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将传奇:白话本
作者: 何东仁编著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简介:对军事和政治的辩证关系以及政治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吴起也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初见魏文侯时,就援引古代的历史教训说:“从前,承桑氏(远古时代的部落)的国君只讲文德,废弃武备,结果灭亡了;有扈氏的国君(处于夏禹时代)依仗兵多而好战,结果也灭亡了;英明的国君有鉴于此,就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有一次魏武侯西巡,与吴起共同乘船顺黄河而下。武侯指着雄伟壮丽的河山对吴起说:“你看,这高山大河多么险固,真是我们魏国的珍宝啊!”吴起立即回答说:“国家的安危盛衰,在于政治的好坏,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固。上古时南方部落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阳湖,虽然地势险要。但因不修德政,失去民心,结果被夏禹所灭亡。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夏桀,左有黄河与济水,右有太华山,南有龙门山,北有羊肠坡,山川都很险固,但因政治腐败,结果被商汤所赶跑。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纣王,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有恒山,南有黄河,由于残暴无道,结果被周武王战败而自杀。由此可见,国家的安危在德不在险。假如大王您不修德政,连这同一条船上的人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武侯听了深受启发,对吴起大加赞赏。还有一次,魏武侯问他:“要想使军队作战时阵势稳固,防御时牢不可破,进攻时克敌制胜,应该怎么办?”吴起回答说:“如果能使德才好的人处于上位,德才差的人处于下位,军队的阵势就自然稳固了;如果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并同各级政府的官员很亲善,军队的防守自然牢不可破了;如果能使老百姓都赞美自己的国君,讨厌邻国的国君,战争的胜利就是肯定无疑的了。”这就是吴起重视德政、重视民心向背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是吴起能够取得辉煌业绩的思想基础。
吴起镇守西河二十多年,由于他杰出的才能和显赫的战功,很受魏武侯的器重。后来,魏武侯的女婿公叔接替了相国的职务,他对吴起十分嫉妒,就经常在武侯面前说吴起的坏话,诬蔑吴起对魏国有二心。开始,魏武侯还不太相信,时间一长也就逐渐产生了疑心,于是撤了吴起西河守的职务。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深恐进一步被害,便于周安王十九年(前三八三年)离开魏国,投奔了楚国。他告别西河的时候,眼含热泪,非常悲痛地说:“倘若国君听信谗言,不了解我一片报国的忠心,西河这片土地,不久就会被秦国夺去,魏国也会一点一点地削弱下去。”果真不出吴起所料,自从吴起走后,魏军常常吃败仗,不到二十年,全部西河地区就被秦国占领了。
