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1 项 “王笛” 相关结果
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 1870-1930
作者: 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最底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于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的“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Teahouse:small business, everyday culture, and public politics in Chengdu, 1900-1950
作者: 王笛著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简介:本书应该说是以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作者通过考察茶馆的历史、茶馆的经济功能、茶馆作为社区中心以及茶馆所蕴藏的丰富日常文化和政治文化,告诉我们:当传统的日常生活和休闲的方式逐渐消失,为什么茶馆能够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幸存并更加繁荣。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看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
作者: 王笛著
出版社:
简介:本书共分为11章,分别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人口、耕地与粮食,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区域贸易与市场网络,手工业与工业,政治统治结构,教育的演变,社会组织及功能,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近代化进程评价等方面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了初步的全面的整体考察。力图以此来展现这一区域的广大社会层面,来探索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3
简介: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帝王将相和风云人物所占据之时,当历史书写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从社会的最底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王笛)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尘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广州沉香笔记
作者: 王美怡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 倚靠在时光的深井边,作者在静水深流中追忆一座城市历史的流韵余响,这“追忆是从一朵花开始的”,而那些“故事是从一片花田开始的”。在《广州沉香笔记》的开篇,历史叙述便以一种独具精致的梦幻手法被悄悄开启。 “故事”的叙述笔法将散乱纷繁的史实素材出乎意料地串联勾勒,重现出可触摸的真实场景。在王美怡笔下,城市历史成为一个有待通过叙事想象整饬的言语织体,叙事使晦暗的历史插上了想象的羽翼,从理论伦理的法则中破茧而出,获取了无限幽深的表现空间与阐释可能。文学叙事与历史书写的奇妙相逢,使历史场景悄然浮现,历史获取诗意阐释的可能。 “一座城市的记忆,搭起的往往是宏大叙事的架构,家国兴亡、世事沉浮,是构筑这宏大建筑的钢筋铁骨,它们气势凛然,令人心生敬畏……,在一个接一个重大事件的间隙中,这座大厦也曾有过软语温香的如梦时光。那些艳影,就飘在这样的时光之上,像窗户上的剪影,在天亮的时候,散尽了芬芳。”《沉香笔记》的叙事笔触为了寻觅历史旧事弥漫着的异样芬芳,向城市历史绢本上的暗花摄照,《艳影》中作者的叙事之笔悄然从历史文化的性别歧视中突围,选择向大历史视域之外的历史裂隙聚光,以边缘的女性群体为观照对象,勾勒历史废墟和边界上蕴藏着的另类历史景观。 《沉香笔记》试图“在正史的参天大树上寻找不小心被遗忘的细小花瓣”,其背后折射的是耐人寻味的历史观感。疏离由强势话语撰写的单线大写的正史,进而通过细节描写来对小历史和复数历史进行书写,以此来拆解和颠覆大历史,呈现历史面目的多元化,这正是《沉香笔记》与新历史主义的“小历史”观感互为契合之处,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格林布拉特认为,新历史主义不是回归历史,而是提供一种对历史的阐释,为王者书写的大历史是充满谎言的、单线条化的;而小历史是具体的,它坚固地镶嵌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表现途径是多线条化的。因此,格林布拉特主张要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史家或不屑关注、或难以发现、或识而不察的历史细部,进行纵深开掘和独特阐释,进而构筑出各种复线的小写历史。小写历史的丰富具体性让微弱沉寂的历史事件发出了声音,让大历史丰碑遮蔽之下的人和事浮出了历史地表,从而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小历史,作为历史书写的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使历史书写范式产生重大变化。近年,在赵柏田的《岩中花树》、王笛的《街头文化》等文本中都可窥见此种书写范式的踪迹。相比同类作品,《沉香笔记》的范式之新则更多体现为观察视角的独特化。视角作为建构文本叙事机理的首要元素,使文本在小历史的视域下,从区域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更广大与密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便是特定历史中普通人生存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宏大历史空间中宏伟叙事的空泛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沉香笔记》向我们贡献了它的独特价值,即让“人”重回历史书写的重心,将人的生存体验的繁复性作为历史书写孜孜不倦表现的中心,体现出历史写作的人文取向,而非只将人物作为勾勒历史与事件的道具。 