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5 项 “赵金铭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赵金铭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4
简介:本书是一部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系统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及学科的理论基础,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和教材编写,语言测试及现代科学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作者: 戴庆厦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4
简介:应用语言学事实的存在源远流长,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性学科其历史则较短。1870年波兰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应用语言学”这一术语,经过近百年的酝酿、探索,到20世纪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对语言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诸多课题,于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应用语言学才作为独立学科建立起来,6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其标志是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召开和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成立。弗赖斯(C.Fries)、拉多(R.Lado)、弗格森(C.Ferguson)、里弗斯(W.Rivers)等对应用语言学的建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在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及语言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比较先进。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是随着语言学与计算机的紧密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沃古瓦(B.Vauquois)、伍兹(W.Woods)、维诺格拉德(T.Winograd)、海斯(D.G.Hays)、巴希勒(Bar―Hillel)、马丁·凯依(Martrn Kay)等贡献很大。社会语言学在欧、美一些国家先发展起来,拉波夫(W.Labov)、甘柏兹(J.J.Gumperz)、海姆斯(D.H.Hymes)、罗曼(S.Romaine)、特鲁吉尔(P.Trudgill)等人很有贡献,他们以其研究成果及方法论为支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社会上影响较大。语言规划方面,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也比较领先,威因里希(Vreil weinrich)、费什曼(S.Fishman)、克洛斯(Kloss)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国外应用语言学发展很快,但在理论上还比较薄弱,这有多方面原因:一个是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时间还不太长,学科基础不够深厚,理论研究自然比较薄弱;另一个是应用语言学涵盖的内容繁多,不容易进行总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方法论的综合梳理与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研究,将是应用语言学今后在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中国应用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80~90年代,其标志是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成立和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1995年召开“首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会上的学术成果丰富多彩,充分显示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我国应用语言学能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独立学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受国外的影响。这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更加重视应用,强调科学研究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而国外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比较成熟,并成为热门学科,我们引进了这门新兴、实用的学科及国外的先进成果。我国应用语言学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相继成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创办了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等专业刊物,筹备成立学术团体,建立了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并逐步建立了学科基地,在高等院校开设了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了专业队伍,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进入新世纪,我国应用语言学在研究、解决语言应用的实际问题,正确引导我国语言生活,满足社会、文教、科技的需求等方面,应当做出更大的成绩,同时为世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分广义、狭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中国一般取广义的,也有取狭义的。我们取广义的,包括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范围是开放的,具体包括四大部分:一是语言教学,主要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语言规划,主要研究语言地位问题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广义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同社会的关系和语言的社会应用;四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现代科技的关系,例如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相关学科发生关系的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它和本体语言学具有交融性。如,语法学谈语法结构属于本体研究,而谈语法运用就跨界了,谈语法规范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了。应用语言学既注重语言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研究,更着眼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研究;既注重思辨性的探讨,更立足于自然观察、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 正是由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比较薄弱,所以过去国内外有些人认为,应用语言学没有什么理论,它只是对语言学理论的运用。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没有理论怎么能成为一门学科?事实上应用语言学有自己的理论,如交际理论、动态理论、中介理论和人文性理论,尽管这些理论还不够成熟,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交际理论是居总纲位置的理论,是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结合的纽带。交际是一种活动,语言存在于交际活动之中。因此,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是语言的本质。其实人们早就看到了语言的动态性,问题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动态和静态的关系和地位。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很长一个时期里,人们习惯于把静态看作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认为动态是对静态使用的表现。语言的动态理论则认为,物体运动速度不同,速度相对比较慢的叫稳态,速度相对比较快的叫动态,动态是语言的主导方面。