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6 项 “琼·罗宾逊”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美)柯兰德著;陈蒙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这本书是写给学生的,是写给你的。写这本书,是希望能够让你了解: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家们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他们如何对待政策问题。前言的篇幅只能如此,必须省略许多内容,其中包括许多经济学思考的微妙之处。因此,如果你在消化这些思想时有困难,而且你相信问题所涵盖的范围超出课本内容,就放宽心;大体上你是对的。考虑到教学目的,我们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我们必须简化问题,并缩短解释。否则,这会变成一本一千六百页之长,其重其厚也绝非背包所能承受。 本书会被称为主流(即代表经济学家的传统智慧),既是由于我本人的主流性,也是由于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如此。但从教学角度而言,我也相信学生要通过提出问题来学习——说“不,这不对,我认为不是这样”,然后将自己的思考方式与传统思考进行比对。尽管我自己是主流学者,但就本质而言我也是一个怀疑者,在教学者我往往同意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的观点。他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为了学习如何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所以,为了鼓励你质疑一切,我不会把模型和经济学家的洞察分析树为真理(经济学领域过于庞杂,无法以单一的真理概括),而是一套技术性障碍栏架、推理过程,以及学生应当了解的论点。这会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今后的经济学问题。经济学首先是教你如何看待问题;它不提供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确定答案。它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整套真理。 在撰写本书时,我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选择是几乎排他性地集中于主流观点。我坚定地认为,强调这种视点是最适宜这门课的方法。但是,我也相信,学生应当认识到经济学的多样性,并了解主流视野并不是唯一的。事实上,有多少经济学家就可能有多少种视角,但对于大多数经济学家而言,本书所展示的概念是对经济学家们包罗万象之观点进行了可接受的简化,其目的在于适应教学。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简介:《货币通论(全译典藏图本)》内容为:《就业、息和货币通论》(简称《货币通论》)、《货币改革论》以及《货币论》是形成觊恩斯经济理论的三部曲。尤其是《货币通论》,它产生于人们拯救“经济学危机”的关键时期,是“凯恩斯主义”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源泉,它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开刨性的贡献。 就实际效应看,《货币通论》几乎成为当时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正如琼·罗宾逊所说:“马克思是设法了解这个制度。以加速其倾覆;马歇尔设法把它说得可爱,使它能为人们所接受;凯恩斯力求找出这一制度的毛病所在,以使它不至于毁灭自己。”一些经济学家将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称为经济学史上最伟大的三部巨著。 《货币通论》问世后,其理论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凯恩斯主义者片面强调扩大财政赤字而导致经济严重滞涨,资本主义对它有所放弃。近十年来,随着传统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在各国先后落败,凯恩斯倡导的国家干预思想再次引起了关注。今天,凯恩斯主义通常被理解为“大政府”。200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重拾“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希望借此推动大政府时代的来临,也许全球经济将在它的刺激下重回升势。
产业集中、市场竞争与企业规模的最优度测算及中国钢铁产业组织安全的实证
作者: 马文军,李孟刚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简介: 将本书用名《新垄断竞争理论》,是有其道理的。 1933年,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经面世,就以其全新的思想、严谨的模型、完整的体系把整个经济学说从完全竞争理论时代推向了垄断竞争理论或不完全竞争理论新时代,其自身也当仁不让地跻身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地位。后来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众多其他学派,从不同角度对该理论体系进行了批判。遗憾的是,这些后生学派虽然提出的观点更加符合实际,但由于缺乏严谨的分析模型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的影响和应用程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张伯伦和琼·罗宾逊的理论,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被终结,其在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地位甚至丝毫没有动摇,其提出的竞争越充分市场效率越高、垄断越明显市场效率越低的结论,虽然明显有悖现实,却依然大行其道。
作者: 刘涤源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简介: 本丛书的主旨在于,以凯恩斯主义为突破口,在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方面倡导这样一种既严谨而又具开拓精神的研究学风: 其一,对学说本身力求学懂弄通,介述务须确切而不失愿意。切忌一知半解,肤浅臆断,误入歧途。 其二,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有一个是辨是非的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方法,作出深入细致的评论。我们坚持一分为二;是则是,非财非,不论是褒是贬,均力求恰如其分,以理服人。这里必须指出,这套丛书专对凯恩斯主义,就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等,以及其主工成员各自的理论内涵,实事求是,深入线致地进行评论,判明其是非得失。在这套丛书中有些评论为主,如对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评论,如对p. a.萨缪尔森新古曲综合理论的评信纸,对琼·罗宾逊新剑桥经济学说的评论,如对a·h·汉森经济学说的评论,如对凯恩斯主义其对立各学说的对比分析,如此等等。其他各卷,以介述经济学说为主,但也简明扼要地作出评论。总之,这套丛书特别着重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明辨是非的分析批判,并力求深入细致,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我们这套丛书的基本旨趣,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 其三,关于这些经济学说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借鉴、参考和利用问题,我们坚持取其精华,洋为中用。我们一方面反对全盘否定,一概排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特别强调坚决反对盲目崇拜,生般硬套,那势必对国计民生产生严重的恶果,我们应当提高警惕。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s
