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07 项 “莉莎”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Speeches that changed the world:the words and stories of the moments that made history
光盘作者: 英国剑桥大学编辑团队(The Cambridge Editorial Partnership)著;刘丽真译;陈逸瑛主编
出版社:脸谱出版,2012
简介: 一場影響深遠的演講, 不一定是因為它捕捉到時代的真理, 也可能是因為它扯下了漫天大謊。 55場偉大人物的精采演說x 55個歷史事件的精闢分析 典藏劃時代的關鍵思維 英國劍橋大學編輯團隊嚴選,知名史學家導讀注解,原音重現,帶你重返現場 中文一冊+英文一冊+CD一片,練就文筆、訓練聽力、磨利你的視野與觀點 這本精心編撰的演講集包含了捍衛民主自由的訴求,慷慨激昂, 濃縮了我們珍視的善良本分與獨立自主的原則。這是啟蒙世界的箴言。 我們也會讀到某些卑劣的言詞,邪惡的程度甚至會遮蔽自由世界的地平線。 這些歷史惡魔的心聲,給予人類最深沉的教訓。 ◆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 ◎宗教性的:「除了我以外,你不可以有別的神。」——摩西十誡《出埃及記》 書中收錄了摩西、耶穌、穆罕默德、聖方濟等創立宗教的精神領袖,在重要時刻的發聲,幫助我們理解今日仍蓬勃發展的宗教信仰,在歷史上是透過哪些堅定而深入人心的演說而締造的,並且也進而讓我們上溯宗教的源頭,探究信仰的核心與真諦。 ◎見證君主們興衰更迭的:「我從腐敗的現況,走向無可腐敗的王位。」──英王查理一世,斷頭台上演說 看有「榮光女王」之稱的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如何以一場振奮人心的演說,鼓舞軍隊擊潰強大的西班牙艦隊?半世紀後的英王查理一世,如何在蒼涼地上斷頭台前,留下人生最後一篇擲地有聲的遺言;而將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的「護國公」克倫威爾,又是怎麼在解散國會的演說上,假上帝信仰之名,遂行政治操作之實? ◎捍衛民主自由的:「八十七年前,我們的父輩,在這個大陸,闢建一個新的國家。」──亞伯拉罕?林肯,蓋茨堡演說 久踞世界強權之位許久的美國,帶領著世界往民主、自由的路途上邁進,也輕易牽動著全世界的發展和情勢。從約翰?華盛頓始終念茲在茲的退位演說開始,到九一一事件爆發後,要「偉大的人民奮起捍衛偉大的國家。」的小布希。一個個不僅對美國,也對全世界有著深遠影響力的重要人物,在關鍵時刻所發表的演說,可能淬礪人心,也可能造就更大的悲劇。此外,還有林肯蘊含著永恆真理的經典的蓋茨堡演說;畢生為人權努力的丹諾在一場激勵了許多後進的結辯中,慷慨激昂又真情流露的談話……。 ◎煽動引戰的:「我的耐心到此為止。」——希特勒,柏林體育場演說 拿破崙皇帝的《給老衛隊的告別演說》,詞藻華麗、賺人熱淚,卻是十足的違心之論; 阿道夫.希特勒的演講展現了他政治煽動的技巧,字裡行間穿插了冷嘲熱諷與赤裸裸的謊言; 史達林的圖謀,儘管機關算盡,荒謬卑鄙,卻不脫銅匠兒子的風格,說法率直平易; 李查.尼克森雖然強調白宮不容粉飾,但言行不一,依舊肆意湮滅水門案的證據;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告別演說,字字鏗鏘,卻難掩他不切實際的幻想; 奈維爾.張伯倫發表了《為我們這個時代締造和平》,讓他成為歷史上的笑柄; 列寧的兩個展現惡人玩弄政治、極其權謀的演講……。 改變世界的聲音,可能將世界帶往更好的地方;然而也有許多包裝華麗的話語讓平和的世界轉為黯淡,人民受苦受難……讓我們也聽聽這些聲音,記取教訓,並期望這般不堪的歷史不會在未來重複上演。 ◎淬礪人心、奮勇抗敵的:「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事情,就是恐懼本身。」──富蘭克林.羅斯福,就職演說 當人民身陷困境,被絕望圍繞,或者面對太多的嘈雜,尋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和依歸時,我們需要的是振奮人心、能夠為我們帶來勇氣和希望的聲音。 「除了鮮血、勤勞、眼淚與汗水,其他,我無可奉獻。」且看看邱吉爾如何為恐懼納粹的英國人注入勇氣;「法國抵抗的怒火不該也不會熄滅。」而同時期的戴高樂又是如何穩定法國人民的心。 「真正的英雄就是那些明明很害怕卻在戰場上拼命的人。」、「我要親自開槍,射死那個紙糊的、婊子養的希特勒。」向來直率敢言,儘管時常粗言不諱卻以身作則的巴頓將軍,依憑什麼樣真情流露的言詞帶領軍隊面對即將到來的諾曼地戰役。 ◎身先士卒、引領思潮的:「我們住在道德污染的環境。」──瓦克列夫.哈維爾《對捷克人民廣播》 甫於2011年12月18日過世,領導人民進行溫和的天鵝絨革命,帶領捷克走向民主,同時身兼劇作家、哲學家,留給世人無限追念的哈維爾,在這篇演講中透漏了他寶貴的思想和理念。 除此之外,還有聲稱:「我是第一被告。」,為種族平等奮戰的曼德拉、用自身的言行造就偉大的金恩博士、畢生奉獻為世人奉獻的德雷莎修女、為黑人和婦女爭取平權的夏麗?齊頌姆、相信「選擇的自由是絕無例外的普世原則。」,帶領蘇聯邁向自由化,結束冷戰的戈巴契夫、在千禧年演說中以動人的言語、對道德的熱誠與其來有自的憤怒,一舉道破人類文明堅持的伊利.威瑟爾……等。還有許多為了理想和世人的幸福奮鬥,帶領世界思潮往前更一步邁進的偉大人物,他們改變世界的聲音,更是不容錯過! ◆這本書的內容結構與特色: 演說者生平簡介+學者評析(時代背景/論述)+演說辭 全文中譯本乙本+英文演講稿乙本+21篇演說原音CD乙片 本書由英國劍橋大學編輯團隊(The Cambridge Editorial Partnership)與著名歷史學家Simon Sebag Montefiore聯手合作,從”改變世界”的關鍵性角度出發,精選出50位歷史上重要人物所發表的演說,詳盡介紹每位人物的生平經歷,更提供歷史背景的描述,讓讀者能深入了解演講內容如何影響我們近代的歷史發展。 ◆怎麼用這本書(為什麼需要讀它) ●50篇精采演說,是練文筆的好範本,寫作文的好材料(學好作文的需求)。 ●50篇精闢評析,可以進一步了解歷史如何走到今天(充實知識的需求)。 ●附CD,原音重現,是訓練英文聽力的好教材(學好英文的需求)。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12
简介:内容简介 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在母亲用心良苦的安排 下,整日期待与富有、地位显赫的贵族联姻。大姐 吉英与新邻居彬格莱先生一见钟情;二姐伊莉莎白 对彬格莱身边傲慢的达西先生有很深的偏见。几经 命运的捉弄,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使 他的傲慢受到重挫。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被伪 君子威科汉姆所骗,达西默默地奔走帮忙,使伊 丽莎自对达西渐生爱意。最终,达西的傲慢和伊 丽莎白的偏见注定了这是一段误会重重却又不失 完美结局的爱情故事。
作者: 李俊山 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014-10-1
简介: 李俊山、张姣、杨威、朱英宏、郭莉莎编写的《基于特征的红外图像目标匹配与跟踪技术》围绕红外图像目标的稳定特征提取、基于局部不变特征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匹配、基于特征的红外图像目标跟踪等内容,系统阐述围绕红外图像和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开展的图像特征提取、图像匹配、红外图像目标跟踪等研究中涉及的理论和关键技术,涵盖了图像应用中涉及的核心内容。本书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针对性与系统性较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医学技术等学科中从事图像处理与分析、目标识别与跟踪、面向成像精确制导的景象匹配和前视目标跟踪,以及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简介:《巴黎·私囊志》包括丝同印刷的包包卡琳娜伍尔芙、以花为主题的包包缪丽尔高德瑞&玛丽利维壤、用丝绒和璧纸做的包包席琳杜普伊、毛线球包包艾米莉卡普曼、以毛毡花为主题的包包莉莎阿布可啥、用皮革与和纸颤的包包艾洛蒂皮维托、毛线钩制的包包玛丽法兰丝安娜斯、壤菲尔铁塔提篮卡米耶苏雷若&多米尼克丘北、充满诗意的购物袋玛丽布咏、时尚界包包养的宠儿杰洛姆德熏弗斯、丝网印刷的光辉桑德哈杜匹、BoBo族的魅力梵妮莎布鲁诺、旧物利用的故事拉蒂迪亚阿兹皮洛兹&里耶哈耶、诞生于巴黎和摩洛哥之间的包包卢多维克佩提、高级订制的技术本瓦加曼&伊莎贝尔飘奇、手作人气质的二人组阿涅斯&杰克肖伊、俏皮的包包佳艾乐吉阿、诞生于阳光和海洋中的包包杰洛姆格辉壤、源自相片的包包世界莎拉威尔、对音乐的热爱和小女生的世界克蕾芒德巴赫搴、洋溢着幽默感的创作芭芭拉里尔、花园一样的包包戴尔菲杜若耶、哪里可以找到《巴黎·私囊志》介绍的包包?巴黎的特色包店和手工材料店。更多>>
