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19 项 “青苔”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约翰·R·麦克尼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人类自从400万年前出现之后,便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到了20世纪,在这世界环境史上相当挥霍而奇特的100年里,我们改变生态系统的程度、规模与速度均为人类史上首见。许多足以造成生态变迁的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大幅增加、经济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的,当然还有亚马孙雨林的退化、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伦敦的空气污染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
20世纪环境变迁的规模与强度之大,使得许多在过去1000年里仅限于地方性的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使得未来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再也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圣经》有云“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巨变的20世纪,这句话早已过时,太阳底下发生了太多新鲜事。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综观20世纪世界环境变迁的史学力作,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1年度*图书奖及森林学会图书奖。《泰晤士报》将本书评为“优秀卓越的科学作品”,英国近现代史大师霍布斯鲍姆盛赞本书是他“今年读过的极具原创性的历史佳作”,大历史学派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称它是“历史学家明确宣称20世纪是全新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人类世’”。
---------------
见识城邦之见识丛书
《时间地图:大历史,*0亿年前至今》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的年代:1914—1991》
《瘟疫与人》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19*,一战前的世界》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科学的发明:科学革命新史》
《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无义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
【目录】
致中国读者/约翰•R. 麦克尼尔
推荐序/保罗•肯尼迪
作者序
致谢
序曲:一个挥霍世纪的怪象
*部星球运行的律动
第1 章岩石圈与土壤圈:地壳
第2 章大气圈:都会的故事
第3 章大气圈: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历史
第4 章水文圈:水源使用与污染的历史
第5 章水文圈:耗竭、水坝与分流
第6 章生物圈:捕食与被捕食
第7 章生物圈:森林、鱼类与人类入侵
第二部推动变迁的动力
第8 章更多的人口,更大的城市
第9 章燃料、工具与经济学
第10 章观念与政治
尾声:未来该何去何从?
注释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作者序/约翰•R.麦克尼尔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圣经•传道书》*章第9 至11 节
《圣经•传道书》的章节多半来自古人的实用智慧。但时至今日,上面这段话已显过时。太阳底下的确存在着新鲜事。与《传道书》完成时的公元前第三或第四世纪一样,现今人类生活中仍充斥着邪恶与徒劳无功,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至少从这方面来看,人类必须切记现代还是与过去有所不同。
老鼠、鲨鱼及历史
本书是一部环境变革的历史,也是专为环境变革史所写,讲述的是20 世纪全球环境的变迁,以及与人类相关的起因与后果。希望通过接下来的篇幅,说服读者接受下列几个相关论点。*,无论就环境变迁的强度及人为因素的集中程度来说,20 世纪都超乎寻常。第
二,这种生态的独特性,其实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知识的偏好与模式下超乎预期的结果。第三,我们的思想、行为、生产及消费模式乃因应现今环境而生,也就是为了适应现在的气候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biogeochemistry)、20 世纪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快速增长,以及日益快速增长的经济等现象。第四,如果环境产生变迁,表示这些偏好与模式适应性不足。*后一个论点与未来有关,但既然本书以历史为主,在此我就不深入追踪。我还希望借由讨论上述主题说服读者,地球的现代生态史和人类社会经济史必须并列讨论才有意义。
我认为这些论点相当有趣,因为这暗示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正不知不觉地在进化方面走了一步险棋。就生物进化的长期过程来看,*的生存策略就是适应、追求各种维生之道,并使适应力*化。这是因为对于有些物种而言,不论它们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有多强,终究还是会出现一些足以灭种的意外、冲击和重大灾害。如果一个物种能度过足以灭绝其他竞争对手的周期性冲击而生存下来,就等于在进化上大获全胜:因为有充足的开放生态区位(niche)空间供其栖息。对这类优势物种当中的个体来说,能够度过周期性冲击并生存下来,就代表有更多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让它们在空间与时间中散布自己的基因足迹(genetic footprint)。长远来看,人类已凭借其适应力,在生物层面享有极大优势。部分品种的老鼠亦然。
适应力并非在进化上取得优势的*策略。另一策略是尽可能去适应现有环境。如果环境稳定的话,这种策略能维持一段时间。考拉只吃桉树叶,熊猫只吃竹子。这两种动物都追求特殊化,只要有充足的桉树与竹子就好。两亿年来鲨鱼面对大型海洋生物的猎捕、杀戮及食用,仍适应得很好,正是因为尽管海洋历经许多重大变化,还是能充足供应鲨鱼所需的食物。
老鼠与鲨鱼的策略,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约略)类似的情况。数千年来,文化演进塑造人类事务的程度,更甚于生物演进。就像老鼠和鲨鱼,人类社会也在不经意中追求适应力或高度适应的生存策略。例如在法老时期的埃及、封建时期的欧洲或中国历代皇朝,对当时生态(或其他)环境的细腻适应力,成了稳定(请勿与和平混淆)社会秩序的基础。当环境持续不变,这些社会就能持续繁荣,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也因为成功而面临更严重的危机。只有在治理条件维持不变的状况下,才能借由不断微调去适应环境(也就是鲨鱼的策略)而维持优势。成功往往容易成为守旧、习以为常与僵化。但这样的策略并不是不好:它还是可以运作数世纪之久。或者说在以往可能持续运作,因为当时人类还缺乏破坏全球生态的能力。
到了20 世纪,全球生态日趋不稳并因此越来越适合老鼠生存,因而人类社会常须采用鲨鱼策略。我们在不断变迁的环境中极力适应。大约有1/4 的人类,因稳定气候、廉价能源与水源、快速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等条件,而得以享受完全可预见的生活方式。其余绝大多数的人,则只能向往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制度与意识形态,也同样建构在相同的前提上。
这些前提并非不堪一击,但也仅止于暂时。自上一次冰河时期结束后,一万年来地球气候一度少有变化;不过现在却正快速变迁。约始于1820 年的化石燃料时代,廉价能源为其特色之一。除了少数特例,造福众人的廉价水源主要可回溯至19 世纪。从18 世纪中叶起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则约始于19 世纪70 年代。仰赖这些环境条件继续存在,其实是个相当有趣的赌注。在整个20 世纪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场赌注。这并不是一场愚蠢的赌局。当国家与社会必须在高度竞争的国际体系中寻求自保,当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寻求利润与权力,当个体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寻求地位与财富,这场赌局确实相当吸引人。只要眼前的状况持续,持反对意见的人就会失败。所以你不认为这场赌局你会输,除非你眼光够远,或认为现今的环境很快就会改变。而让这场赌局更加有趣的是,现今环境变迁的概率增加,正由于20 世纪人类的所作所为。
两种让人类在生态方面获致长期成就的特质,即适应力与聪明的头脑,让人类在近代建立起以化石燃料为根基的文明,而这种文明对生态极具破坏性,不但注定带来意外的结果与冲击,而且它所带动的变迁只有利于适应力强、头脑聪明者。人类在这场变迁中茁壮、繁衍的速度更甚以往。我们创造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生态知觉障碍机制,有如对其他较弱势物种发动了一场全球性阴谋。但我们其实没有这么聪明。这种永无止境的知觉障碍机制,是人类不知不觉中进行社会进化过程中,数不清的野心行动与各种努力下意外产生的副产品。
在撼动全球生态以利自身繁衍的同时,人类也根据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环境来建构社会。举例来说,现代美国就是建构在廉价能源的基础上。这个策略其实不差:20 世纪大部分时间能源确实相当廉价,而美国就跟其他社会一样完全且成功地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但这样的成功也意味着,一旦环境改变,任何调整只会更加艰难。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都称得上是特别有弹性的社会,就生态而言却是一条鲨鱼。许多具有影响力与权势的美国人已意识到这点,因此着手打造足以维持廉价能源的内政外交政策。看1991 年的海湾战争就知道了。
人类的生物优势或许并未面临严重风险。从物种的角度而言,我们比较接近老鼠而非鲨鱼。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秩序才是许多社会的风险所在。只要我们持续造成严重的生态干扰,严重的社会紧张就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命运(而这种生态干扰与社会紧张都是现代常见的现象)。就这样,地球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紧紧联结,且现今程度尤甚以往,两者缺一均难以理解。
一个历史学家的自白
本书讨论的是人类与环境,而非那些非人为造成或不论起因为何都不可能影响人类事务的生态变化。希望所有想要了解完整的历史背景,以及想从历史脉络来了解环境变迁的人,都会对本书产生兴趣。所有史学家在写作时都有自己的观点与偏见,而这就是我的观点与偏见,本书是以人类为中心。据说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班奇利曾用鱼的观点,以大西洋鳕鱼业为题写作。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出版过《从花的观点看罗马革命》一书,书中的植物主角还会说话。从旅鼠或青苔的观点来写20 世纪的世界环境史,可能会很有趣,但我的想象力不及于此。本书还会略去许多生态变迁,纯粹因为它们与人类历史关联不大。
历史学家主要是对变迁感兴趣。本书将聚焦于出现大规模变迁的时间与空间,省略掉许多持续发生的案例。一望无际的南极冰层、毛里塔尼亚沙漠、加拿大冻原、太平洋深不见底的水域,百年来其实并无太大改变。我对这些案例着墨不多,而会多讨论印度尼西亚的森林与伦敦的空气质量。这意味着我在环境变迁案例的选择上有很严重的偏颇。研究工业革命或班图人大迁徙的历史学家亦是如此:变迁通常要比长期现象更加吸引人。
现代有关环境的著作,通常会以好坏来评价变迁,却鲜少透露评断的标准。在许多案例中,我将避免以此方式评断,因为环境变迁往往有利于某些人却对其他人有害,对有些物种有益却对其他物种有害。我将尽可能解释某种发展对哪些人(或事物)有害,又对哪些人(或事物)有益。如果它终究不利于所有生命形态,我将放弃所有努力,以超凡的客观态度将之定义为退化、掠夺、毁灭之类的行为。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Murray-Darling basin)的盐化就是一种退化。读者可以自行思考,美国森林遭到砍伐的现象是好是坏?也希望读者能思考:这好坏又是针对谁的标准而定?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取决于以谁的利益为主(巴西农场主人、农民、橡胶采集工、美国印第安人等)、如何评价砍伐森林在全球大气变迁中的角色,还有对全球变暖前景的看法、对亚马孙地区生命形态逐渐灭绝的重视程度、它们的基因信息及其在周遭生态圈中所扮演的角色。还得看牵涉到多少亚马孙区域、森林砍伐的速度,以及土地使用模式与相关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决定答案的因素,而且还不止于此。在这样复杂的状况下,我将尝试勾勒出环境变迁的冲击,但也让读者自行判断到底是好是坏,是进步抑或退化。对那些不喜欢把问题复杂化、偏好简单道德标准的人而言,本书是令人失望的;对那些喜欢用金钱这种简单量化方式的人而言,本书是令人失望的;对那些不喜欢独立思考的人,本书特别令人感到失望。希望经过这番筛选,还会有许多读者愿意继续读下去。
---------------
(三)都会的故事
1900 年之前的空气污染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所制造的空气污染只能算是些许尘埃。接着在50 万年前人类驾驭了火,点亮了地球景观,也将其他气体释放到大气层中。尽管我们对火如此投入,但对大气的影响仍然有限。大气仍由千万亿微生物稳定的作用及偶尔出现的大规模火山爆发等自然过程所支配。
当人类占据洞穴,开始燃烧薪柴取暖煮食,室内污染就此开始。几千年前人类居住过的洞穴,壁面都因烟雾堆积而染色,当时穴居人应该因为暴露在烟雾中而饱受肺部与眼部疾病困扰。旧石器时代木乃伊的共通点就是染黑的肺部。人类开始建造住所后,通常还是无法解决通风问题,(或许是因为要驱赶蚊虫)只好住在一片室内烟雾中。
当时一些因污染所造成的健康影响,数千年后仍如影随形。
只有城市会造成后果严重的户外空气污染。早期的城市和现代一样,会因为腐烂的肉类、食物和粪便而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被臭味笼罩的城市因为无法清理这些令人不快的气味源头,可能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古埃及文献记载了一个实例:赫尔墨波利斯(Hermopolis)的居民因为受不了城内的气味,宁愿向围城的努比亚(Nubia)人投降。古代的都市烟雾甚至染黑了大理石,不但让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这样的古典作家们抓狂,古代犹太人也因此制定大量相关法律。初期空气污染史乃以烟雾和煤烟为主,而非微量气体。
古代冶金术带来了新的污染物,其中有些会在海洋与各大陆之间漂浮,这是区域性污染的首例。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采矿与冶金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色诺芬和卢克莱修的说法,来自阿提卡地区银矿的有毒气体损害了人类健康。[8] 铜与铅是主要的金属污染物。在罗马时期,瑞典、瑞士的沼泽以及格陵兰的冰核(ice core)都有可观的铅沉积物,约为背景比较值的10 倍。检验格陵兰的冰层后发现,工业革命前铜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气体数量曾两度上扬,一次是古地中海区引进钱币铸造之后,另一次则是中国宋朝年间(960—1279)经济市场化加强导致铜产量飙升。低效率的冶金技术,会让高达15% 的溶解铜有毒气体进入空气中。尽管当时铜产量不到现代水平的1%,罗马与宋朝时代铜的有毒气体总排放量,约为20 世纪90 年代的1/10。区域性(其实占了地球一半)的空气污染约有2500 年的历史,至少就铜的有毒气体排放量而言,1875 年以前的严重程度均不亚于古
罗马与宋朝时代。都市的空气污染随都市规模与人口密度而有所不同,端看当地的工业活动,特别是燃料的使用。由于公元1000 年后中国、地中海盆地及西非加速都市化,大量人口居住在烟雾与煤烟当中。哲学家兼物理学家迈蒙尼德(Maimonides,1135—1204)曾游历从科尔多瓦(Córdoba)到开罗等诸多城市,他发现都会的空气“停滞、污浊、厚重且雾茫茫”,并且认为这会使都市居民“理解力迟钝、智力不足及记忆缺陷”。
运输不便也限制了都会空气污染的程度:大部分需要燃烧的工业,例如瓷砖、玻璃、陶器、砖窑与冶铁,都设立在靠近森林的地方,因为大量运输燃料通常代价昂贵。因此大部分的工业污染只会弄脏人迹罕至地区的空气。海港城市有时会出现例外,因为可通过船只以更低廉的价格运送木材或木炭。因此,威尼斯才能靠外地的木料供给,长期维持玻璃制造工业。中国的城市也曾因为水路运输系统发达而经历过严重污染,例如宋朝的首都开封。但多数都会空气污染主要源自粪便或木头等家用燃料,有时还有无烟的木炭。
缺乏薪柴的海港城市,可改用煤炭作为家用燃料。13 世纪的伦敦就少量改用煤炭,16 世纪比例更高,将当地的空气污染史带入新的一页。家用煤炭让17 世纪的伦敦空气一片煤烟,好似人间地狱,天色雾蒙蒙有如身处火山中—致命的烟雾侵蚀铁,损害所有会活动的物体,
所到之处都覆盖上煤烟;损害居民肺部其致命程度之深,几乎没人能逃过咳嗽与肺病之苦。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炉床及烟囱数量增加,伦敦的空气质量仍然未见好转。英国诗人雪莱记录了这个有如炼狱的景象:
伦敦有如地狱,
一个人口稠密又烟雾弥漫的城市。
同时期的诗人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 )也不喜欢伦敦的空气,因而在1808 年的诗作中将之描述成“沼泽雾气、炊烟、煤烟和碎马粪的混合物”。
1780 年后煤炭崛起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燃料,污染的天空开始在英国其他地区萌芽,*后甚至向外扩大。1870 年英国约有10 万台以煤发动的蒸汽机,不断喷出烟雾及二氧化硫。英格兰中部成了著名的“黑乡”(Black Country )。韦尔斯的斯旺西(Swansea)谷区铜冶炼工业产生的酸雨,破坏了植物生态。居民也深受其害: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有将近1/4 的人口死亡与肺部疾病有关,大部分为支气管炎与肺结核,而这些疾病多半因为以微粒为主的空气污染而加剧,有时正是因为空气污染而染病。空气污染在维多利亚时代夺去英国人性命的数量,粗估约为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平均数字的4~7 倍。
1900年以来的空气污染
20 世纪空气污染史有黑暗面也有光明面。现代空气污染诸多原因当中,*重要的当属燃烧化石燃料。在1900 年,空气污染多由燃烧煤炭所造成,让天空中充满了烟雾、煤烟、二氧化硫与各种气味难闻的物质。煤造成的污染来自工厂烟囱及家用烟囱。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汽车尾气管挑战了工厂烟囱及家用烟囱的地位,到了1990 年,道路交通已成为“全球*的单一空气污染来源”。污染的历史与工业化及汽车普及的历史亦步亦趋。
以燃煤为主的工业化从英国开始向外扩张,也随之带来空气污染。19 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并以钢、铁及化学物为主,还有取之不尽的煤炭。烟囱工业在欧洲成功崛起,其中尤以比利时与德国*盛;美国则有宾夕法尼亚州及俄亥俄州;沙皇时代的俄国以乌克兰为*;日本则为大阪附近。1800—1920 年间,以燃煤为主的工业也在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面积较小的孤立地区开始发展。20 世纪10 年代和20 年代,北美与欧洲城市开始出现靠燃煤发电的输电网。在这些地方,烟雾、煤烟和二氧化硫笼罩了工业地区。
许多人对此表示反感,尤其是负责操持家务和清洗床单的女性,但随着空气污染带来的繁荣景气,即便引发反对声浪还是相当值得。
匹兹堡地方政府要员及产业工会会员、德国工业领袖,还有俄国大臣,都认为不断冒烟的工业烟囱是进步、繁荣与权力的象征。正如芝加哥商人伦德在1892 年所言:“烟雾是工业祭坛上所焚烧的香。这在我看来很美。它代表人类正在改变大自然力量的潜力,让人类生活更为舒适。”日本*个大型钢铁城八幡,也在市歌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滚滚烟雾弥漫天际
我们的钢铁厂,雄伟无人能比
八幡啊八幡,我们的城市!