而所谓的静态只是为了研究、说明、解释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状态。中介理论一开始是从语言教学中来的,现在不仅语言教学讲中介,社会语言学也重视中介。还有人文性理论。这三者都是语言交际理论下位层次的理论,此外还有层次理论、潜显理论等。与理论相关联的是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有综合的,也有本学科常用的,总体上是兼容的;其实有些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是属于本体语言学或其他学科还是应用语言学的,只是在研究中有时会有所侧重。另外,方法和方法论也有层次,在一个层次里是方法,在另一个层次里它可能又是方法论。应用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决定它的方法主要是兼容综合的。有传统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方法,如比较法,它从本体语言学中来,在应用语言学中也非常重要。应用语言学也有自己比较常用的方法,比如实验法和计量法,这些方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使用。现在就我国来看,实验法在应用语言学中用得不够好。计量法在我国应用语言学中有的用得比较好,但总体上用得还比较少,而国外这方面用得很好。还有调查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用,但应用语言学中用得更多一些。可以说,实验法、调查法和计量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论,特别强调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应用语言学建立的背景是:那时语言教学需要加强,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语言文字工作决策要进一步科学化;语言研究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新兴的交叉学科要进一步发展。语用所就是随着这几个条件成立和发展的,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实际上也是随着这几个条件产生和发展,并为这些条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十多年来与上面几个方面的需要和发展同命运,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命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跟国外相比较,我们的应用语言学比较注意研究各分支学科的实际问题和总规律,而且认为应用语言学不只是理论的应用,本身也有理论。在理论方面,有从国外借鉴而有所发展的,有主要是我国提出的。在分支学科方面,尤其是语言规划、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信息处理等,我们也有许多特点。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一建立,基本上就是取广义的,在研究中跟语言实际紧密结合,力求解决我国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国的语言应用研究还跟本体语言研究密切结合。一个时期我国的本体语言学很受重视,现在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有一批是从本体语言研究中来的,他们兼做本体和应用两方面的研究,这对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十分有利。有比较好的本体语言研究做基础,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好传统,也是我国语言应用研究的一个特点和长处。 近些年来,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这是令人鼓舞的。一门学科的发展,要具备两个相互推动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外部条件;二是及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内部条件。从外部条件看,我国社会条件的改善,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深化等等,对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提出了许多要求,同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内部条件看,重视、关心、参加语言应用研究,是我国自古以来语言研究的传统。同时,我们还有了一支良好的研究队伍。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正遇到好时机,在今后时期内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理论和方法方面也会有所加强和完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在理论建设、方法研究、队伍建设及学科的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不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建设的不足,跟我们的语言应用研究工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很大关系。语言应用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启动起来需要一定时间,而要停下来,由于惯性作用也需要时间,所以语言工作有时要适度超前,做好促进工作。对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也跟过去对语言应用的认识不足有关。在方法、方法论建设方面,现在做得不够好、研究不够深入,计量、实验等方法用得较少,还有为方法而方法的情况,采用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不够完整、不够清晰、不够具体,这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存在上述问题,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我国的语言学理论建设有较大局限,科学方法没能很好发展起来。现实中,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比较薄弱。今后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加倍努力。应用语言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队伍建设要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两栖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应该懂语言学又懂现代科技及其他相关学科。学科建设,还要有学科带头人、学术领袖和高层次的学术群体。纵观我国学科发展情况,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领袖起了很大作用。学术群体不一定是地域性的,可以跨地域跨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个性,群体与群体之间是合作的、交融的。我们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空气,要提倡学术民主,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差距较大。应用语言学搞得好不好,要看我们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是学科发展的立足点。 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建设。在1998年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上,许嘉璐先生对应用语言学科今后的发展谈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加强理论建设,二是要使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三是研究人员要实行知识更新。会后,我们讨论了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问题,想组织人员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不久,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共同策划此事。1999年10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了第四次应用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应用语言学教材建设。陈章太在会上作了“关于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陈章太说:“应用语言学在国际、国内建立以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主要方法,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应当编入有关的教材当中;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用语言学在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对它提出的问题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也要通过教材把它总结、肯定下来,以便传授给众多的专业受业者,并促进本学科的不断发展。