作者: 简 奥斯丁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2015年8月
简介:本书由英国著名作家奥斯汀创作,讲述了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在母亲用心良苦的安排下,整日期待与富有、地位显赫的贵族联姻。大姐吉英与新邻居彬格莱先生一见钟情;二姐伊莉莎白对彬格莱身边傲慢的达西先生有很深的偏见。几经命运的捉弄,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使他的傲慢受到重挫。伊丽莎自的妹妹丽迪雅被伪君子威科汉姆所骗,达西默默地奔走帮忙,使伊丽莎白对达西渐生爱意。最终,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注定了这是一段误会重重却又不失完美结局的爱情故事。
作者: (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1998
简介:《错误的喜剧》,为了好懂,也可以读作“认错人的喜剧”,说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带了一对也是孪生兄弟的仆人,在海上遇难分离,先后到了他乡,被人误认,造成许多笑话和误解。 莎士比亚大概在他25岁时写此剧,那时他从故乡小镇到伦敦才不过两年。他模仿了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并采用其他一些材料,加进了自己创作的英国味成分。此剧在舞台上很成功。 剧中叙拉古(今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和以弗所(今土耳其西岸)都是古希腊后期的殖民城市。这只是假托的地点。剧情发生在以弗所一地,其中“人头马”、“豪猪”客店、“猛虎”饭店、“凤凰居”都是英俗在门口挂图像招牌的做法,舞台上也可利用。 在本剧中,莎士比亚按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意见遵守“三一律”,即剧情保持一致性、发生在同一地点、在一天之内。后来莎士比亚对此往往突破。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之一,主要写男主人公披特鲁乔以悍制悍,驯服了脾气很坏的大小姐凯萨琳娜,和她成婚。两人性格都很强悍,冲突激烈。大小姐的妹妹比恩卡则温柔娇嫩,有好几个青年向她求婚,有的用了乔装音乐教师的办法和她接近。关于二小姐的这部分戏是莎士比亚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阿利奥斯托的喜剧《求婚者》那里模仿而来。此外,正剧前面还有一个引子,故事有点像《南柯梦》,不过莎士比亚似乎没有将它续完。《驯悍记》名义上以意大利为背景,其实写的是莎士比亚故乡的风土人情。 《维洛那二绅士》这是莎士比亚早期一出关于友情、爱情、见异思迁和重归于好的欢快喜剧。二绅士中一个忠于爱情,更忠于友情;另一个则喜新厌旧,贪图钱财,不惜试图夺取朋友的情人,最终悔过而回到自己原来恋人的身旁。两位女主角,一位就是著名歌曲《雪尔薇亚伊何人》的歌中人,一位是莎士比亚笔下第一个女扮男装的勇敢女性。本剧中还有两个富于英国乡土味的情节:一是丑角朗斯和他的小狗;一是类似罗宾汉的一伙绿林强盗。这使本剧有了自己的特色,因为本来求婚者角逐的故事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喜剧中一个共同的主旋律,易于雷同。莎士比亚年轻志高,在本剧中作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从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日后大加发挥的一些奇思妙想的最初酝酿。 《爱的徒劳》喜剧往往经不起岁月消磨,这就是为什么本剧发表一个多世纪后,诗人蒲柏编辑莎翁剧作集时把其中大段台词打入了脚注的冷宫。在他看来,从斯特拉特福镇走出来的农村诗人并不懂得真正的幽默。笑话更是经不起翻译,尤其是依靠谐音的双关语,这就是为什么每逢我们遇到这类插科打诨就难免要忆起语言大师约翰逊的议论:“一个双关语,不论其如何贫乏无味,都令莎士比亚欢欣,甚至使他置情理于不顾而恣情追逐。对于他,双关语即是倾国倾城的埃及艳后,为了她丢了江山也心甘情愿”。 同时,此剧又处处充满勃勃生机。风流倜傥的青年贵族与美丽俏皮的女宾们的调笑;乡村里的冬烘先生、糊涂巡警、傻气大姐间那些莫名其妙的纠葛,读来令人喜笑颜开,只觉得春风拂面。人物虽然类型化,但那颜色是浓烈的,个个鲜亮活泼,总叫人联想到英国漫画家笔下的众生相。情节固然简陋,又缺乏心理动机和细节描写,但剧中不乏极具戏剧效果的点睛场面,这些场面在历代及各国的演出中总是最受称道。 这是一出极其风格化的剧作。我们在后世的轻歌剧中还能见到它的流风遗韵。对于喜剧,坚持要求它缜密、细致和深刻,有时是十分败兴的。 《仲夏夜之梦》这是一出深受普通观众喜爱的莎剧。波顿的戏中戏,再蹩脚的伶人来演也会令人捧腹。小精灵在舞台上则必定是舞姿翩翩的曼妙少女。原有的民歌之外,华美的词句和怪异的情节引得后世音乐家乐思如涌,仲夏夜而森林中,这充满魔力和魅力的时间和地点也使舞美师们能尽情发挥想象运用技艺。历史上也有几位文人对此剧表示不屑,以为其所以诱人全在娱人耳目而非动人心魄。故事轻快、文辞艳丽、人物设置匀称整齐、结尾处祝词又曲意奉承,这使人怀疑它是为某位贵人的婚礼特制的。但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史实能证实这一揣测。话虽如此,它确实带有浓重的宫廷假面剧的气息;同时专家们发现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民间仲夏节和五月节庆祝活动的影响。 《威尼斯商人》此剧题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马娄的《马耳他的犹太人》(1598)对此剧的影响可能最显著。某些故事细节据认为来自该剧。某些人物,例如杰西卡,就有可能来自《马耳他的犹太人》。若干故事情节可在别的渠道,尤其是菲奥伦蒂洛的意大利故事集中找到。此外,1594年,一位犹太医生罗得里戈·洛佩兹被控阴谋毒死女王,并因此被推上绞刑架,一些莎评家因此认为此剧的某些方面(例如反犹太情绪方面)可能与此剧有一定的现实联系。 此剧具有两个独立而又互相照应的情节,编织得十分巧妙。剧情进展较迅速,悲剧和喜剧成分交相辉映,现实性和浪漫性各擅其长。剧本的浪漫气氛尤见于巴萨尼奥和鲍西娅之间的爱情故事。猜匣识美人情节,与中国传统的抛绣球或比武招亲之类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实性则主要体现在弥漫全剧的渗透伊莉莎白女王时期的重商主义精神与旧式封建贵族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以及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人的反犹太情绪。此剧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也是莎士比亚对人性中的仇恨心理的研究;而与此相对应,莎士比亚似乎通过鲍西娅这个人物宣扬了基督教义中的宽恕原则。在人物刻划方面,一般认为鲍西娅是莎士比亚笔下最优美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她聪明、美貌、机智,行事果断而又善良仁慈,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人物,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追求。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反面角色犹太人夏洛克。表面上看来,夏洛克被塑造成了邪恶的代表,他唯利是图,吝啬狡诈,复仇心重,但是当代莎评家的研究却日益倾向于认为应对夏洛克给予一定的同情。夏洛克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动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也不曾对他给予多少理解。从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态度来看,就是相当刻薄和不宽容的。