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1 项 “黑陶”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简介:“良渚文化”为距今5300-4000午间腐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高度发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先进的稻作犁耕农具、独特风格的黑陶器、精致绝伦的玉器,以及冲秘莫测的神人兽面纹和刻剖在陶、玉器上的原始文字等,无不显示束方古老文明的神奇魅力。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探明在余杭市境内良渚、安溪、瓶窑三镇,密布着良渚文化遗址50余处,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有村落、墓地,祭坛、超巨型建筑基址等多种遗址。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以琮、壁、钺等礼仪用玉器为主体的珍贵文物。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琢精湛、意蕴深邃,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鳖头,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之高峰。此次《东方文明之光一良渚文化玉器》展览展出的良渚玉器,均出白余杭市境内,且大部分是在重点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是众多藏品中的精华,代表了良渚玉器的整体水平,其中不少玉器系首次发表,均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欣赏价值。
作者: 周膺,何宝康编校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简介:《良渚文化与中国早期文化研究(何天行学术文集)》主要内容:何天行是现当代富有建树的学者。他是良渚遗址希跨湖桥遗址的发现者,对良渚文化和跨湖桥文化提出独特见解。何天行对其他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特别是夏、商、周三代文明,也有许多综合性研究成果。 《良渚文化与中国早期文化研究(何天行学术文集)》反映了何天行的基本学术研究状况,分考古学、历史学、文学三篇收录了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1937年3月30日)、释越(1940年5月)、楚辞作于汉代考(1947年5月30日)等。
作者: 郁正民主编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研究的黑龙江民间艺术均属首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其中民间音乐方面包括杨小班鼓吹乐棚、达斡尔民间音乐、蒙古族四胡、下江派东北大鼓,民间手工技艺方面包括绥棱黑陶技艺、勃利黑陶技艺,民间美术方面包括海伦剪纸。通过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历史溯源,考察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及其发展特点,从而对其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研究。
作者: 黑陶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4-7-1
简介:《寂火》精选了诗人黑陶从1987年创作至今近三十年的诗歌,分为上、下两辑,写故乡和故乡之外的江南,既有获奖的组诗《绿昼》,也有独具特色的《重金属》《岁暮》等,成功地塑造出江南的“父性形象”,色彩瑰丽奇幻,语言简洁独特,风格卓然鲜明。
作者: 陳丹
简介:
最接近天空的文化寶藏,精緻的民族藝術之旅
凝聚對宗教的虔誠,創造奇蹟般的工藝珍寶
植物可以用作染料、羊毛可以織成錦緞、樹皮可以變為紙張、泥土可以燒成陶器、礦石可以磨成顏料或冶煉成金屬……在今天的藏區,我們依然能尋覓到這些數百年乃至數千年前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墨竹工卡的製陶、傑德秀的紡織、易貢的藏刀、尼西的黑陶……,人類最初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閃現著耀眼的光芒。
西藏的手工藝術珍品之所以能強烈觸動人心,是因為每一件物品都有宗教所賦予的信仰與理念,讓宗教藝術超越了手工簡單本質以外的靈性。藏人也傾注精神與心力,將藝品視為一種寄託意願的聖物去創造,不但手工技藝因而能夠延續千年而不變,而且每一件都可以傳世。
本書共分為十三個部分,分別是方寸之中的佛國——擦擦、果果的陶罐、濃墨重彩的宗教藝術——唐卡、尋找易貢彩虹刀等。透過作者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與豐富精緻的圖片,忠實地記錄了結合宗教文化與高原文化的藝術成果。讀者有如親臨西藏,被風格與色彩強烈鮮明的寺廟、建築、繪畫、雕塑所包圍、感動;也彷彿看到了單純樸實的藏族人,安安靜靜、聚精會神專注於他們手中的絢爛世界,完成一件件被賦予生命的藝術品。
作者: 马行云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8年08月
简介:
云南历史上对民族民间陶瓷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重视。早期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本专门论述制陶以及与制陶相关的著作,所见大多是一些只言片语,有些出现在“地理志”或“县志”中。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一些著录陶瓷的笔记、类书、地方志和工艺美术文集等,其中很具代表性和学术价值的有2001年云南博物馆馆长马文斗编著的《玉溪窑》,2002年云南民族博物馆的研究员李月英、李晓斌、陈平编著的《尼西土陶》,2006年建水县人大常委会田丕鸿编著的《建水陶瓷文化》,2008年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陈劲松、张勇、彭瑶编著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2009年张海超先生编著的《曼斗傣族慢轮制陶》及2009年马文斗编著的《薪火南来——云南青花的故事》等书籍。部分省外陶瓷方面的学者专家对云南陶瓷文化也进行过大量而细致考察研究,如李仰松、林声、张季等专家都曾考察过云南傣族、佤族的制陶现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邱耿钰1996年春夏之间考察了云南的滇中、滇东、滇南、滇西南、滇西、滇西北大部分地区制陶现状,写出了很详细的调查报告,出版了《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一书,这些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云南陶瓷文化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目录】
一、云南陶瓷的历史文化
(一)云南陶瓷的发展简史
(二)云南陶瓷的民族风韵
(三)云南陶瓷的工艺特色
(四)云南陶瓷的器型装饰
链接:云南陶瓷工艺的常用术语
二、云南陶瓷的主要产区
(一)昆明陶瓷
(二)曲靖陶瓷
(三)玉溪陶瓷
(四)保山陶瓷
(五)昭通陶瓷
(六)丽江陶瓷
(七)普洱陶瓷
(八)临沧陶瓷
(九)德宏陶瓷
(十)怒江陶瓷
(十一)迪庆陶瓷
(十二)大理陶瓷
(十三)楚雄陶瓷
(十四)红河陶瓷
(十五)文山陶瓷
(十六)西双版纳陶瓷
链接:云南陶瓷知名企业名录
三、云南陶瓷的滇风古韵
(一)驱邪纳福的云南瓦猫
(二)简洁质朴的云南瓦当
(三)稚拙古朴的云南青花
(四)憨态可掬的云南陶塑
(五)烹饪佳味的云陶汽锅
(六)儒雅贵气的紫陶茶壶
链接:云南陶瓷文化的组织机构
四、云南当代陶艺制作的匠人代表
(一)姬仁礼与保山土陶
(二)孙诺七林与藏传黑陶
(三)李自轩与华宁釉陶
(四)李宗学与云南陶印
(五)姜福生与东川陶瓷
(六)玉勐与慢轮傣陶
(七)马成林与建水五彩陶
(八)李艾东与云南陶塑
(九)罗旭与土著巢
(十)任朝斌与滇韵钧瓷
(十一)蒋雨田与民俗陶艺
(十二)马行云与云陶
(十三)吴兆华与易门陶瓷
(十四)刘也涵与云陶书画
(十五)辜庆华与彩雕黑陶
(十六)刘山驰与水墨青花
(十七)王晨华与潦浒柴烧
(十八)李卫忠与云陶重彩
(十九)肖巍与云陶工笔彩绘
(二十)白忠贵与绞胎炻器
(二十一)吴白雨与云南青花
(二十二)陈朝超与柴烧彩陶
(二十三)李卫红与云陶首饰
链接: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陶瓷)
2007-2017年名录
五、云南艺术家园梦云南·云陶街区
(一)梦云南·云陶街区
(二)云南艺术家园区
(三)昆明庙会
(四)云南文化旅游创意博览园
(五)梦云南八大街区
参考文献
后记:捧云南的碗,写云南的陶
作者: 打眼
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9年04月
简介:
偶遇的长相相似的“陌生人”原来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庄睿一家终于和远在千里之外的欧阳一家团聚。伴随着团圆的喜悦之情,庄睿前往潘家园淘宝捡漏,“异瞳”再显神功助其淘得一只“黑如漆,亮如镜”的龙山黑陶陶罐!
受古老所托,庄睿以玉石协会理事的身份作为鉴宝专家参加了一档鉴宝节目。年纪轻轻的他如何凭自己的眼力使人信服?足以以假乱真的唐三彩再次出现,庄睿此次又是如何使它露出马脚的呢?
