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2 项 “豪”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家电行业
- 造纸印刷
- 纺织服装
- 食品饮料
- 酒店餐饮
- 物流与供应链
- 展会
- 生活用品
- 航海/船舶
- 传媒
- 水产/渔业
- 畜牧
- 公共安全/安全评价
- 林业
- 园艺
- 农作物
- 化学工业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轻工业/手工业
- 零售业
- 水利工程
- 日用品
- 农业工程
- 系统集成
- 冶金工业
-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 社会学
- 武器工业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原子能技术
- 实验
- 家居行业
- 文化创意
- 船工业技术
- 航空/航天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矿业工程
- 交通运输
- 旅游娱乐
- 室内设计
- 工业设计
- 其他
作者: 王华斌工作室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简介: 本书以实例的形式完整地介绍了Rhino 3.0的使用方法,以及通过Rhino制作经典的三维作品。 本书前面4个章节主要注重讲解Rhino的基础知识与使用技巧,使读者全面掌握Rhino软件的应用。后面4个章节则通过摩托艇、家庭概念车、劲骑飞影、豪华车的制作等一些难度较大的例子来帮助读者提高及巩固基础知识,让读者从实际的操作来了解软件中各工具命令面板的使用,同时涵盖了最新版的所有新增功能及工具命令示例的解说。 本书的配套光盘包含书中的各章实例源文件和效果文件,同时还附有一些同行的经典设计作品,使读者开阔眼界丰富设计思想。 本书适合于各类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以及三维设计人员使用,同时也适合美术院校在校学生和工业设计培训班作为教材使用。
作者: 简·孙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导语】 本书以“中国结·美国梦”作为一根红线,串起200篇趣谈式短文,以文学的笔法,从“草根”的视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朴朴素素的大文化氛围笼罩下的小对话。既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又撷采美国文化的精华;既满足国人对异域文化渴望了解的心愿,又帮助即将赴美国学习、生活、工作的人们减压。若在茶余饭后,信手翻上几页,也不失为踏上了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之旅。 【内容提要】 美国梦一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国结——福禄寿喜财安康,它就像一幅对联,道出了人们对五彩缤纷的文明富裕生活的渴望,和对千古文化之真精神的欣赏。作者感慨说:“我们心中的‘中国结’是古刹廊檐上的雕花,红梅花瓣里的清香,小桥流水中的落叶,悠悠琴曲里的音符。随着时间的飞逝,她们渐渐融化在灵魂深处,变成了一种自然精神。无论追随怎样的梦想,那种对中国文化和故土的情结仍然是柔肠寸寸,千回百转,真是‘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本书以“中国结·美国梦”作为一根红线,串起200篇趣谈式短文,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朴朴素素的大文化氛围笼罩下的小话题。旨在以“小”见大,以“短”见长,通过一些波澜不惊的平凡小事,来阐述“文化差异”这个复杂深刻的大话题,并由此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前言】 在世界几大文明发源地中,现代中国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她不但有辉煌迷人的悠久历史,浩如烟海的文化古迹,还有占世界人口1/4的华夏儿女和土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的广袤大地,更有20世纪末以来令世人瞩一目的快速崛起和光明美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无愧于“东方文明奇葩”的称誉。与中国遥相对应的另一个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历史虽短暂,但起点并不低,它属于欧洲文明、美洲大陆原始文化及各种异族文化兼收并蓄之后的“杂交文化”、“移植文化”,是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结晶。如果说,古老的中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雄卧在世界东方,那么,年轻的美利坚就犹如一头斑斓的卧虎盘踞在西半球。它们文化习俗不同,历史轨迹迥异,但其大国风范和在某些方面对世界影响之巨却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可构成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对垒。既是对垒,就有必要高擎双方的特色“旗帜”,你挥我舞,你来我往,来一番出神入化的搏击与对撞,方能显出“巨龙”与“卧虎”的雄姿与风采。而在多数居住于美国的游子心中,“中国结”和“美国梦”的融合和矛盾,可能更为贴切地表达了这种双重文化的复杂联系。是啊,还有什么“旌旗”比得上“中国结”与“美国梦”更能凝练地概括渊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情结和梦里蝴蝶般的美利坚的文明奇迹呢?美国梦——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国结——福禄寿喜财安康,这多像一副对联!它道出了人们对五彩缤纷的文明富裕生活的渴望和对千古文化之真精神的欣赏。本书以“中国结·美国梦”作为一根红线,串起200篇趣谈式短文,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朴朴素素的大文化氛围笼罩下的小话题。