作者: (英)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英)约翰·伊特韦尔(John Eatwell)著;陈彪如译
简介: 《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是琼·罗宾逊同约翰·伊特韦尔(John Eatwell)合写的,分为三卷。第一卷环绕财富、价格、货币、社会正义和有效需求等问题,扼要论述了从十八世纪到现在为止的经济学说。作者强调指出,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经济学说的发展,经济学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它是为一特定阶级服务的:“重商主义者是海外贸易商的拥护者;重农主义者卫护地主的利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则相信资本家(他们赚取利润,为的是进行再投资,扩大生产)。马克思把他们的论点倒转来为工人辩护。现在,马歇尔站出来充当食利者的战士……”(第50页)。第二卷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作者首先提出一个农业生产模型,接着提出一个工业生产模型,用来说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技术变革的影响;然后着重说明利润和分配问题;最后四章涉及金融、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社会主义计划。第三卷探讨了当前世界的一些经济问题,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增长和通货膨胀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贸易、农业和计划问题,以及第三世界的土地改革、就业不足、资金、技术和人口等问题。 本书的特点是推翻“新古典学派”以边际生产率为依据的分配 论。萨缪尔森根据这种庸俗的分配论提出,随着资本量的增长,资 本的边际生产率不断减低,于是利润率将逐渐下降,工人的实际工 资将逐渐提高,这显然是一种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在本 书中,琼·罗宾逊断言,“资本”是不能测度的量值,因而资本边际生 产率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用边际生产率来说明工资率和利润率的 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她采用彼罗·斯拉法所著《用商品生产商 品》一书的论证方法,推论出资本家的消费和投资决定利润,而不 是相反的情形。如果资本家的消费倾向不变,那么“整个经济的利 润水平——产量与就业水平——决定于投资水平”(第137页)。较 高的投资率必然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 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将朝着不利于工人的方向 发生变动。她主张国家采取措施,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因此 她在美英各国博得了“凯恩斯左派”的称号。 这本书是一本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教材,对一些重大经济理 论问题有其独特的见解,是一本可供学习西方经济学和研究当代 经济问题时参考的比较有分量的著作。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简介: 如果说《经济学原理》确立了马歇尔经济学大师的不朽地位,那么《 财富、信用与商贸》则是其经济研究领域的又一巅峰之作,它不仅跨越了 马歇尔以往的微观经济研究领域,而且还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 基础。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之根,是西方自由 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理论之源。它所奉行的竞争原则是市场自由选择,也就 是由市场选择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无形的手”来主导市场,这体现 在其经济思想中便是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效用。他认为,自由竞争的条件 下,经济因素会自动发生作用,达到均衡状态,这正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 核心所在。但晚年的马歇尔并不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他在《财富、 信用与商贸》一书中提出,让国家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为核心进行适当的经 济干预,正是这一策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说:“当我来到剑桥开始读经济学时 ,马歇尔的著作就已经是圣经。除此之外,我们知之甚少。马歇尔就是经 济学。”
作者: 琼·罗宾逊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8年03月
简介:
《就业理论导论》是介绍就业理论的一本入门书。琼·罗宾逊以简明而又精当的方式呈现了经济学中就业问题的基本面貌,并分析了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投资、节俭与储蓄、失业救济、货币供给、国际贸易、物价和利率等问题。
Main currents in modern economics
作者: (美)本·塞利格曼著;贾拥民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10
简介: 《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一书是经济学思想史领域实至名归的经典之 作,系统地梳理和评价了自1870年以来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这一巨 著到今天为止仍然是非常“现代”的,毫不过时,《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 》在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以来的古典经济学稍作回溯后,起旨一编便 是“对形式主义的反叛”。古典主义者遭到了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 者和制度主义者的攻击。此后,通过由杰文斯、奥地利学派、约翰·贝茨 ·克拉克重新发现的边际主义,传统得以重申。由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给出 的均衡经济学分析,经希克斯和萨缪尔森等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学思想的 主流。塞利格曼把现代经济学说的根本特征刻画出来了,那就是为技术而 技术。 在熊彼特、凯恩斯、斯拉法,琼·罗宾逊夫人和张伯伦等经济学家共 同强调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之后,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重新提出了许多自 足的模型,古典的形式主义回来,“复仇”了。 如今经济学受到技术的影响如此之深远,以至于我们的下一代也许不 得不再来一次“重新发现”,才能找到让它冲开技术之樊篱的出路。塞利 格曼这《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作者: 琼·罗宾逊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5年11月
简介:
罗宾逊夫人是经济学史上第一位卓越的女性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在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她做出过多次革命性创新,《经济哲学》即为其代表作者之一。本书初版于1962年,由罗宾逊夫人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系列讲稿整理而成,从意识形态角度检讨从斯密到马克思以至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基本原理。
