美作家张北海几十年来围绕着这两个城市的写作,在海外华人中享有极高的口碑。他的“粉丝”中不乏文化名人: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陈丹青、张大春、骆以军……2007年,世纪文景将出版他的大部分作品,4月份推出长篇小说《侠隐》,暑期推出他的纽约散文系列。 本书讲述的是一段民国初年以老北京为背景的江湖侠义故事。国际、国家、民间的复杂关系令人惊异,其中个人武功能力展现得又合理又不可思议,是那种贴骨到肉的更多>>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
作者: 王德威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10
简介:《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内容简介:2006年秋天我应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邀请到中文系作短期讲课我的讲课共为八次。六次为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中国现代性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等,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我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以来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而我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我深深明白这课题的难度,因此采取大题小作的方式,以实例切入,意在引起更多的论辩,而未必做出任何总结 我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提问作出较有体系的回答。我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宇宙墓碑
作者: 韩松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6-1
简介: 《宇宙墓碑》是韩松经典中短篇小说的全新修订合集。可以说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韩松在国内科幻界的重要地位。而其中的中篇小说《美女狩猎指南》受万众期待超过十年,但从未正式公开出版,此次将是这篇神秘作品的首次公开亮相。 这些作品虽然创作时间早,但已经完全体现出了韩松招牌式的荒诞与现实互为镜像,虚无与暴烈共存,多重意象与不可解释等特点。其张扬的想像力、深刻的自省与哲思,放在当今国内的科幻小说甚至纯文学领域,仍是不可替代而又先锋性十足的。 韩松真正的身份是宇宙观察员,因为长年观察平行宇宙里众多光怪世界而看到太多秘密,为了维持心理健康,所以他挖了个洞,凑巧把这些故事都倒进了我们这个时空。——果壳网CEO姬十三 韩松有一种极其特别的“幽黯意识”,从中延伸出一个大历史思维的脉络,并以一种外太空的视角观察着当今这个世界的文明。——王德威 当传统文学停止深度思考和探索时,科幻悄悄接手了先锋、思想和想像的旗帜。感谢韩松!——严锋 《宇宙墓碑》以一种理性的结构安排,揭示出一种极致浪漫的感情而又完全不滥情。——张大春 韩松是当代中国首席科幻小说家。——美国《洛杉矶时报》 小说中常常出现的错位感,其实正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刺耳主题。在那样一种未来,没有人能确信,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其心智是否完整。——美国《连线》杂志
知识的考掘[海外中文图书]
作者: (法)傅柯(Foucault,M.)著;王德威译
出版社:麦田出版公司,1993
简介: 什麼是知識?知識如何產生、發展、改變或消失?傅柯是當代歐洲文化、思想史最受矚目的學者之一,他拆解西方理性迷思,質疑歷史法則邏輯,重普知識衍生、傳佈的脈絡。 相對於傳統史學,其「考掘學」將歷史流程空間化、暴露知識體系的斷層,從而顯示意義、法理、道統的權宜性與擴散性;立論曲折,引人思辯,是觀察世紀末西方人文現象的重要入門。
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
作者: 王德威[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1998
简介: 小说是现代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种文类。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小说纪录了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种种可涕可笑的现象,而小说本身的质变,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表征之一。1902年梁启超等知识分子提倡“新小说”,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随后的五四文人更发展出感时忧国的小说传统,浩浩荡荡,至今仍为多数文学史家奉为圭桌。然而曾几何时,台湾的张大春告诉我们大小说家宜与《大说谎家》并观,而大陆的王朔《一点正经没有》地写着小说,而且《玩的就是心跳》。由涕泪飘零到嘻笑怒骂,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之命运”看似无甚攸关,却每有若合符节之处。在泪与笑之间,小说曾负载着革命与建国等使命,也绝不轻忽风花雪月、饮食男女的重要。小说的天地兼容并蓄,众声喧哗。比起历史政治论述中的中国,小说所反映的中国或许更真切实在些。 小说中国还有第三层意义:小说中国。多少年来,有关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一直引得众说纷纭。大人先生们喜从大处着眼,谈政策,抓思想,论历史,大言夸夸,令我生小辈目眩神迷。评论家黄子平谓之为“大说”,良有以也。小说作者见贤思齐,要将小说化为大说的努力,从五四到当代也所在多有。但站在世纪末的边缘上,我们也许要说:大说听多了,来段小说吧。小说夹处各种历史大叙述的缝隙,铭刻历史不该遗忘的与原该记得的,琐屑的与尘俗的。英雄美人原来还是得从穿衣吃饭作起,市井恩怨其实何曾小于感时忧国?梁启超与鲁迅一辈曾希望借小说“不可思议之力”拯救中国。我却以为小说之为小说,正是因为它不能,也不必担当救中国的大任。小说不建构中国,小说虚构中国。而这中国如何虚构,却与中国现实的如何实践,息息相关。
