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50 项 “鲜于枢”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黄惇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简介: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借助马背上的骁勇,迅速崛起,统一蒙古族各部落,创立了蒙古汗国。数十年间灭西夏,又向西北扩展,征服俄罗斯与中亚、西亚,紧接着侵入长城关内。1234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与南宋联合灭了金国,占据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并开始大兵压境向南进军。宋高宗咸淳七年(1271),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300年来国内各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元朝扩大了疆域,比之汉唐更为辽阔。战火连绵使人民痛不欲生,但其后南北统一却使各民族间的文化得比相互交流,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东西方之间因渠道畅通,科学、文化的交流传播也进一步发展。 蒙古定都北京,又以中国为汗国之中心,即是看中了当时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汉文化和汉族的封建经济实力。“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在战争中,蒙古贵族首领逐渐改变了游牧民族的陈旧观念。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更注意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以文治之道为立国之本。他采纳契丹人耶律楚材和汉人学者刘秉忠、姚枢、许衡等人的主张,推行“汉法”,所订制度,多参照唐宋体例。 元初,尽管因战争的原因,各民族得以广为接触,然因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各族人分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指西域人)为二等,汉人(指女真人和原金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契丹人)为三等,南人(指淮水以南原南宋人)为四等,因此汉族人民及汉族士大夫地位卑下,思想十分痛苦。尽管在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统治者采纳了汉族儒士提出的“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的建议,重开科举制度,但因此走入仕途的儒生,依然很少。国家各级政权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上,汉人入仕者仅为附庸。元世祖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曾命程钜夫往江南访贤,征得儒士24人,赵孟頫居首选。赵氏出山以后,对元代书画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元代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但在思想上却并没有重大的钳制,比较宽松。政治上的不平等待遇,使汉族士人仕途无望,于是许多人转向文学、艺术方面的奋斗,促使散曲、杂剧、书、画在元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继宋词后发展出的元曲以及在前代基础上发展出的元杂剧,在元代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占有突出的地位,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社会的矛盾,具有现实主义倾向,这显然是一部分知识分子无望仕途,而与民间艺人和下层广大人民广泛联系的结果。尽管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但那些鞭挞社会黑暗、歌颂纯真爱情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倾向,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在绘画方面,元代如赵孟頫、李衎这样官居高位的艺术家毕竟太少,因此那些拒不入仕或不得志的文人画家,便以陶渊明为理想人物,而小隐于市。他们以山水画或梅、兰、竹、菊寄托情怀,抒发爱国之心与崇高的气节,导致了以重主体情感的写意山水画为主流的文人画的发展。其实即如赵孟頫亦属于在痛苦中度过一生的士大夫文人艺术家,他的作品亦以上述题材为主流,因而在思想感情上他与隐逸画家是一致的,元季山水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无不受到他的影响。 书法的发展,与文学、绘画等各类艺术一样,都因元代统治者对汉族文人的歧视而受到影响。但由于书法的实用性一面,作为文字的载体,它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的统治者都不可能回避的。元世祖不善书,却为了他的子孙能在这块汉文化的土地上坐稳江山,而令太子裕宗向指定的名儒学习书法,临写的大字珍藏于东观。其后英宗、文宗、顺帝都研习书法,文宗书受赵孟頫影响宗晋人,顺帝之子爱猷理达腊则书学虞世南。尤其是元文宗于天历二年沿“玉堂”旧制建立了奎章阁,由学士虞集撰《奎章阁记》,集因代法书名画作为内府收藏。元文宗还命柯九思为奎章阁鉴书博士,并在奎章阁集中了一批重要的书家,如虞集、揭傒斯、康里巎巎等。由蒙古贵族为统治者的元代,有此盛举,不能不说是书史上的大事。可惜奎章阁是短命的,仅仅五年,柯九思就因大臣争权、宗室内讧而被撵出朝延。 元代书法的发展最为突出的因素,客观地说还不是帝王于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元初的少数民族书家如辽宗室耶律楚材(1190—1244)等,虽善书,但也不足以有震动书坛的影响力。其最重要的因素仍是由于领一代风骚者赵孟頫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赵孟頫以精妙绝伦的书画赢得元世祖恩宠和朝野的好评,荣际五朝,官居一品,使得元代绝大多数的书法家仰慕于他。由于他书法推崇二王,提倡复古,影响甚大,因而形成了队伍庞大的赵派书家群。 赵孟頫虽身在高位,但一生始终有归隐之心,如前所述他的山水画开启了元四家,在艺术思想上乃与隐逸画家相通。因此这种被压仰的精神创伤不可能不反映于他的书法。书法既不同于绘画直接以形表现,也不同于他自己的诗词可以吟哦出内心的痛苦,只是书法反映得较为隐蔽罢了。在元人统治下,赵氏推重古法,不能不说有恢复传统的一点民族意识;他着意追溯晋人,取晋人之逸趣,也不能不说其有一点寻求超脱之意。他的书法以遒丽、秀逸为基调,以清新脱俗、高雅出尘开启了一代新风,将北宋苏、黄、米等提倡的文人书法,在南宋后期衰微之后,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其书法中体现的书卷之气,后来成为涵盖书坛近500年的楷模。诚如此,元代以赵孟頫书风为主流的书法,较之唐人缺雄放之气,较之北宋少奇逸之趣,则是元代的社会条件之局限使然。 元代的书家除开赵氏一脉,还有隐士一脉。尽管其中不少作者也受到赵氏影响,或因社会地位的共同性而具有一致的审美取向,但其中为数不多的隐士书法家,却有别于赵派书法的风格特征。他们虽具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却不能出仕而报效国家,苦闷的矛盾心理,使他们只能以书法来表现情性,因此比起赵氏一脉来,能更多地流露出自己个性,如吴镇、杨维桢、倪瓒、陆居仁等。虽然此脉远不及赵孟頫影响之大,但不可忽视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元代帝王为巩固统治还大兴宗教,对各教派基本一视同仁,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得以传播,其中因佛教和道教在蒙古统一天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因而此二教力量最强,影响量大。佛教寺院之多,道教庙观之大,都是空前的。与此同时,元代帝王采纳汉儒士主张,仍然推重宋代程朱理学,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念。所有这些都在元代的文学、戏剧、绘画中反映出来。元代书家留下了许多他们所抄写的佛经、道经,也正是宗教影响的结果。同时,更因佛教、道教的流行,涌现出一批佛家、道家书法家。例如中峰明本(1263—1323),钱塘人,俗姓孙,性睿敏,元代高僧,为高峰妙和尚的弟子。他是赵孟頫夫妇的佛门师傅。晚居浙江天目山,仁宗召聘不出,赐谥普应国师。书虽初学王羲之,然用笔尖起尖出,类“柳叶”,自居家数,其书作流传日本较多。又如一山一宁(1247—1317),俗姓胡,浙江台州人。南海普陀高僧,大德三年(1299)奉元成宗命,持诏书出使日本,后留住日本镰仓建长寺、圆觉寺和京都南禅寺。圆寂后日本人追赠“一山国师”,所传佛门学派世称“一山派”。其草书在日本极负盛名,日本当时的书家雪村友梅、虎关师炼均出其门。他的草书师承颜真卿、怀素,狂放有法度,元气淋离。有《雪夜作》、《六祖偈》、《法语》等墨迹传出,在日本尊为国宝。再如雪庵溥光,俗姓李,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元代高僧。学兼内外,淹贯百家,书画俱入神品。其书学颜、柳,“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国朝禁匾,皆其所书”。