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5 项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
简介: 《徐志摩诗精萃》为喜爱诗歌的青少年朋友选编的诗集。“五四”以后,我国杰出的新诗人很多,像大家熟悉的艾青、何其芳、戴望舒、舒婷、海子,不太熟悉的穆旦、卞之琳等,都有优美隽永的篇什,为人传诵。他们中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比较特别。不仅他热情奔放的青春生涯,也包括他清新婉转、天然自成的诗艺。《徐志摩诗精萃》推荐给大家阅读的诗歌,有特别的兴味,想信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徐志摩诗精萃》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徐志摩诗精萃》,主要收入了徐志摩的诗歌多首,并对每首诗歌作了详细地解析,相信《徐志摩诗精萃》对青少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邓国伟编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6
简介: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一个世纪,我们经受过许多折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饱受摧残破坏。在今天,痛定思痛,提倡学习国学,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历代的心血,世世相传,层层过滤,积淀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学术层面上,文化传统贯串、渗透于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著术中,凝聚成影响全民族意识形态的血脉。当然,其间有精华,有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营养。只有继承、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 回首近百年,欧风美雨,吹渗神州,这对促进我国走向现代化,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死抱传统。我们应该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财产,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在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过来,发扬下去。越是全球化,越要民族化。只有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文化养分,我们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走在全球化、现代化社会的前列。 让青少年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是当前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不利于社会人才的健康成长。君不见,在我们中间,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所在多有。其实,没有获得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成大器。庸庸碌碌者,捉襟见肘,寸步难行,遑论“走遍天下”! 即使对那些有志于从事科技事业的青少年来说,学好专业知识,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好国学,这两者绝不矛盾,更不会互相排斥。相反,接受了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进了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反会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试看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像苏步青、李政道等等,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与从小便接受国学的熏陶有关。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巨大的推力。这一点,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在总结学习的成功经验时,常引以为傲。对莘莘学子而言,前辈学人的体悟,值得认真地思考。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学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同样是重要的。例如国学中提出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观念,经过重新诠释,完全可以运用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至于优秀文化遗产中所呈示的辩证的思想,人生的哲理,美好的文句,优雅的仪态,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认为,学不学点国学,对人的素质、知识的培养,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快慢之分,雅俗之分。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适应全球化、现代化的需要,为了对付日趋激烈的竞争,提倡学点国学,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国学,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有所接触。启蒙教育,对人的成长,关系至为密切。当然,传统典籍中某些概念、语言,青少年未必了解,可能是囫囵吞枣,但这不要紧。