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百人百事
作者: 肖甡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辛亥革命后,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和社会黑暗,激发起爱国
热忱的青年李大钊,含愤留学日本,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立志献身于
民族解放事业。留日期间,他通过阅读进步学者幸德秋水、河上肇等的著作
,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1年半以后,听到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报道
,更受到极大的震动和鼓舞。可是,阶级敌人和一切反动势力却视十月革命
为“洪水猛兽”,诬蔑布尔什维克党为“过激党”。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
李大钊不畏危难,刻苦自励,经过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的鉴别、比较,于1918年7月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文章阐明了俄
国革命的本质及其对于世界的影响,认为“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
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
也。”这是中国最早讴歌和介绍十月革命的文字。11月,为庆祝第一次世界
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3天讲演大会,
大多数讲演者无不高谈阔论“公理战胜强权”的抽象道理,惟李大钊发表了
《庶民的胜利》之演讲,欢呼十月革命是“庶民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
战胜”,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指出中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
路。接着,李大钊又撰写《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论证了十月革命的
道路是世界各国革命的必由之路,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赤旗的
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满怀信心地预
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当时,宣传十月革命同传播
马克思主义是密不可分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语言文字,虽然没有涉及马克思
主义的内容,但实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河,为五四运动作了重要的思想准
备,也标志着李大钊由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
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