作者: 琼·罗宾逊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7年05月
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运用到长期发展中去。该书的理论结构,与其说主要源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不如说主要源于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从马克思再生产表中演化出来的有效需求理论。卡莱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独立地提出了与凯恩斯《通论》主要论点基本相同的有效需求理论。他的理论体系用英文在西方发表后,得到罗宾逊夫人的推崇,认为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在有些方面比凯恩斯的更为坚实。罗宾逊夫人和卡莱茨基一样,把社会生产分为投资品与消费品两大部类,把社会总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大部分,并在这个模式下探讨资本家的“本能冲动”,探讨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分析资本积累过程中国民收入在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分配以及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等。
Economie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作者: (英)琼·罗宾逊著;王翼龙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抛弃马歇尔以自由竞争为普遍现象的传统,以不完全竞争为基本前提,利用边际曲线和平均曲线的工具,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从价值决定领域延伸到分配领域,从而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不完全竞争理论。该书为西方垄断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其作者琼·罗宾逊是西方唯一著名的女经济学家,也是新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作者: 亢博剑编著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简介: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由亢博剑编著。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这一本书,学会最前沿的经济学知识! 经济学,往大处说是“经世济民之学”,往小处说是“经济实惠之学 ”。对个人而言,经济学是“成功之学”与“幸福之学”,人人都能从中 淘到自己需要的宝贝。 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 为了找到一大堆答案来回答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不被经济学家欺 骗。” 尽管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是那么有趣,但以往总是经济学 家和决策者们在唱主角。现在,让我们回到经济学的原点,共同探 讨如何将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使我们过得更幸福、快乐。
作者: 罗雄飞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的研究以三大理论难题为主轴,在对这些理论难题进行 探索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体系创新”,从而将其 落实到更为现实的经济层面。 第一个理论难题是“转形问题”。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 究,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有体系的科学性,为其进一步拓展 确定一个方向。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以来的100多年中,西方 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否定主要是围绕“转形问题”提 出来的。而“两对总量”能否同时相等是这一问题的核心。由于 “两对总量”只能在“特殊条件”下同时相等,他们普遍认为马克 思劳动价值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成立的。通过对“转形问题” 的具体研究,本书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在投入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要使“两对总量”同时 相等,确实需要“特殊”的条件。但是,用数学语言表述的“特殊条 件”都可以还原为一个基本条件——总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这一 条件确实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转化理论所要求的,并且,在这 一“特殊条件”下,投入是否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实质性差异。然 而,这一条件的存在确实意味着马克思的转化理论运用了比较静 态的分析方法,因而存在进一步动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一 般条件”下,意味着总资本有机构成不能保持不变,依据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即便投入资本没有变化,价值总量和剩余 价值总量必然发生量的变化,总价格和总利润也会相应变化,由 此得出的总价格、总利润与比较静态条件下的总价值、总剩余价 值不可能同时相等。因此,不能由此得出马克思的转化理论乃至 整个劳动价值论只能在“特殊条件”下成立的结论。并且,进一步 动态化的问题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理论等共同存在的 问题。 2.以生产价格计量的生产资料的“成本价格”与以价值计算 的相应成本存在差别(“误差”),但不能把这种差别引申为总价 格、总利润与总价值、总剩余价值的“误差”,更不能把这种“误 差”强加于马克思。 3.在投入转化为生产价格且没有“特殊条件”约束的情况 下,马克思在转化理论中所运用的平均价值利润率与运用新古典 均衡分析得出的利润率确实是不一致的,用以劳动时间为计价物 得出的均衡价格总计的总投入也是不确定的,这与我们“投入资 本没有变化”的假定前提也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与“两对总量”不 能同时相等存在内在的关系。这种不一致是由新古典均衡分析 的“资本计量问题”引起的。因此,就其实质而言,“转形问题”在 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资本计量问题”的衍生物,或者说是这一问 题的幻影,由此产生的“转形问题”不但不能成为否定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理由,而且它表明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纳入新古典均 衡分析框架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个理论难题是复杂劳动的还原和价值一价格关系的重 构问题。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运用马克思提出的“简单平 均劳动”作为复杂劳动还原条件下商品价值的量的表现形式和计 量手段,这是复杂劳动还原的重要基础。基期的“简单平均劳动” 与社会必要劳动具有相同的内涵。将基期的“简单平均劳动”运 用于比较期的商品价值衡量时,单位商品的价值具有量的确定 性,它能够克服“社会必要劳动”的量的伸缩性引起的麻烦。