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弄清它的真义;而那些优秀的文化养分,会渗入他们的肌肤、血管,成为他们生命的部分,让他们有可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我们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一点国学而编写的。我们很愿意把我国文化遗产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文,上至孔子老子,下至鲁迅冰心,有选择地向读者们介绍,并且稍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注释。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接受到祖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教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材。 暮春三月,杂花生树。让我们这一块深受岭南文化滋润的土地,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1
简介:《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现代散文精萃》内容简介: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20世纪,我们经受过许多折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饱受摧残破坏。在今天,痛定思痛,提倡学习国学,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历代的心血,世世相传,层层过滤,积淀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学术层面上,文化传统贯串、渗透于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著术中,凝聚成影响全民族意识形态的血脉。当然,其间有精华,有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营养。只有继承、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
作者: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李南晖编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6
简介:《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所以它的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 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这部书是对春秋的解释,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各国间的矛盾和斗争,擅于叙事写人,所以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这部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候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当时诸候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内容相当丰富。本书精选了《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此外,编者还给每篇作品都写了个提要,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间或也作一些文学评点。
作者: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谭步云编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1
简介: 《论语精粹》前言 前言 一 这是为在学校里读书的青少年学生编写的一本《论语》读本。 《论语》,根据传世典籍及出土文献的记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在文体上,大致属于对话体,但也有描述性的文字。 前贤们——譬如宋代的程颐——认为,《论语》也许是曾参和有若的门人所辑录的。因为在《论语》中,除了孔子外,只有曾参和有若被尊为“子”(朱熹《论语集注·论语序说》)。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不过,除了曾参和有若外,孔门弟子中至少还有闵损(《先进》篇第十三章)、冉有(《冉雍》篇第四章、《子路》篇第十四章)等被尊为“子”。况且,《论语》中有不少的文字只是孔子和个别学生对话的记录,别的学生并不在场。因此,《论语》恐怕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集体创作比较符合事实。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司马迁的《史记》有《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作了尽可能真实的记载。如果拿《论语》与《史记》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述大多采自《论语》。 除了《史记》外,还有一部以前被视为伪作的《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许多事迹,可补《史记》之不足。因为在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脩(公元前69-公元前55年在位)墓中出土过类似《孔子家语》的汉简,学者们整理为《儒家者言》。而在安徽阜阳汝阴侯夏侯竈(?-公元前165)的墓中也出土过相关的《儒家者言》。近年上海博物馆从海外购回的战国楚简也有类似的内容。所以学者们今天多认为王肃(公元195-256)并非伪撰,而是整理。因此,了解孔子及其门人,《孔子家语》也是重要的参考书。 此外,汉人刘向撰《说苑》,有相当的篇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先秦两汉的子书,例如《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也有零星的文字记录。 今人钱穆有《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第1版)一书,对包括孔子及其门人在内的先秦诸子事迹有很好的董理。