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528 项 “蒙哥马利”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英)威尔·福勒(Will Fowler)著;张国良等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总司令。近300万盟军陆海空将士在英伦之岛集结,准备横跨英吉利海峡,登上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和东线苏联红军配合,夹击德军。这个大规模的作战计划代号为“霸王”行动。 盟军参谋部详尽分析了法国游击队和情报人员提供的西海岸德军设防情况的情报,结合其他各种条件,决定把登陆地点选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 然而,如何才能迷惑早已布下重兵、严阵以待的德军,不让他们知道盟军的真正登陆地点呢? 盟军摆开了“迷魂阵”:由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布景道具师们设计的“登陆艇”、“弹药库”、“医院”、“兵营”和“飞机、大炮”,布置在英国东南沿海一带;盟军谍报人员开始在各中立国到处收集法国加莱海岸的详细地图;英国建筑师在沿海显眼的地方制造起“油船码头”,还配备了发电厂和贮油罐等等。另外,一支“100万”人的集团军调往东南沿海,准备进攻加莱……消息很快传到了德军西线指挥部。 “看来,盟军要在加莱海岸登陆是确定无疑的了!”奉希特勒之命赶来指挥防御的德军元帅隆美尔自信地断定。 他立即下令加强加莱海岸一带防线。几天之内,海底海滩密布地雷,海岸构筑起了坚固隐蔽的炮台,布置了反坦克陷井和沟壕堡垒。希特勒还把最精锐的15集团军集中到这一地区,归隆美尔指挥。加莱已成为德军“大西洋铁壁”最坚固的一环。隆美尔十分得意和自信。 盟军的百万大军已做好从诺曼底登陆的准备。预定的登陆日期是6月6日。 与此同时,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隆美尔正准备驱车赶回德国家中,为他的妻子露西送上生日礼物──在巴黎买的一双漂亮女皮鞋。他坐在敞篷汽车上,抬头看看天空,乌云密布,风声猎猎。空军气象站报告,近几日英吉利海峡气候恶劣。这样的坏天气,盟军是不会发动渡海作战的。隆美尔感到对形势不必过虑。他还准备第二天去伯希特斯加登谒见希特勒呢。 6月6日凌晨,载着3个伞兵空降师的3千余架英、美运输机、滑翔机,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飞向法国诺曼底海岸。4千艘舰船和无数的登陆艇,在飞机掩护下,驶出了严密伪装的英国南海岸基地。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开始了! 直到此时,德军仍然蒙在鼓里。正在睡觉的德军西线司令伦斯特听到诺曼底前线紧急报告:“一股英美空军部队着陆,看来是一次大规模行动……”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不必惊慌,空降伞兵是盟军惯用的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的手法,不会是大规模行动的。”黎明时分,英国皇家空军1136架飞机对事先选定的德军海岸的10个堡垒,投下了5853吨炸弹。美军第八航空队1083架轰炸机又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下了1763吨炸弹。盟军各种飞机轮番轰炸着海岸目标和内陆炮兵阵地。 太阳升起来了,盟军的海军战舰开始向着沿海德军阵地开火。天空中炮火伴着炸弹,万道火光和着初升的阳光,烧红了辽阔的天穹。诺曼底海滩成了一片火海,山摇地动。6时30分,美军第四师在诺曼滩头阵地登陆。7时20分,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也登上海岸。后续部队和装备源源运到岸上。 正在家中的隆美尔得到消息,立刻取消了谒见希特勒的计划,乘车返回,但直到下午才赶到德军西线司令部。 伦斯特和几个德军将领焦急地把情况汇报给了希特勒,要求批准急调两个精锐坦克师去诺曼底。希特勒回答说,这两个坦克师不能轻举妄动,要看看形势的发展再决定。说完,他上床去午休了。尽管西线的告急电话不断地再次响起,但没有人敢去打扰他。 当下午3时,希特勒午睡醒来,前线报告:盟军已有大批部队登陆,并深入陆地几公里了。希特勒这才如梦初醒。他慌忙批准派出装甲师支援诺曼底,同时发出命令:“必须在傍晚前消灭登陆敌军,收复滩头阵地……” 但是,一切都晚了! 到傍晚时分,登陆的盟军已在诺曼底建立了牢固的阵地。深夜,将近10个师的部队连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已上岸,后续部队仍源源而来。6月12日,盟军在诺曼底的几个滩头连结成了一条阵线。 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被突破了!从此,法西斯德国陷入了苏联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中,加速走向了灭亡。 斯大林高度评价了诺曼底登陆战役,他说:“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情况来讲,在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历史将把这一业绩作为一项最高的成就记载下来。” 《诺曼底登陆》借助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真实清晰的战地照片、详尽权威的历史文献以及双方战争亲历者的讲述和回忆,生动再现了盟军进攻和解放欧洲大陆第一天的浴血每天的战争场面,使我们得以随着倒流的历史时光再次回到1944年6月6日——德车陆军元帅隆美尔所预言的“决定性的24小时”, 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所称作的“历史上最漫长的一天”。
Bernard Law Montgomery:The Level Headed Lion of Negland
光盘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04
简介:《蒙哥马利:稳扎稳打的英伦大雄狮(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蒙哥马利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1887年11月17日,他出生在伦敦肯宁顿的一个牧师家中。不满两岁时,随其父亨利?蒙哥马利主教前往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1902年一回到英国,就被送入圣保罗学校就读。1907年1月,进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8年9月,被分到皇家沃里克郡团,驻防印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最初作为一名中尉排长随部队一起参加作战,在一次战斗中胸部和腿部中弹负伤,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伤愈后被任命为旅参谋长,又随部队再次奔赴前线。战场的枪林弹雨使他多次遇险,但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蒙哥马利戎马生涯50年,服役时间超过了威灵顿、马尔巴勒和蒙克。退休之后他继续参加国际国内政治活动达10年之久,到1968年才完全退出公共生活。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到各国访问,就国际关系发表见解;二是撰写历史著作和电视广播稿;三是参与国内政治。因此,他不仅会见过斯大林、赫鲁晓夫、铁托、毛泽东、周恩来、尼赫鲁等许多著名政治家,而且写下了《回忆录》、《正确判断的方法》、《领导艺术之路》、《三个大陆》和《战争史》5部著作。
作者: 露西·M·蒙哥马利