他的榜书还影响了高丽。此外,元代禅僧古林清茂(1262—1329)、明极楚俊(1262—1336)、清拙正澄(1274—1339)以及元叟行端、祖瑛、月江正印、龙岩上人、楚石梵琦、了庵清俗等,书法各具特色,表现了佛门书家特有的孤介绝俗之气息。因佛道书家并非元代书法的主流,后面不再展开。 由于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时代,因此少数民族中也涌现出一些汉化的高层知识分子。他们大都长期生活在中原,与汉族文人接触而受到感染,其中也不乏朝中重臣官僚,如康里巎巎、周伯琦等,都在元代书法家中身手不凡,并对后世书法颇有影响。这些少数民族书家对于交流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元代书法的发展,因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士人的特殊地位所决定,这是我们了解元代书法时所不能忽视的。 二、元代书法的复古现象 元代的书法约可分为三期,前期包括蒙古王朝之初到大德之前,即指忽必烈的统治时期。蒙古统一中国之前,因战争连绵,书法不振,所以前期实际上主要指忽必烈灭南宋之后约20年间(1279—1294)。元初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等可视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书家。中期指从成宗大德时代至文宗天历、至顺时代(1295—1331),元代的书法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是赵孟頫的书风风靡朝野,而且赵氏的学生辈如虞集、张雨、柯九思、朱德润等亦都活跃于江南和大都,更因文宗酷爱书画设立奎章阁,而使元延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书画艺术家。文宗以后至元末的顺帝时代(1333—1368)是为后期,这一时期康里巎巎 、周伯琦成为帝王身边最重要的书家。此外隐士书法在乱世中也得以突现。总体而论,88年间因赵孟頫的影响,元代书法整个表现出全面复古的趋势。 回顾历史,北宋书法在“宋四家”的倡导下,表现出强烈的文人写意特征。自宋南渡后,这种文人书法的写意特征却没有再得到充分的发展,模拟当代书家之风转而抬头。最突出的是苏、黄、米的影响,不仅在北地,金朝的书家竞相仿效,南方亦如此。宋高宗赵构曾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其《翰墨志》云:“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他自己的书法实践,即初从黄,再从米,而意识到须追本源后,则从智永上追二王,故其自云: 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贴》,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 惜南宋为时代所限,宋高宗的这种以回归魏晋而图书法变革的思想,未得拓展。 元初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在赵孟頫之前,北方书家多宗颜鲁公,学习苏、米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自从赵氏书风的风靡,一股向晋人学习的复古潮流占据了整个朝野,即连由金入元的的鲜于枢,也力主归宗二王,并受到赵氏本人的浸染。古典主义的书风因赵氏的提倡,笼罩了整个元代,继而延续至明代中期。我们将书法史上的这一转折,看成是一次重要变革。 赵孟頫的书学思想,正来源于赵构,他在仕元之前,便从赵构书法入手。一是其为宋王室后裔,所谓嫡系之传;二是赵孟頫的书学观,受赵构影响颇深,只是仕元后赵孟頫因政治上的原因,隐匿不言而已。但一旦时机成熟,他便毫不隐匿自己的观点,而坦露俗继承宋高宗遗志的决心。赵孟頫言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于印章则提倡汉魏印章贵有“典型质朴之意”,抨击“新奇相矜”、“不遗馀巧”的世俗审美观;其“作诗文皆从李、杜、韩、柳中来,顿扫旧时(指南宋以来)之气习”。因此他的艺术审美观完全是以崇古为立场的,这种崇古思想,导致了他在书法上以晋人书风为尚,再由魏晋上溯两汉、先秦、所以他广涉行、楷、今草、章草、隶书]、小篆乃至籀书。由于赵孟頫的影响,各种书体在元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吾衍、吴叡、周伯琦等多数书家以篆隶名世;印章亦因赵、吾的倡导而由实用艺术转而成为文人艺术,并得到自隋唐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元代的篆隶艺术和文人印章艺术成就,向不太被人重视,而实际上是书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对以后明清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章草一体,唐宋罕有人作,而在赵的影响下元代则不乏好手,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俞和等均擅章草,元末宋克法前人而创造性地将章草与今草糅合,使章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此外小楷的振兴,也与赵氏的身体力行有关。这些风气使元代书法反映出鲜明的全面复古现象。 赵氏的书法观,集中体现在这样一句话:“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所谓“则古”,即以古法为准则;所谓“今人”,则显然是针对南宋以本朝书家为法的风气而言的。因此赵氏的崇古书法观,正与赵构合拍。不论其初衷如何,客观上却显然有着振兴之意,犹如唐宋八大家之古文运动,乃借古以开今,以法古而力矫时弊也。虞集曾说: 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山,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短古法……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而流弊南方特盛,遂有于湖之险,至于即之(张即之)之恶谬极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鹜。而宋末知张之谬者,乃多尚欧阳率更书,纤弱仅如编苇,亦气运使然耶!自吴兴赵公出,学书者始知以晋名书。 此段话精辟地概括了赵氏开一代书风的原因,也将赵氏在书法史上的突出贡献阐明。 明代的董其昌一生以超越赵氏为目标,正是从赵孟頫本身超越宋人这一点上得到的启示。大凡书史上开派的一代宗师,都清楚前辈人的笼罩是开启一代新风的最大屏障,因而注意师法文人书法本源。而赵孟頫所领导的这一古典主义的回归潮流,正具有了这种特征。董其昌云: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 这一高屋建瓴的评论,以意与法的辩证关系观照书史,既含蓄地批评了宋人欠法、元人欠意,又含蓄地肯定了宋人取意、元人取法而各能超越前代的优势。而董的意、法统一目标,正是晋人的韵。然平心而论,他的这一目标实是与赵孟頫相同的,只是赵氏所处的时代,既不可能有苏东坡那种抒发个性的自由境界,也不能似米、黄那样狂放颠逸而振迅天真。他也并非完全如董氏所云“虽已意亦不用”,而如宋濂所评的那样,“笔意流动而神藏不露”。客观地说,这是赵氏书法的长处,亦是其弱处。这种在全面回归中恢复古法纯洁性的努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个性情趣在更深层次上的拓展,并因此而成为这一书法潮流的主要特征。诚如此,以赵氏崇古导致的元代书风,以其典雅、秀逸的书卷之气,为文人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 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的开端 元代书家中,书、画集于一身者十分普遍,较之宋代更向前迈进一步,苏轼、米芾尚未在画面上加以题跋,而元代书画家如赵孟頫、柯九思、倪瓒、吴镇、张雨、杨维桢等,均喜在画面上题跋、钤印。画成之后,将时间、姓名、作画的感受、题画诗跋于画上,再钤上印章,一可补意之未尽,二可使文学、书法、印章与画相映成趣,增加了形式感。这种题跋的形式使元代文人画形成了新的风尚。与此同时,画中的书法用笔,在崇尚古法思潮的影响下,也越来越被人重视。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种观点可视为此时画家自觉地将书法融入绘画用笔的代表。柯九思善写竹石,他甚至认为“写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由此元人在观赏柯九思《竹木图》时,如此写道:“绝爱鉴书柯博士,能将八法写疏篁。细看古木花藤上,更有藏真长史狂。”元代以书法笔法观照绘画的认识,一方面乃由元人重视恢复古法派衍而出,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自北宋以来文人画的用笔技巧。反之文人画在元代的发展也大大促进文人学习书法的欲望,因而成为书法本身发展的一种动力,当时的书画家力主以书入画,认为“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所在”。画上的题跋与以书法入画的风气,使元代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起来,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作者: 古吴轩出版社