想进一步了解孔子及其门人,不可不读此书。 二 《论语》一书,先秦时已在流传。例如1997年在荆门郭店发现的战国楚竹简,就有《论语》的片言只语。这可以推论:即便整理之前的《论语》,其版本恐怕也是异彩纷呈的。只是因为经过秦火,绝大部分已经不传。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实际上经过了汉人的整理。据《论语集解》何晏的序言说:汉初有三个《论语》的整理本,分别为《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分别都有研究者和修习者。到了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择善而从,把《鲁论语》、《齐论语》合而为一,于是有了后人称之为《张侯论语》的《论语》。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大致是《张侯论语》,而《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则渐次湮灭了。不过,宋代的郭忠恕所编的《汗简》收有《古论语》的古文,说明延至宋代,《古论语》尚存残本。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定州发掘西汉中山怀王刘脩的陵墓时,发现了书写在竹简上的《论语》,虽然有所残缺,却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写本。后来,研究人员整理为《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一书。有学者认为,这个本子应早于《张侯论语》,可能属于《齐论语》(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9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隋唐年间《论语》的抄本很多,出自西域敦煌、吐鲁番等地,为伯希和、斯坦因、罗振玉等人所得。这些文献,对传世本《论语》的校勘乃至阅读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读者可参李方的《敦煌〈论语集解〉校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论语》很早就被奉为经典。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倡议正定经本文字,于是有了用隶书书写的《熹平石经》(也称为“一体石经”),其中就有《论语》。可令人奇怪的是,在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刻制的《三体石经》却没有收入《论语》。 传世本《论语》,有两个注解本最为流行,一个是朱熹的《论语集注》,另一个是经过阮元校勘的《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清末民初时人简朝亮所作的《论语集注补正述疏》,荟萃了历代诸家注解,加以己说,则是后出转精的佳作。徐复观说:“按简氏此书远胜刘宝楠《论语正义》,而时人不知重视,殊为可惜。”(《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6页)笔者以为,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论语》全文,如果不算标点符号,大约只有17,000字,篇幅并不大。因此,这个所谓的“精粹”,实际上只汰其重复者,而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三 作为丛书中的一种,这个本子大致循以下的体例:【题解】→【原文】→【注释】→【译文】。以下对这几个方面作一说明。 【题解】部分:简要说明文章出处,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必要的提示,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消化。 【原文】部分:大体采用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为底本,大体一仍其旧,文字歧异之处,尽可能参照各种版本,尤其是出土文献的本子,择善而从,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正文的标点,斟酌各家之说进行断句,采用规范的标点符号标示,专名也一律标示专名号(译文部分除外),以方便读者阅读。断句有疑义处则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注释】部分: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作解释,给非常用字注音。涉及具体的训释,则参考各家的说法,取长补短。引用诸家所述,为节省篇幅计,一律只标示姓名。进一步的阅读,读者可参考阮元校勘的《论语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朱熹的《论语集注》(收入《大学中庸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简朝亮的《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李方的《敦煌〈论语集解〉校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以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论语》里有许多抽象难懂的术语,实在难以翻译的,我们的注释就尽可能详细,希望对读者阅读有所助益。可以通过翻译理解的,我们就只作简注。此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引用到出土文献本子的文字时,尽量采用现行规范汉字而不用文献里的通假字、异体字、古字等等。 【译文】部分:把原文翻译成白话文,以便读者对照阅读,帮助理解原文。关于翻译,严复有所谓“信、达、雅”的标准。事实上,由于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不可译性,要做到“信”和“达”都很难,更不必说“雅”了。笔者的翻译大致采直译之法,力求真实、准确地复述原文内容。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尽管不无可商榷之处,然而,给笔者的翻译启发良多却是无庸讳言的。 作为一个选读本,尽管笔者力求做到最好,但《论语》毕竟是经过了秦火的先秦文献,佶屈聱牙之处不少,加上时间稍仓促,就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真心地希望读者诸君提出宝贵的意见乃至批评。谢谢! 谭步云 2010年7月16日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
