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文化史速读
作者: 苏山编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相信通过阅读《中国科技文化史速度》,你不仅能轻松地学习和了解中国科技文化史,汲取其中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会对科技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我国的科技文化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TRIZ理论应用与实践
作者: 杨廷双主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编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简介: TRIZ理论包括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_场分析法、发明问题标准解法、发明问题标准算法、技术矛盾解决矩阵、40个创新原理等内容。本书试图从TRIZ出发,不使用专门的软件就引导读者提出有实践作用的构思。
自然、技术与历史
作者: 孙大鹏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人与自然遇到的自然界是为社会所改造的自然,是服从于一种特殊的合理性的,这种合理性越来越变成技术的、作为工具的合理性,并且服从于资本主义的要求。 本书是一部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发自然、技术与历史及其内在关系的哲学研究著作。全书通过马克思的历史解释学重新阐释和呈现自然、技术与历史等长期以来被种种流俗思想所遮蔽的、习以为常的问题,结合历史事实,详细阐述了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以及不同时代中技术的本质差异,并对技术本身的内在发展及其存在论基础作了独特的研究;同时,本书结合哲学史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对自然概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尤其批判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对自然概念的解释,通过马克思的实践原则重新阐发了技术与自然的内在关系。本书旨在揭示出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更希望能够为我们认识当代人类的处境提供某种参考。
自然辩证法原理
作者: 李达顺等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1993重印)
简介:
XXie siecle: les innovations qui vont changer notre vie
作者: (法)埃里克·德里德马丁著;瞿菁译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简介: 为了使本书的内容更加规范,作者暂且把文章分成6个领域。 首当其冲的是通信交流。很显然,新世纪是互相交流、互相了解的黄 金百年,因此我们会看到许多相关的技术诞生、成熟:手机的大范围普及 、安装在商场大门口新型虚拟玻璃橱窗、声控汽车以及为盲人特别打造的 生活向导助理。 第二大部分涉及医疗保健,主要讨论今后100年中有哪些可预料以及不 可预料的医学新发现。一般来说,癌症与艾滋病——这两大20世纪的恶魔 将是我们的紧盯对象。虽然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类可以在对抗病魔的最 终战役中翻身解放,但是医学界确确实实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果地 球的污染问题能被有效控制,再配合一些新研制出来的疫苗,那么人类的 健康质量将得到大大的改善。新型的抗衰老药剂,控制帕金森以及老年痴 呆症的研究计划已经被摆到了桌面上,实施也是势在必行。 接下来说的“科学技术”这一部分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但主要还是 侧重于“技术”的革新这一方面。所有20世纪就已经诞生但仍需要改进的 技术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比如:不透光的墙砖将代替旧式百叶帘;电子 卡会赶走硬币纸钞;电脑前的键盘不得不让位于信息阅读系统;智能标签 继条形码之后侵占超市柜台;发光二极管力压爱迪生的电灯泡;塑料也在 新式材料的冲击下退出历史舞台! 还有,快速的未来世界显然无法不考虑神通广大的路面交通运输,这 个领域的进步也一定是无可限量。铁路的运行速度将进一步提升;真空隧 道也已经投入研究,没有空气的阻隔,相信跨国间的运输会更加通畅;装 有全自动导航系统的小汽车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调试,有了最新的光学识 别技术,不握方向盘依然能够潇洒驰骋的梦想即将成真! 当然,航空航天也是不可能被人遗忘的重头戏。高新技术的发展势必 带动整个行业的前进:超音速飞机的起航、美国政府提议的宇宙探险计划 ……1969年之后,人们一直翘首企盼能诞生一位像阿姆斯特朗一样的登月 英雄,继续完成人类迈向太空的憧憬。现在看来,这样的愿望似乎并不是 那么遥不可及。 最后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老生常谈的能源环境问题。污染强加在地球 身上的枷锁已经沉重到不能继续置之不理的程度,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 施捍卫蓝色星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开发新能源、改善核技术、预防骤 冷骤热的非正常气候以及保护易受灾地区人们的财产安全已经成为了迫在 眉睫的大课题。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十分关键,毕竟谁都不想看到曾经 美丽富饶的地球衰败成荒无人烟的枯岛。
时空的密码
作者: 李新洲,孙珏岷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简介: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创新。创新者的动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个性的表现,甚至是创新者的感情宣泄。对于后来者而言,有所不知,才会知;有所畏,才能无畏。了解前人的伟大创造和未决问题,保持敏锐的目光、敬畏的心态,无疑能使人增加智慧和力量。《时空的密码》正是遵循着“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之明理,来讲述创新者如何创新。 在华夏民族看来,时空之中流动着一种弥漫天地的谐和之音,人类只能与这种浑无际涯的韵律相互感应,才能达到至真的境界。所谓和谐,就是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尽管作者达不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但是作者力求做到“天籁妙理,非关公式”,用普通语言代替数学符号揭示时空的密码,传唱天籁之声,展示宇宙的森罗万象。
简明科学技术史
