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0 项 “管亮”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张伟主讲
出版社:北京中电电子出版社,2010
简介:《用多媒体学单片机编程(DVD-ROM光盘2张+手册1本)》为DVD-ROM光盘。DVD1:基础教学篇 共30个教学视频。学习目标:在C语言的基础上,全程讲解C51编程理论,帮助用户快速进入单片机编程世界。主要内容第-部分:单片机基破理论 单片机编程中的常用数制及其转换方法:单片机中常用数制介绍、数制转换方法介绍单片机的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 单片机结构及其系统资源:控制中心、存储器及特殊功能寄存器、中断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的控制方式、定时器/计数器……第二部分:单片机辅程语言C51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类型、常量和变量、算术运算符、移位运算符、赋值运算符、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函数…C51对标准C语言的扩展·单片机C51编程规范单片机C51编程技巧…… 第三部分:单片机实验环境单片机编程集成开发环境——Keil uVision2 单片机烧写工巽软件介绍——AtIsp 学习目标: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单片机控制中常见实验设备的一般编程技术和高级综合编程技巧。 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单片机实验案侧一、发光二极管实验 发光二极管实验电路分析点亮单个发光二极管点亮多个发光二极管 单个发光二极管闪亮多个发光二极管闪亮单方向流水灯/跑马灯双方向流水灯/跑马灯循环流水灯/跑马灯 复杂流水灯/跑马灯 二、数码管显示实验 数码管实验电路分析 数码管八段码 固定显示一位十进制数字 固定显示多位相同十进制数字 固定显示多位不同十进制数字 显示十六进制中的任意一个数字 循环显示十六进制中的所有数字 显示从1变化到100 不精确秒表 交通信号灯中数码管的应用…三、蜂鸣器交验 蜂鸣器实验电路分析 蜂鸣器长鸣 蜂鸣器间断长鸣 蜂鸣器一长二短长鸣 四、独立按键(普通按键)实验 独立按键实验电路分析 独立按键松手判断及消除抖动独立按键点亮发光二极笆独立按键控制发光二极管亮灭 使用独立按键控制跑马灯使用独立按键控制蜂鸣器…五、矩阵键盘实验 4×4矩阵键盘实验电路分析 4×4矩阵键盘控制原理分析 4×4矩阵键盘实现按键控制六、光电开关实验 光电开关电路分析 光电开关控制发光二极管光电开关控制跑马灯光电开关控制蜂鸣器…七、继电器实验 继电器电路分析 继电器动作控制实现… 八、无线遥控实验 无线遥控实验电路分析 无线遥控控制蜂呜器 无线遥控控制发光二极管闪烁 九、拨码开关实验 拨码开关电路分析拨码开关编码读取…十、点阵屏实验 点阵屏实验电路分析点阵屏显示汉字原理分析 点阵屏显示静态汉字原理及实现 点阵屏显示向左运动汉字原理及实现点阵屏显示向右运动汉字原理及实现 点阵屏显示向上运动汉字原理及实现点阵屏显示向下运动汉字原理及实现 十一、1602液晶显示屏实验 1602液晶实验原理分析 1602液晶显示实验…十二、步进电机实验 步进电机实验原理分析 步进电机步进旋转实验 十三、综合实验 使用独立按键控制数码管显示精确秒表 电子轰 微波炉控制(时间部分) 户外灯箱广告效果实现
作者: 马秀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
本书在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MCS5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内部资源、指令系统、常用接口及其外部扩展、应用系统设计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且能够实际演示的单片机应用实例、嵌入式操作系统在MCS51单片机系统中应用的方法和实例,目的是强化学习者的单片机软、硬件系统的整体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也为嵌入式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单片机技术概述、基本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内部资源及应用、基本外部接口技术、通信接口技术、应用系统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便携式单片机学习板的设计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书中相关应用设计案例的编写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工程性。所有案例均给出可实施的系统级设计资料,包括用Protel绘制的硬件电路原理图、Keil μVision环境下调试通过的软件源程序代码以及Proteus环境下的系统仿真实现结果。除个别章外,每章结束备有相关的习题,以便读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本书内容全面,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实例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案例,是学习单片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的理想教材,特别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本书也可作为爱好单片机软、硬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初学者及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书。
【免费在线读】
第5章chapter5
MCS51单片机内部资源及编程1.1微型计算机简介MCS51系列单片机的内部资源主要有并行I/O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接口以及中断系统,MCS51系列单片机的大部分功能就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来实现的。5.1并行输入输出接口MCS51系列单片机有4个8位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P0、P1、P2和P3。这4个接口既可以并行输入输出8位数据,也可以按位方式独立地使用每一位作为输入输出接口。其中,P0 口是一个8位漏极开路的双向I/O接口,在用作通用I/O接口时,P0 口必须外接上拉电阻;此外在连接外存储器使用时,P0口被用作低8位地址及数据总线接口。P1、P2和P3是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 接口,都具有直接驱动负载能力。此外P2 口在连接外存储器使用时,被用作高8位地址总线接口;而P3口除用作通用I/O接口使用外,还用于实现特殊功能。这里先介绍它们用作通用I/O口的编程。 【例51】利用MCS51单片机的P0口接2个发光二极管,P1口接2个开关,编程实现,当P1.X连接的开关动作时,对应的P0.X连接的发光二极管亮或灭。设计思路: 先把P1口的内容读出,然后把读取的P1口的开关状态通过P0口输出,即可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或灭。电路原理图如图5.1所示。 