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94 项 “王韬”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梁启超[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简介: 吾乡曰茶坑,距崖门十余里之一岛也。岛中一山,依山麓为村落。居民约五千,吾梁氏约三千,居山之东麓,自为一保,余、袁、聂等姓,分居环山之三面,为二保,故吾乡总名亦称三保。 ……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人称任公,号饮冰子,或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二十六日 (2月23日)生于新会县南西江入海口半岛上的熊子乡茶坑村。祖父名维清,字镜泉,秀才,为县学教谕。父名宝瑛,字莲涧,科名不得志,教读乡里。 生平和思想梁启超幼从家庭及城乡多师受学,6岁读毕《四书》、《五经》。(见彩图梁启超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自称'自十七岁颇有术于中外强弱之迹'(《适可斋记言记行·序》)。光绪十四年(1888)起,肄业于广州学海堂(道光四年两广总督阮元所建立),仍为乾嘉以来正统派'汉学'及词章之学。光绪十六年中举人。此年秋,他和学海堂同学陈千秋,同奉南海康有为为师。康有为'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三十自述》)。康有为讲学于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梁启超从康有为始习经世致用之学,包括今文经学、史学、西学乃至佛学,思想为之一变。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梁启超并参与校勘、分纂。 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举国悲愤。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中日和议成,梁启超随同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1300多人上书清廷请变法;七月,发起并领导京师的强学会,主办《中外纪闻》,每日作一篇数百字短论。这是梁启超办报的开始。光绪二十二年,他和汪康年、黄遵宪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七月一日发刊第一册,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并开始连载著名的《变法通议》,主张'废科举,兴学校,亦时时发民权论'(《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五)。同年撰《西学书目表》,搜罗、总结20多年前旧译西学著作约300种。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督学江标之聘,主讲长沙时务学堂。讲学'以《公羊》、《孟子》教,课以札记;学生仅40人,而李炳寰、林圭、蔡锷称高才生焉'(《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五)。他的讲学对湖南的学风和士气的激励以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发展,影响深广,为统治集团顽固派所嫉视。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殉难。梁启超于九月流亡日本,作《去国行》。从此,梁启超居留日本,先后奔走夏威夷、南洋、澳洲、美洲各地,与康有为建立保皇会(1899~1900),创办《清议报》(1898.11,旬刊)、《新民丛报》(1902.正月,半月刊)、《新小说》(1902.11,月刊)等期刊杂志,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宣传君主立宪,反对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到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他和革命派辩论立宪主张日益激烈。但梁启超同时以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思想品德为己任,集中外历史文化于一身,努力于'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介绍,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的整理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动摇旧思想、旧文化,也起了广泛影响。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清政府下诏预备立宪,梁启超遂趋向实际运动,与熊希龄、蒋观云、徐佛苏等进行组党活动。次年九月,成立'政闻社',出版《政论》杂志。宣统二年(1910),又办《国风报》,'专从各种政治问题,为具体之研究讨论,思灌输国民以政治常识'(《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 宣统三年十月,革命党人武昌起义,推翻了2000余年的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次年(1912)三月,北洋军阀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为袁氏所窃取。梁启超于九月由日本返国,备受各界欢迎。十一月创办《庸言报》。他对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通过袁世凯的统治可以实现他的改良主义的政治理想,因而热心从事政党活动。先参加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又合并共和、民主、统一三党为进步党,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和张謇等为理事。1913年7月,熊希龄为国务总理。9月,梁启超为司法总长。1914年2月,为币制局总裁。次年8月,杨度等发起筹安会,鼓吹帝制运动,暴露了袁世凯阴谋建立袁氏王朝的野心。梁启超作《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与蔡锷等发动护国之役,反对袁氏称帝。反袁运动结束,辑《盾鼻集》。1916年6月,袁世凯羞愤死,黎元洪继为大总统。梁启超又与袁氏旧部干将冯国璋、段祺瑞合作。次年7月,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段祺瑞内阁成立,梁启超为财政总长。同月,他通电反对张勋复辟,后即参与冯、段讨伐复辟之役。同年11月,由于冯、段内部矛盾,国务总理段祺瑞辞职,梁启超亦辞去财政总长。从此,他离开了上层政治活动而致力于著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2月下旬,梁启超同蒋方震、丁文江等启程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20多个名城。到秋冬间,梁启超在巴黎写成《欧游心影录》。次年3月,自欧洲归国,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此后,除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课和在各地巡回讲演外,以全力从事学术著作。《墨经校释》、《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大乘?鹦怕劭贾ぁ贰ⅰ读喝喂学术讲演集》、《陶渊明》、《朱舜水先生年谱》等相继出版?1925年 9月,正式就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在清华时期,写成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儒家哲学》、《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等书。1927年6月,脱离清华研究院。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 文学革命论及其创作实践梁启超的文学革命论和他的政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改良运动的发展,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革命论。他所谓革命就是改良。①诗界革命。