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 项 “齐秀梅,杨玉良等著”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齐秀梅,杨玉良等著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2005
简介: 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故宫博物院,直接看到的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建造和使用的宫殿建筑群,而它深刻的内涵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文化积淀。近古以来,由明到清,由清及民国,至新中国,几次大的变革中,除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对宫殿有一次局部破坏以外,未再遭受毁灭性的战火摧残,因而使这份人类遗产得以大体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一保存完整、艺术精美、规模宏大的皇宫建筑群,以及留存下来的上百万件可移动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独特证物,而且代表着那个时代文明的辉煌程度。尤其是最不易保存的古籍,更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它清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我们的先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思想意识和文化艺术形态等无形文化遗产的大量信息,昭示着中华民族发展、社会生产不断进步的历史的轨迹,成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 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当政治经济稳定时,莫不以“稽古右文”为朝端大政之一,率皆重视对图书的校理、编纂、征集、典藏工作,以为巩固统治的工具。明清两代宫廷,鉴于历史经验,在图书方面尤为着力。一面剔除销毁对统治不利的典籍,同时又大力收集、编纂有利于本朝统治的图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旷世巨典,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故此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图书遗产。 故宫图书馆是在明清宫廷藏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在故宫博物院建院的同时,即在著名学者参与领导下建立了故宫图书馆,藏书当然十分丰富,而且有大量世人难得一见的珍本秘笈,如《四库全书》原本、《天禄琳琅》所藏宋辽金元明善本等,为全国之冠。 日寇侵华前后,这些藏书不少经艰苦的南迁、最后运至台湾,留存者又经几次调拨出馆,但仍存数十万册。80年来,曾多次清整,直至最近方摸清架底。如此珍贵的宝物被保存下来,并作了许多研究,是前人的功绩,而进一步认识这些遗产的内涵,充分评估它们的价值,从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把这些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则是我们新一代人的重要责任。 《清宫藏书》的作者齐秀梅女士,正是肩负这一重任向前迈进的。多年来,她凭着对馆藏图书管理研究的执着,锲而不舍,焚膏继晷,和同仁一起默默地、一本一本地、一次又一次地掸去飘落的灰尘,辨识着这些原来比较陌生的宫廷藏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攻苦食淡,终于认清了每一册的版本、来历、年代,以及它们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序,条分缕析,使它们可以更好地被人们利用,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在迭次清整过程中,作者出于对古籍整理事业的热心,以其对古籍研究的深厚功力及敏感,终于积论成编。书中论述了清宫藏书的源流、宫廷编刻、抄录图书的取向,以至装帧、典守、维护、利用等等,从内容到形式全面系统地作了研究,填补了清史、清宫藏书史研究的空白,非故宫图书人不能出此巨著。 是一部故宫图书研究带头之作,把此项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故宫所藏图书的一大幸运,也是送给图书史、宫廷文化史研究者进入宫藏图书领域的一把钥匙。
作者: 张升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6
简介: 宫廷藏书与私家藏书,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构成中国古代藏书史的两大主流。目前,由于古代私家藏书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研究宫廷藏书的学者则相对较少,以至于人们普遍低估了宫廷藏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事实上,与变更频繁的私人藏书相比,宫廷藏书以其相对的稳定性、连续性、丰富性与权威性,对古籍的典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开国之君大多重视宫廷藏书建设,致力于搜求遗书,以显其稽古右文的文治之道;宫廷藏书,是历朝历代藏书之主体,其数量多、质量优;历朝历代均设立相应的机构对宫廷藏书进行管理,其保存条件最好,保存时间最长,一般至朝代的更替才有所流散(当然,私家藏书也有保存时间较长的,如范氏天一阁,但绝无仅有);图书一经入藏宫廷,其身价自升,为藏书家所竭力搜求;宫廷藏书为皇帝阅览、大臣编书与辅政服务,其利用率高,利用者多,在国家治理、文化传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充满个人情趣的私人藏书活动相比,宫廷藏书的相关整理活动(包括校勘、刻书与编目等)体现了更多的国家意志,进而影响到整个时代的学术风尚。 先秦时期,宫廷即有藏书,设官分守,以资利用。不过,其时藏书不多,而且主要为官书档案。朝廷大规模地搜藏图书,是从西汉时开始的。西汉初年,废挟书律,遣使求书,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朝廷藏书积如丘山,宫中设有石渠阁、天禄阁、兰台、石室等藏书之所。