简介: 苏轼与辛弃疾是两宋词坛的双璧,前后辉映,光照千秋。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在辛弃疾的手中完成初步的豪放词派(亦称苏辛词派)的组建。《苏辛词精萃》收入的就是苏轼与辛弃疾的词,各选其中的五十首进行详细讲解,每首词都有题解和注释两部分。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苏辛词精萃》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苏辛词精萃》,主要收入了苏轼、辛弃疾各五十首词,并对每首词作了详细地解析,相信《苏辛词精萃》对青少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1
简介: 《尺牍精粹》前言 一 尺牍,本指长一尺左右的木简。牍就是木简,古人书写的用品,其功能类似于后来的纸张。《汉书·韩彭英卢吴传第四·韩信》:“然后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颜师古的注说:“八寸曰咫。咫尺者,言其简牍或长咫,或长尺,喩轻率也。今俗言尺书,或言尺牍,盖其遗语。”(卷三十四)解释得足够清楚了。尺牍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书·游侠传第六十二·陈遵》中:“(陈遵)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卷九十二)已经成为书信的代名词了。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书信被归类为“书记”之“书”,大概就是今天“书信”一词所由来。刘勰给“书”下了这么个定义:“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刘勰还举了《左传》里的一些例子,如郑子家的《与赵宣子书》(公元前610年),又如子产的《论重币书》(公元前549年)等,都是保存在我国传世文献中最早的书信。 明代贺復徵作《文章辨体汇选》,进一步把“书”分为若干体,而“尺牍”只是其中一体而已。他说:“故有书,有奏记,有启,有简,有尺牍,有状,有疏,有牋,有劄,而书记则其总称也。”(卷二百五,书)“尺牍者,约情愫于尺幅之中,亦简略之称也。”(卷二百五十九,尺牍)尽管如此,但是在贺书中,书也好,尺牍也罢,就都是人们往来的书信。 二十世纪初年,在西域发现的文物里即有类似书信的简牍。其中相当一部分简牍屡屡出现“(某)伏地再拜”“(某)伏地再请”“(某)公足下”“(某)君足下”等书信的套语,无怪乎罗振玉径直称之为“简牍遗文”了。这些简牍,为书信的原始形态提供了实物证据。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简牍遗文》(中华书局,1993年9月第1版)。 书信虽然实用,也不过是人们私下的书面交往形式。然而,它毕竟是文章,倘若能体现作者的睿智与文才,那与诗歌,与赋等文体毫无二致,并且可流传千古,为世人所传诵。因此,一些作品集中收入尺牍是不难理解的。像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柳宗元的《河东先生集》等,都有一定数量的尺牍。及后,甚至有收录尺牍的专集。例如宋孙觌的《内简尺牍》,就是个人的尺牍专集。又如清李渔所辑录的《古今尺牍大全》,则是历代尺牍的荟萃。 最为流行的恐怕是民国期间被奉为尺牍圭臬的《秋水轩尺牍》和《雪鸿轩尺牍》了。前者为清许思湄(葭村)所撰,后者为清龚萼(未斋)所撰。今天看来,二书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固然不乏精彩之笔,更重要的是,它们被视为尺牍教科书而被大量刊印。毕竟,尺牍是有着独特格式的文体,不能为其他文体所替代。当然,更为实用的尺牍教科书大概是民国年间面世的《万象文书大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11月)了。 《万象文书大全》分为三十类:喜庆、贺寿、慰藉、唁丧、学界、女界家庭、女界亲友、家书、亲戚、通候、馈赠、叙约、荐举、延聘、劝勉、规诫、信贷、还偿、请托、感谢、允诺、辞却、催索、商业、汇兑、装运、押款、保险、讼事、对联。每类之下列举若干范文,几乎涵括了现实生活的所有内容。即便是今天,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二 在电子邮件大行其道的今天,愿意提起笔来写一封信的人恐怕不太多了。于是,虚上款甚至虚下款的邮件每每出现在你我的电子邮箱里。我的同事不止一次地抱怨接到这样的邮件,明明知道来信的人是学生却不晓得姓甚名谁,更别指望邮件能表现出应有的礼仪了。高等学府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 笔者认为,有时候也怪不得同学,他们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因此,把尺牍所体现的一整套中华民族礼仪介绍给正在读书的朋友,实在很有必要。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书信往来,好比两人在促膝谈心,所以刘勰说:“辞若对面。”(《文心雕龙·书记》)因而现实生活的礼仪也体现在尺牍这种文体中,例如“拜”、“再拜”、“顿首”、“叩头”等表述,实际上等同于行跪拜礼。有时甚至增添表示敬畏、恭谨的字眼,例如“惶恐”、“谨”之类。 中国又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晚辈与长辈、妻子与丈夫、儿子与父母亲、学生与老师、下级与上级以及朋友与朋友之间,从正文前的对称,到末尾的套语以及自称,都有一定的规矩,不能乱了分寸,否则就是失礼。 一般情况下,称对方的字号、官称等即表示尊敬,亲属之间明确其关系即表示尊敬。以下分别述之。 晚辈称长辈,可以尊其为“先辈某某足下”、“某某先生阁下”、“左右”等。例如章太炎写给孙诒让,就作“仲容先生左右……”,自称则作“章太炎”(见《太炎文录初编》)。注意,足下、阁下、左右之类,是指对方的手下,意思是不敢与对方直接对话,表示敬畏。 妻子对丈夫,可以称“夫君”,自称为“妾某(氏)”。丈夫称妻子,可以作“贤妻”、“夫人”,自称为“愚夫某”。例如曾国藩写给妻子欧阳氏,便作“欧阳夫人左右……”,自称则省略了(见《曾文正公家訓》卷上)。 儿子称父亲,可作“严亲”、“(父亲)大人”等。称母亲,可作“慈亲”、“亚妈”、“妈妈”、“母亲大人”等。例如曾国藩写给父母的信,作“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见《曾国藩家书·为政篇》)。