当然,夏洛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我们对他进行客观描述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当时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他毕竟是一个戏剧人物,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反面角色。因此,对他的同情和理解是有限度的。《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戏剧之一。它不仅情节精彩,人物性格鲜明,而且语言生动,诗意浓郁,所以它获得读者和观众长盛不衰的欢迎绝不是偶然的。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此剧来源问题尚无定论。相传伊莉莎白女王对《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这个角色十分感兴趣,想看看福斯塔夫是如何恋爱的,于是莎士比亚奉旨作此剧。此外,雷金纳德·斯科特的作品《发现巫术》(1584)中亦有若干细节与此剧颇相似。 此剧主要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风俗喜剧,喜剧结构相当完美。剧情以英格兰农村为背景,以家庭为主要场面,以平民为主要人物(福斯塔夫虽属上层,但喜剧开始时,他已穷困潦倒,只是一个破落骑士)。 全剧弥漫着一种清新活泼的乐观气氛,现实意味颇强。其表层主题是:诚实无欺者必旺,贪财好色者必亏。但其更强的内涵则是讽刺了封建社会解体时期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没落骑士阶级纵情声色、寡廉鲜耻的市井无赖行径,同时歌颂了人文主义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生活态度。剧中的众位太太都是乐观旷达的角色,爱好开玩笑,但并不轻佻,而是高贵正直的人物。反之,福斯塔夫这个角色在此剧中则成了一个纯粹可笑的人物,这与他在《亨利四世》中的表现是有区别的。在那部剧作中,福斯塔夫的性格中渗透着智慧和哲理,而在此剧中,莎士比亚夸张了福斯塔夫的粗俗品德,并让他卷入一场纯属闹剧性质的风流韵事中,使他成了一个十足的小丑。就人物性格的发展而言,福斯塔夫的这种转变似欠自然,但是此剧有两点极为出色:其一,这是一出货真价实的喜剧,其滑稽效果令人喷饭,非莎氏其他喜剧可比;其二,此剧现实生活感极强,使人观之如临其境。通过剧中的描写和人物对话,作者把具有代表性的温莎小镇的市民生活风俗及自然环境气氛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了,宛如让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自己所在的斯特拉特福镇上的生活风貌。恩格斯在1873年12月10日致马克思的信中认为,仅仅此剧的第一幕所包含的东西“就有着比整个德国文学还多得多的生活和现实”。莎评界一般认为,在莎士比亚第一创作时期的六部成熟的喜剧中,这是唯一以英国现实为背景创作的颇具现实意义的喜剧。
作者: (美)艾丽斯·西伯德(Alice Sebold)著;施清真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04
简介:此书在《纽约时报》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近三十周,连续在榜七十余周。两年来畅销不衰。被美国“每月读书会”选为推荐书。并获“美国年度最佳小说”奖,入选“英国年度好书大奖”。在法国《读书》杂志评出的“2003年二十本量佳图书”中名列第二。目前读书以英、法、日、中等多种版本风摩各国,销量已突破五百万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亦将由《指环王》导演彼特·杰克逊执导。 《可爱的骨头》故事是阴郁的,它描述了一个十多岁少女被强奸谋杀后的思维。叙事者是死者本人,小说第一句话是:“1993年12月6日,我被谋害时不过14岁。”主角讲述了她的被害对家庭的影响、警局的调查以及她进入天堂后的情况。作者以14岁女孩苏茜的眼光自天堂向下俯视,像“一条在天空浮沉的鱼”来观察她离开的世界。当然,见到的不是她乐意看到的景象:母亲对她的死悲痛不已;父亲殴打她的女友克拉莉莎,认为女儿的死是她的过失。而真正的凶手是邻居恶少哈维,可警局追捕不力,让他脱逃,苏茜在天堂里跟随观察着他的行踪。苏茜在人间还有好友露丝和一个弟弟,苏茜的灵魂不断在他们面前出现。好友露丝则对她始终不忘,长大后一心一意要当罪案审判的见证人。作者最后用苏茜的口吻向他们告别...
作者: 伊莉莎白·布塔 ;孙黎明
简介:●萨达姆拥有多支镀金的AK-47,索马里海盗喜欢的武器是AK-47,一些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中有AK-47的身影,本·拉登的多段视频都以AK-47为背景……这支造价低廉且工艺简单的步枪,已成为全世界被仿制非常多的武器,同时也是好莱坞电影中的“影视名枪”。●苏联轻武器设计师М.Т.卡拉什尼科夫于1947年发明了传奇式的7.62毫米自动步枪。1949年AK-47就已遍布苏联所有军事基地。20世纪末,AK-47作为世界上普及程度非常高的一款武器,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设计师也被誉为“世界枪王”。●今天,平均每60位成年人就拥有一支AK-47。在问外国人对俄罗斯的印象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AK-47。这款枪是如何研制的?又是如何成为俄罗斯的象征?本书将解答您所有的问题。●AK-47的著作权问题一度引起极大轰动,设计者到底是M.T.卡拉什尼科夫,还是另有其人?“冒名顶替之说”和“什马谢伊尔自动步枪之说”为何广为流传?●全书饱含俄罗斯文学令人动容的深厚情感力量。“枪王”曾说:“我从不为屠杀制造武器,我制造武器是为了保卫我的祖国。”“如果谁能造出更好的自动步枪,我会上前握住他的手。”
Complete book of mother & babycare
作者: (英)伊莉莎伯·芬域克(Elizabeth Fenwick)著;怡明,韦珊,王克芳译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2011
简介: 伊莉莎伯?芬域克《新一代妈妈宝宝护理大全(最新增订本)》是一本 具有世界影响的标准妊娠与育婴指南,详细指导您如何从孕期开始准备以 及如何照顾您的孩子,出版十几年来,不断增订,广受赞誉。最近,根据 权威专家的最新指导建议、最新理念和观点,进行了全面修订: 标准妊娠范本,权威育婴指南 《新一代妈妈宝宝护理大全(最新增订本)》的英文版由全球颇具影响 力的出版机构英国DK出版公司出版,从准备怀孕到宝宝3岁,从如何生男生 女、如何顺产到如何母乳喂养、如何应对孩子常见的疾病,汇集了来自权 威专家的科学实用的指导意见。最新增订本增补了孕前调整、分娩方式的 选择、产后恢复和上班哺乳、新生儿及婴儿的喂养、儿童常见疾病的最新 信息以及急救常识等大量细节知识,体现全球孕产育儿先进理念,是每个 妈妈都值得信赖的孕产育儿实用百科。 孕程追踪拍摄,图片实用直观 800多幅真人彩色照片,连续追踪拍摄真实怀孕模特各个孕周的各种变 化及护理要点,纵向显示40周胎儿生长和孕妇变化情况;从婴儿出生的珍 贵瞬间到如何抱新生儿、换尿布、洗澡,从婴幼儿湿疹、发烧、咳嗽等常 见疾病到磕碰、烧烫伤、触电等家庭急救预案,都借助大量珍贵而令人震 撼的图片,进行展现,一目了然,直观实用,使该书成为“阅读超越语言 ”的典范。 先进科学理念,细致指导方案 提倡顺产、母乳喂养、母婴尽早接触、婴儿抚触等先进理念,对于产 中缓解阵痛的姿势、哺乳时怎样与孩子交流等问题,都提供了各种实用技 巧,让更多压力巨大的妈妈消除恐惧、避免失误、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心。 帮您从容准备,避免手忙脚乱,帮您正确抉择,避免终生遗憾。 编排科学合理,查阅快速简便 中英文索引,方便检索、查阅及衍生阅读。