以燃煤为主的工业化脚步,一直持续到1920 年。这股趋势在欧洲及北美继续发展,但其他地方的成长更快。1929 年之后苏联实施*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因此以惊人速度迈进。斯大林巩固对东欧的掌控之后(1946—1948 年),高度能源与污染密集的苏维埃式工业,在1948 年到大约1970 年间扩散至波兰、捷克与匈牙利,同时也将触角伸至西伯利亚领土。日本约在1950 年再度展开工业化,虽对石油依赖加深,但仍以煤为主。20 世纪60 年代与70 年代,钢铁、造船、化学及其他高耗能的产业也在东亚其他地方崛起,尤其是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以及1978 年后的中国大陆。在1980 年前,上述地区可以说完全不重视空气污染管制。
家用炉床及鼓风炉也都烧煤。随着都市人口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运输方便的燃料来取暖及煮食。都会家庭因为住处不易取得薪柴而选择燃煤,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步上伦敦的后尘,以煤炭作为主要的家用燃料。西欧与北美东部城市也在1850 年后开始转向煤炭。1890 年后则轮到中国与美国中西部城市。家用炉床通常燃烧效率极差,不但烟囱中有大量煤烟与烟雾,也会排放到安装有暖气的房屋里面。同时在工业与家用上使用煤炭,造就了污染严重的煤炭城市,比如伦敦、匹兹堡及大阪。
20 世纪地方及区域空气污染背后第二只主要推手就是汽车。尾气管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其中有些会与阳光作用产生烟雾,有些则会使酸雨加剧,1921 年之后甚至产生铅。[25] 汽车普及的过程中曾三度出现铅数量大幅上扬。*次发生在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当时由于装配生产线的新科技,让数百万美国人买得起汽车。一直到1950 年,美国开车人口仍占全球半数以上。汽车也在西欧变得相当普遍(1950—1975)。以日本为首的东亚汽车普及化则仍在进行当中(1960 年迄今)。
1997 年中国仅有200 万辆汽车。全球机动车总数量在1910 年不到100 万,在1930 年达到约5000 万,到了1955 年便超越了1 亿辆,1985 年更达到5 亿辆。1995 年全球共有7.77 亿辆小汽车、卡车及摩托车。
除此之外,人们开车的次数也日渐增加。在美国,汽车行驶总里程数在1950—1990 年间增长4 倍(达1.9 万亿英里)。所幸20 世纪70 年代汽车燃料效率提升,新科技也有助于降低尾气的排放量。一氧化碳与铅的排放量大幅下降。但汽车仍继续排放其他污染物,举例来说,大气中多出的二氧化碳中即有5% 来自汽车。
20 世纪工业化与汽车普及快速发展,空气污染总量却可能没有同步恶化。特别是在1945—1980 年间,许多城市大幅改善了空气质量。这其中有三重原因:经济、政治与地理。
首先是经济因素。1920 年后全球燃料组合变得比较干净。石油在许多应用面均取代煤炭(以英联邦皇家海军为其中首项大宗),而这股风潮始于1910 年,到1950 年后更是明显。这主要源于价格因素:美洲与中东开发出大型油气田,加上油管与超大油轮等基础建设,价格在1945—1973 年间开始下滑。至于家用暖气、发电等其他用途,石油与天然气也取代了煤炭。另一个较不重要的因素是水力发电、核能等其他形式的商用能源崛起,进一步降低了煤炭的重要性。这股因为价格而带动燃料价格下滑的趋势,降低了来自工厂及家用烟囱的污染物,但并没有减少来自汽车尾气管的废气。
其次,污染在政治上所引发的反弹也收到效果。公民针对工业污染所发动的零星抗议是全球各地工业化的一部分,但在20 世纪40 年代以前,这对减少污染成效不大。圣路易市在1940 年成为*个成功采用降低空气污染政策与技术的城市,这一做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普及。政治压力主要通过立法与新科技抑制了污染,而这股风潮主要发生在1966 年后的美国、1970 年以后的西欧与日本、1980 年以后的韩国,还有1990 年之后的东欧。通过政治减少空气污染,影响的范围包括工业烟囱、家用烟囱及汽车尾气管。
*后,地理方面的变化也减少了污染对人类的影响,甚至减少了污染总量。长久以来集中在少数邻近煤矿与铁矿地区[例如美国宾州西部或德国鲁尔(Ruhr)地区]的能源密集产业,在1960 年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除此之外,这些产业开始从城市外迁至工业区或
“绿化区”(greenfield),这样污染所能影响的人数较少。当然,迁厂并不能降低整体污染水平,而且会对过去污染所未及的生态产生危害。只有从人类、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角度来看,才会觉得污染降低了。经济、政治及地理的变革结合之下,为空气污染这片乌云带来了一丝希望。
某些案例降低铅排放的成效相当惊人。1921 年,化学工程师托马斯•米奇利(Thomas Midgley ,第3 章将有更详细的介绍)发现把铅加入汽油能提高燃烧效率,防止发动机敲缸。两年后,被*家销售商称为“上帝的礼物”的含铅汽油在俄亥俄州达顿(Dayton)上市。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汽车大约消耗了25 万亿兆公升(约合6 万亿加仑)的含铅汽油,其中1/3 出自美国。尽管1920 年起舆论表示关心,政府也开始调查,但通用汽车与杜邦[DuPont,旗下合资子公司生产四乙铅(tetraethyl lead)]仍设法阻挠,因此美国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才针对汽油添加铅制定法规。但医学研究早就显示,多数美国人血液铅含量升高,而且这些铅都是来自汽油。类似的发现引发苏联在1967 年于大都市禁止含铅汽油,对苏联来说是少见在环保方面领先全球的做法。1970 年美国下令,1975 年前加油站必须出售低铅汽油。日本企业率先针对美国这项法令而调整业务,从1972 年起将汽车发动机改为适用低铅汽油。日本在1987 年禁止含铅汽油。因为相关制造商提出诉讼而延误,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期才渐渐禁用含铅汽油。西欧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也遵循此一做法,其他国家则要到20 世纪90 年代。
1977—1994 年间,美国空气中的铅浓度减少了大约95%。通过检验很快就发现美国儿童血液中铅浓度大幅降低。历来测得*的空气中铅浓度并非来自美国,而是20 世纪80 年代的曼谷、雅加达与墨西哥市。非洲与中国因为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末仍在使用含铅汽油,都市儿童血液中铅浓度足以造成各种健康问题。全球大气中铅污染浓度下降的速度,则落后于美国及日本。
1945 年后,富国大幅降低了都会中的煤炭烟雾、煤烟和灰尘;1975 年后,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与部分其他污染物也都适度减少。这是因为从用煤转为使用石油(约在1920—1970 年),以及节能防污等相关法规(主要在1970 年之后)。20 世纪初期在苏格兰工业之都格拉斯哥,污染烟雾严重时报社编辑甚至必须为讣闻版预留版面。直到1950 年,格拉斯哥人每年仍吸入大约两磅的煤烟。但到了1990 年,格拉斯哥已将黑烟、煤烟与二氧化硫污染降低了70%~95%,几个其他煤炭城市也创下类似佳绩。虽是一大成就,这一线曙光仍只局限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大洋洲及日本等地20 个富国,只占全人类的1/8。
测量污染的方法充满地雷。忽略重要的警告,我估计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地方与区域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约为1900 年的5 倍。在西方与日本,20 世纪60 年代末期之后空气污染水平开始下降(黑烟则于20 世纪40 年代之后)。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些国家是全球空气污染的大宗,1950 年之后则改为东欧,1970 年之后是东亚及比重较低的拉丁美洲,因此20 世纪末全球空气污染仍持续加重。表2.3 包含了这项粗略估计所根据的部分数据。
煤炭城市
有两个极度依赖煤炭的城市后来戒掉了这种燃料,就是一度被称为“雾都”(Big Smoke)的伦敦,以及绰号“烟雾之城”(Smoke City)的匹兹堡。
伦敦空气污染的历史极长,甚至可回溯到13 世纪燃煤首度在伦敦家庭间普及。伦敦向来以雾著名,一部分就是因为燃煤烟尘所造成。1952 年12 月4—10 日的一周期间,伦敦发生了全球纪录中*严重的空气污染灾难,造成4000 人提早死亡。图为河岸街(the Strand)街景,中午时分即为硫黄烟雾垄罩。几年之内,伦敦大部分燃料都改为石油
伦敦
伦敦是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全球*的城市(1900 年人口660 万),这个不断向外扩张的大都会里有数十万个烟囱、数千台蒸汽机,全部都烧煤炭。当时无人仔细监控空气污染,但从伦敦降雾(污染为部分原因)的频率来判断,1870—1900 年的空气质量应该是*恶劣的。
1873 年的一场雾让人看不清前方路面,有些人因此误坠泰晤士河。这一期间有几千人因伦敦的雾而早逝,仅1879—1880 年间冬天就有约3000 人,大多是因为肺部状况恶化。虽然1892—1948 年间并无因降雾致死的记录,但1909 年格拉斯哥却有一场雾造成1063 人死亡,此外1930 年比利时列日附近河谷,则在数日内有70~100 人死于严重污染。减少黑烟的行动在伦敦有所进展,直到1950 年都一直是反污染行动的焦点。伦敦都会区不断扩张,加上工业燃烧效率提高,均有助于分散及控制污染。但改革者不去碰触燃煤的家用炉床,因为它对于1950 年前英国人的重要性,就好比汽车之于现代美国人。1945 年,部分政府机关试图趁战后伦敦重建之际,建构一个无烟城市,乔治•奥威尔却以热切的形容词为炭火辩护,说它是生而自由的英国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1952 年12 月4—10 日一场大雾夺走伦敦4000人性命,煤炭这种燃料因此步入绝路。严寒气候加上空气停滞,有上百万烟囱的黑烟盘绕在伦敦街道上方达一周之久,能见度几乎等于零。连健康的人都呼吸不顺,肺部有病的人常感觉命在旦夕。在20 世纪,只有1918 年一场流感疫情带走的人命数量可堪比拟。公众的抗议引发政府调查,*后造就了1956 年的《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大力规范家用煤炭黑烟。这使伦敦逐渐转向瓦斯与电热。伦敦断了对煤炭的依赖后,1956 年以后几乎没有黑烟问题。当地的硫排放尽管到1972 年才加以规范,也降低了90%(1962—1988 年),主要是因为改用其他燃料。20 世纪60 年代后,伦敦空气质量受到汽车尾气的影响远超过烟囱排放。
讽刺的是,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后变得干净的空气,使得更多阳光能够射进城市街道,与汽车尾气排放交互作用后形成光化学烟雾。伦敦人对开车权利的感情,不亚于奥威尔对煤炭炉火的感情。
匹兹堡
1850—1900 年间,美国许多城市根据煤炭来打造能源系统。圣路易及芝加哥利用南伊利诺伊州的烟煤(bituminous coal ),匹兹堡及辛辛那提则仰赖宾州西部矿藏。这些城市都有污染问题,自1868 年起便开始制定降低烟雾法令。但这些措施仍无法满足需要,1940 年以前每个地方仍为烟雾及硫污染所苦。1861 年丽贝卡•哈丁•戴维斯(Rebecca Harding Davis )在其短篇小说《炼铁厂人生》(Life in the Iron-Mills)一开头便写道:
阴暗多云的一天:你知道炼铁城市是什么样子吗?天还没亮天空就往下沉,污浊、无力且纹丝不动。这座城的特色就是黑烟。它会突然从炼铁厂的大型烟囱中缓缓冒出,然后落在泥泞街道上黑漆漆、黏糊糊的水坑中。码头上的黑烟、小艇上的黑烟、黄色河水中的黑烟,房屋门面、两株凋零的白杨木,还有过往行人的脸上,都黏着一层油腻的煤烟。
这段描述反映了戴维丝在西弗吉尼亚州惠灵(Wheeling)所度过的年轻岁月。1919 年记者沃尔多•弗兰克(Waldo Frank )这样描述芝加哥:“充满煤烟的天空不断下沉。天空就像一块污渍:空气中满是流动的油脂与黑烟。这片脏污的落尘覆盖了草原,像黑色的降雪,一场不停息的风暴。”惠灵、芝加哥,还有其间众多工业城市,数十年间都因为煤炭黑烟而窒息。匹兹堡则是其中*严重者。
匹兹堡在1758 年首度采用煤炭,当时它只是英国人在美洲殖民地屯垦区边缘的一个小型要塞。丰沛的煤炭供给让人舍木材而选择煤炭。南北战争结束时(1865 年),美国有半数的玻璃与四成的铁来自匹兹堡地区的阿列格尼(Allegheny)。1866 年有人造访当地看到黑烟后,形容这个拥有10 万人口的城市是“一个掀了盖的地狱”。接下来第二次工业革命降临匹兹堡,钢铁业也就此起飞。1884 年,这座人口30 万的城市共耗掉300 万吨的煤,相当于全国的5%。1887—1891 年的四年间,来自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天然气一度使得匹兹堡煤用量下降,当地天空也干净起来。但天然气供给用罄后再度恢复用煤,钢铁业兴盛的匹兹堡也随之扩张,黑烟再度死灰复燃。即使像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 )这个因经营燃煤钢铁厂而成为全球*富豪的人,也曾在1898 年抱怨黑烟。降低黑烟的法令效果不彰。从19 世纪90 年代到20 世纪40 年代初,匹兹堡成了一座加盖密封的地狱。