简介:Anne of Green Gables is a 1908 novel by Canadian author Lucy Maud Montgomery.Written for all ages, it has been considered a children’s novel since themid-twentieth century. It recounts the adventures of Anne Shirley, an11-yearold orphan girl who is mistakenly sent to Matthew and Marilla Cuthbert,a middleaged brother and sister who had intended to adopt a boy to help them ontheir farm in Prince Edward Island. The novel recounts how Anne makes her waywith the Cuthberts, in school, and within the town.The original book is taught t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It has beenadapted as film, made-for-television movies, and animated live-actiontelevision series. Plays and musicals have also been created, with productionsannually in Canada since 1964 of the first musical production, which has touredin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Japan.Since publication, Anne of Green Gables has sold more than 50 millioncopies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20 languages.《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是一本感动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心灵读本。作者的语言清新自然,笔触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马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由于本书的世界性影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国游客慕名前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探访小说主人公生活的足迹。这部加拿大儿童文学名著自1908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数100多种文字,在全球销售达几千万册,并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剧,风靡欧美。
作者: (英)邓肯·安德森著;方文军等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总司令。近300万盟军陆海空将士在英伦之岛集结,准备横跨英吉利海峡,登上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和东线苏联红军配合,夹击德军。这个大规模的作战计划代号为“霸王”行动。 盟军参谋部详尽分析了法国游击队和情报人员提供的西海岸德军设防情况的情报,结合其他各种条件,决定把登陆地点选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 然而,如何才能迷惑早已布下重兵、严阵以待的德军,不让他们知道盟军的真正登陆地点呢? 盟军摆开了“迷魂阵”:由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布景道具师们设计的“登陆艇”、“弹药库”、“医院”、“兵营”和“飞机、大炮”,布置在英国东南沿海一带;盟军谍报人员开始在各中立国到处收集法国加莱海岸的详细地图;英国建筑师在沿海显眼的地方制造起“油船码头”,还配备了发电厂和贮油罐等等。另外,一支“100万”人的集团军调往东南沿海,准备进攻加莱……消息很快传到了德军西线指挥部。 “看来,盟军要在加莱海岸登陆是确定无疑的了!”奉希特勒之命赶来指挥防御的德军元帅隆美尔自信地断定。 他立即下令加强加莱海岸一带防线。几天之内,海底海滩密布地雷,海岸构筑起了坚固隐蔽的炮台,布置了反坦克陷井和沟壕堡垒。希特勒还把最精锐的15集团军集中到这一地区,归隆美尔指挥。加莱已成为德军“大西洋铁壁”最坚固的一环。隆美尔十分得意和自信。 盟军的百万大军已做好从诺曼底登陆的准备。预定的登陆日期是6月6日。 与此同时,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隆美尔正准备驱车赶回德国家中,为他的妻子露西送上生日礼物──在巴黎买的一双漂亮女皮鞋。他坐在敞篷汽车上,抬头看看天空,乌云密布,风声猎猎。空军气象站报告,近几日英吉利海峡气候恶劣。这样的坏天气,盟军是不会发动渡海作战的。隆美尔感到对形势不必过虑。他还准备第二天去伯希特斯加登谒见希特勒呢。 6月6日凌晨,载着3个伞兵空降师的3千余架英、美运输机、滑翔机,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飞向法国诺曼底海岸。4千艘舰船和无数的登陆艇,在飞机掩护下,驶出了严密伪装的英国南海岸基地。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开始了! 直到此时,德军仍然蒙在鼓里。正在睡觉的德军西线司令伦斯特听到诺曼底前线紧急报告:“一股英美空军部队着陆,看来是一次大规模行动……”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不必惊慌,空降伞兵是盟军惯用的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的手法,不会是大规模行动的。”黎明时分,英国皇家空军1136架飞机对事先选定的德军海岸的10个堡垒,投下了5853吨炸弹。美军第八航空队1083架轰炸机又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下了1763吨炸弹。盟军各种飞机轮番轰炸着海岸目标和内陆炮兵阵地。 太阳升起来了,盟军的海军战舰开始向着沿海德军阵地开火。天空中炮火伴着炸弹,万道火光和着初升的阳光,烧红了辽阔的天穹。诺曼底海滩成了一片火海,山摇地动。6时30分,美军第四师在诺曼滩头阵地登陆。7时20分,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也登上海岸。后续部队和装备源源运到岸上。 正在家中的隆美尔得到消息,立刻取消了谒见希特勒的计划,乘车返回,但直到下午才赶到德军西线司令部。 伦斯特和几个德军将领焦急地把情况汇报给了希特勒,要求批准急调两个精锐坦克师去诺曼底。希特勒回答说,这两个坦克师不能轻举妄动,要看看形势的发展再决定。说完,他上床去午休了。尽管西线的告急电话不断地再次响起,但没有人敢去打扰他。 当下午3时,希特勒午睡醒来,前线报告:盟军已有大批部队登陆,并深入陆地几公里了。希特勒这才如梦初醒。他慌忙批准派出装甲师支援诺曼底,同时发出命令:“必须在傍晚前消灭登陆敌军,收复滩头阵地……” 但是,一切都晚了! 到傍晚时分,登陆的盟军已在诺曼底建立了牢固的阵地。深夜,将近10个师的部队连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已上岸,后续部队仍源源而来。6月12日,盟军在诺曼底的几个滩头连结成了一条阵线。 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被突破了!从此,法西斯德国陷入了苏联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中,加速走向了灭亡。 斯大林高度评价了诺曼底登陆战役,他说:“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情况来讲,在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历史将把这一业绩作为一项最高的成就记载下来。”
作者: 徐飞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蒙哥马利生前曾几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曾在法国、比利时战场服役。1920年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1934年调任奎塔参谋学院主任教官。1937年起任旅长、师长。 1941年8月4日,丘吉尔任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为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得到丘吉尔的支持,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向他提供隆美尔的战术计划的全部概况。蒙哥马利精心积聚力量,以使他在1942年10月23日的决定性战役中,最后向隆美尔的部队发起进攻时稳操胜券。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远征军第三师开赴法国作战。曾参加指挥敦刻尔克撤退。回国后,奉命调任对德军入侵威胁最大的英格兰东南地区司令官。1940年7月任第五军军长。 1942年8月,蒙哥马利受丘吉尔之命赴北非接管第八集团军。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扭转了北非的战局。随后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晋升为陆军上将。1943年7月,他率领第八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