作者: (德)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 )奥斯卡·雷维(Oscar Levy)英译;陈苍多中译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简介:倾听尼采:一种赤裸的声音 文/李岗/《尼采人类图像之教育意义》论文作者 1. 如果说《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最成熟的哲学诗歌,《瞧!这个人》是最完整的创作传记,那《我妹妹与我》就是最私密的临终告白。 庸俗的人读书,总是只会问这本书到底要讲什么,给我一个明确的主旨。然而,每个人的遭遇不同,面对事情的感受也不同,书中的文字纪录,不会只有一种解读的方式。就像许多人听故事,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做出价值判断,就是不知不觉高举引以为鉴的旗帜。但却缺乏对当事人处境的感同身受,也缺乏对自己生命的深刻反省。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提出什么问题?而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什么答案。主旨,有时不是作者赋予的,而是读者自己创造的。 要想体会尼采《我妹妹与我》这本书,就必须坚持这样的阅读风格。它是尼采精神崩溃过程的扎记,为的是对自己做出最后的交代。因此,除非我们愿意进入尼采的世界,体会他如何面对这个生命,否则我们的阅读,终究将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义。 2. 尼采,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思想家。二十世纪,有人将他尊奉为存在主义的大师,也有人指责他是纳粹主义的罪魁祸首。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所提倡的「超人」哲学。人,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当每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时,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面对生命的强者。尼采所主张的「超人」,就是这种「面对生命的强者」。 可惜的是,许多人望文生义,将「超人」想象成「无所不能的神」,而误认尼采的学说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或者,将尼采的「强者」解读为「拥有权力的霸主」。希特勒便利用这种错误的思考,作为自己诉诸群众的立场,加上优越的种族主义心态作祟,从而编织了屠杀犹太人的理由。 尼采的哲学思想,就这样地被政客加以践踏,更可悲的是,他的妹妹不但不曾捍卫他的主张,甚至还成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好朋友,成为一个狂热的纳粹份子。 当德国青年将尼采视为新自由精神的象征时,她的妹妹,则企图将尼采塑造成一个毫无缺点的人。尼采曾经写下他的叮咛:你们必须义无反顾地离开我,然后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尤其他那著名的「上帝已死」的口号,更是在于提醒世人应该勇敢的「重估一切价值」,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偶像崇拜。 的确,尼采的伟大,就在于他敢挑战西方长期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价值标准。他从不在空洞的概念中进行思考,他的哲学乃是对生活经验点点滴滴的反省,甚至,他的一生都在实践他的哲学———在辛苦中勇敢快乐的活下去。 3. 公元1844年,尼采诞生于一个虔诚保守的宗教家庭。五岁时丧父,便在一个没有男人的环境中成长,妹妹是他唯一的玩伴。中学时就读寄宿学校,首次和一群男孩子相处,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大不相同,尼采显得十分不自在,而被同学戏称为「小牧师」。在这段青春期的日子,苦涩的尼采,没有什么朋友,只能和妹妹两人,藉由身体的碰触享受快感的滋味。 公元1864年,长大后的尼采,就读大学的第一年,也加入了酒馆、妓院夜生活的行列,他就是在这个时候感染梅毒的。然而,他并未沉沦于这样的生活中,他觉得这样的日子是在浪费生命。同时,他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家人长久的期待———攻读神学,因为他再也不能从生活中印证宗教信仰所说的一切。 公元1869年,尼采荣膺巴赛尔大学教授的职位,讲授古典文献学。然而,他的同事却批评他的论文有许多错误,嘲笑他应该改行当个哲学家更合适。此后,尼采与华格纳之间有密切的往来,同时他也迷恋着华格纳夫人柯希玛。他的妹妹更是借着这份友谊,进入了当时的上流社会。 公元1879年,重病的尼采无法再担任教书工作,遂辞去了大学的教席。这时的他,不仅对华格纳音乐风格的转变大失所望,也因为眼睛视力日渐衰退,加上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而一度陷入放弃生命的忧郁失望中。后来,他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便在各地旅行的过程中,开始构思他的著作。 公元1882年,经由朋友的介绍,尼采认识了俄国女郎沙乐美。这可说是尼采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苦恋,甚至不惜为此和妹妹发生严重冲突。当沙乐美选择了尼采的朋友、远离尼采时,他简直悲痛欲绝。就在最孤独的时候,受伤的尼采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创作的能量,写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 公元1889年,尼采的病情日益严重,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后来,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逃离死神的魔掌,母亲于是把他接回家照顾。他的妹妹则专注于尼采笔记的出版。她广为宣传他哥哥的思想,不仅透过书籍、文章、报告、杂志和写给出版社的书信,甚至进行一连串十分引人注目的诉讼程序,藉此宣称自己曾受委托,可以用尼采的名义发言,并阐释他的哲学思想。 不过,血缘上最亲近的人,在思想上却可能是距离最遥远的人。 公元1893年,伊莉莎白将母亲的住处改建成第一所「尼采档案馆」,自己就摇身一变成了馆长。然而,当时曾受雇参与整理尼采手稿的编辑,却表示她对她哥哥的著作一窍不通;她是在窜改他的文章,一切都是儿戏;整个档案馆是为了她的虚荣而建立的。 公元1897年,母亲因为过度劳累而去世,妹妹才接手照顾尼采。公元1900年8月25日,尼采逝世。公元1935年11月10日,伊莉莎白以近90岁高龄去世,希特勒亲自参加了她的葬礼,并献上一顶桂冠表示哀悼之意。 4. 本书的出版,我想也许在遥远处也可能呼应着尼采临终前的心愿。 其中叙述着许多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是想要告诉我们,尼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尼采始终强调不要把他神圣化,他只是一个小丑。即使在病到意识不清的时刻,依然坚毅地提笔写作,为的是用自己精神生命的光辉,战胜肉体身躯的苦痛。在他那充满智能警语的背后,其实是对无数生活感慨的省思。因此,尼采对自己私密情欲经验的呈现,不仅成为理解他为何强烈批判道德、宗教的重要线索,同时也可作为他早已预料到自己终将遭受扭曲命运的象征。换言之,这本书可以说是通往尼采思想的后门阶梯。 以下,便针对本书的篇章进行扼要简介与串联。 第一章,尼采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是对家庭成员的描述,正代表着他成长历程最初的情感经验。第二章,尼采用力地呼喊,这些笔记绝不能落入妹妹的手里,可以说标示出本书作为一种自白的重要价值。第三章,母亲对于男人的憎恨,打造了一座监狱,冲击着尼采与妹妹,在彼此的痛苦状态中,寻找两人之间任何可能的快乐。第四章,尼采明确揭露妹妹长期挑逗自己的性器官,并认为她对自己的思想一无所知,拒绝她发表任何关于自己的意见。第五章,沙乐美使尼采完全屈服在肉体的美妙狂喜之中,宛似一个吸毒者,甚至表明,即使沙乐美杀了他,他将仍然信任她。第六章,表露对于华格纳的不满,尼采于是提出自己最好是教音乐,找到一位妻子,与她共组一个有很多小孩的家庭。 第七章,伯爵夫人以撩人的姿态引诱着尼采,在各种满足性欲的把戏中,尤其偏好以马鞭激发最狂热的色欲,尼采由此感受到淫荡对生命的阉割。第八章,濒临死亡的罗莎莉姑妈告诉尼采,她一直以来都知道他和妹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的事情,她不想说教,但是希望他们不要再继续了。第九章,尼采大叫着,我要更多的女人,只有无限的想象力才能支撑我的生命,同时将妹妹伊莉莎白比喻为坏天使,而将沙乐美比喻为好天使。第十章,如果必须在沙乐美与查拉图斯特拉之间作一选择,尼采说沙乐美这个女人会是我最终的选择。