解出*红翡后,庄睿从彭城返回北京,却被苗菲菲委以重任,让他当“卧底”再次进入黑市,协助追查一批流失的被盗文物。吴道子的画、明正统青花人物罐、虢国国君的陪葬青铜器……引得众人疯狂抬价的物件到底是真是假?
作者: 新年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18年05月
简介:
《行走中原》对中原文化的悠久、厚重和独具特色的魅力作了一个深度的、全方位的描写。全书共分3册,约有120万字、1000多幅图片,由此细密地探寻河南的文化根脉,精心梳理出一幅生动而完备的河南文化地图,以期成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原文化的优秀向导,在宣传河南、推广河南、树立河南形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前言】
见了朋友,总想多说几句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古时天下分九州,河南属豫州之地,故简称豫;豫州“居九州之中”,且境内多平原,故又名中州、中原。《辞海》对中州、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讲,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上讲,指今河南一带。
河南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整个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分别被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环抱于怀,中间有丰茂的丘陵和富饶的盆地。黄河、淮河和卫河在境内中部、东部、东北部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南部还有唐河、白河、丹江(由宛地出境,流到了风情无限的长江水系)。全省的总面积为十六点七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了百分之四十四点三,平原和盆地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七。这里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同一个省份,南部、北部以秦岭东段伏牛山主脊和淮河主流为界划出两个自然地理带:界线以南,属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黄棕土壤带;界线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带。一个省能横跨亚热带、暖温带两个地理带与四大流域,不能不说是自然资源的特色优势。但是,有好长时间,这些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都在“深闺”里藏着,没多少人知道,也没多少人在意。现在来的人多了,才晓得河南真的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不过,有很多时候,河南是带着复杂的历史记忆进入人们的视野的。与之相关联的,大多是些古老、传统、厚重之类的词语,诸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跃马中原”“血沃中原肥劲草”“八方风雨会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无不充溢着叱咤风云的恢宏气势,只是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多了些。
其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是*适宜人类居住,也是较早对外开放和众人所向往的地方。就说这个作为河南简称的“豫”,从字义上理解,有安闲愉悦的意思,“心中和悦谓之豫”;而从字形来看,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纵横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大象成群结队在此出没,河南也就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象是瑞兽,代表了吉祥、亲和与欢乐。说起来,还是历史上那些战乱把这里闹穷了。固然,能让人为之动刀动枪的地方肯定是好地方,但再好的地方也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折腾。如今国泰民安,河南又繁盛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一个经济大省和国家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但是,人们总还是习惯性地把河南当作中国粮仓来看待。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勤劳朴实的河南人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小麦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贡献还是很大的。
当然,河南*令人神往的,还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自“南召人”“许昌人”蹒跚走来,河南的史前文化被追溯到50 万年至10 万年以前。
安阳小南海文化和南召杏花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现,让世人得以认识几万年以前中原地区原始人居住的洞穴、打制的石片、使用的火石火堆和石制的各种器具。
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眺望到8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河南境内伴水而居的先民们在广袤的旷野中燃起的袅袅炊烟。那时候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已经有了家畜饲养,用上了打制精致的石器,尤其是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几十支鸟肢骨笛,竟有着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意义。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知道6000 年以前的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建屋而居”的聚落,有了彩陶的烧制和使用,龙图腾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先民们的视野。
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领略到5000年以前中原大地众多城址所彰显的一派大美雄姿。这些城址印证了一个“方国林立、万邦协和”时期的存在,只不过它是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对先民们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从聚落到酋邦*终发展到早期国家的一系列演进做了一番精彩的叙述。这个时期,先民们烧制出了黑陶,使用上了青铜器,并且掌握了水井的开凿技术,这又为人们远离河流谷地向内陆发展提供了可能。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看到3600 年以前中国*早的都城、*早的宫城和*早的宫殿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文化,中原地区在这个时候已经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经过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一路跋涉,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再到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诸多驿站的长驻短留,河南史前文化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成为中华文明初现的曙光。当然,说到中原文化,就不能不说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中原文化一段不可或缺的历史,它代表了夏商周的文化现象。而这“三代之居”诚如司马迁所讲:“皆在河洛。”河洛文化诞生在中原地区,繁荣在中原地区,并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历史上,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原大地可谓是英贤风云际会、俊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成就了浩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引领风骚数千年。
走进河南,人们听到、看到的多与名人有关。新郑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淮阳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鹿邑是老子故里,偃师是玄奘故里,禹州是吴道子故里,巩义是杜甫故里,嵩县是“两程”故里,汤阴是岳飞故里,孟津是王铎故里,沁阳是朱载堉故里;而纵横家苏秦出自洛阳,法家商鞅出自濮阳,韩非出自新郑,“医圣”张仲景和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圣”张衡出自南阳;民权有庄子的传说,鲁山有墨子的传说,虞城有木兰的传说,汝南有梁祝的传说;还有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子产,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编纂《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汉末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建安七子”中的应玚,“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太康文学”的代表潘岳,东晋著《搜神记》的干宝,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永明体”代表谢朓、辞赋大家江淹、《后汉书》作者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初唐诗人刘希夷,盛唐诗人崔颢,晚唐诗人李商隐,“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北宋诗人石延年、画家郭熙,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歧路灯》作者李绿园……他们宛如一张张耀眼的名片,凸显出中原大地文风鼎盛、文脉相传的历史底蕴。
或许有朋友问,有些名人故里好像在其他地方也见过。究其根底,这种情况大都与这些名人的祖籍、出生地乃至发迹地等多重因素有关,更多是因区域的调整、隶属的变化和名人爱走动的缘故造成的,大可不必较真。历史上,虽非中原出生却长期活跃在中原政坛文坛、身后又留在河南的外省籍名人也不少:颜真卿留在了偃师,欧阳修留在了新郑,范仲淹留在了伊川,苏东坡留在了郏县,包拯留在了巩义……他们在中原的政声文声受到后世景仰,亦被极重感情的河南人视为“老乡”。此外,与人气和名气有关的还有姓氏,“百家姓”中有一半以上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颍川郡”“南阳郡”“光州固始”,还有“河洛郎”的称呼,都曾是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大槐树”。
在河之南,是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随意游走而非刻意寻觅,都能触摸到中国这棵大树*早的一圈年轮,都能捡拾到先人们栖息的这方土地以百年、千年、万年为瞬间的历史与自然的每一个精彩片段。在这里,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等神话故事千古流传,汉语词典里很多寓言成语和它们背后的典故都能在这里寻到根源。这里不仅是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圣地,而且还是秦李斯作小篆、三国钟繇作小楷、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故乡;中国的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部散文总集《尚书》,*部诗歌总集《诗经》,也都是在河南*早出现。
近百年来,河南成了中国早期古汉语文字资料的主要发现地之一,境内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单是中原大地出土的千余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就足以震惊世界了!