对于匹兹堡的空气而言,战争同时是地狱也是救赎。1940 年及1941 年,在军方命令下钢铁产量大增,而且不论老旧或效率太低,所有堪用设备均须上阵,一开始便让匹兹堡的黑烟与污染问题雪上加霜。但1940 年圣路易在工程师、市民及政府通力合作下制定出有效黑烟防制法的前例,匹兹堡也起而仿效。[41]1941 年底当地通过类似法令。战争期间暂停实施,在煤炭利益团体、矿工联合会和铁路业者的反对下,法令仍于1946 年从工厂开始实施,1947 年则扩及家庭。匹兹堡改用比较干净的无烟煤、石油及以管道自德州输入的天然气。蒸汽火车头与内河船只也都改用电力或柴油。到了1953 年,匹兹堡的空气比南北战争后任何时期都要干净,可能除了1887 年与1891 年以外。20 世纪50 年代与60 年代,匹兹堡的空气因为严格法令及更有效率的燃料使用而持续改善。接着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过后钢铁业垮台,造成工厂关闭且人口下滑,而匹兹堡也不再是*的制造业重镇,因此空气越来越干净。1985 年,有份周刊还评定匹兹堡为美国*宜居的城市。
伦敦与匹兹堡都经历过1900 年或1930 年当时居民所无法想象的转型。两者的转变约发生在同期,部分出于巧合但并不尽然。两地的转型都必须有替代燃料,这样才能造就清洁的能源系统而无须在经济上有所牺牲。转变过程中当然有人受害—煤炭货运工、烟囱清洁工、
洗衣业者,却也造福了油管安装工人、电工及电器销售员。都会能源正如伦敦、匹兹堡和其他工业城市,纽约直到1949 年仍在使用煤炭,市内有数千座家用与工业用烟囱。图为帝国大厦顶楼东南方的景观。1970 年纽约也追随圣路易和匹兹堡,开始停止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纽约人的呼吸也较为顺畅。系统发生如此变革的数十年后,煤炭工业仍在英国与美国宾州存活了下来。两地都是因为分散化有利转型,也就是汽车普及后人口移至郊区。尽管整个集合城市区域并未大幅改变,但两个城市的人口都渐渐流失:伦敦人口高峰出现在1940 年,匹兹堡则于1950 年达到高点。美国与西欧数十个煤炭城市都依循着类似模式,数千万都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
烟雾城市
“烟雾”(Smog)是在1905 年由伦敦一名医生首创的名词,指黑烟(smoke)加上雾(fog),后来泛指任何由污染所引起的霾害,特别是阳光与氧化氮或碳氢化合物的交互作用。(我将以此限定意义使用此一名词)。这些污染物,也就是烟雾的前身,主要来自汽车尾气。但它们也可能来自燃烧生物量或工业燃烧。在阳光下这可能产生臭氧,也就是烟雾中*麻烦的成分。烟雾会造成人类眼部不适及肺部问题,也会损害植物。
地理因素对烟雾的形成也相当重要。它只会在日照充裕的地方产生,如有地形与风向配合使得污染物无法扩散,则情况更为严重。因此,阳光充足且四周有山的盆地城市*容易产生烟雾。墨西哥市就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其次为只符合地理标准的圣地亚哥、洛杉矶、雅典、
德黑兰、成都和首尔。
洛杉矶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让人类在20 世纪40 年代初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严重烟雾被误认为是日本发动的毒气攻击;不久之后,烟雾成了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笔下小说等洛杉矶文学中经常出现的特色。自此之后,这就成了南加州*热门的申诉原因及政治议题。
当地的地形与历史共同造就了这个问题。洛杉矶是一块小型的海岸平原,三面环山。这里每天都有海风吹拂,常会将前一天的污染吹回市区内,且经常出现逆温现象(thermal inversion ),让污染无法向高空扩散。如果不是化石燃料时代廉价能源的特色,美国西南部就不会出现大都市或烟雾的问题。廉价的能源及水源,让大洛杉矶地区人口从1900 年的10 万增至1930 年的140 万,1960 年又上升至600 万。建设于1920 年后的美国城市,都是因为汽车大量普及而兴起,其中尤以占地广大、公路密布的洛杉矶为甚。20 世纪40 年代,洛杉矶就像其他几个美国城市,开始拆除大众火车系统好让位给汽车。洛杉矶的汽车数量在
1950—1990 年间增加了4 倍(达1100 万辆)。洛杉矶这个为了汽车而打造的城市,成了*适合制造烟雾的场地。
烟雾在20 世纪40 年代成为政治议题。《洛杉矶时报》清圣路易反烟雾活动主帅雷蒙德•塔克(Raymond Tucker ),针对空气污染问题发动媒体攻势。1947 年洛杉矶成立空气质量委员会,开始规范炼油厂、工厂,*后甚至扩及汽车。到了60 年代,上千万居民一年当中受烟雾困扰的时间至少有好几百天,阻碍了至少80 公里(50 英里)范围内的树木生长。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法规更为严格,尽管汽车数量增加,洛杉矶盆地的臭氧与烟雾因此减少了大约一半。不过在1976 年,四天之中仍有三天的空气质量达到官方所设定的危害健康水平。在20 世纪90 年代,洛杉矶烟雾对健康仍是一大危害,成为美国*严重的都会空气污染问题。
雅典
雅典城建于汽车问世之前2500 年。但当地还是有很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数十年来雅典人称之为to nephos (希腊语中“云”的意思)。这个城市三面环山,另一面则靠海。春秋时节常见逆温现象。和洛杉矶一样,雅典也有适合烟雾形成的晴朗气候。
1834 年雅典成为希腊首都后,逐渐发展为现代城市。1830—1920 年间人口从1.5 万增长到50 万,接着因为希腊在安纳托利亚(Anatolia)军事行动失利后难民涌入,雅典人口因此倍增。20 世纪60 年代初人口达200 万,在1980 年突破300 万时,海洋与山区之间的所有土地都住满了人,占全国人口的1/3。
大雅典地区素为希腊工业重镇,特别是在比雷埃夫斯(Piraeus)附近。涂料、纸类、化学、制革、钢铁、造船等众多工业,1960 年以前占希腊工业半数比重的工业都挤在这一首都地区。多数工厂规模不大,未登记注册且能源效率低。凭借着雅典西区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动力的发电厂,1950 年后电气化出现倍数增长。
家用暖气也是造成污染的来源之一。1920 年雅典人仍以烧柴与木炭为主,但后来逐渐仰赖进口煤炭,直到1931 年爆发经济大萧条。后来又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希腊内战(1940—1949 年)搅局,希腊人才改以进口石油及本地产褐煤(lignite,一种相当肮脏的煤)作为主要能源。在1965 年以前,工业与家用烟囱为雅典污染的*来源,以黑烟及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物。但这还不是*糟糕的时代。
1955 年后汽车大举入侵雅典。雅典的地铁(为全球*早的地铁之一)直到1997 年都只行驶一线:因为对大部分的雅典人来说,没有交通工具比得上地面运输。1965 年当地有十万辆汽车,到1983 年达到百万。由于希腊人不常换车,当地车辆多半是老爷车,在雅典明亮的阳光下排放出特殊的烟雾成分。由于都会增长超过预期,造就了有如迷宫的街道模式,交通因此经常堵塞。午睡的传统代表雅典每天有四次交通尖峰。1975 年,不管任何时段,雅典街上的汽车多半停在空档,发动机空转等待交通净空。20 世纪90 年代末期,雅典公交车(多半进口自东欧)成了恶名昭彰的污染来源。种种情况都让每辆汽车的平均废气排放量达到*。
至少从20 世纪30 年代起,[51] 雅典偶尔会有霾害阻绝能见度的现象,但“to nephos ”只出现在20 世纪70 年代。烟雾及二氧化硫含量确实在1977 年后下滑,相关规范造成了不小的政治挑战。但烟雾的问题仍旧存在,而且1975 年后雅典经济景气大好,以致多数家庭有意购车,问题因此加剧。*惨的一次发生在1987 年一波热浪来袭,死亡人数因此增加约2000 人。20 世纪80 年代末的臭氧含量,是1900—1940 年期间的两倍。控制汽车数量成了比抑制烟雾与硫排放更为严峻的政治挑战。
To nephos 在1981 年大选期间成为希腊政治议题,当时社会主义党派(PASOK )竟承诺要在三年内根除空气污染问题,希望借此骗取选票(仅占雅典选区一小部分)。社会主义党获胜后限制工业燃料使用(1982 年)、引进低铅汽油(1983 年),并制定法令规定依车牌号码奇数或偶数排序,每隔一天才能开车进入市中心(1983 年)。富有的雅典人以购买第二辆车来应对。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检查排放量。一连串措施仍嫌不足,部分原因是雅典地理条件不佳,另一方面是因为反污染规定执行不力。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雅典的烟雾是洛杉矶的2~6 倍。
洛杉矶、雅典或其他地方的都会烟雾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是因为多数市民宁愿开着车吸入烟雾,也不愿限制开车而享受较少的烟雾。这个问题之所以挥之不去,也由于居民在以下两方面选择不多:当地公共运输系统不佳,汽车发动机技术也还不完善。
作者: 葛雷哥莱青山著;王丽芳译
简介:只有精打細算的京都人 才認可的物超所值的旅遊景點和超讚好物! 漫畫兼插畫家作者葛雷哥萊青山, 最新漫畫散文《在地京都人帶你超值遊京都》 點出六大超值京都的祕訣: 超值商店+超值小吃+超值紀念品+超值餐廳+超值景點+超值散步路徑~ 詼諧獨特的手繪風+私房嚴選照片, 《在地京都人帶你超值遊京都》將帶你直擊京都觀光名勝20處+魅惑風景8區! 京都在地人才知道必「吃」、必「看」、必「逛」的景點: 印度?音樂劇3D化!?「三十三間堂」 京都人也覺得像是來觀光「高台寺」 為了早市住一晚「大原三千院」 當然要選每月21日「弘法」廟會「東寺」 盛開的梅花樹下扮演「紅天女」「北野天滿宮」 祈求良緣,享受甜點「下鴨神社」 庭園裡有巨鯉和鱉的超人氣「平安神宮」之外, 還有滿滿的食、觀、買情報。 《在地京都人帶你超值遊京都》的「超值京都之旅」三大標準: ?不但走訪馳名中外的觀光聖地,還有內行人才懂的玩法 ?因為是精打細算的京都人的嚴選情報,不必擔心買貴了 ?從口袋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有「花在刀口上」的感覺 京都出生,整整在京都生活26年的漫畫兼插畫家作者葛雷哥萊青山,充分養成京都人勤儉持家的個性。你可以選用葛特別精心調配的「初遊京都型」、「氣質少女型」、「休養生息型」三種旅遊方案,也可以選擇單點突破: ?在「智基院」感受自己身處在大盆栽裡 ?屬豬的人和豬迷的夢想樂園「禪居庵」 ?受理日本超沉重願望,想切斷孽緣必去的「安井金比羅宮」,一出去還就是賓館街喔!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在「大原三千院的早市」以合理價格入手所費不眥的鯖魚壽司和京野菜 ?探訪京都最舒適的地點「出町三角洲」,看看是不是跟葛一樣在鳥界享有超人氣地位 ?拜訪「銀閣寺」時,是不是跟葛一樣蠢蠢欲動,按耐不住想在天鵝絨般的青苔庭園滾滾滾 ?距離京都車站超近的免費光觀景點「東本願寺」、「西本願寺」 閱讀《在地京都人帶你超值遊京都》「和外地人一起逛京都」單元後,你對京都不再只是皮毛似的瞭解,你會知道去哪裡可以遇到「京都三大水汪汪人物」,三人都有著好像不會眨眼的大眼睛,完全不曉得他們心裡在想什麼,跟京都人一模一樣。在「東大谷祖廟」的「萬燈會」上,目睹萬盞的飄搖燈火,感受京都人的靈魂寄託在燈籠裡的意義。還揭露京都人絕對不會寵壞店員的特性,他們為什麼覺得坐公車不用排隊的想法,還有明明是京都人,為什麼看自家寶物還要花錢的抱怨真心話。 網路上旅遊資訊雖然很多,但需要你花時間、動手指頭才蒐集得到。 只要擁有《在地京都人帶你超值遊京都》超級實用的京都導覽書,就可以放輕鬆! 適合給計劃去京都旅遊的人,也推薦給沒辦法出遊, 但同樣可以享受邊看邊欣賞京都人不為人知的生活百態!
作者: 袁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矿难中失去双眼的老人,整张脸变为了青色,爆炸中的煤灰透入了他的面皮,“面具”再也无法摘下。
十七岁被地雷截断双腿的农妇,双膝跪在铁皮板凳上,收割比她还高的稻穗。她带孙子、放牛、喂猪、做饭、缝纫、赶集、申诉。三十年来,双腿磨穿了十几双木凳,生育了两个儿女,造起一所房子。看起来她像是一个孩子,但她在铁质板凳上磨砺的位置,却高于我们所有的人。
下身受创干枯的年轻人,用幸存的上肢二十年如一日地穿针绣鞋垫和十字绣,编织瘫痪休克的时间,供养自身和家人。
这不是小说,而是《青苔不会消失》里的真实故事。【作者简介】
袁凌:1973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媒体人,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归园雅集2014年度散文奖等。作品《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已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在唐诗中穿行》等书。《青苔不会消失》是其特稿作品精选结集,是作者精彩特稿作品首次以全文的形式面向读者。
【媒体评论】
“袁凌桌上,长时间地放过一张照片,是矿难中死者的遗照,头浸没在血泊里。他没能帮到这家人,就让这照片日夜盯视着他。我也采访过尘肺病人,矿难幸存者和留守儿童,无能为力时,不得不脱身出来。他不,他不允许自己转过头去,就好象他活着对死者是个亏欠,他些微的幸福对苦难之人是个亏欠。他的写作,是浸没在这些人的命运里,活上一遭,以作偿还。”
——柴静(著名作家、媒体人)
我读过袁凌的许多文字:从他当记者时的汇报memo,到新闻报道;从他的散文、诗歌到小说,他的追求无时不在,他独特的、有着乡土气息和极强表现力的优美文字给我深刻印象,他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和认知使我敬佩。他的新闻作品追求新闻当下性与写作永恒性同在,对新闻人和文学人都是启发——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沉甸甸的时代!