旨在以“小”见大,以“短”见长,通过一些波澜不惊的平凡小事,来阐述“文化差异”这个复杂深刻的大话题,并由此给人以思考与启迪。毋庸置疑,大凡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是与它虚心学习异族文化并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分不开的。中国近年的飞速发展,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和所采取的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及高新技术的明智之举。美国在20世纪的异军突起,更与它善于吸收与消化异族文化密不可分。随手撷取一小例,便足以说明这一问题。《花木兰》本是中华民族的传奇故事,是我们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遗产,但美国的迪斯尼公司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对它进行了一番“美国化”的加工改造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便为美国赢得了良好声誉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作者旨在通过此书“暗示”一下,美国文化中也有许多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我们何不把它拿来,并加以改造,再“据为已有”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的,换句话说,没有一种文化全是精华,也没有一种文化净是糟粕,一种文化总是优点与缺点同在,精华与糟粕共存。我们应在“文化差异”的沙滩上,拣拾一些五彩的石子和真贝,来装点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然,在美国文化的海洋中,并非都是“绿水清波”,它时而泛起“污水浊流”,故擦亮两眼,激浊扬清还是很有必要的。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国家,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之国,从一个侧面来说,说美国文化属于“消费文化”并不为过。相当多的美国人喜欢乱花钱,铺张浪费,沉溺于“享乐主义”不能自拔,这就是典型的文化“糟粕”,对此,我们不但不能吸收,还要摒弃。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劳和节俭,无论人类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这种传统的文化都是不过时的,反而,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我们不但不能将其抛弃,还应使其发扬光大。再有,我们中国人讲究永结同心、相伴久远的“中国结”式的婚姻关系,这是古老的儒、道文明熏陶的结果。虽说当今的社会开明开放了许多,但一些维系着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情结”,也不应弃之如敝屣。此乃作者撰写本书的用意之一。实际上,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离开经济基础去奢谈文化问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也就是在远古的荒蛮时代无文化可谈的原因所在。此外,若两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差很大,那么,两国之间的文化对白也就显得苍白无力。假如这场“中国结·美国梦”的对话放在几十年前进行,恐怕许多老百姓都不会买账,连饭都吃不饱,哪有谈论“结”与“梦”的雅兴,还不让这“该死”的东西见鬼去吗?而今的中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我们底气很足,国力雄厚,是堂堂正正地坐下来,探讨一些“大文化”问题的时候了。本书在传达文化信息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彰显了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此外,多年以来,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有点不大真实,这是其被“妖魔化”、“神秘化”的结果。随着两国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大洋彼岸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如此来看,还美国文化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显得迫在眉睫了。如本书在这方面能将“妖魔化的美国”的面纱掀开一角,让读者嘹上几眼本色的美国和美国人的生活,作者便感到一丝欣慰。追求真实,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的确,人们与生俱来拥有渴望了解异族文化的兴趣,本书则提供了一扇了解美国文化的窗口,若茶余饭后,信手翻上几页,也不失为踏上了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之旅。尽管本书不属于“美国生活大全”的范畴,但对于即将踏上这片国土,或“求学”或“求生”的人们来说,也可作为开始新生活的一种参考资料。若在正式踏出国门之前,随着作者的笔尖来一场“文化震撼”的预演或演习,相信,在到达这异域他乡之后,就会少了许多陌生和困惑,增加几分胆量和勇气,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总之,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撷采美国文化的精华,满足国人对异域文化渴望了解的心愿,帮助即将赴美国学习、生活、工作的人们减压。