在戊戌维新变法前一两年,梁启超和夏曾佑、谭嗣同曾试作'新诗',反映了对新思想、新知识的要求。后来梁启超在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中,登载了改良派及其他作者的许多诗篇,并不断发出了'诗界革命'的呼声。他的'论诗宗旨大略'已见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由日本去夏威夷舟中的《日记》,而充分的论述则见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新民丛报》第四号开始连载的《饮冰室诗话》。他说:'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批判'以满纸堆积新名词'的作法,重申'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但亦不绝对排斥新名词。这是诗界革命论的一个发展,也是近代进步诗歌的一个概括和理想。他认为'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又说:'吾重公度诗,谓其意境无一袭昔贤,其风格又无一让昔贤也。'他所谓新意境,实指包含新思想、新知识的内容。所以他又主张'取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风格,熔铸之以入我诗,然后可为此道开一新天地'(《新中国未来记·总批》)。后来梁启超于《新小说》中登载《杂歌谣》,形式语言都趋向通俗化,又赞许其与音乐结合,使之能歌唱,似传统乐府诗而有新面貌新精神,发挥诗歌的社会教育作用,这是诗界革命又一重要内容。②小说界革命。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新小说》创刊号上,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极力强调小说与改良社会的关系,他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这是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的缘故。他认为文学有'移人'即改变人们思想感情的作用,'而诸文之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者,莫小说若'。所以他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他又具体指出,小说有熏、浸、刺、提四种力量,这是小说所以能'支配人道'或'移人'的原因,小说所以成为改良社会的关键的原因。他认为当时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佳人才子之思想'、'江湖盗贼之思想'、'妖巫狐鬼之思想'等,都是从小说来的。所以他说:'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篇论文,对晚清小说理论的探讨、创作的繁荣以及古典小说的研究评价,起了积极的作用。③文界革命。'文界革命'与'诗界革命'同时在上述《日记》提出,也起点于欧西文化思想的输入,这是内容的革新。后在《新民丛报》第一号'绍介新著'栏介绍严复译英国斯密亚丹《原富》时指出,'欧美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主张对'学理邃赜之书',应'以洗畅锐达之笔行之',就是改古文体为通俗文体。《新小说》第七号'附录'栏开始连载《小说丛话》,梁启超所撰的第一条说:'文学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他回顾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认为:'中国先秦之文,殆皆用俗语','故先秦文界之光明,数千年称最焉';'六朝之文,靡靡不足道';唐代韩、柳之文'在文学史上有价值者几何'?进一步指出,'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一大进化',就是由于'俗语文学大发达故'。又说:'宋后俗语文学有两大派,其一为儒家、禅宗之语录,其二则小说也。小说者,决非古语之文体而能工者也。……苟欲思想之普及,则此体非徒小说家当采用而已,凡有文章,莫不有然。'可见他在20世纪初已有中国白话文学史、俗文学史的看法,已有提倡白话文的主张。不过当时他又认为'自语言文字相去愈远,今欲为此,诚非易易,吾曾试验,吾最知之'。这是改良派提倡'文界革命'的本色。从理论到实践,他们还不能完成文界革命的历史任务。 在文学创作上,梁启超有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他都写过,而以散文为大宗。他'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也打破了'幼学为文,学晚汉魏晋'的束缚,自求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五)。他的'新文体',对传统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为王韬以来散文社会化进一步的发展。他的散文可分政论、传记、杂文三大类。政论如《变法通议》、《排外平议》、《新民说》、《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辟复辟论》等,都是现实政治、社会的产物,或为原则议论,或为具体事论,务于详论博辩,说理深透,有现实和历史意义,有思想认识价值。他的传记文,长短大小不一,作风亦多变化。有些略似旧史传,如《殉难六烈士传》(《戊戌政变记》),叙事谨严,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形象性,代表其早期传记文风貌。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作《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即《李鸿章传》和《南海先生传》,自觉地改革中国传统的史传文,而代之以西人的夹叙夹议的评传体,并溯源于《史记》的《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强调写传记写得象其为人,注重传记的历史性,要求符合历史的实际,写出真实的历史。他写了许多历史人物传记,实际都是写一个时期的历史。他?剐戳舜罅吭游摹U庑┰游模内容形式多种多?,篇幅较小,难以分类。光绪二十五年(1899)作的《自由书》,成于'每有所触,应时援笔,无体例,无次序,或发论,或讲学,或记事,或抄书,或用文言,或用俚语,惟意所之',则是读书笔记或随感录之类,是最初一本杂文集。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清议报》出版100期,他有《〈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其中说:'其内容之重要者,则有……《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过渡时代论》等,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这三篇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篇幅较长,亦属杂文一类。它们都不是通常的政论文,而只是以政论的内容,出之以特殊的形式,指出现象,提出问题,发为感慨,振奋人心。最突出的是《少年中国说》,极力歌颂少年的富有朝气的精神作用?振奋老大帝国的暮气沉沉和日益衰颓的人心;不嫌重叠堆砌,反复强调,多用譬喻,淋漓尽致;运用语言,又非常自由,或奇或偶,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打破一切格式,运用各种手段,力求表达一事一理明白无碍。这种文章才华横溢,气势奔放,感情充沛,语言丰富,有强烈的鼓动性,是适应改良运动宣传需要的产物。他充分发挥了散文宣传作用,使散文成为政治斗争最有效的工具。他的散文虽有重叠累赘的缺点,过于疏展铺陈,但就形式风格和社会影响来说,确是代表散文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梁启超作诗较晚,绝大部分是流亡国外的作品,今存古近体诗 360多首,词60多首。他热心提倡'诗界革命',但并不以诗人自命,而以余事为诗。《雷庵行》、《读陆放翁集》、《太平洋遇雨》、《澳亚归舟杂兴》、《自励二首》、《志未酬》、《举国皆我敌》、《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爱国歌四章》等等,抒发被迫流亡的愤慨,富有自豪感和积极乐观、献身革命的精神,歌颂新天地、新思想、新文化,突出地歌颂爱国主义,有进步意义和认识意义。作品表现了自己诗论的特点,即旧风格含新意境,亦不排斥新名词。一般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朴实晓畅,格调妥当,足称一种'新派诗'。