在一 定社会和时代条件下,“简单平均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尽管表现 为不同的计量单位,在总量上依然是一致的,能够用一定的系数 进行换算。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简单平均劳动”与社会必要劳 动具有不同的量。这种差异表现为换算系数的差异,也表现为社 会必要劳动本身的差异,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正常”生产 条件、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一样。“同质等量劳动 产品‘价值量’相等”这一命题是复杂劳动还原的又一基础。本书 运用马克思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证。运用 “简单平均劳动”的范畴和“同质等量劳动产品‘价值量’相等”这 一命题,本书提出了两种复杂劳动还原的具体思路。一是以基期 各部门的生产商品的平均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即基期的社会必 要劳动为基期各部门的“简单平均劳动”,然后根据“同质等量劳 动产品‘价值量’相等”的原则,以不变价格计量不同报告期的所 有物量,这样可以得到不同报告期的总价格,其总价格可以通过 该部门基期的价格一价值系数换算成“总价值”。二是以基期的 生产价格进行还原。基本方法是:首先从所有产品中选取一种产 品作为基准产品,并求出所有产品与基准产品的比价系数(比价 系数求解以现行市场价格和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为基础)。然后 通过比价系数求新价格,再通过新价格求更新的比价系数。这种 迭代到达不动点时,由此形成的各种商品的最终价格,也就是以 基准商品为基准的理论价格。在此基础上,把单位基准商品的平 均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作为“简单平均劳动”,通过基准商品确定 的价格一价值系数,其他商品的“简单平均劳动”可因此确定。确 定了基期各种商品生产的“简单平均劳动”之后,不同报告期的 “价值总量”可通过与前一种方法相同的方式求出。由于这一分 析是在假定所有劳动为生产劳动的条件下进行的,还必须将非生 产部门的收人所体现的价值作为一种变相的利润回归到生产部 门。具体方法是:第一种思路可把非生产劳动时间以一个平均的 份额加到物化产品的“简单平均劳动”中;第二种思路则可以把非 生产劳动部门的收入作为总利润的一部分,并通过平均利润体现 到物化产品的理论价格的形成过程中。 在复杂劳动还原和其他约束条件放松的基础上,本书对价值 规律在较为具体的现实经济中的作用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 交换价值相等为基础的“非等价交换”原则;具体探讨了劳动价值 对价格总量和价格运行的长期趋势的约束作用,以及商品价格的 市场决定问题;论证了商品价格由“价值总量”的市场化再分配确 定的观点。 第三个理论难题是“资本计量问题”。所谓“资本计量问 题”,其实质是指新古典生产函数中投入资本的计量与利润率边 际决定的循环论证问题:已知利润率求资本量,再通过资本量求 利润率。由于琼·罗宾逊、斯拉法等运用这一问题对新古典经济 学提出强烈质疑,由此引起了长时规的“两个剑桥之争”,这场争 论至今难以达成共识,由此还引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技术再转换”和“资本倒流”问题。“资本计量问题”引起的“技 术再转换”或“资本倒流”现象使新古典经济学中资本密度与利润 率的逆向单调关系的结论及其相关的一些命题的科学性受到动 摇。解决“资本计量问题”的关键是确定一种独立于收入分配和 价格决定的资本计量方式;“技术再转换”和“资本倒流”问题的 核心是不同“时期参数”(设备生产周期和使用寿命)条件下的利 息问题,因而,只有利息的本质及其源泉得到合理的说明,这一问 题才能获得合理的阐释。对于这些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剑桥 学派都不可能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斯拉法的“标准商 品”理论同样受到“资本计量问题”的制约,以致不得不陷于循环 论证或预设待证的结论。对此,本书在复杂劳动还原和拓展马克 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两个剑桥之争”提出的理论难题进行 了合乎自身理论逻辑的说明。 在这里,我们对斯拉法体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指出这 一体系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商品生产所费劳动与商品所购劳 动存在矛盾。(2)“标准商品”论证存在多重潜在的循环论证,即 商品价格决定与劳动对资本的比例确定的循环、“标准商品”与 “标准体系”的循环、“合成商品”与生产方程的循环。摆脱这些 潜在的循环论证的唯一出路只能是预设待证的结论,因此,“标准 商品”理论既缺乏现实基础,又缺乏逻辑的合理性。(3)由于根深 蒂固的利息率观念的存在,劳动还原只有在利润率为零的空想条 件下才能成立。(4)联合生产理论并不是对现实生产的合理反 映,且在逻辑上难以成立。 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马克思的劳动 价值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兼容互补关系,并提出了以下几个观 点:(1)新古典经济学要解决独立于收入分配和价格决定的资本 计量方式,要树立必要的“历史观念”,要正确对待“时间价值”, 都必须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可以 为凯恩斯理论提供合理的宏观基础;(3)发展经济学只有以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同时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因素, 才能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如何处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是本书的主题所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既有体系是在诸多约束条件下通过科 学抽象获得的对经济表象背后的本质的认识,研究重点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它通过价值源泉和分配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它对经济增长、 市场价格决定等具体经济现象的说明是原则性的、抽象的。本书 通过约束条件的有序放松,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落实到更为具体的 现实经济层面,揭示其较为特殊的作用方式,以及经济增长、市场 价格决定等方面的特殊规律。这种在约束条件全面放松的基础 上重构的理论体系,可以称为“广义转化理论”,它与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既有体系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对独立的 关系,它们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它们的差异以约束 条件为转移。 在复杂劳动还原和价值规律作用方式转化的基础上,根据商 品和价格的重新定义,通过引入产权、收入分配和存量价值等因 素,本书对商品的价值一价格关系进行了重构。市场价格的决定 被看成是“总价值”的市场化再分配。商品价值与价格不再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个别商品的价格可以进一步背离乃至完全脱离自 身的价值。在“价值总量”约束和交换价值相等的商品交换原则 基础上,个别的、具体的和短期的商品价格决定反映着市场供求 力量的对比。因此,以价格理论为基础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可以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获得合理的存在空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则居于基础性、指导性地位。这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现 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作者: (澳)杰弗里·哈考特(G. C. Harcourt),(澳)普吕·科尔(Prue Kerr)著;苏军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11
