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 项 “王泉根,(澳)约翰·史蒂芬斯主编” 相关结果
Breaking the magic spell: radical theories of folk and fairy tales
作者: 王泉根,(澳)约翰·史蒂芬斯主编;(美)杰克·齐普斯原著;舒伟主译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简介:《冲破魔法符咒》主要内容包括:很久很久以前: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历史与观念导论、强权创造公理: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政治学、德国浪漫派童话的革命性崛起、幻想的工具化:童话故事、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童话故事和幻想的乌托邦精神论马克思主义者恩斯特等。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children’s fiction
作者: 王泉根,(澳)约翰·史蒂芬斯主编;(澳)约翰·史蒂芬斯原著;张公善,黄惠玲翻译
简介: 《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约翰·史蒂芬斯的最新论著。它通过对大量经典文本、历史小说、奇幻小说以及图画书的解读,详细论证了意识形态的的表现过程和方式,讨论了儿童文学中的读者和为读者设定的主体地位、叙述方式、聚焦方式以及互文性等一系列问题。作者理论视野开阔,学术素养深厚,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极为重视对具体作品的细读和剖析,并从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新论译丛·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代表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对提升当前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知识增长将能起到积极作用与实质影响。
Rhetoric of character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作者: 王泉根,(澳)约翰·史蒂芬斯主编;(瑞典)玛丽亚·尼古拉耶娃原著;刘洊波,杨春丽翻译
简介:《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主要内容包括:文学人物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文学人物的研究方法、从主人公到人物、寻找主人公、集体人物、从集体人物到主体间性、次要人物与人物众生相、复杂性与发展变化、文学人物认识论、从不透明到透明、人物和情节、作者的话语——描写及叙述、作者的话语——行为和事件、人物的话语——言语行为、人物的话语——心理描写、间接人物塑造等。
Ideologies of identity in adolescent fiction:The dialogic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作者: 王泉根,(澳)约翰·史蒂芬斯主编;(澳)罗宾·麦考伦原著;李英翻译
简介:《青少年小说中的身份认同观念:对话主义构建主体性》是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新论译丛中的一部。全书以巴赫金和拉康的文艺学理论相对照,从青少年小说中作者叙述的“本我”与“自我”的差异性寻找作者建构人物对话的结构脉络,梳理对话主义在小说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解构“本我”与“自我”在对话主义理论中的各种差异,重构作者在小说作品中所隐喻的身份认同观念。本书是较前沿的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专业性较强,理论分析层分缕析,深刻透彻,尤其适合青少年文学研究者与创作者学习、参考是十分难得的儿童文学理论书。
Waking sleeping beauty:Feminist voices in children’s novels
作者: 王泉根,(澳)约翰·史蒂芬斯主编;(美)罗伯塔·塞林格·特瑞兹(Roberta Seelinger Trites)原著;李丽翻译
简介: 《唤醒睡美人:儿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声音》是一本入门性质的书籍,其中各章内容是以主题来组织的,尽管在某些章节中作者有时也会按书籍出版的时间顺序来加以讨论。《唤醒睡美人:儿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声音》的前面几章涵盖了儿童文学中女性主义评论最基本的概念:传统的性别角色与主体性。这些概念为后面几章要探讨的更为复杂的声音、群体与叙事结构等理论奠定了基础。《唤醒睡美人:儿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声音》每一章的开头都对与所要讨论的主题相关的理论进行总结,然后再对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阐释。如果这种在理论与分析之间的来回跳跃使得《唤醒睡美人:儿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声音》有时候看起来具有双重性,这是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尽力平衡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角色与作为一个教师的角色,希望作者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识能够对其他儿童文学工作者具有实际的用途。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