作者: 王晓华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3-1
简介:算法之大,大到可以囊括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算法之小,小到寥寥数行代码即可展现一个神奇的功能。算法的应用和乐趣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历法和二十四节气计算使用的是霍纳法则和求解一元高次方程的牛顿迭代法;音频播放器跳动的实时频谱背后是离散傅立叶变换算法;DOS时代著名的PCX图像文件格式使用的是简单有效的RLE压缩算法;RSA加密算法的光环之下是朴实的欧几里德算法、蒙哥马利算法和米勒-拉宾算法;井字棋、黑白棋、五子棋和俄罗斯方块游戏背后是各种有趣的AI算法;华容道游戏求解的简单穷举算法中还蕴藏着对棋盘状态的哈希算法;遗传算法神秘不可测,但用遗传算法求解0-1背包问题只用了60多行代码……一本书带你走进色彩缤纷的算法世界,让你尽享算法的乐趣。
作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5年9月
简介: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 “二战史诗三部曲”英文版出版后即成为超级畅销书,在全球以近30种语言出版,销售累计超过2000万册,历经近50年畅销不衰,可谓经过时间检验的权威经典著作。更获得CNN、《时代》《生活》《卫报》《观察家》《纽约时报》等近100家全球媒体一致赞誉推荐,名列各大权威媒体评选的“最佳非虚构战争图书”和“最佳非虚构二战著作”榜单前10名。因此,有中国读者评论:不读“二战史诗三部曲”,就等于不了解二战! 第一卷《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内容简介: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人面对黑暗和未知时的恐惧、慌张,能体会到命运的残忍、无常;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陪伴了千万读者度过生命中最为低沉和黯淡的时光。 即便是公开了大量的政府解密档案和相关人物回忆录的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关于诺曼底战役的最经典畅销的著作。因为,它讲述的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第二卷《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内容简介: 蒙哥马利元帅说:它取得了90%的成功。 但每一场战役,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为了在1944年底前结束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因连续胜利而踌躇满志的盟军决策层,动用5500余架运输机、2596架滑翔机、8000余架战斗及轰炸机,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装甲部队的联合攻势,将3.5万空降兵投放到德军阵地后方,去攻占那座横跨莱茵河的阿纳姆大桥…… 这就是代号“市场花园行动”的阿纳姆战役。它是“二战”中最大胆而又最具想象力的作战行动,却也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所蒙受的唯一一次重大失败。盟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高达诺曼底登陆的两倍。仅英国第一空降师10000名士兵当中,就有1400人阵亡,6000人被俘,只有2300人突围成功。 《遥远的桥》正是关于“市场花园行动”最权威的历史著作。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倾余生之力,历时7年,采访1200多人,从浩瀚如海的日记、信件、报告等资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细节,完整还原了这场最具戏剧性的战役从计划到失败的全过程。 这是惊心动魄的搏斗,这是让人的灵魂为之震颤的战争史诗。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所面对的残酷、绝望、悲痛,所表现出的悲怆英雄主义,通过瑞恩感人至深的文字得到淋漓尽致的书写。 这是战略的失败,这是执行的壮举,这是阿纳姆战役9个昼夜的历史。它将令人扼腕的悲惨败局,变成了后世永恒的记忆与教训。 这场伟大的战役不可能重演,而这本传世的经典也不可能重写。在远离战场硝烟的现代商业社会,《遥远的桥》依然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反复回味,受用终生的好书。 第三卷《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内容简介: 这曾经是一段我们无法回顾的历史。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让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即将成为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城市……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场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关键、最血腥的时刻之一,给柏林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它不仅导致了纳粹这头利维坦式巨兽的垮台,也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采访了2000多人,既有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英美将领,科涅夫、崔可夫等苏联元帅,也有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等德国将军,当然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他搜集、研究了大量资料,并在冷战高峰期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档案……最终,写出了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经典著作。 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与他的另外两本书一样,瑞恩深入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内核,探讨了生存这个更为直接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赢得胜利在军事上更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最为不朽的著作之一”。 《最后一役》讲述的是平民和士兵的故事,是战争深渊中人的故事,是在残酷世界中人性黑暗和光辉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
作者: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5-9-1