龙头凤尾
作者: 马家辉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简介:我在湾仔长大,至今仍喜自称“湾仔人”,把湾仔视为故乡。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让我回味,亲身经历的,耳朵听来的,眼睛读到的,或悲凉或哀伤,或欢欣或荒唐,或关乎背叛,或诉说忠诚……——马家辉马家辉长篇本书要写“香港往事”。湾仔江湖、塘西风月、黑白魍魉、乱世遇合……这是一部充满历史隐喻的长篇小说,一部描写青洪帮血拼的江湖传奇,一部全景揭示军统、汪伪、青帮、英、日的暗战大戏。香港导演杜琪峰正在筹拍电影,欲做成中国版“权力的游戏”。杜琪峰、罗大佑、张大春、王德威、阎连科、金宇澄等联袂举荐。
女作家严歌苓研究
作者: 庄园编
出版社:
简介:当代华文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中关于国外生活的影子很浓厚,但无论如何,早期在上海的生活,还是她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个人认为,照她具备的人性深度继续在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自如穿行持续写作,完全可以企及诺贝尔文学大师的水准。 本书收入了包括康正果、王德威、李敬泽、陈思和等的“名家点评”、青年学者陈瑞琳、朱立立等的“作品研究”、女作家严歌苓自己写的“作家自叙”以及报刊杂志编辑记者等写的“作家侧记”和“作家访谈”。它是国内首部对旅居海外的重要女作家严歌苓进行多方面解读的书稿,既有学术深度,也注重阅读的快感。
Narrating China: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late Ching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作者: 王德威(David D. W. Wang)著
出版社:麦田出版,2012
简介: 「英雄美人還是得從穿衣吃飯作起,市井恩怨其實何曾小於感時憂國?梁啟超與魯迅一輩希望藉小說『不可思議之力』拯救中國。我卻以為小說之為小說,正是因為它不能,也不必擔當救中國之大任。小說不建構中國,小說虛構中國。而這中國如何虛構,卻與中國現實如何實踐,息息相關。」――王德威◎從小說看中國:比起歷史政治論述中的中國,風花雪月、飲食男女或許更真切實在些。◎以虛擊實:從國魂的召喚、國體的凝聚、國格的塑造,乃至國史的編篡,我們不能不說敘述之必要,想像之必要,小說(虛構!)之必要。◎一反以往中國小說的主從關係,強調小說中國是我們思考文學與國家、神話與史話互動的起點。◎全書分為五個方向:一、小說、歷史、政治的錯綜關係;二、晚清與當代小說的世紀末特徵;三、去國與懷鄉主題的興起與發展;四、女性小說與女性角色的流變;五、小說批評的向度與實踐。小說是現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一種文類。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小說記錄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種種可涕可笑的現象,而小說本身的質變,也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表徵之一。小說不建構中國,小說虛構中國。而這中國如何虛構,卻與中國的現實如何實踐,息息相關。除了反映現實人生外,小說是我們想像、敘述國家史話或神話的重要媒介。更可注意的是,夾處各種歷史、政治大敘述的細縫,小說銘刻我們不該遺忘的與原該記得的,瑣屑的與塵俗的。在世紀末的眾聲喧嘩中,我們要說:「大」說聽多了,來段「小」說吧。本書所討論的作品,始自晚清,迄至當代。涵蓋的文類則包括狎邪與政治、科幻與歷史、鄉土與怪誕等多種。藉此,作者不僅探勘現代中國小說的複雜脈絡,也強調「小說」虛構中國的必要,「小」說中國的必要。
现代「抒情传统」四论
出版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
简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重要領軍人物、國際著名學者王德威,特別以《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研究篇》揭開序幕。 ◆關心臺灣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者不可錯過的好書,中文系、歷史系、臺文系所師生必讀! ◆臺大出版中心年度「重量出版」! 江文也──留日背景的臺灣作曲家兼詩人,在抗日前後生涯不斷的轉折…… 臺靜農──五四一輩的知識分子文人,曾因政治因素三度入獄,遷台後任臺大中文系主任二十年…… 胡蘭成──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在於中日戰爭期間他與汪精衛政權的關係,以及與張愛玲和其他女性間的愛恨情仇…… 王德威以文學與歷史觀點為讀者反思文學敘事與意識形態的互動,提供不同的向度,同時探討現代的抒情傳統。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首論〈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縱論多年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王德威提出獨特的見解。另外三篇,〈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國家不幸書家幸〉、〈抒情與背叛〉則分別以三位現代文學史與文化史人物——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王德威讓抒情的「傳統」不僅見諸文本和文論,也落實在人間煙火之中,惟有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裏,抒情的隱與顯才更加耐人回味。 