简介: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集贤大学士,死后被元英宗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乌、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 《元史》本传讲: “孟频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 “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但是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作者: (清)梁诗正等编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1999
简介: 《三希堂法帖》是清代乾隆初年由乾隆皇帝敕令朝臣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皇帝本人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日理万机之余,潜心临池,遍习诸家,故其书法温润妍媚,闲雅有致,在历代帝王中实属上品。乾隆又搜集前贤法书。明朝灭亡之后,许多宫殿旧藏流于民间,清代康熙之后,便多次下诏搜讨。至乾隆而更加着意,故使不少历代名家墨宝罗致于宫廷。其最为珍贵者,属晋代至清中叶流传近一千五百年的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及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氏书法也是乾隆皇帝最为喜爱,心追手摹,用力最多的。所以,这几件稀珍宝被乾隆收藏于故宫的养心殿内,极为宝爱。乾隆十二年,大学士梁诗正等受命编次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书家墨迹钩摹镌刻上石时,乾隆便亲自取名为“三希堂法帖”,乾隆皇帝的特谕,也刻于《三希堂法帖》卷首。 《三希堂法帖》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帖。在古代,由于印刷技术的落后,加上写在纸上的法书极不易保存,所以好的书法作品很难广泛流传。北宋初年,太宗命大臣将宫内所藏历代法书汇刻为《淳化阁帖》,是为大规模刻帖之始。以后皇家和私人也有不少丛帖问世,这些丛帖极大地促进了书法的普及。但以规模而言,《三希堂法帖》是其中规模最大者,可以说集历代丛帖之大成。该帖共收入从魏晋到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340件,分楷、行、草三种。另有历代名家、收藏家题跋200多件,收藏印章1600多方。其所收作品均按历史顺序编排,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历代名家的法书墨迹精品,这些书家,历代都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的榜样,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杨凝式、李建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宋高宗、吴踞、赵孟頫、鲜于枢等……由于是皇家刻石,皇帝特谕,梁诗正等又是当时书法史家,所以《三希堂法贴》选择极精。上石之后,广泛流传,成为海内书法爱好者向往和抢购的对象。但刻石拓印本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视觉上不舒服,黑乎乎一片。其次,不论刻石水平有多高,和原墨迹相比,神采上要差一大截。练习者不容易从拓本体悟到原法书的神韵。所以,练习书法,一定要用墨迹本。
作者: 黄惇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简介: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借助马背上的骁勇,迅速崛起,统一蒙古族各部落,创立了蒙古汗国。数十年间灭西夏,又向西北扩展,征服俄罗斯与中亚、西亚,紧接着侵入长城关内。1234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与南宋联合灭了金国,占据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并开始大兵压境向南进军。宋高宗咸淳七年(1271),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300年来国内各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元朝扩大了疆域,比之汉唐更为辽阔。战火连绵使人民痛不欲生,但其后南北统一却使各民族间的文化得比相互交流,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东西方之间因渠道畅通,科学、文化的交流传播也进一步发展。 蒙古定都北京,又以中国为汗国之中心,即是看中了当时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汉文化和汉族的封建经济实力。“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在战争中,蒙古贵族首领逐渐改变了游牧民族的陈旧观念。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更注意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以文治之道为立国之本。他采纳契丹人耶律楚材和汉人学者刘秉忠、姚枢、许衡等人的主张,推行“汉法”,所订制度,多参照唐宋体例。 元初,尽管因战争的原因,各民族得以广为接触,然因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各族人分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指西域人)为二等,汉人(指女真人和原金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契丹人)为三等,南人(指淮水以南原南宋人)为四等,因此汉族人民及汉族士大夫地位卑下,思想十分痛苦。尽管在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统治者采纳了汉族儒士提出的“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的建议,重开科举制度,但因此走入仕途的儒生,依然很少。国家各级政权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上,汉人入仕者仅为附庸。元世祖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曾命程钜夫往江南访贤,征得儒士24人,赵孟頫居首选。赵氏出山以后,对元代书画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元代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但在思想上却并没有重大的钳制,比较宽松。政治上的不平等待遇,使汉族士人仕途无望,于是许多人转向文学、艺术方面的奋斗,促使散曲、杂剧、书、画在元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继宋词后发展出的元曲以及在前代基础上发展出的元杂剧,在元代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占有突出的地位,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社会的矛盾,具有现实主义倾向,这显然是一部分知识分子无望仕途,而与民间艺人和下层广大人民广泛联系的结果。尽管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但那些鞭挞社会黑暗、歌颂纯真爱情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倾向,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在绘画方面,元代如赵孟頫、李衎这样官居高位的艺术家毕竟太少,因此那些拒不入仕或不得志的文人画家,便以陶渊明为理想人物,而小隐于市。他们以山水画或梅、兰、竹、菊寄托情怀,抒发爱国之心与崇高的气节,导致了以重主体情感的写意山水画为主流的文人画的发展。其实即如赵孟頫亦属于在痛苦中度过一生的士大夫文人艺术家,他的作品亦以上述题材为主流,因而在思想感情上他与隐逸画家是一致的,元季山水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无不受到他的影响。 书法的发展,与文学、绘画等各类艺术一样,都因元代统治者对汉族文人的歧视而受到影响。但由于书法的实用性一面,作为文字的载体,它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的统治者都不可能回避的。元世祖不善书,却为了他的子孙能在这块汉文化的土地上坐稳江山,而令太子裕宗向指定的名儒学习书法,临写的大字珍藏于东观。其后英宗、文宗、顺帝都研习书法,文宗书受赵孟頫影响宗晋人,顺帝之子爱猷理达腊则书学虞世南。尤其是元文宗于天历二年沿“玉堂”旧制建立了奎章阁,由学士虞集撰《奎章阁记》,集因代法书名画作为内府收藏。元文宗还命柯九思为奎章阁鉴书博士,并在奎章阁集中了一批重要的书家,如虞集、揭傒斯、康里巎巎等。由蒙古贵族为统治者的元代,有此盛举,不能不说是书史上的大事。可惜奎章阁是短命的,仅仅五年,柯九思就因大臣争权、宗室内讧而被撵出朝延。 元代书法的发展最为突出的因素,客观地说还不是帝王于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元初的少数民族书家如辽宗室耶律楚材(1190—1244)等,虽善书,但也不足以有震动书坛的影响力。其最重要的因素仍是由于领一代风骚者赵孟頫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赵孟頫以精妙绝伦的书画赢得元世祖恩宠和朝野的好评,荣际五朝,官居一品,使得元代绝大多数的书法家仰慕于他。