汇编程序如下: ORG0000HLJMPSTARORG 0100HSTAR: MOV P0,#0FFHLOOP: MOV A,P1MOV P0,ASJMP LOOPEND C51语言程序如下: #include <reg52.h>sbit S1 = P1^0;sbit S2 = P1^1;sbit LED1 = P0^0;sbit LED2 = P0^1;void main(){while(1) {LED1 = S1;LED2 = S2; }}图5.1利用并行接口开关控制LED灯的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系统设计(第2版)第◆5章MCS51单片机内部资源及编程5.2定时/计数器接口〖*4/5〗5.2.1定时/计数器的主要特性MCS51系列单片机中,51子系列有两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T0和T1,52子系列有三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T0、T1和T2。它们既可以编程为定时器使用,通过对内部机器周期计数来实现定时功能;也可以编程为计数器使用,通过对外部输入端脉冲信号周期进行计数来实现计数功能。用来计数的特殊功能寄存器是TH0和TL0(或TH1和TL1)。每个定时/计数器用作定时器方式还是计数器方式,要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的编程来选择。每个定时/计数器都有多种工作模式,其中T0有四种工作模式;T1和T2有三种工作模式。其工作模式的设定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的编程来选择的。每一个定时/计数器有启动、停止和溢出三种工作状态,启动和停止状态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的编程来控制的;溢出状态是当定时计数时间到时产生溢出,由硬件自动将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位。溢出状态可以通过查询或中断方式来处理。定时/计数器是MCS51系列单片机的重要功能模块之一,在工业控制、检测、智能仪器等产品中使用非常广泛。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是: (1) 理解定时/计数器T0和T1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TCON、TH0和TL0(或TH1和TL1)的功能和使用,即会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 定时器方式和计数器方式。 会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 模式0~3。 会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和停止。会通过查询或中断方式来处理溢出。 (3) 学会定时/计数器的编程和使用。5.2.2定时/计数器T0、T1的工作原理MCS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T0和T1是由加法计数器、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和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等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5.2所示。其中,加法计数器是定时/计数器的核心,其作用是对内部机器周期或外部输入信号的周期进行计数,它是用8位的特殊功能寄存器TH0、TL0及TH1、TL1来表示, TH0和TL0用于表示定时/计数器T0加法计数器的高8位和低8位;TH1和TL1用于表示定时/计数器T1加法计数器的高8位和低8位。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用于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停止和溢出。图5.2定时/计数器T0和T1的结构框图定时/计数器有两种工作方式: 定时器方式和计数器方式。 当用作定时器时,加法计数器在每个机器周期TCY内都做加1计数,即为内部机器周期计数,由于一个机器周期包含12个振荡周期,因此其计数的速率是振荡频率的1/12。当计数值满,产生溢出(即加法计数器*位产生进位)时,便自动将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1”(如果预先设置了允许定时器中断,则同时还向CPU请求中断)。 此时,从加法计数器计数开始到产生溢出所经历的计数时间就是定时器的定时时间。例如,定时/计数器T0的加法计数器的初值是X,其*计数值(即满值)是M,当用作定时器时,加法计数器从计数开始到溢出所经历的计数值N为: 计数值N=*计数值M-初值X定时时间 =计数值N×机器周期=计数值N×振荡周期fOSC/1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加法计数器的使用位数不同,因此其*计数值(满值)是不一样。 当用作计数器时,加法计数器对单片机引脚输入端T0(P3.4)或T1(P3.5)上的外部脉冲输入信号进行计数(即检测到一个1→0的跳变时使加法计数器加1),由于识别一个从1至0的跳变至少要用到两个机器周期(即一个机器周期检测到1,下一个机器周期检测到0),因此计数的*速率是振荡频率的1/24。当计数值满,产生溢出(即加法计数器*位产生进位)时,便自动将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1(如果预先设置了允许定时器中断,则同时还向CPU请求中断)。此时,从加法计数器计数开始到产生溢出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计数器的计数时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计数器方式时,为了能准确对每一个外部输入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外部输入脉冲信号的频率应小于振荡频率的1/24。 5.2.3定时/计数器的特殊功能寄存器 与定时/计数器使用相关的特殊功能寄存器有: 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定时/计数器T0(或T1)的加法计数器高8位TH0(或TH1)和低8位TL0(或TL1)。1. 定时/计数器的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用于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其格式如图5.3所示,它在内存中的字节地址为89H。图5.3定时/计数器的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其中: GATE: 门控位,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计数启动是否受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X输入电平)的影响,若GATE=1,则定时/计数器T0(或T1)的计数启动还受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0(或INT1)输入电平的控制,只有当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0(或INT1)为高电平且TR0(或TR1)置位时,才开始启动定时/计数器T0(或T1)计数;若GATE=0,则定时/计数器的启动与外部中断请求信号无关。 C/T: 定时器或计数器方式选择位,当C/T=1时工作于计数器方式;当C/T=0时工作于定时器方式。 M1、M0: 工作模式选择位,用于对T0的四种工作模式和T1的三种工作模式进行选择,其组合状态与选择情况如表5.1所示。表5.1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M1M0工作模式说明00013位定时/计数器 01116位定时/计数器 1028位自动重置定时/计数器 113两个8位定时/计数器(只有T0有此模式) 2. 定时/计数器的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停止和溢出,其格式如图5.4所示,它在内存中的字节地址为88H。图5.4定时/计数器的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其中: TF1: 定时/计数器T1的溢出标志位,当定时/计数器T1计满(*位产生溢出)时,由硬件自动置TF1为1。例如,若T1中断允许则触发T1中断,进入中断处理后由硬件自动清TF1为0。