他自认'诗半旧',亦符合实际。 梁启超的小说有《新中国未来记》,是一种未完成的政治小说,共 5回,发表于1902年《新小说》一、二、三、七号。《绪言》说:'兹编之作,专欲发表区区政见。'即利用旧小说的形式,宣传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他原来设想写出未来60年维新派当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前10年是预备时代,由君主立宪,各省自治,过渡到召开国会,全国统一,建立'大中华民主国'。'其理想的第一代大总统名曰罗在田,第二代大总统名曰黄克强'(《初归国演说辞·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这个理想的'新中国'是由清德宗皇帝让位又被国会选为第一代大总统建立起来的,走的是'折中调和'的一条路,而不是'那破坏一条路'。可见作者企图用形象化的方法,宣传自己的君主立宪、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已完成的五回小说,以'全国教育会会长'孔子后裔孔弘道老先生演说'中国近六十年代史'开场。前四回主要写'宪政党'创始人黄克强和李去病的论战,黄主立宪,李持革命,而以黄说服李,立宪论战胜革命论而告终。第五回写黄克强制服热心革命的郑伯才,发泄对革命派的不满。正如作者所说:'既欲发表政见,商榷国计,则其体自不能不与寻常说部稍殊。'其体'似说部非说部,似裨史非裨史,似论著非论著','编中往往多载法律、章程、演说、论文等,连篇累牍,毫无趣味'(《绪言》)。所以小说在艺术上是失败的,得意处只是政论。但它仍有一定历史意义。第四回写中国苦难现状,黄克强同李去病游历旅顺大连,遇一'少年中国的美少年'陈猛,借陈猛的歌唱,介绍拜伦及其诗篇《渣阿亚》和端志安赞扬拜伦的诗歌,'倒象有几分是为中国说理哩','句句都象是对着现在中国人说一般'。接着便写俄国人对大连旅顺的暴虐统治,视为中国被瓜分的缩影。所以作者在总批中指出莎士比亚、弥尔顿、拜伦等'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风格',便是中国'诗界革命'的方向;写'瓜分之惨酷'实'为国民当头一棒,是煞有关系之文'。 梁启超有翻译小说《佳人奇遇》16回,日本柴四郎著,亦政治小说。《世界末日记》,'法国著名文学家兼天文学者佛林玛利安君所著之地球末日记也。'载《新小说》第1号,译者列为哲理小说。《俄皇宫中之人鬼》,'法国前驻俄公使某君所著也。'载《新小说》第 2号,译者列为语怪小说,《十五小豪杰》共18回,梁启超译前9回。 梁启超也写过戏曲,有《劫灰梦传奇》、《新罗马传奇》、《侠情记传奇》,但都没有写完。《劫灰梦》和《侠情记》都只写了头一出,《新罗马》也只写了6出。用传奇形式反映中国现实政治和外国近代历史,是戏曲的推陈出新,在当时也就是戏曲界革命。作者写戏曲比写小说艺术上成功得多,韵散文结合,旧风格含新意境,运用新旧语言词汇自然纯熟。《新罗马传奇》每出后有扪虱谈虎客即作者少年同学韩孔厂的批注,对理解作者创作用心和长处颇有帮助。 梁启超有广泛的学术研究,特别提倡历史研究。他早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著《新史学》,即提出'史界革命'口号,批判旧史学,创立新史学。明确目的,探讨理论,缕述方法,总结史学史。后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他对史学的实际研究包括古今中外,对许多历史时代和历史部门,特别是对许多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个别的、历史的研究,形式多种多样。在中国近代史上,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新思想界之陈涉',卓越的开风气人物之一。 著作集及其版本 梁启超著作,最初有何擎一辑《饮冰室文集》,止于壬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为编年体,同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该局后编《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为分类体,'每类文字略依性质分别先后,并于每题下注明年份'(《凡例》),断至乙巳(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同年出版。此后增订的版本主要有:①《饮冰室全集》,1916年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出版。②《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梁廷□编,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此编分为五集:一集,戊戌以前作;二集,居住日本时作;三集,归国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作;四集,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晚近作;五集曰附集,录题跋、诗、词、曲、小说、诗话等。③《饮冰室合集》,林志钧编,1936~1937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包括已印未印诸作,分为两大类:甲类文集,附诗词、题跋、寿序、祭文、墓志等;乙类专著,附门人笔记若干种,约以时代先后为次。专著中又各自为类,而第其年次'(《例言》)。此集虽最后出版,但搜罗未尽,亦非全集。 梁启超全集卷帙浩繁。中华书局于1916年选其重要著作34篇,分为14卷,为《常识文范》。 关于梁启超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术的研究,其本集及其所办《时务报》、《清议报》等杂志,可以钩稽而得其大概。其中可直接供参考者有《三十自序》和《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十五、二十六,都为自我评传文字,简括客观,颇称允当。他逝世后一月,即1929年 2月,郑振铎作《梁任公先生》,附有《梁任公先生年表》,载《中国文学研究》第5卷,这是梁氏逝世后研究他的最早著作。 . 在梁氏生前及身后,关于梁启超的研究专著则有以下几种:①《梁任先公生年谱》1卷,杨复礼编,1941年新河南日报铅印本;②《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丁文江编,梁思庄藏有稿本,近年台湾世界书局已印行,38卷,2册,搜罗梁氏许多书札,记述颇详;③《曼殊室戊辰笔记》,梁启勋撰,不分卷,稿本;④《梁启超传》,孟祥才著,198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后者是近年研究梁启超篇幅较大的一本评传。 总之,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梁启超是一位多才多思,多情多欲,善变多变之人。要认识像他那样思想活跃,智慧超群、性格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殊非易事。而在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梁启超迄今仍是学者们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从梁氏千数百万言的著述和书信中,选编这区区10万字的“自述”文字,目的就是希望有助于我们走近一个真实的梁启超。
作者: 聂作平著
简介: 《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内容简介:突破道德评价引领一切的史观,超越传统看待大变局下的人物。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这一事件标志着封闭的天朝与西方世界的相交与碰撞。生于这种大变革、大融合、大冲突下的中国人,从龚自珍到林则徐,从严复到叶名琛,从张荫桓到王韬,从容闳到刘光第,从郭嵩焘到义和团,尽管身份地位各异,却都成为东西方文明角力之际催生的“杂种”。在千古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他们或拯救,或绝望,或逍遥,或愤怒,最终都无法阻止社会集体腐败的大清帝国滑向深渊的车轮。 点击链接进入: 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之谜 中国通史(插图珍藏版) 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 历史的B面 最有本事的皇帝?治世读刘秀(第1部):天下雄主 最有本事的皇帝?治世读刘秀(第2部):荡平四方 最有本事的皇帝大结局:内圣外王 皇帝是这样炼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 三国绝对很邪乎 唐朝绝对很邪乎 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水浒》里不为人知的历史密码 帝王陵密码 华夏生死书 南京安魂曲 镜里看中国 枪杆子:1949 我的抗战 我的抗战2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亲历军统初建时期工作记录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2:亲历军统抗战前期工作记录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3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4 民国范儿:近代百人微历史 民国那些牛人 直言无悔:我的"右派"经历 北大在1919:九零后的崛起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这么干 菊与刀(彩图珍藏版)(附英文原著) 日本!日本!:中日历史上的历次死磕 台海风云 中国往事:上海风云 周记1911 大变局:1911 重读晚清六十年(1851-1911)
