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 项 “黄力 著” 相关结果
生命的欲望
作者: 黄力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4-1
简介: 《生命的欲望--关于这个世界的思考》由黄力所著。 从哲学的发展来看,如今的研究方向过于沉湎在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之中,并且经常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其实,无论在任何时候,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生活的这个社会。 任何脱离这个基础的理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哪怕这些理论看上去非常的完美。所以任何哲学的思想都必须与这个社会形成实际的对应关系,并且能解决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且还要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能知其所以然。 《生命的欲望--关于这个世界的思考》正是以此为目标展开探讨。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世界最核心的自然就是生命,就像这个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一样,生命也不例外。在如今,所谓的现象学总喜欢以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还原事物的本质。但由于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交织在一起,不断地变化并相互地影响;最终这种希望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只能陷入在无穷的现象中迷失了方向。而这种研究的根本性错误就在于本末倒置,未能正确地认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通过本质去看现象。 既然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生命,那自然就应该由生命开始入手。在作品的第一部分“未知与已知的世界”中着重探讨的就是生命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生命又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在运行。当阐述了生命的本质以及运行规律之后,在第二部分“生命的历程”中所探讨的就是生命的演化过程,还有就是生命的运行规律在实际社会中是如何体现的。而在第三部分“生命的欲望”中则是对前面两个部分的一种总结,也通过对更多设定条件的分析,将这些理论进行实际的运用。
My favorite school:a kin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children’s perspective
作者: 黄力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简介: 《我心目中的学校:儿童视角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审视教育问题、开展教育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儿童视角”,即赋予儿童对教育的话语权,聆听儿童心声,使儿童作为主体得以“现身”。《我心目中的学校:儿童视角的研究》系统阐述了“儿童视角”的含义,并通过对591份以“我心目中的学校”为主题的儿童作文与绘画作品的分析,结合田野调查的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儿童的“学校意象”及其对学校空间、师生关系、课程教学的期望,勾画了儿童向往的“美丽、轻松、快乐、充满关怀”的理想学校蓝图,并据此对现行的“结果指向、学习主导的学校教育”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儿童在表达中成长”,“教育是对儿童成长的整体关怀”,“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智”等结论。
一切的本质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这是一本对于人类所身处的这个世界进行更深一步探究的书。书的内容推翻了经典,突破了人们原有的思维,将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书名“由始至终”所指的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小标题是“一切的本质”。关于什么是本质?在存在主义中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为了解释这句话,萨特举出一个例子。在我们面前有一把裁纸刀,它的本质在它被制造出来以后才出现,但它的存在在它被制造出来以前就出现在制造它的工匠脑中。由此得出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看了这个关于存在的解释,使我想起《红楼梦》书中的一个场景——“晴雯撕扇”。买扇子的目的是为了用来扇风,但晴雯买扇子的目的有点怪,仅仅是为了听撕扇子的声音。现在有个问题,如萨特所说被制造出来的裁纸刀是本质,那么被制造出来的扇子也同样是本质。扇子的存在同样先于本质出现在制扇工匠的脑中。但出现在制扇工匠脑中的扇子会是被晴雯撕成碎片的扇子吗?显然工匠是没有如此高超的预见能力的。在他脑中出现的仅仅是一把用来扇风的正常扇子,不可能出现被晴雯撕成碎片的扇子。现在就有两把扇子,一把是被晴雯撕成碎片以前的扇子,一把是被晴雯撕成碎片以后的扇子。这两把扇子拥有的物质完全相同,只是形态被晴雯改变了。但问题是只有第一把扇子出现在工匠的脑中,却没有第二把扇子的存在。那么第二把扇子的存在为何没有先于本质?当然萨特可以强词夺理地说第二把扇子的存在已经先于本质出现在晴雯的脑中了。那么请回答完整的扇子与被撕碎的扇子哪一个是本质?假如完整的扇子是本质,而被撕碎的扇子不是本质。这样我们就会得出一个荒唐的结论,当扇子被晴雯撕碎后本质消失了。原来本质是会消失的,那么会消失的本质还是本质吗?假如完整的扇子是本质,而被撕碎的扇子是另一种形态的本质。那么扇子在被制造出来以前还是纸张与竹子时,就应该是另一种形态的本质。这样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本质先于存在而不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与存在主义响亮的口号完全不符。其实在萨特所举的例子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工匠脑中存在的裁纸刀是一把锋利的裁纸刀,而不会是一把布满铁锈无法裁开任何纸张的裁纸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满铁锈无法裁开任何纸张的裁纸刀必然出现,这同样会陷入:或者本质消失,或者本质先于存在的矛盾中。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就出在“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是错的。正确的说法是“存在先于用途”。萨特正是利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建立了所谓的存在主义。这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很类似。也就是说存在主义提到的本质并非真正的本质。那么真正的本质是什么?《由始至终:一切的本质》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由始至终:一切的本质》所形成的思想体系源自于道家思想,又不完全相同于道家思想,可以称之为新道家思想。在《由始至终:一切的本质》附记——“道与道家思想,还有道教”这一篇中详细说明了道家思想。而且这篇文章还有助于读者对整《由始至终:一切的本质》的理解。《由始至终:一切的本质》篇幅不大,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每一篇的思想中都具有独立性与创新性。《由始至终:一切的本质》没有引经据典,并不像一般的哲学作品隐晦难懂,而是通俗易懂。但所针对的道理、蕴涵的内容却有相当的深度。 在书中大量采用讨论的描写方式。在书中的描写没有针对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书中所探讨的是生命、人、社会等的共性,所以也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民族。 哲学其实就在每个人的身边,问题就在于如何去看待。我希望《由始至终:一切的本质》能带给读者一个智慧的人生,一个快乐的人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4-1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