有时甚至附上封号。例如宋代李昴英写给父母的信,作“某顿首百拜上覆大人朝议、亚妈孺人……”、“某顿首百拜上覆大人朝议、妈妈恭人……”(见《文溪存稿》)。这里的“朝议”、“孺人”和“恭人”,都是封号。倘若是孙辈对祖辈,可在前面加上“祖”,例如曾國藩写给祖父母,就作“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见《曾國藩家书·为政篇》)。父母亲称儿子,可径作“某某儿”。例如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鸿,便作“字谕纪鸿儿……”,自称则省略(见《曾文正公家訓》卷上)。 学生对老师,称“师”、“老师”,或称其官称、字号等,都可以表示尊敬;自称则可作“门生某”、“小门生某”等。例如熊文举《奉许老师》,对称曰“老师”,自称曰“门生某”(见《雪堂先生集》卷四)。又如檀萃《谢司空程公赉墨启》,对称曰“师”,自称曰“小门生某”(见《草堂外集》卷四),又自称“小子”(檀萃《谢朱振岩师启三》,见《草堂外集》卷四)。老师对学生,可以称其“某某足下”。例如章太炎写给黄侃的信,屡屡称“季刚足下”(见《太炎文录初编》)。自称则径署名字,或可以免去。当然,有时老师客气,也会与学生兄弟相称。例如王国维曾致信商承祚,称他为“锡永仁兄……”,自称为“弟” (见《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7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王、商二人虽无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实,因此王的对称可视为客气。 朋友之间,一般尊称对方为“大兄”、“吾(我)兄”、“仁兄”、“兄”等。例如章太炎写给邓实,就作“秋枚兄鉴……”,自称“章炳麟”(见《太炎文录初编》)。 在文言时代,自称名讳即表示谦恭。因此,在尺牍中可自称名讳,例如本书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中,杨恽即自称“恽”,表示谦卑。或可使用第一人称谦称“臣”、“仆”、“某”等。例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作“臣”,司马迁《报任安书 》作“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作“某”。当然,在书信前后所自署的名讳的前面还可以附上“官称”以及“后学”、“晚生”、“弟”等表示谦恭的修饰语。例如: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云:“二十六日集贤殿正字柳宗元敬致尺牍太学诸生足下……”(见《河东先生集》卷三十四,书)“集贤殿正字”即官称。 早期,撰写者的名讳可以出现在尺牍之首。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 》,信的一开始作“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末尾则省去自署。当然,撰写者的名讳也可以出现在信末。例如李陵《答苏武书》,信的起首只有“子卿足下”,并无撰写者的名讳,直至信末才出现“李陵顿首”字样。与今天的书信格式大体一致。此外,撰写者的名讳可以同时出现在起首和末尾,表示格外的谦恭。例如白居易《与微之书》,起首作“四月十日乐天白微之”,末尾作“乐天顿首”(见《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八)。又如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起首作“修顿首载拜白司谏足下”,末尾作“修再拜”(见贺復徵《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二十五)。 早期的书信,正文结束,即签署名讳,甚至名讳也可省略(详上文)。 后期就比较烦琐。正文结束通常附一问候语。如果是亲友平辈,作:敬候佳祉 并候近安、顺颂起居、顺侯大安、敬颂台安、顺颂时绥。如果是亲友晚辈,作:即询近佳、即问近好、附颂清安。如果是有祖父及父母而在一处的,作:敬请侍安、敬颂侍福、并候侍祺。如果夫妇同居,作:敬请俪安、顺颂双安、敬颂俪祉(祺)。如果是政界人物,作:敬请勋安、恭请钧安、祇请政安。如果是军界人物,作:敬请戎安、恭请麾安、肃请捷安。如果是学界人物,作:祇颂撰祺、祇请著安、顺请文安、并请学安、即颂文绥、即候文祺。如果是商界人物,作:即请 财安、敬候筹安、顺颂筹祺。如果是旅客,作:敬请旅安、藉颂旅祺、顺询旅祉。如果是家居者,作:敬请潭安、并颁潭福、顺颂潭祺。如果是贺婚,作:恭请燕喜、恭贺大喜、恭请喜安。如果是贺年,作:恭贺年禧、恭贺新禧、即颂岁禧。如果是吊唁,作:此候孝履、顺问苫次、专候素履。如果是慰问病况,作:敬请愈安、即请卫安、敬祝早痊。如果是四时候问,作:敬请春安、顺颂春祉、敬请夏安、并颂暑祺、敬请秋安、并候秋绥、敬请冬安、此请裘安、敬请炉安。如果是即日问候,作:即颂晨安、即请早安、此请午安、即颂晚安、即请刻安、顺候日祉、即候时祉。 问候语后才是署名。署名之后,是各类礼仪用语。用于祖父母及父母,作:叩禀、敬禀、拜禀、肃禀、谨禀、叩上。用于尊长,作:谨禀、谨上、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用于丈夫,作:裣衽。用于平辈,作:谨启、谨白、手启、手上、顿首、拜启、上言、拜言、启、上、白。用于晚辈,作:手谕、手示、手泐(用于妻子也可以)、手草、草示、谕。用于复信,作:肃复、手复、谨复、复。早期的书信,这些礼仪用语也可以出现在起首(详上文)。 三 作为丛书中的一种,这个本子大致循以下的体例:【题解】→【原文】→【注释】→【译文】。以下对这几个方面作一简单说明。 【题解】部分:简要介绍作者,说明文章出处,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必要的提示,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消化。 【原文】部分:文选首先考虑的是可读性。也就是说,论辩精辟、文采斐然、洞见发人深思的文章是首选。其次,考虑其格式的规范性。也就是说,可作为我们效仿的范文。 【注释】部分:对文章中费解的词语、罕见的僻典、生僻字的读音以及格式规范作注释。注释能详细则详细,实在不能详细的,则在翻译中有所体现。 【译文】部分:本书所选文章都是文言。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附上一个白话文翻译无疑可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实话说,翻译通常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姑勿论不可译性所设置的障碍,姑勿论文言的精辟典雅为白话文所不及,即所谓的“传神”,就只是译者所追求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读者不妨把译文当作参考文字来阅读好了。 这本小书,前言及文选由谭步云负责,郭加健负责题解、注释及翻译。 这么个选读本,尽管笔者力争做到最好,但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真心地希望读者诸君提出宝贵的意见乃至批评。谢谢! 谭步云 2010年7月16日