否则,可由软件编程清TF1为0。TR1: 定时/计数器T1的启动控制位,可由软件置位或清零。当TR1=1时,启动T1开始计数;TR1=0时停止T1计数。TF0: 定时/计数器T0的溢出标志位,当定时/计数器T0计满(*位产生溢出)时,由硬件自动置TF0为1。例如,若T0中断允许则触发T0中断,进入中断处理后由硬件自动清TF0为0。否则,可由软件编程清TF0为0。TR0: 定时/计数器T0的启动控制位,可由软件置位或清零,当TR0=1时,启动T0开始计数;TR0=0时停止T0计数。IE1、IT1、IE0和IT0用于控制外部中断,将在后面的中断系统中介绍。5.2.4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模式MCS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T0有四种工作模式,定时/计数器T1有三种工作模式。1. 模式0当M1、M0=00时,定时/计数器工作于模式0,用于计数的16位加法计数器只用其中13位,即高8位的TH0(或TH1)和低8位TL0(或TL1)中的低5位,模式0的结构如图5.5所示。因此在模式0下,计数器T0(或T1)的*计数值(即满值)为213=8192。 图5.5定时/计数器T0/T1工作于模式0的结构计数时,从加法计数器的初值开始计数,当TL0(或TL1)的低5位计满时向TH0(或TH1)进位,当TH0(或TH1)也计满时,则定时/计数器溢出,并使TF0(或TF1)自动置位。如果事先定时/计数器中断被允许,则此时会向CPU提出中断请求。否则,可以通过软件查询TF0(或TF1)的状态来判断是否溢出。当定时/计数器的计数溢出时,除了置位溢出标志位之外,其计数过程仍然继续(即从溢出后的0值开始继续计数),只要没有清TR0(或TR1)为0停止其计数,则计数过程会循环进行下去。例如,若定时/计数器T0设置为定时器方式,工作于模式0,其初值设为7192,转换成二进制数是1110000011000B,则初值TH0=11100000B=0E0H,TL0=00011000B=18H,则定时器T0从计数开始到溢出时所经历的计数时间(也称为定时时间)等于(8192-7192)×机器周期。如果晶振频率为12MHz,机器周期就是1μs,则定时时间即为1ms。
作者: 马秀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
本书在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MCS5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内部资源、指令系统、常用接口及其外部扩展、应用系统设计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且能够实际演示的单片机应用实例、嵌入式操作系统在MCS51单片机系统中应用的方法和实例,目的是强化学习者的单片机软、硬件系统的整体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也为嵌入式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单片机技术概述、基本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内部资源及应用、基本外部接口技术、通信接口技术、应用系统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便携式单片机学习板的设计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书中相关应用设计案例的编写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工程性。所有案例均给出可实施的系统级设计资料,包括用Protel绘制的硬件电路原理图、Keil μVision环境下调试通过的软件源程序代码以及Proteus环境下的系统仿真实现结果。除个别章外,每章结束备有相关的习题,以便读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本书内容全面,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实例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案例,是学习单片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的理想教材,特别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本书也可作为爱好单片机软、硬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初学者及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书。
【免费在线读】
第5章chapter5
MCS51单片机内部资源及编程1.1微型计算机简介MCS51系列单片机的内部资源主要有并行I/O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接口以及中断系统,MCS51系列单片机的大部分功能就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来实现的。5.1并行输入输出接口MCS51系列单片机有4个8位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P0、P1、P2和P3。这4个接口既可以并行输入输出8位数据,也可以按位方式独立地使用每一位作为输入输出接口。其中,P0 口是一个8位漏极开路的双向I/O接口,在用作通用I/O接口时,P0 口必须外接上拉电阻;此外在连接外存储器使用时,P0口被用作低8位地址及数据总线接口。P1、P2和P3是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 接口,都具有直接驱动负载能力。此外P2 口在连接外存储器使用时,被用作高8位地址总线接口;而P3口除用作通用I/O接口使用外,还用于实现特殊功能。这里先介绍它们用作通用I/O口的编程。 【例51】利用MCS51单片机的P0口接2个发光二极管,P1口接2个开关,编程实现,当P1.X连接的开关动作时,对应的P0.X连接的发光二极管亮或灭。设计思路: 先把P1口的内容读出,然后把读取的P1口的开关状态通过P0口输出,即可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或灭。电路原理图如图5.1所示。 汇编程序如下: ORG0000HLJMPSTARORG 0100HSTAR: MOV P0,#0FFHLOOP: MOV A,P1MOV P0,ASJMP LOOPEND C51语言程序如下: #include <reg52.h>sbit S1 = P1^0;sbit S2 = P1^1;sbit LED1 = P0^0;sbit LED2 = P0^1;void main(){while(1) {LED1 = S1;LED2 = S2; }}图5.1利用并行接口开关控制LED灯的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系统设计(第2版)第◆5章MCS51单片机内部资源及编程5.2定时/计数器接口〖*4/5〗5.2.1定时/计数器的主要特性MCS51系列单片机中,51子系列有两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T0和T1,52子系列有三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T0、T1和T2。它们既可以编程为定时器使用,通过对内部机器周期计数来实现定时功能;也可以编程为计数器使用,通过对外部输入端脉冲信号周期进行计数来实现计数功能。用来计数的特殊功能寄存器是TH0和TL0(或TH1和TL1)。每个定时/计数器用作定时器方式还是计数器方式,要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的编程来选择。每个定时/计数器都有多种工作模式,其中T0有四种工作模式;T1和T2有三种工作模式。其工作模式的设定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的编程来选择的。