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6 项 “Eric Hobsbawm”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Fractured times: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著;林华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4
简介:《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现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最后力作。 霍布斯鲍姆的全局观念以及从纷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轮廓的能力是惊人的。在《断裂的年代》中,霍布斯鲍姆考察了20世纪文化和各式各样新的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从共产主义、极端国家主义到达达主义,再到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现代世界史,以其特有的神韵,描绘出了20世纪的筋骨与血肉。 他始终满怀热情,从不故作感伤,自由无碍地广泛论及诸如古典音乐、美术、摇滚乐、雕塑等众多议题;他记录“自由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逝去,讲述被遗忘的重要人物的个人生活,分析艺术和极权主义的关系,并剖析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妇女解放,和美国牛仔的神话。 霍布斯鲍姆的这部遗世之作,依然充满了独特的智慧。他告诉我们,“文化并不是人们根据各自的品味为自身提供需求的超市”,“随着政治的民主化,权力日益成为公共剧院”……霍布斯鲍姆流泻笔端的天赋和力量实在是至死犹存。
How to change the world:tales of Marx and Marxism
作者: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著;吕增奎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简介:《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收集了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1956~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希望《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的出版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
作者: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Eric Hobsbawm) 著 , 蔡宜刚 译
简介: 劳工、农民、杂货商、公交车收票员、调酒师、盗匪、黑手党……,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师这回关心的是一些社会上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本书这本书所谈论的几乎都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物,除了他们的家人和街坊邻居以外,他们的名字不被人知晓,即使是在现代国家,那些登记出生、结婚、死亡的政府机关也没有他们的资料…… 在现在这样一个媒体时代,音乐与运动让少数人得以获取个人的声望,若是在较早的年代,这些人可能会一辈子默默无闻。这些人占了人类的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之间的争辩不会论及这群人……这本书的要点在于,应该将这类人物从被遗忘的状态中拯救出来,让他们免于遭受“后代子孙不屑一顾”的命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4
简介: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著名学者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 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 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巴西前总统 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英国前首相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1.我们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历史学家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30年而成的全球畅销历史杰作; 他是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眼中的“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他是巴西前总统卢拉眼中的“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他是尼尔?弗格森眼中的“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年代四部曲”的出版使霍布斯鲍姆荣登世界“近现代史大师”宝座,将他的声誉及影响由欧洲扩及全球。