简介: 琼·罗宾逊(1903—1983)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最 伟大的女经济学家,本书就是关于琼·罗宾逊的学术传记。书中从她20世 纪30年代初期的第一本著作开始,直到她死后在1985年出版的最后一本著 作,对她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主要贡献作了重新叙述。她的故事与20世纪 剑桥经济学派的故事丝丝相连、紧密相扣,其中包含了如何看待经济学、 如何研究和讲授经济学等问题的重大变化。在这些变化中,琼·罗宾逊及 其学术同伴,也就是我们称为第一代凯恩斯门徒的那些人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间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战后的许多年。这些骨干分子 中的大多数人直到死前一直保持着活跃,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于20世纪80 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间去世了。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作者: (英)琼·罗宾逊著;王翼龙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13
简介:《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白金版)》除换一种方式重说有关经济理论的流行看法外,还包含作者认为是新的某种内容。大体上,作者是在马歇尔和庇古教授奠定的基础上尽力逐步扩大范围的。这是经济学家们无不从中受惠但又或许不予重视之处。
作者: 尹伯成主编
简介:《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7版)》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描述和概括,其基本理论一般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部分。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阿·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垄断竞争理论以后才逐步形成完整体系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奠定基础的。国际经济学则是将经济分析从一国扩大到世界范围,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资金如何往来联系等问题的理论。毫无疑问,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往往只停留在分析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和内在矛盾,更不可能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人剥削人的制度以及它具有历史暂时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观点和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有原则区别。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说时首先要明确认识到的。 然而,这决不是说学习西方经济学没有意义。 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及时协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Grand pursuit: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
作者: (美)西尔维娅·娜萨著;马韧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简介: 《推手:改变世界的经济学天才》以气势磅礴的文字带领我们重温了与经济学家们相伴相生的现代历史。这些经济学天才以某种方式改变了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活。书中史诗般的故事讲述了现代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将人类的物质命运从命运手中夺回到了人类自己的手中,并因之将人类从世世代代的含辛茹苦中解救了出来。娜萨的描述是从查尔斯·狄更斯和亨利·梅休开始的,他们二人对十九世纪中期伦敦穷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分别进行了考察和文学描述,而伦敦还是当时全世界最富裕最耀眼的城市。 《推手:改变世界的经济学天才》中还描写了马克思,恩格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比特里斯和西德尼·韦伯夫妇,以及美国的欧文·费雪等人英雄般的勇气和努力,他们都将其思想付诸实践,并为这个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约翰·凯恩斯到熊彼特,哈耶克,从凯恩斯的门徒琼·罗宾逊,到极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密尔顿·弗里德曼,还有印度的诺贝尔奖得主阿玛特亚·森,娜萨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天才的思想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的——从伦敦开始,继而是欧洲和美洲的发达国家,直到现在扩展至全球。从娜萨的生动描述中,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些经济学家在如何应对他们的个人生活危机,世界战争,革命,经济动荡以及彼此间的分歧,如何回击马克萨斯的理论,并将经济学从悲观的科学改造为一门最终战胜了悲惨而短促的人类宿命的科学。仅仅在两百年之前,这种思想人们尚无法想象。这是一个从反复的失败中寻找解决方案,而最终成就了卓越的历程。
作者: 吴振宇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21世纪前十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均发生在主流经济学视野之外,凸显了其处理周期和发展等动态问题的不足。本书从历史视角,系统梳理了分散化工业生产的现代经济中,时间和动态问题是如何被阐述及理论化的,内容包括重商主义以来主要经济学流派在动态问题上的特点和贡献。试图传递的总体思想是,边际革命使经济分析重心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从剩余转向均衡,损失了部分动态思想;而分析框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进一步加剧了上述过程。研究现实经济问题,需要关注均衡工具的先天不足,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目录】
目 录
*章经济现实和理论中的时间与动态1 1.1 引言 3 1.2 理解现实经济中的动态 8 1.2.1 时间进入经济运行的四种方式 8 1.2.2 经济动态变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0 1.2.3 经济体系特有的动态因素: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 15 1.2.4 生产预筹行为的历史变化 17 1.2.5 狭义的动态与广义的动态 19 1.3 经济学思想动态观念的发展 21 1.3.1 经济学是如何发展动态观念的 21 1.3.2 影响动态观念变化的四种力量 27 1.4 动态观念中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关系 36 1.5 动态观念是理解学派差异的钥匙 40