在王美怡笔下,细节“像串在日子上的花朵”,散发着历史的诗意香气:在《街巷》中,她不厌其烦地罗列街道的名字,因为“一座城市,因为有了这些地名,也就开始有了细节,有了故事。”如果说在这些篇目中,作者通过采拾细节表现历史,更多停留在叙述的表层经验与感性体验上,那么,文本中那些以历史人物为表现主体的篇目之中,细节则成为了作者观照历史的一种理性视角。 在《白云楼》中许广平的独特个性,通过她在修改《鲁迅年谱》时,将“以爱情相结合”改为“与许广平同居”这一耐人寻味的细节得以精妙的展现。细节以出乎意料的张力,使许多已被定格化的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细节相对于宏大事件来说更能显现人性心理的细微之处,它于大历史的隙缝中显现,要么弥补了大历史叙述下人性的模糊暧昧,要么颠覆了大历史演绎中人物的意识形态特征化,它以其细小尖锐的芒刺刺痛了大历史的神经中枢。 在《太史第》中,江太史起伏的人生际遇没能吸引作者更多的关注,叙事的触觉独辟路径,向这座深宅大院的日常生活层面摄照,太史第中美食盛宴一度辉煌,各种菜式在作者笔下通过史料得以精致细叙,而这位遍尝人间美食、深具美食家格调和情怀的人物在风烛残年,却被土改中的乡民强行用箩筐抬回南海老家进行批斗,一代美食家竟以绝食而终。筵开盛宴与绝食而终,写尽人世繁华之后,笔触迅疾而下戛然而止,人生之苍凉依托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得以意外地呈现,这种类似张爱玲笔下“反高潮”的艺术效果,正是借助以细节观照历史的独特视角得以实现。 小历史从大历史根部逃逸,细节在小历史经脉的滋长蔓延间展开复活之旅,在呈现历史史料的丰富与多样性的同时,它也使正史的根脉旁密布了众多的根枝节杈,单线历史从而呈复线化发展,城市历史的织体生长得更加密实与丰厚。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作者: 王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
简介: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作者: 王笛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1月
简介: 本书是王笛教授继《街头文化》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通过考察茶馆的历史、经济功能和茶馆作为社区中心及其中所蕴藏的丰富日常文化和政治文化,从当时茶馆生活的细节来了解成都,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有所裨益。
人类的攀升
作者: (英)布洛诺夫斯基 著,王笛,任远,邝惠 译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5-1-1
简介: 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所著的《人类的攀升》是 一部翻译作品。最早为英国BBC的科教电视节目。由 于喜爱的人众多,变成文字流传于中国。主要记述了 科学文明与人类智力的相互促进与融合。该栏目是电 视科教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21世纪城市发展论坛文集
作者: 王笛生,刘溪主编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2011
简介:
Merchants,mandarins,and mod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
作者: (美)陈锦江(Wellington K.K.Chan)著;王笛,张箭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作者以简明清新的笔调,展示出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的冲突、国家权力与社会功能的冲突,不但表达了对民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权力无限膨胀的担忧,还借由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公共空间,在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中,描绘出自己对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文字·词汇全攻略
作者: 王笛笙,李恒主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简介: 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语教育协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日语能力测试在我国已实施多年,每年有几十万人参加考试,规模大,影响深,尤其一级、二级的合格证书已成为升学、求职、留学等重要场合不可缺少的通关钥匙。 近年来,编者在从事日语教学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学生复习不得要领。一些学生为准备能力测试盲目地做习题,根本达不到补充知识,提高日语能力的目的。为了满足广大日语学习者的需要,由长春市各高校一线日语教师共同编写了这套《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全攻略》丛书,全套书共分八册,一级四册,各级分为文字·词汇、听解、文法、读解四部分。每册内容由2006年—2008年的日语能力测试真题和1991年—2005年的精选考题两部分构成。 与同类书相比,本套书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以往的真题、习题集附答案的简单做法,针对性强,深人浅出,使用方便。文字·词汇分册将汉字的音读、训读分别列出,用例句来辨析近义词。听力分册加上了关键语句的分析、生词解说和各级的词汇。文法分册对各选项所涉及的文法和语法知识结合例句给出详实的解说。读解分册分为重点词汇、读解重点、答案解析三部分,将文章中难懂词汇和文法一一说明。 本丛书既可作为一级、二级考生的自学复习用书,也可作为教师的考前辅导用书,还可作为词汇、文法的参考书。如果熟练地掌握了本套书的内容,便可充满自信地迎接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Merchants, mandarins and mod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