很多历史学家囿于单一的历史观念,而霍布斯鲍姆却视野广阔:“17世纪的普遍危机”“双元革命”“传统的发明”“原始的抵抗”“社会盗匪活动”“漫长的19世纪”“简短的20世纪”……他的全局观念以及从纷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轮廓的能力是惊人的,以上这些还仅仅是他所关注的历史的一部分维度。 2.世界主义的历史叙述和优雅文笔的完美结合,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也是为普通读者接受的全球性畅销历史著作; 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是叙事体史学的杰作,用精彩文笔将近现代的世界历史娓娓道来,在叙述中不经意地带出自己的观点,雅俗共赏。思路明晰,文笔生动,用细节说话,专业历史学者喜欢,一般读者也能享受。 3.“年代四部曲”已被译为40种语言,入选国内外权威媒体评选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累计销售突破500万册,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 4.《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独立报》、《观察家》、《新共和》、《新政治家》、《出版商周刊》、《书单》、《图书馆杂志》等世界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5.汪晖、梁文道、许知远、吴晓波、雷颐、北岛、沈奇岚等国内知名学者、知识分子、媒体人都曾撰文推荐; 6.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全新修订后,由中信出版社整体策划推出,使得这部世界史学名著在霍布斯鲍姆逝世一周年后在中国得以完整呈现。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4
简介: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著名学者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 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 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巴西前总统 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英国前首相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1.我们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历史学家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30年而成的全球畅销历史杰作; 他是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眼中的“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他是巴西前总统卢拉眼中的“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他是尼尔?弗格森眼中的“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年代四部曲”的出版使霍布斯鲍姆荣登世界“近现代史大师”宝座,将他的声誉及影响由欧洲扩及全球。很多历史学家囿于单一的历史观念,而霍布斯鲍姆却视野广阔:“17世纪的普遍危机”“双元革命”“传统的发明”“原始的抵抗”“社会盗匪活动”“漫长的19世纪”“简短的20世纪”……他的全局观念以及从纷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轮廓的能力是惊人的,以上这些还仅仅是他所关注的历史的一部分维度。 2.世界主义的历史叙述和优雅文笔的完美结合,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也是为普通读者接受的全球性畅销历史著作; 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是叙事体史学的杰作,用精彩文笔将近现代的世界历史娓娓道来,在叙述中不经意地带出自己的观点,雅俗共赏。思路明晰,文笔生动,用细节说话,专业历史学者喜欢,一般读者也能享受。 3.“年代四部曲”已被译为40种语言,入选国内外权威媒体评选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累计销售突破500万册,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 4.《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独立报》、《观察家》、《新共和》、《新政治家》、《出版商周刊》、《书单》、《图书馆杂志》等世界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5.汪晖、梁文道、许知远、吴晓波、雷颐、北岛、沈奇岚等国内知名学者、知识分子、媒体人都曾撰文推荐; 6.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全新修订后,由中信出版社整体策划推出,使得这部世界史学名著在霍布斯鲍姆逝世一周年后在中国得以完整呈现。
Eric Hobsbawm Interview on the Millennium with Antonio Plito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意)安东尼奥·波立陶著;殷雄,田培义译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01