简介:“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本书为第三卷《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这曾经是一段我们无法回顾的历史。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让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即将成为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城市……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场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关键、最血腥的时刻之一,给柏林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它不仅导致了纳粹这头利维坦式巨兽的垮台,也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采访了2000多人,既有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英美将领,科涅夫、崔可夫等苏联元帅,也有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等德国将军,当然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他搜集、研究了大量资料,并在冷战高峰期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档案……最终,写出了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经典著作。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与他的另外两本书一样,瑞恩深入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内核,探讨了生存这个更为直接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赢得胜利在军事上更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最为不朽的著作之一”。《最后一役》讲述的是平民和士兵的故事,是战争深渊中人的故事,是在残酷世界中人性黑暗和光辉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
作者: [美]道格拉斯 C.蒙哥马利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年4月
简介:本书是世界公认的《回归分析》标准教材(aleadingtextbookonregression)。不仅从理论上介绍了当今统计学中用到的传统回归方法,还补充介绍了尖端科学研究中不太常见的回归方法。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际应用经验,使得本书理论和应用并重,还给出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新版除利用Minitab,SAS,S-PLUS软件外,还融入了最新流行的JMP软件和R软件,来阐释相关技术方法。配套资源很丰富,数据、教学PPT等可免费下载。
作者: 爱新觉罗·溥仪著
简介:溥仪三度当皇帝,是中国近代特定历史环境的结果,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其改造过程则折射出国家进步的曙光。溥仪晚年的愿望,是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因过早去世而未成。假设他能活到改革开放后,再下笔写下新感受,我想这本《我的前半生》更有教育意义。 依照封建传位规则,当初本不该由溥仪当皇帝。1908年秋,光绪帝病危,慈禧太后便急着过继子嗣。按理应选“溥”字辈最年长的侄儿溥伟,此人的祖父是咸丰帝的六弟奕訢。奕訢当初曾协助发动过北京政变并造成“垂帘听政”。可“老佛爷”却偏偏挑中光绪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溥仪,其原因有人猜测是慈禧自认为身体还好,找个小皇帝便于她摆布。另外,溥仪的祖母是慈禧的亲妹妹,母亲又是慈禧头号亲信荣禄之女。当时,溥伟守在宫外,满以为肯定轮到自己,一见溥仪被抱进去,竟气得大骂了半晌。对此“咆哮宫门”的不赦大罪,慈禧看在他祖父的面子上才隐忍不问。11月中旬,光绪、慈禧奇怪地在两天间双双死去,只好由新太后、光绪的妻子隆裕和自己的小叔子载沣一同扶持溥仪登基。 溥仪作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三岁时首次当皇帝时国运已气数将尽。他登基时由任摄政王的父亲抱上殿,鼓乐轰鸣、百官跪拜时,他被吓得大哭。其父怎样哄也不灵,只好拿来玩具说:“快了!快了!快要完了!”不少大臣私下说这话不吉利。果然,不出三年,1912年初,清廷面对辛亥革命的风暴,溥仪名义上的母亲(其实是他伯母)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宣布退位了。 退位后的溥仪慢慢懂了事,在周围清朝遗老包围下被灌输了满脑子复辟意识。1917年7月,封建军阀张勋率兵入京,拥立溥仪复辟,这位11岁的少年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却在11天后被赶下台。此后,溥仪把复辟的希望寄托于外国,先是受英国公使馆派来的师傅庄士敦鼓动准备到西洋寻找支持,因英美政府的对华政策是维持民国而未成行。后来,他与制造“满蒙独立”以分裂中国的日本侵略者联手,在“九·一八事变”后去了东北,先当“执政”,1934年,第三次登基。日本人却未兑现帮助其恢复“大清”的许诺,只让他当“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对外言论全要由关东军拟稿,连走出宫的自由都没有。 在伪满深宫中呆了十几年的溥仪,对日本人由感谢变为不满,后来又发展为恐惧,不过,这与抗日斗争根本不能相提并论。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逮捕,于1950年移交中国,以叛国和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在战犯管理所关押了近十年,完全是罪有应得。 由帝王变为公民,晚年曾想写《我的后半生》可惜未成。 在战犯管理所里,溥仪有生以来首次学会系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在头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1959年秋,溥仪获得特赦回到北京。有些老人见面后还行跪拜大礼,马上被他批评为思想落后。获得一张选民证后,溥仪称这是一生最珍贵的东西。他开始在植物园劳动。蒙哥马利来访时询问他感受如何,他回答说“比起皇帝来我更愿当园丁”。这位英国元帅惊讶之极,回国后把这当成奇闻宣传。有的外国进步人士来访后,报道说:“看到溥仪,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了八十年代,溥仪又成为影视作品中的要角。国内创作的片子客观地描述了他由幼稚少年受封建思想毒化,后来又在帝国主义分子庄士敦和土肥原之流诱惑下走上叛国之路,解放后又如何改造成一个对人民有益的公民。西方人主创和拍摄的片子,却宣扬溥仪一向善良,人性不可改变,而“洋师傅”庄士敦则被描绘成传播了西方文明和鼓励个性发展的天使般人物。至于溥仪投靠日本充当伪满傀儡皇帝,片中推诿为环境使然,他本人只是受害者。抛开不同国度的价值观不谈,仅从客观历史而论这也有悖于真实。
Memoirs of field-marshal Montgomery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7
简介: 蒙哥马利元帅(1887--1976年)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先任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于1942--1943年指挥北非战役击溃隆美尔的德军而闻名于世。本书是他亲笔撰写的回忆录,从童年生活、军校生活、早期的军旅生活、婚姻和家庭生活,一直写到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部副司令时为止。书中记叙了欧战中他与艾森豪威尔的战略之争,并对英国军、政界某些人物和意大利将领作了一些议论和评价,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及战后冷战史的研究工作者来说,是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书中所引的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的信件,不少是他们两人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远征欧陆》)中所未载的。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