由于他书法推崇二王,提倡复古,影响甚大,因而形成了队伍庞大的赵派书家群。 赵孟頫虽身在高位,但一生始终有归隐之心,如前所述他的山水画开启了元四家,在艺术思想上乃与隐逸画家相通。因此这种被压仰的精神创伤不可能不反映于他的书法。书法既不同于绘画直接以形表现,也不同于他自己的诗词可以吟哦出内心的痛苦,只是书法反映得较为隐蔽罢了。在元人统治下,赵氏推重古法,不能不说有恢复传统的一点民族意识;他着意追溯晋人,取晋人之逸趣,也不能不说其有一点寻求超脱之意。他的书法以遒丽、秀逸为基调,以清新脱俗、高雅出尘开启了一代新风,将北宋苏、黄、米等提倡的文人书法,在南宋后期衰微之后,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其书法中体现的书卷之气,后来成为涵盖书坛近500年的楷模。诚如此,元代以赵孟頫书风为主流的书法,较之唐人缺雄放之气,较之北宋少奇逸之趣,则是元代的社会条件之局限使然。 元代的书家除开赵氏一脉,还有隐士一脉。尽管其中不少作者也受到赵氏影响,或因社会地位的共同性而具有一致的审美取向,但其中为数不多的隐士书法家,却有别于赵派书法的风格特征。他们虽具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却不能出仕而报效国家,苦闷的矛盾心理,使他们只能以书法来表现情性,因此比起赵氏一脉来,能更多地流露出自己个性,如吴镇、杨维桢、倪瓒、陆居仁等。虽然此脉远不及赵孟頫影响之大,但不可忽视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元代帝王为巩固统治还大兴宗教,对各教派基本一视同仁,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得以传播,其中因佛教和道教在蒙古统一天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因而此二教力量最强,影响量大。佛教寺院之多,道教庙观之大,都是空前的。与此同时,元代帝王采纳汉儒士主张,仍然推重宋代程朱理学,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念。所有这些都在元代的文学、戏剧、绘画中反映出来。元代书家留下了许多他们所抄写的佛经、道经,也正是宗教影响的结果。同时,更因佛教、道教的流行,涌现出一批佛家、道家书法家。例如中峰明本(1263—1323),钱塘人,俗姓孙,性睿敏,元代高僧,为高峰妙和尚的弟子。他是赵孟頫夫妇的佛门师傅。晚居浙江天目山,仁宗召聘不出,赐谥普应国师。书虽初学王羲之,然用笔尖起尖出,类“柳叶”,自居家数,其书作流传日本较多。又如一山一宁(1247—1317),俗姓胡,浙江台州人。南海普陀高僧,大德三年(1299)奉元成宗命,持诏书出使日本,后留住日本镰仓建长寺、圆觉寺和京都南禅寺。圆寂后日本人追赠“一山国师”,所传佛门学派世称“一山派”。其草书在日本极负盛名,日本当时的书家雪村友梅、虎关师炼均出其门。他的草书师承颜真卿、怀素,狂放有法度,元气淋离。有《雪夜作》、《六祖偈》、《法语》等墨迹传出,在日本尊为国宝。再如雪庵溥光,俗姓李,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元代高僧。学兼内外,淹贯百家,书画俱入神品。其书学颜、柳,“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国朝禁匾,皆其所书”。他的榜书还影响了高丽。此外,元代禅僧古林清茂(1262—1329)、明极楚俊(1262—1336)、清拙正澄(1274—1339)以及元叟行端、祖瑛、月江正印、龙岩上人、楚石梵琦、了庵清俗等,书法各具特色,表现了佛门书家特有的孤介绝俗之气息。因佛道书家并非元代书法的主流,后面不再展开。 由于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时代,因此少数民族中也涌现出一些汉化的高层知识分子。他们大都长期生活在中原,与汉族文人接触而受到感染,其中也不乏朝中重臣官僚,如康里巎巎、周伯琦等,都在元代书法家中身手不凡,并对后世书法颇有影响。这些少数民族书家对于交流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元代书法的发展,因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士人的特殊地位所决定,这是我们了解元代书法时所不能忽视的。 二、元代书法的复古现象 元代的书法约可分为三期,前期包括蒙古王朝之初到大德之前,即指忽必烈的统治时期。蒙古统一中国之前,因战争连绵,书法不振,所以前期实际上主要指忽必烈灭南宋之后约20年间(1279—1294)。元初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等可视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书家。中期指从成宗大德时代至文宗天历、至顺时代(1295—1331),元代的书法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是赵孟頫的书风风靡朝野,而且赵氏的学生辈如虞集、张雨、柯九思、朱德润等亦都活跃于江南和大都,更因文宗酷爱书画设立奎章阁,而使元延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书画艺术家。文宗以后至元末的顺帝时代(1333—1368)是为后期,这一时期康里巎巎 、周伯琦成为帝王身边最重要的书家。此外隐士书法在乱世中也得以突现。总体而论,88年间因赵孟頫的影响,元代书法整个表现出全面复古的趋势。 回顾历史,北宋书法在“宋四家”的倡导下,表现出强烈的文人写意特征。自宋南渡后,这种文人书法的写意特征却没有再得到充分的发展,模拟当代书家之风转而抬头。最突出的是苏、黄、米的影响,不仅在北地,金朝的书家竞相仿效,南方亦如此。宋高宗赵构曾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其《翰墨志》云:“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他自己的书法实践,即初从黄,再从米,而意识到须追本源后,则从智永上追二王,故其自云: 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贴》,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惜南宋为时代所限,宋高宗的这种以回归魏晋而图书法变革的思想,未得拓展。 元初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在赵孟頫之前,北方书家多宗颜鲁公,学习苏、米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自从赵氏书风的风靡,一股向晋人学习的复古潮流占据了整个朝野,即连由金入元的的鲜于枢,也力主归宗二王,并受到赵氏本人的浸染。古典主义的书风因赵氏的提倡,笼罩了整个元代,继而延续至明代中期。我们将书法史上的这一转折,看成是一次重要变革。 赵孟頫的书学思想,正来源于赵构,他在仕元之前,便从赵构书法入手。一是其为宋王室后裔,所谓嫡系之传;二是赵孟頫的书学观,受赵构影响颇深,只是仕元后赵孟頫因政治上的原因,隐匿不言而已。但一旦时机成熟,他便毫不隐匿自己的观点,而坦露俗继承宋高宗遗志的决心。赵孟頫言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于印章则提倡汉魏印章贵有“典型质朴之意”,抨击“新奇相矜”、“不遗馀巧”的世俗审美观;其“作诗文皆从李、杜、韩、柳中来,顿扫旧时(指南宋以来)之气习”。因此他的艺术审美观完全是以崇古为立场的,这种崇古思想,导致了他在书法上以晋人书风为尚,再由魏晋上溯两汉、先秦、所以他广涉行、楷、今草、章草、隶书]、小篆乃至籀书。由于赵孟頫的影响,各种书体在元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吾衍、吴叡、周伯琦等多数书家以篆隶名世;印章亦因赵、吾的倡导而由实用艺术转而成为文人艺术,并得到自隋唐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元代的篆隶艺术和文人印章艺术成就,向不太被人重视,而实际上是书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对以后明清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章草一体,唐宋罕有人作,而在赵的影响下元代则不乏好手,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俞和等均擅章草,元末宋克法前人而创造性地将章草与今草糅合,使章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此外小楷的振兴,也与赵氏的身体力行有关。这些风气使元代书法反映出鲜明的全面复古现象。 赵氏的书法观,集中体现在这样一句话:“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所谓“则古”,即以古法为准则;所谓“今人”,则显然是针对南宋以本朝书家为法的风气而言的。因此赵氏的崇古书法观,正与赵构合拍。不论其初衷如何,客观上却显然有着振兴之意,犹如唐宋八大家之古文运动,乃借古以开今,以法古而力矫时弊也。虞集曾说: 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山,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短古法……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而流弊南方特盛,遂有于湖之险,至于即之(张即之)之恶谬极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鹜。而宋末知张之谬者,乃多尚欧阳率更书,纤弱仅如编苇,亦气运使然耶!自吴兴赵公出,学书者始知以晋名书。 此段话精辟地概括了赵氏开一代书风的原因,也将赵氏在书法史上的突出贡献阐明。 