简介:《霍布斯鲍姆(新千年访谈录)》包括历史学家手中的水晶球、战争与和平、西方帝国的衰落、地球村、人类共有的地球、展望未来等内容。
Interesting times:a twentieth-century life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著;周全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
简介: 身为一位历史学家,而不是小说家,他的笔触充满热情却不煽情,叙事 方式叼叼絮絮却不试图勾勒一个戏剧化的人生,或者特意营造某种感染力。 可是跟随他信手拈来的吉光片羽,才发现他侧面认识了许多影响二十世纪发 展的重要人物,不论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会行动方面。 他也许不是某个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却在某种机缘下近身观察,加上身 为历史学家对文献的娴熟掌握,帮助他速描事件中人们的处境,以及每个世 代、每个地区的变动痕迹,让我们体会「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作者: 马丁·贾克(Martin Jacques)著;李隆生,张逸安译
简介: 當中國統治世界 《當中國統治世界》,足以驚醒世人! 本書預言中國未來趨勢與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讓你早一步掌握世界最新訊息。 三十年前,中國還只是世界經濟舞台上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除了少數幾個與它有政治與軍事方面密切聯繫的國家外,中國在海外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可言,如今,中國卻成為備受關注的一大經濟勢力:它既是世界加工廠和金融界鉅頭,也是投資領域的領軍者(投資範圍遍及全球,包括非洲和拉美地區),同時它還日漸成為研發活動的一大源頭。 作者馬丁?賈克認為,中國不但是下一個經濟領域的超級大國,而且由它建構出來的世界秩序,將與在美國領導下所擁有的秩序大相逕庭。 美歐人士天真樂觀地認為,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民眾更加富裕,該國也將變得與自己所屬的國家更為類似。賈克認為這種想法非常不切實際。中國民眾與政府在社會與政治方面,信奉一套與現行思想不同的觀念;這種觀念以集體為基礎,而不是遵循個人主義的原則;以國家為中心,而不是奉行自由主義模式;此外民主制度也將被威權制度取代。 中國有兩千年的獨特文明史,這正是它的力量源泉;在西方價值與制度面前,不會簡單地敗陣下來。賈克指出,以中國為中心的秩序所反映出的,將不是西方的價值,而是中國的價值。 本書特色: 當中國統治世界,台灣的位置在哪裡? 當中國統治世界,台灣不會缺席! 全球公認: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重量級著作! 本書直言探討中國的民族主義、西藏、新疆、台灣等問題,在中國出版時部分內容修正和刪改,甚至出現節錄和編譯。而聯經出版的台灣繁體版,一刀未剪!完整呈現!全球華人引頸期盼。 ◎公孫策:中國要當齊桓公,西方世界應該警惕,台灣則應該把握機會! ◎朱雲漢:賈克跳脫西方中心的思考模式,超越許多西方觀察家。 ◎南方朔:在當今「中國熱」車載斗量的著作大海裡,本書知識含金量極高, 而且極為與眾不同! ◎林建甫:本書讓你知己知彼,鑑往知來,也讓你面對變局,掌握未來。 ◎ 胡忠信:這是一本論證確實,引經據典、具有前瞻的創新著作。 ◎蘭 萱:賈克像是一雙代表西方向中國張開的眼睛。 ◎霍布斯邦:霍布斯邦:這本書論點獨到,將影響深遠! ◎弗格森:賈克下工夫認真探討中國這個主題,提出洞徹的分析。 ◎《華盛頓時報》:這是一本語出驚人卻思慮周詳的作品。這古老文明的復興終究會帶來深遠的衝擊。 ◎《紐約時報》:賈克大膽地論證,精彩地闡釋,說明中國的儒家遺產與使命感,將如何使中國重回世界的舞台中心。 ◎《金融時報》:中國的霸權地位將建立在文化上。歷經兩個世紀後,…重拾原有地位…中國絕不會屈服於西方規範。若有哪一方得屈服,那一定是西方。 ◎《時代雜誌》:中國的治理習慣迥異於西方,強調和諧與穩定,而不是自由與正義。 本書知識含金量極高,極富振聾發瞶的作用,深獲國際知名史學大師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經濟史學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前倫敦政經學院教授葛雷(John Gray)、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羅瑞克(Dani Rodrik),及國內學者專家公孫策、王文靜、朱雲漢、朱雲鵬、何飛鵬、沈雲驄、林建甫、南方朔、胡忠信、陳光興、陳鳳馨、馮建三、詹宏志、楊照、劉憶如、蔡詩萍、戴勝益、蘭萱……熱情爭相推薦(名單尚在持續增加中) 國內外名家推薦: 2010年3月美國《新聞週刊》專題報導 2010年1月1157期台灣《商業周刊》重點報導 中國人想的是稱霸全球,所以當然不是「天可汗」心態,而是「齊桓公心態」。中國要當齊桓公,西方世界該警惕,台灣則該把握機會…此刻無須太介意「中國有啥企圖」,趕快藉中國讓利壯大自己,才是正經。──公孫策(知名評論家) 賈克跳脫西方中心的思考模式,所以能超越許多西方觀察家,對中國崛起的歷史意涵有更銳利的洞察能力。本書可以幫助台灣讀者全面思考中國崛起、亞洲再興,以及「非西方世界」重新躍登歷史舞台的歷史意義。──朱雲漢(財團法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賈克根據現狀,推估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和周邊國家甚至全球其他國家,將發展出什麼樣的關係?