眼下,中原大地有幸保存下来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已达三万多处。自1961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七批四千二百九十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河南有三百五十八处;自2006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四批一千三百七十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河南有一百一十三项;而自1986年中国“申遗”以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十二项世界遗产中,河南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隋唐河南段、“丝绸之路”中原起始点等榜上有名。这些带着原始密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载体如同一处处醒目的地标为世人解读源远流长而绵延不息的中原文化做了*好的注脚。
毕竟,历史的记忆不能随便抹去。无论岁月怎样把它往昔的繁华鼎盛消磨殆尽,抑或是乱世风雨早已将那前朝宫阙荡涤成一堆荒台废基,可我们总还是能在这如烟往事中寻到藕断丝连的文化履痕,即便是一片甲骨、一座古墓、一处遗址,都能戏剧性地顺藤摸瓜联系到公元前后某一年乃至新旧石器时代某个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若有兴致,就让我们把这遮蔽前朝后代视界的尘埃拂去,悠然信步走进时空穿越的隧道,走进岁月凸凹的记忆,握一把苍凉,寻几分天籁,将心里那点灵犀与古老岁月相融相通,于是久违的情思与哲思被轻轻唤起,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人心旌摇荡,那种回眸一顾的对话不再是沉重的负累,而由钩沉稽往、惊鸿一瞥所带来的“问道”的愉悦与品读的欣喜,以及解开史络文脉中诸多疑惑的兴奋,更让人意犹未尽……
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中原省份,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方显英雄本色的缩影。不管世人怎样看待它,或敬佩,或感叹,抑或是一些并非恶意的调侃,给善良淳朴、老实厚道的河南人编排出这样那样的“段子”让人哈哈一笑,但有一点任谁都无法否认,那就是这个有着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气度的省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前世今生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作家胡平说到河南,便是用了这样的口气:“河南,躺下就让本原意义上的中国难有作为;一旦雄起,就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轰轰烈烈于世。”而远居红棉盛开的南粤却多次行走于古老中原的郭煜、郭炫说到河南,亦觉得游历河南是一个不再追求广度而寻求深度的*选择:“河南是历史的画卷、宗教的画卷、艺术的画卷、名人的画卷、民俗的画卷。不要看今天这块土地愚拙,它的每一寸土层都能翻出历史的声息。”
不多说了,还是留些时间让行走的朋友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吧。
作者: 新年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18年05月
简介:
《行走中原》对中原文化的悠久、厚重和独具特色的魅力作了一个深度的、全方位的描写。全书共分3册,约有120万字、1000多幅图片,由此细密地探寻河南的文化根脉,精心梳理出一幅生动而完备的河南文化地图,以期成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原文化的优秀向导,在宣传河南、推广河南、树立河南形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前言】
见了朋友,总想多说几句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古时天下分九州,河南属豫州之地,故简称豫;豫州“居九州之中”,且境内多平原,故又名中州、中原。《辞海》对中州、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讲,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上讲,指今河南一带。
河南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整个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分别被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环抱于怀,中间有丰茂的丘陵和富饶的盆地。黄河、淮河和卫河在境内中部、东部、东北部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南部还有唐河、白河、丹江(由宛地出境,流到了风情无限的长江水系)。全省的总面积为十六点七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了百分之四十四点三,平原和盆地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七。这里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同一个省份,南部、北部以秦岭东段伏牛山主脊和淮河主流为界划出两个自然地理带:界线以南,属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黄棕土壤带;界线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带。一个省能横跨亚热带、暖温带两个地理带与四大流域,不能不说是自然资源的特色优势。但是,有好长时间,这些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都在“深闺”里藏着,没多少人知道,也没多少人在意。现在来的人多了,才晓得河南真的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不过,有很多时候,河南是带着复杂的历史记忆进入人们的视野的。与之相关联的,大多是些古老、传统、厚重之类的词语,诸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跃马中原”“血沃中原肥劲草”“八方风雨会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无不充溢着叱咤风云的恢宏气势,只是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多了些。
其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是*适宜人类居住,也是较早对外开放和众人所向往的地方。就说这个作为河南简称的“豫”,从字义上理解,有安闲愉悦的意思,“心中和悦谓之豫”;而从字形来看,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纵横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大象成群结队在此出没,河南也就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象是瑞兽,代表了吉祥、亲和与欢乐。说起来,还是历史上那些战乱把这里闹穷了。固然,能让人为之动刀动枪的地方肯定是好地方,但再好的地方也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折腾。如今国泰民安,河南又繁盛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一个经济大省和国家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但是,人们总还是习惯性地把河南当作中国粮仓来看待。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勤劳朴实的河南人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小麦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贡献还是很大的。
当然,河南*令人神往的,还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自“南召人”“许昌人”蹒跚走来,河南的史前文化被追溯到50 万年至10 万年以前。
安阳小南海文化和南召杏花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现,让世人得以认识几万年以前中原地区原始人居住的洞穴、打制的石片、使用的火石火堆和石制的各种器具。
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眺望到8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河南境内伴水而居的先民们在广袤的旷野中燃起的袅袅炊烟。那时候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已经有了家畜饲养,用上了打制精致的石器,尤其是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几十支鸟肢骨笛,竟有着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意义。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知道6000 年以前的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建屋而居”的聚落,有了彩陶的烧制和使用,龙图腾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先民们的视野。
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领略到5000年以前中原大地众多城址所彰显的一派大美雄姿。这些城址印证了一个“方国林立、万邦协和”时期的存在,只不过它是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对先民们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从聚落到酋邦*终发展到早期国家的一系列演进做了一番精彩的叙述。这个时期,先民们烧制出了黑陶,使用上了青铜器,并且掌握了水井的开凿技术,这又为人们远离河流谷地向内陆发展提供了可能。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看到3600 年以前中国*早的都城、*早的宫城和*早的宫殿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文化,中原地区在这个时候已经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经过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一路跋涉,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再到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诸多驿站的长驻短留,河南史前文化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成为中华文明初现的曙光。当然,说到中原文化,就不能不说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中原文化一段不可或缺的历史,它代表了夏商周的文化现象。而这“三代之居”诚如司马迁所讲:“皆在河洛。”河洛文化诞生在中原地区,繁荣在中原地区,并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历史上,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原大地可谓是英贤风云际会、俊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成就了浩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引领风骚数千年。
走进河南,人们听到、看到的多与名人有关。新郑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淮阳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鹿邑是老子故里,偃师是玄奘故里,禹州是吴道子故里,巩义是杜甫故里,嵩县是“两程”故里,汤阴是岳飞故里,孟津是王铎故里,沁阳是朱载堉故里;而纵横家苏秦出自洛阳,法家商鞅出自濮阳,韩非出自新郑,“医圣”张仲景和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圣”张衡出自南阳;民权有庄子的传说,鲁山有墨子的传说,虞城有木兰的传说,汝南有梁祝的传说;还有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子产,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编纂《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汉末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建安七子”中的应玚,“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太康文学”的代表潘岳,东晋著《搜神记》的干宝,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永明体”代表谢朓、辞赋大家江淹、《后汉书》作者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初唐诗人刘希夷,盛唐诗人崔颢,晚唐诗人李商隐,“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北宋诗人石延年、画家郭熙,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歧路灯》作者李绿园……他们宛如一张张耀眼的名片,凸显出中原大地文风鼎盛、文脉相传的历史底蕴。
或许有朋友问,有些名人故里好像在其他地方也见过。究其根底,这种情况大都与这些名人的祖籍、出生地乃至发迹地等多重因素有关,更多是因区域的调整、隶属的变化和名人爱走动的缘故造成的,大可不必较真。历史上,虽非中原出生却长期活跃在中原政坛文坛、身后又留在河南的外省籍名人也不少:颜真卿留在了偃师,欧阳修留在了新郑,范仲淹留在了伊川,苏东坡留在了郏县,包拯留在了巩义……他们在中原的政声文声受到后世景仰,亦被极重感情的河南人视为“老乡”。此外,与人气和名气有关的还有姓氏,“百家姓”中有一半以上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颍川郡”“南阳郡”“光州固始”,还有“河洛郎”的称呼,都曾是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大槐树”。
在河之南,是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随意游走而非刻意寻觅,都能触摸到中国这棵大树*早的一圈年轮,都能捡拾到先人们栖息的这方土地以百年、千年、万年为瞬间的历史与自然的每一个精彩片段。在这里,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等神话故事千古流传,汉语词典里很多寓言成语和它们背后的典故都能在这里寻到根源。这里不仅是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圣地,而且还是秦李斯作小篆、三国钟繇作小楷、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故乡;中国的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部散文总集《尚书》,*部诗歌总集《诗经》,也都是在河南*早出现。
近百年来,河南成了中国早期古汉语文字资料的主要发现地之一,境内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单是中原大地出土的千余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就足以震惊世界了!