作者: (美)[D.C.蒙哥马利]Douglas C.Montgomery著;汪仁官,陈荣昭译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简介: 这是一本论述实验设计与分析的入门教科书。它是在这20年来我在乔治亚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和亚利桑拿州立大学任教实验设计大学本科生水准课程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也反映了通过自己的专业实践认为有用近产验设计方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言、简单比较实验、单因素实验:方差分析、关于单因素实验的进一步论述、随机化区组,拉丁方,与有关的设计、不完全区组设计、析因设计导引、平方和与期望均方的计算法则、2析因设计、2析因实验的混区设计、二水平分式析因设计、有关析因设计和分式析因设计的一些其他专题、套设计或分级设计、带随机化约束的多因素实验、回归分析、响应曲面法与设计、协方差分析。
作者: 孙武原著;谢灵解读
出版社:黄山书社,2007
简介:《孙子兵法解读》内容简介:《孙子兵法》是世界文化的精品。美国哈佛大学有专门研究《孙子兵法》的经济学课程;日本企业家把此书作为经商必读书目;前苏联出版过西多连柯的《孙子兵法》新译文,至今在俄罗斯广为流传;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号召当今世界各国的军事院校,都应把《孙子兵法》作为必修课程。中国是孙子的故乡,中华民族是崇尚智慧的民族,当代炎黄儿女完全应当认真读一读《孙子兵法》,悟一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孙子兵法解读》笔者长期从事《孙子兵法》的教学与研究,漫步于兵林之阵,采珠于史河之源,《孙子兵法解读》一书,旨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武书文谈”,以把你带进《孙子兵法》的圣殿,指导你更好更易地阅读理解《孙子兵法》。此书给《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原文都加了注解,并有译文、精析、例释,又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中国经典战例,使你在欣赏兵圣孙子的大智慧之时,又欣赏到古代著名兵家用智用谋的奇异风采,从而加深对《孙子兵法》的领悟。
The Ten Most Famous People During World War II
作者: 孟节主编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2005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出前所未有的人间悲剧。担纳执导的是历史本身;主旋律是亘古不变的正义与邪恶;拉开序幕的是法西斯小丑;出场力挽狂澜的则是同盟国叱咤风云的将帅。他们的精彩演出,在时间与空间的寥廓舞台上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在战争的寂灭与死灰闪现了人性的亮色。 本书首先介绍了前苏联的斯大林和朱可夫,美国的罗斯福、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和巴顿,英国的丘吉尔、蒙巴顿和蒙哥马利等人。他们都是二战中的风云人物,是同盟国的中流砥柱,在纳粹即将威胁整个世界之际,他们顶住了压力,化解了危险。 本着不“因人废言”的客观原则,本书还收录了一位法西斯国家的将领,他就是隆美尔。他是希特勒发动法西斯侵略的最得力的战将。他的手上,沾满了盟军将士的鲜血,他无疑是遭到了严厉谴责和世人诅咒的。但是作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家,他那种将军事演绎为艺术的才能,仍是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 二战已成历史,那些风云人物们也尽化烟尘。让我们打开扉页,回眸血色历史,以享受当下的宁馨,并为此虔诚企盼:愿那样的灾难永远只是历史,永远封印于那段记忆中;愿今后伴随人类的,只是绵绵无尽的安宁与天长地久的和平。 更多>>
作者: (加)蒙哥马利著;郭萍萍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1
简介: 《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是一位父母双亡的孤女,被马修与马瑞拉兄妹从孤儿院接回爱德华岛抚养。安妮富于想象,性格开朗,真诚善良,有一股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绿山墙的安妮》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轻松活泼,人物塑造细腻入微,深受广大儿童及其家长以及千百成人读者的喜欢,非常值得一读。
开学季,中小学教辅全场大促,满300减100,详情点击绿山墙的安妮 商务精装版
作者: (加)蒙哥马利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5-6-1
简介:【名家导学3-2-1】3个阅读要点◎作品情节《绿山墙的安妮》叙述了孤儿、红头发女孩安妮阴错阳差来到绿山墙农舍,与农舍主人马修和玛丽拉兄妹以及其他人之间的一些有关爱、生命力与成长的故事。安妮自幼失去父母,辗转被邻居收留,后又流落到孤儿院;十一岁时,由于孤儿院的失误,意外被绿山墙农舍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在这里,她结识了伙伴,上了学,但也开始不断地闯祸——醉酒事件、香精风波、短发闹剧……玛丽拉一心严厉地调教着她;随后,安妮考入女王学院,并获得了奖学金,但为了照顾生病的玛丽拉,放弃了上大学,留在了家乡教书。◎主要人物形象安妮①自尊心强。由于自己是一个红头发的女孩,长着一脸雀斑,而深感自卑。尤其受不了别人对此进行批评,为此还和邻居、同学吵过架。②想象力丰富。她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事情想得出神。在她单纯而又美好的想象中,大自然被赋予了很多美丽、诗意的名字。③热爱大自然与生活。她总能在“弯道”里看到希望,即便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她也总能从中看到乐趣。她的到来使原本沉闷的绿山墙焕发出诱人的生机与活力。④勤奋、善良。从当初的从未读过书,到后来的考入大学,并获得奖学金,她一步步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她对马修和玛丽拉也充满了无限的爱,懂得感恩。◎主题思想《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讲述成长故事以及彰显人性真善美的经典小说。作者蒙哥马利以自己童年时的生活缩影为范本,以自己成长的地方为背景,对人类美好情感——善良、热情、勤劳、乐观等品质进行了赞美与追寻。通过主人公安妮的一路成长,透过安妮那双灵动而又充满色彩的眼睛,作者蒙哥马利告诉我们:成长一路总是伴随着“弯道”的,它有欢乐,也有苦恼,有收获,也有失败。这需要我们用积极阳光的视角去看待成长路上的挫折、失去与不如意,坦然接受生活所给予的,并用感恩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这样才能*终找到自己内心的方向,并得到世界的馈赠。你给世界打开一扇窗,世界才会照耀你。2个知识要点◎小说语言灵动形象、充满诗意;在具体体味小说所带给自己的美的感受的同时,注意积累好词好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库。◎具体揣摩,体味安妮的语言,学习安妮对世界所持有的那份爱。无论遇到什么,在安妮眼里,她总是能看到另一番风景。这不是安妮耽于“幻想”,而是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挚爱。文中有大量此类的句子,要用心去体味其中的哲理。她相信,“即使她脚下的小路是狭窄的,她知道,这一路上仍然开放着恬静的幸福之花。”1个成长要点◎《绿山墙的安妮》就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它所散发的人性魅力、体现的现实人生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作为一首人性真、善、美的颂歌,在今天它仍能教会我们,不管处在怎样的“弯道”,都要相信“总有峰回路转之时”。只有持有积极、乐观的强大生命力,才能更坚强有力的生长,继而长成大树;只有不断去追寻,一步步去经营、超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只有对生活充满爱,让生活充满精彩与意趣,才能让生活快乐充实、生气蓬勃。
作者: 杨明伟,陈扬勇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