每一个定时/计数器有启动、停止和溢出三种工作状态,启动和停止状态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的编程来控制的;溢出状态是当定时计数时间到时产生溢出,由硬件自动将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位。溢出状态可以通过查询或中断方式来处理。定时/计数器是MCS51系列单片机的重要功能模块之一,在工业控制、检测、智能仪器等产品中使用非常广泛。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是: (1) 理解定时/计数器T0和T1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TCON、TH0和TL0(或TH1和TL1)的功能和使用,即会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 定时器方式和计数器方式。 会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 模式0~3。 会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和停止。会通过查询或中断方式来处理溢出。 (3) 学会定时/计数器的编程和使用。5.2.2定时/计数器T0、T1的工作原理MCS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T0和T1是由加法计数器、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和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等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5.2所示。其中,加法计数器是定时/计数器的核心,其作用是对内部机器周期或外部输入信号的周期进行计数,它是用8位的特殊功能寄存器TH0、TL0及TH1、TL1来表示, TH0和TL0用于表示定时/计数器T0加法计数器的高8位和低8位;TH1和TL1用于表示定时/计数器T1加法计数器的高8位和低8位。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用于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停止和溢出。图5.2定时/计数器T0和T1的结构框图定时/计数器有两种工作方式: 定时器方式和计数器方式。 当用作定时器时,加法计数器在每个机器周期TCY内都做加1计数,即为内部机器周期计数,由于一个机器周期包含12个振荡周期,因此其计数的速率是振荡频率的1/12。当计数值满,产生溢出(即加法计数器*位产生进位)时,便自动将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1”(如果预先设置了允许定时器中断,则同时还向CPU请求中断)。 此时,从加法计数器计数开始到产生溢出所经历的计数时间就是定时器的定时时间。例如,定时/计数器T0的加法计数器的初值是X,其*计数值(即满值)是M,当用作定时器时,加法计数器从计数开始到溢出所经历的计数值N为: 计数值N=*计数值M-初值X定时时间 =计数值N×机器周期=计数值N×振荡周期fOSC/1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加法计数器的使用位数不同,因此其*计数值(满值)是不一样。 当用作计数器时,加法计数器对单片机引脚输入端T0(P3.4)或T1(P3.5)上的外部脉冲输入信号进行计数(即检测到一个1→0的跳变时使加法计数器加1),由于识别一个从1至0的跳变至少要用到两个机器周期(即一个机器周期检测到1,下一个机器周期检测到0),因此计数的*速率是振荡频率的1/24。当计数值满,产生溢出(即加法计数器*位产生进位)时,便自动将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1(如果预先设置了允许定时器中断,则同时还向CPU请求中断)。此时,从加法计数器计数开始到产生溢出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计数器的计数时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计数器方式时,为了能准确对每一个外部输入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外部输入脉冲信号的频率应小于振荡频率的1/24。 5.2.3定时/计数器的特殊功能寄存器 与定时/计数器使用相关的特殊功能寄存器有: 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定时/计数器T0(或T1)的加法计数器高8位TH0(或TH1)和低8位TL0(或TL1)。1. 定时/计数器的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用于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其格式如图5.3所示,它在内存中的字节地址为89H。图5.3定时/计数器的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其中: GATE: 门控位,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计数启动是否受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X输入电平)的影响,若GATE=1,则定时/计数器T0(或T1)的计数启动还受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0(或INT1)输入电平的控制,只有当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0(或INT1)为高电平且TR0(或TR1)置位时,才开始启动定时/计数器T0(或T1)计数;若GATE=0,则定时/计数器的启动与外部中断请求信号无关。 C/T: 定时器或计数器方式选择位,当C/T=1时工作于计数器方式;当C/T=0时工作于定时器方式。 M1、M0: 工作模式选择位,用于对T0的四种工作模式和T1的三种工作模式进行选择,其组合状态与选择情况如表5.1所示。表5.1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M1M0工作模式说明00013位定时/计数器 01116位定时/计数器 1028位自动重置定时/计数器 113两个8位定时/计数器(只有T0有此模式) 2. 定时/计数器的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停止和溢出,其格式如图5.4所示,它在内存中的字节地址为88H。图5.4定时/计数器的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其中: TF1: 定时/计数器T1的溢出标志位,当定时/计数器T1计满(*位产生溢出)时,由硬件自动置TF1为1。例如,若T1中断允许则触发T1中断,进入中断处理后由硬件自动清TF1为0。否则,可由软件编程清TF1为0。TR1: 定时/计数器T1的启动控制位,可由软件置位或清零。当TR1=1时,启动T1开始计数;TR1=0时停止T1计数。TF0: 定时/计数器T0的溢出标志位,当定时/计数器T0计满(*位产生溢出)时,由硬件自动置TF0为1。例如,若T0中断允许则触发T0中断,进入中断处理后由硬件自动清TF0为0。否则,可由软件编程清TF0为0。TR0: 定时/计数器T0的启动控制位,可由软件置位或清零,当TR0=1时,启动T0开始计数;TR0=0时停止T0计数。IE1、IT1、IE0和IT0用于控制外部中断,将在后面的中断系统中介绍。5.2.4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模式MCS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T0有四种工作模式,定时/计数器T1有三种工作模式。1. 模式0当M1、M0=00时,定时/计数器工作于模式0,用于计数的16位加法计数器只用其中13位,即高8位的TH0(或TH1)和低8位TL0(或TL1)中的低5位,模式0的结构如图5.5所示。因此在模式0下,计数器T0(或T1)的*计数值(即满值)为213=8192。 图5.5定时/计数器T0/T1工作于模式0的结构计数时,从加法计数器的初值开始计数,当TL0(或TL1)的低5位计满时向TH0(或TH1)进位,当TH0(或TH1)也计满时,则定时/计数器溢出,并使TF0(或TF1)自动置位。如果事先定时/计数器中断被允许,则此时会向CPU提出中断请求。否则,可以通过软件查询TF0(或TF1)的状态来判断是否溢出。当定时/计数器的计数溢出时,除了置位溢出标志位之外,其计数过程仍然继续(即从溢出后的0值开始继续计数),只要没有清TR0(或TR1)为0停止其计数,则计数过程会循环进行下去。例如,若定时/计数器T0设置为定时器方式,工作于模式0,其初值设为7192,转换成二进制数是1110000011000B,则初值TH0=11100000B=0E0H,TL0=00011000B=18H,则定时器T0从计数开始到溢出时所经历的计数时间(也称为定时时间)等于(8192-7192)×机器周期。如果晶振频率为12MHz,机器周期就是1μs,则定时时间即为1ms。