第二章早期经济思想的经验主义动态观43 2.1 引言 45 2.2 重商主义:商业资本主义的简单动态 46 2.2.1 重商主义动态观念的总体特点 49 2.2.2 托马斯曼:货币的运动与增殖 52 2.2.3 配第:财富的源泉进入生产领域 53 2.2.4 达维南特:国民收入概念与需求弹性 58 2.2.5 塞拉:商业和农业的规模报酬 59 2.2.6 超越理性的直觉:凯恩斯新解下的重商主义 61 2.3 重农主义:经济循环流的建立 62 2.3.1 康替龙:动态思维超前的经济学家 65 2.3.2 魁奈:经济循环的创始人 69 2.3.3 杜尔阁:维生工资、农业收益递减规律 71
第三章古典主义:剩余和积累主导的动态观念 73 3.1 引言 75 3.2 古典经济学家的动态观 78 3.3 大卫休谟:经验主义的动态观 79 3.4 亚当斯密:动态整体框架初步建立 83 3.4.1 时代背景与思想特征 86 3.4.2 动态整体架构和运行机制 88 3.4.3 斯密的动态观和市场调整机制 94 3.5 马尔萨斯:强调经济体系的灰暗前景 100 3.6 李嘉图:逻辑一致的整体框架 106 3.7 西斯蒙第:生产过剩和时期分析方法 112 3.8 穆勒:古典主义的*后综合者 115
第四章新古典主义:均衡分析的新路线 119 4.1 引言 121 4.2 瓦尔拉斯:将经济学拉向静态的交换科学 125 4.2.1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126 4.2.2 瓦尔拉斯对经济现实的裁剪 128 4.3 杰文斯 132 4.4 马歇尔:边际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调和者 135 4.4.1 时代背景和思想特征 137 4.4.2 局部均衡分析及其困难 140 4.4.3 马歇尔的进化论思想 144 4.4.4 马歇尔经济学中的时间及其特点 146 4.4.5 马歇尔动态观念中的几个要点 149 4.5 克拉克:探索动态分析的美国先驱 156 4.5.1 克拉克的动态分析方法 157 4.5.2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160 4.5.3 劳动价值的决定与就业理论 162
第五章奥地利学派:彻底的动态主义者165 5.1 引言 167 5.2 门格尔:经济过程分析的创始人 168 5.3 庞巴维克:资产阶级的马克思 174 5.4 米塞斯:时间与不确定性 179 5.5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185 5.6 哈耶克:消费过度与经济萧条 190
第六章瑞典学派:宏观经济动态均衡分析193 6.1 引言 195 6.2 魏克赛尔:反对萨伊定律的先驱 197 6.3 缪尔达尔:在价格体系中引入预期 201 6.4 林达尔:动态经济理论 205
第七章凯恩斯:时间和动态的革命 209 7.1 引言 211 7.2 理解《通论》的三个视角 213 7.2.1 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基础的批评 214 7.2.2 凯恩斯对经济循环问题的重新考察 215 7.2.3 凯恩斯的思维桥梁:新的概念与变量 217 7.3 凯恩斯经济思想中的动态 220 7.4 凯恩斯思想的进一步讨论 225 7.4.1 凯恩斯与马歇尔方法和瓦尔拉斯方法 225 7.4.2 熊彼特对《通论》静态性的批评 227 7.4.3 充满争议的凯恩斯理论 230
第八章新古典综合:动态理论与微观基础231 8.1 引言 233 8.2 希克斯:一般均衡的动态化 234 8.2.1 《价值与资本》:一般均衡动态化的早期努力 236 8.2.2 希克斯其他的动态思想 241 8.3 萨缪尔森:动态化的数学表达 244
第九章货币主义学派:理论演变的中间体251 9.1 引言 253 9.2 货币主义视角的凯恩斯理论与凯恩斯主义视角的货币数量论 257 9.3 货币主义是如何着手否定凯恩斯主义的 261 9.4 货币主义对动态和时间的看法 265
第十章理性预期假设下的宏观经济:折翼的动态269 10.1 引言 271 10.2 理性预期学派:对马歇尔路线的彻底革命 274 10.2.1 理性预期学派的几个动态观念 275 10.2.2 理性预期的进步与检验 279 10.3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周期内部的均衡 281 10.4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不完全竞争的均衡 284 10.4.1 繁杂的不完全市场 285 10.4.2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综合和凯恩斯的关系 288
第十一章后凯恩斯主义及其他学术进路的动态观念291 11.1 引言 293 11.2 琼罗宾逊:强调历史时间 294 11.3 斯拉法:古典主义的*后复兴 300 11.3.1 《用商品生产商品》的静态属性 301 11.3.2 对马歇尔厂商与产业均衡理论的批判 304 11.4 后凯恩斯主义的其他重要学术路线 306 11.4.1 哈罗德:动态均衡以及要素的可替代性 306 11.4.2 卡莱斯基:另一种有效需求不足 309 11.4.3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论 311 11.4.4 保罗戴维森:历史时间的当代捍卫者 312 11.5 欧肯及弗莱堡学派:寻找理论与历史的桥梁 314 11.6 罗斯托:非均衡的动态增长过程 317 11.6.1 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分析方法与历史观 318 11.6.2 罗斯托分析中的综合性和非均衡 321
第十二章动态观念历史演变的脉络 323 12.1 引言:动态观念的微观分水岭和宏观分野 325 12.2 分析技术推动的动态观念转变 328 12.3 经济分析技术的内在矛盾和问题 332 12.4 理论的发展和现实的选择 337
参考文献343 后记349
【免费在线读】
影响动态观念变化的四种力量经济现实的变化 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是理论变化的根本原因。现实对理论的影响,既可能以相对缓和的方式进行,也可能会以被命名为“革命”的方式进行。后一种方式的发生,一般是以经济或金融危机爆发为契机,从而点燃新思想的火种。 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推动学者在描述经济体系时,对原有理论做出调整或创造自己的理论。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与马歇尔写作《经济学原理》时的经济不同,更与上世纪20~30年代垄断资本盛行时的经济不同。在工场手工制时期,工人在生产体系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而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劳动力在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化。亚当.斯密时期的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革命下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差别就更大了。随着经济体系不断变化,亚当.斯密的“自利导致利他”的逻辑链条,不断地被经济学家重新论证和修订。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化是永恒的课题,经济学也需要跟上这种变化,调整分析工具与核心议题。 经济思想进步的另一种方式是以经济危机为契机,触动学术界对旧传统进行批判和反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说“一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研究方法的改变,通常并非是我们科学的自发的发展,而是由社会变化的外部势力所造成的” 。缪尔达尔指出的情况,*典型的莫过于英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泛而持久的失业和发端于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促进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重商主义时期,生产主要依附于农业的产出,贸易在财富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直观地看,一方贸易所得自然是另一方所失。所以,重商主义时期对于经济发展的态度是静态的。古典主义的早期,工业快速发展,人类利用理性力量征服自然的信心高涨,亚当.斯密主张的交易--分工循环模式,指明了乐观的发展前景。古典主义的后期,生产过剩型危机频繁发生,经济理论蒙上了灰色的基调。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带来的思想影响,向整个经济领域蔓延,利润率下降成为一个重要的威胁。