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成体系的应用语言学教材,更谈不上教材的多样与选择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小的损失和遗憾!摆在我们应用语言学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有利的条件,尽快编写、出版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较高水平的应用语言学教材。”(《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1期)这次研讨会之前,已经策划快一年了。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了总主编、分册主编、策划人员等参加的工作会议。陈章太就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缘起、特色、编写人员、具体要求和第一批书目等问题做了具体说明。计划第一批编写10本,都叫概论。总主编是我们两人。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俞士汶主编《计算语言学概论》,庄文中主编《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陈章太主编《语言规划概论》,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张颂主编《传播语言概论》,李如龙主编《文化语言学概论》,曹先擢主编《中国辞书学概论》,袁晖主编《汉语语体概论》。会议决定成立这套教材编委会,由总主编、分主编和有关人员组成。各分册编者请有实力的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组织编写人员时应注意老中青结合、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结合。每一分册的编写组拟出大纲,其框架和内容经过编委会详细讨论,最后由总主编和分主编审订。会议商定2002年陆续完成初稿,由分主编统稿,总主编审稿,最后由分主编定稿,2003年分期出版。期间又召开了几次编委会,主要讨论全书的内容、写法、体例,及有关的编务,交流各书大纲和编写过程中的问题。编写、出版工作大体按计划进行。这套教材的体例总的来说是统一的,第一章是“绪论”,最后一章是“回顾与展望”。一般每节后面配有思考和练习题,章后附有参考文献,书末附有术语表。各书有自己的内容,但有的内容是共有的,共有的内容在观点和写法上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吧,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可能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由于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所限,这套教材的编写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两年后,我们将根据读者意见和学科发展及教学实际的需要,再进行认真修订。 最后我们要衷心感谢参加这套教材编写的全体同仁,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编写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还应该真诚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有关同志,正是由于他们的最大支持和认真督促,这套教材才能够如期与读者见面。
作者: 刘纯义,赵金铭主编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简介: 《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知识问答》根据《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并结合《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1—2007)的内容依次编制,以一问一答形式协助预算工作者解决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知识问答》对问题的解答通俗易懂,是从事预算工作以及将要从事预算工作人员的必备之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水利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作者: 袁晖,李熙宗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5
简介:应用语言学事实的存在源远流长,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性学科其历史则较短。1870年波兰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应用语言学”这一术语,经过近百年的酝酿、探索,到20世纪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对语言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诸多课题,于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应用语言学才作为独立学科建立起来,6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其标志是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召开和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成立。弗赖斯(C.Fries)、拉多(R.Lado)、弗格森(C.Ferguson)、里弗斯(W.Rivers)等对应用语言学的建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在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及语言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比较先进。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是随着语言学与计算机的紧密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沃古瓦(B.Vauquois)、伍兹(W.Woods)、维诺格拉德(T.Winograd)、海斯(D.G.Hays)、巴希勒(Bar―Hillel)、马丁·凯依(Martrn Kay)等贡献很大。社会语言学在欧、美一些国家先发展起来,拉波夫(W.Labov)、甘柏兹(J.J.Gumperz)、海姆斯(D.H.Hymes)、罗曼(S.Romaine)、特鲁吉尔(P.Trudgill)等人很有贡献,他们以其研究成果及方法论为支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社会上影响较大。语言规划方面,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也比较领先,威因里希(Vreil weinrich)、费什曼(S.Fishman)、克洛斯(Kloss)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国外应用语言学发展很快,但在理论上还比较薄弱,这有多方面原因:一个是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时间还不太长,学科基础不够深厚,理论研究自然比较薄弱;另一个是应用语言学涵盖的内容繁多,不容易进行总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方法论的综合梳理与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研究,将是应用语言学今后在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中国应用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80~90年代,其标志是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成立和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1995年召开“首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会上的学术成果丰富多彩,充分显示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我国应用语言学能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独立学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受国外的影响。这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更加重视应用,强调科学研究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而国外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比较成熟,并成为热门学科,我们引进了这门新兴、实用的学科及国外的先进成果。