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的孩子:磊磊的烦恼
作者: 茫尔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7年11月
简介:
也许在离你并不遥远的地方,有着这样的孩子们——他们身上带着民族的印记,担负了和你并不相同的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或许奇异独特,或许匪夷所思,或许似曾相识,又或者,那份古朴和自然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既是他们自己,也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所有同龄孩子的缩影。在信息爆炸、工业化逐渐发展的社会中逐渐成长,脱去了民族传统服饰,走出家乡,来到人群中,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认识这个世界,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无声熏陶。
大型民族题材儿童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同名图书,本着“让孩子了解文化的多样性”的目的,以纪录片为素材进行改写,一改专业化、学术化的民族类图书创作风格,转而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主,在小主角的个人经历、生活背景中穿插介绍其民族的文化传承。
在这套图书中,既有孩子们放学后的游戏,又有有趣的风俗节庆,既有孩子们成长的烦恼,又有他们对远方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围绕 “民族”与“儿童”两个关键词,由个像到群像,由细节观察到宏观思考,由生态到人文,由历史到未来,记录了各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服饰、传统文化……
这些孩子既是他们自己,也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所有同龄孩子的缩影。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发现民族,因为他们是民族群体中的个体;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世界,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世界的成员。让其他的孩子或大人,能够好奇地看一眼这些有着民族印记的孩子们今天的生活,了解共同生活的他们,有多精彩!
【媒体评论】
着眼儿童,关注民族,行程数千里,笔下几万言。
——著名作家 阿来
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一样重要。《我是中国孩子》项目,让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了解我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把它推到什么样的高度,都不为过。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教育人类学专家 滕星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是祖国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朵鲜花。《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图书精选五十六朵“花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中国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巫达
拍摄《我是中国的孩子》走过了很多地方,我遇到过很多不同个性、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孩子们身上,我总能看见飞鸟一般自由的想象力,纯白的天然的性情,这是大部分孩子的共性。还有那些隐约不一样的,在不同民族文化之中浸染而成的特别之处。
这就是我们每一部片子想要呈现的核心——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孩子,也有民族,普通人的日子,也有时代发展的节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孩子们各自展示出了独特的风采。
——《我是中国的孩子》纪录片导演余孟庭
这套书提供了多民族的、丰富的生活故事,多样性就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激发了无限的可能。小读者能够读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就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可以说,这套书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将文化的内容穿插渗透在故事的讲述中,让孩子们能够有所感知和思考,达到启蒙的效果。小读者阅读这套书,能够实现文化的认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他们能够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各民族不同的习俗和信仰。
我是中国的孩子,这个“中国”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这个具体的“中国”会生长在小读者的心灵深处。
——清华附小CBD校区校长 李怀源
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饱含深情的发出“少年强则国强”呼唤,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奋进向上;
一百年后,这部《我是中国的孩子》承接了梁先生的期盼与梦想,用纪实的手法,鲜活的事例,讲述中国孩子自己的故事,让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延续,融化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之中……
走近《我是中国的孩子》,我们会找到自己童年的玩伴和快乐;走进《我是中国的孩子》,我们能与中国的孩子一起成长,感受“前途似海,与国无疆”!
——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理事、扬州民进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高级教师余耀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