作者: (美)陈锦江著;王笛,张箭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从近代中国的商人出身构成、官督商办企业及其商人管理者的官僚化、官商合办企业中的官商关系、私营企业中的商人与士绅关系、地方政府与商人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商人之间的关系、官商关系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等角度,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官员、政府与商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剖析了典型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机构,如中央政府的商部和农工商部,地方政府的商务局、保商局、工艺局,沟通官商关系的商会。还将清末中国企业发展中的官商关系,与同期日本企业发展中的官商关系作了比较。因此,《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无论从研究角度上,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对国内同类研究的深入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第三版)
实用滑雪宝典
作者: 王志峰, 王笛晖, 王笛贝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本书的**作者王志峰博士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专注于太阳能热发电的研究。在专业领域,他是学术带头人和国际能源署太阳能热发电组织副主席;在生活中,他既是一位好父亲,也是一位滑雪爱好者,他带领一双儿女体验滑雪的乐趣,培养他们成为滑雪健将。 这本本书是王志锋博士历经3年时间撰写而成,其中包含了他12年的滑雪经验,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滑雪运动的热爱。他从滑雪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讲解对滑雪的认识,语言简洁,充满趣味,打破了传统体育书籍的晦涩,能使滑雪学习者产生更多的亲近感,也更易理解和学习滑雪这一运动。2022年冬季奥运会决定在中国举办,希望这本书能对普及滑雪运动和冬季奥运会做贡献!
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
出版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China scholarship.Vol.7 No.1
作者: 刘东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9
简介:卷首语 在以往的卷首语中,我反复提到过“熬成传统”的重要,然而这个“熬”字的苦涩,除非等你深陷其中,其实并不容易真正体味。——这不,刚刚完成了第二十四期,我们杂志的经费问题,就突然成为“煎熬”二字的代名词,尽管本刊同仁对此没什么责任,无非是当了被殃及的“池鱼”而已。 当然,一本脆弱的学术刊物,特别是这样一本以书代刊的民间出版物,就算经历了如此这般的起落,原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可无论如何,这却绝对不符合我本人的性格。——长期以来,如果有什么知识增长点,能够引起我内心的持久激动,从而说服我去把它外化为一种文化事业,那么,我总会千辛万苦地为之付出坚定的耐力,使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而终究积淀为一种难以磨灭的传统。 于是就可以想见,肯定会出现一个为了经费而奔波求告的漫长过程,并且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文化鸿沟的冰冷温差。事到如今,别的就都不提了,——万幸的是,真要谢谢我们的老朋友和老作者裴宜理教授,自从她主政哈佛燕京学社那天起,本刊的运作就开始逐渐归于正常了,这使人欣慰地想到,学者的心念总还是相通的,即使在他们之间横隔着国界。 更要感激的是清华校方,特别是我的学兄谢维和教授。他们在本刊境况最为艰苦、编辑人员流散殆尽的情况下,甚至比我们自己都更为看重这份杂志,充分地认可了它的价值、名声和分量,并为此付出了持之以恒的、不厌其烦的努力,直到本刊终于转变成为清华国学院的院刊,在经费和体制上获得了长远可靠的保障。 这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尽管本刊多年经营的编辑队伍,在长期无米下锅的情况下,令人痛心地流失了,可我们却终于因祸得福,头一次在美丽的清华园里,获得了专门的办公室,和专业的学术编辑。正由于这样的后盾,读者们很快就可以发现,本刊的论文质量,仍被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而本刊书评的精彩程度,也仍被毫不打折地保守着。 那些文章的精彩内容,就不必再在这里复述了,读者们只要翻过这一页,马上就能亲眼读到。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惟有姜伯勤那篇印在卷首的书评论文,以及与之配发的饶宗颐的玉照与书影。作者通过评述一套总结性的文集,彰显了饶教授在治学和为人上的独立精神,缘此饶公那句借以明志的好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也就被贴切地引为此文的标题。 一段时间以来,当本刊遭遇到暂时困难时,曾有不计其数的读者,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通过这种形式或那种渠道,向我们表达了关切、惋惜与支持。而今天,既然本刊已恢复了元气,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借这个公开的场合,向他们报告“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消息!毕竟,我们在发刊时所提出的目标——让汉语成为国际学术的工作语言,既非一日之功,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然而反过来说,这样一种非要实现不可的愿景,也并不是出于一时之冲动,而凝结着我们的深思熟虑,和聚集读者们的广泛认同! 