吴起到楚国以后,受到楚悼王的器重,很快就当上了令尹(相当于相国的官职)。当时,楚国虽然是国土最广大的一个诸侯国,但尚未变法革新,政治腐败,经济贫困,军事上战斗力也较弱。这时吴起已年过花甲,仍然老当益壮,雄心勃勃。他不顾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极力推行变法革新、富国强兵的政治路线。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采取“明法审令”、废除世袭分封、取消贵族特权、奖励耕战之士、严格整顿军队等一系列措施,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使楚国强盛起来,南面平定百越(当时我国南方各族的总称),北面吞灭陈、蔡(位于今河南东南和安徽西北的两个小诸侯国),并击退魏、赵、韩三国的进犯,西北面打败了秦国的军队,连连获胜,威震天下。
但是,好景不长。周安E-十一年(前三八一年),吴起到楚国才两年多,楚悼王就病死了。悼王一死,楚国的旧贵族立即发动了叛乱,包围王宫,捉拿吴起。吴起在危急之际跑进楚悼王的灵堂,伏在悼王的尸体上,被乱箭射死。终年约六十三岁。杀害他的人也被以兵加王尸的罪过处死。一代名将韩信
秦始皇嬴政年代,在江苏淮阴县韩家村,有位少年姓韩名信。幼年时家中虽不太富裕,但父亲是个勤劳明理之人,节衣缩食要供韩信读书识字。韩信自幼聪明。他不辜负期望,对所学知识都能一一牢记。他的勤奋好学深得老师的器重。一次,老师对其学生言道:“我一生所教的学生中,惟有韩信日后能成大器,有所作为。”可惜韩信十二岁时,其父因劳成疾,不幸早逝。韩母又百病缠身,家中渐渐一贫如洗。韩信十五岁时母亲病故,他不得已辍学。从此他无依无靠,孤苦伶仃,靠在河边钓鱼谋生。他生性喜爱武功,便向村里一位武师学了点拳脚剑法,师父看他聪明好学。便将自己的佩剑赠送于他,他非常感激,便常常佩戴在身上。
韩信十六岁时,秦皇暴政,民不聊生。又因淮阴天旱无雨,河水下降,水中鱼少。他常因钓不到鱼,换不来银两而饿饭。一日,他头顶烈日在河边钓鱼,由于腹中无食,再加天热,不觉倒在河边,昏了过去。在下游不远处,一位面目清秀的中年妇人带着她十四岁的女儿紫娟在河边为人洗衣,中年妇人是靠洗衣为生,人称漂母,见河边倒着一位少年,急忙和女儿跑到韩信身边。
漂母扶起韩信,看看脸色说道:“想必是饿昏了,不要紧,灌点米粥就会好的。快将他搀扶到我们家中。”漂母与紫娟将韩信搀扶到自己家中。韩信躺在床榻上,漂母一勺一勺地给韩信灌进米粥。韩信渐渐苏醒,睁开双眼。“你姓啥,家住何处,因何饿成这样?”漂母问道。韩信惭愧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近况。漂母起了怜悯之心;又见韩信英俊年少,质朴淳厚,便说道:“既然你无依无靠,如若不嫌弃我这破烂茅屋,粗茶淡饭,就住在我这吧。她叫紫娟,我还有个小女儿叫文娟,你们就当兄妹相称吧!”
韩倌见这茅屋虽然简陋,但屋内收拾得非常整洁,又见漂母善良热情,便点了点头说:“多谢伯母厚意.信若日后得志,必报母恩。”
从此,韩信就寄食在漂母家中。帮助漂母干些体力活。漂母待韩信如亲儿子一般。
转眼一年过去,在一个隆冬,韩信上山打柴,阴霾的天空飘起了一朵朵小雪花,他打完一担柴禾准备回家,忽然抬头见一老翁鹤发童颜,在一块不大的平地上练习武功,他不由自主放下柴担走到老翁跟前观看,老翁剑术已登峰造极,利剑上下飞舞,雪花竟然飘落不到老翁身上。韩信情不自禁地喝彩:“好剑法!”老翁闻声立即收剑,抬头见是一少年后生,便转身要走。韩信慌忙上前跪拜在老翁脚下:“请老伯收我为徒!”
老翁上下打量着韩信,见他眉清目秀,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心中已有几分喜欢,沉思片刻问道:“你喜爱武功?”韩信见老翁发问,急忙答道:“我自幼喜文爱武,但家中贫寒,因此习武造诣不深。今日有幸巧遇高人.请师父收我为徒,不然我就跪到天黑。”老翁微微一笑:“啊!你真有诚意,那你习武为了什么?”韩信沉思片刻:“为了将来报效国家,除暴政,辅佐明主创建太平!老翁诧异地望望韩信,心中思量:“他年龄不大,志向却不
小,竟有如此雄心,日后必是国家栋梁之材。”便说:“既然如此,我就收你为徒,教你武功。传韬略。”韩信高兴地急忙叩头谢恩:“谢师父!”老翁又道:“你先起来,今日先挑柴回家,等三日后来此等候。”言罢转身而去。韩信望着老翁的背影消失后,才起身挑起柴担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