眼下,中原大地有幸保存下来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已达三万多处。自1961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七批四千二百九十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河南有三百五十八处;自2006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四批一千三百七十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河南有一百一十三项;而自1986年中国“申遗”以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十二项世界遗产中,河南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隋唐河南段、“丝绸之路”中原起始点等榜上有名。这些带着原始密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载体如同一处处醒目的地标为世人解读源远流长而绵延不息的中原文化做了*好的注脚。
毕竟,历史的记忆不能随便抹去。无论岁月怎样把它往昔的繁华鼎盛消磨殆尽,抑或是乱世风雨早已将那前朝宫阙荡涤成一堆荒台废基,可我们总还是能在这如烟往事中寻到藕断丝连的文化履痕,即便是一片甲骨、一座古墓、一处遗址,都能戏剧性地顺藤摸瓜联系到公元前后某一年乃至新旧石器时代某个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若有兴致,就让我们把这遮蔽前朝后代视界的尘埃拂去,悠然信步走进时空穿越的隧道,走进岁月凸凹的记忆,握一把苍凉,寻几分天籁,将心里那点灵犀与古老岁月相融相通,于是久违的情思与哲思被轻轻唤起,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人心旌摇荡,那种回眸一顾的对话不再是沉重的负累,而由钩沉稽往、惊鸿一瞥所带来的“问道”的愉悦与品读的欣喜,以及解开史络文脉中诸多疑惑的兴奋,更让人意犹未尽……
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中原省份,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方显英雄本色的缩影。不管世人怎样看待它,或敬佩,或感叹,抑或是一些并非恶意的调侃,给善良淳朴、老实厚道的河南人编排出这样那样的“段子”让人哈哈一笑,但有一点任谁都无法否认,那就是这个有着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气度的省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前世今生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作家胡平说到河南,便是用了这样的口气:“河南,躺下就让本原意义上的中国难有作为;一旦雄起,就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轰轰烈烈于世。”而远居红棉盛开的南粤却多次行走于古老中原的郭煜、郭炫说到河南,亦觉得游历河南是一个不再追求广度而寻求深度的*选择:“河南是历史的画卷、宗教的画卷、艺术的画卷、名人的画卷、民俗的画卷。不要看今天这块土地愚拙,它的每一寸土层都能翻出历史的声息。”
不多说了,还是留些时间让行走的朋友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吧。
作者: 新年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18年05月
简介:
《行走中原》对中原文化的悠久、厚重和独具特色的魅力作了一个深度的、全方位的描写。全书共分3册,约有120万字、1000多幅图片,由此细密地探寻河南的文化根脉,精心梳理出一幅生动而完备的河南文化地图,以期成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原文化的优秀向导,在宣传河南、推广河南、树立河南形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前言】
见了朋友,总想多说几句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古时天下分九州,河南属豫州之地,故简称豫;豫州“居九州之中”,且境内多平原,故又名中州、中原。《辞海》对中州、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讲,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上讲,指今河南一带。
河南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整个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分别被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环抱于怀,中间有丰茂的丘陵和富饶的盆地。黄河、淮河和卫河在境内中部、东部、东北部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南部还有唐河、白河、丹江(由宛地出境,流到了风情无限的长江水系)。全省的总面积为十六点七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了百分之四十四点三,平原和盆地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七。这里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同一个省份,南部、北部以秦岭东段伏牛山主脊和淮河主流为界划出两个自然地理带:界线以南,属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黄棕土壤带;界线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带。一个省能横跨亚热带、暖温带两个地理带与四大流域,不能不说是自然资源的特色优势。但是,有好长时间,这些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都在“深闺”里藏着,没多少人知道,也没多少人在意。现在来的人多了,才晓得河南真的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不过,有很多时候,河南是带着复杂的历史记忆进入人们的视野的。与之相关联的,大多是些古老、传统、厚重之类的词语,诸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跃马中原”“血沃中原肥劲草”“八方风雨会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无不充溢着叱咤风云的恢宏气势,只是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多了些。
其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是*适宜人类居住,也是较早对外开放和众人所向往的地方。就说这个作为河南简称的“豫”,从字义上理解,有安闲愉悦的意思,“心中和悦谓之豫”;而从字形来看,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纵横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大象成群结队在此出没,河南也就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象是瑞兽,代表了吉祥、亲和与欢乐。说起来,还是历史上那些战乱把这里闹穷了。固然,能让人为之动刀动枪的地方肯定是好地方,但再好的地方也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折腾。如今国泰民安,河南又繁盛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一个经济大省和国家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但是,人们总还是习惯性地把河南当作中国粮仓来看待。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勤劳朴实的河南人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小麦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贡献还是很大的。
当然,河南*令人神往的,还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自“南召人”“许昌人”蹒跚走来,河南的史前文化被追溯到50 万年至10 万年以前。
安阳小南海文化和南召杏花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现,让世人得以认识几万年以前中原地区原始人居住的洞穴、打制的石片、使用的火石火堆和石制的各种器具。
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眺望到8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河南境内伴水而居的先民们在广袤的旷野中燃起的袅袅炊烟。那时候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已经有了家畜饲养,用上了打制精致的石器,尤其是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几十支鸟肢骨笛,竟有着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意义。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知道6000 年以前的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建屋而居”的聚落,有了彩陶的烧制和使用,龙图腾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先民们的视野。
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领略到5000年以前中原大地众多城址所彰显的一派大美雄姿。这些城址印证了一个“方国林立、万邦协和”时期的存在,只不过它是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对先民们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从聚落到酋邦*终发展到早期国家的一系列演进做了一番精彩的叙述。这个时期,先民们烧制出了黑陶,使用上了青铜器,并且掌握了水井的开凿技术,这又为人们远离河流谷地向内陆发展提供了可能。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看到3600 年以前中国*早的都城、*早的宫城和*早的宫殿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文化,中原地区在这个时候已经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经过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一路跋涉,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再到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诸多驿站的长驻短留,河南史前文化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成为中华文明初现的曙光。当然,说到中原文化,就不能不说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中原文化一段不可或缺的历史,它代表了夏商周的文化现象。而这“三代之居”诚如司马迁所讲:“皆在河洛。”河洛文化诞生在中原地区,繁荣在中原地区,并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历史上,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原大地可谓是英贤风云际会、俊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成就了浩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引领风骚数千年。
走进河南,人们听到、看到的多与名人有关。新郑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淮阳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鹿邑是老子故里,偃师是玄奘故里,禹州是吴道子故里,巩义是杜甫故里,嵩县是“两程”故里,汤阴是岳飞故里,孟津是王铎故里,沁阳是朱载堉故里;而纵横家苏秦出自洛阳,法家商鞅出自濮阳,韩非出自新郑,“医圣”张仲景和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圣”张衡出自南阳;民权有庄子的传说,鲁山有墨子的传说,虞城有木兰的传说,汝南有梁祝的传说;还有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子产,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编纂《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汉末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建安七子”中的应玚,“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太康文学”的代表潘岳,东晋著《搜神记》的干宝,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永明体”代表谢朓、辞赋大家江淹、《后汉书》作者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初唐诗人刘希夷,盛唐诗人崔颢,晚唐诗人李商隐,“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北宋诗人石延年、画家郭熙,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歧路灯》作者李绿园……他们宛如一张张耀眼的名片,凸显出中原大地文风鼎盛、文脉相传的历史底蕴。
或许有朋友问,有些名人故里好像在其他地方也见过。究其根底,这种情况大都与这些名人的祖籍、出生地乃至发迹地等多重因素有关,更多是因区域的调整、隶属的变化和名人爱走动的缘故造成的,大可不必较真。历史上,虽非中原出生却长期活跃在中原政坛文坛、身后又留在河南的外省籍名人也不少:颜真卿留在了偃师,欧阳修留在了新郑,范仲淹留在了伊川,苏东坡留在了郏县,包拯留在了巩义……他们在中原的政声文声受到后世景仰,亦被极重感情的河南人视为“老乡”。此外,与人气和名气有关的还有姓氏,“百家姓”中有一半以上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颍川郡”“南阳郡”“光州固始”,还有“河洛郎”的称呼,都曾是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大槐树”。
在河之南,是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随意游走而非刻意寻觅,都能触摸到中国这棵大树*早的一圈年轮,都能捡拾到先人们栖息的这方土地以百年、千年、万年为瞬间的历史与自然的每一个精彩片段。在这里,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等神话故事千古流传,汉语词典里很多寓言成语和它们背后的典故都能在这里寻到根源。这里不仅是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圣地,而且还是秦李斯作小篆、三国钟繇作小楷、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故乡;中国的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部散文总集《尚书》,*部诗歌总集《诗经》,也都是在河南*早出现。
近百年来,河南成了中国早期古汉语文字资料的主要发现地之一,境内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单是中原大地出土的千余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就足以震惊世界了!