本书的内容涉及中美生活的各个角落,里面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是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本来,任何历史都是由人民大众书写的,任何文化也都是由芸芸众生创造的,因此最具活力的文化就是大众文化。值得回味的是:作者虽久居海外,多年置身于“美国梦”的既清晰又朦胧的氛围中,但中国情结却挥之不去,深藏于心,一旦遭遇文化的“激励”,它就会像“古堡精灵”一样跃出心田,翩跹舞蹈一番。比如:在结构本书时,不但书名打上了“中国结”的烙印,而且在内容的挥洒上也情不自禁地采用了“中国结”式的编织法,便是一个明证——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穿越历史,横贯时空,编结生发出诸多文化差异的“盘扣”,形成一个兼有东方文化色彩和西方文明碎片的“中国结”,可见民族文化之根本是多么神奇、富于魅力和不可抗拒!是的,我们心中的“中国结”是古刹廊檐上的雕花,红梅花瓣里的清香,小桥流水中的落叶,悠悠琴曲里的音符。随着时间的飞逝,她们渐渐融化在灵魂深处,变成了一种自然精神。无论追随怎样的梦想,那种对中国文化和故土的情结仍然是柔肠寸寸,千回百转,真是“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那么,此时此刻,就让我怀着一颗虔诚的中国心,来展现我特意为同胞编织的“中国结·美国梦”吧。作者2005年夏天于美国 【后记】 漂洋过海,颠沛流离,历经数载,终于在这块郑和与哥伦布先后发现的新大陆上安顿下来。出于对世界各种文化的天然兴趣,在“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美国人的文化传统与风土人情,进而自觉不自觉地与中国的灿烂文化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将诸多观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此这般,写写停停,持续了几百个日日夜夜。起初,并未打算将其发表,仅是有感而发,独自赏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感油然而生,且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也愈来愈甚,似有“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之苦恋与惆怅,又有“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之苍凉与悲壮。此时此地,在我的眼里,祖国是故乡,同胞乃知音,潮起潮落,日落日升,一种想与“吾国吾民”交流的渴望,一日甚过一日,不时像热浪一样冲击着“心扉”。正是这种酝酿在心灵深处的陈年老酒似的醇醇热望,最终催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将两百篇短文整理汇集在一起,欲以文字的形式与读者交流“畅谈”。于是,揣着一颗“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诗句)的拳拳爱国之心,怀着潇洒飘逸的庄子的“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壮志豪情,咀嚼着“当年秦王为得到才子韩非,竞不遗余力地发动了一场对韩国的战争”的传奇故事,独吟着凝练优美、扣人心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梳理着“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的纯洁情思,循着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一路驰骋,神游至司马光的故乡——中原大地,“叩响”了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大门。是的,由根植在具有璀璨的文化、迷人的历史的河南之著名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部反映文化及文化比较的书稿是再合适不过了。如果这本书能使您对美国的平民生活和平民心理及平民文化多少有些感触,并对书中“美国梦”的生活化诠释“英雄所见略同”,同时,对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生出一片敬仰之心与热爱之情,本人就倍感欣慰;倘若除此之外,您还能从作者对读书的痴迷中,和对中国文化的情结之深,以至于不能自拔的状态之中,生发出一丝同感和理解,我当有“故乡遇知音”的欣喜了。记得“文革”时期,年幼的我,为了躲避人们对一个“漏网右派”(1957年反右时漏网了,“文革”时给挖掘出来)子女的鄙夷的目光,开始躲在“阴暗”的角落,认认真真地“折腾”书了,那属于我读书生涯中的初级阶段。家里的藏书,都被我像篦头发似的篦了一遍,什么《青春之歌》、《红日》、《红岩》、《苦菜花》、《牛虻》,等等,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几乎所有的书,包括上述的“革命书”都被抄家抄走了。再后来,我就用零花钱陆陆续续将家附近一个小书店里的新书都买了下来。在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时代,看腻了《沙家浜》、《红灯记》,就去赏《艳阳天》,去逛《金光大道》。即使在那精神产品匮乏的特殊时期,我都可以从看似干巴巴的读书过程中寻找到心灵的宁静、生活的乐趣。书就像保护伞一样,护卫着一颗脆弱的心灵,使之走出了漫长寒冷的冬天。如今,文化的春天早已到来,图书市场空前繁荣,各种好书应运而生。我和所有的人一样,如饥似渴地一头扎进书海,乐此不疲地“畅游”其中。是的,“读书是最好的旅行”,当您游历了大师们缔造的富丽辉煌的文化大厦之后,是否也想在闲暇之余,光顾一下一位客居海外的中国人一砖一瓦砌成的带有朴实的人文色彩的“乡间小屋”呢?鉴于本“泥瓦匠”的功力不够,“墙面”打磨得粗糙在所难免,那就请各位“到此一游”的旅行者们批评指正吧。在此,感谢杨卫民编辑和河南人民出版社领导、文史编辑处负责地帮作者搭起了一座与同胞交流的“桥梁”,使一颗游子的心终于找到了“寄托”与“归宿”。特别是在书名的选取上,杨卫民先生和编辑处的领导倾注了热情与心血,让大洋彼岸的我深受感动。从原名中的“对岸的风景”的注视到现在的“中国结·美国梦”的欣赏,一路走来,深深感到还是“风景这边独好”,于是,通过与杨先生的讨论与交流,挥别了“对岸的风景”,最终确定了书名——《中国结·美国梦:中美文化差异趣谈》。