这种悲观思想直到新古典和凯恩斯主义时期都有显现。然而,现代技术进步为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经济学家对未来乐观的成份不断增加。经济思想史学家斯皮格尔指出“一个作家或学派是如何应对稀缺这一根本经济问题呢?……中世纪学者专注于消费者保护……而重商主义者试图经由让别国付出代价的方式追求国家财富来解决问题;斯密主张自助;马尔萨斯主张自制。”不同时代经济学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反映着那个时代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对经济增长前景的看法。 早在配第时期,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劳动和地租在分配中的对立关系。这种生产要素间的对立关系本质上看是一种静态观念的体现。在土地、劳动的互动关系中,在剩余分配中只有份额的此消彼长,没有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新利益。然而,资本、劳动间的互动关系是不同的。一份资本与一份劳动结合,资本可以通过增殖持续扩大自身的数量;劳动生产率通过资本深化也可不断提高。劳动与土地、劳动与资本,两种对立关系关键性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以自我增殖,而土地不能扩在。驾驭资本的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空间广阔,而驾驭土地的劳动生产效基本没有什么提升空间。在劳动和资本两者的互动关系中,现在与未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现实中两者的对立。正是经济运行本质规律的这种变化,推动了劳动价值论向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转换。生产与分配从静态的要素间的对立关系,转向面向未来的动态关系。在相互协作过程中,谁对于新增价值贡献大,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份额。这既有利于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更有利于高效率资源的再生产和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是工业化发展对经济分析的提出的新要求。 当然,经济思想的变化并不一定总是与现实经济联系在一起。经济科学也有其自身成熟发展的路径,比如边际革命的出现就会必然导致供需均衡原理的发展;理性预期的发现就会推动宏观经济分析采用一般均衡的框架。 分析工具的变化 经济思想的转折性变化是从客观价值论转向主观价值论,并带动剩余分析方法向边际分析方法转变。分析工具的变化与分析内容的变化往往纠缠在一起。首先,对经济现象关注点不同,会促使经济学家去寻找新的分析工具,而新的工具又会影响到下一批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领域。“希克斯和罗宾逊等经济学家就坚持认为……原因与其说是分析工具箱发生了转变,不如说恰恰是经济的概念发生了转变,也就是从古典(剩余)方法到边际主义观点的转变”。 所以,工具转变既是经济学重心转移的原因,也是重心转移的重要体现。 古典的剩余方法向边际主义的均衡方法转变是一个关键性节点。此节点之后,是沿着马歇尔的路径还是瓦尔拉斯的路径,抑或是门格尔的路径,又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无论是局部均衡还是一般均衡,边际革命后,“均衡”所概括出的内在驱动力成为经济分析的重点环节。这与古典时期的“剩余”和“积累”所暗含的目标导向形成明显对比。“均衡”,暗示着一种市场主体控制不了的力量,企业只能成为价格接受者,也就是均衡状态的接受者。但“剩余”和“积累”暗示着经济主体的主动追求。企业需要在经营中获得剩余,并且通过积累扩大剩余。主题的转换使经济分析的动态因素被大幅削减。均衡与动态的矛盾在边际革命发起之时就存在的。许多经济学家都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看到将均衡概念与经济动态结合起来时的困难和妥协。斯拉法很早就发表了对马歇尔厂商或产业理论的重要批判,直接威胁到供需均衡理论的基础。门格尔创立的奥地利学派,不满均衡分析的静态特质,以过程分析作为其在边际主义框架下的核心理论。创立一百多年来,虽然奥地利学派一直是非主流经济学,但是它对主流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凯恩斯是边际主义学者中将动态因素与边际分析结合*贴切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尝试算不上很完美。因为其框架总体是一个短期框架,投资只体现为需求,而没有表现出其生产的一面。但是,凯恩斯坚持了投资与消费的主动性,坚持了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流动性需求。可以说,他抓住了动态的根本要素。而且,凯恩斯的理论可以模型化,这是许多坚持动态观念的经济思想难以做到的。 新古典综合在技术层面上对凯恩斯的动态观念有所发展,比如将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但是,新古典综合在试图为凯恩斯宏观理论寻找微观基础时,在思想上削蚀了《通论》的革命性和动态性。从总体上看,凯恩斯描述的更像是一个非均衡的发展经济。这一点,也是罗宾逊夫人等后凯恩斯主义者所坚持的。但是,新古典综合更倾向于用向均衡运动去解释凯恩斯的理论。凯恩斯思想中*有动态化的因素,在新古典综合之后并没有得到认可和进一步的发展。 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货币主义到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均衡分析的概念和技术进一步发展。上述三个学派对经济波动的解释不够有力,而对于经济发展说的更少。新凯恩斯主义在思想上是升级版的新古典综合。它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内,通过设定摩擦和粘性分析经济的波动过程。哲学观念的影响 古典主义经济思想在本质上受到了“内在秩序”观念的影响。重农主义的内在秩序体现为“自然秩序”,亚当.斯密的内在秩序是“自然法”。这种观念持续地影响着新古典主义以及后来的经济学家。“自然秩序”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是以“看不见的手”的形态存在的;到了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就以边际替代率递减显现出来的;到了阿罗-德布鲁那里,则以“不动点定理”,以及后来的“利亚波罗夫方程”的形式存在。分析技术在不停的变化,但其基本信念没有变。许许多多的经济学家,运用各种高深的数学工具,努力地将预设的保证经济均衡的稳定机制显现出来。 边际革命之后,均衡理论在经济学领域获得支配地位。这种理论明显是以一种类似于机械学的形式出现的。凡勃伦认为这种理论“是一种目的论的、非历史的,忽视经济过程的不可逆转的理论” 。比如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中使用的*化原理,就是典型的表现。“正像一个物理学家,如果他能运用*化原理把观察到的规律公式化,就总能获得更好、更经济的对自然的描述一样,经济学家也能运用这个方法,获得更好、更经济的对经济行为的描述。” 经济具有内在秩序的观念、物理学的隐喻等哲学思想从根本上影响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观察经济动态问题的视角。意识形态的影响 由于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对现代经济体系的要求,就与自给自主时代不同。是按照更加普适和人道的原则去建设一种社会关系,还是按照商业和生产的原则去改造人性,成为一个重大的选择。在这样一个“无人区”,没有什么必然的原则需要去遵从。人类拥有了自由的选择权。“上帝给人一张口,也给人一双手”,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但是,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可能这双手无法再去保障自己的“口”。与此同时,其他人的“口”可能消耗了过多的食物。正是因为现代经济生产是人类面临的新事物,意识形态在经济学中的多样性才更加明显。 意识形态的取向,影响到经济学家分析工具的选择、关注的议题和*终结论的形成。