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门
作者: 新京报编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简介: 郭德纲,中国相声界的传奇人物,33岁,个子不高,身材微胖,喜欢眯着眼睛笑,籍贯天津,8岁学艺,1995年来到北京。后创办“德云社”,是中国“把相声带回剧场的第一人”。曾经在大栅栏广德楼说相声,后来搬至天桥乐茶馆说相声,每个周末,场场爆满。2006年1月在解放军剧院举行“ 新年相声大会”,一票难求,返场多达22次,新浪网在线直播,有20多万网民在线收看。在赢得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狂热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主流相声界的非议。
他称自己为“非著名相声演员”,与那些在电视上出头露面的“著名相声演员”有意区分。他有自己的网站,自任版主。
在网上搜索“郭德纲”的名字,可以找到2G的相声音频,全是郭德纲的 “钢丝”在现场录制然后又传到网上的。听郭德纲的相声,已经成为很多人每天的功课。
有人称他是“相声界的草根英雄”,但是,他更愿意接受一位知己好友给他的称谓:“雅痞”。
相声是什么?中国人好像都知道。“都知道”的意思是说,反正就这样,没有什么超乎想像力的东西会发生在相声这门“艺术”身上。就好像你早上来到一个国营早餐铺子里,那就意味着你来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必须吃火烧、油条、豆浆的现实,这铺子里只卖这个,要想得到广东早茶极富创造力的五花八门的惊喜,这里没有。
有人说了,相声不是已经“新”了吗?我们也在创新啊。郭德纲说得好,“好比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得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着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啊”。
所以,本书遍访相声界各阶层人士,把相声的生存状态和相声门里的法则做了一个真实的梳理。通过这次梳理,有心人也许能看到我们真实的相声和真实的“郭德纲们”。而我们的“郭德纲们”,究竟怎样才能够不再总是“戗着茬儿”地生存?相声,能不能成为我们生活艺术的常态,而不是变态?这些问题,只能留待“郭德纲们”去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