明代的董其昌一生以超越赵氏为目标,正是从赵孟頫本身超越宋人这一点上得到的启示。大凡书史上开派的一代宗师,都清楚前辈人的笼罩是开启一代新风的最大屏障,因而注意师法文人书法本源。而赵孟頫所领导的这一古典主义的回归潮流,正具有了这种特征。董其昌云: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 这一高屋建瓴的评论,以意与法的辩证关系观照书史,既含蓄地批评了宋人欠法、元人欠意,又含蓄地肯定了宋人取意、元人取法而各能超越前代的优势。而董的意、法统一目标,正是晋人的韵。然平心而论,他的这一目标实是与赵孟頫相同的,只是赵氏所处的时代,既不可能有苏东坡那种抒发个性的自由境界,也不能似米、黄那样狂放颠逸而振迅天真。他也并非完全如董氏所云“虽已意亦不用”,而如宋濂所评的那样,“笔意流动而神藏不露”。客观地说,这是赵氏书法的长处,亦是其弱处。这种在全面回归中恢复古法纯洁性的努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个性情趣在更深层次上的拓展,并因此而成为这一书法潮流的主要特征。诚如此,以赵氏崇古导致的元代书风,以其典雅、秀逸的书卷之气,为文人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 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的开端 元代书家中,书、画集于一身者十分普遍,较之宋代更向前迈进一步,苏轼、米芾尚未在画面上加以题跋,而元代书画家如赵孟頫、柯九思、倪瓒、吴镇、张雨、杨维桢等,均喜在画面上题跋、钤印。画成之后,将时间、姓名、作画的感受、题画诗跋于画上,再钤上印章,一可补意之未尽,二可使文学、书法、印章与画相映成趣,增加了形式感。这种题跋的形式使元代文人画形成了新的风尚。与此同时,画中的书法用笔,在崇尚古法思潮的影响下,也越来越被人重视。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种观点可视为此时画家自觉地将书法融入绘画用笔的代表。柯九思善写竹石,他甚至认为“写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由此元人在观赏柯九思《竹木图》时,如此写道:“绝爱鉴书柯博士,能将八法写疏篁。细看古木花藤上,更有藏真长史狂。”元代以书法笔法观照绘画的认识,一方面乃由元人重视恢复古法派衍而出,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自北宋以来文人画的用笔技巧。反之文人画在元代的发展也大大促进文人学习书法的欲望,因而成为书法本身发展的一种动力,当时的书画家力主以书入画,认为“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所在”。画上的题跋与以书法入画的风气,使元代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起来,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 马建农,张仁德主编
出版社:中国书店,2006
简介: 本书精选中国法书草书经典原迹,彩色精印,其中部分作品是首次面世。 本书所选墨迹,包括张旭《古诗四贴》、孙过庭《书谱》、黄庭坚《刘梦得竹枝词》、鲜于枢《秋怀诗》《秋兴诗》、宋克《进学解》等。 内容包括所选墨迹的概述(书家及作品介绍)、图版(墨迹彩图)、释评《楷书释文与历史评价》三个部分。 (一)概述部分包括对作者生平及书法成就的介绍,和对所选作吕的介绍品评,附有大量的有关作者的历史照片及在古画彩图; (二)图版部分包括彩色精印的墨迹正文、后人的题跋墨迹及收藏印鉴,并附精选书法局部的放大赏析; (三)释评部分包括对墨迹正文与题跋的旁注楷书,还有以旁批或眉批的形式汇集后人对作者与作品的评价史料。 阅读本书,不仅有益于提高书艺,而且有助于书法鉴赏、考证、辨伪、收藏,以及了解书法的历史传承。
作者: 《写字》编辑部编;(元)鲜于枢书
出版社:百家出版社,2005
简介: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韩愈《石鼓歌》不仅讴歌石鼓字体独特、笔画奇古的艺术价值,而且抒发石鼓不被重视,长期埋没的感叹。设喻贴切,寓意委婉的《石鼓歌》被元代大书家鲜于枢多次书写,表现其对石鼓文及韩愈诗的激赏。 鲜于枢和赵孟钍窃代崇尚魏、晋古法,共倡复古书学主张的代表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世人尽学鸺亭面,欲换俗骨无仙丹”前人对学习魏、晋传统的不易早有论述。锶让我们看几则前人对鲜于、赵学习古法的评述?br] 先看对赵孟畹钠缆邸?br] 沈尹默曾说: “从赵(孟睿┭王(羲之),是一种不易走通的路……因为赵有习气,笔一沾染便终身摆脱不掉。? 陈子庄说: 一王一羲之一有着古隶的根底,秀丽中有着拙厚之处,……赵一孟钜蛔ㄑ王字中的秀丽,并推向极端,因此显得媚俗。锸于枢则不然?br]赵孟钏担?“伯机书,笔笔皆有古法,是为至宝。”“仆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仆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 元代王祎说:“渔阳鲜于公草法盖本于右军、大令父子,至其展为大体,则自其法而变者也。” 明代吴宽说:“困学多为草书,其书从真行来。故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至,皆有意态,使人 观之不厌。”
作者: (宋)苏轼[书]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简介: 苏轼撰诗并书, 墨迹素笺本, 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历代行草名帖: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 [(元)赵孟頫书]
简介: 大凡历代书家,博学余暇,游心斯艺,他们在书法实践中,必有甘苦之心得,于是落笔散藻,发之为文为诗为题跋为论书,虽片纸只字,却十分珍贵,纵观我国古代学理论,而往往是以感悟式的语录为多,文虽短却耐人录味。名的赵孟睢独纪な三跋》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随想式题跋?br] 本册所记载《兰亭独孤本并跋残字》又称《赴孟罾纪な三跋》,至大三年(一三一○)赵孟畲何渥诨实壑命由吴兴赴大都时,独孤长老在《定武兰亭序》一册相赠,赵得此刻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并兴之一次雷电中遭焚,幸未全烬,中另有吴说、朱郭儒、钱选、鲜于枢、柯九思等名家题跋,无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册原迹现藏本于日本东京博物院,今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翰墨风神:楷书卷 故宫名篇名家书法典藏:故宫博物院典藏书法精品,临摹、赏析,一书多用
作者: 陈万雄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年6月
简介:书法是中华文化中一门独特的艺术,故宫博物院之书法藏品更是极为珍贵。本系列从中精挑细选名家名篇,全篇完整收录,其中大多为该名篇同一书法体中公认最好的版本,极具典藏价值。本系列特点在于一书多用,既可欣赏印刷精美的书法作品,针对某些特别值得点评的字体提供书法赏析,又将名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制作为字帖供读者摹写,还附上释文及注释以便读者了解名篇的内容。此外,每一册都精选一幅作品做成拉页,可供读者裁下装裱之用。本卷收赵孟頫、鲜于枢所书《道德经》和文徵明书《前后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透过赵、鲜于之书,可对比同一时代不同书法家之风神。透过文书,则可体会同一书家,不同年纪之笔墨韵味。
作者: [元][赵孟頫书]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简介:《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 墨迹素笺本, 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作者: 许裕长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历代名家书法珍品》丛书共32册,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开,高清全彩影印,锁线装订,*限度地发挥图书的鉴赏功能。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简介: 鲜于枢(1257—130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又号虎林隐吏,寄直老人等。祖籍渔阳(今河北涿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曾宦居扬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于扬州出为江南诸道行台御吏掾。次年,在扬州与赵孟頫相识,遂成莫逆之交,终生友善。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因与上司争执遭贬。后寓居西湖[困学斋],杜门谢客,调琴作书,有《困学斋诗集》、《困学斋杂抄》、《困学斋杂录》等传世。 鲜于枢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能诗,精音律,所作散曲极佳,又擅鉴别古什管子画,而特以善书为世人所重。大德年间,他与赵孟頫、邓文原都在杭州任职。他们相互切磋书艺,书法观点甚为一致。介导师法魏、晋、唐诸贤,力诋两宋,认为两宋书法[去古法已远。]他精于楷书。行书与草书。