简介: 在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周恩来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本书生动地记述了这位当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与众多国际首脑人物的交往。从斯大林、金日成、胡志明,到赫鲁晓夫、戴高乐、蒙哥马利;从西哈努克、纳赛尔、哈桑二世,到尼克松、基辛格、田中角荣;从联合国四任秘书长到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作品描写了这位伟人数十年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在外交战线上的卓越贡献,展示了他令人折服的风度智慧和感人至深的人格胸怀。同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新中国外交的风雨历程。
绿山墙的安妮lv shan qiang shang de an ni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书籍 英语词典 《绿山墙的安妮》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这是一部关于“伴随着内心秘密成长”的故事,一个让两位英国首相都为之着迷的美妙故事,一本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绿山墙的马修和马莉拉是相依为命的兄妹,他们原打算到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没想到却接来一个满脸雀斑的红发女孩,这就是安妮。安妮是一个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和富于幻想的女孩,但她身上也有任性、虚荣和不修边幅的坏毛病。在马修和马莉拉的关心爱护下,安妮不断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从一只“丑小鸭”成长为才貌出众、善解人意的大姑娘。马修去世后,为了照顾丧失了劳动力的马莉拉,安妮毅然放弃用心血和汗水赢得的大学奖学金,回到了偏僻的绿山墙,开始了人生新的奋斗。 《绿山墙的安妮(插图.中文导读英文版)》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文学作品,至今已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文字,曾先后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台剧。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英文故事概况,进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同时,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书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图。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一对上了年纪,家住埃文利小镇绿山墙的独身兄妹马修和玛丽拉计划 着从孤儿院里领养一名男孩子但是却发现那里只有一个一头红发、满脸雀 斑、又瘦又小的小女孩——安妮。非常内向的马修,一见到安妮就喜欢上 了这个活泼的小女孩。面对新的家人、新的朋友和新的人生,乐观、直率 、想象力丰富的安妮为绿山墙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久,安妮结识了同班 同学戴安娜。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发誓要成为永远的朋友。安妮请戴安 娜来家里吃茶点,结果将家里的葡萄酒当成了草莓酒给对方喝。戴安娜喝 得大醉,戴安娜的妈妈十分生气,禁止她们继续交往。后来有一天,安妮 照顾好了戴安娜生病的妹妹明妮,心怀感激的戴安娜妈妈因此同意两个好 朋友可以继续交往。转眼四年过去了,安妮在闯祸和幻想中长成了一个漂 亮的女孩子。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女王学院,从女王学院毕业,这样安妮 留在当地做老师了。
作者: 托马斯·奥尔德·赫维尔特
简介:
爱让人死,恨却能令人死而复生。
三百年前,凯瑟琳被迫在深爱的一双儿女间做生死抉择,被鞭笞凌辱,处以绞刑,抛尸莽林,眼与唇被黑线缝死,身躯被铁链束缚;三百年后,她成了整座黑泉镇挥之不去的梦魇——镇民若是离家太远,就会产生自杀冲动;而一旦有人对凯瑟琳造成伤害,就会有无辜镇民暴毙。
尽管80公里外就是繁华的国际化都市——纽约,黑泉镇依然自成体系,闭塞排外。面对强大的超自然存在,镇议会组织了特遣队专门负责保密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访客规定和刑罚制度,还开发了一款女巫跟踪定位App,方便镇民安全出行……
然而,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叛逆少年感到窒息与不满,他们开始对凯瑟琳做各种残酷的试验,希望借此找到破除诅咒的方法,这些危险的举动让所有镇民为之神经紧绷。面对这个自诩文明有序的黑泉镇,凯瑟琳始终沉默不语,她把罪恶交给时间,等待害她惨死的残暴与野蛮再次降临。
【免费在线读】
01
史蒂夫·格兰特跑步的时候经过了黑泉镇市场肉食店。他刚刚绕过停车场的转角,正好看到凯瑟琳·范怀勒被一台古老的荷式街头管风琴碾倒。在那一瞬间,他觉得这是一个错觉,因为凯瑟琳并没有被撞飞到马路上,却与管风琴表面的花饰木雕、带羽毛的天使翅膀,以及铬金属颜色的风琴管融为一体了。当时,马蒂·凯勒握着管风琴前面的拖车栓钩,推着整台乐器向后退。露西·埃弗雷特一声令下,马蒂立刻停住不动了。凯瑟琳被撞的时候,既没有“嘭”的一声巨响,也没有一丝鲜血在地上流淌,不过人们还是从四面八方涌来。每当有意外发生,小镇居民总是十万火急地赶往事发现场。可是这一次,围观群众当中竟然没有人扔下手中的购物袋去搀扶伤者。因为对黑泉镇居民来说,救人诚可贵,自保价更高——这事情涉及凯瑟琳,当然没人敢插手,大家都谨慎得很。
人群中有一个小女孩犹犹豫豫地向管风琴越走越近。她不像是去围观意外事故,更像是被那个华丽的巨大管风琴吸引住了。“别走太近!”马蒂大喝一声,抬起手示意小女孩止步。这下子史蒂夫明白了,原来刚才根本就没有发生事故。只见在管风琴底部的阴影中有一双邋遢的脚,还有一条沾满污泥的褶边——那是凯瑟琳的裙子。史蒂夫畅快地笑了:原来真的是错觉。两秒后,《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旋律响遍整个停车场。
这次长跑的终点已经快到了,于是史蒂夫放慢了脚步。虽然很疲劳,他却觉得心满意足。刚才他沿着熊山州立公园的边缘跑了十五英里,到达蒙哥马利堡,再顺着哈德逊河向北跑到西点军校,*后才转入森林和山野,奔跑在回家路上。史蒂夫在位于瓦尔哈拉的纽约医学院授课,一天工作下来,全身都绷得紧紧的,而长跑正是放松身心的理想方法。跑步固然使他神清气爽,可是真正让他心情舒畅的却是那一阵阵妙不可言的秋风——那是来自黑泉镇外的秋风,在他肺里流转,带着他的汗味一路向西。当然了,这全是心理作用,黑泉镇里的空气也没什么不对劲儿……就算真的有不妥,也不可能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去证实。
鲁比肉排馆的厨师也被音乐声吸引,从烤肉架后面走出来,和其他人一起,怀疑地注视着这台管风琴。史蒂夫一边用手臂擦掉额头的汗水,一边绕开围观的群众。他看着管风琴侧面的漂亮图案,突然发现原来这是一扇半开半掩的双向门,史蒂夫忍不住笑了。这个管风琴里面从内壁到轮轴都是空心的,凯瑟琳正一动不动地站在黑暗里。露西把门一关,立刻把她藏得严严实实的,外面的人都看不见了。这台管风琴又变回了一台管风琴,而且是一台能够播放音乐的管风琴。
“嘿嘿。”史蒂夫双手叉腰,一边喘气一边说,“穆德探员和斯卡莉探员 又趁机赚外快了。”
马蒂走到他面前,咧嘴笑道:“你就胡扯吧。你知道其他鬼东西有多贵吗?议会的人又抠门得要死,拨一分钱下来也像要了他们的老命似的。”他把头朝管风琴扬了一下,“这其实是假货,是仿制皮克斯基尔市的老荷兰博物馆里那台管风琴的。装得还挺像吧?它的底座其实是一辆普通的拖车。”
史蒂夫本来还赞叹不已,现在走近了才看清楚,管风琴表面的人像都是幼稚可笑的瓷器娃娃;图案也很粗糙,甚至不是画在琴壁上,而是胡乱贴上去的——整个就是一锅粗制滥造的大杂烩!风琴管也不是真的铬金属,而是一根根上了金漆的聚氯乙烯管子。说起街头手摇管风琴,你会想起活塞发出的叹息声和穿孔曲谱卡的翻页声;可是现在这段《拉德斯基进行曲》缺少了这些悦耳的声音,也就没了立体感。
马蒂猜中了他的心事,说道:“这是一个iPod加上一个特牛的大音箱,不过要是你选错播放列表,就能欣赏到重金属摇滚了。”
“这听起来像是格里姆的点子。”史蒂夫大笑道。
“可不就是嘛。”
“我还以为我们该做的是要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她身上引开呢。”
马蒂耸了耸肩:“格里姆大师的风格,你还不清楚吗?”
