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集说
作者: 刘大钧主编
出版社:巴蜀书社,2003
简介:对《易》学而言,其发展方向确实庞杂而多元,若欲借有限认知以探求无穷哲理,是犹如“以管窥矢”、“以蠡测海”。因此,笔者以一种具有特殊意涵的概括性表述,一种精神指引的积极象征——“全型发展”来论述本文,这与一般的“全面性”概念是不同的。
在我们生活周遭,除了感官经验所能掌握的“实质”(有形事物)外,更多的“象征”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投射。“实质”固为人类所取资与利用,其存在意义自不待言;而“象征”则具有普遍性与恒久性,其生命力往往较“实质,,更为旺盛,《周易》的两大符号系统——象数符号(卦爻)与语言符号(所系之辞),即是具有普遍而恒久的“象征意涵”。至于文化传播,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吾人自不能予以否认,但是在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各种奇幻变化,常是超越人类理性与知性所能掌握的范畴,也不是用文化传播的概念能加以解释的,这就是所谓的“共时性”现象。在《周易》中,“共时性”的心灵联系与“历时性”的因果观,是其哲学内涵的重要依据,也是构成《易经》横向与纵向系统的主要元素。
在整个太极演化生成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联系与发展的互动关系,而形成这种互动关系的主要媒介就是“共同质性”,经由它的“穿针引线”,一种既能自我发展又能联系外界的有机体系便应运而生,而这个“有机体系”是可以用“平行中心”的概念来加以阐释的。除此之外,由于对“共同质性”的了解与运用,在《易》学发展上的两大流派——象数与义理,便可借此找到共同的根源,而得以消除过去彼此不能和谐共存的歧见;甚而可以透过它,而对“理”、“气”的统一概念作注脚。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存在着人类意识层面所无法掌握的变数,这种变数具有超越理性思考的特质,且往往是来自心灵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活动,它能源源不绝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共生共荣;且透过这种心灵的交会,吾人对宇宙万物存在的价值及其生命意义,当有另一种崭新的看法!
生命本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以《周易》为中心而发展出来的《易》学思想,其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除了本身具备完整的理论架构外,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所拥有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想,以及从阴阳变化中所衍生的玄妙哲理;而从这些思想、哲理中,我们可以体会万事万物都有具不同形态的“生命质性”,并且在溯其源、察其旨的原则下,进一步达成对“生命质性”的联系,这也是《易》道“无所不包”的精神所在。《周易》并非预言性的书,它没有一般宗教普遍存在的“神谕”观,但是由于它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打破世俗因果律的逻辑思考,因此可以促成人类心灵的省悟和道德观念上的转变;而其对生命的重视与热爱,即“生生”思想,也间接打破世俗所谓“人定胜天”的迷思,进而促使人类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
本文为笔者论《易》学发展的初步演讲,文中倘若有语谬疏漏之处,尚祈贤达不吝诲正!
(九)四元衍数之合
秦九韶、焦循主此说,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互乘之数为衍数也。一元衍数是2×3×4为24,二元衍数是3×4×1为12,三元衍数是4×1×2为8,四元衍数是1×2×3为6;24加12加8加6,合计即为大衍之数五十。至于为何单取天一、地二、天三、地四?焦循以为四者恰像春夏秋冬、木火金水。
此说不合乎《周易》之旨,也无法在《周易》中找出支援的理由,所以只能视为附会之说。
(十)以“天地之数”释“大衍之数”
由“天地之数”释“大衍之数”的学者甚众,二词同样出自于《系辞传·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将1至10的十个数字中,区分成二组,奇数为天数,偶数为地数,天数、地数相加得数字五十五,即“天地之数”。后来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大倡其道,甚至影响易学的诠释,天数为阳,地数为阴,并产生了生数、成数的概念,将一至十之数,以一、二、三、四、五为生数,而生数分别加上数字五,即为成数,也就是说生数一的成数六,生数二的成数七,余此类推,则有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成数,天地之数结合阴阳五行进而有五行生成说与九宫数的问世,赋予每个天数、地数各自的阴阳性和五行性,郑玄的说法最具代表性: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来得相成。地六咸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井,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札记·月令疏》)
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念,天数、地数是不能或缺,天一、地六在五行性中属水,方位在北;地二、天七属火居南,天三、地八属木居东,地四、天九属金位西,天五与地十属土性位中。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衍变成今日流行的河图、洛书,自此,天地之数与河图、洛书互相诠释,如朱熹在与蔡元定合著之《易学启蒙》就曾提到:“天地之数。是“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