眼下,中原大地有幸保存下来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已达三万多处。自1961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七批四千二百九十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河南有三百五十八处;自2006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四批一千三百七十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河南有一百一十三项;而自1986年中国“申遗”以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十二项世界遗产中,河南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隋唐河南段、“丝绸之路”中原起始点等榜上有名。这些带着原始密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载体如同一处处醒目的地标为世人解读源远流长而绵延不息的中原文化做了*好的注脚。
毕竟,历史的记忆不能随便抹去。无论岁月怎样把它往昔的繁华鼎盛消磨殆尽,抑或是乱世风雨早已将那前朝宫阙荡涤成一堆荒台废基,可我们总还是能在这如烟往事中寻到藕断丝连的文化履痕,即便是一片甲骨、一座古墓、一处遗址,都能戏剧性地顺藤摸瓜联系到公元前后某一年乃至新旧石器时代某个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若有兴致,就让我们把这遮蔽前朝后代视界的尘埃拂去,悠然信步走进时空穿越的隧道,走进岁月凸凹的记忆,握一把苍凉,寻几分天籁,将心里那点灵犀与古老岁月相融相通,于是久违的情思与哲思被轻轻唤起,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人心旌摇荡,那种回眸一顾的对话不再是沉重的负累,而由钩沉稽往、惊鸿一瞥所带来的“问道”的愉悦与品读的欣喜,以及解开史络文脉中诸多疑惑的兴奋,更让人意犹未尽……
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中原省份,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方显英雄本色的缩影。不管世人怎样看待它,或敬佩,或感叹,抑或是一些并非恶意的调侃,给善良淳朴、老实厚道的河南人编排出这样那样的“段子”让人哈哈一笑,但有一点任谁都无法否认,那就是这个有着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气度的省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前世今生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作家胡平说到河南,便是用了这样的口气:“河南,躺下就让本原意义上的中国难有作为;一旦雄起,就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轰轰烈烈于世。”而远居红棉盛开的南粤却多次行走于古老中原的郭煜、郭炫说到河南,亦觉得游历河南是一个不再追求广度而寻求深度的*选择:“河南是历史的画卷、宗教的画卷、艺术的画卷、名人的画卷、民俗的画卷。不要看今天这块土地愚拙,它的每一寸土层都能翻出历史的声息。”
不多说了,还是留些时间让行走的朋友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吧。
作者: 新年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18年05月
简介:
《行走中原》对中原文化的悠久、厚重和独具特色的魅力作了一个深度的、全方位的描写。全书共分3册,约有120万字、1000多幅图片,由此细密地探寻河南的文化根脉,精心梳理出一幅生动而完备的河南文化地图,以期成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原文化的优秀向导,在宣传河南、推广河南、树立河南形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前言】
见了朋友,总想多说几句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古时天下分九州,河南属豫州之地,故简称豫;豫州“居九州之中”,且境内多平原,故又名中州、中原。《辞海》对中州、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讲,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上讲,指今河南一带。
河南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整个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分别被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环抱于怀,中间有丰茂的丘陵和富饶的盆地。黄河、淮河和卫河在境内中部、东部、东北部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南部还有唐河、白河、丹江(由宛地出境,流到了风情无限的长江水系)。全省的总面积为十六点七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了百分之四十四点三,平原和盆地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七。这里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同一个省份,南部、北部以秦岭东段伏牛山主脊和淮河主流为界划出两个自然地理带:界线以南,属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黄棕土壤带;界线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带。一个省能横跨亚热带、暖温带两个地理带与四大流域,不能不说是自然资源的特色优势。但是,有好长时间,这些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都在“深闺”里藏着,没多少人知道,也没多少人在意。现在来的人多了,才晓得河南真的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不过,有很多时候,河南是带着复杂的历史记忆进入人们的视野的。与之相关联的,大多是些古老、传统、厚重之类的词语,诸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跃马中原”“血沃中原肥劲草”“八方风雨会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无不充溢着叱咤风云的恢宏气势,只是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多了些。
其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是*适宜人类居住,也是较早对外开放和众人所向往的地方。就说这个作为河南简称的“豫”,从字义上理解,有安闲愉悦的意思,“心中和悦谓之豫”;而从字形来看,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纵横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大象成群结队在此出没,河南也就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象是瑞兽,代表了吉祥、亲和与欢乐。说起来,还是历史上那些战乱把这里闹穷了。固然,能让人为之动刀动枪的地方肯定是好地方,但再好的地方也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折腾。如今国泰民安,河南又繁盛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一个经济大省和国家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但是,人们总还是习惯性地把河南当作中国粮仓来看待。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勤劳朴实的河南人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小麦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贡献还是很大的。
当然,河南*令人神往的,还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自“南召人”“许昌人”蹒跚走来,河南的史前文化被追溯到50 万年至10 万年以前。
安阳小南海文化和南召杏花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现,让世人得以认识几万年以前中原地区原始人居住的洞穴、打制的石片、使用的火石火堆和石制的各种器具。
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眺望到8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河南境内伴水而居的先民们在广袤的旷野中燃起的袅袅炊烟。那时候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已经有了家畜饲养,用上了打制精致的石器,尤其是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几十支鸟肢骨笛,竟有着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意义。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知道6000 年以前的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建屋而居”的聚落,有了彩陶的烧制和使用,龙图腾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先民们的视野。
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领略到5000年以前中原大地众多城址所彰显的一派大美雄姿。这些城址印证了一个“方国林立、万邦协和”时期的存在,只不过它是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对先民们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从聚落到酋邦*终发展到早期国家的一系列演进做了一番精彩的叙述。这个时期,先民们烧制出了黑陶,使用上了青铜器,并且掌握了水井的开凿技术,这又为人们远离河流谷地向内陆发展提供了可能。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看到3600 年以前中国*早的都城、*早的宫城和*早的宫殿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文化,中原地区在这个时候已经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经过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一路跋涉,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再到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诸多驿站的长驻短留,河南史前文化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成为中华文明初现的曙光。当然,说到中原文化,就不能不说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中原文化一段不可或缺的历史,它代表了夏商周的文化现象。而这“三代之居”诚如司马迁所讲:“皆在河洛。”河洛文化诞生在中原地区,繁荣在中原地区,并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历史上,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原大地可谓是英贤风云际会、俊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成就了浩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引领风骚数千年。
走进河南,人们听到、看到的多与名人有关。新郑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淮阳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鹿邑是老子故里,偃师是玄奘故里,禹州是吴道子故里,巩义是杜甫故里,嵩县是“两程”故里,汤阴是岳飞故里,孟津是王铎故里,沁阳是朱载堉故里;而纵横家苏秦出自洛阳,法家商鞅出自濮阳,韩非出自新郑,“医圣”张仲景和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圣”张衡出自南阳;民权有庄子的传说,鲁山有墨子的传说,虞城有木兰的传说,汝南有梁祝的传说;还有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子产,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编纂《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汉末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建安七子”中的应玚,“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太康文学”的代表潘岳,东晋著《搜神记》的干宝,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永明体”代表谢朓、辞赋大家江淹、《后汉书》作者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初唐诗人刘希夷,盛唐诗人崔颢,晚唐诗人李商隐,“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北宋诗人石延年、画家郭熙,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歧路灯》作者李绿园……他们宛如一张张耀眼的名片,凸显出中原大地文风鼎盛、文脉相传的历史底蕴。
或许有朋友问,有些名人故里好像在其他地方也见过。究其根底,这种情况大都与这些名人的祖籍、出生地乃至发迹地等多重因素有关,更多是因区域的调整、隶属的变化和名人爱走动的缘故造成的,大可不必较真。历史上,虽非中原出生却长期活跃在中原政坛文坛、身后又留在河南的外省籍名人也不少:颜真卿留在了偃师,欧阳修留在了新郑,范仲淹留在了伊川,苏东坡留在了郏县,包拯留在了巩义……他们在中原的政声文声受到后世景仰,亦被极重感情的河南人视为“老乡”。此外,与人气和名气有关的还有姓氏,“百家姓”中有一半以上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颍川郡”“南阳郡”“光州固始”,还有“河洛郎”的称呼,都曾是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大槐树”。
在河之南,是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随意游走而非刻意寻觅,都能触摸到中国这棵大树*早的一圈年轮,都能捡拾到先人们栖息的这方土地以百年、千年、万年为瞬间的历史与自然的每一个精彩片段。在这里,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等神话故事千古流传,汉语词典里很多寓言成语和它们背后的典故都能在这里寻到根源。这里不仅是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圣地,而且还是秦李斯作小篆、三国钟繇作小楷、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故乡;中国的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部散文总集《尚书》,*部诗歌总集《诗经》,也都是在河南*早出现。
近百年来,河南成了中国早期古汉语文字资料的主要发现地之一,境内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单是中原大地出土的千余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就足以震惊世界了!