我国应用语言学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相继成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创办了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等专业刊物,筹备成立学术团体,建立了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并逐步建立了学科基地,在高等院校开设了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了专业队伍,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进入新世纪,我国应用语言学在研究、解决语言应用的实际问题,正确引导我国语言生活,满足社会、文教、科技的需求等方面,应当做出更大的成绩,同时为世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分广义、狭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中国一般取广义的,也有取狭义的。我们取广义的,包括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范围是开放的,具体包括四大部分:一是语言教学,主要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语言规划,主要研究语言地位问题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广义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同社会的关系和语言的社会应用;四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现代科技的关系,例如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相关学科发生关系的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它和本体语言学具有交融性。如,语法学谈语法结构属于本体研究,而谈语法运用就跨界了,谈语法规范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了。应用语言学既注重语言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研究,更着眼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研究;既注重思辨性的探讨,更立足于自然观察、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 正是由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比较薄弱,所以过去国内外有些人认为,应用语言学没有什么理论,它只是对语言学理论的运用。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没有理论怎么能成为一门学科?事实上应用语言学有自己的理论,如交际理论、动态理论、中介理论和人文性理论,尽管这些理论还不够成熟,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交际理论是居总纲位置的理论,是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结合的纽带。交际是一种活动,语言存在于交际活动之中。因此,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是语言的本质。其实人们早就看到了语言的动态性,问题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动态和静态的关系和地位。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很长一个时期里,人们习惯于把静态看作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认为动态是对静态使用的表现。语言的动态理论则认为,物体运动速度不同,速度相对比较慢的叫稳态,速度相对比较快的叫动态,动态是语言的主导方面。而所谓的静态只是为了研究、说明、解释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状态。中介理论一开始是从语言教学中来的,现在不仅语言教学讲中介,社会语言学也重视中介。还有人文性理论。这三者都是语言交际理论下位层次的理论,此外还有层次理论、潜显理论等。与理论相关联的是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有综合的,也有本学科常用的,总体上是兼容的;其实有些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是属于本体语言学或其他学科还是应用语言学的,只是在研究中有时会有所侧重。另外,方法和方法论也有层次,在一个层次里是方法,在另一个层次里它可能又是方法论。应用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决定它的方法主要是兼容综合的。有传统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方法,如比较法,它从本体语言学中来,在应用语言学中也非常重要。应用语言学也有自己比较常用的方法,比如实验法和计量法,这些方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使用。现在就我国来看,实验法在应用语言学中用得不够好。计量法在我国应用语言学中有的用得比较好,但总体上用得还比较少,而国外这方面用得很好。还有调查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用,但应用语言学中用得更多一些。可以说,实验法、调查法和计量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论,特别强调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应用语言学建立的背景是:那时语言教学需要加强,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语言文字工作决策要进一步科学化;语言研究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新兴的交叉学科要进一步发展。语用所就是随着这几个条件成立和发展的,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实际上也是随着这几个条件产生和发展,并为这些条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十多年来与上面几个方面的需要和发展同命运,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命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跟国外相比较,我们的应用语言学比较注意研究各分支学科的实际问题和总规律,而且认为应用语言学不只是理论的应用,本身也有理论。在理论方面,有从国外借鉴而有所发展的,有主要是我国提出的。在分支学科方面,尤其是语言规划、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信息处理等,我们也有许多特点。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一建立,基本上就是取广义的,在研究中跟语言实际紧密结合,力求解决我国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国的语言应用研究还跟本体语言研究密切结合。一个时期我国的本体语言学很受重视,现在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有一批是从本体语言研究中来的,他们兼做本体和应用两方面的研究,这对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十分有利。有比较好的本体语言研究做基础,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好传统,也是我国语言应用研究的一个特点和长处。 近些年来,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这是令人鼓舞的。一门学科的发展,要具备两个相互推动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外部条件;二是及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内部条件。从外部条件看,我国社会条件的改善,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深化等等,对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提出了许多要求,同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内部条件看,重视、关心、参加语言应用研究,是我国自古以来语言研究的传统。同时,我们还有了一支良好的研究队伍。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正遇到好时机,在今后时期内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理论和方法方面也会有所加强和完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在理论建设、方法研究、队伍建设及学科的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不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建设的不足,跟我们的语言应用研究工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很大关系。语言应用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启动起来需要一定时间,而要停下来,由于惯性作用也需要时间,所以语言工作有时要适度超前,做好促进工作。对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也跟过去对语言应用的认识不足有关。