——胡舒立(著名作家、媒体人)
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梁鸿(著名作家、学者)
写作即拯救,至诚则无惧死亡。袁凌对死亡的凝视,不仅是庄子式的敲骨诘问,还透着对时代的审视、对人性的沉思。这是写作者更广大的视野,死亡将以复活重现,受难也在唤醒悲悯和善。这是袁凌向死者偿还的债务,替我们所有人。
——叶匡政(著名媒体人)
作者: 穷游网 编著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2016年2月
简介:穷游锦囊《日本》精选全日本70多个特色目的地。无论是东京、大阪、北海道等首次旅行热门地区,还是金泽、鹿儿岛、濑户内海群岛之类的资深玩家的“秘密花园”,在此尽收囊中,让你轻松到访梦想目的地。《初识日本》《关东及东北》《关西及中部》《冲绳、九州、四国及中国》《北海道》,5个分册,独立成书,需要哪本,即可收入背包轻装出行。在《穷游网:日本(全5册)》旅行指南中,穷游网日本旅行达人诚挚分享自由行经验。出行时节、签证办理、路线规划、交通查询、省钱大法……你需要的一切,在此都唾手可得。那些对当地生活了如指掌的作者会提醒你——出了火车站如何气定神闲找到巴士站台,哪条巷子的小餐馆里埋伏着让你吃一次就不会忘的寿司,如何预订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日式旅馆,如何层层通关进入拥有几百种绝美青苔的神秘庭园,以及如何避开熙熙攘攘的游人、静享枯山水之美。无论在繁华都市,还是山乡田园,都有穷游锦囊这个值得信任的旅伴,和你一起探索旅行的乐趣。
Summer have trees at paradise.2
作者: 籽月著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2014
简介:痛浩瀚了整个生命的倔强少年,我不恨! 外表阴郁清俊的地狱少年,内心却纯白如玉。致死相守的青苔岁月,最终却如霜花凋落。原来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想守护另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结局会是这样疼。 曲蔚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他总是轻柔优雅的轻笑着,像个贵族一般让所有少年少女们仰望着。可养父的出现,将他的面具击碎,将他不堪的一面暴露在人群中,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不过是一个被家庭暴力摧残的可怜虫而已。这样阴暗的少年,内心却还装着一个女孩,夏彤。温柔的夏彤,怯怯的夏彤,是他唯一爱着的女孩。 可同父异母的少年曲宁远,也喜欢上了她,曲蔚然不甘心,明明他什么都有了,有父亲,有家世,有荣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却想将他最后一点幸福都抢去。曲蔚然终于决定报复,报复所有伤害他,遗弃他的人,他要将原来属于他的一切全部抢回来。 一场以爱为名的阴谋正式开场了。
Selected short stories of Nathaniel Hawthorne
作者: 霍桑著;青闰,丹冰译注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12
简介: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红字》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第~部象征主义小说。 霍桑的伟大正在于他能以表面温和、实则犀利的笔锋暴露黑暗、讽刺邪恶、揭示真理。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霍桑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主张通过善行和忏悔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拯救。然而,霍桑并非全写黑暗,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同情。 霍桑的作品想象丰富、结构严谨。除了进行心理分析与描写,他还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他的构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但是,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神秘晦涩之处。1837年,他出版了两卷本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开始正式署上自己的名字,其中的《牧师的黑面纱》最值得称道。l842年霍桑完成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其中的《年轻的布朗先生》和《拉帕西尼的女儿》颇受欢迎。
作者: [日]松尾芭蕉著;郑民钦译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京都之贞室往须磨之滨赏月,吟咏“松树明照眼,三五夜中团团,追忆中纳言”。念此风流之士何等雅趣,乃于今秋意欲前往鹿岛赏月。同行者二人,一为浪人武士,一为云水之僧。禅僧身披色如乌鸦之缁衣,脖挂搭链,背负安置有释迦如来悟道成佛出山图像之佛龛,手持锡仗,铁环轻响,犹如过无门关,独步天地,自在上路。另有一人,非僧非俗,介于鸟鼠之间,名曰“蝙蝠”,乃言前往“无鸟之岛”,爱于门前乘船,抵达行德。弃船上岸,亦不骑马,欲试鹤胫之脚力,乃徒步前往。 三人均头戴甲斐某人所赠扁柏斗笠。过八幡,入镰谷原,平野广袤。所谓“秦田一千里”,可极目远眺。筑波山巍峨矗立,双峰并峙。闻言唐土有“双剑之峰”,乃庐山之峰也。 雪景不待言, 紫霭轻笼筑波山, 初春亦芳妍。 此为门人岚雪之句。此山传自日本武尊之歌,连歌者以此为源,且缘以命名。见此山不宜无歌,过此山不宜无句。真乃尊崇之山也。 胡枝子似锦铺地,诚如为仲将其装入衣箱送与京城以为礼物,风流之极,心甚羡之。桔梗、龙牙、苓草、芒草百花缭乱。公鹿哟哟,恋妻之情,不胜爱怜。放牧之马,悠然自得,妙有情趣。 暮色将临,抵利根川岸边之布佐。川中置有捕鲑之鱼梁,鲑鱼售往武江市集。夜宿渔家,腥味扑鼻。长空皓月,万里朗照。是夜乘舟而下,至鹿岛。 翌日,正午起降雨,恐赏月无望。闻根本寺前住持现今遁世,隐居于山麓,乃前往拜访借宿。实如古人所吟“使人发深省”,似颇得一时清净之心。拂晓,天色稍晴。和尚叫醒起身,却见众人皆起。惟有月色、雨声之美景充溢胸底.却难以成吟。远道前来赏月,未能如愿,实乃憾事。然彼女亦未能吟咏郭公一首而归,怏怏不乐,其与余不乃为同病相怜者哉。 同是此月光, 却因白云幻苍狗, 斯须变无常。和尚 雨霁云脚忙, 月亮如飞照树梢, 水珠沫清光。桃青 寺宿沉梦乡, 清净禅心发深省, 虔诚赏月光。桃青 竹睡雨夜香, 闻道霁月翻身起, 欣看长空朗。曾良 雨后静庙堂, 屋檐水珠滴答响, 月色尤苍凉。宗波 神前 仰望此古松, 发芽生长自神代, 金秋渴神宫。桃青 青苔生要石, 传是明神降临处, 欲将露珠拭。宗波 神鹿亦跪膝, 虔诚恭敬对神明, 呦呦殷切啼。曾良 田家 稻熟已开镰, 鹤来觅食步悠然, 农村秋正酣。桃青 月明割稻在, 倘若邀我去帮忙, 趁此观玉蟾。宗波 微贱农家子, 忽然停下脱壳活, 抬头望明月。桃青 芋头叶摇曳 一片翠绿旱地里, 只待明月夜。桃青 原野 原野胡枝子, 裤上染花汁。曾良。 离离原上草。 放牧马儿吃个饱, 悠然秋色好。曾良 原野花开胡枝子, 也让山犬睡一宿。桃青 归途,宿自准宅 麻雀好友来, 干草做窝宿我家。主人(自准) 墙边插苗木, 杉树成材秋色佳。客人(芭蕉) 欲去看明月, 叫住拖船载我行。曾良 贞享丁卯仲秋(末五日) 离羽黑,往鹤冈城下,被迎至长山重行家,吟咏俳谐一卷。左吉亦送余至此,然后乘舟往酒田之港口,宿渊庵不玉医师家。 南眺温海山, 北望吹浦滨。 傍晚好乘凉, 壮景入胸襟。 滔滔最上川, 一日热天送入海。 ……
作者: 杉本博司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我,从使用名为“摄影”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 ——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尊重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中,艺术、历史、科学与宗教的诠释环环相扣,完美地将东方哲思与西方文化意涵结合在一起。 ——哈苏摄影基金会 日本国宝级摄影师,亚洲当代摄影拍卖纪录保持者,杉本博司文字代表作。将最亘古永恒的事物用最崭新的方式呈现。以生命、时间、历史为核心,书写个人对文明兴衰的解读与想象,探讨这世间的刹那与永恒,蕴含深刻的思考和智识。 书名“直到长出青苔”取自素有“日本诗经”之称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书中收录了杉本博司自1974年以来所有的代表作品,包括“海景系列”、“肖像系列”、“剧场系列”、“建筑系列”、“博物馆系列”、“布景系列”等。分为十六章,每章以一幅杉本的摄影作品和一段问答起兴,延引出艺术家本人通过摄影的方式与历史、哲学、时间、记忆、梦境等主题的互动所获得的洞见,并以及其诗意而禅意的方式娓娓道来,充满东方意境。
作者: 罗艺尘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6年6月
简介:本书,“一个在成都讲故事的手艺人罗艺尘”首部江湖故事集。光阴的故事里,思念亭亭如盖,岁月覆满青苔,沿途美景盛开,我喜欢这世界,因为有你在。书中讲述了发生在成都这座城中的25个有趣而温暖的情感故事。有跑去恋人的城市想给对方惊喜却发现对方也去了自己城市的啼笑皆非,有默默喜欢着一个人却不敢说出口的孤寂,有喝完酒打电话告白却因为大醉未曾听到回答的遗憾,也有无论对方变成怎样都陪在身边的坚持……25个故事,真话、谎话、情话、痴话,总有一句戳到你的心。本书部分故事先后刊登于“ONE•一个”。每次都引来读者疯狂点赞,以绝对优势成为当周最火的单篇。并且在“睡前故事”“十点读书”“晚安少年”“清华南都”等多家微信红号平台转载,总阅读数已突破500万。本书精心制作了3款精致风格印章版明信片,扫描书中后勒口二维码,还可收听书中精彩故事。
简介:日式庭园作为日本特色的景观设计类别,是日本历史文化与美学观在空间营造上的凝练体现,与当地的宗教传统、茶道等文化仪式都有着密切联系。日式庭园以枯山水庭、茶庭、池泉回游庭等类型为代表,擅长以草木河流模拟自然造景,并且独创了以沙、石、青苔等元素将自然景观抽象化的造园方式。日式庭园精致典雅,与现代设计结合方式多样,备受当代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的青睐,菅宏文编著的本书收录的设计案例将呈现并解读日式庭园的设计精髓。
作者: 吴德亮著
简介:內容簡介 吳德亮人文茶畫攝影散文集 八○年代透過鏡頭愛上茶, 九○年代末期才開始深入「找茶」寫茶, 從台灣各大茶山到雲南偏遠山區; 從糾糾蟠蟠的產業道路到崎嶇顛簸的茶馬古道; 從粉牆黛瓦的江南茶樓到禮儀繁複的日本茶道庭園; 從高山茶的清香飄逸到普洱茶的陳穩醇厚; 從精緻典雅的小壺泡到雪克機用力搖晃的珍珠奶茶…… 阿亮的創作裡始終飄著茶香。 走過八千里路雲和月, 阿亮用生動的文字,傳達味蕾釋放的感動, 讓您感受茶香曼妙的韻味風采。 也透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影變化, 呈現鏡頭下、畫筆下令人著迷的繽紛茶世界。 目次 序:劍及履及的茶故事〈亮軒〉 卷一、茶來茶去 一個六安三種茶 富士山下茶飄香 春訪金谷茶鄉與櫻花共舞 在龍貓的故鄉尋訪狹山茶 在月亮的淚光中看見茶 茶席在奼紫嫣紅茶園間 台灣紅茶的故鄉日月潭 小葉紅茶在台崛起 在福建土樓看見台灣美人 美人也瘋狂 北台灣最美的茶鄉 從夏威夷大島來的茶 冰島找茶 普洱茶王福元昌號品賞記 透過鏡頭愛上茶 泡茶養生說 三月柚花入茶香 老來學茶圓茶夢 鳳凰老茶 鷹揚土樓茶鄉 前夜浮梁買茶去 尋找陽羨千年貢茶的輝煌 卷二、茶香與詩畫共舞 茶香在詩畫間舞動 走過悠悠歲月的茶票紙 禪語如金 大紅袍漆器茶盤 鋦補重生的陶杯 村長伯的茶陶成績單 蝙蝠車上的野溪岩礦 警局裡的陶壺茶香 鳳山訪壺看見牛吃餅 金銀璀璨台灣新柴燒 古厝茶香 古厝雙橋老茶廠 紀州庵文學茶館 台北最有茶味的歷史建築 明月相照竹里館 極簡中的圓滿自在 黑白變彩色的茶則人生 烈火共舞岩礦極致 卷三、馬背的下午茶 紅色阿比西利亞 馬背的下午茶 貓們的下午茶 沙漠小仲馬的茶花貓 在湯島與少年川端對話 大眼舢舨凳 發現東川紅土地 金玉滿堂油菜花 屋頂上的捕魚手 銀格鋼筆中的如金秋色 騷人多愛茶 內文選摘 在龍貓的故鄉尋訪狹山茶 看過日本TBS電視劇〈夫婦道〉的朋友,對入間市或狹山茶應該不會陌生。沒錯,由武田鉄矢、高畑淳子主演的該劇共十一集,就是描述埼玉縣入間市狹山茶園一對夫婦日常生活的家庭劇,由於劇情寫實歸真,與近年普遍偏離實際生活的日劇不同而深受歡迎;兩岸也有許多朋友透過租片或在土豆與優酷等網站觀看,據說有人看過後「眼睛都哭紅了」。 打開日本茶葉史,早於九世紀初的平安時代,傳教大師最澄就從中國天臺山國清寺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於京都;至西元八三○年,慈覺大師圓仁在埼玉縣川越市建造無量壽寺北院、中院與南院,並將茶種從京都比叡山攜來,種植於中院,中院因此成了狹山茶的發源地,至今還留有紀念石碑,讓後人緬懷慈覺大師的偉業。 