眼下,中原大地有幸保存下来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已达三万多处。自1961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七批四千二百九十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河南有三百五十八处;自2006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四批一千三百七十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河南有一百一十三项;而自1986年中国“申遗”以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十二项世界遗产中,河南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隋唐河南段、“丝绸之路”中原起始点等榜上有名。这些带着原始密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载体如同一处处醒目的地标为世人解读源远流长而绵延不息的中原文化做了*好的注脚。
毕竟,历史的记忆不能随便抹去。无论岁月怎样把它往昔的繁华鼎盛消磨殆尽,抑或是乱世风雨早已将那前朝宫阙荡涤成一堆荒台废基,可我们总还是能在这如烟往事中寻到藕断丝连的文化履痕,即便是一片甲骨、一座古墓、一处遗址,都能戏剧性地顺藤摸瓜联系到公元前后某一年乃至新旧石器时代某个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若有兴致,就让我们把这遮蔽前朝后代视界的尘埃拂去,悠然信步走进时空穿越的隧道,走进岁月凸凹的记忆,握一把苍凉,寻几分天籁,将心里那点灵犀与古老岁月相融相通,于是久违的情思与哲思被轻轻唤起,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人心旌摇荡,那种回眸一顾的对话不再是沉重的负累,而由钩沉稽往、惊鸿一瞥所带来的“问道”的愉悦与品读的欣喜,以及解开史络文脉中诸多疑惑的兴奋,更让人意犹未尽……
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中原省份,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方显英雄本色的缩影。不管世人怎样看待它,或敬佩,或感叹,抑或是一些并非恶意的调侃,给善良淳朴、老实厚道的河南人编排出这样那样的“段子”让人哈哈一笑,但有一点任谁都无法否认,那就是这个有着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气度的省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前世今生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作家胡平说到河南,便是用了这样的口气:“河南,躺下就让本原意义上的中国难有作为;一旦雄起,就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轰轰烈烈于世。”而远居红棉盛开的南粤却多次行走于古老中原的郭煜、郭炫说到河南,亦觉得游历河南是一个不再追求广度而寻求深度的*选择:“河南是历史的画卷、宗教的画卷、艺术的画卷、名人的画卷、民俗的画卷。不要看今天这块土地愚拙,它的每一寸土层都能翻出历史的声息。”
不多说了,还是留些时间让行走的朋友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吧。
作者: 新年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18年05月
简介:
《行走中原》对中原文化的悠久、厚重和独具特色的魅力作了一个深度的、全方位的描写。全书共分3册,约有120万字、1000多幅图片,由此细密地探寻河南的文化根脉,精心梳理出一幅生动而完备的河南文化地图,以期成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原文化的优秀向导,在宣传河南、推广河南、树立河南形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前言】
见了朋友,总想多说几句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古时天下分九州,河南属豫州之地,故简称豫;豫州“居九州之中”,且境内多平原,故又名中州、中原。《辞海》对中州、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讲,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上讲,指今河南一带。
河南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整个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分别被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环抱于怀,中间有丰茂的丘陵和富饶的盆地。黄河、淮河和卫河在境内中部、东部、东北部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南部还有唐河、白河、丹江(由宛地出境,流到了风情无限的长江水系)。全省的总面积为十六点七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了百分之四十四点三,平原和盆地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七。这里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同一个省份,南部、北部以秦岭东段伏牛山主脊和淮河主流为界划出两个自然地理带:界线以南,属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黄棕土壤带;界线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带。一个省能横跨亚热带、暖温带两个地理带与四大流域,不能不说是自然资源的特色优势。但是,有好长时间,这些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都在“深闺”里藏着,没多少人知道,也没多少人在意。现在来的人多了,才晓得河南真的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不过,有很多时候,河南是带着复杂的历史记忆进入人们的视野的。与之相关联的,大多是些古老、传统、厚重之类的词语,诸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跃马中原”“血沃中原肥劲草”“八方风雨会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无不充溢着叱咤风云的恢宏气势,只是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多了些。
其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是*适宜人类居住,也是较早对外开放和众人所向往的地方。就说这个作为河南简称的“豫”,从字义上理解,有安闲愉悦的意思,“心中和悦谓之豫”;而从字形来看,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纵横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大象成群结队在此出没,河南也就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象是瑞兽,代表了吉祥、亲和与欢乐。说起来,还是历史上那些战乱把这里闹穷了。固然,能让人为之动刀动枪的地方肯定是好地方,但再好的地方也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折腾。如今国泰民安,河南又繁盛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一个经济大省和国家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但是,人们总还是习惯性地把河南当作中国粮仓来看待。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勤劳朴实的河南人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小麦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贡献还是很大的。
当然,河南*令人神往的,还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自“南召人”“许昌人”蹒跚走来,河南的史前文化被追溯到50 万年至10 万年以前。
安阳小南海文化和南召杏花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现,让世人得以认识几万年以前中原地区原始人居住的洞穴、打制的石片、使用的火石火堆和石制的各种器具。
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眺望到8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河南境内伴水而居的先民们在广袤的旷野中燃起的袅袅炊烟。那时候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已经有了家畜饲养,用上了打制精致的石器,尤其是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几十支鸟肢骨笛,竟有着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意义。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知道6000 年以前的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建屋而居”的聚落,有了彩陶的烧制和使用,龙图腾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先民们的视野。
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领略到5000年以前中原大地众多城址所彰显的一派大美雄姿。这些城址印证了一个“方国林立、万邦协和”时期的存在,只不过它是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对先民们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从聚落到酋邦*终发展到早期国家的一系列演进做了一番精彩的叙述。这个时期,先民们烧制出了黑陶,使用上了青铜器,并且掌握了水井的开凿技术,这又为人们远离河流谷地向内陆发展提供了可能。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看到3600 年以前中国*早的都城、*早的宫城和*早的宫殿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文化,中原地区在这个时候已经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经过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一路跋涉,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再到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诸多驿站的长驻短留,河南史前文化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成为中华文明初现的曙光。当然,说到中原文化,就不能不说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中原文化一段不可或缺的历史,它代表了夏商周的文化现象。而这“三代之居”诚如司马迁所讲:“皆在河洛。”河洛文化诞生在中原地区,繁荣在中原地区,并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历史上,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原大地可谓是英贤风云际会、俊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成就了浩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引领风骚数千年。