作者: 沈复 著 , 张佳玮 译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
简介:本书是清代文人沈复写作的自传散文。这次出版选开明书店民国遗本为底本,考以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并请张佳玮精心译述,作长文译记为读者导读;独家收录“沈复的一生”(年表)“沈复三十年游历图”,附“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便于读者朋友更好读懂中国挚美经典,从中获益。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本书六卷。成书后并未刊行出版,而在民间多有传抄,引以为珍。道光年间,由江南士人杨引传于街市书摊购得,转妹婿王韬于申报馆付梓出版。因其中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其中《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杨引传购得版本已佚。民国时期有称找到足本,并付梓出版,收录佚失两记,然实为时人拼凑杜撰。后常有传言佚记真本现身,或有相关、或片段,但至今仍无被证实可靠完整的,故本版只收底本所录四记。中学课文《幼时记趣》摘编自本著第二卷《闲情记趣》。
Treasures of the world’s culture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作者: 大英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6
简介: 本书是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的辅助读物。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展览。 古希腊人有句箴言叫作“认识你自己”。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没有止境,认识自己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但通过对过去的认识来认识自己,肯定是人类目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现买的人是由过去的人脱胎而采,因此与过去保持着无法割裂的遗传变异关系,不了解过去就失去了认识现在的前提,至于合理地推测未来更无从谈起了。 认识过去需要依赖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证据,也就是“文物”。博物馆事业之所以能在近代以来得到广泛发展,就在于人们普遍认识到文物在人类自我认识方面的重要价值,需要像博物馆这样的集文物收集、保管、整理、修复、研究、展示功能为体的公共和私人机构。 我国博物馆目前虽然拥有无与伦比的有关中华文明的文物收藏,但也存在着不小的缺憾。由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我们在考古学的黄金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期)错过了在世界范围内厂泛收集文物的机遇,所以目前我国博物馆非常缺乏世界其它文明的藏品。这当然不利于我们对外部世界进而对目身的全面了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其中包含着认识外部世界的强烈期望。我们的博物馆有责任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让观众不出国门便可以接触外国历史与文化的物证。但以往引进的国外文物展,都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某文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段的文物展,缺乏多个国家、多种文明、多个时段的综合展。首都博物馆这次举办的“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恐怕是此次展览的最大价值所在。 大英博物馆建馆时间早,迄今已经253年。在它开馆的初期和中期,正值大英帝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的时期,这为它在世界各地搜求文物藏品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从而形成了源目全球各地的庞大藏品体系,使该馆成为名副其买的世界历史、考古、艺术与民俗学博物馆,可谓“博采旁搜,综括万汇,悉备一庐”(19世纪中叶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文人王韬语)。我们的这次展览借助大英博物馆的这藏品优势,使观众可在同一时间和地点目睹世界各地不同日寸间、不同形式的文明成果。只要稍许注意大英博物馆提供的文物分类表便可以发现这种普遍的(universal)特征:就空间而言,几乎所有在上古、中古时代出现的重要文明地区和国家,如非洲的埃及、苏丹、迦太基、贝宁、刚果,西亚的苏美尔、阿卡德、亚述、腓尼基,巴勒斯坦,南亚的印度,东亚的朝鲜、日本(中国按协议未收),古典希腊、罗马与中世纪的欧洲,北美、中美洲、南美洲、大洋州的复活节岛、新西兰、澳大利亚,都涵盖其中。就时间而论,可上溯史前时代,下至近现代。
作者: (美)柯文著
简介: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 是,6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 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 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 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 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 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 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