第十一章,尼采描述自己有几个月的时间失去了时间和空间感,除了妹妹之外,无法认出任何人,可见撰写本书时已经十分接近死亡的边缘。第十二章,尼采强调,柯希玛是第一个让我看到我自己的女人,凡是我们失去的,我们都会永久拥有,这似乎也印证了女人对尼采的意义。 5. 赤裸的情欲、 孤独的灵魂, 交织出生命不为人知的秘密。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声音,大部分的人谩骂谴责尼采———到女人身边要带一根鞭子———这种毫不尊重女性的说法,但却很少人真正了解,这句话对尼采的意义为何。 本书中尼采这么说着: 我却敢在我的哲学里 扯裂每一种掩盖的面具 扯裂人心的特种虚伪 把人类赶到生命的舞台上 露出他们那赤裸公开的骨架 我的天空因为与四个女人的关系而受到污染 当我垂死地躺在那里 雷电乌云聚集在我四周 —那些我以麻木痛苦的手指涂写的晦暗冥思笔记 不久暴风雨就会停歇 一旦这些笔记出版了 暴风雨就会一新我记忆的风景 并为我蒙尘的骨头解渴 我的死将不会让我战胜生命 但是我的自白将可以使我永不腐朽 就在如此深沉的心境中,尼采写下了自己生命的孤独。面对世俗的非难,他依然勇敢地揭露一切,从童年到中年。 母亲的压抑、妹妹的玩弄、沙乐美的解脱、伯爵夫人的放浪形骸、柯希玛的坚持……。亲情、友情与爱情的错乱,在各种情欲的冲击下,尼采始终未曾蔑视女人。他需要女人,他甚至可以没有自己,却不能没有女人。 然而他却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女人。 尽管如此,尼采献上自己的遭遇,作为对世人无尽的爱。在他发出令人刺耳声音的背后,其实正揭露着一幕幕荒谬的景象。 面对着人生即将终结,病卧的尼采对自己做了最彻底的交代。他的思绪,从此未曾停止,尤其当我们释放自己的情欲时。 每个阅读尼采的人, 都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间, 深刻地思索自己。 ———记尼采《我妹妹与我》中文版的到来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9-1
简介: 当今,临床上应用“冥想练习”,来调整人们的意念,使其形成一种特别的觉察方式和专注力——正念。这种方法也已应用于心理焦虑症的治疗,《正念力打败焦虑》就是两位正念力研究领域的博士的研究手记。 本书中,两位作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指导有焦虑情绪的人如何按照最好的行为和认知传统,改变个人与焦虑情绪的关系,而不是选择逃避。焦虑者按照书中所设的步骤去做,能渐渐处于正念之中,友好地对待自己的情绪反应,放空执念,仔细觉察身体出现的敏感反应。坚持内观,不断审视这些反应,最后就会见证奇迹的发生,摆脱焦虑。
House of stone:a memoir of home, family, and a lost middle east
作者: 安东尼·夏迪德(Anthony Shadid)著;阎纪宇译
出版社:卫城出版,2012
简介: 首頁 〉中文書 〉文學 〉其他類型 〉石頭之屋: 家園、家族與消逝中東的回憶石頭之屋: 家園、家族與消逝中東的回憶House of Stone: A Memoir of Home, Family, and a Lost Middle East作者 / 安東尼.夏迪德 Anthony Shadid 譯者 / 閻紀宇 出版社 / 衛城出版出版日期 / 2012/11/28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裝訂 / 平裝定價 / NT$399售價 / 79折, NT$ 315 ※ 有庫存可銷售試看檔試看檔產品試閱內文摘錄:序曲:家園千年來,阿拉伯語隨著時間慢慢演進,語彙幾乎無所不包,細節可說無微不至。「bayt」直譯是「房子」,但是它的意涵豐富,超出了房舍與牆垣,召喚出人們對於家族與家園的渴望嚮往。放眼中東地區,「bayt」是個神聖的字眼,帝國衰亡、國家覆滅、疆界改易,舊日的忠誠可能消失無蹤,或者一夕易主。然而「bayt」,無論指的是建築物,還是熟悉的根據地,歸根究底,都代表一份永不褪色的認同。馬亞永位於今日的黎巴嫩。很久以前,伊斯伯.薩瑪拉(Isber Samara)留下一間房子。這間房子從來不曾要求我們佇足或進入,它只是等待著,必要時提供庇蔭。伊斯伯.薩瑪拉把房子留給我們,也就是他的家人,讓我們與過往連結起來,維繫我們的生存,做為許多故事的場景。我曾經花了許多年時間,拼湊伊斯伯的事跡。他年少時白手起家,我喜歡想像他如何生於斯、長於斯。豪蘭(Houran)的原野向遠處延伸,連愛作夢的他也難以理解想像。在一張歷代相傳的老照片中,伊斯伯的肩膀看似厚實,但已顯出老態,儘管他並沒有機會老成那個樣子。而且他的表情帶有一抹淘氣的味道,感覺相當年輕。與其說伊斯伯英俊,不如說他引人注目,他的臉龐在風吹日曬中磨損,但眼睛依然是漂亮的葉門藍,與周遭景物的閃族棕對比,分外獨特罕見。伊斯伯生養了六名子女,看起來非常不修邊幅,紅棕色的頭髮糾結蓬亂,鬍鬚像一撮粗大蓬鬆的畫筆。他從小就出社會闖蕩,想證明自己的能耐;後來,他也相信自己已經證明。伊斯伯與家人拍攝這張照片時,年紀大約四十來歲。然而更讓我感興趣的,卻是後來的伊斯伯:他變成一位父親,雄心壯志不復當年,為了子女生存而將他們送往美國。我不知道他是否曾經想像,自己的兒子女兒、孫兒孫女和一代又一代後人,度過跟他一樣變化莫測的人生。他是否早在多年之前就已預見我們流浪回來,走上龜裂的臺階,打開老房子的門。伊斯伯傳承了遊牧民族貝都因人(Bedouin)的好客傳統,他的房子總是歡迎旅人光臨。這幢房子是由岩石與磁磚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完工,周遭種了許多橄欖樹與李樹。它至今矗立在我們的故鄉,那地方的戰爭經常讓時間停止流動;它像一幅水中反射的倒影,在家族成員心中縈繞。我們是一個永遠無法安身立命的家族,成員關係緊密,從數十年前的幾個世代就開始離鄉背井。當我們想到「家」,根源意義或者地方意義的「家」,我們總是想到伊斯伯的房子。伊斯伯的房子建築在一座小山丘上,洋溢地中海東岸(Levantine)風情,也透顯出他期待渴望的生活型態。它讓人想起一個失落的開放年代,當時鄂圖曼帝國尚未滅亡,各色各樣的人們在共享的土地上遷徙。伊斯伯房子所在的塞瑞爾區(Hayy al-Serail),過去曾是當地最美不勝收的社區,石灰岩建材、尖頂拱門、紅瓦屋頂。這些紅屋瓦是從法國的馬賽進口,在十九世紀初年見證了當地的四通八達與都會時尚。此外它們也像鄂圖曼帝國士紳戴的塔布什帽(tarboosh)一樣,透顯出地中海東岸的風格。塞瑞爾區的士紳們,銀器總是擦得發亮,每日午後必喝咖啡。家族元老,有如一張布滿塵埃的老舊長沙發,拿起繡有姓氏字母的手帕,擦拭著溼黏的眼睛。他們父子世代交替,傳承備受看重的姓氏。然而,伊斯伯的姓氏原本並不特別顯赫。在伊斯伯所處的地域和時代,白手起家的例子並不常見,但他打響了自己的名號。他所屬的大家族默默無聞,只有「不到二十間房子」。他的家具價格不菲,遠從敘利亞進口,但也是不久之前才成為他的財產。他的房子獨樹一格,原因不只是新穎而已。建造這幢房子的伊斯伯是個作風粗獷的商人,唯有他的妻子芭希雅(Bahija)才能夠讓他不要一直盯著帳簿。這幢房子連結的時代,既蘊含珍貴的文化素養,也曾發生難以想像的悲劇。此外,它彰顯出一個善良但並不完美的人,如何善用自己的一生。伊斯伯建造的房子告訴世人,他摯愛以及賴以維生的事物;也提醒我們,日常生活的所在儘管並不起眼,但卻具備豐富的意涵。進入房子的雙扇門高大寬闊,正適合伊斯伯這樣的人物,他是一個關不住的人。伊斯伯是我的外曾祖父,他的女兒名叫瑞伊法(Raeefa),生下我的父親。在我成長過程中,關於伊斯伯的回憶讓他死而復生,那些故事讓他變得真實起來,同時也將我的家人傳送到他的世界,一座已從新近出版地圖消失的驛站:傑戴迪特馬亞永(Jedeidet Marjayoun)。我的家人提到故鄉時,一定是稱呼它為傑戴迪特馬亞永,不會只說「傑戴迪特」或者「馬亞永」。我們使用全名,表達敬意,因為這地方是我們的源頭,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存在的根本。我的祖先定居的馬亞永,曾經是商品貨物的集散地,貿易的路線由基督徒、穆斯林與猶太人開拓經營,三大族群編織出古老中東的圖像。馬亞永是地區交通的門戶,通往地中海濱的城市希登(Sidon)、赫蒙山(Mount Hermon)另一邊的大馬士革、古代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古羅馬城鎮遺址巴亞貝克(Baalbek)。由此可見,馬亞永算是這個地區最具國際色彩的城鎮,它的文化與先進發展鶴立雞群。然而今日並不時興對小地方的流連忘返,這些小地方與大世界格格不入。的確,馬亞永的光彩逐漸黯淡,而且過程已持續數十年。廣受歡迎的星期五市集,如今難以為繼,過去人們總是盛裝打扮參加,女士穿上來自大馬士革的華服,男士掛上購自美國的懷錶。現在夜裡的馬亞永,只見得到搖曳微弱的燈火,連走投無路的旅人都有可能錯過。來到城裡的廣場(Saha),店鋪的商品滿布塵埃,幾十年來都標明降價求售。