其后,刘向父子负责对其进行校勘整理,编成《别录》、《七略》,成为宫廷藏书目录之鼻祖。宫廷藏书之规制(包括管理与整理),于此时渐趋完备。此后历朝相承,在开国之初均大力搜求遗书,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利用,编制目录。至明清,发展为宫廷藏书之鼎盛时期。 明清两朝,是宫廷藏书的集大成时期,对今天影响最大。对明清两朝宫廷藏书进行研究,无疑有助于更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宫廷藏书史及其相关问题。但是,目前对明清两朝宫廷藏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如一些图书馆史及文献学史方面的专著,对明清宫廷藏书的论述大多是概述性的,缺乏深度。尤其是关于明朝宫廷藏书的论述更为欠缺,如:有的论述还比较片面,多关注正统以前图书的收集与整理,正统以后则往往付诸阙如;有的论述存在明显的错误,过高估计明初以至明中期的宫廷藏书数。对清代宫廷藏书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大多论著注重《四库》开馆时的宫廷藏书,而对明清之际及《四库》开馆之后宫廷藏书的聚散情况注意得不够。相对而言,任继愈主编《中国藏书楼》及齐秀梅、杨玉良等著《清宫藏书》,是目前关于明清宫廷藏书较为深入的研究。《中国藏书楼》对宫廷藏书处所介绍较详细(尤其是清代部分),本书在写作此部分内容时颇多借鉴。《清宫藏书》主要是对各种有代表性的内府藏书作具体的介绍,而本书则主要是谈宫廷藏书的聚散、管理与利用情况,两者可互为补充。 关于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其一为明清两朝宫廷藏书目录,如《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天禄琳琅书目》等;其二为档案,主要是清代书档旧目,也包括《清宫物品点查报告》等;其三为明清文集、笔记等。上述资料主要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获得。不过,由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的一些宫廷藏书目录,或未整理,或不借阅,未能检阅到,不能不深感遗憾。 本书分上下两编,分别论述明清两朝宫廷藏书情况。每编各五章,主要围绕藏书的收集、编目、处所、使用和流散五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收集”,关注的是宫廷藏书的主要来源及搜求方法;“编目”,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宫廷藏书的数量及整理成就;“处所”,反映了宫廷藏书分布的普遍性;“使用”,显示了宫廷藏书多方面的用途;“流散”,突出宫廷藏书多舛的命运。 上编第一章为“明代宫廷藏书的收集”,下分两节,第一节“明初宫廷藏书的收集”,探讨明初宫廷藏书的来源及迁都北京对宫廷藏书的影响。第二节为“明中后期宫廷藏书的收集”,主要论述了明朝中后期所进行的几次征书活动及个人献书情况。相对而言,明朝中后期朝廷收集的图书并不多。 第二章为“明代宫廷藏书目录”,按时间先后分别重点介绍了《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等宫廷藏书目录。其中主要围绕《文渊阁书目》开展探讨,指出文献学界关于明代万历年间宫廷藏书达到“二万余部,近百万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章为“明代宫廷藏书处所”,介绍了大本堂、文渊阁、古今通集库、皇史宬、经厂库等。其中主要探讨了文渊阁在明代的曲折命运,考证了文渊阁的确切地址,以及其在明末遭焚毁的具体情况。 第四章为“明代宫廷藏书的利用”,分别从皇室成员阅览、大臣与庶吉士等阅览、编书、内府抄书、赏赐与颁发五个方面来论述了宫廷藏书的用途。其中重点在关于内府抄书方面,指出:明代内府抄书具有普遍性,内府抄书存在多种方式,对典籍传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为“明代宫廷藏书的流散”,详细列举了明朝宫廷藏书所遭遇的劫难,指出其流散的主要原因为火灾与管理不善。 下编第一章为“清代宫廷藏书的收集”。明末文渊阁被焚,大部分的宫廷藏书遭毁,而清初宫廷中仍有一些前代藏书遗存。另外,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均进行过征书,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乾隆朝征书对清代宫廷藏书建设有重大的影响。此后,国史馆等清代修书各馆也经常进行征书。征书的原因、措施、结果,以及所征得图书之收藏,在本章中均作了适当的论述。 第二章为“清代宫廷藏书目录”,介绍了目前所能查阅到的所有清代宫廷藏书目录。清代宫廷藏书目录非常丰富,但除了《四库全书总目》与《天禄琳琅书目》前后编等少数书目外,大多不被人们所了解。本章在利用有关宫廷档案的基础上,首次对现存的清代宫廷藏书目录作了初步的疏理与介绍,指出其具有数量多、种类多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目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章为“清代宫廷藏书处所”,对清代宫廷藏书处所作尽可能全面的介绍,包括:内阁大库、国史馆、皇史宬、武英殿、方略馆、实录馆、会典馆、文渊阁、乾清宫、昭仁殿、五经萃室、南书房、上书房、懋勤殿、摛藻堂、养心殿、毓庆宫、古董房、重华宫、长春宫、景阳宫、雨华阁、翊坤宫、储秀宫、益寿斋、太医值房、斋宫、诚肃殿、景仁宫、永和宫、钟粹宫、缎库、太极殿、永寿宫、景福宫、景祺阁、萃赏楼、宁寿宫、乐寿堂、养性殿、阅是楼、颐和轩、皇极殿正殿、寿康宫、寿安宫、慈宁宫、内务府、养性斋、天穹宝殿等。 第四章为“清代宫廷藏书的利用”,分别从皇室成员阅览、大臣使用、陈设、售卖、赏赐与颁发等方面指明了清代宫廷藏书的用途。 第五章为“清代宫廷藏书的流散”,指出其流散原因主要有偷盗、火灾、管理不善、战乱、赏赐五个方面。清末国家多难,宫廷藏书的命运亦多舛。本人经过查阅相关的档案材料,以及其它文献的有关记载,尽可能清晰地指明其时宫廷藏书流散去向,考证其时宫廷藏书流散之详情。另外,清末内阁大库书档的流散颇具代表性,在本章中也作了简要介绍。 本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充分地发掘材料(尤其是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有关书档),分析了明清两朝宫廷藏书制度、藏书聚散情况,纠正了前人论述中的错误,展示了宫廷藏书研究的丰富内涵。书中对每一部分都尽量予以全面、准确与详尽的介绍。希望通过这些介绍,可以使读者比较完整地了解明清两朝的宫廷藏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