作者: (宋)苏轼 书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5年9月
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1082年,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与书法艺术,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书法史上著名的杰作。苏轼书法初学兰亭,中年学颜真卿、杨凝式,结体稳密,笔势圆劲有韵,《前赤壁赋》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其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作者: 历代碑帖法书选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1987年07月
简介: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生于唐景龙三年(公元七○九年),卒于唐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年),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曾经做过平原太守,官至太子少师赠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后世习称“颜平原”或“颜鲁公”。他的书法以沉着健劲的笔力,丰腴开朗的气度,形成了雄伟沉厚的风格,在书法领域中,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追念其侄季明所写的祭文。通篇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 一泻千里,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宣和书谱》记载:“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天下,故精神见於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元鲜于枢在卷尾题跋中称赞:“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
作者: 贺新辉主编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
简介:《元曲名篇赏析(全4册)》是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贺新辉编写,《元曲名篇赏析(全4册)》主要内容是:收录了元好问,孙梁,杨果,刘秉忠,杜仁杰,王和卿,张弘范,商挺,伯颜,不忽木、徐琰、鲜于枢、魏初、王恽、卢挚、陈草庵、奥敦周卿、关汉卿、姚燧、庾天锡、睢景臣、周文质等人的元曲作品。
作者: [(元)赵孟頫书]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简介: 《赵孟頫为隆教禅师寺石室长老疏(原色印刷)》内容简介:赵孟頫(1254——1322),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鸥波、水晶宫道人等。宋宗室,入元后任兵部郎中、翰林学士承旨,卒,赠魏国公,谥文敏。 博学广识,才气横溢。精音乐、冠文章、熟诗歌,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佛老,可谓集艺术、学术于一身的全才。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近人马宗霍《书林记事》谓:“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存世书迹有《洛神赋》、《赤壁赋》、《临兰亭帖》、《胆巴碑》等。 该作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兹审……同词劝口”;第二部分“处西湖……松雪,道人书”;第三部分“山村逸民……张嗣显。”通篇章法变化有致字形大小对比和谐,自然端庄透露着清新隽永的浓浓的书卷气。 第一部分:用笔精致、变化丰富,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字形大小错落,疏朗的行距,加之右下、左下的大面积留空以及“公住”“州”等字内外的较大面积留空,使整段文字充满空灵之气。从字的体势看,向右上取势(如“石”“书”“隆”等字)和向右下取势(如“持”“禅”“我”“词”“劝”等字)并存,既丰富又和谐。 第二部分:用笔平稳厚重,撇、捺等长划十分舒展,平和中有雍容大度之气,甚有唐代书家李邕书法之形之意。竖画上端多有向右倾侧之形,既不失字的重心又使字的体势变化丰富起来,很值得寻味。 第三部分:用笔平稳,较具楷意,字间疏朗,字形稳健,用笔交待十分清晰。 此作品的精良,足以给学书者很多的补益。
作者: 中国墨迹经典
出版社:上海书画 2002年06月
简介:
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列灭南宋,建都大都(北京),后则凡十一帝,历时九十余年,这就是元代王朝。元代帝王如仁宗、英宗、文宗等亦雅好书法,文宗天历元年,置奎章阁,内藏历代名家书画,饮命柯九思为鉴书博士,专事鉴定内府所藏法书名画,而文宗则每于万机之暇,至奎章阁,与虞集、柯九思讨论书画,张伯雨有诗句赞曰:“侍书爱题博士画,日日退朝书满床”元代诸帝虽为蒙族人,但亦为华风所染,崇尚汉学,故元代书法继宋代之后又开创出一新的天地。从总体上来说,宋人书尚意,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语),他们在唐人法度基础之上,各自标新立异,别开生面,如果说北宋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而元代是一个以复古为创新的时代,从表面上来看,整个元代书法几为赵孟頫一人所笼罩,其实元代的其他书家亦各有特色,不可轻易忽视。如鲜于枢、康里巎巎、李倜、邓文原、张雨、俞龢、虞集、柯九思、饶介、陆居仁、揭傒斯、柳贯、倪瓒等,饶介便是元代后期的著名书家。
饶介,生年不详,卒于元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字介之,号芥叟,别署醒樵、醒翁、华盖山著书者、华盖浮丘先生童子、紫玄洞樵,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官至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入吴后,任命饶介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下平江,士诚败,饶介亦被俘,解至南京伏诛被杀,饶介博学,有口才,倜傥豪放,家中收藏历代名家法书碑帖甚多,其中《兰亭》刻本就有数十本,晚始获定武本兰亭,视若拱璧,因其所见搏,故自能出入风雅,自成一格。饶介尤善草书,由怀素、张旭上溯晋之二王,写得圆融畅朗,骨力清劲,十分飘逸,兴得使转之法,陈基评其书谓:[介之草书尤瑰诡逸群可喜,观其势殆不至于圣不止也。]姜绍书亦评其行草书柳文卷谓:[入山阴堂庑,有纯绵裹铁之致,此卷大令法,草韩柳文,醉墨淋漓,凤翥鸾翔,似奇反正。]可见其草书在当时已负盛名,本册所载《元饶介书蕉池积雪诗》书于至正庚子(一三六○)七月十日,正其晚年所书,通幅手卷一气贯注,十分流畅,点画圆融浑劲,气清质实,于姿媚中吐风神,其实草书不难于使转,而难在于使转中见点画;不难于错落,而难在于错落中见自然,细观此册作品,用笔简练很少有牵丝、游丝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但字与字之间,形不贯而气贯,其中写到神融气畅之时,四五字一笔环转而下,纵心奔放,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且其点画于痛快淋漓之中有沉着精到之能,无一懈笔,可见作者精熟于草法,深得怀素、大令之妙,正如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所评[介书圆劲畅朗,神追大令]。其草书对后世亦很少有影响,宋克即学其字而驰 名于明初书坛。
作者: 夏承焘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词文学兴于唐五代时期,鼎盛于两宋时期。宋代以后,词就成了各代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有清一代更被誉为词创作的“中兴”时代。夏承焘、张璋二先生精心编选的《金元明清词选》,将金、元、明、清各代的优秀作品汇集注释。前有作者介绍,后附简要评析,基本概括了数代词文学发展的历程和面貌,为读者领略词文学艺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书出版二十多年以来,便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欣赏金、元、明、清词作的经典选本。
【目录】
目录
前言
金词
吴激(四首)
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
春从天上来(海角飘零)
风流子(书剑忆游梁)
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蔡松年(三首)
尉迟杯(紫云暖)
大江东去(离骚痛饮)
鹧鸪天(秀樾横塘十里香)
刘著(一首)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张中孚(一首)
蓦山溪(山河百二)
赵可(一首)
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蔡珪(一首)
江城子(鹊声迎客到庭除)
刘仲尹(二首)
鹧鸪天(骑鹤峰前*人)
鹧鸪天(璧月池南翦木栖)
党怀英(二首)
青玉案(红莎绿蒻春风饼)
月上海棠(傲霜枝袅团珠蕾)