简介:《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套装共131册)》包括了:《龚自珍·张南庄卷》、《姚燮·蒋敦复卷》、《冯桂芬·郑观应·黄遵宪卷》、《刘熙载卷》、《王韬卷》、《曾朴卷》、《韩邦庆卷》、《刘鹗卷》、《郑孝胥·沈曾植·朱祖谋·况周颐卷》、《吴趼人卷上》、《吴趼人卷下》、《李伯元卷上》、《李伯元卷下》、《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卷》、《章太炎·刘师培卷》、《梁启超卷》、《包天笑卷》、《王国维卷》、《陆士谔·徐卓呆卷》、《刘大白·夏丐尊卷》、《鲁迅卷上》、《鲁迅卷下》、《苏曼殊·李叔同·姚鹪雏卷》、《叶小凤·恽铁樵卷》、《柳亚子·陈去病·高旭卷》、《平江不肖生·顾明道卷》、《严独鹤·郑逸梅·姚苏凤卷》、《徐枕亚·吴双热卷》、《朱瘦菊卷上》、《朱瘦菊卷下》、《郭沫若卷上》、《郭沫若卷下》、《白薇·陆晶清·赵清阁卷》、《张资平·陶晶孙·郑伯奇卷》、《叶圣陶卷》、《范烟桥·程小青卷》、《周瘦鹃·秦瘦鸥卷》、《洪深卷》、《张恨水卷》、《林语堂·徐讦卷》、《朱东润卷》、《茅盾卷上》、《茅盾卷下》、《郁达夫卷》、《胡愈之·邹韬奋卷》、《王统照·胡山源·沈起予卷》、《徐志摩卷》、《丰子恺卷》、《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卷》、《田汉卷》、《庐隐·罗淑卷》、《郑振铎卷》、《彭家煌·叶紫卷》、《瞿秋白·张闻天卷》、《刘呐鸥·穆时英卷》、《李金发·姚蓬子·邵洵美卷》、《阿英·阳翰笙卷》、《夏衍卷》、《曹聚仁·章衣萍·梁实秋卷》、《熊佛西·余上沅·顾仲彝·李健吾卷》、《魏金枝·李俊民·何家槐卷》、《王任叔·王鲁彦卷》、《许杰卷》、《陈毅·夏征农·陈沂卷》、《蒋光慈卷》、《沈从文卷》、《胡风卷》、《冯雪峰·潘汉年卷》、《柔石·洪灵菲卷》、《丁玲卷》、《巴金卷上》、《巴金卷下》、《孔另境·朱雯卷》、《艾芜·沙汀·周文卷》、《叶灵凤·倪贻德·滕固卷》、《刘大杰·陈子展·赵景深卷》、《安娥·关露·白朗卷》、《周煦良·满涛·辛未艾·王道乾卷》、《施蛰存卷》、《戴望舒·徐迟卷》、《陈伯吹卷》、《周天籁卷上》、《周天籁卷下》、《张天翼·蒋牧良·端木蕻良卷》、《于伶卷》、《阿垅·曹白卷》、《杜衡·徐霞村·黑婴卷》、《萧军·罗烽·骆宾基卷》、《陆蠡·丽尼卷》、《陈白尘·孙瑜·姚克·李天济卷》、《周扬·成仿吾·李初梨·彭康·朱镜我卷》、《韩侍桁·章克标·杨村人卷》、《柯灵卷》、《殷夫·胡也频·冯铿卷》、《靳以卷》、《艾青·袁水拍卷》、《丘东平·彭柏山卷》、《师陀卷》、《吴强卷》、《林放·徐铸成·罗竹风·郑拾风卷》、《周木斋·周黎庵·金性尧卷》、《姚雪垠·丰村卷》、《傅雷卷》、《徐懋庸·唐弢卷》、《以群·罗荪卷》、《白危·哈华卷》、《萧红卷》、《蒲风·杨骚·任钧卷》、《辛笛卷》、《王西彦卷》、《杜宣卷》、《周而复卷》、《贾植芳卷》、《无名氏卷》、《苏青卷》、《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浞卷》、《包蕾·贺宜卷》、《潘柳黛·予且·施济美卷》、《王元化卷》、《芦芒·闻捷·肖岗卷》、《菡子·柯蓝·李子云卷》、《蒋孔阳卷》、《茹志鹃卷》、《罗洛卷》、《任大霖·钟望阳·任德耀·洪汛涛卷》、《胡万春卷》、《张中晓·何满子·耿庸卷》、《当代戏剧文学卷上》、《当代戏剧文学卷下》、《当代电影文学卷》、《总目录索引》和《存目:钱锺书卷·张爱玲卷》。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作者: 金冠军,戴元光主编;余志鸿本卷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这是一张中国传播思想的历史名片,又是中国传播思想的“写真”集——5000多年来中国人关于传播的认知、理解和思想。 在我国,关于传播的理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久远的时代。遗憾的是在古代专制主义下,我国传播业发展比西方国家要慢得多,特别是关于新闻传播的研究比起西方更为迟缓。 中国是十分重视“史”的国家,也十分重视“史”的传播。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对传播的深刻认知,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出现研究传播的论文,如1873年《申报》发表的《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20世纪初,有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7)、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等论著。1949年以后,新中国对传播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只是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传播的研究受到重创。“文革”后得到恢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大批专著和学术论文,涌现了近百位新闻与传播史研究的专门家。但早期我国传播的研究主要是对新闻史的研究,有关传播思想史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研究断代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缺乏研究传播思想的环境,研究新闻史相对较为安全。 中国传播业作为文明的角色,直接间接地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尽管中国几千年一直处在古代专制主义和皇权皇威下,但传播思想仍不断出新,传播思想家与启蒙家群星璀璨,反映传播思想的精神成果纷呈迭出,并隐约折射出民主与自由的精神,为我们研究历代传播思想提供了了丰富的依据。 《中国传播思想史》驻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语境,全方位对中国传播思想进行一次系统而完整的精神清算,这不仅是对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一个交代,也是为新世纪中国传播学发展寻找精神参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套书是对几千年中国传播思想的全面而综合的检阅,力图构筑中国传播思想发展的真实图景,又是在宏阔的理论视野观照下的学术构建。 我们写作的思想导向是: 1.多学科视野立体表现中国古代传播思想的丰富内涵 古代的传播活动范围较窄,古代文化人对传播的理解也跟现代人的学术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古代文献使用的传播术语完全不同于现代传播的概念,因此对古代传播思想的挖掘和整理就如大海捞针,从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中采集古人的传播思想精华,在中国文化与现代传播理论的交叉点上进行解读,表现中国古代邈远精深而又不确定的传播思想。オ 2.驻足现代文明检视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中西交流图景 近代中国传播思想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谱系和西方民主与自由的精神。近代报刊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舶来品,与古代中国的邸报并无继承关系。习惯上中国近代新闻史,以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创办第一份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开端。故本书近代卷以此为起点,至1915年《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创刊为终点,共100年。近代传播思想的梳理与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入手。纵的方面,主要阐述1815年开端的西学东渐的传播思想,如林则徐、魏源等的传播思想,太平天国洪秀全、洪仁玕的传播思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传播思想,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的传播思想,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的传播思想,以及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郑贯公、秋瑾、于右任等的传播思想和民初新闻人士黄远生等的传播思想。横的方面,主要视野是政治传播思想、新闻传播思想、教育传播思想以及文艺传播思想,重点是新闻传播思想与政治传播思想,着力塑造传播思想大师们的“群像”。オ 近代中国传播思想是在西方文明感召下追求“民富国强”和自由思想的历史,是在“西学”启蒙下进步知识分子努力探索民主与自由,改造中国传播的政治生态环境的“群像”,是遭受列强侵略从失败悲剧中逐渐觉醒而寻求拯救中国的理论探索。 3.以大众传播为入口梳理历史重构现代传播观念 20世纪对世界来说是激动人心的世纪,也是令人焦虑和惆怅的世纪。对中国来说也如是。最近的一百年,传播媒体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传播媒体的武装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从平面媒体到电影,到电视,到多媒体,到互联网,到数码媒体。传播媒体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极致,但却面临精神(思想、哲学、信仰) 的匮乏与缺席。也就是说,传播思想发展滞后于传媒的发展。 