作者: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姚达兑编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1
简介: 前言 词初起于唐,乃乐府之遗,声诗之属。晚唐五代时“花间词”和“敦煌歌辞”已颇流行。“花间词”出于士大夫,多作于饮筵席间。“敦煌歌辞”则作者较杂,内容多样,流传民间亦广。敦煌《云谣集》为现存最早词集。《花间集》则是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其沉艳风格奠定了“词为艳科”的本色传统。五代以南唐、后蜀君臣之词最为著名,其中李煜的成就最杰出。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亡国之音,血泪写就,自是哀恻动人。王国维又评李煜:“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此语虽稍过誉,也足证李煜之伟大。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名声最著。温词大多秾丽绵密,韦词则倾向清丽疏朗。两者浓淡、疏密有别。在温、韦之外,另一颇为重要的词人是孙光宪。孙词得之中正,且视野开阔,清刚妩媚,不尽一味沉艳绮靡。 词至两宋,无体不备,盛极一时,使宋词有一代文学之称。宋初之时,士大夫乃多衍仿花间之作,后人遂称之为 “宋初体”(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至柳永一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词多近俚俗,故能一时洛阳纸贵。但在士大夫看来,却是不足取的。与柳永同时的晏殊就曾讥笑柳词过于香艳、俚俗,后来李清照也责其“词语尘下”。柳词另一特征是讲究词之用笔,如能用逆笔、上下阕情景互生,是为“屯田(柳永官至屯田员外郎,故称)家法”。由柳永始,慢词逐渐发展起来。慢词真正集大成者是周邦彦,其词笔最为讲究。周氏提举大晟府(官方音乐机构),为词的音乐性做出了极重要的贡献。周氏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写作套路,影响了南宋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人的慢词创作,有“结北开南”之功。两宋期间,大家云集,大小二晏、秦七黄九、苏辛、易安幽栖、白石玉田等等,各有其胜。其中,苏轼以诗为词,词风较为豪放,却被李清照讥为“句读不葺之诗”。后辛弃疾以文为词,又扩大了豪放词风。豪放词风虽在当时被认为是“要非本色”,但至元代则渐被接受,与婉约词风分庭抗礼。“告诸往而知来者”,唐五代两宋词之流变大致渊源若此,后世通变应当如何,或可从中得一二启发。 入元代后,词在宋朝遗民中还有发展;至明代,则进入中衰期;到有清一代,词学复振起大盛。明末清初阳羡派陈维崧独尊辛弃疾,风格雄深雅健,甚至达于霸悍。清朝稳定后,阳羡派则渐被浙西词派代替。浙西派倡导者朱彝尊,为一代词宗,高举宋末词人姜夔、张炎,倡为“清空醇雅”之词,一时影响极大。然而,浙派词的表达内容较为狭窄。至清中期,经学家张惠言开创常州词派,逐渐融和了浙西派。张氏编《词选》,提出“比兴寄托”主张,并将花间温、韦之词,比附离骚,自此词体益尊,词业鼎盛。随后周济标举“问途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此即常州词派之学词门径。碧山词最重寄托。学词者,可先有寄托入,后又无寄托出,求诸“烟水迷离之致”。梦窗和稼轩,一密一疏、一重一轻,一阴柔一阳刚,趋于两极。学词者可视个人才性如何而选择,以补弊纠偏。至于清真词,音律协和,笔调多变,字格俱在,学词者正可模仿,求其勾勒“浑厚”,以达重、大、拙之境。再者,周邦彦一生无多重大波折,正如一般人的人生一样,故而可学。前人云“功夫在诗外”,须知大凡可学者,如格律如门径,仅为一般人导以入门而已。 自周氏列出词学门径后,清代中后期,学之者甚夥,尤以学梦窗词者最多。因为王沂孙生平难考,碧山词寄托遥深,虽云“问途”,但终究能得之者极少。此集所选詹安泰词即是一例。自周济开列门径后,二百年间,“问途碧山”四字,唯詹氏得之。辛弃疾是天才,一般人学稼轩词反而最易犯粗豪、叫嚣之病,须另以补救。此集所选夏承焘词即为学稼轩上好典例。夏氏天分、学力俱是极高,其词以白石(姜夔)救稼轩,是以“清空醇雅”融托豪迈疏旷,因而兼得白石、稼轩二者之长。梦窗词以晦涩著称,可学的是其“密丽”词风。“密”即章法谨严,“丽”即词面漂亮。梦窗词须是静心细读多遍,方能体味其好处。前人有云:“非绝顶聪明,勿学梦窗。”此论也颇过,然而梦窗词腾挪起伏之笔法,确可为学词之训练。但名家作手运笔之时,恐怕不会如此特意讲究。现代词人能“火传梦窗”(朱孝臧语)者,即此编中所选之陈洵。以上所列三家――王沂孙、辛弃疾、吴文英,是为回应常州派词学门径之说。也可备为后学者,一条门径之选。唐宋去当代已远,许多词句、典章和人事都湮没难考,学之者也望洋兴叹。在摹习唐宋词之外,另一条学词之路,即从清代、民国入手,时代稍近,有大词人、大学者,且有门径可踵武其后,故而也可推荐。 “学词门径”者,是为一般人而设。天分卓绝,自是不受拘束。清末杨圻,诗宗盛唐,词则南唐后主之遗。其才华、身世正与李煜颇为相近。其词哀感顽艳。销魂词客,绝代江山,得南唐三昧之正也。近代大学者黄侃之词则情文深造,清丽温婉,雅近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冯煦曰:“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黄侃之词有些近似淮海,但实是源出小山。小山千古情痴,其痴癖也在不可学之数。此为天性使然。集中所选杨圻、黄侃两家词,惊才绝艳,可堪玩赏。 现代女词人颇夥,因选集所限,聊备三大家。吕碧城、沈祖棻与丁宁可鼎足而立,并称二十世纪三大女词人。三者之中,本色词两家,是沈祖棻和丁宁之词。近人多将沈、丁两人拟为易安(李清照)。但在易安之外,沈祖棻更接近晏几道。沈词可评以:“江山飞燕,家国斜阳;韦(庄)冯(延巳)遗响,凌越易安(李清照)。”其词中常有“江山”、“飞燕”、“斜阳”等字眼,暗合身世家国之叹。丁宁之词则芳馨冷艳,凄咽空灵,也是时代、身世使然。两家俱守律极严,铸语精工,词心婉曲。然而,沈词缠绵温厚,丁词清峻凛冽,一热一冷,面目稍异。两家全面继承了唐宋婉约词风,可为本色词之两翼。