將建構出一個什麼樣的秩序?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反省的,是他將西方學者在1960年代曾一度熱列議論的「朝貢體系」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提出,全書以這個論點作結,留給人們極多可討論的空間!──南方朔(知名評論家) 任何關心台灣前途、兩岸關係的人,不能不拜讀賈克的這本書。本書有善意的提醒,也有對目前中國成就的驚詫與讚揚,還有站在客觀立場上的評價。可以給真正想要了解中國及預測未來幾十年內世界大趨勢演變的讀者,提供寶貴的助益。──林建甫(台大經濟系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 這是一本論證確實,引經據典、具有前瞻的創新著作,可以說是了解中國未來走向的願景描述,值得大家一起來論辯、省思與對話。──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我不認為作者花這麼大功夫的目的只在乎是否成功的預測中國未來,本書其實更像一種對西方世界的殘忍剖析與誠摯提醒,提醒自認優越的西方文明和獨霸全球的美國,摘下有色眼睛重新認識中國、調整心態以面對正在劇烈變動中的經濟權力板塊。──蘭萱(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中國崛起,是這個時代界定一切的經濟與地緣政治變化。沒有任何英國作家比賈克更認真探討這個主題,也沒有任何英國作家比他提出更洞徹的分析。──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學歷史與經濟史學家、《貨幣崛起》作者) 這本重要著作構思精密,充滿歷史理解與現實主義,探討的不只是中國;它談的是21世紀的世界,不再以北大西洋的勢力、想法與假設為典範與依歸。這本書將影響深遠!──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國際知名史學大師) 這是一本語出驚人卻思慮周詳的作品。中國的崛起正在改變世界,就算不如賈克所預期的那般重大、快速或必然,但這古老文明的復興終究會帶來深遠的衝擊。──班都(Doug Bandow,卡圖研究所研究員、雷根特別助理),《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 本書顛覆了西方世界無人質疑的假設:任何國家若欲發展,必然會演化成西方式的國家。…中國不會置之不顧自己的文化,而會從文化打造出一種全新的現代性。…這項改變世界的事件,代表西方霸權的終結。──葛雷(John Gray,前倫敦政經學院教授),《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中國何以能達成目前的成就?中國將往何處去?是兩個重大問題。我贊同賈克的觀點:文化是了解中國的關鍵。本書是我看過研究中國最認真的佳作之一,實在令人著迷。──余永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前所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 賈克在亞洲的學問、觀點與經驗全都精采體現在這本著作中,對於真正想了解中國與期待未來數十年全球政治發展的所有人來說,本書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觀點。我們很難反駁他的創新中心主張:在「競逐現代化」的新時代,正在現代化且已經現代化的中國將保持本身的特色。──時殷弘(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中國崛起的著作,還包括中國興起的許多意涵,其影響層面觸及新興的世界秩序與全球人類的生活。作者很有深度地思考這個議題,這本具前瞻性的書讓我們看見重要的未來。──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重要國外書評/媒體推薦: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種族同質性高,以及對自身文明天命的信心,將使它成為一個重新定義「現代」的國家。…中國的霸權地位將建立在文化上。歷經兩個世紀後,…重拾原有地位:卓越的世界文明古國。…它絕不會屈服於西方規範。若有哪一方得屈服,那一定是西方。──《金融時報》 賈克大膽地論證,精采地闡釋,說明中國的儒家遺產與使命感,將會如何使中國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心。──《紐約時報》選書 中國的持續發展,將成為形塑這個世紀的力量。…眾多的人口、既是民族國家也是文明國家的認同感、對鄰近國家與文化長期以來的影響力,以及不僅影響區域也影響世界的廣大僑民。…中國的治理習慣迥異於西方,…強調和諧與穩定,而不是自由與正義。──《時代雜誌》 對西方霸權的式微、中國崛起及現代性的新典範,本書從經濟、政治與文化等方面,做充滿說服力的分析。……這本全面又精采的精闢著作,是任何想了解當下局勢與未來發展的人所不可缺少的。──《出版人週刊》 未來關於中國崛起的論戰中,眾人必然會援引這本《當中國統治世界》。──《泰晤士高等教育》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衛報》、《經濟學人》、《新聞週刊》、《外交事務》、《獨立報》、《新政治家》、《出版人週刊》、《金融時報》、《每日郵報》、《洛杉磯時報》、《每日電訊報》、《科克斯書評》、《泰晤士高等教育》、馬來西亞《星報》、《新海峽時報》、韓國《韓國時報》、中國《南方周末》、台灣《商業周刊》、《聯合報》等全球媒體聚焦競相報導。 更多詳細書評具見本書作者官方首頁http://www.martinjacques.com/reviews.html < TOP>
作者: by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Vladimir Pozner.
