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 项 “冯云廷编著”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冯云廷编著
简介:区域经济学分析经济体系的空间组织,还要解释其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现象。根植于其间的传统研究可追溯到杜能(1982)、龙哈德(1885)、韦伯(1909)、克里斯泰勒(1933)和廖什(1940)。所有这些贡献突出的德国先驱们都考虑了全国性的空间或所有经济活动的空间,这与现代城市经济学完全不同,他们还分析了经济活动发生的处所。这就带来了相关的问题,如:商品或人口的流动是有成本的,而且生产是典型地遵循某种递增收益的方式进行的。不过,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重点研究了经济活动发生处所的不同方面。比如:杜能强调农民对地点选择的决策;韦伯分析的是制造型厂商的最佳地点选择和厂房的最佳规模;克里斯泰勒不仅力图解释城市的地理选址,还研究通过区域经济学城市所实施的不同功能对它们进行区分。 西方区域经济学脱胎于区位理论,它是在区位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西方区域经济学已从传统的以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为主要对象的区位理论,逐渐演变为宏观区域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完整科学体系。尽管国外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繁多,但在三个主要领域的研究,为经济理论的建立与分析作出了真正的贡献。这三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区位分析、区 域经济模型和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政策分析。 区位问题历来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区位分析主要集中在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和公共设施区位及其空间均衡分析方面。建立区域经济模型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研究方法。在众多区域经济模型中,最常用的是列昂惕夫所建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目前运用比较多的是多区域经济模型,因为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多区域经济模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区域发展以及政策问题分析,大都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累积因果理论和依附理论的基础之上。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视区域为一种聚集体,强调制造业部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累积因果理论把区域政策引向增长中心,强调各种基础设施、交通、信息以及教育的作用;依附理论主张分权化,强调区域的自主权和向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政策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大量引进和吸收国外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如增长极理论、点轴网络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地域综合体理论、区域经济动力学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等,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实践活动展开了区域经济研究。总体上看,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问题(东西部差异、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区域城市化、区际分工与经济圈(包括区际间分工、大区域的划分、都市经济圈等)、产业集群等。不难发现,观研究,而我国侧重于宏观研究;发达国家强调公平原则,而我国强调加快经济发展问题,也就是效率优先原则。这种研究重点的不同,可能源于学科发展的历史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源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因而更多注重公平问题;而我国则迈人工业化的门槛,因而更多注重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问题。 然而,这种研究重心的不同并不能掩盖我国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成熟。比如: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缺乏有关具体区域单位(厂商、居民等)在区域发展中的微观行为主体的深入研究;政策性研究缺乏理论依据,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定量和经济计量方法的应用还很薄弱……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状况恰恰表明区域经济学亟待发展。事实上,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浩瀚而深邃的区域经济领域为那些有志于区域经济研究的学子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眼下的这本书只是为你铺设了第一级台阶,但愿“劳谦君子有终吉”。区域经济学分析经济体系的空间组织,还要解释其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现象。根植于其间的传统研究可追溯到杜能(1982)、龙哈德(1885)、韦伯(1909)、克里斯泰勒(1933)和廖什(1940)。所有这些贡献突出的德国先驱们都考虑了全国性的空间或所有经济活动的空间,这与现代城市经济学完全不同,他们还分析了经济活动发生的处所。这就带来了相关的问题,如:商品或人口的流动是有成本的,而且生产是典型地遵循某种递增收益的方式进行的。不过,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重点研究了经济活动发生处所的不同方面。比如:杜能强调农民对地点选择的决策;韦伯分析的是制造型厂商的最佳地点选择和厂房的最佳规模;克里斯泰勒不仅力图解释城市的地理选址,还研究通过区域经济学城市所实施的不同功能对它们进行区分。 西方区域经济学脱胎于区位理论,它是在区位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西方区域经济学已从传统的以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为主要对象的区位理论,逐渐演变为宏观区域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完整科学体系。尽管国外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繁多,但在三个主要领域的研究,为经济理论的建立与分析作出了真正的贡献。这三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区位分析、区 域经济模型和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政策分析。 区位问题历来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区位分析主要集中在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和公共设施区位及其空间均衡分析方面。建立区域经济模型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研究方法。在众多区域经济模型中,最常用的是列昂惕夫所建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目前运用比较多的是多区域经济模型,因为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多区域经济模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区域发展以及政策问题分析,大都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累积因果理论和依附理论的基础之上。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视区域为一种聚集体,强调制造业部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累积因果理论把区域政策引向增长中心,强调各种基础设施、交通、信息以及教育的作用;依附理论主张分权化,强调区域的自主权和向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政策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大量引进和吸收国外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如增长极理论、点轴网络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地域综合体理论、区域经济动力学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等,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实践活动展开了区域经济研究。总体上看,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问题(东西部差异、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区域城市化、区际分工与经济圈(包括区际间分工、大区域的划分、都市经济圈等)、产业集群等。不难发现,观研究,而我国侧重于宏观研究;发达国家强调公平原则,而我国强调加快经济发展问题,也就是效率优先原则。这种研究重点的不同,可能源于学科发展的历史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源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因而更多注重公平问题;而我国则迈人工业化的门槛,因而更多注重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问题。 然而,这种研究重心的不同并不能掩盖我国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成熟。比如: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缺乏有关具体区域单位(厂商、居民等)在区域发展中的微观行为主体的深入研究;政策性研究缺乏理论依据,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定量和经济计量方法的应用还很薄弱……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状况恰恰表明区域经济学亟待发展。事实上,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浩瀚而深邃的区域经济领域为那些有志于区域经济研究的学子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眼下的这本书只是为你铺设了第一级台阶,但愿“劳谦君子有终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