“这是在公众活动的场合用的。”露西说,“每逢集市和节日,总会有很多外乡人来我们这里。”
“呵呵,那就祝你们好运吧。”史蒂夫咧嘴一笑,准备继续上路了。“到时候你们也许真能靠这台假风琴赚点外快呢。”
史蒂夫沿着深谷路慢跑,一点也不着急,因为这里离家只剩下*后一英里了。四下无人,虽然《拉德斯基进行曲》还在他脑子里萦绕,还左右着他的步调,可是史蒂夫已经不再想那个站在管风琴里的女人——那个潜伏在黑暗中的女人。
洗完澡,史蒂夫下楼来到餐厅,看见乔斯林坐在餐桌旁。她把手提电脑合上,唇边泛起一丝浅笑。二十三年前,他就是因为这一丝浅笑而爱上了她。虽然现在她的眼角已经有了皱纹,她的眼睛下面也出现了眼袋(她称之为‘四十好几的口袋’)。她说:“嗯,既然我的夫君来了,各位男宠都可以跪安了。”
史蒂夫咧嘴笑道:“他叫什么名字来着?拉斐尔?”
“没错,还有罗杰。对了,我已经把诺瓦克给甩了。”她站起来,双手搂住史蒂夫的腰。“你今天过得怎样?”
“我讲了五个小时的课,中间才休息二十分钟,累死了。我必须让乌曼调整一下我的课程表,否则他必须在讲台后面装个大电池来给我充电才行。”
“你真是弱不禁风啊。”她说完在他嘴巴亲了一下,“噢,对了,工作狂,我得提醒你一句,家里来了一个偷窥狂。”
史蒂夫整个人向后一缩,眉毛扬了起来。
“老奶奶来了。”她说。
“老奶奶?”
乔斯林把他拉到身前,慢慢转头朝身后点了一下,史蒂夫顺着她的目光看去。他们身后有两扇法式落地玻璃门,门后就是客厅。在客厅的壁炉和沙发之间有一个角落,角落旁边是音响。这个角落的位置很尴尬,乔斯林不知道放什么东西才合适,所以把这个角落称作“灵薄狱”。史蒂夫看到一个干瘪矮小、瘦似钢条的女人一动不动地站在灵薄狱里。这个女人肮脏、阴暗,她只属于暗夜,与下午明媚的金色阳光格格不入。乔斯林用一片旧的洗碗布盖在她头上,这样就无须看到她的脸了。
“老奶奶。”史蒂夫若有所思地说。黑泉镇的恐怖煞星竟然被一条洗碗布变得这么滑稽和笨拙,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乔斯林脸上一红:“你也知道,我*受不了她这样盯着我们。虽然我明知她看不见,可我总有一种感觉,好像她其实能看见我们。”
“她在这儿站多久了?我刚刚还在镇上见过她呢。”
“二十分钟不到吧。她才出现你就回来了。”
“真奇怪。我刚才在市场肉食店的停车场那儿看见她。那些人又玩新花样了,他们竟然弄了一个他妈的空心街头管风琴把她罩住。我猜她不太喜欢那些音乐,所以就离开了。”
乔斯林抿嘴一笑:“嘿嘿,我们的唱片机放的是约翰尼·卡什 的歌,希望她会喜欢吧,要不我也没办法了。刚才我必须走到她身旁伸手去开唱片机,这种事情可别让我做第二次。”
“好一个勇敢的女汉子!”史蒂夫将手指穿过她颈后的头发,继续亲吻她。
这时候,纱门猛地打开,泰勒走进屋里。他手上拿着一个散发出外卖中餐香味儿的大塑料袋。“喂,你们别在大庭广众之下亲热好吗?”他说,“还没到三月十五号,我现在还没成年呢。你们身为家长,不要污染了我纯洁的灵魂。”
史蒂夫朝乔斯林眨了眨眼,答道:“你和罗蕊拍拖的时候也那么纯洁?”
“我们那叫尝试和探索。”泰勒一边说一边把袋子放在餐桌上,然后扭动着身体把外衣脱下来。“我们这个年龄段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这是维基百科说的。”
“哦?那么维基百科说我们这个年龄段应该干吗?”
“出去赚钱……在家做饭……给小孩涨零用钱。”
乔斯林听了,眼睛睁得溜圆,哈哈大笑起来。就在这时,废柴挤开泰勒身后的纱门,吧嗒吧嗒地走进来,竖起耳朵绕着餐桌转圈。
突然,这只边境牧羊犬开始低声咆哮。史蒂夫连忙叫道:“天哪!喂!泰勒,抓住他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废柴还是看到了那个站在乔斯林灵薄狱角落的女人,立即狂吠起来,声音震耳欲聋。吠声很快变成一阵阵高频刺耳的哀鸣声,三个人听了毛骨悚然。废柴一边狂叫一边向那个女人扑过去,爪子却在瓷砖地上打滑。泰勒及时赶到,一下子揪住废柴的项圈,在两扇法式落地玻璃门中间把它拦下来了。废柴还在发疯似的狂吠,前爪在空中不停地扑打。
“废柴!坐下来!”泰勒一边呵斥一边用力拉扯着狗圈绳。废柴终于不吠了,却还死死地盯着那个女人,喉咙深处发出低沉的咆哮声,尾巴摆个不停,显得焦躁不安。可是那个站在乔斯林的灵薄狱角落的女人自始至终纹丝不动。“天哪!你们真是的,她来了也不告诉我一声!”
“不好意思。”史蒂夫一边说一边把狗圈绳从泰勒手中拿过来,“我们没看见废柴也进来了。”
泰勒脸上渐渐流露出嘲讽的神色:“那块布和她真是绝配。”他不再说什么,只是把外衣随便搭在椅子上,就跑上楼了。史蒂夫猜他肯定不是赶着做作业,因为泰勒对功课可不会那么积极。能让他急急忙忙跑起来的,只有那个和他拍拖的女孩子——罗蕊住在纽堡市,是一个很会打扮的可爱小姑娘,可惜因为黑泉镇《紧急法案》的限制,她不能经常来玩。此外还有一件事情能让泰勒紧张,那就是他在YouTube网站上的视频博客。乔斯林打发他去御膳房中餐馆买外卖的时候,他可能正在编辑博客呢。那间中餐馆做出来的菜都一个味儿,不过星期三是乔斯林的休息日,一切从简,所以她就叫外卖了。
废柴还在不停地低声咆哮。史蒂夫牵着它走到后院,把它锁回狗舍。废柴直往铁丝网上面扑腾,然后不停地走来走去。“别闹了!”史蒂夫向废柴吼道。本来他不需要这么抓狂的,可是这只狗真的让他很烦躁,因为他知道废柴至少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平静下来。老奶奶已经很久没来过了,可是无论她来得多频繁,废柴总是不能适应。
然后史蒂夫走回屋里,准备开饭了。鸡丁炒面、左宗棠豆腐……他把外卖纸盒一个个揭开。突然,厨房门又打开了,只见马特的马靴飞了进来,在地板上滚了两圈。狗舍里的废柴还在吠个不停,他听见小儿子在屋外大声嚷嚷:“废柴!天哪!你怎么回事呀?”