简介: [b]book description[/b] "a spectre is haunting europe - the spectre of communism." so begins one of history's most important documents, a work of such magnitude that it has forever changed not only the scope of world politics, but indeed the cour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was written in friedrich engels's clear, striking prose and declared the earth-shaking ideas of karl marx. upon publication in 1848, it quickly became the credo of the poor and oppressed who longed for a society "in which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all."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contains the seeds of marx's more comprehensive philosophy, which continues to inspire influential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literary theories. but the manifesto is most valuable as an historical document, one that led to the greatest political upheaveals of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an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s that until recently ruled half the globe. this bantam classic edi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ncludes marx and engels's historic 1872 and 1882 prefaces, and engels's notes and prefaces to the 1883 and 1888 editions. [b][/b] "a spectre is haunting europe," karl marx and frederic engels wrote in 1848, "the spectre of communism." this new edi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commemorating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its publication,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by renowned historian eric hobsbawm which reminds us of the document's continued relevance. marx and engels's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nd its deleterious effect on all aspects of life, from the increasing rift between the classe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uclear family, has proven remarkably prescient. their spectre, manifested in the manifesto's vivid prose, continues to haunt the capitalist world, lingering as a ghostly apparition ev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ose governments which claimed to be enacting its principles. [b]the nation, marshall berman[/b][/b] every paragraph breaks over us like a wave that leaves us shaking from the impact and wet with thought. this prose evokes breathless momentum, plunging ahead without guides or maps, breaking all boundaries, precarious piling and layering of things, ideas and experiences. [b]from [i][b]library journal[/i][/b][/b] may 1 to honor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of marx and engels's masterpiece with this quality, affordable hardcover. this edition contains a new introduction by historian eric hobsbawn, who insists that the work should be read not only as a great work of literature but that, 150 years later, it still has much to teach u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b]about the author[/b] karl marx (1818-1883) is today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rld's seminal thinkers; although at his death he was, in his own words, "the best hated and most calumniated man of his time." born in trier, prussia, he was descended from a rabbinical family. at the university of bonn and l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he joined a group of radicals who espoused the ideas of hegel. after emigrating to paris in 1843 he became deeply committed to communism and the overthrow of tyranny. here too he began his lifelong association with friedrich engels. finally settling in london with his wife and family, marx lived the rest of his life in abject poverty while creating his masterwork, das kapital, and