作者: 管亮[等]编著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大学物理实验》融入了编者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成果,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学会进行科学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实验》共分11编,分别对基本实验方法;常用物理量测量简介;力学、热学实验;电学、磁学实验;光学实验;核物理实验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作者: 马秀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
本书在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MCS5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内部资源、指令系统、常用接口及其外部扩展、应用系统设计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且能够实际演示的单片机应用实例、嵌入式操作系统在MCS51单片机系统中应用的方法和实例,目的是强化学习者的单片机软、硬件系统的整体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也为嵌入式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单片机技术概述、基本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内部资源及应用、基本外部接口技术、通信接口技术、应用系统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便携式单片机学习板的设计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书中相关应用设计案例的编写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工程性。所有案例均给出可实施的系统级设计资料,包括用Protel绘制的硬件电路原理图、Keil μVision环境下调试通过的软件源程序代码以及Proteus环境下的系统仿真实现结果。除个别章外,每章结束备有相关的习题,以便读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本书内容全面,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实例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案例,是学习单片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的理想教材,特别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本书也可作为爱好单片机软、硬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初学者及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书。
【免费在线读】
第5章chapter5
MCS51单片机内部资源及编程1.1微型计算机简介MCS51系列单片机的内部资源主要有并行I/O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接口以及中断系统,MCS51系列单片机的大部分功能就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来实现的。5.1并行输入输出接口MCS51系列单片机有4个8位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P0、P1、P2和P3。这4个接口既可以并行输入输出8位数据,也可以按位方式独立地使用每一位作为输入输出接口。其中,P0 口是一个8位漏极开路的双向I/O接口,在用作通用I/O接口时,P0 口必须外接上拉电阻;此外在连接外存储器使用时,P0口被用作低8位地址及数据总线接口。P1、P2和P3是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 接口,都具有直接驱动负载能力。此外P2 口在连接外存储器使用时,被用作高8位地址总线接口;而P3口除用作通用I/O接口使用外,还用于实现特殊功能。这里先介绍它们用作通用I/O口的编程。 【例51】利用MCS51单片机的P0口接2个发光二极管,P1口接2个开关,编程实现,当P1.X连接的开关动作时,对应的P0.X连接的发光二极管亮或灭。设计思路: 先把P1口的内容读出,然后把读取的P1口的开关状态通过P0口输出,即可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或灭。电路原理图如图5.1所示。 汇编程序如下: ORG0000HLJMPSTARORG 0100HSTAR: MOV P0,#0FFHLOOP: MOV A,P1MOV P0,ASJMP LOOPEND C51语言程序如下: #include <reg52.h>sbit S1 = P1^0;sbit S2 = P1^1;sbit LED1 = P0^0;sbit LED2 = P0^1;void main(){while(1) {LED1 = S1;LED2 = S2; }}图5.1利用并行接口开关控制LED灯的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系统设计(第2版)第◆5章MCS51单片机内部资源及编程5.2定时/计数器接口〖*4/5〗5.2.1定时/计数器的主要特性MCS51系列单片机中,51子系列有两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T0和T1,52子系列有三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T0、T1和T2。它们既可以编程为定时器使用,通过对内部机器周期计数来实现定时功能;也可以编程为计数器使用,通过对外部输入端脉冲信号周期进行计数来实现计数功能。用来计数的特殊功能寄存器是TH0和TL0(或TH1和TL1)。每个定时/计数器用作定时器方式还是计数器方式,要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的编程来选择。每个定时/计数器都有多种工作模式,其中T0有四种工作模式;T1和T2有三种工作模式。其工作模式的设定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的编程来选择的。每一个定时/计数器有启动、停止和溢出三种工作状态,启动和停止状态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的编程来控制的;溢出状态是当定时计数时间到时产生溢出,由硬件自动将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位。溢出状态可以通过查询或中断方式来处理。定时/计数器是MCS51系列单片机的重要功能模块之一,在工业控制、检测、智能仪器等产品中使用非常广泛。