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主编:吴庚舜、董乃斌
作者: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王学泰[等]撰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006重印)
简介:和上官仪同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活跃于初唐文坛的另
一个作家群,人称“初唐四杰”,又简称“王、杨、卢、骆”。
最早提出这个序列的是和四杰同时代的诗人宋之问,他在《祭杜学士审
言文》中说:“后复有王、杨、卢、骆,继之以子跃云衢。王也才参卿于西
陕,杨也终远宰于东吴,卢则哀其栖山而卧疾,骆则不能保族而全躯。由运
然也,莫以福寿自卫;将神忌也,不得华实斯俱。……人也不幸而则亡,名
兮可大而不死。”可知四杰在当代即有定评。这个对四杰(包括杜审言)的总
评价,既不是完全以诗文优劣而论,也不是序齿,以后就这样沿用下来了。
四杰是高宗、武后时期文坛上一个颇有影响的革新流派,他们虽年辈不
同,生活道路却有许多类似之处。四人中有三人少有神童之誉。他们在少年
时并以才名著称,充满功名事业心,然而又都以不同的情况,受到过统治阶
级的打击,并且由此而接触到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他们都厌恶当时宫廷中
流行的“文律烦苛”的浮艳文风,深恐风雅之道,自兹而丧。为了改革文风
,都曾旗帜鲜明地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并从创作上走出了新路,各自作出了
自己的贡献。
由于他们位沉下僚,命途多舛,特别是身后萧条(王、骆两族被灭,杨
、卢无子嗣),故疵议较多,或说他们“浮躁浅露”(《新唐书·裴行俭传》
),或说他们“华而不实,鲜克令终”(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或称
杨炯的文章是“点鬼簿”,或号骆宾王为“算博士”(张鹜《朝野佥载》卷
六),或谥之为“酷吏”(计有功《唐诗纪事》),而争次第的“卢前王后”
的流言既载诸史册,一若真有其事……种种轻蔑之词,不一而足。对他们在
文学上的革新倡议及诗歌、文章上的新成就、新贡献则往往估价不足,数语
带过。这些轻薄议论,早就引起了杜甫的愤愤然,他在《戏为六绝句》中给
予了回击:“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
河万古流。”这是对四子的公正评价。
四杰不仅是诗人,也是骈文名手,他们在骈文上的成就和享有的社会声
誉并不下于诗歌。四杰的文章形式上虽然是骈四俪六,但在词藻富赡、语言
秾艳之中,却透露出英才华发和俊逸清新的气息。议论、叙事、抒情,文笔
纵肆,挥洒自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文》的慷慨激昂,卢照邻《五悲》、《
释疾》文的悲愤深沉,王勃《滕王阁序》的典丽精工,杨炯《王勃集序》的
神采飞扬,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称道,和陈、隋以来那些缔
章绘句的骈体文不可同日而语,有人目之为“唐代的新骈体文”。这样的骈
体文同样具有革新的意义,它在唐、宋应用文中长期流行,和韩、柳、欧、
苏等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并行而不废,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按传统的排列,四杰中先谈王勃和杨炯。
唐高宗即位的永徽元年(650),黄河两岸的秦、晋两地诞生了两个神童
,一个是王勃,另一个是杨炯,他们都以自己的文彩照耀当世,但是他们的
生活道路和遭遇却很不一样,王勃的短促的一生,几遭坎坷,又不幸早死,
而且死于非命。杨炯则在馆阁中平静地度过了一生,中间虽因受牵连被出为
梓州司法参军,但期满仍然回到了京都,不能算什么大灾难。他是四杰中结
局最好的一个。
P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