同时,在这里也感谢亲戚朋友和美国友人提供的部分照片,并祝愿河南人民出版社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浩卷中写下新的篇章。尽管目前“奢谈文化”之事暂告一段落,但文化仍在演绎交会,生活还在跌宕起伏,在探索文化的征途上,有险滩,也有胜景,无限人文风光就蕴藏在五光十色的民众生活之中。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加之对文化比较深厚的情结,故本人已踏上了一条文化探索的“不归路”。无论前面有多少“险滩逆流”,我都决心走下去,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下一步是把焦点对准“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性格,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对其进行提炼分析,并追本溯源,进行文化揭秘。期待不远的将来,下一“拙作”能给诸君以心灵的愉悦、精神的畅快和一点文化的享受。为此,让本人先提前自我陶醉、自我祝福一下吧。作者2005年秋于美国
作者: 林豪慧,孙丽芳主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简介:第1章 绪论 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1.1.1 信息 1.1.2 信息资源 1.2 信息素质 1.2.1 信息素质的概念与评价标准 1.2.2 信息素质与人才培养 1.2.3 信息污染与信息道德 本章要点 复习与练习 第2章 信息资源检索基础知识 2.1 信息资源检索概述 2.1.1 信息资源检索的概述与类型 2.1.2 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与数据库 2.2 信息资源检索语言 2.2.1 检索语言的概念 2.2.2 检索语言的类型 2.2.3 主要词表 2.3 信息资源检索技术 2.3.1 检索策略与检索步骤 2.3.2 检索方式 2.3.3 检索点与检索词 2.3.4 检索算符 2.3.5 检索功能 2.4 检索效果 2.4.1 查全率与查准率 2.4.2 影响检索效果的因素 2.4.3 提高检索效果的方法 2.4.4 检索实例评价 本章要点 复习与练习 第3章 参考数据库检索 3.1 书目和期刊目次数据库 3.1.1 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 3.1.2 联合目录 3.1.3 在版图书书目 3.2 世界四大索引工具简介 3.2.1 《科学引文索引》(SCI) 3.2.2 《科学评论索引》(ISR) 3.2.3 《科学会议录索引》(ISTP) 3.2.4 《工程索引》(EI) 3.3 美国工程信息村 3.3.1 工程信息村的信息资源 3.3.2 COMPENDEX数据库的检索 本章本点 复习与练习 第4章 常用全文数据库检索 4.1 中国知网(CNKI) 4.1.1 CNKI概述 4.1.2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4.1.3 CNKI知识资源系统的检索 4.1.4 检索示例 4.2 维普信息资源系统 4.2.1 维普信息资源系统概述 4.2.2 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的数据库简介 4.2.3 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的检索 4.2.4 检索示例 4.3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4.3.1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概述 4.3.2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据库简介 4.3.3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检索 4.3.4 检索示例 4.4 人大复印资料 4.4.1 人大复印资料概述 4.4.2 人大复印资料的检索 4.5 中宏数据库教育版 4.5.1 中宏数据库概述 4.5.2 中宏数据库组群简介 4.5.3 中宏数据库的检索 4.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4.6.1 国研网概述 4.6.2 国研网教育版数据库简介 4.6.3 国研网的检索 4.7 高校财经数据库 …… 第5章 搜索引擎 第6章 专利与标准信息资源 第7章 在线参考工具资源 第8章 多媒体信息检索 第9章 电子传媒信息资源 第10章 信息资源分析与利用 附录A 网络常用工具软件介绍 附录B 学科信息资源导航 附录C 专题信息资源导航 参考文献
作者: 张健雄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作为研究欧洲经济的专家,张健雄先生几十年来数十次往返于欧洲和大陆之间。在用放大镜探讨欧洲发展变化背后的经济原因时发现,经济原因总是和政治、文化原因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文化渗透在一个民族的血液里,在推动历史进程中具有什么样的分量,这就是《当东方相遇西方(感受文化的分量)》探讨的问题。 这是一位学者对制度、历史、社会、民族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是一场和东西方历史人物的精神对话。《当东方相遇西方(感受文化的分量 )》中行文豪气兼有温情,健朗而不失细腻,图文并茂,时见精彩,意趣绵长。
作者: 张琦编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2000