becoming the leading spirit of revolu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 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 is known primarily as the intellectual companion of karl marx. the son of a german textile manufacturer, engels became the collaborator and staunch supporter of marx before and during the european revolutions of 1848, when together they created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when engels outlived his friend by twelve years, he dedicated himself to editing marx's manuscripts and completing the two volumes of das kapital left unfinished. a true friend to the end, he willed all his property to marx's children. [b]book dimension[/b] length: (cm)17.1 width:(cm)10.4
Uncommon People:Resistance, Rebellion and Jazz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著;王翔译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01
简介: 本书分“激进的传统”、“乡里人”、“当代史”和“爵士乐”四部分,展示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工人、农民运动风潮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
简介:Summary: Publisher Summary 1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a collection of the preeminent historian's essays on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Publisher Summary 2 Brings together the historian's most important writings on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with several essays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examining the profession's subtle shift from social history to the history of society, consider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study of history for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nd looking at how historical expression, or lack of it, can shape who we are. The collection encompasses lectures, conference papers, and book reviews written over the past 30 years. Annotation c. by Book News, Inc., Portland, Or. Publisher Summary 3 Few historians have done more to change the way we see the past than Eric Hobsbawm. From his early books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European empires, to his magnificent study of the "short twentieth century," The Age of Extremes, Hobsbawm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one of the finest practitioners of his craft. Available now for the first time in an affordable paperback edition, On History brings together his most important essays on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Ranging from early considerations of "history from below" and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to recent debate on the relevance of studying the past, On History is an essential work from one of our preeminent thinkers
War of the world:twentieth-century conflict and the descent of the west
作者: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翁嘉声译
出版社:广场出版,2013
简介: 在1900年之後百年,無疑是現代史最血腥的世紀,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暴力的時代,就相對值以及絕對值而言都是如此。顯然,有更大比例的世界人口在主宰這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被殺,超過之前在地緣政治幅員上可相比擬的任何衝突。雖然「強權」之間的戰爭在前一世紀中是更加頻繁,但兩次世界大戰就它們激烈(每年的戰爭死亡)以及密集(每國家每年的戰爭死亡)的程度,則是無與倫比。就任何標準來說,二次大戰是有史以來人造的最大災難。然而儘管它們從史家那裡所得到的關注,世界大戰只是許多二十世紀衝突中的兩件。有超過一打的其它衝突中,其中死亡人數或許越過百萬門檻。而在死亡比例可相比擬者,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青年土耳其人(Young Turk)政權、1920年代到1950年代的蘇聯政權、1933年到1945年之間的納粹國家社會主義政權,更不用提在柬埔寨的波布政權,這些政權對平民人口進行種族屠殺或「政治屠殺」戰爭。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之間以及之後,沒有任何一年沒見證到大規模組織性暴力發生在世界的這部份或另部分。何以如此?是什麼使二十世紀,特別是從1904年到1953年的50年,特別血腥?這時代會特別地暴力似乎是個弔詭。畢竟在1900年之後的百年是段史無前例的進步時期。在所有這些進展中,要解釋二十世紀異常的暴力,單純地說有更多的人更緊密生活在一起,或是有更具毀滅性的武器存在,並不足夠。當我是學校學生時,歷史教科書對二十世紀暴力提出種種的解釋。有時候將其關連到經濟危機,宛如經濟蕭條及萎縮能夠解釋政治衝突。