在方法、方法论建设方面,现在做得不够好、研究不够深入,计量、实验等方法用得较少,还有为方法而方法的情况,采用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不够完整、不够清晰、不够具体,这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存在上述问题,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我国的语言学理论建设有较大局限,科学方法没能很好发展起来。现实中,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比较薄弱。今后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加倍努力。应用语言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队伍建设要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两栖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应该懂语言学又懂现代科技及其他相关学科。学科建设,还要有学科带头人、学术领袖和高层次的学术群体。纵观我国学科发展情况,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领袖起了很大作用。学术群体不一定是地域性的,可以跨地域跨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个性,群体与群体之间是合作的、交融的。我们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空气,要提倡学术民主,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差距较大。应用语言学搞得好不好,要看我们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是学科发展的立足点。 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建设。在1998年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上,许嘉璐先生对应用语言学科今后的发展谈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加强理论建设,二是要使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三是研究人员要实行知识更新。会后,我们讨论了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问题,想组织人员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不久,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共同策划此事。1999年10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了第四次应用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应用语言学教材建设。陈章太在会上作了“关于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陈章太说:“应用语言学在国际、国内建立以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主要方法,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应当编入有关的教材当中;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用语言学在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对它提出的问题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也要通过教材把它总结、肯定下来,以便传授给众多的专业受业者,并促进本学科的不断发展。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成体系的应用语言学教材,更谈不上教材的多样与选择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小的损失和遗憾!摆在我们应用语言学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有利的条件,尽快编写、出版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较高水平的应用语言学教材。”(《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1期)这次研讨会之前,已经策划快一年了。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了总主编、分册主编、策划人员等参加的工作会议。陈章太就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缘起、特色、编写人员、具体要求和第一批书目等问题做了具体说明。计划第一批编写10本,都叫概论。总主编是我们两人。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俞士汶主编《计算语言学概论》,庄文中主编《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陈章太主编《语言规划概论》,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张颂主编《传播语言概论》,李如龙主编《文化语言学概论》,曹先擢主编《中国辞书学概论》,袁晖主编《汉语语体概论》。会议决定成立这套教材编委会,由总主编、分主编和有关人员组成。各分册编者请有实力的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组织编写人员时应注意老中青结合、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结合。每一分册的编写组拟出大纲,其框架和内容经过编委会详细讨论,最后由总主编和分主编审订。会议商定2002年陆续完成初稿,由分主编统稿,总主编审稿,最后由分主编定稿,2003年分期出版。期间又召开了几次编委会,主要讨论全书的内容、写法、体例,及有关的编务,交流各书大纲和编写过程中的问题。编写、出版工作大体按计划进行。这套教材的体例总的来说是统一的,第一章是“绪论”,最后一章是“回顾与展望”。一般每节后面配有思考和练习题,章后附有参考文献,书末附有术语表。各书有自己的内容,但有的内容是共有的,共有的内容在观点和写法上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吧,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可能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由于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所限,这套教材的编写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两年后,我们将根据读者意见和学科发展及教学实际的需要,再进行认真修订。 最后我们要衷心感谢参加这套教材编写的全体同仁,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编写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还应该真诚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有关同志,正是由于他们的最大支持和认真督促,这套教材才能够如期与读者见面。 陈章太 于根元 2003年4月
作者: 赵金铭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6
简介: 本书不是系统的研究,只是想用简易可行的若干方法,引导初人道者,粗知汉语作为外语可以这样教。入门之后,还要靠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去体味,去揣摩,去创新。套用一句不恰当的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今天,在语言教学法研究中,人们更注重过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过程是组织外语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桂诗春曾说:“在70年代以后,人们认为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方法,后来才发现教学方法只是起局部的作用。”(桂诗春,2005)我们正是本着这种观点,把技能训练与培养,视为一个过程。故而在编写时,无论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训练,还是单项语言技能训练,都按照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1.提出训练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阐释训练的原则问题和侧重点; 2.揭示训练所显示的客观层次,阐释训练由单一到复合,由浅及深,并有序地说明材料的层次,教学的层次,理解的层次; 3.展示训练所应遵循的各个教学环节,诸如,由旧引新,新知导人,讲练结合,理解过程,机械记忆,活用练习等;.. 4.具体给出训练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既有具体教学项目的方法指导,也有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入门。 为了体现上述安排,在叙述过程中,我们尽量少用术语,理论的思考伏在暗线。非说不可,则点到为止。方法也好,技巧也罢,均以实例演示说明之,以便读者可以举一反三,体会个中之道理。...