萨缪尔森建立新古典综合体系时,美国正值麦肯锡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内在矛盾的革命性成份被大幅削减。意识形态取向在多数情况下是隐蔽的。许多经济学的先验性假设,暗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比如,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可以使经济模型走向均衡和收敛。同时,规模报酬递减假设暗藏的结论是,随着资本积累进程推进,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中,资本将处于弱势的地位。显然,这种假设是有利于资本家的。在经济思想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真诚的经济学家,如凯恩斯、希克斯等人;也有许多不那么真诚的经济学家。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经济学家正在极力地向你灌输些什么,而不是通过逻辑展示让你信服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意识形态的变化随着经济组织形式变化也会动态调整。比如,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就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劳动者生产效率获得极大提高,工资收入中只要极小部分就可以维系生活,这样的阶级关系与维生工资时代就会不同。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波普尔是西方思想界的标志性人物,其门生索罗斯更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有代表性的投资家。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开放的未来是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如果未来是可以预测的,那么政府就可以社会工程的名义干涉个人的自由。所以,他们坚持的自由主义是否定未来可以预测这一原则的。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写道:“如果有不断增长的人类知识这回事,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预先知道我们明天才会知道的事情。”并且自信地宣布:“我已证明,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索罗斯在其《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义》中以响应速度*快、信息完善程度*的金融市场为例,说到“在现实世界中,均衡概念所赖以存在的假设条件很少满足。金融市场试图把未来‘贴现’,而未来又反过来依赖于现在它如何被贴现。由于参与者的理解不完备,结果是存在内在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是西方自由主义标志性知识分子和金融实务界所主张的哲学理念。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的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中,未来变得越来越可预测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意识形态在哲学与经济学理论层面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但其超出了本书的范围。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以否认经济体系存在协调不当和拒绝政府干预为主要取向。经济学界采取的思路则是,逐步增加经济主体的理性成份。先是从货币主义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开始,而后是理性预期设定的预期是现实的无偏估计。在这场革命的冲击下,经济学*终走向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学在完成方法论转换的同时,也就完全否认了经济运行中的内在协调问题,从而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在旧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系中,分散的经济主体,通过竞争作用,*终达到协调一致。瓦尔拉斯框架下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就是探索竞争条件下,均衡解的存在性、稳定性。理性预期的假设,使经济体系形成均衡的机制前移,经济主体只需要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处理就可以形成对未来无偏差的估计。虽然不是完美预期,也就是说不能保证与真实世界*一致,但它是围绕真实值的无偏估计。如果存在许多经济主体,那么它们各自的预期将形成一个集合。这些集合就会体现出真实世界应该体现的局面。换句话说,每个经济主体不再需要与其他经济主体间进行竞争和互动,市场机制没有机会去显现它们的作用。承认理性预期并不否认市场和竞争的作用,也许它们发挥作用的机制都体现在历史的信息之中。但是在当下的决策中,确实看不到市场对于决策失误的校正机制。这是理性预期难以自圆其说的一面。虽然都是反对政府干预,波普尔的思路在于政府和个人对于未来都是无知的,不能赋予政府以未来的名义侵害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经济学,则认为经济主体对于未来以及政府行为的估计是无系统性偏差的,政府既不应该也无法干预经济运行。矛盾在于,未来的开放性是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因为未来是开放的,人们才有自由去寻求开放的结局。但是,理性预期却是排斥未来开放性的。自由主义的内部逻辑实际上处于矛盾状态,但是他们在政策主张上却又是相同的。这使人不由提心,在倡导科学性的经济学背后,意识形态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作者: 颜鹏飞,张彬主编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简介: 本丛书的主旨在于,以凯恩斯主义为突破口,在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方面倡导这样一种既严谨而又具开拓精神的研究学风: 其一,对学说本身力求学懂弄通,介述务须确切而不失愿意。切忌一知半解,肤浅臆断,误入歧途。 其二,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有一个是辨是非的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方法,作出深入细致的评论。我们坚持一分为二;是则是,非财非,不论是褒是贬,均力求恰如其分,以理服人。这里必须指出,这套丛书专对凯恩斯主义,就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等,以及其主工成员各自的理论内涵,实事求是,深入线致地进行评论,判明其是非得失。在这套丛书中有些评论为主,如对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评论,如对p. a.萨缪尔森新古曲综合理论的评信纸,对琼·罗宾逊新剑桥经济学说的评论,如对a·h·汉森经济学说的评论,如对凯恩斯主义其对立各学说的对比分析,如此等等。其他各卷,以介述经济学说为主,但也简明扼要地作出评论。总之,这套丛书特别着重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明辨是非的分析批判,并力求深入细致,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我们这套丛书的基本旨趣,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 其三,关于这些经济学说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借鉴、参考和利用问题,我们坚持取其精华,洋为中用。我们一方面反对全盘否定,一概排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特别强调坚决反对盲目崇拜,生般硬套,那势必对国计民生产生严重的恶果,我们应当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