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研究
作者: 赵颖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07月
简介:
文化事业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术语。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的制度设计秉持的是苏联模式,理论指针是阶级斗争思想,文化被当做意识形态斗争工具,完全由国家办、国家管。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有了文化事业,并且也只有文化事业,根本不存在营利性的、遵循市场规律的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市场逐渐成长壮大,中国才有了文化产业。中国的文化产业总体来源于两股源流:一是新生于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二是脱胎于文化事业的文化产业。当下的我国,文化事业将大部分文化职能让位于文化产业,财政不再需要大包大揽,这个过程目前还远没有结束。同时,政府重新进行职能定位,明确其新的职能范围为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保证这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是一个极为有意义的课题。
从国际视角考察,一国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指一国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他指出,一个国家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前者包括诸如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等)、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后者则体现为国家的“吸引力”和“效仿力”,可以超越时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他认为,美国在几十年中利用“软实力”成功地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硬实力”,影响力反倒日趋式微。奈的观点一经问世便迅速成为理论界和民间共同认可的战略决策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国家战略意义,因为,文化事业对打造一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非常必要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事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从其间接效益中体现出来。间接效益来自于依托文化事业的相关产业,如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动漫产业、音像产业、影视产业、其他版权产业、艺术品市场等。上述产业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增长,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文化事业的兴办有赖于公共资金,在当下的我国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使我国的文化事业适应上述社会需要,研究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成为有意义的课题。
本书布局具有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
首先,对文化事业及其财政投入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与界定,奠定本书的研究基础。这包括两部分:一是政府介入文化事业的理论依据;二是我国文化事业及其财政投入的基本分析。
其次,进行现实分析。分析角度有两个:一是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现实状况;二是其他若干典型国家的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经验与做法。本部分以实证分析为下文的构想与建议奠定基础。
最后,展开构想,提出建议。本书的构想包括三个方面,为实现此构想,本书又提出了众多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