20世纪初,西方传播思想为中国传播思想发展注入了新鲜营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报刊理论和西方自由主义传播思想传入中国,使中国传播学界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虽然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都不是中国历史的精神主流,但在现代中国的土地上传播,汇入现代中国文化的谱系,给中国人以思想和精神的选择。这个事件的意义是中国开始接近世界文化思想的主潮。 现代传播学理论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关于人的传播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建设,却并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国古代的哲人对传播的认知非常深刻,职业传播在世界上也是最早出现的,中国人的传播思想曾对世界传播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明清以来,我们落伍了。 当代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2000多家电视台、8000多种期刊,有世界上最大的受众群和传媒市场。我们应当在传播领域有自己的精神价值和系统理论,应当建构中国化的传播学体系。为了这些,就必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思想。所以,现代传播思想研究从民初中国人的传播观念与实践以及20世纪初中国现代传播思想的先驱者入手,找寻中国人传播思想及理念的现代源头,全面总结20世纪初以来我国传播学的发展状况和学术创造,基本学术立足点和研究重心就是20世纪中国传播学的发展面貌及走势。 既然是学术专著,当然就不能是简单的“结算清单”。所以,《中国传播思想史》不仅有丰富的资料性的描述,而且又有大量的对于各个时期的传播学成果的重新评价和创新观点,甚至对影响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一些西方重要传播理论都有新的思辨。如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现当代卷既充分肯定其历史意义,又特别提出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错误前提”,其一是“关于理性的假定”;其二是“关于契约国家的假定”。认为就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它的统治之下的自由——包括思想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比封建专制国家统治之下要多一些或多得多,这也是一般的客观事实。但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史和传播史都证明,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国家所保护和保障的自由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的自由。 《中国传播思想史》从2000年着手构想,2001年开始撰写,前后五年,数易其稿,终告杀青。 本书所讲的传播专指人类社会信息的流动,传播思想则是关于人类社会信息流动规律的概念、认知、理解和把握。由于古代传播媒介不发达,没有或较少有专职传播机构和专职传播人员,对传播现象的专门研究还不够,鲜见有专门的传播思想家,传播思想散见于不同文献中。因此,古代传播思想的研究涉及范围较为宽泛,一字一句都是爬罗剔抉寻觅出来的。近代以来,传媒发展迅速,专职传播机构很多,专职传播人员队伍很大,传媒成为导引社会的重要力量,人们对传播的认识已较深刻。现代社会,传播不仅是社会的公器,也是经济行为和商业行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 考虑不同时代传媒发展和对传播的不同认识,也为便于表述,本书由四卷构成,采用编年史的顺序。古代传播思想部分分上下两卷,上卷从上古到魏晋南北朝,下卷从隋唐到清乾嘉时期。古代部分分两卷并不表示古代传播思想的分期,只是因为容量的关系。而近代和现当代部分则各为一卷,从容量看也较合适。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190余万字四卷本书稿,不仅是我们执笔者的成果,其实更是对几十年来许多专家研究成果的消化和再梳理,企图更清晰地勾画出中国传播思想发展的轮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四卷本著作是众多学者的共同成果。
作者: 沈复
简介:《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作者: 王韬著;顾钧校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简介:《漫游随录》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的一部游记集,详细记载了他 的欧洲之行,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且行文生动,描摹细致,具有相当 的可读性。1867~1869年,王韬应理雅各之邀漫游西欧,这是中国知识分子 第一次对欧洲的实地考察,每至一地,他总要“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 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英、法等国的物质文明、社 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给了王韬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他当时就将自己的 见闻观感笔录下来,十几年后回香港再整理成著名的《漫游随录》。
作者: 胡太春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2015年12月
简介: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至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百年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风云激荡。本书对这一时期中国新闻思想生长历程作了比较细致深入的剖析,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和线索。作者在论述时,把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和西方殖民扩张、西学东渐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把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以及中西文化对立、互识、汲取乃至不成熟的融合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种研究方法颇具特色,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整理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一次尝试。 本书在勾画近代中国新闻思想发生、发展的历程时,分中外两条线索追踪探讨,涉及马礼逊、米怜、郭实腊、麦都思、伟烈亚力、丁韪良、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林则徐、洪仁玕、王韬、沈毓桂、郑观应、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英敛之、汪康年、黄远生、史量才、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等二十余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本书紧紧围绕办报思想这一中心议题,既注意对每个人物和事件在新闻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又注意揭示整个近代新闻思想本身递进嬗变的规律与概貌。
简介:《家庭暴力引发犯罪刑法适用问题研究》由包雯、张亚军、翟海峰、王韬所著,该书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写出,有理论有实证,必将对规制家庭暴力犯罪,完善家庭暴力刑法理论,正确适用刑法解决家庭暴力犯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家庭暴力犯罪以及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基本问题,对家庭暴力犯罪中的“暴力”在刑法语境下如何正确理解、构成犯罪的标准以及家庭“冷暴力”的界定及是否入罪问题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阐述,对家庭暴力中的性暴力即婚内强奸行为的定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分析细致而透彻,对家庭暴力下受虐女性犯罪的定罪量刑问题及结合我国现行刑事政策如何解决刑事处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我国刑法关于家庭暴力犯罪的不足之处与完善的方法。