另一位女词人吕碧城,才华卓绝,足迹遍及五洲四海。她将异地见闻,兼镕经史,入诸词作,皆是前人未道之境。吕碧城与丁宁也有共通之处:其一是词中有豪壮之语,巾帼不让须眉,盖因两人乃隐娘红线之流;其二是词风中冷峻的一面,也较为接近。 通变篇仅列三位,分别是王国维、吕碧城和饶宗颐,都是在现代时期不破词体,且又开拓千年未有之境的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将千年词学一分为二,自此往后,则为现代时期。其词则小令当行出色,且迥前贤,惜乎慢词非其所能。王氏自云其词:“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王氏之词融入中西、古今哲学思考,凡抒情、造境,大多为表达哲理。饶宗颐自称其继承詹安泰(早期词风颇为哲理味)、王国维未竟之业,其词也重在说理。饶氏倡“形而上词”,为千年词学另开一境,是学人之词的一个极致。施议对先生评“形而上词”为词之现代主义者。古今情、景妙语,几乎皆为前人道尽,说理一途,虽是新境,然而也恐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欲大为发扬之,也极难矣。饶宗颐词的另一特色,是和吕碧城相近,即为描摹域外事物,但比吕氏走得更远,中外古今无论情、景、理,都可融入词中。饶氏现出版词作中,有一部分遍和了周邦彦所有词作,可谓已尽得清真词之神髓。后出转精,集大成者,莫过于此。凡此“通变”三家,虽列之以启后学,但恐非常人能及。 本集衍用丛书题名和体例,题为《现代十家词精萃》,所选十家,每家十首,合百首整。所选词家按作者生辰先后时间排列,因各有侧重而分“天才”、“门径”、“本色”、“通变”四部。正文体例依次是:诗人小传、集评、诗题、题解、作品、注释。本集所选词作部分已有前人注释,已在参考文献一节中列出。在此谨向这些前辈学者,致以谢忱!今年春夏之交,仆幸于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处,亲沐教泽两月有余。本集之选受施先生诸多启发,在此谨纪渊源、铭恩戴德。本集初稿完成之后,又得承谭步云、彭玉平两位先生教正,在此也一并致谢。其他赐教师友,恕不一一列出,但感恩之心,不敢或忘。集中疏漏、不当之处,尚祈读者赐正! 姚达兑 2010年8月
作者: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李中生编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
简介: 《礼记》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或者说是一部儒学论文汇编。 《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的编写体例是篇名、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其中注释部分,由于后面有译文,所以注得比较简略。《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在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郑玄的《礼记注》和孔颖达的《礼记正义》,为了行文的简洁,文中所采郑《注》孔《疏》。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礼记精萃》。 《礼记》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为深远的一部儒学著作。从《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中你可以体会到中国无愧于文明礼义之邦,体会到古代礼俗的现代意义,体会到文化的延演是无法割断的。《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相信《国学文化经典读本:礼记精萃》对青少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6
简介:中国是诗的国度,杰出的诗人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其中最熠熠生辉的两颗巨星是李白和杜甫。他们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李白的诗歌主要创作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饱含青春热情和蓬勃朝气,富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豪放飘逸,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而杜诗的主导风格在安史之乱前夕才开始形成,而成熟于其后数十年的苦难动荡之中。经过贫困、战乱酝酿而成的忧国忧民思想,博大精深,含蓄深沉。这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但无论是李白的“豪放飘逸 ”,还是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最瑰丽璀璨的一部分,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他们就像夜空中灿烂的群星,照亮了漫漫历史长夜。而其中最熠熠生辉的两颗巨星就是李白和杜甫。他们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本书精选了李、杜诗各70余首,并且每首诗分题目、题解、作品、注释等四部分。通过对这些诗歌的介绍,向读者展现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最伟大诗人的诗歌风貌。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
简介:这是为在学校里读书的青少年学生编写的一本《老子》和《庄子》的读本。 老子和庄子同时被列为道家一类的人物,从此世称“老庄”。自道教创立,他们的著述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奉为经典。本书收入了老子、庄子的代表作各七十八篇,对每一篇分为题解、原文、注释和译文进行详细讲解。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本书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老庄精萃》,主要收入了老子、庄子的代表作各七十八篇,相信本书对青少年学习国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1