店主不再把櫃檯擦得發亮,不再送上雪水釀成的果子露,也不再販賣來自異國的菸草。過去有一位壞脾氣的長老會幫人看病,心情好時還會開藥方,現在早已歇業。馬亞永已經停止觀照外面的世界,也完全跟不上這個世界的腳步。城裡四處散落著各種碎片,幾十年前的舊報紙,昔人特別留下的古怪物品。當然,如今已沒有公路通過馬亞永;它的影響力曾經遍及敘利亞全境,籠罩埃及西奈半島的大城阿里什(Arish),一路延伸到藍尼羅河與白尼羅河的匯流處;相較之下,現在沿著馬亞永最大一條街走上一英里路,它就變成一個無足輕重的地方。就在這地方,我的家族曾經協助樹立一座十字架,打亂了當地的平靜。我們雖然是馬亞永最早期的基督教徒,但是向來缺乏性情溫和公允的名聲。我們曾經走過這些街道,在開闢的過程中決定它們要通往何方,後來又沿著它們離鄉背井。雖然我們家族仍持續有新生代加入,但在情感方面依舊保持深藏不露(mastourin)的傳統,儘管我們回顧往事有時候還是會熱淚盈眶。馬亞永有許多無人居住的房子,伊斯伯大宅是其中之一。我們稱這類房子為「mahjour」,阿拉伯文的意思是遺棄、荒廢、寂寞。它們搖搖欲墜,有如鬼屋,訴說著馬亞永一去不返的輝煌歲月。許多年頭過去,戰爭與死亡此起彼落,許多人從它們旁邊走過,把這些房子視為朋友。望向一扇又一扇破碎的窗戶,行經的人看到的是閃亮的玻璃,以及玻璃後方發生的事情。人們透過想像看著那些幽暗的房間,除了看見斑駁剝落的牆面、塵埃堆積的地板,還有幾位老友正點亮油燈、燃起煤爐。馬亞永的故事就是以這些房子寫成,寫成一段各奔東西的歷史。「我還是每天都會想起他們。」離去的人留下來的房子四處可見,不再受到人們眷顧。「他們剛開始還會寄信。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留下的人記得我們失去的人。「我們一覺醒來,發現他們的房子成了空屋。」走進這些破落傾頹的房間,人們會聽到幽靈的聲音以及悔恨,來自仍然記得它們的人們。閉上雙眼,忘了馬亞永。接下來你將穿過利塔尼河谷(Litani Valley),翻山越嶺,來到傑贊(Jezzine),再前往海岸邊的賽達(Saida)。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鄂圖曼帝國從崩解走向滅亡,一股持續百年的移民潮應運而生,我的阿姨叔伯、祖父母與曾祖父母也隨波逐流。馬亞永地處內陸,當時隸屬於所謂的「大敘利亞」(Greater Syria),阿拉伯文稱之為「bilad al-Sham」,戰爭帶來經年累月的無政府暴力狀態,血腥殺戮是家常便飯,各種疾病猖獗,饑荒情況嚴重;後者是拜英國與法國之賜,兩國強行封鎖地中海岸所有的阿拉伯港口。數以萬計民眾活活餓死,從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到伊斯伯的家園,都無法倖免於難。一項針對一百八十二座村落的可靠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住宅毀於戰火,超過三分之一的居民死亡。這可怕的十年以及後續的衝擊,促使許多村民離鄉背井,飄洋過海,我的家人也是如此。從南美洲、西非到澳洲,都是他們的寄居之地;也有一些人來到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奧克拉荷馬市與堪薩斯州的威契塔(Wichita)。這段流離的年代結束之後,一九二○年,當歐洲列強瓜分鄂圖曼帝國,散居海外的黎巴嫩人竟然比國內人口還多。我的檔案櫃中有一個綠色的資料夾,標題寫著「家族紀錄」。裡面有歸化公民與婚姻的證書,美國陸軍發給我祖父的退伍令,一位姑姑為祖母寫的生平事跡,祖父從貝魯特搭乘「拉佐號」(Latso)輪船來到波士頓的紀錄。還有兩份皺巴巴、折成三疊的族譜,涵蓋我的母系與父系祖先,也就是薩瑪拉與夏迪德兩大家族。其中一份家譜上最早的一位先人薩瑪拉.薩瑪拉(Samara Samara)生於一七四○年,後來參與一場歷史性的大流亡,據說是由豪蘭地區(位於今日的敘利亞)的一群女性領導,來到山巒起伏的馬亞永。家譜的其他部分就更為複雜,開枝散葉成兩百多個名字,以英文和阿拉伯文一一仔細記錄。資料夾裡也有照片,其中一張出現我的外曾叔祖父米克包(Miqbal),臉龐看起來還有點孩子氣,穿著很不合身的西裝外套,翻領上別著一朵碩大的白玫瑰。其他的照片,女士們愁眉苦臉;男士們蓄著翹八字鬍,一簇一簇的頭髮似乎永遠梳不整齊。無論女士男士,都拿出星期日才會穿的考究衣裳,打扮得非常花俏。老米克包開了一家布料服飾店,招牌上寫著「物美價廉」,但是英語翻譯就不是那麼肯定:「賓主互惠」。上面的字體顯然是出自母語人士之手,帶著阿拉伯文的優雅斜度,向左邊傾側,壓倒正經嚴肅、直挺挺的拉丁字母。吸引我家人移民的美國,遠在馬亞永七千英里之外。儘管山路崎嶇,海道兇險,然而旅程中最艱難的一段,卻是在剛離開家園的幾英里路,離開那些日後不再熟悉的面容。等到我們抵達紐約、德州、奧克拉荷馬或者任何一個地方時,我們已經失去許許多多事物。美國作家伊莉莎白.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寫道:「旅行時的第一個發現,就是自己並不存在。」換言之,你動身時不僅留下其他人,也留下你所知的自己。隨家族姓氏而來的權勢或懲罰消失了;先人胼手胝足換來的名聲,到新國度之後無人知曉;瞭解你生命歷程的人消失了;足以解釋你所犯錯誤的過往緣由消失了;在你抵達新國度的那一天,除了你的姓名之外,一切都會消失,甚至就連姓名都有可能被迫更改。為了生存,太多的事物必須拋棄。你的感受遭到忽視,因為有更多的人吃了更多的苦。對這些旅人而言,他們還能擁有的就只是生存,以及回憶中的臉孔,直到他們珍藏的照片磨損不堪,甚或四分五裂。儘管我們都無法喚起它的形象,伊斯伯.薩瑪拉的大宅兀自矗立,訴說他的與我們的姓氏。這是一個讓人回顧過往的地方,有如一具船錨,回顧留在那裡的一切。對於我的族人,無論是離散還是團圓,伊斯伯的大宅向他們宣示:記得過去,記得馬亞永,記得你的本來面目。△TOP安東尼.夏迪德作品: 石頭之屋: 家園、家族與消逝中東的回憶石頭之屋: 家園、家族與消逝中東的回憶 衛城出版NT$39979折, NT$315△TOP--------------------------------------------------------------------------------本書其它優惠/消息誠品站 > 藝文展演 > 小亨利的漂流木創作展誠品站 > 特別企劃 > 誠品信義音樂館會員派對誠品站 > 藝文展演 > 精品館風格指南--鋼筆實驗室初入門講座誠品站 > 藝文展演 > 「從Word檔案到一本書:你不曾知悉的旅程」講座誠品站 > 藝文展演 > 小亨利微型漂流木手作教室誠品站 > 藝文展演 > 31days 限定特展?誠品信義店中店:In-eslite bookstore--------------------------------------------------------------------------------媒體推薦「夏迪德這部回憶錄文字優美,生動記述了一個人逐漸融入中東世界與地中海東岸文化的過程,他曾祖父這幢屋子的房間與迴廊所述說的故事,將跟隨每個讀者許久許久。在《紐約時報》讀過他報導的讀者不只會對他身為作家的能耐感到佩服,他筆下每個人物的生命如何反映了當地揮之不去的不幸也將深印你的腦海。」--《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作者/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夏迪德寫了一本優美的書,關於一個殘破的地方與一個心碎的人。《石頭之屋》哀淒、痛苦,時而令人放聲大笑。這是一個歷史與療癒的故事,夏迪德的文字如此抒情,像是聆聽一首歌。」--《好士兵》(The Good Soldiers)作者,普立茲獎得主/大衛.芬克(David Finkel)「我立刻就被夏迪德撼動人心的文字擄獲。……如果馬奎斯探索過非小說領域,《百年孤寂》裡的馬康多感覺會像馬亞永一樣真實。」--《科倫拜》(Columbine)作者/戴夫.卡倫(Dave Cullen)「看到第六頁,我對自己說,如果夏迪德繼續維持這樣的水準,這本書將會是經典。一頁一頁看下去,他真的保持這種水準,寫出了一部毫無疑義的經典。」--《塞敦》(Zeitoun)、《究竟是什麼》(What is the What)作者/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得獎紀錄--------------------------------------------------------------------------------內容簡介兩度榮獲普立茲獎,他曾遭到槍擊,被軍隊扣押毆打,最後在採訪途中身亡。兩度榮獲普立茲獎,他曾遭到槍擊,被軍隊扣押毆打,最後在採訪途中身亡。近十年最傑出戰地記者的最後遺作。他重建飽經戰火的祖宅,也讓自己獲得重生。★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非文學類決選林博文(專欄作家、自由撰稿人) 專文推薦張桂越(周刊巴爾幹總編輯)、張翠容(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感動推薦「馬亞永有許多無人居住的房子,它們搖搖欲墜,有如鬼屋,訴說著這裡一去不返的輝煌歲月。許多年頭過去,戰爭與死亡此起彼落,馬亞永的故事就是以這些房子寫成,寫成一段各奔東西的歷史。」兩度榮獲普立茲獎的傳奇中東戰地記者,重溯家鄉百年動盪歷史將近一個世紀前,為了躲避戰爭帶來的殺戮、疾病與飢荒,夏迪德的祖父母離鄉背井,輾轉遷徙至美國南方,家族中的其他成員則散布世界各個角落。2006年,以色列對黎巴嫩展開報復攻擊,夏迪德也深入戰區報導。遭到攻擊的平民城鎮之一,便是夏迪德的祖先聚居之地「馬亞永」。隔年,婚姻破裂、身心俱疲的他,孑然一身回到馬亞永,決心整修外曾祖父留下的百年石砌大宅。《石頭之屋》從夏迪德返鄉整修屋子的契機開始,記述他與當地工匠和居民的來往,生動幽默,常令人放聲大笑,不但穿插回溯了一整個家族與地區百多年來的歷史,同時也是當代黎巴嫩及中東地區族群、宗教與文化最鮮明的寫照。他的文字洗鍊抒情,宛如吟唱一首歌,巧妙交織著他個人的經歷、家族的離散、馬亞永的興衰、黎巴嫩傷痕累累的歷史,以及百年前多元包容的燦爛中東。