简介:北京、上海,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生活着谜一般的北京人和上海人,两地人有时互相“攻讦”,有时又相互赞美,两种文化,两种城市风格的冲突演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不拘小节的北京人、精明的上海人;北京男人、上海男人;上海姑娘:轻柔嗲嗲、北京姑娘:巾帼不让须眉;石库门里的“七十二家房客”、八旗流毒,帝都气像;海派文化:又多又快,不好不坏、京派文化“红旗下的蛋”;北京的新传说、面向大海的东方明珠。 北京、上海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生活着谜一般的北京人和上海人,北京人是豪爽大气,上海人却是?明强干;北京男人个个像苏东坡写的豪放词,而上海男人却像柳永笔下的婉约派;北京姑娘是“巾帼不让须眉”,而上海姑娘却是“如弱柳扶风”;说起话来,北京人很自豪,通行中国的官话——普通话就是以北京方言为母语,北京人造的词汇“大款”“大腕”更是流行全国;相反,虽然听得懂上海话的人不多,但上海人仍很自豪的对全国人说“阿拉上海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个城市都在发生着巨变,两个城市的摩天大楼都已鳞次栉比,两个城市都是人山人海,两个城市都是外资企业的首选投资场所……,两个城市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接近,北京历经5更多>>
作者: 王春泉著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 《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身到人类传播的“阿莱夫”并使之更充实而光辉——写在“现代传媒文丛”前面的话《货币哲学》是德国现代哲学家齐美尔最完整的一部著作,在那里,他曾严肃地告诫他的人类同胞:“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无法栖居在桥上。”其中最基本的意思被“接着”理解且表述为:“人最终无法栖居在纯粹的手段上。”不幸的是,包括新闻、广告、视觉图形在内的人类传播业偏偏却长期生息于工具的语境里,最终,成为“做什么”的手段或工具。更加要注意的是:这种工具性的实践与工具性的思想结伴而行,制造了相当的气候,不但在客观上固化了自身的地位,而且成了思想活动中常识性的构成,任人们随意地使用并再生产。 这不是人类的缺点!相反,它们倒真实地显示了真理的“身处性”特点,证明了甚至异化也是用来证明真理的途径并由此成为真理一部分的“真理”。因为“遮蔽”与“启明”、“澄亮”紧紧相连,努力地转身——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正确完成了灵魂转向的工作”——便是那“充实而光辉”的新世界。 不愿意被软化的人类传播学需要从繁复的肉身状态返身回到它的品质的世界,找寻到它充满神奇魅力的“阿莱夫”——小说家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在小说《阿莱夫》中替我们找到的一个理想的空间范式。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作者: 杨波,陈禹,殷国鹏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入门教材,主要目的是通过简明、 准确、具体、形象的介绍,使刚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快地了解这个 专业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手抓信息技术,一手抓管理科学, 用系统理论的思维武装我们的头脑”。本书的内容也是围绕这个知识体系 展开的。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自顶向下”地说 明这个专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建立专业的自豪感。然 后,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三个方面介绍了本学科的知识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于信息管理、信息资源、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系统中的非 技术因素等基本的概念进行初步的、基于感性知识的介绍。最后落实到学 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和培养上。这样一门入门课程对于学生顺利地、稳定 地进入本专业的学习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Expo classics,Story of the pictures
作者: 费滨海编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10
简介:《典藏世博:封片故事》内容简介: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喜庆的氛围越来越浓,整修的工地满目皆是,道路在拓宽,建筑在粉刷,精灵似的海宝随处可见。作为生活在上海的人,似乎都应该想想,我能为上海世博会做点什么?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人的运气也有好坏之别,然而重在参与则是不变的,只要有参与世博的愿望,那么实现这个愿望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缘于巧合,缘于对收藏的喜好,多年前我开始致力于世界博览会历史文献和专题纪念品的收集,我以为寻觅世博藏品的过程是知晓世博历史的过程,编撰出版世博书籍的历程是梳理世博脉络的历程,而集中展示世博藏品则是与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喜悦。我为自己能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世博的志愿者而感到欣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历史上第一次移师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我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中国需要融入世界,世界也同样需要中国融入。随着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典藏世博,相聚申城”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中国人、地球村人的共同心愿。我们有理由,更有信心可以预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疑会是一届真正成功、精彩、难忘而永载史册的世博会。