一九七一年,旅美的陳世驤先生發表〈中國抒情傳統〉,指出中國文學的精華無他,就是「抒情傳統」。陳先生論抒情「傳統」,理念與方法卻深深立足於現代語境。「抒情」一義來源很廣,而且和史傳的關係相衍相生,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現代主體的多重面貌。 第一章〈「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第一個部分描述陳世驤、沈從文、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ek)論「抒情傳統」的語境;第二部分從比較文學的脈絡討論普實克、陳世驤的貢獻,以及二者與世紀中期西方其他抒情學說的關係;第三部分檢討晚清、五四以來,傳統定義的「抒情」與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下的抒情論述間的種種對話;第四部分回到陳、沈、普三人的論述,並思考「抒情傳統」所可以為中國現代文學開發出的新課題。 第二章〈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討論江文也在生涯的轉折點上,如何對「聲音」的現代性作出選擇,以及所必須承受的美學與政治後果。準此,本章以江文也的音樂作品、詩作和理論文章為例證,探問以下的議題: 江文也的現代感性如何凸顯了殖民性、民族性與國際都會性的混淆特質;江文也在戰爭時代對儒家音樂和樂論的鑽研如何為中國文化本體論與日本大東亞主義間,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對話;以及更重要的,歷史的機遇如何激發也局限了江文也的抒情視野。 第三章〈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論臺靜農在二十世紀四、五○年代的蛻變。面對家國動亂,臺在無所逃遁之際,寄情書寫。然而臺靜農不再追求文學的微言大義,轉而呈現文字的「表面文章」。臺靜農早年雖享有文名,但書法才真正顯現其人的性情。而臺靜農的書法更必須置於千百年來世變之際,文人「南渡」的歷史創傷和審美實踐上,才更見深意。王德威以下三項議題深入發揮。一:現代文學與書寫形式的辯證;二:現代書法與政治、文化「南渡」論述的對話;三:書法與「喪亂」詩學無聲勝有聲的關聯。 第四章〈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胡蘭成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胡蘭成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與汪精衛政權的分和關係,和與張愛玲以及其他女性的浪漫情史,使其形象一直充滿負面色彩。另一方面,胡蘭成的文采見識,以及晚年對臺灣文學的影響,堪稱為傳奇人物。王德威以胡蘭成戰爭和戰後期間(1939-1959)的作品和行止為重點,探討胡的詩學和政治、歷史觀點如何形成複雜的戰爭與文學論述。 < TOP>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作者: 陈平原、陈国球、王德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5-1
简介: 文学艺术如何表现城市、城市的变迁以及城市中的人?文学艺术中的城市、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及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又怎样反过来塑造着城市及城市中的人? 借用城市考古的眼光来沟通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口头传说与书面记载、历史地理与文学想象,以此在某种程度上重现古都风韵;同时关注文人雅士文字中的都市风情,以此重构中国文学史的图景,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的用意所在。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从文学、绘画、电影、新闻、建筑等不同视角,描绘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前世今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本书对香港的城市想象,既包括文学、文化中的城市经验,也包括对城市的叙述。研究者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通过本书,不难体味香港的城市变迁及香港人的情感、心路历程。
当代文学六十年
作者: 王德威,陈思和,许子东主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简介: 现代中文文学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和分流。中国大陆出现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文人身份与干部体制、作家协会与国家机器关系复杂,此消彼长。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矛盾主线。台湾在日据五十年后建设了“国语的文学”,由“反共文学”到乡土文学、现代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华丽”,不少佳作树立了当代中文文学的标准。而香港文学从“左右战场”到“本土性”自觉,再到“九七”“后殖民”书写,同样自成一派风景。转眼六十年过去,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当代中文文学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与成就,此其时也。 从广义的观点来看,60年只是一瞬间。但这60年里中国及海外中文世界所发生的巨变与不变非同小可,由文学所呈现的种种洞见与不见,或能成为读者思考中国现代性经验的有利视角。王德威、许子东、陈思和2009年3月于岭南大学组织了“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研讨会,本书即为此次研讨会学术论文结集内地首版。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作者来自两岸三地和海外,文化、政治背景不同,研究方法、创作风格有异,分就“文学潮流于文学史”、“五十年代”、“境内与境外”、“文本与批评”、“作家与书写”提出自己的观察。除论文外,另有圆桌论坛、作家论坛四场,议题包括六十年来文学的历史与政治、男人与女人,本书亦将各场讨论整理发表。