王庭筠(一首)
谒金门(双喜鹊)
赵秉文(三首)
大江东去(秋光一片)
水调歌头(四明有狂客)
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刘迎(一首)
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景覃(一首)
天香(百岁中分)
董解元(一首)
哨遍(太皞司春)
完颜璟(一首)
蝶恋花(几股湘江龙骨瘦)
完颜(三首)
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临江仙(倦客更遭尘事冗)
春草碧(几番风雨西城陌)
辛愿(一首)
临江仙(谁识虎头峰下客)
李献能(二首)
江梅引(汉宫娇额倦涂黄)
浣溪沙(垂柳阴阴水拍堤)
邓千江(一首)
望海潮(云雷天堑)
王予可(一首)
生查子(夜色明河静)
折元礼(一首)
望海潮(地雄河岳)
高永(一首)
大江东去(闲登高阁)
王特起(一首)
喜迁莺(东楼欢宴)
高宪(一首)
三奠子(上楚山高处)
李俊民(一首)
感皇恩(忍泪出门来)
王渥(一首)
水龙吟(短衣匹马清秋)
段克己(三首)
望月婆罗门引(暮云收尽)
满江红(雨后荒园)
蝶恋花(鹈一声春已晓)
段成己(二首)
江城子(阶前流水玉鸣渠)
江城子(水南名品几时栽)
元好问(八首)
迈陂塘(问世间、情是何物)
迈陂塘(问莲根、有丝多少)
清平乐(离肠宛转)
木兰花慢(渺涨江东下)
水调歌头(黄河九天上)
水龙吟(少年射虎名豪)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鹧鸪天(偃蹇苍山卧北冈)
元词
耶律楚材(一首)
鹧鸪天(花界倾颓事已迁)
李治(二首)
迈陂塘(雁双双、正分汾水)
迈陂塘(为多情、和天也老)
杨果(一首)
太常引(一杯聊为送征鞍)
许衡(二首)
满江红(河上徘徊)
沁园春(月下檐西)
刘秉忠(一首)
木兰花慢(望乾坤浩荡)
朱睎颜(一首)
一萼红(玉堂深)
赵文(一首)
疏影(寒泉溅雪)
周玉晨(一首)
十六字令(眠)
白朴(一首)
夺锦标(霜水明秋)
王恽(二首)
春从天上来(罗绮深宫)
鹧鸪天(短短罗淡淡妆)
张弘范(二首)
临江仙(千古武陵溪上路)
点绛唇(独上高楼)
姚燧(二首)
浪淘沙(七十鬓双蓬)
鹧鸪天(谁道夔龙不致君)
刘壎(二首)
菩萨蛮(故园青草依然绿)
西湖明月引(江村烟雨暗萧萧)
陈孚(二首)
太常引(彩丝堂上簇兰翘)
太常引(短衣孤剑客乾坤)
燕公楠(一首)
摸鱼儿(又浮生、平头六十)
梁曾(一首)
木兰花慢(问花花不语)
马致远(一首)
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
仇远(三首)
八犯玉交枝(沧岛云连)
齐天乐(夕阳门巷荒城曲)
思佳客(日影扶花一万重)
刘因(四首)
人月圆(自从谢病修花史)
南乡子(窗下络车声)
鹊桥仙(悠悠万古)
念奴娇(中原形势)
吴澄(一首)
渡江云(名园花正好)
赵孟(一首)
渔父词(渺渺烟波一叶舟)
冯子振(一首)
鹧鸪天(凭倚东风远映楼)
鲜于枢(一首)
念奴娇(长溪西注)
虞集(二首)
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
苏武慢(放棹沧浪)
张雨(一首)
太常引(莫将西子比西湖)
张翥(三首)
六州歌头(孤山岁晚)
多丽(晚山青)
踏莎行(芳草平沙)
卢挚(一首)
六州歌头(诗成雪岭)
许有壬(三首)
沁园春(十载炎方)
满江红(木落霜清)
鹊桥仙(花香满院)
李齐贤(三首)
人月圆(五云绣岭明珠殿)
巫山一段云(南浦寒潮急)
太常引(栖鸦去尽远山青)
张埜(二首)
沁园春(自入闽关)
水龙吟(岭头一片青山)
宋褧(一首)
菩萨蛮(西风落日丹阳道)
詹正(二首)
霓裳中序*(一规古蟾魄)
齐天乐(相逢唤醒京华梦)
姚云文(一首)
摸鱼儿(渺人间、蓬瀛何许)
罗志仁(三首)
霓裳中序*(来鸿又去燕)
金人捧露盘(湿苔青)
木兰花慢(汉家糜粟诏)
彭元逊(一首)
满江红(翠袖馀寒)
倪瓒(三首)
人月圆(惊回一枕当年梦)
太常引(柳阴濯足水侵矶)
小桃红(一江秋水淡寒烟)
舒(一首)
小重山(碧艾香蒲处处忙)
萨都剌(四首)
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百字令(石头城上)
木兰花慢(古徐州形胜)
水龙吟(王郎锦带吴钩)
邵亨贞(二首)
祝英台近(普天云)
兰陵王(暮天碧)
顾德辉(一首)
青玉案(春寒恻恻春阴薄)
陶宗仪(一首)
南浦(如此好溪山)
张可久(一首)
人月圆(三高祠下天如镜)
刘燕哥(一首)
太常引(故人送我出阳关)
萧汉杰(一首)
浪淘沙(愁似晚天云)
李琳(一首)
六幺令(淡烟疏雨)
司马昂夫(一首)
*楼(花信紧)
刘铉(一首)
蝶恋花(人自怜春春未去)
黄子行(二首)
西湖月(湖光冷浸玻璃)
花心动(谁倚青楼)
段宏章(一首)
洞仙歌(一庭晴雪)
刘天迪(一首)
虞美人(子规解劝春归去)
曾允元(一首)
点绛唇(一夜东风)
明词
张以宁(一首)
明月生南浦(海角亭前秋草路)
刘基(三首)
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
如梦令(一抹斜阳沙觜)
瑞龙吟(秋光好)
杨基(五首)
蝶恋花(新制罗衣珠络缝)
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清平乐(欺烟困雨)
夏初临(瘦绿添肥)
多丽(问莺花)
高启(二首)
沁园春(木落时来)
石州慢(落了辛夷)
瞿佑(一首)
摸鱼子(望西湖、柳烟花雾)
刘(一首)
满江红(水北幽居)
凌云翰(二首)
蝶恋花(过雨春波浮鸭绿)
木兰花慢(怅波翻太液)
韩守益(一首)
苏武慢(地涌岷峨)
聂大年(一首)
卜算子(杨柳小蛮腰)
徐有贞(二首)
玉连环(心绪悠悠随碧浪)
中秋月(中秋月)
史鉴(一首)
解连环(销魂时候)
吴宽(一首)
采桑子(纤云尽卷天如水)
李东阳(一首)
雨中花(正爱月来云破)
马洪(一首)
东风*枝(饵玉餐香)
汤允(一首)
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赵宽(一首)
减字木兰花(寒风吹水)
陈铎(一首)
浣溪沙(波映横塘柳映桥)
陈霆(一首)
踏莎行(流水孤村)
张(一首)
风流子(新阳上帘幌)
夏言(一首)
浣溪沙(庭院沉沉白日斜)
杨慎(四首)
转应曲(银烛)
少年游(红稠绿暗遍天涯)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水调歌头(春宵微雨后)
李攀龙(一首)
长相思(秋风清)
王世贞(二首)
忆江南(歌起处)
玉蝴蝶(记得秋娘)
屠隆(一首)
清江裂石(淼淼重湖背郭斜)
汤显祖(一首)
阮郎归(不经人事意相关)
赵南星(一首)
水龙吟(春闺忒恁愁人)
陈继儒(一首)
点绛唇(钟鼓沉沉)
孙承宗(四首)
阳关引(无那杨花闹)
塞翁吟(云叶才生雨)
水龙吟(平章三十年来)
浣溪沙(谁写南溟玉一湾)
魏大中(一首)
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徐石麒(二首)
拂霓裳(望中原)
祝英台近(雨中山)
施绍莘(一首)
谒金门(春欲去)
沈宜修(二首)
忆王孙(天涯随梦草青青)
霜叶飞(闷怀难表)
张杞(一首)
浣溪沙(芳草无人半入泥)
俞彦(一首)
长相思(折花枝)
沈际飞(一首)
虞美人(阶前嫩绿和愁长)
张红桥(一首)
念奴娇(凤凰山下)
王泰际(一首)
浪淘沙(高阁掩春残)
李天植(一首)
唐多令(新绿满沧洲)
陈洪绶(五首)
菩萨蛮(秋风飘梧叶)
鹧鸪词(行不得也哥哥。我也图兰不作坡)
(行不得也哥哥。凤雏龙种已无多)
(行不得也哥哥。霜风夜翦向南柯)
(行不得也哥哥。华面鸠头舞婆娑)
万寿祺(一首)
浣溪沙(遯渚西边桥户开)
陈子龙(十首)
唐多令(碧草带芳林)
二郎神(韶光有几)
诉衷情(小桃枝下试罗裳)
谒金门(莺啼处)
画堂春(轻阴池馆水平桥)
醉桃源(朱栏清影下帘时)
山花子(杨柳迷离晓雾中)
少年游(满庭清露浸花明)
浣溪沙(百尺章台撩乱飞)
点绛唇(满眼韶华)
方以智(一首)
忆秦娥(花似雪)
黄周星(一首)
满庭芳(新绿方浓)
杜濬(一首)
浣溪沙(曲曲红桥涨碧流)
归庄(一首)
锦堂春(半壁横江矗起)
金堡(四首)
八声甘州(算军持、频挂到于今)
满江红(激浪输风)
风流子(东皇不解事)
小重山(落落寒云晓不流)
吴昜(一首)
满江红(斗大江山)
彭孙贻(二首)
西河(龙虎地)
满江红(曾侍昭阳)
叶小鸾(一首)
南歌子(门掩瑶琴静)
余怀(感遇词六首,选五首)
桂枝香(江山依旧)
念奴娇(狂奴故态)
水龙吟(白云黄石人家)
沁园春(老去悲秋)
摸鱼儿(*伤情、落花飞絮)
王夫之(八首)
烛影摇红(瑞霭金台)
摸鱼儿(剪中流、白芳草)
更漏子(斜月横)
清平乐(归禽响暝)
玉楼春(娟娟片月涵秋影)
蝶恋花(为问西风因底怨)
惜馀春慢(似惜花娇)
绮罗香(流水平桥)
张煌言(二首)
柳梢青(锦样山河)
满江红(屈指兴亡)
沈谦(一首)
东风无力(翠密红疏)
陆宏定(一首)
望湘人(记归程过半)
屈大均(八首)
紫萸香慢(恨沙蓬、偏随人转)
长亭怨(记烧烛雁门高处)
梦江南(悲落叶)
(悲落叶)
(清泪好)
(红茉莉)
潇湘神(潇水流)
(潇水深)
夏完淳(四首)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鱼游春水(离愁心上住)
婆罗门引(晚鸦飞去)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
姜实节(一首)
临江仙(梦断罗帏春睡浅)
计南阳(二首)
花非花(同心花)
玉楼春(子规啼遍杨花路)
朱一是(一首)
二郎神(岷峨万里)
陆钰(二首)
曲游春(问牡丹开未)
浪淘沙(松径挂斜晖)
郑如英(一首)
临江仙(夜半忽惊风雨骤)
清词
李雯(一首)
菩萨蛮(蔷薇未洗胭脂雨)
吴伟业(三首)
贺新郎(万事催华发)
如梦令(镇日莺愁燕懒)
沁园春(八月奔涛)
曹溶(一首)
满江红(浪涌蓬莱)
宋琬(一首)
蝶恋花(月去疏帘才数尺)
龚鼎孳(一首)
贺新凉(鹤发开元叟)
宋徵舆(一首)
忆秦娥(黄金陌)
徐灿(二首)
踏莎行(芳草才芽)
唐多令(玉笛清秋)
毛奇龄(二首)
南柯子(驿馆吹芦叶)
相见欢(花前顾影粼粼)
陈维崧(十三首)
点绛唇(晴髻离离)
南乡子(秋色冷并刀)
醉落魄(寒山几堵)
虞美人(无聊笑捻花枝说)
好事近(分手柳花天)
清平乐(檐前雨罢)
满江红(席帽聊萧)
夜游宫(一派明云荐爽)
念奴娇(灵均苗裔)