儘管北院今天已改名為「喜多院」,依然是埼玉縣最大的代表寺院,每日均有香客絡繹不絕,院內許多建築如仙波東照宮、多寶塔、山門、客殿、五百羅漢、慈惠堂等,也都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中院又稱「佛地院」,正式名稱為「天臺宗別格本山」,從屹立山門外的石柱「日蓮上人傳法灌頂之寺」看來,顯然與日蓮正宗也有密切關係了;就在我舉起相機拍照的同時,《南無妙法蓮華經》壽量品第十六彷彿也在耳際不停迴繞。古木參天的幽靜院內,有座明治至大正時期著名詩人與小說家島崎藤村,贈與岳母加藤幹的茶室「不染亭」,目前也已列入文化遺產。 長久以來,國人對日本三大名茶中的靜岡或宇治茶並不陌生,至於狹山茶就所知有限了。因此在旅日好友山本明香的悉心導覽下,我特別走訪埼玉縣「找茶」,第一站當然是前往川越市的中院朝聖了。其實緊鄰東京都、從十七世紀江戶時代就作為「城下町」的川越,車程僅需一個小時,由於二戰末期未曾遭逢戰火,而留下了大量寺院與歷史街道,而有「小江戶」之稱,放眼所及盡是青磚瓦片建築的倉庫群與古老住宅、世代相傳的百年老店等,充滿濃濃的懷舊風情。 東京都與埼玉縣之間的狹山丘陵,不僅在一九八八年做為宮崎駿動畫電影《龍貓》的故事背景而聲名大噪,也因為緊鄰的地理位置,使得狹山茶有東京都產與崎玉縣產之分。 為了進一步深入瞭解,明香特別安排我前往狹山茶最大產區的入間市,到世居當地的茶農三木家作客。與其他茶葉產地比較,入間較為寒冷,使得茶葉較厚,通常還以「狹山火入」的特殊方式進行加工,所成就的甘甜濃郁則成了當地茶葉的最大特徴。 與台灣茶園多位於郊區鄉間或高山之上,且多遠離住宅明顯不同,狹山茶園往往在市區即可瞧見,且幾乎與櫛比鱗次的農舍或住宅緊鄰,一根根防霜害用的銀色三葉片螺旋風扇,彷彿電線桿般密集遍佈其間,與顏色或紅或澄的明豔屋頂構成繽紛的畫面。 正如劇中武田鉄矢飾演的好爸爸高鍋康介,謙卑、熱情又爽朗的三木正充,怕我們迷路在一畦畦的茶園之中,特別相約在入間市博物館門口,由他的兒子三木宏征開著小車帶領我們進入茶園參觀。他說入間市茶農大多一貫化地經營栽種、製茶至販售,因此民眾多能直接向茶農購買茶葉。 話說日本茶包括煎茶、玉露、粗茶、抹茶、玄米茶等多種,全為不發酵的「蒸菁」綠茶,其中且以玉露等級最高。果然在他綠浪推湧的茶園之中,有處就以偌大的黑網遮蔽,三木君告訴我,那正是作為「玉露」的茶樹,在採摘前一個月必須搭棚覆蓋,以降低陽光照射。陰暗處緩緩培育生長的茶葉,不僅能保留較多的葉綠素,且葉肉柔嫩、水分飽滿。為了成就雍容細膩的茶香,還需以手工採菁,從蒸菁、烘葉(或稱葉打)、揉捻、乾燥、精揉至複火,每一步驟均依循世代累積至今的古法工藝製作;其他未遮蔽的茶樹則產製一般煎茶。 迫不及待坐下來,看著三木宏征熟練地以側把急須沖泡玉露茶,青綠的茶湯在白色茶甌中鮮活呈現,杯緣且有流金般的湯暈層層擴散;帶有些許海苔味的飽滿香氣,則以柔滑如絲的黏稠徐徐入喉,瞬間拂去我長途旅行的疲憊。三木夫人還笑盈盈地奉上親手製作的麻糬,圓潤綿密的口感,配上玉露濃郁甘醇的特殊風味,令人回味再三。(原載於2013年7月30日《人間福報》副刊) 冰島找茶 長期深入雲南各大茶山的台商黃傳芳,五月忽然從上海來電,說他拼配的一款冰島普洱茶在上海茶博會榮獲金獎,電話彼端掩不住自得的興奮。冰島?不就是今年雲南最「紅火」的明星茶區嗎?因此特別叮嚀他,返台時務必帶回讓我好好品賞。 座落中國西南邊陲的冰島,當然與北歐五國之一、位處北極圈的島國冰島毫無關係,只是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的一個小小村落罷了,在偌大的中國地圖上很難發現它的存在。原本稱為「丙島」,源於當地少數民數拉祜族語的直接音譯,意為「長青苔的水塘」。有人猜測應在金融海嘯之後,首度宣告破產的冰島受到全球關注,丙島也在不知不覺中,被茶商轉唸成「冰島」了,信不信由你。 儘管很早就以普遍超過五百歲的大葉種古茶樹林聞名,但在二○○六年以前,冰島茶大多僅涵蓋在「雙江勐庫茶」之中,每公斤毛茶的價格也從未超過人民幣百元,前年突然暴漲至六百,隨後就一直節節攀升,從去年的二千四百元,迅速飆至今年報載的八千五百元人民幣。不僅讓專家跌破眼鏡,也讓許多人質疑其中炒作的成分,更憂心二○○七年普洱茶崩盤的歷史教訓重演。 兩週後黃君攜來他親筆落款的幾餅普洱圓茶,茶票紙上罕見地以燙金壓上「冰島琴韻」四個大字,拆開後以雙手捧住仔細端詳,三五七公克的圓茶表面,但見條索特別粗壯肥厚,且隨處可見金晃晃的芽峰顯毫,儘管還是今春才壓製的新餅,但外觀已明顯帶有黃金般的油亮光澤。 迫不及待以沸水注入蓋杯沖泡,滋味與我原先購得的冰島茶不盡相同,只是山靈之氣更為明顯,香氣也更為清揚,與他多年前餽贈的「臨滄秘境」普洱茶倒是十分接近。 看我一臉狐疑,黃君坦承新作與臨滄秘境無論原料或製作工藝都完全相同,只是當時冰島尚未竄紅,且擔心產地公開後將有眾多茶商蜂湧進入,破壞原有的純樸與寧靜,甚至將價格漫天炒作,因此姑隱其名。今天看來,黃君當時的想法絕非多慮:群山之中的冰島村子不大,當地拉祜族多年來一直與世無爭地快樂過活,沒有利慾薰心的開發商,沒有繁華的集市,茶樹得以自由生長、暢快呼吸。近年爆出天價以後,卻成了茶商競逐的殺戮戰場,毛茶價格一日數變,茶商捧著大筆鈔票徹夜守候的夢魘再現,市面上反而出現大量的贗品,令人憂心。 其實擁有許多大茶樹的冰島村存在著許多寨子,開出天價的冰島寨只是其中之一罷了;因此黃君今年特別轉向周邊的十數個寨子尋求原料,認真拼配後反而更具優勢。他進一步解釋說,大部分茶商多不擅拼配,四處追逐單一山頭單一茶菁的後果,極易讓產地價格狂飆,並造成過度採摘的後遺症,也讓近年新發現的老樹茶區,如臨滄市轄的昔歸與冰島等順勢崛起。 我想起許多年前跟著他深入幾個尚未開發的古茶園採訪,包括普洱縣的困廬山、西雙版納的勐混廣別老寨等,大量報導與媒體曝光引來其他茶商的紛紛跟進,將毛茶價格炒高至無法收拾的地步,害得他只能黯然退出,讓我頗有「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遺憾。 因此黃君常說自己並非「台商」,而只是一個愛茶成癡的先驅者:早在九○年代初期就大膽引進普洱茶,引領台灣品飲普洱茶的風潮。此後又隻身進入雲南,在當地人根本不喝普洱茶的年代,在當時還稱做「思茅地區」且茶廠不過七家的普洱市,翻山越嶺到處找茶,還反客為主地在省城昆明推廣普洱茶。十多年後的今天,普洱市茶廠早已超過五千家,普洱茶品飲與收藏且在兩岸三地蔚為風氣,並擴及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應是當年始終自嘲「為人作嫁」的黃君,所始料未及的吧? 勐庫茶山以勐庫河為界,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黃君說東半山茶香氣高昂且毫顯,但茶氣相對較弱;西半山則茶氣十足但香氣弱,居中的冰島村恰好融合兩者特色。從他攜來的冰島琴韻來看,開湯後不僅霸氣十足,水甜而滑口,飽滿的回甘更從喉頭接續瀰漫至整個口腔,顯然所言不虛,且無論鮮活度、香揚度與清甜度都堪稱上乘。 我取出許多年前,在臨滄蜿蜒山路旁拍攝的舊照片,一位拉祜族婦女在土庫房頂為毛茶曬青的酷模樣,特別引人側目;不知在茶價狂飆的今日,是否還能如此淡定?(原載於2013年7月2日《人間福報》副刊) 老來學茶圓茶夢 一群中老年成功企業家,其中有建築業、有物流貨運業、有加油站連鎖、市場管理業、珠寶玉石業、餐飲業;還有坐擁百筆土地的大地主、退休大學教授等,都是叱吒商場數十年的大老闆,幾乎都當過獅子會會長,名片亮出來絕對讓人肅然起敬,談起股市或產業併購個個眉飛色舞。休閒時開著名車、打打小白球、出國度假、相約聚會享受美食等,日子過得絕對逍遙自在。 這樣一群人,卻只為了一圓年輕時的「茶人」夢,聽到法院拍賣數十噸台灣老茶,居然立刻「相招」,集資上億元全數標下,開起了老茶專賣店,讓身邊好友、家人全都跌破眼鏡。因為之前全然沒人懂茶,跟茶也毫無任何淵源,當然更沒有人看好,甚至預估「熱度」絕不會超過半年。 不過這群人不改以往縱橫商界的霸氣,依然自信滿滿勇猛向前。首先,他們不惜放下身段,四處拜師求教:學泡茶、學茶葉烘焙、學茶品辨識、學產地口感差異;還經常三更半夜不睡覺,在豪華的羊毛地毯上用龍眼木炭焙茶,用各種器皿試茶,差點鬧出家庭革命。由於「求知若渴」,他們在書店買了幾本我寫的茶書,透過部落格與我連上了線,多次的接觸讓我對他們有進一步的認識,那種愛茶成痴的專注與投入,讓我終於相信他們絕非「玩票」。 例如為了品出陳茶的真正韻味,全員從此戒酒、戒煙、戒檳榔,光憑這點就讓人嘆為觀止。而為了貯藏這批被他們視為人間至寶的老茶,還不惜全台跑透透,從鶯歌到苗栗到頭屋的老窯廠,四處找尋最合適的陶甕,甚至拜訪陶藝名家為不同茶品一一量身打造。老茶與茶倉的結合,還意外捧紅了許多新銳陶藝家,如吳金維、李仁嵋、蘇文忠、連炳龍、戴志庭、葉樺洋、黃佩儀等,使得那些造型獨具、釉色飽滿的陶甕茶倉,無論柴燒或瓦斯窯作品,個個都成了炙手可熱的藝術品,讓愛不忍釋的買家們紛紛指明要連同茶倉一起購回收藏,即便所費不貲、甚至往往超過茶價也在所不惜。 公司取名為「官韻」,這個原本做為鑑別木柵正欉鐵觀音的用詞,成了他們疼惜台灣老茶的終極目標:只為了「一輩子總要品嚐過的好茶」,而老來學茶打拼。「為首」的總經理江德全說:「不希望人家辛苦貯藏了四、五十年的老茶被無情棄置或賤賣」,就這樣十個人全都「撩落去」。不時還要飛往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參加展售會奮力行銷,彷彿這輩子還沒用完的智慧與精力全都要奉獻給茶。 為了表示他們是「玩真的」,所有人都放下大老闆的身段,每天親自泡茶給人試喝、向登門的顧客打躬作揖。成員之一的「威力搬家」董事長曾賜寬說他最快樂的不是業績又創新高,而是下班後能在店內親自泡茶予賓客試飲。大老闆們還經常在世貿茶業展售會場上大聲叫賣,比誰當天售出的茶葉最多;讓當初抱持懷疑態度的太座們都不敢置信「喝茶真的能改變一個人嗎?」。 目前兩岸都有事業的「空中飛人」江德全說,儘管現在每天工作的時數更長,一年來喝下肚的茶品也絕對超過五十年來的總和,但「心情絕對比過去更快樂」,頭髮不再續禿,氣色也更加紅潤有神。 大學教授退休的執行長曾東陽戲稱:有人「臨老入花叢」、有人「老來風流學少年」,他們卻是老了學做愛茶人,十個老頑童望著三座倉庫滿滿的老茶,笑著告訴我「至少還要團結奮鬥二十年」,流露出的自信與驕傲,像極了躊躇滿志的社會新鮮人,更讓我深深感動。 儘管很早前就有人有計畫地收藏老茶,但台灣老茶的爆紅卻是近十年來的事:由於普洱陳茶在兩岸掀起瘋狂囤積搶購的熱潮,品飲普洱陳茶的風氣日漸普及,也間接帶動了台灣陳年老茶的買氣。過去不及去化或刻意留存惜售的烏龍茶、包種茶,甚至新竹東方美人、魚池紅茶等,潛藏陶甕或地下,埋藏塵封數十年以後紛紛鹹魚翻生,一時都成了奇貨可居的珍品,近年受歡迎的程度比起普洱陳茶可說有過而無不及。 其實在烏龍茶普遍清香化、發酵度越做越輕的今天,台灣老茶不僅以陳穩的豐姿熟韻受到資深茶人喜愛,喝陳茶養生的說法也甚囂塵上。儘管顛覆了台灣茶一向「以鮮為貴」的觀念,卻也逐漸受到消費者的認同,近年甚至逐漸紅到對岸,市場銳不可擋。 有人質疑市面上越來越多的台灣老茶到底來自何處?其中固然也有少數以年份較輕茶品,經由不斷反覆烘焙,以粒粒如豆、顏色暗沈黝黑的外觀蒙混,但其實真正的「陳年」老茶也不少,大多來自三個層面:其一即為早年滯銷或賣剩的茶。由於茶葉的香氣與鮮度有一定期限,茶商稱之為「最佳賞味期」,一般來說,完全不發酵的綠茶大約在三、四個月,清香型的烏龍茶如高山茶等約在一年左右,東方美人茶或鐵觀音等重發酵的烏龍茶相對要長一些;超過期限後,茶商或茶農通常會將其封妥貯藏,將未能去化的茶品成袋、成批的留下至今,因此數量也最多。 老茶的第二及第三個來處,就是業者或消費者刻意留下:大多是考量久存後可以預期的風味表現而存茶,俾在多年後創造更多利潤或品出更佳風味,這類茶品多半品質較佳,堪稱有條件、有目的、有方法的存茶。官韻所標得的大批老茶即為業者當年刻意留存,才有如此龐大的數量與水平。 例如江德全有次攜來兩款東方美人陳茶要我品賞,陳期分別為十五年與三十年左右。迫不及待打開柴燒陶甕聞香,十五歲的「美人熟女」仍留有濃香撲鼻的蜒仔氣,三十歲的「資深美人」則已轉為陳茶幽香,但二者均保有明顯白毫,前者甚至還保有完整的五色繽紛。以相同條件沖泡後觀看茶湯,前者呈現亮麗動人的金琥珀色,後者則轉為紅酒般的琥珀。輕啜一口入喉,前者龍眼蜜香依然飽滿甘醇,後者儘管蜒仔氣不再,但湯質渾厚滑順,具熟果香的風韻更為迷人,讓我大感驚奇。 其實以傳統工序製作的東方美人,不僅需有多次重萎凋及不停攪拌,原料也非得採著蜒的一心二葉不可,加上製作過程的吐菁及兜水,乾燥後成茶含水量絕對低於其他茶類,因此久藏後無須焙火才能保有濃濃蜜果香。 正如研究台灣老茶最深入的已故詩人茶藝家好友季野所說:「真正的老茶,顏色雖轉深,但却是黑中帶有玫瑰紅的紅色,而非死黑。開湯後,茶湯艷紅明亮透澈」。可惜近年台灣老茶價格節節飆漲,以人為「作手」仿真的山寨版老茶也不斷湧入市面,往往外觀漆黑油亮,沖泡後湯色混濁、暗如醬油;貯藏方式不對則會產生「霉變」而帶有難以入喉的「臭脯味」,二者優劣立判,也是辨識老茶真偽的最簡易方法。 數量龐大的老茶存放在官韻三座各約三百坪的倉庫,當然不可能在短時間逐一拆封檢視,且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根本無法判斷產地或年份,只能依拆封順序逐一編號販售。而堆積如山的茶品更不可能全屬良品,儘管令人驚喜歡呼的比例居多,卻也不時在開箱後發現受潮嚴重或質變的茶葉,應為早期長時間壓在底部未經翻倉而造成,為了確保官韻的聲譽與品質,江德全說「往往也只能忍痛丟棄」。 股東之一的謝宏田表示,茶品點收時大多為大型布袋外加塑膠袋封存,少數則有大小不一的鐵罐包裝,其中也有清楚標示年代與品名者;還有六○年代留下的禮盒,內容包括「特選鐵觀音」、「特選包種茶」、「特選烏龍茶」等三罐,開口大多已生鏽,待取出外型黝黑膨鬆的茶葉沖泡,悠悠歲月轉化的蔘香或藥香,與入喉後濃郁的口感與韻味,卻足以令人拍案叫絕。 老茶要如何貯藏?