戏年
作者: 葛亮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2
简介:《戏年》蜚声两岸三地,得到王德威、陈映真、莫言盛赞,博士作家葛亮最新小说集。人生如戏,戏若人生。此去经年,往复不止。人生的过往与流徙,最终也会是一出戏。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
文学的前途
作者: 夏志清著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2
简介:一九六一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十八年以后,香港友联出版社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译本。在中译本问世之前,这部文学史部分章节的中译曾先后收入夏志清著《爱情·社会·小说》和《文学的前途》两部论文集,先期与海外中文读者见面。 《文学的前途》是夏志清的第二部中文文学评论集,一九七四年十月由女作家林海音主持的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初版。书中所收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台湾文学、英美文学和海外华人学者治学路向的评论,显示了夏志清在中西文学研究上多方面的造诣和别开生面的识见。其中,《文学革命》和《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两篇,就是从《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选出的。 《中国现代小说史》诞生至今,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围绕是书产生过多次激烈的论争。这是毫不奇怪的,也说明了是书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体制恢宏、见解独到的文学史著作中,夏志清以文学史家的眼光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优秀作品的发现和评审,为西方学院内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部著作的批评视野及方法论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德威教授说得好: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初版问世四十年后的今天,此书仍与当代的批评议题息息相关。世纪末的学者治中国现代文学时,也许碰触许多夏志清当年无从预见的理论及材料,但少有人能在另起炉灶前,不参照、辩难或反思夏著的观点。由于像《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样的论述,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看法,有了典范性的改变;后之来者必须在充分吸收、辩驳夏氏的观点后,才能推陈出新,另创不同的典范。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大陆版简体字本尚未问世之前,读一读本书中《文学革命》和《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两篇,正可尝鼎一脔。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夏志清对台湾文学特别是台湾的小说创作,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本书中研究於梨华代表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和白先勇早期短篇小说诸文,是夏志清在这方面的最初的成果,也已经成了了解台湾小说的“典范”了。同时,本书简体字版还增补夏志清在一九七六年为英译《台湾短篇小说选:一九六О——一九七О》(刘绍铭编)所作的导言《台湾小说里的两个世界》,以期对夏志清的台湾文学观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本书所收《〈老残游记〉新论》同样值得注意。夏志清一九六八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小说》(此书已有大陆版简体字本),与《中国现代小说史》形成“双峰并峙”。《中国古典小说》探讨《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名著,《老残游记》本是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中形式与技巧两方面的殿后之作,这篇《〈老残游记〉新论》也不妨看作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继续和深入。 《文学的前途》最后一辑所收悼念陈世骧、卢飞白两位留美学人的回忆文字,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但正如夏志清在是书序言中所说,两文所提供的陈世骧、卢飞白在美治学的传记资料,“也可算是当代中国文学史,学术史料的一部分”。 二十八年前,夏志清在《文学的前途》一文中简要分析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学以后,对“文学的前途”表示已不抱太大的乐观。但这部《文学的前途》十年间在台湾重印了五次,平均两年重印一次,足证文学还是有人要读的,文学评论也是有人要读的。即便到了影视文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学还是有不可替代的魅力,文学研究也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学的前途》能够出版大陆版简体字本,不又是一个小小的证明吗?
