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共同题名:Frontier of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financial services
作者: 何德旭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学者有关中国金融问题的最新成果。书中从全部均衡经济学或整体经济学的视角研究金融结构调整以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顺应金融全球化趋势,强调了信贷、资本市场、利率的服务功能;从金融中介说发展为金融全能型说,提出高风险、高效益的观念,强调人力资本和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把金融视作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关注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正负影响的研究等。
[前言] 前 言 为了归纳、总结一定历史阶段内中国在财政、金融、对外经济贸易、商业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发展与研究概况,系统地反映中国上述领域和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进展,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背景资料和重要的学术参考,为中国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国外学者了解中国经济理论提供一个方便的“窗口”,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从1999年开始组织编撰了具有重要理论、学术乃至决策参考价值的“中国经济科学前沿丛书”(由4部理论文集《中国财政理论前沿》、《中国金融理论前沿》、《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和《中国商业理论前沿》组成)。 从一开始这部“丛书”的定位就是非常明确的。其一是理论性或学术性,即重点反映上述4个领域或学科,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理论研究概况和重要的学术观点;其二是历史性,即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理论发展脉络或发展轨迹;其三是前瞻性,即在对一定历史阶段的相关理论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对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看法和展望;其四是理论与实践、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的紧密结合性。 “丛书”已经出版了3辑(分别于2000年2月、2001年6月、2003年12月出版)。“丛书”出版以来,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不仅成为广大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且成为财经院校师生教学以及相关部门培训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书。毫无疑问,这部“丛书”在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金融、对外经贸和国内贸易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方面,为那些在相关经济学领域中从事研究和教学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可以据以从事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为那些关注中国经济问题、关注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人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完全有理由说,“丛书”的出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2003年3月,在财贸所金融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成为我院直属的研究机构;而与此同时,财贸所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组合——明确将服务经济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之一。这样,财贸所的金融研究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重点研究金融服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们在组织编撰第4辑“丛书”时,就将“丛书”中的“《中国金融理论前沿》”更名为“《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 做出这一调整还有另外一种考虑。众所周知,金融既是一种制度(institution),也是一种产业(industry),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产业。当金融是一种制度时,金融机构就成为社会总体资金的管理机构;当金融是一种产业时,金融机构就成为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公司或企业。当我们从产业的角度来观察、探寻金融问题时,就会发现中国的金融发展还面临着相当繁重的任务——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上的改革,而且需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特别是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改善结构、提高效率,还需要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年来,国内从产业的角度研究金融问题的理论成果并不多,对中国金融产业组织、金融产业结构、金融产业竞争、金融产业关联、金融产业效率等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其结果,金融服务理论研究的滞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我们组织国内金融界的专家学者编撰了这部《金融服务理论前沿》。我们的初衷是,引起大家对金融服务理论研究的重视和兴趣,邀请更多的同仁加盟金融服务理论研究队伍,推出更多的金融服务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中国金融服务理论研究的繁荣,为中国金融服务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当然,由于受到时间、条件、水平和能力等的限制,特别是作为一次尝试,《金融服务理论前沿》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结构的安排、观点的提炼、写作的方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陷,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弥补和改进。 已经出版的《中国金融理论前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鼓励和支持,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即将出版的《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4)同样希望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关心、帮助和厚爱,尤其是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各种批评、意见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200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