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浓汤与文学的筋腱
作者: 邱晓林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9年11月
简介:
本书为文艺学领域的学术随笔集,以学术随笔的方式,结合诸多文学话题和文学文本,对如何理解文学的意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本书内容涉及的文学话题包括现代主义、现代诗与古典诗、现象学与文学等,涉及的作家包括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夫卡等,涉及的作品包括《红与黑》《驴皮记》《唐璜》等外国文学经典。本书学术水平高,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论述精彩,文笔流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前言】
行走在边缘域的四川散人
王逸群
-本书前言节选-
阅读是无用之用,由之而来的困惑,也便显得更“卑微”,更容易随手放过去。不过,也许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时刻:当书翻到某页,或怅然若失,或心神激荡,某物会悄然击中我们——就像走夜路时被什么轻轻绊了一下,心里不禁一颤,那时,我们希望能探身到一团漆黑中,把那绊住我们的东西捞起来。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文学批评无意做这样的事情,反而教我们忘记那一丝丝幽玄的感受,教我们抹除文学作品以其肉身撞击我们的种种瞬间,以理智的名义,以高级的理由。形式论的X光技术越来越发达,文化研究简直要一统天下。可是,文学呢,文学作品的血肉在哪儿呢?用晓林兄的话说,当今的文学研究精于熬制种种“意义的浓汤”,就是想捞点肉渣也捞不起来了。而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是,若是喝惯了意义的浓汤,你还嚼得动文学的筋腱吗?
这个时代的从来不缺文学阐释,缺的是能直面困惑、照亮作品也照亮读者幽微体验的阐释,缺的是清明、朗澈、直击性命的阐释,自由的、痛快的、明心见性的阐释。
……
晓林兄正是这样的阐释者,文集里那些长长短短的文章——恕我不单独举例,你只需读上几页,就能呼吸到另外一种空气,那是在当代阐释中罕见的、有益健康的空气。当然,从形式上说,这些文字也只是兴之所至的闲谈而已——论文写作之外的另外一种文体,另外一种兴味。这样的表述,也使晓林兄更自如地收集文学作品中的“边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