京房通过八宫卦序建构了一幅阴阳二气相互对待的图景,而其建构此静态图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生生不息的阴阳流行图景。《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
易”,“阴阳不测之谓神”。京氏将阴阳的对待关系分布于八宫卦之纳甲、飞伏、建候、积算诸说中,旨在彰显《易》之“一阴一阳”之道,将“一阴一阳”之《易》道逐步落实到具体之处,从而从具体处阐发《易》的阴阳流行关系,体现《易》之生生不息之精神,即如京氏所云:“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人阴,阴人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
京氏的八宫卦序从表面上来看,是一幅静态的阴阳对待图。在京氏看来,每一宫的本宫卦或八纯卦,决定着该宫诸卦的原本卦体的五行属性,然后再根据每一爻所纳地支的五行属性确定六亲关系。如乾宫本宫卦乾卦从初爻至上爻的纳支分别为子、寅、辰、午、申、戌,而乾宫属金,故初爻至上爻的六亲分别是子孙、妻财、父母、官鬼、兄弟、父母。这种阴阳相互对待的关系确定之后,每一本宫卦从初爻变起,实现爻的阴阳转变。如乾卦第一爻变则变成天风媚卦。因此一变,则本宫乾卦原来的阴阳对待、或暂时的平衡关系即被打破,其所纳的干支、建候、积算、气候分数、所纳星宿都要随之作相应的变化。如乾卦变成垢卦以后,变出的媚卦从初爻至上爻所纳的干支分别变为辛丑、辛亥、辛酉、壬午、壬申、壬戌,原来乾卦所纳的五星也由镇星变为大白,所纳星宿也由参宿变为并宿,建候则由从甲子至己巳变为从庚午至乙亥,积算也相应地由己巳至戊辰变为从乙亥至甲戌,六亲从初爻至上爻也相应地变为父母、子孙、兄弟、官鬼、兄弟、父母等等。此可以说是因一变而引起万变。京氏认为这种变化是“阴荡阳”或“阳荡阴”的结果,或者是阴阳积气变化的结果。如京氏于《娠》卦云:“巽积阴人阳”,即指明此一系列之变化是由乾卦初爻由阳变阴所导致。这就是阴阳之流行。
《京氏易传·媚》云:“定吉凶只取一爻之象”,这为主的一爻就是引起该卦所以从乾卦变为该卦的一爻。因此,对于该卦来说,这一爻便是关键的一爻,或者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京氏称其为“世爻”,与该爻相隔两位之爻为应爻。世爻多为一卦之卦主。
在讨论京氏易的阴阳流行关系时,我们还必须谈一下京易中的天、地、人、鬼四易之说,因为该说从大的框架上正可以说明阴阳二气的流行变化。《京氏易传·卷下》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京易在此既借鉴了《易传》的三才说,又借用了《易传》的游魂说。(《易传》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从本宫卦初爻变起,有一爻变者为一世卦,有二爻变者为二世卦,……有五爻变者为五世卦,变化不能至极,因至极(也就是上爻变)就变成了与本宫卦阴阳相对的另一宫卦,则在上爻不变的情况下,从五爻变返回至四爻变,亦即恢复本宫卦中的第四卦爻象,即为游魂卦。游魂卦下卦恢复本宫的下卦象,即为归魂卦。(参见京氏八宫卦序表)
这种从一世到归魂的卦变规律,反映了同一卦体中阴阳流行的次递关系。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关系反映到乾宫和坤宫的游魂、归魂卦上,则突显的是一种阴阳二气的大化流行,从而也可以看出乾坤两卦的卦变规律与十二消息卦间递变规律之间的联系。《京氏易传·卷下》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而乾宫游、归魂卦之上卦皆为离卦,坤宫游、归魂卦之上卦皆为坎卦,这正说明了荀爽为何在注《彖·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云:“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也。六位随时而成乾。”依消息卦说,从复卦至乾卦,是一个阳息阴消的过程,而复卦为十一月子(坎位),阳息至四月巳火位则成乾体;从五月午(离位)至十月亥则是从垢卦至坤卦,是阴息阳消的过程,至亥水位则坤体就。这也正是《京氏易传·卷下》“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所昭示的阴阳流行的《易》道变化观。后天八卦中的离坎两位,正对应先天八卦方位中的乾坤两位。从后天八卦的坎位左行至离位,是在平面上由阴极至阳极,而从“一阳来复”的复卦至“成乾体”,则是阳气从“潜藏”至“亢极”,是在竖面上的阴极至阳极;同样,从后天八卦方位的离位右行至坎位,是平面上的阳极至阴极,而由媚卦至“坤体就”,则是在竖面上的阳极至阴极。横面与竖面的阴阳流转同时进行,形成一幅立体的、涵纳时空的、动变不息的阴阳对待流行图。京房以此方式构建了一幅“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并能“知幽明之故”的宇宙图景。八宫卦所纳的干支、星宿、五星等也随之成为体现《易》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京氏虽未提出系统的卦变说,但后世系统的卦变说在很大程度上应受到京氏易的启发。从爻变到卦变是京房建立八宫卦的基本方法。从一世到归魂,由爻变逐次变化形成的各卦在隐含本宫卦五行属性的基础上,重新形成由不同于本宫卦的干支、星宿、建候、积算等因素的卦体,从而体现出由一爻之阴阳变化而造成整个卦体的变化。这种阴阳流行变化反映了部分变化与整体变化之关系:部分变化或量变是造成整体变化或质变的先决条件。从初爻变至五爻再返回至四爻变而变成游魂卦,下体复归本宫卦,则为归魂卦。如此从一世至归魂七卦的显象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隐象除了其所伏之卦以外,仍以本宫卦为基础,而陆绩更注重世爻之隐象。世爻之隐象即本宫卦与世爻相同爻所纳干支,如其于《垢》卦:“元世居世”注曰:“辛丑土,甲子水”,此辛丑土即指《垢》卦初爻世爻所纳干支,“甲子水”则指本宫卦乾卦初爻所纳干支;又如其于《否》卦“三公居世”注曰:“乙卯木,甲辰土”,此“乙卯木”即指《否》卦世爻六三爻所纳干支,“甲辰土”则是本宫卦乾卦九三爻所纳之干支。其他卦皆仿此。如此则在阴阳流行的过程中,仍时时存在着显与隐之间的阴阳对待关系。后世流行的纳甲筮法在所得之卦六亲不全、或用神不上卦时,便从该卦之本宫卦中寻找,即是继承和发展了陆注京易的爻之飞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