作者: (清)王韬著;王思宇校点
简介:自序 卷一 华磷姑 纪日本女子阿传事 许玉林匕首 仙人岛 小云轶事 吴琼仙 贞烈女子 玉箫再世 朱仙 莲贞仙子 徐麟士 卷二 何蕙仙 白秋英 郑芷仙 周贞女 杨素雯 冯香妍 廖剑仙 眉绣二校书合传 徐双芙 萧补烟 卷三 陆碧珊 龚绣鸾 心侬词史 阂玉叔 凌波女史 三梦桥 黎纫秋 鹃红女史 毕志芸 蓟素秋 药娘 卷四 仙谷 何华珍 胡琼华 女侠 金镜秋 李四娘 盗女 徐慧仙 海外美人 乩仙逸事 卷五 笙村灵梦记 白素秋 阿怜阿爱 四奇人合传 蒋丽娟 尹瑶仙 冯佩伯 诸晓屏 李珊臣 葛天民 卷六 夜来香 剑仙聂碧云 徐仲瑛 陆月舫 王蟾香 李韵兰 鞠媚秋 王莲舫 胡姬嫣云小传 杨秋舫 卷七 窗娘再世 媚黎小传 秦倩娘 悼红仙史 姚云纤 鲍琳娘 返生草 月里嫦娥 沈荔香 苣蔚山庄 卷八 海底奇境 海外壮游 申江十美 乐仲瞻 严萼仙 桥北十七名花谱 泰西诸戏剧类记 华胥生 任香初 柳桥艳迹记 卷九 骆蓉初 红芸别墅 陶兰石 梦游地狱 杞忧生 陈霞仙 倩云 卷十 鹃红女史 蛇妖 钱蕙荪 丁月卿校书小传 清溪镜娘小传 二十四花史上 二十四花史下 鹤媒 十二花神 合记珠琴事 田荔裳 卷十一 吴也仙 东部雏伶 东瀛才女 妙香 三十六鸳鸯谱上 三十六鸳鸯谱中 三十六鸳鸯谱下 名优类志 徐笠云 三怪 卷十二 月仙小传 十鹿九回头记 花蹊女史小传 林士樾 燕剑秋 消夏湾 白玉楼 蓟素秋 玉儿小传 甘姬小传 画船纪艳 校点后记
出版社:中华书局 2015年8月
简介: 王韬(1828~1897)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等。清末著名的思想家。由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王韬日记(增订本)/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收录现今所见的王氏日记,包括上海图书馆所藏《蘅华馆日记》稿本和刊于《新声杂志》的日记,以及台湾所藏日记稿本。为王氏日记*为完备的版本。
作者: [美]史华慈 著;叶凤美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6年9月
简介: 《东鉴丛书•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慈研究近代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著作。作者以其独具特色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对严复生平、翻译、写作的深入分析,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作为一位迷人的西方思想评论家的严复,并进一步近代揭示近代中西方思想演进之关系。作者指出:严复站在未经历近代化变革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欧洲著作中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并在欧洲思想中至少发现了两方面的秘密,即充分发挥人们全部能力和将其导向为集体目的服务的公心。 “东鉴丛书”还包括《中华帝国的法律》《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待出)《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待出)等。
作者: (清)王韬著;刘文忠校点
出版社:齐鲁书社,2004
简介:一日,为生前室三周年。延高僧作佛事,铙钹钟磬,喧聒一堂。又于别寺诵梁皇忏四十九日。生回忆前尘,泫然流涕,因谓女曰:“前日托卿所探事,何以至今无一言?岂尔时故作谰语耶?”女曰:“所以不言者,恐伤君心耳。当日君夫人为九王子所见爱。已遣鸩媒通雁币,方使入门,径前致词。君夫人怒掷聘物于地曰:‘宫中教读之任,所不敢辞;若以非礼相干,虽死非所闻命。且凡间燕雀,岂能匹天上鸾凰?如不获已,焰坑血湖,刀山剑岭,皆我毕命所也,一任处置,何足惧哉!’九王子闻言怒甚,令裸体置之寒冰狱中。曰:‘适足炼我玉骨耳。’复令投之洪炉。曰:‘铁心石肠,历劫难熔。’九王子见其不屈,气为之夺,然犹未肯遽止也。旋为阎摩主者所知,嘉君夫人守节弗渝,戒九王子弗仇,令往生金阊为富室女,来生与君仍结夫妇缘。今人世已三年。君今可转悲为喜矣。”生问:“在金阊何处?”曰:“缘至当启知。记取十三年后,有五羊使者来此,其时矣。”生因谨志于册。 正言际,阍人人禀:“有自南海至者。舆从烦赫,状似显宦,言必欲面见主人。”生视其名刺,初不相识,姑出与谈。则其人殊魁梧俊伟,谈吐生风,自言:“新卸增城县任,兹将人都引见。余戚孙笠舫鹾尹,现亦需次粤垣,与君有葭莩亲,有书达其女韵史,余为作寄书邮。”袖中出一函致生,匆促遽别。生持函人内,与女观之。内言:“阿秋年已长成,当为择配。如意中无可选之人,即归田生,效娥英故事,亦无不可。青鸟使来,即汝从姊之婿,不妨出见也。”女商之生。生初佯为不可,笑日:“恐醋娘子想吃杨梅,将从何处觅仓庚羹耶?”女曰:“檀奴抑何狡狯哉!欲取姑舍,欲擒姑纵,已如见其肺肝。侬无妒意,何烦疗哉?” 越一年,蓉仙年已十七,元宵赏灯后,即令诹吉完婚。一时礼仪之盛,器物之华,服饰之丽,远近来观者,无不啧啧叹美。宾客济跄,冠裳毕集,向时纳女,远不能及。人皆称女之贤。 生拟赴春闱,公车北上,二女群劝止之曰:“君今日左对尹邢,右拥施旦,室藏佳酝,园有名花,每值良辰美景,月夕花朝,置酒并酌,怡然共乐。君倡于前,妾和于后,讵非天壤间一大快事哉!恐阆苑神仙,亦无此乐趣也;何必于役道途,再作春明之梦。即使人词林,登玉堂,亦不过世上浮荣耳,何足为重轻。如君必欲行,真身有俗骨哉。况依姊妹侍君衽席,要亦短缘撮合耳。他时恐悔之晚矣。”生乃止。 一日,庭中牡丹大放,花朵皆巨如盆盎,活色娇香,绚烂夺目。生方与二女举觞酬劝,忽报前时增城县令复来。生即出见。自言已为广州太守,兹已超擢道员,因普都门,迂道过此耳。翌日,生设盛筵招之,同赏牡丹。客赞誉不绝口,而盛称一黄一紫为群花之冠,屡乞异种,将携之归。生难固拒,不得已分植于盆赠焉。白以为拱璧之贻,不是过也。不意客去后,人视二女,同时抱病,月惨花蔫,容光憔悴,呻吟之声,不绝于耳。栏前花萎,阃内人亡,生哀痛欲绝,尽以金玉珠宝为殉。及葬;举;其槽,轻若无物。生自此不欲居家,出游江浙,聊解愁怀。偶经金闾城畔,小住寓斋,同人邀往留园,泛舟偕去。画船栉比,士女如云,生特赏识沈金兰,以为可独步苏台。于园中见一女子,举止态度,仿佛似织云,不禁注目视之。女回顾见生,恍若似曾相识,讶其久瞩,转眸一笑,姗姗行远。托人访之,知系巨室。浼媒聘焉。卜宅于吴门,偶与话织云旧事,女不能对。 画船纪艳 钱江画舫,夙著艳名。自杭州之江干,溯流而上,若义桥,若富阳,若严州,若兰溪,若金华,若龙游,若衢州,至常山而止,计程六百里之遥。每处多则数十艘,少或数艘。舟中女校书,或三四人,或一二人。画船之增减,视地方之盛衰。停泊处,如鱼贯,如雁序,粉白黛绿,列舟而居。每当水面风来,天心月朗,杯盘狼藉,丝竹骈罗,洵足结山水之胜缘,消旅居之客感。个中翘楚,首推观风校书。碧玉年华,绿珠声价,丰容盛鬋,光彩照人,颀立亭亭,有玉树临风之概。工度曲,尤精琵琶,每一发声,四座倾听。性娴雅,无章台习气,喜与一二素心人,煮茗清谈,娓娓不倦。西江二仰山人,随宦来盈川,平章花月,眼界颇高,独屡绳观风之美于倚玉生。生素不喜作狭邪游,姑妄听之,似来深信。 中秋之夕,仰山招诸名流,宴集江船,强拉生往。时则秋水澄鲜,月明如昼。姬素妆淡服,秀媚天然。生一见倾心,两情弥洽。华筵既启,群花纷来。燕瘦环肥,并皆佳妙。饭颗山樵,时亦在座,择其尤艳者,各赠一联以奖之。赠观风云:“观山玩水风双桨,凤管鸾笙月一觞。”赠莲棣云:“莲子团栾征吉兆,棣花翩反寄相思。”莲棣生长桐庐,住桐君山下,貌秀丽独冠一村,邻家姊妹俱以西施相目。家贫亲没,遂堕风尘,非其素志也。赠檀香云:“檀板金尊,得少佳趣。香温茶熟,别有会心。”檀香居富阳之小隐山下,亦小家女子,婀娜娉婷,别饶媚态。年止十六,梳栊才一月耳。赠翠风云:“翠袖天寒商倚竹,凤钗春暖替簪花。”翠凤本钱塘人,住莲花峰下,小名阿凤,幼时肤白如雪,人戏以白凤凰呼之。及长,好着绿衣,因名翠凤。赠沈香云:“沈鱼落雁倾城貌,香雾清辉忆旧词。”沈香乃富春江畔渔家女子,少长,态度苗条,眉目如画,秀曼风流,迥超俦类。乃使之弹筝掐笛,品竹调丝,一学便成,妙合音节,曲师自叹弗如。山樵于时倚醉微吟,擘笺题句,挥毫染写,墨渖淋漓,无不各当其意以去。一时画舫中传为佳话。咏花生与观凤交尤昵,曾作本事诗上下平三十绝赠之。兹录二首,以见一斑: 重重香雾护云鬟,杨柳腰支拟小蛮。 记得秋江明月夜,一樽同赏六朝山。 一溪新涨绿于油,檀板金樽破客愁。 记得日高春睡起,泥人并坐看梳头。 