而只要大家全都认定了,我想说,那就一定会是历史趋势! 刘东 2009年9月8日于国图会场 contents preface forum/correspondence 姜伯勤 中流自在心: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 articles 谢里?奥特纳 为一种实践理论而反思“文化” 王斯福 社会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一位西方汉学人类学家在费孝通教授的中西比较中遭遇的称奇之处和提出的问题 王振忠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 王笛 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与公共政治 白马 回溯的技巧-更新的技巧:王逸与被认定已失传的刘安的《离骚传》) 沈日禺俊、曹炯镇 韩国所藏高丽时期稀貴本汉籍硏究 reviews 柯伟林 关于中国、欧洲与美国的大学 苏姗?弗里德曼 现代大学的世界主义教育 book reviews 韩敏:《中国安徽北部一个村庄的社会变迁和连续性:对革命和改革的回应》 (宝森) 詹姆斯?弗拉斯:《新春大喜:中国北方农村的年画、艺术和历史》(古柏) 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杨奎松) 维特:《维特的档案文献回忆录》(张丽) 大卫?安东尼?贝洛:《鸦片与帝国极限:1729-1850年中国内地的禁烟》(葛以嘉) 艾沃?阿梅龙:《山东黄河1851-1911):晚清的洪灾治理》(扬库)) 马里恩?艾格特:《16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中国游记写作》(费南山) 艾瑞克?马尔格勒:《野鬼世纪——中国西南的记忆、暴力和空间》(李冠南) 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黄振萍)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淮茗)
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
作者: 司昆仑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年06月
简介:本书是由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学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所著,研究1920年代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学术专著。该书采用社会历史方法分析了巴金“激流三部曲”(特别是*本《家》)作品的社会背景,即20世纪早期中国西部城市——成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发展变革。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考据,从不同社会层面(婢女、上流社会、成都经济、城市贫民、抗议活动和战争、新女性、革命改革)进行描述性研究,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成都社会家庭和城市的变革面貌;从“激流”小说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入手,探讨五四时期成都多层次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现实图景,同时批判性地审视巴金在小说中对他生长之地的社会阐释存在的缺失。本书受到成都历史研究专家王笛的倾力推荐,“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外国学者研究五四时期中国内陆城市的一个参考,进一步拓展了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媒体评论】★司昆仑的新作《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通过分析巴金的经典“激流三部曲”,从历史资料中去寻找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新颖的考察方法,来揭示了1920年代成都的历史,特别是这个时期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从下层的奴婢,到精英知识分子,还有手握实权的军阀,等等。这样,从这部小说中家族的各种角色出发,揭示了他们所代表的阶层、思想乃至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王笛 澳门大学 ★这本书写得很漂亮,读起来引人入胜。它给《家》这本著作提供了一份补充,让读者可以理解巴金著作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涵义。它也是一个指导性的范例,展示如何通过动机和历史背景来解读文学材料。——Henrietta Harrison 牛津大学★这真是文学与世界历史进程的令人惊叹的资源!司昆仑为我们带来她对巴金著作《家》的极具价值的洞见,这本小说可以说是阅读范围*广的中国当代小说之一。这本书写得很漂亮,它吸引学生们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学,并探索小说如何描摹出历史认知。非常出色的贡献!——Roberta Martin 哥伦比亚大学★司昆仑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深刻的研究,展示了巴金如何抓住了五四时期的理想主义的学生们的情感真实而非过度简化历史。这本书很好地证实了历史研究可以提升我们对小说的理解,小说也可以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Paul S. Ropp 克拉克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商务印书馆,2013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1月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5-1-1
济南出版社,201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