作者: 赵金铭主编;苏英霞,胡孝斌著
出版社: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 本书是为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编写的汉语口语教材。取名为“路”,是想为学习者探明一条直通获取基本口语能力之路,而避免不必要的曲折。上、下两册共35课。每课由典型范句、会话、生词、注释、语言点例释、练习和补充句子七部分组成。全册共辖日常交际功能项目30多个,生词900个左右,基本语言点和常用词语用法注释100余条。 既然是一门口语教材,就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上。本书以交际功能为纲,以语言点的解释为辅。在语料的选择上,注意语言的实用性与时代特征。所用范句都力求选取汉语中最基本、最常用、最鲜活的部分,并通过日常生活的场景展现出来。鲜活则易于上口,有场景更便于记忆。同一范句又配以若干替换词,目的在于使学习者熟练掌握所学句式,在熟悉的情景与语境中,针对自己所要表达的语义选择恰当、得体的语言形式,从而实现意义与形式合理搭配,为从语义出发寻求句式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于是,在语言的真实性上就要特别讲究。书中的语言应该自然、真实、合乎情理,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而不是人工编造的语言。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尝试。 成年人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的一个特点是对规则的追求,并进而以规则类推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汉语句法虽有规则,却又灵活多变。本书的语法部分既不追求系统性,又不做过多的说明,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有些加入正反例句,通过判断正误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所学语言点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是一本初级汉语的口语教材。对于什么是口语、口语的特点是什么、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何在、如何编写口语教材,以及如何真正体现口语教材的教学特点等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界都在探讨之中。本书谨做些尝试性的工作。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乞使用者不吝指正。
作者: 赵金铭主编;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4
简介:本书是1998年和2002年北京市语言学会年会的论文精选,內容包括语言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兩部分,反映了北京市语言研究者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張志公的“关於语法的再思考”、胡明扬的“《老乞大》单句句式”、李永燧“论民族语、母语和第一语言”、高育花“《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介词”、谢仁友“宋元差比句研究”。
作者: 赵金铭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5
简介:2004年11月20—21日“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举办,是该中心继2001年10月举办“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7月举办“2002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之后,举行的一次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国内学术会议。 会议收到论文54篇。限于篇幅,本论文集仅收28篇,部分已经录用但已先期发表的论文只好割爱。这些论文大致分四组: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论述,崔希亮、赵金铭、陆俭明、胡明扬的4篇论文分别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二是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陈昌来等的10篇论文着重讨论语法问题,另有4篇论文讨论语音、词汇、汉字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收入李芳杰等的5篇论文,涉及教材编写、任务教学法与汉语水平考试等问题;四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收入王建勤等的5篇论文,涉及汉字习得、学习策略等问题。 本论文集冠之以《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一方面是对论文集论题的概括,另一方面也是沿袭“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书系”命名的惯例,并从中体现我们对对外汉语研究的新的期盼。 本论文集是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书系之三,由《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负责编排。感谢商务印书馆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
作者: 赵金铭主编;苏英霞,胡孝斌著
出版社: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本书是为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编写的汉语口语教材。上下册共35课。每课由典型范句、会话、生词、注释、语言点例释、练习和补充句子七部分组成。上册为1至20课。
作者: 赵金铭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教学”,会议收到论文45篇。收入本次会议论文集的论文为30篇,其中3篇为特约稿,以突出本论文集的主题这些论文可分为四组:一是从理论上区分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二是具体探讨汉语口语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三是探讨汉语书面语教学中词汇、阅读和汉字等问题;四是讨论与汉语、汉字认知相关的问题。
作者: 赵金铭主编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支持出版:题名页丛书题: 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书系之一:本书收“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汉字识别与连接主义模型”等28篇文章。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作者: 赵金铭主编
出版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简介:本書特色 語言教學所包含的四個層面本書均有所涉及: (一)服務於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本體研究,包括漢語語音、辭彙、語法和漢字的教學研究; (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 (三)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理論研究,以及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材編寫、語言測試研究; (四)現代教育技術和現代科技手段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本書在內容的編排與取捨上,既體現世界第二語言教學的普遍規律,又凸顯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特異之處。如何提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學品質和學習效率?本書提供了具體方法,是對外漢語教學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