作者: 李家骥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的撰写原是想将中西文论涉及的从文艺的发生到文艺的批评的若干重大议题或新问题构成序列或流程来横向比较。本书已经论及文艺的和一发论、本质论、作者论、创作论、构成论和接受论。论中西方论又多从上古论到近代。还企图在长久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上作纵横开合、立体交叉、条贯述评、多层剖析的论述,故有现在的书名。在作者看来,顾名思义,文艺理论就是针对着文艺整个本体而研讨的理论,不好以诗这个部分来代替文艺这个整体,而文学或者说文艺的原初状态和起源,究竟是诗还是舞蹈之类的什么艺术品种,至今还是悬案,至于说何者为最高的艺术门类这更是需要探讨的了。而凡是“比较”就必定有一种特定的无法超越自身的立场和视角,我的比较则可能是戴着中国文论的“有色眼镜”去看问题的。我希望和要求本书是强烈地散发着中国民族文论的气息的,而以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文论体系而自豪。这也是鉴于当前文论领域“西方中心文化论”的影响深重的关系(方文论的有益成分是应当吸收的)。
作者: 谭建豪[等]编著
简介: 《现代信息处理及其应用》主要讲述现代信息处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以小波分析为重点,介绍了数理统计、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与人工生命原理、专家系统与机器学习原理、正交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以及作者近年来在这些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全书共分9章,包括:小波分析的数学基础、小波变换、基于小波变换的视频压缩研究及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数理统计方法及其应用、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法及其应用、遗传算法与人工生命原理及其应用、专家系统与机器学习原理及其应用、正交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及其应用、其他方法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电子信息、测控技术与仪表、电气工程、系统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作者: 蒋青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2
简介: 作为全球IT媒体之王,美国IDG集团董事长麦戈文(Patrick J. McGovern)已连续20年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球400富豪之一;最近20年,他风尘仆仆,先后80次访问中国。 1980年,IDG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便是本书主人翁——中美合资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即CCW媒体公司),如今中美双方25万元的投入已获千倍回报。基于对中国的深厚情感及对中国未来市场的期许,麦戈文又设立10亿美元风险投资基金,承诺在2007年前全部投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和调查,以新颖的视角,优美流畅的文字,真实的描绘了被称为IT第一张纸的《计算机世界》,20年来,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Expo classics,Recurrence of the past
作者: 费滨海编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10
简介:《典藏世博:昨日物语》内容简介: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喜庆的氛围越来越浓,整修的工地满目皆是,道路在拓宽,建筑在粉刷,精灵似的海宝随处可见。作为生活在上海的人,似乎都应该想想,我能为上海世博会做点什么?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人的运气也有好坏之别,然而重在参与则是不变的,只要有参与世博的愿望,那么实现这个愿望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缘于巧合,缘于对收藏的喜好,多年前我开始致力于世界博览会历史文献和专题纪念品的收集,我以为寻觅世博藏品的过程是知晓世博历史的过程,编撰出版世博书籍的历程是梳理世博脉络的历程,而集中展示世博藏品则是与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喜悦。我为自己能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世博的志愿者而感到欣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历史上第一次移师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我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中国需要融入世界,世界也同样需要中国融入。随着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典藏世博,相聚申城”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中国人、地球村人的共同心愿。我们有理由,更有信心可以预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疑会是一届真正成功、精彩、难忘而永载史册的世博会。
热门推荐
作者: 简·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