走进河南,人们听到、看到的多与名人有关。新郑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淮阳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鹿邑是老子故里,偃师是玄奘故里,禹州是吴道子故里,巩义是杜甫故里,嵩县是“两程”故里,汤阴是岳飞故里,孟津是王铎故里,沁阳是朱载堉故里;而纵横家苏秦出自洛阳,法家商鞅出自濮阳,韩非出自新郑,“医圣”张仲景和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圣”张衡出自南阳;民权有庄子的传说,鲁山有墨子的传说,虞城有木兰的传说,汝南有梁祝的传说;还有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子产,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编纂《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汉末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建安七子”中的应玚,“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太康文学”的代表潘岳,东晋著《搜神记》的干宝,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永明体”代表谢朓、辞赋大家江淹、《后汉书》作者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初唐诗人刘希夷,盛唐诗人崔颢,晚唐诗人李商隐,“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北宋诗人石延年、画家郭熙,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歧路灯》作者李绿园……他们宛如一张张耀眼的名片,凸显出中原大地文风鼎盛、文脉相传的历史底蕴。
或许有朋友问,有些名人故里好像在其他地方也见过。究其根底,这种情况大都与这些名人的祖籍、出生地乃至发迹地等多重因素有关,更多是因区域的调整、隶属的变化和名人爱走动的缘故造成的,大可不必较真。历史上,虽非中原出生却长期活跃在中原政坛文坛、身后又留在河南的外省籍名人也不少:颜真卿留在了偃师,欧阳修留在了新郑,范仲淹留在了伊川,苏东坡留在了郏县,包拯留在了巩义……他们在中原的政声文声受到后世景仰,亦被极重感情的河南人视为“老乡”。此外,与人气和名气有关的还有姓氏,“百家姓”中有一半以上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颍川郡”“南阳郡”“光州固始”,还有“河洛郎”的称呼,都曾是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大槐树”。
在河之南,是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随意游走而非刻意寻觅,都能触摸到中国这棵大树*早的一圈年轮,都能捡拾到先人们栖息的这方土地以百年、千年、万年为瞬间的历史与自然的每一个精彩片段。在这里,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等神话故事千古流传,汉语词典里很多寓言成语和它们背后的典故都能在这里寻到根源。这里不仅是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圣地,而且还是秦李斯作小篆、三国钟繇作小楷、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故乡;中国的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部散文总集《尚书》,*部诗歌总集《诗经》,也都是在河南*早出现。
近百年来,河南成了中国早期古汉语文字资料的主要发现地之一,境内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单是中原大地出土的千余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就足以震惊世界了!
眼下,中原大地有幸保存下来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已达三万多处。自1961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七批四千二百九十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河南有三百五十八处;自2006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四批一千三百七十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河南有一百一十三项;而自1986年中国“申遗”以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十二项世界遗产中,河南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隋唐河南段、“丝绸之路”中原起始点等榜上有名。这些带着原始密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载体如同一处处醒目的地标为世人解读源远流长而绵延不息的中原文化做了*好的注脚。
毕竟,历史的记忆不能随便抹去。无论岁月怎样把它往昔的繁华鼎盛消磨殆尽,抑或是乱世风雨早已将那前朝宫阙荡涤成一堆荒台废基,可我们总还是能在这如烟往事中寻到藕断丝连的文化履痕,即便是一片甲骨、一座古墓、一处遗址,都能戏剧性地顺藤摸瓜联系到公元前后某一年乃至新旧石器时代某个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若有兴致,就让我们把这遮蔽前朝后代视界的尘埃拂去,悠然信步走进时空穿越的隧道,走进岁月凸凹的记忆,握一把苍凉,寻几分天籁,将心里那点灵犀与古老岁月相融相通,于是久违的情思与哲思被轻轻唤起,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人心旌摇荡,那种回眸一顾的对话不再是沉重的负累,而由钩沉稽往、惊鸿一瞥所带来的“问道”的愉悦与品读的欣喜,以及解开史络文脉中诸多疑惑的兴奋,更让人意犹未尽……
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中原省份,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方显英雄本色的缩影。不管世人怎样看待它,或敬佩,或感叹,抑或是一些并非恶意的调侃,给善良淳朴、老实厚道的河南人编排出这样那样的“段子”让人哈哈一笑,但有一点任谁都无法否认,那就是这个有着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气度的省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前世今生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作家胡平说到河南,便是用了这样的口气:“河南,躺下就让本原意义上的中国难有作为;一旦雄起,就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轰轰烈烈于世。”而远居红棉盛开的南粤却多次行走于古老中原的郭煜、郭炫说到河南,亦觉得游历河南是一个不再追求广度而寻求深度的*选择:“河南是历史的画卷、宗教的画卷、艺术的画卷、名人的画卷、民俗的画卷。不要看今天这块土地愚拙,它的每一寸土层都能翻出历史的声息。”
不多说了,还是留些时间让行走的朋友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吧。
作者: 新年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18年05月
简介:
《行走中原》对中原文化的悠久、厚重和独具特色的魅力作了一个深度的、全方位的描写。全书共分3册,约有120万字、1000多幅图片,由此细密地探寻河南的文化根脉,精心梳理出一幅生动而完备的河南文化地图,以期成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原文化的优秀向导,在宣传河南、推广河南、树立河南形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前言】
见了朋友,总想多说几句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古时天下分九州,河南属豫州之地,故简称豫;豫州“居九州之中”,且境内多平原,故又名中州、中原。《辞海》对中州、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讲,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上讲,指今河南一带。
河南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整个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分别被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环抱于怀,中间有丰茂的丘陵和富饶的盆地。黄河、淮河和卫河在境内中部、东部、东北部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南部还有唐河、白河、丹江(由宛地出境,流到了风情无限的长江水系)。全省的总面积为十六点七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了百分之四十四点三,平原和盆地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七。这里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同一个省份,南部、北部以秦岭东段伏牛山主脊和淮河主流为界划出两个自然地理带:界线以南,属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黄棕土壤带;界线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带。一个省能横跨亚热带、暖温带两个地理带与四大流域,不能不说是自然资源的特色优势。但是,有好长时间,这些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都在“深闺”里藏着,没多少人知道,也没多少人在意。现在来的人多了,才晓得河南真的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不过,有很多时候,河南是带着复杂的历史记忆进入人们的视野的。与之相关联的,大多是些古老、传统、厚重之类的词语,诸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跃马中原”“血沃中原肥劲草”“八方风雨会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无不充溢着叱咤风云的恢宏气势,只是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多了些。
其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是*适宜人类居住,也是较早对外开放和众人所向往的地方。就说这个作为河南简称的“豫”,从字义上理解,有安闲愉悦的意思,“心中和悦谓之豫”;而从字形来看,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纵横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大象成群结队在此出没,河南也就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象是瑞兽,代表了吉祥、亲和与欢乐。说起来,还是历史上那些战乱把这里闹穷了。固然,能让人为之动刀动枪的地方肯定是好地方,但再好的地方也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折腾。如今国泰民安,河南又繁盛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一个经济大省和国家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但是,人们总还是习惯性地把河南当作中国粮仓来看待。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勤劳朴实的河南人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小麦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贡献还是很大的。
当然,河南*令人神往的,还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自“南召人”“许昌人”蹒跚走来,河南的史前文化被追溯到50 万年至10 万年以前。
安阳小南海文化和南召杏花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现,让世人得以认识几万年以前中原地区原始人居住的洞穴、打制的石片、使用的火石火堆和石制的各种器具。
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眺望到8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河南境内伴水而居的先民们在广袤的旷野中燃起的袅袅炊烟。那时候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已经有了家畜饲养,用上了打制精致的石器,尤其是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几十支鸟肢骨笛,竟有着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意义。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知道6000 年以前的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建屋而居”的聚落,有了彩陶的烧制和使用,龙图腾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先民们的视野。