作者: [美]Neil Landau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6月
简介:《编剧路线图:推动故事发展的21个关键问题(电影篇》不是告诉你如何写一个好的剧本,而是告诉你伟大的剧本是如何写出来的。作者将带你深入到当今一些杰出的编剧的思维和写作过程,你将了解到他们的剧本为什么那样写,看看伟大的作品到底从何而来。对于有兴趣写剧本的人,或者对电影制作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之书。《编剧路线图:推动故事发展的21个关键问题(电影篇》可以引导你在编剧的过程中,始终走在正确的路线上,并到达终点:完成一部充满惊奇、唤起情感共鸣,并且为电影市场准备的剧本。避免剧本写作时常常遇到的错误转折、死胡同、情节漏洞以及其他障碍。本书作者尼尔 朗道(Neil Landau),是好莱坞编剧和“剧本医生”,向你提出了写剧本时的21个问题,帮助你确定故事结构,深化人物的性格曲线,加强利害冲突,增加悬念,以及诊断和修复潜在的弱点。这21个重要的问题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应用到许多好莱坞高票房和颇受好评的影片的制作中。每一章的结尾都附有“家庭作业”,书中案例均选自近期卖座片和经典影片,并且有对好莱坞一些成功编剧的专访,这些编剧包括斯科特 Z 本恩斯(《世纪战疫》)、托尼 吉尔罗伊(《谍影重重》)、莱塔 卡罗格里迪斯(《禁闭岛》)、大卫 凯普(《蜘蛛侠》)、杰夫 内桑森(《猫鼠游戏》)、艾瑞克 罗斯(《特别响,非常近》)、大卫 S 高耶(《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比利 雷(《饥饿游戏》)、梅莉莎 罗森伯格(《暮光之城》)、谢尔顿 特纳(《在云端》)等。
作者: 魏华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2006
简介:在本书中,你会与历史上七位伟大天才人物亲密接触,学习“学习”的窍门,学习他们如何寻找问题的关键,创造出新的思想。你也可以借助本书实用的练习,去熟悉他们在辉煌之前、而不是在辉煌之后闪现的灵感,并运用到你的实际工作当中。最终,你也可以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大脑无穷的潜力,点燃自己追求成功的热情,刺激自己在专业和个人成就上更上一层楼。 在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带着大气层,像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旋转。 ——哥白尼 你和我的差别就在这里,你是不敢摔,我是敢摔。你我之间只是敢与不敢之别。 ——哥伦布 我想我是比一般人更喜欢捕捉容易被忽略的事情,也更喜欢仔细观察这些事情。在观察与搜集事实方面,我都是尽可能地努力。 ——达尔文 研究和对真理与美的追求,是个让我们毕生维持童心的领域。 ——爱因斯坦 感谢上帝赐予我如此特质,即使我只穿着衬衣被驱逐出境,我依然能安然存活于信仰基督之国度。 ——伊莉莎白一世更多>>
作者: 李莉莎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14
简介:《第三方电子支付法律问题研究》作者认为第三方电子支付立法要促进支付机构与客户利益的平衡、确保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适度、注重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协调,从而为这类新型支付方式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繁荣提供充分的法制保障。
作者: (美)伍尔里奇 著,张建平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8月
简介:摄影记者杰弗瑞意外摔断一条腿,不得不在轮椅上百无聊赖地过日子。时值纽约盛夏,周围邻居日夜都窗户大敞,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爱透过后窗观察邻居们。体态迷人的舞蹈女演员每天都身穿胸罩短裤、迈着优美的舞步干家务;独居的作曲家常坐在钢琴前创作;一对无子女的夫妇常在三楼阳台上消暑,每天把小狗放下去玩耍;二楼推销员苏先生的妻子久病卧床,不时看见两人口角;一楼的单身女子总也找不到伴侣,被杰弗瑞称为“寂寞芳心”;一对新婚夫妇搬进公寓后就忙不迭地亲热,随即放下窗帘,此后难得亮相……杰弗瑞也并不寂寞,如慈母般耐心照料他的护士斯泰拉和美丽的女友莉莎常陪他聊天。一天,杰弗瑞看到对面窗口的推销员夫妇又发生了争执,当晚他发现苏先生三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第二天,杰弗瑞发现苏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苏太太也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三楼的小狗在楼下玩耍时,总爱在花坛边不停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
Corporate dominatrix:six roles to play to get your way at work
作者: (美)莉莎·罗宾(Lisa Robyn)著;李晓云译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2011
简介: 职场这个奇特的地方,有人有权力,有人则没有,因此就出现了不平衡的指挥与控制,即人性中施虐与受虐的心理。《职场女性的表演课》的作者莉莎·罗宾正是利用这个心理工具,教会女性运用不同的角色扮演,通过女性角色策略,为自己铺就成功的道路。 这六种角色是:女神、女皇、女战士、家庭教师、护士和女学生。要想成为职场女王,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六种角色的转换——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坚定直接(女皇角色),什么时候应该灵活委婉(女学生或教师角色);处于支配地位时不张扬跋扈(女神角色);需要迎合顺从时也不卑躬屈膝(女教师角色);捍卫自己的权利时公开、直接而且信心十足(女战士角色);协同合作时凭直觉知道同事和客户在想什么,并做出得体的反应(护士角色) …… 《职场女性的表演课》旨在教会女性如何为特别的场合选择合适的角色来扮演,让职场女性获得成功,也表现出职业风范,并获得尊重。本书不乏技巧和实例,有助于每一位职场女性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成为自己王国中的女王。 权力就在你的手中,明智而有效地利用它吧!
作者: 刘亚军,高莉莎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鏈涔︿富瑕佷粙缁嶆暟鎹搴撹捐″強鍏跺簲鐢锛屽唴瀹瑰寘鎷鏁版嵁搴撶殑鍩烘湰姒傚康銆佹暟鎹妯″瀷銆佸叧绯绘暟鎹搴撶殑璁捐$悊璁恒佹暟鎹搴撹捐$殑闇姹傚垎鏋愩佹暟鎹搴撴傚康璁捐°佹暟鎹搴撻昏緫璁捐°佹暟鎹搴撶墿鐞嗚捐°佹暟鎹搴撶$悊浠ュ強鏁版嵁搴撹捐$ず渚嬶紝闄勫綍缁欏嚭浜嗗悇绔犱範棰樼殑棰樿В銆?br] 鏈涔︾殑鏈澶х壒鐐规槸鍦ㄦ暟鎹搴撶殑姒傚康璁捐′腑闄や簡閲囩敤涓鑸珽-R鍥捐繘琛岃涔夊缓妯″栵紝杩橀噰鐢ㄤ簡鏈鏂扮殑UML E-R鍥捐繘琛岃涔夊缓妯°傞氳繃瀵规瘮锛屼娇璇昏呰兘澶熶簡瑙e拰鎺屾彙姣旇緝鏂扮殑寤烘ā鏂规硶銆?br] 鏈涔﹀彲浣滀负澶у︽湰绉戞暟鎹搴撹捐$悊璁哄拰鎶鏈鐨勬暀鏉愶紝涔熷彲渚涗粠浜嬫暟鎹搴撳簲鐢ㄧ殑浜哄+杩涜屾暟鎹搴撹捐℃椂鍙傝冦?