什么都没有发生
作者: 陈冠中著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
简介: 与张爱玲、李碧华、亦舒、黄碧云等有相通之处,这是又一个香港的浮世情缘:一个浪子的漂泊,一位女性的守候。在风格上,小说和王家卫的影像、林夕的精致、村上春树的理念一脉相承,资本时代里,年轻人无可避免的孤独、生死、爱与性。 张出身于香港破落户,长年漂泊海外,足迹遍及非洲、东南亚、北美、西欧、大陆与台湾,冷眼旁观了尼日尼亚政变、印度腐败、澳洲嬉皮土、欧美雅皮士、大陆历史剧变时期、台湾黑社会、香港的辉煌及回归等等众生世相,成长为具有鲜明香港特色的项级职业经理人。“做专业的事,赚钱、住五星酒店、享受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东西。”“收藏六只镶钻黄金表和七百瓶最昂贵的红酒”,密闭时间,液化财富。“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但当他发现了多年前分手的恋人与孩子后,命轮产生了偶然的微妙变化 小说以高度商业化的冷酷逻辑看待现世人生.为华语文学中绝无仅有的“幻爱”作品。 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 “香港符号”《号外》总编;《三联生活周刊》刨刊构思人:张爱玲《倾城之恋》话剧改编者;与徐克、尔冬升等导演合作的资深编剧。 吴思,《血酬足律》、《潜规则》作者,这本小说可与加缪的《局外人》媲美。梁文道,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他(陈冠中先生)始终是个作家。一个锐利的作家。龙应台,台湾文化大家陈(先生)作品为“香港人了解自己必读,外地人了解香港必读。吴虹飞《南方人物周刊》这是一部“香港1984”的“幻爱”电影。 《什么都没有发生》与《烟花三月》(李碧华)、《无爱纪》(黄碧云)回归后的被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东京大学藤井省三教授誉为香港经典。 陈先生与陈可辛、关锦鹏、许鞍华、蔡澜、亦舒、甘国亮、罗大佑、赖声川、陈丹青、洪晃等为多年好友。其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意大利、希伯莱等各国文字,受到董桥、龙应台、梁文道、王德威、李欧梵、艾未未等名家及吴虹飞、张悦然、蒋方舟等作者的推崇。 南方周末、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城市画报、万象、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凤凰等近百家传媒联袂采访推荐:香港文化大家陈冠中先生。
莫言中篇小说集
作者: 莫言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02
简介:千言万语 何若莫言 王德威 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辞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 了。也因为这千言万语,又引来文学批评者千百附丽的声音。谈论莫言的种种,从女性主义到国族论述,这几年还真造就不少会议及学位论文。但学院里的众声嘈杂,莫言似乎一概"默"言以对,纸上文章提小说家的最后寄托的种种"说法",必须建立在这层自知之明上。 莫言出身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农民家庭。高密偏处胶东半岛一隅,土地贫瘠、民情朴陋,不曾以文风知名。莫言小学读到五年级,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辍学。从十一岁到十七岁,他成了真正的农民。之后他进入工厂作临时工,几经辗转,终于离开家乡,加入军队。行伍生涯这余,年轻的莫言却独对文学发生兴趣,而启动莫言创作的最大灵感 ,不是别的,正是他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
张爱玲与“张派”传人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简介: 本书是知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教授研究张爱玲及“张派”传人文学创作论文的精编本。作者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及其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的阐述,对海内外“张派”传人谱系的梳理,对“张派”传人各类创作得失的分析,在本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全书高屋建瓴、论述精当,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是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张学”研究著作。
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简介:王德威编著的《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通过对域内、海外及东南亚等地域种不同时代和背景的华文写作,铺陈出有关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和编写的种种现象及思考,对构成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多种新元素和新角度,有深入的探讨。作者王德威,比较文学及文学评论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猫头鹰出版,2011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三联书店,2010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6-1
麦田出版公司,1993
三联书店,1998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麦田出版,2012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5-1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新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