一個偏好方式是將威瑪時期德國的失業率,關連到納粹選舉票數的增加以及接著希特勒「奪取」權力,而這又被認為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發生。但我開始懷疑,有些時候經濟快速成長難道不會跟經濟危機一樣會造成動盪?接著有理論認為這世紀是關於階級衝突:革命是暴力主要原因之一。但比起所謂普羅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所謂的鬥爭,族群分裂不是在實際上來得更重要嗎?另一個論證是二十世紀的問題是政治意識型態極端化的結果,特別是共產主義(極端化之社會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極端化之民族主義),以及之前邪惡的「主義」們,特別是帝國主義。但是如宗教之傳統系統,或是其它表面上是非政治性的想法以及假設,卻仍然具有暴力性的意涵,其所扮演之角色又當如何呢?還有,究竟是誰在打二十世紀的戰爭?在我還是孩童時所讀的書籍裡,通常是民族國家扮演主導性的角色: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美國以及等等。這些政體之中有一些或所有,不是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多民族、而非單民族的國家?尤其是舊的教科書將二十世紀的故事說成是段冗長、痛苦但終究令人滿意的西方勝利。英雄(西方民主政治)面對一連串惡棍(德國人、日本人、俄羅斯人)的挑戰,但最後還是邪不勝正。世界大戰以及冷戰因此是在全球舞台上演出的道德劇。但它們是嗎?西方真得贏了二十世紀的百年戰爭?同樣地,經濟危機亦不能解釋這世紀的劇烈動盪。如已經提過,或許在現代史學作品中,最為人所知之因果鏈是從經濟大蕭條帶到法西斯主義崛起和大戰爆發。但這討人喜歡的故事在更仔細檢驗下,便會瓦解。並非所有受到大蕭條影響的國家都變成法西斯;也非所有法西斯的政權便會從事侵略戰爭。納粹德國在歐洲發動戰爭,但只有在它從經濟大蕭條中恢復過來之後。蘇聯先是站在希特勒這邊來發動戰爭,但它是與世界經濟危機隔離開來,但最後卻動員並且犧牲比其它交戰國更多的士兵。就整個世紀來看,這裡沒有普遍規則可以被辨識出。有些戰爭是在經濟成長時期之後;其它則是經濟危機的原因而非結果。有些嚴重的經濟危機沒有帶來戰爭。當然,雖然馬克斯主義者長久以來試著去做,現在已經不可能說服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危機的結果;相反地,是大戰結束了一段具有相當的高成長和低通膨的非比尋常全球經濟整合。因此當然可以辯稱說戰爭之發生是與經濟無關的理由。艾力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稱之為「短暫的二十世紀」(1914-1991)為「一個宗教戰爭的時代,雖然最好戰以及最血腥的宗教,是從19世紀當代最經典世俗意識型態所收穫而來」。在意識型態光譜的另一端,保羅.約翰森(Paul Johnson)責怪這世紀的暴力是因為「道德相對論的崛起、個人道德的敗壞以及放棄猶太-基督教價值」。但是新意識型態的崛起或是老舊價值的衰敗就自身而言,不能被認為是暴力發生的原因,雖然這可以用來理解集權主義之知識起源。在大部分的現代史,一直都有極端的信念系統被提供,但它們只在某些時候和某些地方會被廣泛地接受,並據之來行為。在這方面反猶主義是個好例子。同樣地,將戰爭的責任歸諸一些瘋狂或卑劣之人,則是重複《戰爭與和平》之中,托爾斯泰所大加輕蔑的錯誤。自大狂或許會命令人去入侵俄羅斯,但人們何以要服從?將這世紀的暴力主要歸諸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亦沒有說服力。雖然二十世紀的政體發展出史無前例的能力,去動員大量人口,但這些可以、或是已經被輕易地被運用在和平,就如用在暴力的目的。比起之前時代,1930年代的國家當然可以進行更多的「社會控制」。它們雇用像是兵團數量一樣多的公務人員、稅吏以及警察。它們提供教育、年金以及,在某些情形下,補貼保險,來預防疾病及失業。它們若沒實際上擁有鐵路及道路的話,還是會去加以規範。但所有這些能力在1945年戰後的年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可是大規模戰爭的頻率卻反而減少。甚至通常是最具全面性福利的國家,最不可能在1950、1960及1970年代捲入戰爭。正如之前在較早戰爭方式所發生的革命,轉變了早期近代國家,所以或許有道理是全面戰爭本身,反而促成福利國家的出現,創造出規劃、指揮及規範的能力,因為沒這些能力的話,那貝弗里奇報告或是詹森(Johnson)的大社會(Great Society),必然無法被構想出。所以當然不是福利國家帶來了全面戰爭。那與國家如何治理有關係嗎?現在變得很流行去假設民主政治與和平之間的正相關,理由是民主政體之間往往不會彼此交戰。當然根據那基礎,民主政治在二十世紀期間長期的崛起中,理應降低戰爭的發生。它或許會降低國家與國家之間戰爭的發生,然而至少有證據顯示在1920、1960及1980年代的民主化浪潮中,後面緊跟著內戰以及分離戰爭爆發頻率的增加。這引導我們到一個核心點:我們太常純粹以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來思考二十世紀的衝突,而忽略了在國家之內組織性暴力的重要性。最惡名昭彰的例子當然是納粹及其合作者,針對猶太人所發動的戰爭,結果有將近六百萬人因此毀滅。納粹同時設法消滅其它被認為「不值得生存」的不同群體,特別是精神病患以及同性戀的德國人、被佔領之波蘭社會菁英和新提人(Sinti)及羅瑪人(Roma)。總計其它這些團體共有三百萬人被殺害。在這些事件之前,史達林對付蘇聯境內的少數族群,以及處決或監禁犯罪或被懷疑政治異議的俄羅斯人,犯下可堪比擬的暴行。在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或中亞的大約四百萬非俄羅斯人中,估計有一百六十萬人因為所受的艱苦而受難喪命。蘇聯在1928年到1953年之間所有政治暴力的全部受害人,最低的估計是兩千一百萬人。但族群屠殺※則是已經發生在集權主義之前。如我們將見,鄂圖曼(Ottoman)帝國末年刻意針對基督徒少數族群所進行的強迫遷徙及蓄意謀殺政策,根據1948年的定義,就是等於種族屠殺。簡而言之,二十世紀的極端暴力極為多樣。這並非全然是武裝者之間的衝突而已。在所有歸諸二次大戰的所有死者中,至少有一半是平民。有時候他們是被歧視的受害人,如當人們因為其種族或階級而被檢選出來加以殺害。有些時候他們是不分青紅皂白之暴力的受害人,如英國及美國空軍將整座德國城市轟炸成廢墟。有些時候他們是被外來的入侵者謀殺;有時候則是喪命在自己鄰居的手上。所以很明顯地,任何要解釋這殺戮全然的規模,必須要超越傳統的軍事分析。對我而言,要解釋二十世紀極端的暴力,以及特別是何以如此之多會發生在某些時間(特別是1940年代初),以及某些地方(特別是在中歐、東歐、滿州及朝鮮),有三件事是必要的。這些可以被綜合為族群衝突、經濟波動以及帝國衰落。就族群衝突,我所意謂的是某些族群團體中社會關係的斷裂,特別是已經有相當發展之同化過程的崩解。因為種族差異理論裡遺傳原則的散播(即使那原則已經在政治領域裡已經消退),以及因為族群混居聚落處所在之「邊界」地區在政治上極為碎裂,這過程在二十世紀受到極大的刺激。就經濟波動,我指的是經濟成長率、物價、利率以及就業的變動,以及所有隨之而來的社會緊張及壓力。而帝國衰落,我所指的是在這世紀開始之初,主宰世界之歐洲多民族帝國的瓦解,以及因為在土耳其、俄羅斯、日本及德國裡出現了「帝國國家」(‘empire-states’),挑戰舊帝國。這也是在我指出,在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展是「西方的沒落」時,我心中所想到的。本書縱論20世紀人類的武裝衝突與血腥暴力的奇特現象,探討何以戰爭行為在20世紀出現頻率之高與受此影響人數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20世紀雖然各類帝國下臺了、民族主義大勝了,但是人類也迎來一個互相仇恨並不惜毀滅彼此的瘋狂世紀!今日的我們真的告別了那曾經的狂熱嗎?我們喜歡將一九八九年的革命想成是二十世紀的高潮大結局,一個標記西方大獲全勝以及意識型態的快樂結局時刻。隨著東歐共產主義的崩潰,以及兩年之後蘇聯本身的瓦解,許多人都結論說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終於贏得勝利。一些人期望新世界秩序,其他人則提及歷史的終結。…簡言之,世界大戰似乎終於結束。但巴爾幹的事件很快地便嘲笑這歷史的快樂結局。南斯拉夫的各民族似乎轉身背對著這自由資本主義的美麗新世界。在東歐共產主義崩潰的數月內,他們在以殘酷對待平民以及系統性「就地淨化」(ciscenje terena)為特色的繼承戰爭中,將他們的國家撕裂。看起來歷史不想結束。它要回到20世紀的開始之初。即使是愚蠢與瘋狂,歷史也不曾拒絕複製、重演,假使21世紀的我們未認清並批判非理性的激情!
