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作者: 严奇岩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2009
简介: 清代“湖广填四川”后,闽、粤、赣等地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播迁到
四川。300年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四川客家顽强地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从而
创造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奇迹。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看,客家文化的奇迹也
是客家教育的奇迹。客家传统文化在四川的传承和变迁中客家教育起了重
要的作用,也表现出客家教育的特色。在四川移民社会中,素有“崇文重
教”之称的客家人怎样培养、教育子女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
,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不但有助于破解客家文化之谜,而且以区域文化方面
具有典型性的客家人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是进行区域教育研究的突破口,
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客家教育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
本研究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
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
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
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
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
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
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
,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
全文共分六章,外加导言和结语,共有八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下:
导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范围的界定、选题原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
及研究意义等内容。
第一章四川客家文化。分析了四川客家移民的比例与分布,探讨了四
川移民文化“嫁接型”和“移植型”的两种类型,目的是为了将四川的湖
广人与客家人作比较,以突出四川客家文化特色,为客家教育的研究奠定
基础。
第二章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影响。论述了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对
客家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客家教育观有两重性,即广泛的普及教育和英才
教育。客家教育观体现出家族性、务实性、传统性等特点。而客家人的婚
姻观、职业观、居住环境观、社会民俗等方面体现出的客家教育观,某种
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
第三章四川客家人“耕读传家”。介绍了外来移民与清代四川教育的
复兴,指出以“耕读传家”自居的四川客家善耕又重读,体现出族群性特
点。文章分析了四川客家从发富到发贵的发家史,指出客家移民在四川白
手起家,坚持半耕半读或先耕后读的生计模式,依靠佃耕或农商兼顾等方
式逐渐发迹,并出现许多科举人才或文化世家,为四川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作出了贡献。四川客家耕读起家后多在第三代出现科举人才,与客家原乡
相比,四川移民家族出现科举人才的时间要早,表现出一定地域特色。
第四章四川客家移民文化认同教育。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
具体表现在客家母语教育、移民史教育(家族史教育、祖籍教育和创业教育
)以及道德礼俗文化教育等方面。四川客家恪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的祖训,强化客家母语教育,以客家独特的《广东小儿歌》等形式来突
出客家母语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而移民史教育突出表现在以《入川履历
》和《张兴万自传》为典型个案。其目的是强化集体记忆,保持族群的文
化认同。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是“崇文重教”的主要体现,因
而“崇文重教”保证了客家文化的传承。
第五章四川客家祠堂与家族教育。分析了四川客家祠堂、族田以及客
家宗族办学背景及概况,指出由于客家宗族观念强,客家族学相对要发达
。进而文章论述四川客家家族的助学、奖学活动及族学管理,其中以成都
市郊龙潭乡范家祠办学为典型个案。客家宗族办学成为客家社会生活中重
要的社会活动,是族群性的表现。但是,受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川客家宗族办学又体现出地域性特征。
第六章是四川客家教育水平分析。分析清代以来四川客家人才和私立
学校状况来说明四川客家教育状况。总体上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时空
差异。清代移民人川有一个创业发展的过程,初期的客家正规教育十分落
后,乾嘉以后四川客家教育才开始起步,到近代客家教育才得以蓬勃发展
起来,客家名人相继涌现;这与清代以来四川教育发展的轨迹一致。就四
川客家人才状况而言,与湖广人相比,尽管四川客家经济状况比不上四川
的湖广人,但四川客家人才比例不逊于湖广人;从私立学校发展看,与湖
广人相比,四川客家人积极办学,私立学校的比例和质量要高,四川客家
体现出“崇文重教”的族群性特点;但是与客家原乡相比,四川客家教育
总体发展水平并不乐观,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崇文重教
”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其原因有二:从经济因素看,四川家族组
织的不发达和四川客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等两大因素影响下,导致四
川族田的不发达;从环境的原因看,四川客家区的族群关系和当地民风状
况导致四川客家教育的区域差异。
结语部分总结了四川客家教育特色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思考。教
育特色表现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注重客家歌谣教育功能;客家教育主要
集中于家庭教育、家族教育以及社区教育,强调族群文化认同教育。但是
四川客家教育严重忽视女性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群体归属功能;强调耕
读的生计模式,形成“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影响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而又制约客家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