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太行山》
作者: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年04月
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太行山脉作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天然界线,对整个中国的地貌分区有着深刻意义。《太行山》即以纵贯于晋冀豫三省之间的宏大山脉——太行山为主视角,对该山脉位于山西境内灵丘、五台、阳泉、左权等区域的地理状况进行具体阐述。本书内容涵括五台山、系舟山等山地系统,滹沱河、清障河、浊漳河等水系,以及被山地所分割又被河流所串联而成的一系列河谷盆地。同时,书中还有针对这一区域内生物群落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当地人因地制宜、利用山区资源发展起来的山地经济的介绍。这里在历史上曾为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娘子关等险关要隘扼守着中原门户;而境内的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圣地之首,又为此处熏染出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些内容在书本中都有较好的呈现。
【媒体评论】
亦佛亦兵太行山
我们都知道太行山脉之中的五台山,乃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名山。看《太行山》一书即可以了解到,太行山,包括五台山在内,形成于距离今天有六千五百万年的第三纪,经过长期的河流侵蚀和其他外力作用,还未隆起的五台山地带形成了广阔的夷平面。这个夷平面因河流切割而成为五块,随后的燕山运动又进而使之抬升成为今日的五台山。 仅仅凭这样的地形就可以成为佛教名山吗?其实五台山被佛教“相中”,乃是因为与佛教的源头之地,印度的佛教名山——灵鹫山有关。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在排列格局上,与印度旧王舍城周围,包括灵鹫山在内的五座山峰十分相似,都是构成了马蹄形状,然而在尺寸上无疑是要比印度平原上的这五座小山要大得多。由此可见,因为如此特殊的地形,五台山成了灵鹫山在中国的象征,并形成了华严宗等宗派,更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文殊菩萨信仰的中心。 《太行山》还告诉我们一个比较冷门的知识,太行山还是内地现存的唯一一处汉、藏两系并存的佛教圣地,从元代传入,至今已经有700年的历史。五台山虽然不及青藏高原,但仍然具有较高的海拔,而且,五台山的山顶和缓宽广,这种高海拔的山顶平面尤其容易形成低寒湿润的气候,往往能够形成绵延成片的高山草甸。五台山这样的天地,更是容易得到本来就高处青藏的藏传佛教的青睐。 位于太行山脉北部的五台山能如此远离尘嚣,无比清净,原因何在?《太行山》一书从太行山的地理格局和区位等角度作出了解释。太行山群山阻绝,岭谷延绵,空间相对封闭,与外地的连通大多是依赖蜿蜒曲折的山峪与河谷。东、西侧又分别被太行、吕梁两大山脉屏隔,几乎就是一座天然生成的巨大堡垒,因而成为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说太行山亦佛亦兵,便是这个道理。正是在恒山的保护之下,五台山汉藏佛教并行发展,香火从未断绝,战火不曾燃烧。而太行山南部的阳泉之地,古称“晋东雄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末期的赵简子在此筑城以争雄;宋太祖赵匡胤在此置平定军,挥兵太原;位于繁代谷地边缘的雁门关,是中原地区通往塞外的最后一站,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以关门所在的恒山为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交锋与融合。 翻开《太行山》,不仅能看到悬崖峭壁,幽深峡谷,依旧壮美,也能够听到这条山脉传来的杀伐之声、金铁皆鸣。武灵王曾在此骑射,李牧破匈奴、蒙恬筑长城、杨家将抗金……直至近现代,恒山南麓下的硝烟亦未曾停歇——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相继打响,一部抗战史诗在此铸血成章。2000余年来的狼烟烽火,已成为恒山、太行山军事历史的沉重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