简介: 前言 中国传统诗歌批评史上,历来有诗歌反映历史的说法。这是因为传统诗歌非常独特,在极为浓缩的几句诗中,隐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象征意义等内容。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明的隐秘历史,它的存在可以见证时代的风貌。再者,几乎每个时代的诗歌,都相继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精髓。由此可见,传统诗歌(旧体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传统中国发生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诗歌虽然频频遭受白话诗文家的攻击,但是至今价值无损,仍然有许多人精熟于此道。传统诗歌的顽强生命力根植于汉语的独特性,受滋养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因而,相信只要中国文明和汉字存在一天,传统诗歌必定会绵延不绝。 不少读者可能只知唐诗宋词,以为唐代之后,诗便不足一观,宋代之后,词也不足一观。事实上,宋诗丝毫不逊色于唐诗,两者可算平分秋色;清代词人也不愧对于他们的唐宋前辈。近百年来,旧体诗也有惊人的成就,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读者可能知之甚少,或不甚喜欢。有时是因后世诗人的诗歌技巧,愈转愈精,学力不足的读者难以读懂。有时是因后世诗人在唐诗境界之外,另辟新境,而读者以唐诗的风格来衡量,就会觉得完全不对门路。有时是因现代诗词不止用古代的典故,也用现代的典故,而且加入新词语、新的价值理念,所以不明就里的读者,会觉得太过晦涩难解。再有的原因,不是当代人的厚古薄今、以古为尚,便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化界和教育界一向对文言作品的贬抑,导致了现代旧体诗长期被视若无睹。因此,我们特地精选了现代时期十家著名诗人的旧体诗歌,汇成此集,希望能使读者诸君对于现代旧体诗有一定的了解。 本集名为《现代十家旧体诗精萃》,选取了十家诗人,每家十首,总共有一百首诗,就诗歌的用典、风格、作法,以及内容,都附以详细的注解。正文的体例依次是:诗人小传、诗题、题解、作品、注释。所选诗人分别是:黄节、苏曼殊、陈独秀、鲁迅、郁达夫、柳亚子、溥儒、陈寅恪、钱锺书和聂绀弩。这些诗人主要活动的时间是从五四之后到文革结束之前。从所选的诗作可看出这些现代诗人不仅继承了中国悠久、辉煌的诗歌传统,而且在艺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当代写作旧体诗歌的诗人如何继承中国的诗歌传统,或许可从这十位诗人的作品中找到一些借鉴。本集中所选诗歌的风格不尽相同。选诗的标准,既是要求诗艺娴熟、高超,又更要求诗人的情感真挚、深厚。此外,还有一条隐线是这些诗歌都是他们的本色家语。换作他人,没有这位诗人的身世、才情、经历或情感,就绝不能写出。 本集所选诗作,倘若能引起读者诸君再进一步深入阅读的兴趣,便足令编者感到非常欣慰了。本集参考了不少前人的注解,已在参考书目中列出,在此谨向这些前辈学者,致以我们诚挚的感谢!本集初稿完成后,在注解和校对方面,得承谭步云老师和任家贤学友的指教,并此致谢。集中或仍有疏漏、不当之处,尚祈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1月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1
简介: 六朝文一直是历代选家的兴趣所在,由于各种原因,文章版本有所不同。《六朝文精萃》在正文方面参考了很多前贤的编选,以经典性的选本如萧统《文选》、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为准,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取舍歧义之字。由于六朝文的成就高,在几百年间出现了很多名家名篇,作为一本精简的选本,要囊括所有脍炙人口的文章是不可能的。限于篇幅,我们主要选择那些历代以来被大多选本认可的作品。本书由林玮等编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6
简介:《诗》《骚》并称,由来已久。远在汉代的时候,文学家们就喜欢把《诗经》和《楚辞》放在一起比较,像司马迁、班固、扬雄、王逸等人都谈到过这方面的话题。到了魏晋六朝时期,文人已认同《诗》、《骚》是后世文学源头。刘勰写过一本有名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在这本书里,刘勰充分肯定了《诗》、《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和《楚辞》,一个是北方文学的代表,朴实、简约,以现在人生的喜欢怒哀乐和实际生活的场景为表现对象,它对人生情感的抒发,对人世间种种生活细节的刻画,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一个是南方文学的代表,浪漫而繁复,撤回长以虚拟的方式表达人生的心灵世界,或彭湃激越,或低徊杳渺,再加上南方秀丽的山川风物的描写,构成了优美的诗章。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类型,作为我国早期诗歌领域的双壁,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优秀文化遗产。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2011-8-1
简介:国学与文化经典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二十年来,中山大学中文系坚持在入学新生中开展国学训练.取得很好的效果。很多大中学校、有识见的专家学者也都在默默地做国学推广工作。事实证明,学点国学,对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字功底有切实的帮助,并将受益终生。根据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我们觉得有必要推广中山大学的经验,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国学基本功训练,因此,邀请有造诣、有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专门为中学生编写本丛书,作为中学生课外辅助读物。每书一专题,精选脍炙人口的名篇,加以题解、注音、注释和串讲,做到通俗易懂,适合中学生阅读,也符合小学高年级以及大一学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