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是: (1) 理解定时/计数器T0和T1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TCON、TH0和TL0(或TH1和TL1)的功能和使用,即会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 定时器方式和计数器方式。 会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 模式0~3。 会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和停止。会通过查询或中断方式来处理溢出。 (3) 学会定时/计数器的编程和使用。5.2.2定时/计数器T0、T1的工作原理MCS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T0和T1是由加法计数器、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和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等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5.2所示。其中,加法计数器是定时/计数器的核心,其作用是对内部机器周期或外部输入信号的周期进行计数,它是用8位的特殊功能寄存器TH0、TL0及TH1、TL1来表示, TH0和TL0用于表示定时/计数器T0加法计数器的高8位和低8位;TH1和TL1用于表示定时/计数器T1加法计数器的高8位和低8位。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用于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停止和溢出。图5.2定时/计数器T0和T1的结构框图定时/计数器有两种工作方式: 定时器方式和计数器方式。 当用作定时器时,加法计数器在每个机器周期TCY内都做加1计数,即为内部机器周期计数,由于一个机器周期包含12个振荡周期,因此其计数的速率是振荡频率的1/12。当计数值满,产生溢出(即加法计数器*位产生进位)时,便自动将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1”(如果预先设置了允许定时器中断,则同时还向CPU请求中断)。 此时,从加法计数器计数开始到产生溢出所经历的计数时间就是定时器的定时时间。例如,定时/计数器T0的加法计数器的初值是X,其*计数值(即满值)是M,当用作定时器时,加法计数器从计数开始到溢出所经历的计数值N为: 计数值N=*计数值M-初值X定时时间 =计数值N×机器周期=计数值N×振荡周期fOSC/1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加法计数器的使用位数不同,因此其*计数值(满值)是不一样。 当用作计数器时,加法计数器对单片机引脚输入端T0(P3.4)或T1(P3.5)上的外部脉冲输入信号进行计数(即检测到一个1→0的跳变时使加法计数器加1),由于识别一个从1至0的跳变至少要用到两个机器周期(即一个机器周期检测到1,下一个机器周期检测到0),因此计数的*速率是振荡频率的1/24。当计数值满,产生溢出(即加法计数器*位产生进位)时,便自动将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1(如果预先设置了允许定时器中断,则同时还向CPU请求中断)。此时,从加法计数器计数开始到产生溢出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计数器的计数时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计数器方式时,为了能准确对每一个外部输入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外部输入脉冲信号的频率应小于振荡频率的1/24。 5.2.3定时/计数器的特殊功能寄存器 与定时/计数器使用相关的特殊功能寄存器有: 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定时/计数器T0(或T1)的加法计数器高8位TH0(或TH1)和低8位TL0(或TL1)。1. 定时/计数器的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用于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其格式如图5.3所示,它在内存中的字节地址为89H。图5.3定时/计数器的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其中: GATE: 门控位,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计数启动是否受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X输入电平)的影响,若GATE=1,则定时/计数器T0(或T1)的计数启动还受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0(或INT1)输入电平的控制,只有当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0(或INT1)为高电平且TR0(或TR1)置位时,才开始启动定时/计数器T0(或T1)计数;若GATE=0,则定时/计数器的启动与外部中断请求信号无关。 C/T: 定时器或计数器方式选择位,当C/T=1时工作于计数器方式;当C/T=0时工作于定时器方式。 M1、M0: 工作模式选择位,用于对T0的四种工作模式和T1的三种工作模式进行选择,其组合状态与选择情况如表5.1所示。表5.1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M1M0工作模式说明00013位定时/计数器 01116位定时/计数器 1028位自动重置定时/计数器 113两个8位定时/计数器(只有T0有此模式) 2. 定时/计数器的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停止和溢出,其格式如图5.4所示,它在内存中的字节地址为88H。图5.4定时/计数器的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其中: TF1: 定时/计数器T1的溢出标志位,当定时/计数器T1计满(*位产生溢出)时,由硬件自动置TF1为1。例如,若T1中断允许则触发T1中断,进入中断处理后由硬件自动清TF1为0。否则,可由软件编程清TF1为0。TR1: 定时/计数器T1的启动控制位,可由软件置位或清零。当TR1=1时,启动T1开始计数;TR1=0时停止T1计数。TF0: 定时/计数器T0的溢出标志位,当定时/计数器T0计满(*位产生溢出)时,由硬件自动置TF0为1。例如,若T0中断允许则触发T0中断,进入中断处理后由硬件自动清TF0为0。否则,可由软件编程清TF0为0。TR0: 定时/计数器T0的启动控制位,可由软件置位或清零,当TR0=1时,启动T0开始计数;TR0=0时停止T0计数。IE1、IT1、IE0和IT0用于控制外部中断,将在后面的中断系统中介绍。5.2.4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模式MCS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T0有四种工作模式,定时/计数器T1有三种工作模式。1. 模式0当M1、M0=00时,定时/计数器工作于模式0,用于计数的16位加法计数器只用其中13位,即高8位的TH0(或TH1)和低8位TL0(或TL1)中的低5位,模式0的结构如图5.5所示。因此在模式0下,计数器T0(或T1)的*计数值(即满值)为213=8192。 图5.5定时/计数器T0/T1工作于模式0的结构计数时,从加法计数器的初值开始计数,当TL0(或TL1)的低5位计满时向TH0(或TH1)进位,当TH0(或TH1)也计满时,则定时/计数器溢出,并使TF0(或TF1)自动置位。如果事先定时/计数器中断被允许,则此时会向CPU提出中断请求。否则,可以通过软件查询TF0(或TF1)的状态来判断是否溢出。当定时/计数器的计数溢出时,除了置位溢出标志位之外,其计数过程仍然继续(即从溢出后的0值开始继续计数),只要没有清TR0(或TR1)为0停止其计数,则计数过程会循环进行下去。例如,若定时/计数器T0设置为定时器方式,工作于模式0,其初值设为7192,转换成二进制数是1110000011000B,则初值TH0=11100000B=0E0H,TL0=00011000B=18H,则定时器T0从计数开始到溢出时所经历的计数时间(也称为定时时间)等于(8192-7192)×机器周期。如果晶振频率为12MHz,机器周期就是1μs,则定时时间即为1ms。