季野曾說「存茶要確定容器中沒有多餘的空氣,能隔絕光線,存放地點要陰涼通風,不要有驟冷驟熱的現象」。我的經驗則是存入未上釉的陶罐最佳,長期貯存則底下最好有乾燥的木炭鋪底以確保不受潮,通風的環境也很重要,貯藏方式與普洱藏茶大致相同。至於曾有新聞報導有人存入陶甕後埋入土中,個人則不建議採取。 因此特別提醒愛茶朋友們,手上若有超過「最佳賞味期」或已逾保存期限的茶品,大可不必急於丟棄:只要褪去包裝,將茶葉直接置入未上釉的陶甕內貯藏,經過多年後取出,也可以跟普洱陳茶一樣,成為別具風味的台灣老茶。(原載於2011年5月22日《聯合報》繽紛版) 前夜浮梁買茶去 還記得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長詩〈琵琶行〉嗎?其中「商人重利輕別離,前夜浮梁買茶去」詩句不僅傳誦千古,也讓現代人普遍將浮梁茶列為「通向世界的一張歷史名片」。 浮梁位於中國江西省,地名從唐朝至今始終未曾改變,隸屬景德鎮市管轄。至今仍保有唐朝留下的矮化型喬木古茶園,而浮梁茶農儘管多屬於個體戶小型經營,卻保留了最古老的製茶方式,除了曬菁外,大部分的綠茶炒製居然與雲南少數民族普洱曬菁毛茶的工序全然相同,讓我大感驚奇。 為了探討千百年前,茶樹從當時雲南原鄉的南詔古國向中原傳播,以及茶葉製作工藝從布朗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到中原漢族的淵源與演變,我特別在江西省上饒市政府與商務局的熱情邀請與贊助下,踏上了中原最古老的茶鄉浮梁。 浮梁是悠遠的茶文化故鄉,遠從唐代的片茶(也稱團茶或餅茶)就已名滿天下,其後仙芝、嫩蕊、福合、祿合等名茶,歷經宋、元、明、清數代且多列為貢茶,特色為葉色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綿長,且外形纖細勻稱、條索緊細,屬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明末戲曲大師湯顯祖曾為文盛讚說「浮梁之茗,冠於天下」。 除了茶,浮梁也是最早的瓷器之鄉,遠從宋代就已「摘葉為茗、伐楮為紙、坯土為器、茶瓷互利」。民間傳說浮梁製瓷更始於漢代,所謂「新平冶陶,始於漢世」,當時考慮燒瓷污染,而在瓷礦下游集中燒瓷,久而久之形成了「昌南」古鎮。儘管昌南在宋朝景德元年改名為景德鎮,但從昌南的英文China小寫為瓷器,大寫則是中國來看,顯然中國做為瓷器大國,最早應溯源自浮梁,著名的燒瓷原料「高嶺土」也來自浮梁,所謂「高嶺土、瑤里釉」。元朝更曾在浮梁設立瓷局,建有專燒禦器的樞府窯。 從省會南昌下機,經景德鎮前往作為陶瓷發祥地而得名的瑤里古鎮,古名「窯里」,也是浮梁最具「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特色的地方。一條逶迤清亮的瑤河貫穿東西,錯落有致的古建築群則臨水而建,包括保存完好的明清商業街、牌樓、宗祠、進士第、大夫第等,從西漢建鎮開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深具徽派建築特色的粉牆黛瓦掩映青山綠水,飛簷翹角則在楊柳飄逸的水面蕩漾。 頂著春日霞光四照的高聳雲彩,我漫步青石斑剝的街巷中,儘管衣著服飾早已換成了現代版,卻彷彿置身明清兩代的歷史卷軸,每一個細節都與印象中的古畫重疊吻合。時值春茶採收季節,那方不時可見婦人在河畔洗衣,孩童在一旁喧鬧嬉戲;這端敞開的老舊木門內,但見茶農徒手在黑亮的鐵鍋內炒茶揉茶,遠道而來的茶商忙著挑茶選茶,看不出「重利輕別離」的傾向,倒是扯開嗓門大聲議價的舉動,引來許多老外觀光客的側目。 我特別挑了些剛炒熟的綠茶,以沸水直接沖入隨身攜帶的評鑑杯內,黃綠透亮的茶湯頓時將清香溢滿屋內。慢慢沁入心腑後,飽滿甘醇的滋味在口腔中持久不散,純由慢火手工炒製的獨特風韻,也絕非現代機器成就的茶品可以比擬。做為唯一進入《唐詩三百首》的茶品,浮梁茶歷經千百年的嚴苛考驗,魅力依然絲毫不減。 沿著清澈見底且處處可觀魚的瑤河向前,距離古鎮不遠的繞南陶瓷主題園區,最能反映景德鎮東河流域悠久的陶瓷文化了。保存多處宋、元、明等時期的古窯遺址,以及大量的古礦坑、古水碓等遺跡,尤以古茶園旁的一號至五號古龍窯遺址最為可觀。 瑤河淙淙滋潤的繞南,據說還有「小九寨溝」之稱,透過相機觀景窗望出去,清冽湍急的流水兩岸,少數落單的古茶樹與蓊鬱的樹林輝映著翠綠的倒影,與九寨溝確有幾分神似。樹林盡頭一片春芽嫩綠的茶園中,古龍窯像是覆蓋著鱗鱗千瓣的巨龍橫臥一旁,破碎的陶片與黃土把大小窯洞一路拱了上去,神秘的輪廓在遊客議論紛紛的現實中卻顯得幾分孤傲。(原載於2010年8月號《明道文藝》) 台北最有茶味的歷史建築 老舊的木造窗格輝映著初冬的陽光,將周遭流動的場景細細碎碎剪影在玻璃上。隨著樂師在古箏上舞動雙手,幽雅的旋律緩緩敲扣暖融融的午後,司茶者舉起貼有金箔的「急須」注水,逐一釋放無比的茶香。就在和服盛裝出席的婦人優雅接過白色茶甌的同時,幾位時髦裝扮的年輕女孩快步向前,不斷搖晃反射暖陽的皮褲,以手機捕捉難得的畫面。 很難想像就在台北近郊的山區,日本煎茶道方圓流台灣支部長蔡玉釵,正以麥克風詳細為賓客解說,暫時掩蓋了周邊樹叢發出的啁啾鳥鳴。 愛茶人到台北旅遊,台北市區的紫藤盧茶館、西門鬧區的紅樓;或郊區茶館林立的貓空、九份等地通常都不會錯過。其實台北還有座風味十足的歷史建築,從日據時期的一九二○年代至光復初期,始終都是官商雲集、人文薈萃且幾乎夜夜笙歌的場所。至一九九八年經台北市政府列為古蹟,並於二○○八年完整修復後,又成了台北最有「茶」味的地方,吸引全球各地無數的愛茶朋友前往朝聖。 這就是座落台北市北投區幽靜的山腰,綠意環抱庭園中的「北投文物館」,前身為日據時期北投最高級的「佳山」溫泉旅館,當時不僅曾作為日本軍官俱樂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還曾做為神風特攻隊的度假所。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先改為「佳山招待所」,供政府官員度假之用,後來經拍賣成為私人度假別墅,一度還成為拍攝古裝片的場景「古月莊」,之後再改為「台灣民藝文物之家」,保存台灣早期民俗文物。二○○一年起在民間與官方的努力下,經過整整五年漫長的修復工程,終於在眾人企盼下重現幽雅風華,正式對外開放營運,目前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 北投文物館是台灣碩果僅存、唯一純木造的二層日式傳統建築。遊客通常在新北投捷運站前方,經泉源路循著虯虯蟠蟠的幽雅路蜿蜒而上,穿過兩側櫛比鱗次的溫泉旅店,鱗鱗千瓣的屋瓦在濃蔭深處的山腰就可清楚望見。將車停妥後踏上落葉繽紛點綴的石板小徑,懷舊風情的文物館大門、左側別館「陶然居」與利用地形自然落差所建構的日式庭園,就一一呈現眼前。 副館長洪侃說,文物館室內空間以最傳統的日式「書院造」為主要風格,含在佳山四景、五景、六景的「洋室遠眺丹鳳山、書院之格、結廬人間」之中,包括由禪宗僧房佛龕發展而來,擺設書畫、卷軸與藝品的「床之間」;陳列小品的「違棚」,以及不斷有陽光透過紙窗灑落的凸窗空間「付書院」等。前棟與後棟南側為傳統和室,後棟南側臨浴室旁為洋室。至於原有的佳山三景「凝脂玉露」,七座浴池也特別保留一間,以北投窯燒製的十三溝磁磚堆砌、罕見的突出地面大浴槽,供現代人緬懷當年的盛況。 其實北投文物館共有「佳山八景」,一景即廊道之間設置的日式禪風庭園「枯山水」,所謂「心澄別有天」,包括方形的水葉庭及長形的澄心庭。洪侃兄告訴我,傳統日式庭園造景原本多以大石象徵山、海島或船隻,白色的小細石則象徵海洋或河流。但文物館的枯山水卻加入了大量台灣特有的植物造景,營造出富饒的寶島與海洋澎湃且不失幽雅的意境,令人激賞。而二景「屈坐平看」指的則是日式建築特別強調水平的觀看角度,最能呼應室內設計的窗景。 為了發揮日式建築的茶室功能,館方還特別邀請日本?千家茶道的關宗貴教授,每週舉辦日本抹茶道培訓,在細膩的日式古蹟空間內,體驗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修傳承的「和、敬、清、寂」意境,並領會「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意。(原載於2012年12月號《海峽茶道》)
作者: 墨绿青苔 著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2015年11月
简介: 警校老师欧阳双杰在深夜11点遭遇车祸,肇事者却在车内割腕自杀。紧接着市里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所有的迹象表明他们都是自杀。然而这一切看似巧合,却又让人无法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欧阳双杰发现他们的生活竟然在25年前出现过重合。究竟这些人在25年前干了些什么? 是复仇还是内心积攒已久的愧疚让他们无法面对而自杀。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其中---死者的女儿,老婆和情人。涉及家族的荣誉、个人的利益还有当事人心里面不可告人的秘密。直到最终欧阳双杰才明白,原来凶手就隐藏在身边冷漠地注视着周围发生的一切……
作者: 歌斐木编著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11
简介: 桌上放着一本卷了边儿的《楚辞》,页脚上的纸毛像陈年的苔藓,散发着古老的气息。这气息仿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楚地,有云梦之水的味道,有潇湘之云的味道,有汨罗之风的味道。我被这味道所吸引,禁不住再次翻开它,阅读视线所能触摸到的任意诗行。恍然之间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这里我恍惚有一种故乡般的亲切。 我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望着远处的森林、原野、麦田和溪流,倾听伐木的声音,此时我是一个诗人,一个被放逐的诗人。亲验一种漂泊的滋味,达到与大诗人屈原相通的体验,这种体验深彻,而有一种透骨般的震撼。英国人雷蒙德?威廉斯在《乡村和城市》里说:人类的同情和了解来自于人们的漂泊经验,因此一种基本的疏离,沉默和孤独已经成为人性的载体。我被《楚辞》诗行里的孤独,一种无尽的,近乎失语的孤独所淹没。这种孤独是从屈原的放逐中滋生的,也是从我的漂泊的心灵的边缘诞生的。 离开郢都的屈原生活在汉北地区一片苍茫的,陌生的土地,他通过对湘夫人,湘君,山鬼的幻想来驱逐孤独,他通过杜衡,芳芷,汀兰的采集来忘却自我。他像一株生长在荒野里的松柏,苍翠,挺拔,但却无人欣赏,空落的心与清风明月为伴。但这并不意味着悲哀,相反,这是自我世界的大发现。如果屈原始终未被放逐过,如果屈原的的政治理想得到了实现,如果楚国成为真正的霸主,那一段历史也不过多了一个成功的政客罢了,但却少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被放逐,正是给予了他发现自我的机会。 放逐,意味着离开,意味着诀别熟悉和一切;放逐,意味着荒凉,意味着从繁华世界到天尽头;放逐,意味着痛苦,意味着从故乡到他方。但是谁又能意识到,离开的可能只是一个温柔乡,而要到达的可能才是真实的精神故乡。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有一段精辟的理解: 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在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屈原的被放逐,其实源于他的选择,如果不是他对所熟悉的环境的不满和愤慨,他绝不会被放逐到这荒野。他以浓墨重彩的笔法,对荒野进行描写,从水波、风云、山石、藤萝、沟壑、高山到天空和大地,无不抱着一种特别的哀切,而这种哀切似乎是对故乡的眷恋。可事实上他对故乡的一切都是充满了憎恶和不满的,他故乡郢都到处都是麻木不仁的人,上至国君,下至臣僚都沉浸在末世的醉生梦死中,是他眼中的乌鸦,庸人,腥膻之徒。也许,当他还是一个贵族少年的时候,他曾带着高高的帽子,穿着白色的长袍,腰间环佩叮当,飘然穿过街衢,他赢得了无数赞赏与羡慕的目光。但这种羡慕并非来自他自己,而来自他背后恐龙一般庞大的家族。如今,这些都已成为一种微茫且模糊的记忆,他的真正故乡其实是这荒野。在这荒野里,他听樵夫野唱,和渔夫问答,看耕夫劳作,他获得了普遍的敬重。在这里,他彻底的对自我进行了观照,他发现了一个非同贵族身份的自己,在这里他的身份只有一个——一个自然属性的人。 他发现了自己的孤独,他开始观察大地上草木的枯荣,树木是否开花,是否结果,他能够听到小虫的吟唱,他甚至能闻到风的味道。就像索罗在《瓦尔登湖》里描写的那样,孤独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 这是一个美好的黄昏,整个身体只有一种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吸取着快乐。我奇异地在大自然中自由来往,已与大自然成为一体。当我只穿件衬衫沿着湖岸漫步时,虽然天气很凉,阴沉有风,而且也没有看见什么特别吸引我的东西,但这自然环境却和我极为协调。牛蛙高叫着迎来了黑夜,荡漾的微风送来了对岸夜莺的歌声。我和摇曳的桤术、白杨叶间的感应,几乎使我激动得透不过气来;然而,和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起了涟漪而没有波浪。晚风吹起的小浪和平静如镜的湖面一样,离风暴还很远。虽然现在天已经黑了,风仍旧在树林里呼啸,浪仍在拍岸,一些动物在用自己的呜叫为其他动物催眠。安息从来都不可能是绝对的。最凶狠的野兽不会安息,而是在这个时候寻找猎物;狐狸、臭鼬、兔子在这时毫不害怕的在田野和林中四处走动。