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地——庐山
作者: 任黎秀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
简介:庐山旅游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4年批准设立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以来,已成为同时拥有三大世界级金字招牌荣誉称号的中国名山风景区(即: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组织批复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旅游地、2004年的“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的“联合国CCC/UN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庐山还是一座集风景、文化、教育、科技、宗教、政治六大美誉,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为一体的千古名山。在历经两千两百年多年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其旅游开发与发展历经了:汉至清末的“古典旅游”、清末至民国的“近代旅游”、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大众旅游”三个大致阶段。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庐山旅游产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使其已成为“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和“旅游产品谱系”日益健全的世界级著名旅游景区。庐山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最初“休疗养”为主的少数人介入,转变为众多百姓参与的常规“大众旅游”旅游之地,由一个先前以“宗教文化”为主之地,逐步演变为“东、西方文化”兼具的世界级旅游胜地,都充分再现了庐山与众不同的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旅游价值。诸如:隐逸、宗教、修学、贸易以及政治性统治时期的旅游方式;传教士、基督教堂、伊斯兰教堂在庐山早期具国际旅游色彩的建设和大量欧式别墅第二住房的旅游模式;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疗养基地”主导开发模式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胜地”开发模式等。庐山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难得的避暑消夏凉岛,一直以来是中、外旅游者乐于前往进行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并在2009年“中国十大避暑名山”的评选中位列第二。尤其庐山作为中国第一个欧式“山地花园城市”、中国最早的“国家公园”,其山地上部人文建筑景观融合在大片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所表现出的最佳和谐人居环境和消暑度假等特有旅游功能,是庐山特有的文化景观特色。面对中国大部分景区,存在旅游旺季时环境负荷严重超载、淡季游客明显不足导致的资源闲置和旅游容量盈余并存现象,如何发扬庐山与众不同的“世界文化景观”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提高景区的科学管理,保护好文化景观为主的世界级“遗产资源”和旅游环境,并充分调集各方力量策划淡季旅游项目(旅游活动)、激活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文化、旅游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增加游客的旅游消费及景区旅游经济效益,是庐山风景名胜区乃至我国众多旅游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时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