兰陵痴梦生,翩翩浊世佳公子也。慕桐江严陵之胜,买棹来游。遍历花丛,殊少许可。偶遇姬于栏柯山下,奇赏之,谓其秀色可餐,宝光外溢,真得山川灵淑之气者。流连匝月,缠头锦费六百缗。生虽豪侈,而姬之美丽亦从可知矣。岭梅香里,新船落成,开筵宴客,热闹异常,几于灯火连宵,笙歌彻夜。曾经沧海客赠以一联云:“倘遇咏花人,不妨载酒;剧怜浣纱女,终须泛湖。”盖中遇惋惜之意,情亦深矣。同时有莲棣者,与观凤年相若,名相埒,素面生娇,白饶馨逸,性静穆,寡言笑,如幽闺处女,不求人,冷,而人自怜之。客或人一游语,面发赖,不能答。蓬窗多暇,刺绣自娱,咏花生眷爱尤深。芳情密缔,绮语遂多。所作《莲溪行》一篇,为时传诵,其诗云: 玉宇净如洗,星影销搀枪。 涉江揽秋色,花阴藏画膛。 青溪有小姝,泛宅波中央。 一笑生百媚,俗虑消吟肠。 相对各无语,罗襦闻幽香。 羊灯明绮夕,鸾钗艳新妆。 觞政不嫌虐,殷勤催酒忙。 银筝断复续,珠喉清且长。 夜静霜柝急,绿波生微凉。 曲终月堕水,汀雁飞成行。 莲棣得诗甚喜,置之粉盝镜奁之侧,时时吟诵,亦可深于情者矣。他如官妹之俊爽不群,风流自喜;凤玉之丰神旖旎,意态温柔;兰仙之娇小玲珑,动人怜惜;喜欢之面面圆到,落落大方;竹英则十五盈盈,聪明绝世;云栖则华妆绰缧,婉娩宜人;高凤则秀丽天成,不假妆饰;香媚则宛转周旋,曲如人意:皆画船后起之秀也。丁亥四月初旬,天南遁叟作西泠之游,泛舟于六桥三竺间,蓼红荇碧,点缀生新。诸同人邀饮于三潭印月,刚值浴佛日,士女麇至,几于袂云而汗雨。俞楼外一酒家,买醉者无隙座。遁叟厌其嚣,乃往灵隐。舆中见四山环合,葱茜扑人,不禁叫绝。既至,饭于方丈,蔬笋绝佳。方偕同人,散步寺前,瞥见鱼轩络绎而来。中有二女,装束艳冶,殆不类良家,姗姗诣大殿礼佛。遁叟视其一丰神淡远,态度娉婷,秀靥承颧,长眉人鬓;其一秀丽天生,自饶柔媚,双瞳点水,两颊泛霞。斗媚争妍,堪称双绝。同人中有相识者,曰:“一为倩珠,一为漱玉——画船中姊妹花也。君既赞赏,今日何不即往钱塘城外一游?”遁叟以明晨返棹辞之。二女游戏既毕,遂出登舆,见遁叟襟边系一红花,搴帘时不禁向遁叟嫣然一笑。同人谓遁叟曰:“君艳福几生修到哉!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亦足以消魂矣。” 有袁太守光伯者,素有豪名。见女,特加赏识。遂令开宴传花击鼓,坐月飞觞,备极其乐。既夕留宿,缠绵臻至。袁新丧偶,其友玉无玷,。劝其纳之后房,作小星之替月。袁密谓之曰:“彼姝者子,绮年二九,正属妙龄。惟是摩弄酥胸,已宽豆蔻,支离瘦骨,略似麻秸。问洞口之桃花,易进渔郎之宝筏。窃谓此非汉武温柔乡也。但可作一度之春风,何必结同心之仙缕哉。”其议遂罢。女既为曲里之尤,一时之评论群芳者,特以之魁花榜。由是寻花问柳者,争欲一识蕖仙以为荣。 有张瑞仙者,贵公子也,新自南昌来,眼界特高,妙选众姝,少所许可。见女艳之,问其名,笑曰:“两美合,二仙并,好事可成矣。”遂设席于红芙芳榭。肴核既陈,丝竹竞奏,猜枚行令,兴会颇剧。女坐于旁,相依肘下,有如飞鸟之依人。张拇战辄负,时令女代酒。女本不善饮,为之强尽数觥,两颊微红,浑如海棠春睡初足,益增其媚。张拥之置膝,曰:“此我家丽华也。有如此好姿首,恐北里风月,南部烟花,当推独步矣。”竟出三千金为之脱籍,迎归家中,擅专房宠。连产三女,皆不育。张曰:“此真瓦窑也。”由此渐失欢于大妇。张亦待之日薄,无复前时之眷恋矣。女亦自悔叹曰:“昔也惜不及春风而嫁杏,今徒摇落于秋江,其命也夫!夫复何言?”女自是有矢志参禅之想。 白云庵尼净因,女母之旧识也。女母死后,曾延彼为作佛事。一夕偶至女家,稽首问讯,谛视女,惊曰:“玉容抑何消瘦至是也!”女缕诉苦况,并示欲祝发空门,皈依佛座,修三生之慧业,证前世之夙因,永结净缘,诞登道岸。净因曰:“汝年未逾二十,何遂便作此想?一人此中,身难自主,长宵寒柝,午夜孤灯,枕冷衾单,如何可耐?”女曰:“儿计已决,请勿复言。我母生我时,梦为一朵红菡萏,植于池中,为异兽所食,花片片堕水上。赋命之薄,定于生初。儿莲性已胎,荷丝易杀。师何不收入禅门,修成菩提正果,使灵山会上,度一苦命人也。”遂除手中金钏,畀之曰:“聊以供养十方。儿来时自有奁中资,足赡一生,但费香积厨中一杯清水耳。”立将青丝剪下,扑镜于地。尼逡巡自去。 翌日,女辞大妇,竟至庵中。张亦不能止之也。始桐仙闻其从戚,心憾焉,每造蜚语以污蔑之。后闻其堕平康,拟托故往当湖访之,店主人约束严,跬步不能远出。未几,又属于张。张巨族也,知已绝望。今悉其人庵,饰貌修容而往,指名求见。女不出,以玉块一贻之。内有字数行云:“妾已成清净身,菩提树老,明镜台高,不能使东风再为动摇。君其休矣,勿生妄念。”桐仙丧气而返。五无玷闻之,合掌赞叹曰:“此女菩萨能结如是果,善哉!善哉!” ……
简介: 近代中国言论史,就是一部几代知识分子以笔为枪抵抗强权的历史。从 晚清到民国,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对言论的压制如出一辙,文人论政的空间 一直都是那么严峻,沈荩、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以及那些连名字都已 被湮没无闻的知识分子,分别在不同的年代惨遭杀戮,他们的斑斑血迹使一 部近代言论史总是笼罩着一种悲怆的气氛。但怀抱言论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 始终没有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从19世纪70年代起,王 韬、梁启超、鲁迅、胡适、邹韬奋、张季鸾、王芸生、傅斯年……他们用笔 呼吸,以笔抗争,他们的笔下既流墨也流血,不断地寻求“笔的解放”,一 次次掀起“笔底波澜”,书写了言论史上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时代。
作者: 乔云霞执行主编;本社编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精选近代以来45位中国著名记者,简述其经历、成就并有名篇赏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的建立,竞争意识渗透到各个领域,新闻界也受到了极严峻的挑战。自1992年以来各家报纸纷纷扩版,广播、电视也增添了新时段、新栏目、新手段、不仅延长了播出的时间,面且内容更加丰富。新闻的竞争,看起来是报道手段的竞争,实则是记者素质应该有很大的提高。于是,怎样提高记者的素质,已是新闻界及至全国各界所关心的话题。 前言: 王韬/黄远生/邵飘萍/邹韬奋/顾执中/胡愈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范长江/梁厚甫
作者: 杨师群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先秦时期的信息记载与传播 二、汉魏时期的官报与信息传播 三、唐代官报与信息传播 四、宋代报业及相关制度 五、元代的信息传播活动 六、明代报业及有关制度 七、清代中期前的报业与制度 八、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第二章 晚清洋人创办中文报刊 一、在南洋开创中文报刊 二、在中国南部发展新闻报业 三、上海外国人报业的崛起 四、在华外报网的逐渐形成 五、有关的文化评价与探讨 第三章 国人办报与维新运动 一、从译报跨越到办报 二、王韬与香港《循环日报》 三、精英新闻思想剖析 四、报业实际运作之概况 五、维新运动与首次办报高潮 六、维新名人与报业贡献 第四章 改良与革命的二重奏 一、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二、国内改良派报刊浏览 三、革命报刊在海外的发展 四、国内革命派报刊的苦斗 五、两派论战与第二次办报高潮 六、改良派的新闻报刊思想 七、革命派的新闻报刊思想 第五章 清末官报与新闻法制 一、晚清官报与政治信息流通 二、从戊戌变法到宣布“新政” 三、清廷迫害报人有关案例 四、清末新闻法制进程简介 五、清末新闻法制的一些特点 六、新闻报人反抗斗争诸例 第六章 民国初期新闻业的波折 一、初年的短暂繁荣与党报堕落 二、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三、民初三大名记者 四、北洋政府新闻法制状况的紊乱 五、新闻界的顽强抗争 六、通讯广播与私营报业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报刊 一、社会背景的有关分析 二、陈独秀与《新青年》 三、《每周评论》与李大钊 四、胡适及其有关报刊 五、《现代评论》与现代评论派 六、其他主要报刊与观点争论 七、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开端 第八章 革命新闻事业的开端与挫折 第九章 国民党统治早期新闻业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磨炼 第十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概况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风云 第十五章 香港、澳门地区概述 第十六章 宝岛台湾新闻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