作者: 杨水旸编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简介: 本书以西方科技发展史为主线,依次阐述了古代世界和中国的科学技术、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16世纪-18世纪的自然科学、牛顿时代的科学思想和自然观、第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的自然科学、第二次技术革命,古代中国科学的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物理学革命的哲学论战;20世纪的自然科学、新兴的综合性理论、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可供机关干部、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参阅,也可供各级党校教师及学员参考。
Book nobody read:chasing the revolutions of Nicolaus Copernicus
作者: (美)欧文·金戈里奇(Owen Gingerich)著;王今,徐国强译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
简介: 著名作家克斯特勒说过一句话“《天体运行论》是本无人读过的书” ,这促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欧文·金格里奇教授由最初的质疑一发而不 可收拾,历时三十佘年,行程数十万英里,从墨尔本到莫斯科,从波士顿 到北京,他经眼了近六百本现存的前两版《天体运行论》,写出了《哥白 尼(天体运行论)评注普查》,并得到了很多新奇独特、震撼人心的发现 。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该书成书背后的故事,作者数次提心吊胆地穿越冷战 边界线,又数次卷入珍本书失窃案,他不断地与历史学家、藏书家、图书 馆员、古书商、造假者、窃书贼,甚至联邦调查局和国际刑警组织打交道 。四处追踪的收获不仅使他成为近代天文学史的权威,而且使他与妻子成 为古书鉴赏家与收藏家。本书既是一部关于长期坎坷的考察历程的传记文 学,也是一部关于西方文献学的悬念丛生的侦探小说。
作者:
出版社:
简介: 本卷专门讨论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及对自然界研究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和宋代理学家的作用,并把我国关于自然法则的概念和西方作了比较。
简介:本书论证了西方科学的特征:可以远溯古巴比伦的长达四千年的悠久传统;其中心区域的不断转移;其与宗教的密切关系;突变性革命的一再出现。因此,现代科学没有出现于中国是有深层原因的,而并非仅仅是由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而造成的。
简介:本书引证大量牛顿和历史名家的原著,对牛顿几大发现的起因、过程和争论经过,做了详细考证与考察,还汇集了长期以来研究牛顿和国外名家的看法与评述。
科技发展简史
作者: 苏庆谊主编
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10
简介:《科技发展简史》主要内容简介:通过研读历史,领导干部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哲学,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多学经典知识,以养“底气”;多学党的重大政治理论,以养“清气”;多学人文哲学知识,以养“大气”;多学科技和管理知识,以养“才气”。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汇到从政当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istory of the world
作者: 刘亚东编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人类历史从古至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概括了石器时代、蒙昧时代、古代中后期、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最著名的科技人物、事件、发明等,并配合有300余幅彩图,直观地反映了历史原貌。 本书描述了人类历史从古至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概括了各个时期最著名的科技人物、事件、发明等,并配合有300余幅彩图,直观地反映了历史原貌。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历史上的珍贵记录
作者: 马来平主编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简介: 《科学日记(历史上的珍贵记录珍藏版)》是珍藏版,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科学日记》从数、理、化、天、地、生和技术的各个分支学科中,选取了古今中外重大的、里程碑式的利学发现、发明和事件,以日记体的形式逐一介绍,将纵贯几千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浓缩到365天之内。藉此,不仅可以帮助广大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动力,而且可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足迹,认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感受先贤追求真理的典范风貌,领悟人类自古至今涌动不息的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史
作者: 李思孟,宋子良主编
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简介: 本书是原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技术史》的修订本。这次修订,吸收了近年来科技史学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从整体上论述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规律,尤其注重考察近代和现代科学兴起、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更注重发挥科技史沟通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功能,更注重加强科学思想史的内容,使其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从中提取了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进行科学技术产业化的一些很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和方法,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理论和提高科研兴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既可以作为大学相关课程的教材和课外参考书,也适合作为一般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学习科技史的入门读物。