他们是大自然的更夫——是和欢快活跃的白昼生活联系的环节。 这是怎样一种孤独,他令人感受天籁之灵。《楚辞》中的篇目《山鬼》,《招隐士》都曾透露出类似的体验。这种体验是直接来自大自然的,在大自然中诗人是那么的轻松,尽管他的心中始终念念不忘灵修(楚怀王),始终记挂着郢都,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在这块被流放之地获得的更多。他不厌其烦的,重复性的写花草,仅仅一篇《离骚》就写到了二十余种花草,包括江离、木兰、留夷、杜衡、宿莽、申椒、菌桂、蕙茝、揭车、芳芷、秋菊、木根、薜荔、胡绳、芰荷、芙蓉、荃、蕙、芷、兰等等,这些花草种类繁杂,既有江蓠科的江蓠,也有木兰科的木兰花。让我们细细看看这些花草的特性:江蓠,江蓠科,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古今受欢迎的香草;木兰,木兰科,落叶小乔木,木质有香气,小枝紫褐色,芽有细毛,又名紫玉兰、辛夷、木笔;留夷,芍药科,初出叶红色,茎基部常有鳞片状变形叶,中部复叶二回三出,小叶矩形或披针形,花大且美,有芳香;杜衡,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顶端钝或圆,表面深绿色,杂有白色斑,两面疏生短柔毛,边缘与脉上密生细柔毛,有挥发香气;宿莽……如果继续列下去,可以列出一本植物学手册。诗人对植物的钟爱,可见一斑。这种钟爱,源自内心的自然属性,当你脱离了(不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世俗的生活,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完全处在一种纯自然的生活中,像隐居在瓦尔登湖的梭罗一样,你的心自然就会被原野所容纳。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 时间只不过是我钓鱼的小溪。我喝它的水;但是当我喝水的时候,我看到细沙的溪底,发现它竟是多么浅啊。浅浅的溪水悄悄流逝,但永恒长存。我愿痛饮;在天空钓鱼,天底下布满了卵石般的星星。 这是怎样令人为之倾倒的生活。但是尘俗中的人是得不到的,你必须从“现实”这个母体中脱离出来,才能体味。因为现实中极少有人会主动的离群索居,也极少有人能够放下俗务,透彻的融入自然。作家豆豆在小说《天道》中说:我理解不到的,你给了我我也得不到;只有我理解到了,我才能得到。梭罗的这番体验也是如此,你必须是自己体验的,否则别人无论怎么讲述给你,你还是得不到。屈原是真正的从自己的内心走出,然后融入自然了。很显然,他得到了。他像一棵树木一样扎根在原野上,头顶清风流云,根下是清泉,甘露,小兽……他是一棵孤独的树木。是惠特曼笔下的树木: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棵橡树在生长\它独自站在那里\枝条上挂着青苔\没有任何伙伴\却依然长着浓绿而欢快的叶子\那狂放\不屈\旺盛的样子使我想到我自己\但我惊讶于它如何能孤独地站在那里\长着欢快的叶子\而附近没有一个朋友\我知道我做不到\于是我折下一段长着一些叶子的小枝\在上面缠上了少许青苔\把它带走\放在房间里我能看见的地方\倒不必借助它来想起我那些亲爱的朋友们\因为我相信最近除了思念他们\我很少想到别的\然而它在我看来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象征\它使我想起男子的爱\尽管啊尽管这棵橡树在路易斯安那的\一块空旷的平地上孤独地闪烁\附近没有一个朋友或一个情人却一直不停地长出欢快的叶子\ 我清楚地知道我做不到\ 诗人就是这棵树木,他孤独的生长着,长着欢快的叶子。他思念着一个叫灵均的男子,有一种“爱”在血液中蔓延,但是切不可把这“爱”理解成情愫,它是一种孤独精神的升华。我一直认为屈原的经历,至少是他的内心曾经迸发出了和梭罗一样的对大自然的情怀,这种情怀宛若一棵已经深深扎根于原野的大树,但是曾经的种子的梦仍然在故都,且长期的都驻扎在他的脑海里。他所追寻的一切,你可以理解为“爱”,也可理解为“道义”。 译评《楚辞》,之前有多少饱学之士为之,我本浅陋,怀着忐忑的心情为之。不自量力,或有偏颇。以我的目光,我的阅读心得来理解《楚辞》,理解屈原以及楚辞的其他作者与作品。《楚辞》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所涵盖的内容值得每一个探寻心灵之路的人细细品味。最后,忽然想起梭罗在他伟大的作品《瓦尔登湖》的结余语里的一句话:不要给我爱情,不要给我金钱,也不要给我荣誉,给我真理吧。 2010年11月12日夜
作者: 李长声 著
简介: 《美在青苔》,为《长声闲话》第三册,收77篇。这一册谈日本文化之“美”,但并非坊间已谈成俗套的“日本美”,而是多维的、甚至具有意外性的“日本之美”。开篇从“观音菩萨的脚”谈到“脚气”、“学步”,对周作人以来屡被谈及的“脚”翻出新意。接着一路谈“红指甲”、“肚脐眼儿”、“头发”、“胡须”、“脸”、“眼”、“粪尿”、“屁”等等,堪称身体文化论的小专辑了,这里的“身体”却比流行的所谓“用身体写作”的“身体”丰富得多。《形或型》、《美在青苔》诸篇点出日本美的真髓,《地震》、《台风》、《八景》、《东京的胡同》、《四贴半》诸篇则描画日本美的各个侧面。接下来对具体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如大黑柱、风铃、茶碗、鲤帜、招猫、天狗、鼓上巴等等,将历史、田野、社会杂糅在一起,不无文化人类学式解谜揭秘的意趣。此外还有关于日本美术的《北斋漫画》、《梦二美人》等等、关于传统文化的“艺妓”、“相扑”等等,关于审美的《从高雅到低俗》、《雅从何来》等等,这一册可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作者: 陈衍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简介:作诗工处,往往有在怅惘不甘者,荆公“别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二十字,为与神宗遇合不终感寓之作。余尝谓贵人之不能诗者无论已,其能诗而最有山林气者,莫如荆公,遇亦随之,非居金陵后始然也。陈仁先(曾寿)尝本余此说作一七言古甚工。 林暾谷(旭)年二十余即自刊其《晚翠轩诗》,余实主张之,因乞为叙,草草不成文章也。尚有未刻诗数十首,视已刻者尤胜,稿多在余处。《张园即目呈石遗丈》云:“深葟傍水飘珠网,中有拒霜照眼明。穷巷幽姿端可比,秋风斜日若为情。残荷前日看犹在,远客临行思自生。聊欲吟诗当报礼,仁人新叙敌连城。”《海西庵忆梁伯烈》云:“端坐能穷万物妍,江波日日自洄漩。信知丈室维摩诘,得傍瓜庐焦孝然。贤守早亡长远客,山僧深闭亦安眠。枇杷千树真过我,来值繁霜十月天。”(自注:节庵爱晚翠轩之名,欲为作记。又言焦山此树最多,宜以轩属我。)《无题》云:“锦车使者归来日,雾阁云窗又起家。楚岫梦回洵美矣,汉宫望久讵非耶。君王自失河南地,颜色能骄西海花。生不逢时尚倾国。肯将薄命续琵琶。”《南塘》诗三首云:“南塘水涨多新景,河渎神祠压淼潺。桅影梴梴过屋角,水鸥跕跕下花间。铺行杂器堆船卖,士女春衣上冢还。风物荒城惟有此,却思归路可追攀。”“南塘水涨多新景,连日无妨取醉吟。穷眼难逢花满院,春愁谁见柳成林。依依酒半将移晷,采采阑前欲去心。上巳清明归并了,只除行乐总休侵。”“南塘庙里花争好,我与樱桃独有情,来度清明思略似,回寻诗句梦频更。”(“谁念离人愁欲绝,樱桃花下过清明。”甲午京寓诗。)“柁楼惊艳阑前过,弦柱含声醉后鸣。并合要将愁力胜,不堪风景满前生。”《南堤桃花红门杂开》云:“堤根数树对泱泱,傅粉施朱自试妆。淮水东流思不尽,春阳欲暮日初长。山僧栽重开谁管,游女经过折亦强。自被诗人诮轻薄,柳阴不妒有鸣榔。”《送春拟韩致光》云:“循例作诗三月尽,眼遭飘落太惊心。折成片片思全盛,缀得疏疏祝久禁。肯记帽檐曾竞戴,无情屐齿便相侵。冬郎漫把伤春酒,早日池塘已绿阴。”全是后山集中学杜得意之作。第三首稍为别调,为赛金花赋也。贤守谓王可庄。 季新亡弟(迁)年少逸才,郁郁不得意,幼失怙,两兄不忍过于督责,有所眷歌者夭逝,弟伤之甚痛,兼以自伤也。见诸诗词者,不下百十首,录一二云:“更上湖亭倍惘然,十分秋色是今年。夕阳真是无情物,不许愁人哭墓田”“二载何曾一日欢,此心不减越梅酸。”“细思往事都成谶,长抱奇愁欲化丹。”“纵不题诗也怆神,今年燕子罢劳辛。此中白眼知多少,终古黄衫有几人。”句云:“世上黄金原似土,抱中碧玉白无瑕。”备极沈痛,“化丹”句奇创,似杨铁崖、张伯雨语。又五言一律云:“风物已凄紧,吾心殊不佳。墓门空挂剑,香径已埋钗。霜信催衰鬓,秋期葬病骸。词人白首卧,松竹满萧斋。”尤凄厉不堪卒读。卒以不寿,年仅二十有八。又有句云:“庭无过客僮慵扫,案有抛书儿乱摊。”可以想其清贫之况矣。 亡友高逋孙(钟泉)少孤嗜学,家贫无所得书,无所得师,则阅市借人,出门求友,十余岁斐然成章。《花事》云:“花事殊无据,东风面太生。梁低空待燕,地僻少闻莺。”“帘外几春雨,楼头多晚晴。踏青鞋未绣,何日是清明。”“花事寒中酿,宵来欲减衣。烛烧春共短,香袅梦相依。暗雨苔潜长,幽篁笋定肥。寂寥门巷里,才见燕双飞。”《谢酒》云:“傍到香肌已减寒,桃花酿醋艳含酸。年来不领青州事,合向平原署旷官。”《咏史》云:“夫何碎唾壶,痴心慕魏武。神器非等闲,中宗岂懦主。石头不噬脐,上计死奚补。刁刘无足论,伯仁宛千古。”“称孤不负汉,坐拥见雍容。偏朝奇男子,首数石世龙。”“子房同卓识,高皇诚景 从。并驱轻光武,恐是君未逢。”《宛在堂题壁》云:“数亩林塘结构粗,两朝大雅此轮扶。参差汉上题襟集,仿佛西江诗派图。风月且谈今夕好,湖山莫说故乡无。某丘某水钓游处,社祭先生德不孤。”堂中祀明、清两朝闽首郡诗人也。《澄澜阁对柳有感》云:“爱汝临风作态频,依稀交让尹邢身。(柳有二本。)攀条我少纤纤手,护惜还须倩玉人。莫向长桥管送迎,乾坤几辈解钟情。我来已负青青鬓,愁听谁家玉笛声。”“攀条”二语,谓余曾同室人至澄澜阁下,室人题诗云:“澄澜高阁畔,独有柳条新。共此依依立,青春二十人。”又君赠余诗,所谓“修竹数竿依翠袖,香泥百草绕裙腰”者也。又《瓶中梨花》句云:“未赠白人权托命,再逢青帝已无根。”《草堂漫记》句云:“好书久借缘多病,旧句频删厌说贫。”《小西湖即景》句云:“过桥喧落叶,临水饱秋光。”又《春晚即事》句云:“贫家红紫都如洗,独有青苔上井栏。”君美风姿,守身如玉,未尝偶作狭邪游。妇邵氏,世家女,清贫相对,知者方目为伏川高柔,而幽忧瘦损,余深恐其为汤卿谋。不数年遽病肺卒,遗诗一册,录数首于此,又使人惜死于无穷也。 王阑生(景)遗诗三四百首,蜀游作居十之八九。诗骨清瘦,然有矫健不群者。《梅子关》云:“万仞摩天梅子关,关前七十二溪环。路人为指巴亭县,数片残云无定间。”二十八字一气赶下,颇有太白“朝辞白帝”一首气象。李涉之《远别秦城》一首与太白可谓厮为二流矣。然末二句,又从“黄河远上”下半首变化出,唐人此三诗一河一江一汉,真异曲同工,后人无从再着笔矣。 作诗文要有真实怀抱,真实道理,真实本领,非靠着一二灵活虚实字可此可彼者,斡旋其间,便自诧能事也。今人作诗,知甚嚣尘上之不可娱独坐,百年万里天地江山之空廓取厌矣。于是有一派焉,以如不欲战之形,作言愁始愁之态,凡坐觉微闻稍从暂觉稍喜聊从政须渐觉微抱潜从终怜犹及行看尽恐全非等字,在在而是,若舍此无可着笔者,非谓此数字之不可用,有实在理想实在景物,自然无故不常犯笔端耳。《明史》论钟谭诗派云:“自袁宏道矫王、李之弊,倡以清真,惺复矫其弊变为幽深孤峭,与谭元春评选唐人诗,为《唐诗归》,又评隋以前诗,为《古诗归》,钟、谭之名满天下,谓之竟陵体。”沈春泽撰钟诗序云:“自先生以诗文名世,后进学之者,大江以南更甚。然而得其形貌,遗其神情,以寂寥言精炼以寡约言清远,以俚浅言冲淡,以生涩言新裁,篇章字句之间,每多重复,稍下一二助语,辄以号于人曰,吾诗空灵已极,余以为空则有之,灵则未也云云,不啻为今日言之。” 昭文孙师郑吏部(雄)号郑斋,治经学骈体文,而绝喜言诗,辑前清道,咸、同、光四朝诗史十余集,集百十人,无贵贱老幼,与相识不相识,以诗至者,无不甄录,用钢笔写印,高可隐人,捆载赠所知。又分为甲乙各集,镂板行世,数请余为叙,余谓君作诗话,称余严于论诗,今并蓄兼收若此,余何以措词。君曰,吾诗史之名固不称,第储史料,以待后人之去取,当亦无恶于志,乃本君此意言之。君《题薛褧铭大令诗稿后》有云:“朱子论作文,勿使差异字。选言戒钩棘,说理尚平易。(《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云云。)诗文体纵殊,探源靡二致。”又云:“谪仙旷世才,逸足追风骥。落笔撼五岳,绝尘飞六辔。少陵郁忠肝,字字流血泪,高歌泣鬼神,独醒唤众醉。慷慨南董笔,从容北山议,天若假之鸣,词取达其意,蛇神牛鬼徒,形秽三舍避。”又云:“诗中隐有我,诗外更有事。回甘道味浓,叩寂余音嗣。古云貂裘杂,不如狐裘粹(见《淮南子》)。哂彼饾钉儒,獭祭夸多识。作诗如用兵,操纵身使臂。奇兵不在众,敢战推骠骑。”持论平正,因忆方虚谷有《秋晚杂书》诗千首,今录其六云:“堂堂陈去非,中兴以诗鸣。曾吕两从橐,残月配长庚。尤萧范陆杨,复振干淳声。尔后顿寂寥,草虫何薨薨。”“永嘉有四灵,词工格乃平。上饶有二泉,旨淡骨独清。学子熟取舍,吾非私重轻。极玄虽有集,岂得如渊明。”“窃尝评少陵,便生太宗时。岂独魏郑公,论谏垂至兹。天宝得一官,主昏事已危。脱命走在所,穷老拜拾遗。卒坐鲠直去。漂落西南陲。处处苦战斗,言言悲乱离。其间至痛者,莫若八哀诗。我无此笔力,怀抱颇似之。”“人言太白豪,其诗丽以富。乐府信皆尔,一扫梁隋腐。余编细读之,要自有朴处。最于赠答篇,肺腑露情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丽句。亦焉用玉溪,纂组失天趣。沈宋非不工,子昂独高步。画肉不画骨,乃以帝闲故。”“六经天日月,诸子如四时。史自班以上,语奇文亦奇。踵武蔚宗辈,语有文无之。”“小宋刊新唐,不悟宵寐规。以艺传李杜,待之毋乃卑。他人有遗集,一览不再窥。惟此与韩柳,咀嚼无厌期。侪彼枫落生,吾欲镌此疵。”“道自汉魏降,裂为文与诗。工诗或拙文,文高诗或卑。香瓯假山序,不妨自一奇。鲥橘多骨核,乃至肆诋訾,恭维陈无已,此事独兼之。五七掩杜集,千百臻秦碑。四海紫阳翁,归美岂其私。所以此虚叟,取为晚节师。一世称陶谢诗,陶岂谢可比。池草故未凋,阶药已颇绮。如唐号元白,白岂元可拟。中有不同处,要 与分朴诡。郑圃赵昌父,颍川韩仲止。”“二泉岂不高,顾必四灵美。咸潮生姜门,蟚蜞以为旨。未若玉山雪,空铛煮荒荠。”虚谷生平详于周密《癸辛杂志》者,不值一钱,然诗功甚深,所纂《瀛奎律髓》,虽专论近体诗,浅见寡闻者不能道也。此数首宗旨,取朴去艳,于赵宋一代诗学,辨别甚真。盖虚谷本西江派,故阳秋若此,非后世随声附和妄思依傍李杜门户者比,不可以人而废言也。尚有罗寿可诗序,言宋诗派别尤详,与方诗略同云:“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汉谋,昆体则有杨、刘《西昆集》传世,二宋、张乖崖、钱僖公、丁厓州皆是。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和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徒凡数十家。欧公出焉,一变为李太白、韩昌黎之诗,苏子美二难相为颉颃,梅圣俞则唐体之出类者也。苏长公踵欧公而起,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五言或三谢,独黄双井专为少陵,秦、晁莫窥其藩。张文潜自然有唐风,别成一宗,惟吕居仁克肖陈后山,弃所学学双井,黄致广大,陈极精微,天下诗人北面矣。立为江西派之说,铨取或不尽然,陈简斋、曾文清为南渡之巨擘,乾淳以来尤、范、杨、陆、萧其尤也。高古清劲,尽扫余子,又有一朱文公。嘉定而降,稍厌西江,永嘉四灵,复为九僧晚唐体,日浅日下,然尚有余杭二赵,上饶二泉,典型未泯,今学者不于三千年间,上溯下沿,穷探邃索,往往追逐近世六七十年间之所遍向,非区区之所敢知也。?所论稍偏,要自博辩。 ……