简介:Few political phenomena have proved as confusing and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as nationalism.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its identity, genesis or future. Are we, for exampl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thrust back into a nineteenth-century world of competitive and aggressive great powers and petty nationalisms? Or are we being flung headlong into a new, globalized and supra-national millennium? Has the nation-state outlived its usefulness and exhausted its progressive and emancipatory role, or has nationalism always been implicated in an exclusivist ethnic and militaristic logic? Mapping the Nation seeks to address these and other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the present epoch. A comprehensive and definitive reader on the subject,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stimulating theorists of the nation-state, it presents a wide range of divergent ideas and controversies. Leading off with powerful statements of the classic liberal and socialist positions, by Lord Acton and Otto Bauer, there then follows an historical-sociological debate between the late Ernest Gellner and the Czech historian Miroslav Hroch, the one stress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the transition away from agrarian society, the other emphasizing its variability and real anthropological basis. John Breuilly and Anthony D. Smith, two of the leading British specialists, provide a counterpoint to each other with considerations on the respective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continuing ethnic commun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st movements. Gopal Balakrishnan, in a carefully honed critique of Benedict Anderson's seminal Imagined Communities, and Partha Chatterjee, from the Subaltern Studies circle, offer crucial insights o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nlightenment approach to nationhood, as do Sylvia Walby and Katherine Verdery with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entanglements of nation, gender and identity politics. Sociologist Michael Mann delivers an authoritative refutation of the chatter about the 'death of the nation-state'. Finally, relating the theoretical questions directly to the politics of our time, renowned historian Eric Hobsbawm, provocative theorist Tome Nairn, and the outstanding political philosopher Jurgen Habermas discuss, with varying degrees and pessimism,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al project.
简介:This volume is one of the first titles in the series "Mappings", carefully assembled readers designed to offer students, teachers and general readers essential surveys of new zones of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experience. An introductory essay by Benedict Anderson, author of "Imagined Communities", explores the genealogy of the theories which now occupy the forefront of study on the subject. Contributions by Otto Bauer, Miroslav Hroch, Ernest Gellner, Anthony Smith, Tom Nairn, Eric Hobsbawm and Perry Anderson provide required reading for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growing study of nationalism. Benedict Anderson is the author of "Imagined Communities".
热门推荐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From Personal Observation and Authentic Sources
作者: Eric Hobsbawm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