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梦之队
作者: 关山著
出版社:
简介:寻访中国文化之凄美的张,归国后不久就来到他的母校清华园。这位198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学子,果真来到朱自清先生抒情过的荷塘旧地,蓦然间遇到一位美若狐仙的柔弱少女。但不幸的是,张并不知道自己近十年在美国文化中的浸染,已经和怡静的中国文化相克。那位姑娘并不愿意为他进行终其一生的“风险投资”。这注定是一出中西文化冲突的悲剧。
张并没有像他人一样,在朱自清先生抒情过的残败荷塘边留连忘返,更没有在月下伫立,为挫败的爱情愤而伤神。因为数字时代的张是要以物质为生的。在他后来创业的阶段,由于没有背景,也没有财富可继承,几乎穷困潦倒。1996年9月21日,张曾在北京街头去看一看一张大饼多少钱,以便衡量一下万一破产,口袋中无几的钱,还能支撑多久?讲述这个凄美“搜狐”故事的彼得,有诗为证:
落山的太阳神奇的月
大饼烙得好看下雪
你要抒情你就抒情
我肚子饿了我要吃大饼。
张在北京日渐口袋空瘪,于是飞回美国,准备“游说”套现备战。谁料想,却屡战屡败。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时的教授们,个个都很刻板,看不清中国数字化的前景,不愿为他
风险投资。张苦闷而无奈,于是走进学院附近的酒吧,在那里酒酣之余大谈占卜。谁又料想,一位与他大谈占卜的哥们对他真不错。这位美国的占卜者叫尼葛洛庞帝,而在中国,人们把这位老哥称为“未来学家”。尼氏此时正在麻省理工学院当教授,创办并主持着著名的“媒体实验室”。
于是,张便成了尼葛洛庞帝的“学生”。
1996年10月,张在尼葛洛庞帝和爱德华·罗伯特的支持下,重返中国,创办ITC(爱特信公司)。此时,美国互联网发展很迅猛,尤其是Yahool上市以后,而中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只有国联在线、高职能、瀛海威正在艰辛起步。张归国后,重返北京。但他依然不能忘情的是,他心目中的少女依然是蒲松龄笔下那迷入的狐狸。
“但他忘记了如今的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第三代领导意气风发、人民币坚挺的中国,是扩大内需打击走私的中国,是挥泪下岗抟证上岗的中国。”
他的好友彼得曾提醒说。
张步人江湖。在1997年的一年里,爱特信信息平台上的内容成为中国主干网CHIN—NET(163)上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169"北京信息港在1998年整体内容设计和发展的任务。
1998的2月,张引进英特尔和IDG等几家国际公司的资金推出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搜狐”。
“原子世界中无可着落,那么,就在比特世界中刻意搜寻。‘搜索狐狸’——多么诗意的命名!多么悲壮的数字爱情。”彼得告诉我们说。
难怪,即使sohoo已变成sohu,张也不忘声称…‘狐狸依然是那只,只是幻化了一回而已!”狐狸般的东方女人,已成为他们的一个情结。
如果说上述的故事,有真实的虚幻,下面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张朝阳笑傲江湖的故事罢!如果我们能触摸并做一次心灵沟通与交流,从而感觉到这位当代英雄内在的底蕴,获得点滴感知和启示,也许又是一番收获了。
(二)他走进清华大学
人们一谈论起西安,便马上会想起古代的长安,想起秦始皇、兵马俑,想起大唐盛世、唐明皇、武则天……。这座有着数千年文化沉淀的古都,浸染了世世代代她的儿女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人杰地灵罢。
1965年,“搜狐主人”张朝阳便出生在这座给人们一种神秘感的大西北古城。张的父母都是西安市郊一个工厂附属医院的医生。张出生不久,便赶上了“文革”。当他到了记事的年龄,他便发现工厂的工人们都不愿上班,不管有病没病,都到附属医院来找大夫们开药、开病假条。小小的张朝阳有时看到工人来找他的父母开病假条,便天真地想:没病装病,不上班白拿工资,这世界怎么变得如此糟糕?小小年纪的张,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忧国忧民思想。
张朝阳小的时候非常淘气,也不用功学习,整天在外面玩。但张认为这样很好,他后来回忆道:“儿童玩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像现在的孩子,要背负那么重的功课。后来我才懂得,一个淘气的儿童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天性,不至于毁灭长大后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创造性。”
张小的时候不安份,爱幻想。1972年,他第一次听到资本家把牛奶倒到海里去,工厂也不开工,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要倒在大海里?为什么不便宜卖给别人?这不是把钱白白地倒进波涛汹涌的海里连个响声也听不到么?真不可理喻。
张不知道自己长大要干什么,他有一阵子想学画画,他母亲做为医生认识的人多,便介绍工厂里一位画画较好的人来教儿子。但张画了几天以后,便觉得自己画得不错,没想到那位老师对他说:“你还得多练基础。”画画是要练基本功的,张只是凭小聪明临摹的不错而已。张自尊心强,一气之下就不学了。后来,又学做飞机模型、拉二胡,因为聪明,有点灵气,学得都不错。但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坚持不了多久,结果都是半途而废。
那时候张最喜欢看知青下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作为”的口号震天响,青年学生戴着大红花,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张羡慕得不得了,清早就爬起来去看,如同看大戏。他父母所在的工厂,那时也经常搞行军拉练,他也想去参加。总之,张有许多憧憬,总盼着快点长大,能干出一点事来。
1976年,张朝阳上中学时,开始懂得:要出人头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埋头学习,考上大学才有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