作者: 马秀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
本书在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MCS5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内部资源、指令系统、常用接口及其外部扩展、应用系统设计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且能够实际演示的单片机应用实例、嵌入式操作系统在MCS51单片机系统中应用的方法和实例,目的是强化学习者的单片机软、硬件系统的整体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也为嵌入式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单片机技术概述、基本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内部资源及应用、基本外部接口技术、通信接口技术、应用系统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便携式单片机学习板的设计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书中相关应用设计案例的编写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工程性。所有案例均给出可实施的系统级设计资料,包括用Protel绘制的硬件电路原理图、Keil μVision环境下调试通过的软件源程序代码以及Proteus环境下的系统仿真实现结果。除个别章外,每章结束备有相关的习题,以便读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本书内容全面,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实例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案例,是学习单片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的理想教材,特别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本书也可作为爱好单片机软、硬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初学者及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书。
【免费在线读】
第5章chapter5
MCS51单片机内部资源及编程1.1微型计算机简介MCS51系列单片机的内部资源主要有并行I/O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接口以及中断系统,MCS51系列单片机的大部分功能就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来实现的。5.1并行输入输出接口MCS51系列单片机有4个8位的并行输入输出接口P0、P1、P2和P3。这4个接口既可以并行输入输出8位数据,也可以按位方式独立地使用每一位作为输入输出接口。其中,P0 口是一个8位漏极开路的双向I/O接口,在用作通用I/O接口时,P0 口必须外接上拉电阻;此外在连接外存储器使用时,P0口被用作低8位地址及数据总线接口。P1、P2和P3是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 接口,都具有直接驱动负载能力。此外P2 口在连接外存储器使用时,被用作高8位地址总线接口;而P3口除用作通用I/O接口使用外,还用于实现特殊功能。这里先介绍它们用作通用I/O口的编程。 【例51】利用MCS51单片机的P0口接2个发光二极管,P1口接2个开关,编程实现,当P1.X连接的开关动作时,对应的P0.X连接的发光二极管亮或灭。设计思路: 先把P1口的内容读出,然后把读取的P1口的开关状态通过P0口输出,即可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或灭。电路原理图如图5.1所示。 汇编程序如下: ORG0000HLJMPSTARORG 0100HSTAR: MOV P0,#0FFHLOOP: MOV A,P1MOV P0,ASJMP LOOPEND C51语言程序如下: #include <reg52.h>sbit S1 = P1^0;sbit S2 = P1^1;sbit LED1 = P0^0;sbit LED2 = P0^1;void main(){while(1) {LED1 = S1;LED2 = S2; }}图5.1利用并行接口开关控制LED灯的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系统设计(第2版)第◆5章MCS51单片机内部资源及编程5.2定时/计数器接口〖*4/5〗5.2.1定时/计数器的主要特性MCS51系列单片机中,51子系列有两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T0和T1,52子系列有三个16位的可编程定时/计数器T0、T1和T2。它们既可以编程为定时器使用,通过对内部机器周期计数来实现定时功能;也可以编程为计数器使用,通过对外部输入端脉冲信号周期进行计数来实现计数功能。用来计数的特殊功能寄存器是TH0和TL0(或TH1和TL1)。每个定时/计数器用作定时器方式还是计数器方式,要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的编程来选择。每个定时/计数器都有多种工作模式,其中T0有四种工作模式;T1和T2有三种工作模式。其工作模式的设定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的编程来选择的。每一个定时/计数器有启动、停止和溢出三种工作状态,启动和停止状态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的编程来控制的;溢出状态是当定时计数时间到时产生溢出,由硬件自动将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位。溢出状态可以通过查询或中断方式来处理。定时/计数器是MCS51系列单片机的重要功能模块之一,在工业控制、检测、智能仪器等产品中使用非常广泛。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是: (1) 理解定时/计数器T0和T1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TCON、TH0和TL0(或TH1和TL1)的功能和使用,即会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 定时器方式和计数器方式。 会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 模式0~3。 会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和停止。会通过查询或中断方式来处理溢出。 (3) 学会定时/计数器的编程和使用。5.2.2定时/计数器T0、T1的工作原理MCS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T0和T1是由加法计数器、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和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等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5.2所示。其中,加法计数器是定时/计数器的核心,其作用是对内部机器周期或外部输入信号的周期进行计数,它是用8位的特殊功能寄存器TH0、TL0及TH1、TL1来表示, TH0和TL0用于表示定时/计数器T0加法计数器的高8位和低8位;TH1和TL1用于表示定时/计数器T1加法计数器的高8位和低8位。