出版社:太平洋影音公司,2011
简介: 来自外星球的约翰·史密斯为了躲避茅迦人的杀戮逃到地球,他是幸存的九个青少年之一,并是其中的第四号。茅迦人为了斩尽杀绝,也追踪他们到了地球,前三号已经死在他们手中,约翰是下一个目标。这时约翰已经和自己的保护者逃亡到了天堂镇,他邂逅并爱上了美丽的女同学萨拉,也认识了痴迷研究外星人的朋友萨姆。危险在步步逼近,茅迦人已经发现了约翰的行踪。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演员简介: 亚历克斯·帕蒂弗:1990年在英格兰东南部的赫特福德出生,母亲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模特和电视主持人,生父是英国电视兼舞台剧演员Richard Pettyfer,继父则从事房地产方面的工作,此外同母异父的弟弟James Ireland还是目前最被看好的少年网球球手之一。帕蒂弗曾就读于英国著名的寄宿学校Millfield School,还在校园版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出演过Willy Wonka一角。帕蒂弗的模特事业从七岁开始,陆续当过GAP, Ralph Lauren, Polo等品牌的儿童代言人,其中当他和母亲一起站在纽约Ralph Lauren店的电梯里时,身边一位样子很“奇怪”的男人对他说,“你长的很漂亮,你可以成为我们的模特”,并且给他留下了电影号码;但是帕蒂弗和母亲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发现这个人其实就是Ralph Lauren。几年的模特生涯之后,帕蒂弗自然而然地对表演产生了兴趣,最先他在关于赛车手小时候的影片《Tom Brown's Schooldays》中出演了标题角色,这是一部根据漫画书改编而成的电视电影,没想到就此打动了著名儿童小说《风暴突击者》系列的作者Anthony Horowitz,决定帕蒂弗就是在即将制作的电影版《风暴突击者》中扮演这位少年007Alex Rider的最佳人选。帕蒂弗选择接下了这部影片,而不是同期向他伸出橄榄枝的魔幻大片《龙骑士》,原因只在于后者必须远赴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进行拍摄,而帕蒂弗本人非常害怕飞机旅行。《风暴突击者》让亚历克斯·帕蒂弗成为了目前英国最热门的少年偶像,但是他不可能像哈里波特系列演员那样继续出演续集,因为这部作品的故事都是发生在间隔很短的时间里,导演们必须接着去寻找其他的十四岁男孩来出演;制片人们则表示帕蒂弗的前面有着更美好的未来。2008年帕蒂弗主演了校园片《野孩子》,与艾玛·罗伯茨扮演一对少年情侣。2009年他在恐怖片《折磨》中亮相,而接下来他又要与安吉丽娜·朱莉等大明星在《特工绍特》中会合。帕蒂弗还与贾斯汀·丁伯莱克、阿曼达·塞弗里德、希里安·墨菲联袂主演了新片《我是凡人》,影片预计在2011年9月上映。 迪安娜·阿格隆:犹太裔美国女演员,1986年出生在佐治亚州的萨瓦纳。2006年开始,她在《犯罪现场调查:纽约》、《数字追凶》等美剧中跑龙套,青春校园剧《美眉校探》中演过一个小角色。07年,她演出了米洛·文堤米利亚执导的一部短片,还在后者主演的热门美剧《英雄》中亮相。2009年她凭借在《欢乐合唱团》中扮演坏女孩Quinn Fabray一角而备受关注,该片第一季大获全胜,一举夺得金球奖和艾美奖,2010年4月推出了第二季。随着这部音乐连续剧的走红而人气直升。最近还与凯蒂·霍尔姆斯、乔什·杜哈明、安娜·帕奎因一起出演了爱情喜剧《浪漫主义者》。蒂莫西·奥利芬特是那种外表聪慧、性情温雅却在影片中经常饰演诸如毒枭、杀人犯等黑暗复杂角色的演员,正是这样的反差造就了他非凡的银幕魅力,此外演技可以用变色龙来形容的他在喜剧作品中也常常有着令人兴奋的表现。 蒂莫西·奥利芬特:1968年出生在夏威夷的火奴鲁鲁,后在美国加州长大,加州大学读书期间曾是一位游泳健将。最早奥利芬特在著名的Playwrights Horizons剧院出演《The Monogamist》而登台,并获得Theatre World Award的最佳出道表演奖。1996年他得到了处女作影片《The First Wives Club》中的一个小角色,此后出演过《Scream 2》中内芙·坎贝尔的朋友。1998年,奥利芬特出演的二战题材的电视电影《When Trumpets Fade》广受好评,之外热门剧集《Sex and the City》“Valley of the Twenty-Something Guys“里的客串亮相也令人难忘;接下来他所扮演的毒贩Todd成为道格·里曼影片《Go》中最光彩夺目的一环,为他带来了2000年的Young Hollywood Awards以及更多的演出机会,包括在《伤心人俱乐部》中出演一位同性恋摄影师、《极速60秒》里追踪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偷车大盗的侦探、《Auggie Rose》里面死者的前狱友等等。2001年奥利芬特还现在了两部轻松的影片中,卖座的青春喜剧《Head Over Heels》以及妙想天开的《Rock Star》。然而,与观众们对于他期望值增高相伴随的却是奥利芬特接连出演了一系列不靠谱的作品和角色,幸运的是到了2004年初,奥利芬特开始在风格写实的HBO 古装西部剧集《朽木》中出演性格复杂的朽木镇警长一角,剧集本身和奥利芬特的演技均获得空前好评。关于如何得到这个角色,奥利芬特还有一段有趣故事;他是在一年前搬到新住处并且第一次装上了有线,友人所出演的一部名为《The Wire》的剧集逐渐吸引了他的目光,于是他打电话给自己的经纪人并告诉他,尽管这些年来都没有接过电视剧,但是如果HBO再有像这部一样好的剧本时请不要拒绝。结果惊讶的经纪人回答他,目前手头上正就有一部,而这就是《朽木》。奥利芬特立刻与剧作者大卫·米奇见面并很快了定下出演事宜。不久他出演的青春性喜剧《邻家女优》也正式上映,片中他扮演的小成本三级片制片人是一个颇具喜感的角色。接下来奥利芬特与詹妮弗·加纳合作了苏珊娜·格兰特的导演处女作《抓与放》,2007年出演的多部作品中最受关注的当属扮演头号反派的《虎胆龙威4》一片,以及与两位爱情喜剧片红人杰西卡·阿尔芭、艾伦·艾克哈特合作的《比尔》,出任重要的配角角色。另外奥利芬特在07年底上映的游戏改编影片《杀手:代号47》中出任主角,他在片中冷酷又温柔的形象迷倒了不少观众。08年,奥利芬特亮相《男孩不哭》导演金伯莉·皮尔斯聚焦伊拉克战的新作《止损》,亦有不错表现。2009年奥利芬特将有三部新作问世:翻拍自僵尸片大师乔治·A·罗梅罗1973年同名经典的《杀出狂人镇》、与米拉·乔沃维奇等合作的惊悚片《一次完美的逃亡》、加拿大导演加里·叶茨的犯罪喜剧《高品质生活》,三部影片均由奥利芬特担任男主角,我们也似乎可以预见他的未来。
作者: 莎士比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6年10月
简介:
诞生自英国伊莉莎白时期的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说故事的人。在短短五十二年的人生中,他留下了三十八部剧作,囊括喜剧、悲剧、历史剧、冒险剧、爱情故事与童话,并创作数百首诗。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往往展现最真实的人生,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刻画,跨越数百年时空,依旧震撼人们的心灵。
但是,原著剧本的形式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常常成为阅读上的门槛,从而无法领略莎剧之美,也错失了解经典文学的机会。十八世纪末英国散文作家兰姆姐弟联手,将莎士比亚剧作改写成亲切上口、浅显易懂的故事,同时融入莎剧中的经典对白,保留原汁原味。《莎士比亚故事集》出版后大受欢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两百年来,这一改写版本也流传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是莎士比亚入门的*启蒙读物。
今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在莎士比亚的故事里早已发生。
本书共收录《暴风雨》《仲夏夜之梦》《冬天的故事》《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维洛那二绅士》《威尼斯商人》《辛白林》《李尔王》《麦克白》《终成眷属》《驯悍记》《错中错》《一报还一报》《第十二夜》《雅典的泰门》《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共二十篇莎剧故事,涵盖了莎士比亚在各创作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