简介:购买方法:点击“蓝色文字收藏品”或者“可以从“这些卖家”购买” .....................购买说明:此书为绝版图书,售价高于原价作者:(英)李约瑟著;(美)钱存训(本卷分册)著 页数:472 出版社: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
写给年轻人的简明科学史
作者: (挪)埃里科·纽特(Eirik Newth)著;于芳译
简介: 本书是挪威著名作家埃里科·组特的代表作之一。埃里科·纽特将人 类漫长的科学发展史浓缩成31个部分,全书脉络清晰、叙述简明,全面系 统地介绍了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科学理论等,将 时间跨度较大、涉及国家较多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连缀一线,是一部 可读性极强的科学发展史。同时书中还配有各种图表,图文结合,简明易 懂,十分适合年轻人阅读。埃里科·纽特凭借此书,荣登挪威“最受读者 欢迎榜”,并带动了人们阅读科学类书籍的热潮。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文 字,是年轻人了解、学习科学发展史的理想读本。
More turns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after "sokal hoax":beyond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wo cultures"
作者: 安维复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简介:《论丛》的出版必将促进我国技术哲学和STS学术研究的繁荣。出版技术哲学和STS研究论丛,就是要汇聚国内外的有关思想理论观点,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国内的技术哲学和STS研究水平。总之,《论丛》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论丛》的出版必将为国内外技术哲学和STS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论丛》在国内广泛地征集技术哲学和STS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感兴趣的国内外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广泛的论坛平台,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哲学和STS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论丛》的出版还必将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是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技术哲学和STS研究涉及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环境、生态、能源、人口等全球问题和STS教育等各方面问题的哲学思考与实践反思。《论丛》的出版,使学术成果能迅速扩散,必然会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更多>>
Science Reason and Reality: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 (美)Daniel Rothbart[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学习西方人文科学的理想方法是从一开始就面对经典原文,这样可以昼避免诸多转述,减少讹传。 北大西学影印丛书首先推出的哲学系列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分支,均经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多层甄选,以求能系统全面地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方哲学。这套丛书均由世界著名高等教育出版机构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出品,并充分体现其一贯的简易精严的风格,是优秀的入门教材。
自然辩证法概论
作者: 谢中起,万长松主编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简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受到,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有着许多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和优点。譬如它的知识更新周期很短,适用面很大,渗透性很强等。这些特点和优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性、针对性措施。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而言,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自然辩证法教学作为一门旨在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课程,应在内容选择、论证方式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考虑学生专业特征,泛泛地传授一般性理论,往往很难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思想共鸣。 有鉴于上述认识,几位在燕山大学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共同编写了这本适合于工科高等学校各专业研究生学习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以2003年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结合进去,同时还把研究生们在学习这门课时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考虑了进去。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我们坚持“一条主线,三个结合”的基本思路。一条主线,就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一主题思想贯穿于教材体系的始终;三个结合,就是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发展史相结合,科学技术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案例相结合,科技进步与当前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针对理工科专业研究生学习及其认识特点,本书专门对当代条件下的工学思维方式进行了阐释和论证,希望能对学习者有一定裨益。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1993重印)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三联书店,2008
研究出版社,2010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