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用于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停止和溢出。图5.2定时/计数器T0和T1的结构框图定时/计数器有两种工作方式: 定时器方式和计数器方式。 当用作定时器时,加法计数器在每个机器周期TCY内都做加1计数,即为内部机器周期计数,由于一个机器周期包含12个振荡周期,因此其计数的速率是振荡频率的1/12。当计数值满,产生溢出(即加法计数器*位产生进位)时,便自动将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1”(如果预先设置了允许定时器中断,则同时还向CPU请求中断)。 此时,从加法计数器计数开始到产生溢出所经历的计数时间就是定时器的定时时间。例如,定时/计数器T0的加法计数器的初值是X,其*计数值(即满值)是M,当用作定时器时,加法计数器从计数开始到溢出所经历的计数值N为: 计数值N=*计数值M-初值X定时时间 =计数值N×机器周期=计数值N×振荡周期fOSC/1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加法计数器的使用位数不同,因此其*计数值(满值)是不一样。 当用作计数器时,加法计数器对单片机引脚输入端T0(P3.4)或T1(P3.5)上的外部脉冲输入信号进行计数(即检测到一个1→0的跳变时使加法计数器加1),由于识别一个从1至0的跳变至少要用到两个机器周期(即一个机器周期检测到1,下一个机器周期检测到0),因此计数的*速率是振荡频率的1/24。当计数值满,产生溢出(即加法计数器*位产生进位)时,便自动将TCON的溢出标志位置1(如果预先设置了允许定时器中断,则同时还向CPU请求中断)。此时,从加法计数器计数开始到产生溢出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计数器的计数时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计数器方式时,为了能准确对每一个外部输入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外部输入脉冲信号的频率应小于振荡频率的1/24。 5.2.3定时/计数器的特殊功能寄存器 与定时/计数器使用相关的特殊功能寄存器有: 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定时/计数器T0(或T1)的加法计数器高8位TH0(或TH1)和低8位TL0(或TL1)。1. 定时/计数器的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用于设定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其格式如图5.3所示,它在内存中的字节地址为89H。图5.3定时/计数器的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其中: GATE: 门控位,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计数启动是否受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X输入电平)的影响,若GATE=1,则定时/计数器T0(或T1)的计数启动还受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0(或INT1)输入电平的控制,只有当外部中断请求信号,即引脚INT0(或INT1)为高电平且TR0(或TR1)置位时,才开始启动定时/计数器T0(或T1)计数;若GATE=0,则定时/计数器的启动与外部中断请求信号无关。 C/T: 定时器或计数器方式选择位,当C/T=1时工作于计数器方式;当C/T=0时工作于定时器方式。 M1、M0: 工作模式选择位,用于对T0的四种工作模式和T1的三种工作模式进行选择,其组合状态与选择情况如表5.1所示。表5.1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M1M0工作模式说明00013位定时/计数器 01116位定时/计数器 1028位自动重置定时/计数器 113两个8位定时/计数器(只有T0有此模式) 2. 定时/计数器的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用于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启动、停止和溢出,其格式如图5.4所示,它在内存中的字节地址为88H。图5.4定时/计数器的状态控制寄存器TCON其中: TF1: 定时/计数器T1的溢出标志位,当定时/计数器T1计满(*位产生溢出)时,由硬件自动置TF1为1。例如,若T1中断允许则触发T1中断,进入中断处理后由硬件自动清TF1为0。否则,可由软件编程清TF1为0。TR1: 定时/计数器T1的启动控制位,可由软件置位或清零。当TR1=1时,启动T1开始计数;TR1=0时停止T1计数。TF0: 定时/计数器T0的溢出标志位,当定时/计数器T0计满(*位产生溢出)时,由硬件自动置TF0为1。例如,若T0中断允许则触发T0中断,进入中断处理后由硬件自动清TF0为0。否则,可由软件编程清TF0为0。TR0: 定时/计数器T0的启动控制位,可由软件置位或清零,当TR0=1时,启动T0开始计数;TR0=0时停止T0计数。IE1、IT1、IE0和IT0用于控制外部中断,将在后面的中断系统中介绍。5.2.4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模式MCS51系列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T0有四种工作模式,定时/计数器T1有三种工作模式。1. 模式0当M1、M0=00时,定时/计数器工作于模式0,用于计数的16位加法计数器只用其中13位,即高8位的TH0(或TH1)和低8位TL0(或TL1)中的低5位,模式0的结构如图5.5所示。因此在模式0下,计数器T0(或T1)的*计数值(即满值)为213=8192。 图5.5定时/计数器T0/T1工作于模式0的结构计数时,从加法计数器的初值开始计数,当TL0(或TL1)的低5位计满时向TH0(或TH1)进位,当TH0(或TH1)也计满时,则定时/计数器溢出,并使TF0(或TF1)自动置位。如果事先定时/计数器中断被允许,则此时会向CPU提出中断请求。否则,可以通过软件查询TF0(或TF1)的状态来判断是否溢出。当定时/计数器的计数溢出时,除了置位溢出标志位之外,其计数过程仍然继续(即从溢出后的0值开始继续计数),只要没有清TR0(或TR1)为0停止其计数,则计数过程会循环进行下去。例如,若定时/计数器T0设置为定时器方式,工作于模式0,其初值设为7192,转换成二进制数是1110000011000B,则初值TH0=11100000B=0E0H,TL0=00011000B=18H,则定时器T0从计数开始到溢出时所经历的计数时间(也称为定时时间)等于(8192-7192)×机器周期。如果晶振频率为12MHz,机器周期就是1μs,则定时时间即为1ms。
作者: 管亮
简介:
《石油产品介电谱分析》在介绍介电谱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不同种类的油品(燃油、润滑剂)为研究对象,以油品介电谱新分析方法、新测量技术和专用分析仪器及其应用为研究内容,分三大部分进行介绍。第壹部分,在传统介电谱测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基于多元校正方法的介电谱分析方法和双通道差分式介电谱测量技术,研制了油品专用介电谱分析仪器;第二部分,以燃油(包括轻柴油、车用汽油、生物混合燃料)和润滑剂(内燃机润滑油、润滑脂)及其氧化衰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和深入地介绍了基于新的介电谱分析技术和专用分析仪器的油品相关性能和质量指标的快速检测;第三部分,对二维相关介电谱分析技术进行了探讨。书中将介电谱分析结果与目前油品分析测试中流行的中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以及商用的介电谱分析仪器(Novocontrol公司的Alpha—N介电谱仪)进行了对比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