贺新郎(吴苑春如绣)
夏初临(中酒心情)
庆春泽(已近花朝)
贺新郎(战舰排江口)
许缵曾(一首)
鹊桥仙(云疏月淡)
朱彝尊(九首)
卖花声(衰柳白门湾)
桂殿秋(思往事)
消息(千里重关)
蝶恋花(十里浮岚山远近)
迈陂塘(擅词场、飞扬跋扈)
解珮令(十年磨剑)
忆少年(飞花时节)
南楼令(疏雨过轻尘)
长亭怨慢(结多少、悲秋俦侣)
彭孙遹(三首)
临江仙(青琐馀烟犹在握)
柳梢青(何事沉吟)
生查子(薄醉不成乡)
吴兆骞(一首)
念奴娇(牧羝沙碛)
吴文柔(一首)
谒金门(情恻恻)
董元恺(一首)
浪淘沙(新月一弓弯)
米汉雯(一首)
满江红(击筑遗墟)
王士禛(四首)
浣溪沙(北郭青溪一带流)
(白鸟朱荷引画桡)
蝶恋花(凉夜沉沉花漏冻)
点绛唇(水满春塘)
曹贞吉(四首)
留客住(瘴云苦)
蝶恋花(五月黄云全覆地)
百字令(田光老矣)
满庭芳(太华垂旒)
李良年(一首)
柳梢青(春事闲探)
顾贞观(四首)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我亦飘零久)
夜行船(为问郁然孤峙者)
更漏子(续残香)
李符(一首)
好事近(曾去钓江湖)
纳兰性德(七首)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
蝶恋花(辛苦*怜天上月)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
南乡子(泪咽却无声)
沈宛(二首)
朝玉阶(惆怅凄凄秋暮天)
菩萨蛮(雁书蝶梦皆成杳)
曹寅(一首)
浣溪沙(曲曲蚕池数里香)
沈尔燝(一首)
台城路(凉波万斛光浮动)
孙朝庆(一首)
满江红(怒浪如山)
赵维烈(一首)
南乡子(片石撼江皋)
王锡(一首)
浪淘沙(遥望海门开)
侯文曜(一首)
虞美人影(有时云与高峰匹)
徐来(一首)
离亭燕(江弄琼花如练)
杜诏(一首)
满江红(一带寒汀)
厉鹗(三首)
百字令(秋光今夜)
忆旧游(遡溪流云去)
谒金门(凭画槛)
陶元藻(一首)
采桑子(浮家不畏风兼浪)
吴藻(一首)
如梦令(燕子未随春去)
蒋士铨(一首)
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
黄景仁(六首)
丑奴儿慢(日日登楼)
沁园春(苍苍者天)
迈陂塘(冷清清、荒台败瓦)
卖花声(独饮对辛盘)
贺新郎(何事催人老)
摸鱼子(倚柴门、晚天无际)
汪仁溥(一首)
念奴娇(苎萝山畔)
丁子复(一首)
水调歌头(手执竹如意)
左辅(二首)
浪淘沙(水软橹声柔)
南浦(浔阳江上)
孙原湘(一首)
甘州(甚仙人、削出秀玲珑)
张惠言(八首)
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
水调歌头(东风无一事)
(百年复几许)
(疏帘卷春晓)
(今日非昨日)
(长白木柄)
木兰花慢(是春魂一缕)
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孙尔准(二首)
渡江云(枫林红尽处)
水调歌头(今夕是何夕)
陈文述(四首)
渔父词(打桨湖边问酒家)
(雨后蜻蜓散夕阳)
(枫叶萧萧几点秋)
(涧曲桥低路几重)
邓廷桢(一首)
迈陂塘(悔残春、炉边买醉)
周济(二首)
渡江云(春风真解事)
蝶恋花(柳絮年年三月暮)
董士锡(二首)
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木兰花慢(看斜阳一缕)
周僖(一首)
疏影(翩然唳鹤)
朱声希(一首)
清平乐(流莺啼早)
周之琦(二首)
思佳客(帊上新题间旧题)
惜红衣(汉渚羁愁)
林则徐(一首)
高阳台(玉粟收馀)
吴兰修(一首)
卜算子(绿翦一窗烟)
龚自珍(三首)
湘月(天风吹我)
鹊踏枝(漠漠春芜春不住)
浪淘沙(云外起朱楼)
沈传桂(一首)
永遇乐(卷地惊飚)
符兆纶(一首)
满江红(才近凉天)
叶元墀(一首)
摸鱼儿(渐湖心、玻璃风起)
项鸿祚(四首)
减字木兰花(阑珊心绪)
水龙吟(西风已是难听)
清平乐(水天清话)
玉漏迟(病多欢意浅)
顾春(一首)
早春怨(杨柳风斜)
江开(一首)
长亭怨(问谁把、天根攻剖)
张穆(二首)
百字令(客游倦也)
百字令(缁尘斗擞)
陈澧(五首)
水龙吟(是谁前度登高)
甘州(渐斜阳、淡淡下平堤)
摸鱼儿(绕城阴、雁沙无际)
齐天乐(倦游谙尽江湖味)
百字令(江流千里)
蒋春霖(三首)
浪淘沙(云气压虚阑)
柳梢青(芳草闲门)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庄棫(五首)
定风波(为有书来与我期)
蝶恋花(城上斜阳依碧树)
(百丈游丝牵别院)
(绿树阴阴晴昼午)
(残梦初回新睡足)
谭献(二首)
鹧鸪天(绿酒红灯漏点迟)
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
(玉颊妆台人道瘦)
陈作霖(一首)
减兰(将星落后)
宝廷(一首)
喝火令(衰草连荒垒)
冯煦(一首)
南乡子(一叶碧云轻)
王鹏运(六首)
点绛唇(抛尽榆钱)
南乡子(斜月半胧明)
浪淘沙(华发对山青)
沁园春(词汝来前)
沁园春(词告主人)
满江红(风帽尘衫)
沈曾植(一首)
临江仙(西北浮云车盖去)
王允皙(一首)
甘州(又黄昏、胡马一声嘶)
文廷式(八首)
蝶恋花(九十韶光如梦里)
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
翠楼吟(石马沉烟)
广谪仙怨(玄菟千里烽烟)
鹧鸪天(劫火何曾燎一尘)
永遇乐(落日幽州)
好事近(翠岭一千寻)
祝英台近(剪鲛绡)
郑文焯(二首)
玉楼春(梅花过了仍风雨)
湘月(夜铃语断)
朱孝臧(九首)
鹧鸪天(野水斜桥又一时)
乌夜啼(春云深宿虚坛)
鹧鸪天(似水清尊照鬓华)
声声慢(鸣螀颓墄)
浣溪沙(独鸟冲波去意闲)
(翠阜红厓夹岸迎)
洞仙歌(无名秋病)
好事近(湖气郁衣巾)
南乡子(病枕不成眠)
夏孙桐(一首)
南楼令(残叶下寒阶)
梁鼎芬(三首)
菩萨蛮(无端横海天风疾)
(缥缥鸾凤扶云下)
(璇宫夜半惊传烛)
康有为(一首)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
宋育仁(一首)
风入松(小楼一雨作春寒)
况周颐(五首)
苏武慢(愁入云遥)
水龙吟(声声只在街南)
定风波(未问兰因已惘然)
浣溪沙(风雨高楼悄四围)
(一向温存爱落晖)
谭嗣同(一首)
望海潮(曾经沧海)
赵熙(一首)
甘州(任西风、吹老旧朝人)
陈洵(一首)
南乡子(不用问田园)
梁启超(二首)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暗香(东风正恶)
秋瑾(二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麦孟华(一首)
解连环(旅怀千结)
王国维(六首)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清平乐(斜行淡墨)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
点绛唇(屏却相思)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
薛凝波(一首)
水龙吟(因何不见花开)
武意儿(一首)
一络索(黄河九曲浑如许)
【免费在线读】
董解元(约1190年前后在世),名字、爵里无考,据《辍耕录》定为金章宗时人。其称解元,非科举之名,实为金元士子之普通称谓。主要著作有《西厢弹词》(亦名《弦索西厢》),据元稹《会真记》事而以团圆作结。为后世各种《西厢记》所自出。亦工于词,《哨遍》一首有名于时。
哨遍
太皞司春,春工着意,和气生旸谷〔1〕。十里芳菲〔2〕,尽东风、丝丝柳搓金缕。渐次第桃红杏浅,水绿山青,春涨生烟渚〔3〕。九十日光阴能几?早鸣鸠呼妇〔4〕,乳燕携雏。乱花满地任风吹,飞絮濛空有谁主?春色三分,半太池塘,半随尘土〔5〕。满地榆钱〔6〕,算来难买春光住。初夏永、薰风池馆,有藤床冰簟纱厨。日转午。脱巾散发,沉李浮瓜,宝扇摇纨素〔7〕。著甚消磨永日,有扫愁竹叶,侍寝青奴。霎时微雨送新凉,些少金风退残暑〔8〕。韶华早暗中归去〔9〕。
〔1〕太皞(hào浩)司春:古代传说东方之帝叫太皞,统管春事。《礼·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春工:把春天拟人化,称为春工,如东君、春神之类。“旸谷”句:言和暖之气生于日出的地方。《书经》:“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传:“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
〔2〕芳菲:花草香美貌。韩愈《晚春》诗:“百般红紫斗芳菲。”
〔3〕渐次弟:渐渐地一个接一个地。春涨生烟渚:春水上涨到烟雾笼罩的小岛中。
〔4〕九十日:春天三个月共为九十天。鸣鸠呼妇:《埤雅》:“鸠阴则辟逐其妇,晴则呼之。语曰:天欲雨,鸠逐妇,即雨(下完雨)鸠呼妇。”《田家杂占》:“鸠鸣有还声者谓之呼妇,主晴。无还声者谓之逐妇,主雨。”
〔5〕“春色三分”句:用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词意。
〔6〕榆钱:形似钱串的榆荚。庾信《燕歌行》:“榆荚新开巧似钱。”
〔7〕纨素:素绢。
〔8〕扫愁竹叶:酒名有竹叶清。张华诗:“苍梧竹叶清,宜城九酝醝。”又苏轼饮酒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侍寝青奴:青奴,即竹夫人,凉寝竹器。黄庭坚《竹夫人》诗:“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金风:秋风。
〔9〕韶华:犹言韶光,春光。前人评语:况周颐《蕙风词话》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已还乐语所自出。金董解元《西厢记》,弹体传奇也。时论其品,如‘朱汗碧蹄,神采骏逸’。董有《哨遍》词……此词连情发藻妥帖易施,体格于乐章为近。明胡元瑞《笔丛》,称董西厢记精工巧丽,备极才情。盖笔能展拓,则推演为如干字何难矣。自昔诗词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词出,渊源斯在。”完颜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