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领略到5000年以前中原大地众多城址所彰显的一派大美雄姿。这些城址印证了一个“方国林立、万邦协和”时期的存在,只不过它是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对先民们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从聚落到酋邦*终发展到早期国家的一系列演进做了一番精彩的叙述。这个时期,先民们烧制出了黑陶,使用上了青铜器,并且掌握了水井的开凿技术,这又为人们远离河流谷地向内陆发展提供了可能。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看到3600 年以前中国*早的都城、*早的宫城和*早的宫殿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文化,中原地区在这个时候已经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经过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一路跋涉,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再到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诸多驿站的长驻短留,河南史前文化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成为中华文明初现的曙光。当然,说到中原文化,就不能不说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中原文化一段不可或缺的历史,它代表了夏商周的文化现象。而这“三代之居”诚如司马迁所讲:“皆在河洛。”河洛文化诞生在中原地区,繁荣在中原地区,并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历史上,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原大地可谓是英贤风云际会、俊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成就了浩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引领风骚数千年。
走进河南,人们听到、看到的多与名人有关。新郑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淮阳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鹿邑是老子故里,偃师是玄奘故里,禹州是吴道子故里,巩义是杜甫故里,嵩县是“两程”故里,汤阴是岳飞故里,孟津是王铎故里,沁阳是朱载堉故里;而纵横家苏秦出自洛阳,法家商鞅出自濮阳,韩非出自新郑,“医圣”张仲景和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圣”张衡出自南阳;民权有庄子的传说,鲁山有墨子的传说,虞城有木兰的传说,汝南有梁祝的传说;还有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子产,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编纂《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汉末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建安七子”中的应玚,“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太康文学”的代表潘岳,东晋著《搜神记》的干宝,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永明体”代表谢朓、辞赋大家江淹、《后汉书》作者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初唐诗人刘希夷,盛唐诗人崔颢,晚唐诗人李商隐,“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北宋诗人石延年、画家郭熙,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歧路灯》作者李绿园……他们宛如一张张耀眼的名片,凸显出中原大地文风鼎盛、文脉相传的历史底蕴。
或许有朋友问,有些名人故里好像在其他地方也见过。究其根底,这种情况大都与这些名人的祖籍、出生地乃至发迹地等多重因素有关,更多是因区域的调整、隶属的变化和名人爱走动的缘故造成的,大可不必较真。历史上,虽非中原出生却长期活跃在中原政坛文坛、身后又留在河南的外省籍名人也不少:颜真卿留在了偃师,欧阳修留在了新郑,范仲淹留在了伊川,苏东坡留在了郏县,包拯留在了巩义……他们在中原的政声文声受到后世景仰,亦被极重感情的河南人视为“老乡”。此外,与人气和名气有关的还有姓氏,“百家姓”中有一半以上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颍川郡”“南阳郡”“光州固始”,还有“河洛郎”的称呼,都曾是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大槐树”。
在河之南,是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随意游走而非刻意寻觅,都能触摸到中国这棵大树*早的一圈年轮,都能捡拾到先人们栖息的这方土地以百年、千年、万年为瞬间的历史与自然的每一个精彩片段。在这里,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等神话故事千古流传,汉语词典里很多寓言成语和它们背后的典故都能在这里寻到根源。这里不仅是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圣地,而且还是秦李斯作小篆、三国钟繇作小楷、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故乡;中国的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部散文总集《尚书》,*部诗歌总集《诗经》,也都是在河南*早出现。
近百年来,河南成了中国早期古汉语文字资料的主要发现地之一,境内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单是中原大地出土的千余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就足以震惊世界了!
眼下,中原大地有幸保存下来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已达三万多处。自1961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七批四千二百九十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河南有三百五十八处;自2006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四批一千三百七十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河南有一百一十三项;而自1986年中国“申遗”以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十二项世界遗产中,河南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隋唐河南段、“丝绸之路”中原起始点等榜上有名。这些带着原始密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载体如同一处处醒目的地标为世人解读源远流长而绵延不息的中原文化做了*好的注脚。
毕竟,历史的记忆不能随便抹去。无论岁月怎样把它往昔的繁华鼎盛消磨殆尽,抑或是乱世风雨早已将那前朝宫阙荡涤成一堆荒台废基,可我们总还是能在这如烟往事中寻到藕断丝连的文化履痕,即便是一片甲骨、一座古墓、一处遗址,都能戏剧性地顺藤摸瓜联系到公元前后某一年乃至新旧石器时代某个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若有兴致,就让我们把这遮蔽前朝后代视界的尘埃拂去,悠然信步走进时空穿越的隧道,走进岁月凸凹的记忆,握一把苍凉,寻几分天籁,将心里那点灵犀与古老岁月相融相通,于是久违的情思与哲思被轻轻唤起,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人心旌摇荡,那种回眸一顾的对话不再是沉重的负累,而由钩沉稽往、惊鸿一瞥所带来的“问道”的愉悦与品读的欣喜,以及解开史络文脉中诸多疑惑的兴奋,更让人意犹未尽……
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中原省份,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方显英雄本色的缩影。不管世人怎样看待它,或敬佩,或感叹,抑或是一些并非恶意的调侃,给善良淳朴、老实厚道的河南人编排出这样那样的“段子”让人哈哈一笑,但有一点任谁都无法否认,那就是这个有着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气度的省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前世今生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作家胡平说到河南,便是用了这样的口气:“河南,躺下就让本原意义上的中国难有作为;一旦雄起,就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轰轰烈烈于世。”而远居红棉盛开的南粤却多次行走于古老中原的郭煜、郭炫说到河南,亦觉得游历河南是一个不再追求广度而寻求深度的*选择:“河南是历史的画卷、宗教的画卷、艺术的画卷、名人的画卷、民俗的画卷。不要看今天这块土地愚拙,它的每一寸土层都能翻出历史的声息。”
不多说了,还是留些时间让行走的朋友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吧。
作者: 柴福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6年01月
简介:
本书分三个部分:陶器篇、瓷器篇、调查篇。作者根据衢州地区古陶瓷出土情况,将陶器篇分为夹砂陶、泥质陶、着黑陶、印纹陶、硬陶、高温釉陶6个部分,瓷器篇分为原始青瓷、婺州窑青瓷、婺州窑褐釉瓷、乳浊釉瓷、青瓷(唐以后)、黑釉瓷、青白瓷、绘彩瓷、青花瓷9个部分。陶、瓷两篇的陶瓷种类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从形成原因、制作工艺、烧制方法、器物类型等诸方面分别进行介绍。调查篇分别介绍自1976年至2014年底衢州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出土古陶瓷情况,并统计汇总,介绍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共257处。
【编辑推荐】
《浴火重生——衢州古陶瓷》是一部介绍衢州古陶瓷的图文并茂的图书。作者强调材料真实、考释有据,写作态度严谨求实,为能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衢州古陶瓷,精心挑选了本地文物部门所藏的当地出土的陶瓷器共600余件,标本近200件。所选藏品大多为各陶瓷品种中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的典型器,标注了每件器物精确的尺寸,并做了详细的器物描述,读者能通过本书具体而微地感受衢州古陶瓷的魅力。
作者: 黑陶
简介:
《泥与焰:南方笔记》是由99篇文章构成的一部关于故乡江南的散文集。在书中,镇江、湖州、渎边公路、气息的后宅、古龙窑、农宅形式、蠡河、山中一夜、九月之书、一个人的一瞬、少年的寂静行走、底层亲人的清贫生活……汇集成一个个密集的词汇,犹如泉源一般喷涌而出,形成本书全部的篇章。在这些篇章里,作者黑陶所有的故乡记忆、少年记忆,以及那些成长中曾经遭逢过的逼真、复杂气息,全部珍贵地涵藏于中。
《泥与焰:南方笔记》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南所发生的剧烈变迁。书中所记,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许多已经彻底改变或丧失,无从再觅。由是,黑陶目睹并亲历了一场故乡沧桑。此书,便也成为这种沧桑的一份见证。同时,黑陶又以独特的“黑陶式”语言——激烈,简捷,注重色彩和画面,有明显的个人辨识度,向我们再现了汉语修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