然后马特走进了饭厅。只见他歪戴着帽子,马裤也脱下来,皱成一团搭在手臂上。“噢!是美味中餐!”他边说边走进来,在史蒂夫和乔斯林身旁经过的时候,还分别拥抱了一下。“我马上就下来。”然后,和泰勒一样,他也跑上楼了。
在史蒂夫心里,每天到了晚餐时间,饭厅就是格兰特家的活动中心。这里是家庭成员各自的精彩生活发生交集的地方——正如不同的构造板块互相碰撞,擦出火花——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得到片刻的休憩。只要有可能就全家一起吃饭,这是他们一直恪守的传统。此外,这个房间本身也有迷人的地方——用铁轨枕木搭建的框架给人安全感,而且从这里往外看是万金难买的好景致:院子的尽头是马厩和马圈,更远处有一片生机勃勃的荒野,正是哲人谷的悬崖峭壁。
当他往每个人的碟子里舀芝麻面条的时候,泰勒走进了饭厅,手里拿着一个GoPro运动摄像机——那是他的十七岁生日礼物——红色录像指示灯还是亮着的。
“把那东西关了。”史蒂夫斩钉截铁地说,“老奶奶在这儿,你应该知道规矩。”
“我又不是要录她。”泰勒说着,走到餐桌另一头,拉开一把椅子。“看,我从这里拍,她站在那儿根本就上不了镜。而且你也知道,她一旦到了室内就不会再走动了。”说完他向父亲笑了笑,脸上全是无辜的表情。然后他的语调一转,突然变成了他在Youtube视频博客的专用声线(本声线参数设置:音乐1.2,气质2.0),“尊敬的父亲大人啊,我在做一个très 重要的统计报告,需要向您提一个问题。”
“泰勒!”乔斯林喊道。
“噢,对不起,**尊敬的母亲大人。”
乔斯林用一种既和蔼又坚定的眼神看着他。“你剪辑的时候把刚才那一段删掉。”她说,“还有,把摄像机拿开,别对着我!我现在上镜丑死了。”
“我有新闻自由!”泰勒咧嘴笑道。
“我有隐私权!”乔斯林针锋相对。
“那么你得给我减家务。”
“零用钱也减。”
泰勒把摄像机转过来对着自己,哭丧着脸说:“唉,我总是被这样虐待。有一句话,我过去说过,将来一定还会继续说。朋友们,我活在一个独裁之家,言论自由已经被老一辈人剥夺了。”
“弥赛亚如是说。”史蒂夫一边调侃泰勒一边分发左宗棠豆腐,他知道泰勒会把这些对话的大部分内容都剪掉的。泰勒精于此道,总是能把手头的原始素材——他发表的观点论调、种种荒谬的言行,以及大量街拍——剪辑得很好,后期还会配上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加入诸如加快播放速度等视觉效果。他的视频博客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史蒂夫*近一次看泰勒在YouTube上面的频道“95泰流”,他的博客有340个订阅用户,点击次数超过27万。泰勒甚至靠在博客上卖广告赚了点零用钱,不过他承认那些钱少得可怜。
“你想问什么?”史蒂夫问道。话音刚落,摄像机一下子转过来对准了他。
“如果你必须让别人死,你会选谁?你自己的小孩,还是苏丹某条村子的全体村民。”
“你这问题太无厘头了。”
“我选自己的小孩。”乔斯林说。
“啊!”泰勒很夸张地惨叫一声。外面狗舍里的废柴一直竖起耳朵听着,现在又开始吠个不停了。“你们听见没有?我的亲生母亲,为了非洲某个不存在的村子,竟然毫不留情地把我牺牲掉。这意味着她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情深义重吗?或者这是我们家出现家庭危机的迹象?”
“二者兼而有之,亲爱的,兼而有之。”乔斯林说完,朝着楼上喊,“马特!我们已经开始吃啦!”
“喂,爸爸,我是认真的。假设你面前有两个按钮,如果你按其中一个,你自己的小孩——也就是moi——会死掉;如果你按另一个按钮,苏丹某条村子的村民就会全部死光;如果你在十秒内不按键,两个按钮会同时自动按下去。你会救谁?”
“你这问题的预设条件太荒谬了。”史蒂夫说,“哪会有人逼我作出这种选择呢?”
“你就选一下呗。”
“我即使选了也肯定是错误的答案。如果我救了你,你就可以谴责我害死整条村子的人。”
“可是如果你不选,所有人都会死光。”泰勒坚持道。
“我当然会让那条村子的人死了,我怎么能牺牲自己的儿子呢?”
“真的呀?”泰勒很敬仰地吹了一声口哨,“假设这条村子里有很多营养不良的大肚子小孩,他们小小年纪就被军阀抓去当兵,苍蝇在他们的眼睛旁边飞来飞去。他们的妈妈都贫困潦倒,又有艾滋病,还长期遭受家暴。你怎么选?”
“即使是这样,我也还是选择救我自己的小孩。换了是那些妈妈,她们也会选择救她们小孩的。马特在哪儿?我饿了。”
“如果你要在我和整个苏丹之间选呢?”
“泰勒,你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乔斯林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底气也不足。她心里很清楚,一旦丈夫和大儿子开始较真,她出言干涉的效果就像……就像在更大的政治舞台上人们通过外交途径去解决国际争端,当然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爸爸,怎么说?”
“我会牺牲整个苏丹。”史蒂夫说,“话又说回来,你这个报告是关于什么的?关于我们对非洲国家的介入程度?”
“是关于诚实的。”泰勒说,“说救苏丹的人都是在撒谎,不愿意回答的人只追求政治正确。我们问了所有老师,只有教哲学的瑞徳芬老师是诚实的。当然还有你。”他听见楼梯传来弟弟下楼的声音,于是大声喊道,“马特,你会选择让谁死?苏丹全国人民还是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