作者: 林白著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1995
简介: 本书内容:从船上下来的人,消失在沙街靠河的第一所房子里,这是他们的驿站,不是他们的家。 他们的家就在船上。每只船的内舱,都有一块擦得铮亮地地方,既是他们的床,又是桌子,又是地板。暗红的木板,恻了一层桐油(桐油的气味经久不散),只有两张桌子宽。他们全家睡在这舱板上。到了夜晚,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全都睡在这上面。 地板就是床,因此脚要特别的干净。他们不穿鞋,光着脚走在船上,也光着脚走下船。在我的小镇,一年四季都很暖和,只在短暂的冬天要穿鞋袜。他们从外面回船,便都要洗船。他们洗脚的姿势,带了一种船上人的印记。……
Southeast Asia:A Past Regained
作者: [美]戴尔·布朗(Dale M.Brown)主编;王同宽译
简介:东南亚地区位于印度和中国的十字交会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东南亚地区的文明是印度和中国这两大古国的文化在这里蓄积的结果。中国和印度尤其是印度的影响确实相当重要而且深远。印度教的魔鬼卡拉在这里获得的表现,比其在印度国内还要多。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在东南亚地区所出现的文明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移植现象。这里的文明从史前时期就按照其独有的方式获得了发展。 在柬埔寨的吴哥,染着青苔的石头具有东南亚古城的哀歌情调,这些废弃的古城被丛林所覆盖。一位19世纪的法国探险家到吴歌访问,在沉思之后感慨地写道:“人类创造的事物是何等的脆弱!这是多么不幸啊!废墟的下面将永远埋藏着艺术的财富和珍宝。曾经有多少杰出的艺术家,统治者和勇干现在已经被人们遗忘!”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简介: 本书是实用园艺丛书中的《园路设计彩色图说》分册。书中以大量的图片以及详尽的文字相配合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园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讲解通俗易懂,融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及实用性为一体,可供广大园艺工作者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与草坪路面相比,大多数硬质路面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投资。但从长远来看,硬质路面所花费的维护要少得多。只需偶尔冲洗的清扫来剔除其表面因潮湿而滋长的青苔。装饰木板需要定期涂色来延长其使用寿命,保持原来的自然风韵。]读者评论用户名:chenyanyu001@163.com 发表时间:2005-11-710:54:17 评论等级:-评《园路设计彩色图说》如何收藏阿更多书评 我要回应送支鲜花支持 扔个鸡蛋反对用户:密码:我是:读者出版商销售商作者译者主题:(限2000汉字)]目录一、花园中的园路与铺装二、园路和地面的铺装1规则式铺装2自然式铺装3混凝土和砂浆4软质铺面5木面板三、从基础工作着手索引后记......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收入的短篇,若是1993年之后发表的,就大多是从长篇里截出来的。分别来自《青苔》《守望空心岁月》《万物花开》以及一部尚未发表的长篇。作者觉得,它其实也是像短篇的。 等到作者更老一些,还是会写短篇小说的吧。那时作者的内心已经安静下来,精神也不再寒冷,作者会写短篇的。作者会问自己:什么是短篇小说呢?然后再告诉自己:短篇小说就是短的小说,没有那么多规矩,也不必那么精致。不是吗?浦松龄的小说、卡夫卡、契诃夫、马尔克斯,他们的短篇小说有什么共同点呢?除了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简介: 張惠言十首 張惠言(一七六一—一八〇二),字皋文,江蘇武進人。嘉慶四年(一七九九)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有《茗柯詞》。 木蘭花慢楊花 儘飄零盡了,誰人解,當花看。正風避重簾,雨回深幕,雲護輕幡。尋他一春伴侣,只斷紅、相識夕陽間。未忍無聲墜地〔一〕,將低重又飛還。疏狂情性,算淒涼、耐得到春闌。但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稱清寒。收將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繞雲山。看取青青池畔,淚痕點點凝斑。 【校】〔一〕“墜”,《茗柯詞》作“委”。 【評】撮兩宋之菁英。 水調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閒來閲遍花影、惟有月鈎斜。我有江南鐵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徹玉城霞。清影渺難即,飛絮滿天涯。飄然去,吾與汝,泛雲槎。東皇一笑相語、芳意落誰家〔一〕。難道春花開落,又是春風來去,便了却韶華。花外春來路,芳草不曾遮。 【校】〔一〕“落”,《茗柯詞》作“在”。 又 百年復幾許,慷慨一何多。子當爲我擊筑、我爲子高歌。招手海邊鷗鳥,看我胸中雲夢,蔕芥近如何。楚越等閒耳,肝膽有風波。生平事,天付與,且婆娑。幾人塵外相視、一笑醉顔酡。看到浮雲過了,又恐堂堂歲月,一擲去如梭。勸子且秉燭,爲駐好春過。 又 珠簾捲春曉,蝴蝶忽飛來。游絲飛絮無緒、亂點碧雲釵。腸斷江南春思,粘著天涯殘夢,賸有首重回。銀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羅帷捲,明月入,似人開。一樽屬月起舞、流影入誰懷。迎得一鈎月到,送得三更月去,鶯燕不相猜。但莫憑闌久,重露濕蒼苔。 又 今日非昨日,明日復何如。朅來真悔何事、不讀十年書。爲問東風吹老,幾度楓江蘭徑,千里轉平蕪。寂寞斜陽外,渺渺正愁予。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須。名山料理身後、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緑遍,三月雨中紅透。天地入吾廬。容易衆芳歇,莫聽子規呼。 又 長鑱白木柄,劚破一庭寒。三枝兩枝生緑,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顔四面,和著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蘭與菊,生意總欣然。曉來風,夜來雨,晚來煙。是他釀就春色、又斷送流年。便欲誅茅江上,只怕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憐。歌罷且更酌,與子繞花間。 【評】胸衿學問,醖釀噴薄而出。賦手文心,開倚聲家未有之境。 傳言玉女 多謝東風,吹送故園春色。低晴淺雨,做清明時節。昨夜花影,認得江南新月。一枝枝漾,春魂如雪。却問東風,怎都來、共闃寂〔一〕。綺屏繡陌,有春人濃覓。閒庭閉門,判鎖一絲愁絶。夢兒無奈,又隨春出。 【校】〔一〕“共”,《茗柯詞》作“伴”。 相見歡 年年負却花期。過春時。只合安排愁緒,送春歸。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 【評】信手拈來。 木蘭花慢游絲同舍弟翰風作 是春魂一縷,銷不盡,又輕飛。看曲曲回腸,愁儂未了,又待憐伊。東風幾回暗剪,儘纏綿、未忍斷相思。除有沉煙細裊,閒來情緒還知。家山何處棲遲。春容易,到天涯〔一〕。但牽得春來,何曾繫住,依舊春歸。殘紅更無消息,便從今、休要上花枝。待祝梁間燕子,銜他深度簾絲。 【校】〔一〕“家山何處棲遲,春容易,到天涯”,據《茗柯詞》當作“家山何處,爲春工、容易到天涯”。 【評】屈曲洞達。 玉樓春 一春長放秋千静。風雨和愁都未醒。裙邊餘翠掩重簾,釵上落紅傷晚鏡。朝雲捲盡雕闌暝。明月還來照孤憑。東風飛過悄無踨,却被楊花微送影。 【評】善學子野。茗柯詞四十六首久欲評注全本,遺餉學子,病懶未就。今就《宛鄰詞選》附録及《詞綜續編》所採,合録十闋,菁華略備。《詞選》附録諸家黄氏《續編》未載,今删取附茗柯後,以志派别。 張琦三首 張琦(一七六四—一八三三),字翰風,江蘇武進人,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舉人。有《立山詞》。 六醜見芙蓉花作 悵秋光漸老,看點點、霜花飄足。庾郎正愁,愁來無處著。漫遮籬落〔一〕。是處秋容好,岸邊深巷,見數枝幽獨。雕闌深護珍珠絡。閒倚香雲,斜欹暖玉。相看更燒銀燭。却清樽半醉,前事棖觸。蘭舟初泊。記雙紅梳掠。坐對名花晚,情莫莫。燈前細語蛾緑。但回頭無奈,别離成各。西風緊、更催叢萼。料得是、一樣心頭滋味,減來還惡。凝愁處、莫倚闌角。看一痕、澹月微雲裏,依然是昨。 【校】〔一〕“遮”,《立山詞》作“繞”。 【評】美成思力。 摸魚兒 漸黄昏、楚魂愁斷。啼鵑早又相唤。芳心欲寄天涯路,無奈水遥山遠。春過半。看絲影花痕,罥盡青苔院。好春一片。只付與輕狂,蜂兒蝶子,吹送午塵暗。關山客,漫説歸期易算。知他多少淒怨。不曾真箇東風妒,已是燕殘鶯懶。春晼晚。怕花雨朝來,一霎方塘滿。嫣紅誰伴。儘倚遍回闌,暮雲過盡,空有淚如霰。 【評】風刺隱然。 南浦 驚回殘夢,又起來、清夜正三更。花影一枝枝瘦,明月滿中庭。道是江南綺陌,却依然、小閣倚銀屏。悵海棠已老,心期難問,何處望高城。忍記當時歡聚,到花時、長此託春酲。别恨而今誰訴,梁燕不曾醒。簾外依依香絮,箅東風、吹到幾時停。向鴛衾無奈,啼鵑又作斷腸聲。 【評】所謂深美閎約。翰豐與哲兄同撰《宛鄰詞選》,雖町畦未盡,而奥窔始開。其所自爲,大雅遒逸,振北宋名家之緒。其子仲遠序《同聲集》有云:“嘉慶以來名家,均從此出。”信非虚語。周止齋益窮正變,潘四農又持異論。要之,倚聲之學,由二張而始尊耳。 惲敬二首 惲敬(一七五七—一八一七),字子居,號簡堂。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舉人。官江西瑞金知縣。有《兼堂詞》。 阮郎歸畫蝴蝶 少年白騎放驕憨。踏青三月三。歸來未到捉紅蠶。化蛾真不甘。江橘葉,一分含。那防仙嫗探。雙雙鳳子出花龕。繭兒風太酣。 又 輕鬚薄葉不禁風。教花扶著儂。一枝又逐月痕空。都來幾日中。曾有伴,去無踨。闌前種豆紅。蜜官隊裏且從容。問心同不同。 錢季重二首 錢季重(一七五八—一八二一),原名夢蘭,字季重,號黄山,江蘇陽湖人,諸生。有《黄山詞》。 六醜朱藤 正木棉乍試,又砌石、紛披花萼。計春竟留,盡蜂狂蝶惡。亭午風弱。屈指人何在,小庭深處,賸一枝夭灼。燕支滿地餘香足。亂擫銀筝,輕調湘竹。回頭已成依約。聽風風雨雨,春去無脚。南園西閣。玉虎纏金鑰。一十三年久、香漠漠。兔葵燕麥森束,縱有人護惜,也教錯愕。濃陰密、半來簾箔。也不是、當日匀香暈粉,珍珠絡索。春雲裏、細語叮囑,恐飛紅、吹到他邊去,惹伊淚落。 【評】寫仿清真,唐臨晉帖,終非廖瑩中所能爲。 四園竹〔一〕 蜂鬚蝶粉,不住鬧薔薇。紅凝繡幕,緑映窗紗,做得春肥。清晝長,閒拄杖、闌干獨倚。眼前棖觸相思。草離離。從兹緑到江南,料無有缺些兒。更想東風吹去,開到鄉園、舊日花枝。知也未。甚近日,香篝夢反稀。 【校】〔一〕“園”,原作“圍”,據《詞律》改。 【評】用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