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yang caves:cave 104, 140, 159 of Longmen grottoes
作者: 刘景龙编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10
简介:《宾阳洞:龙门石窟第104、140、159窟》内容简介:当人们为瞻仰世界文化遗产,来到洛阳南郊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龙门石窟,由西山的北端进入石窟群,经过第一所大窟(第20窟,潜溪寺),向南20米便是在中国早期石窟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宾阳洞。宾阳洞,在龙门西山北段,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洞窟,由北、中、南三所洞窟组成,依次编号为第104窟、第140窟和第159窟,人称宾阳三洞。这三所洞窟源出于一个统一的规划,却几经迁延,历经漫长的过程,分别完成于不同的时代,内容和艺术表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尤为杰出的当然是宾阳中洞。
公元五世纪的一代明君北魏孝文帝,为了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毅然决断迁都洛阳,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厉行改革,其中造就了佛教艺术崭新的风格,首先在中原大地上,源头就在龙门石窟。这种带有汉化特点的新样式,恰好在宾阳中洞得到最具规模、最为典型的体现。
《魏书?释老志》记载:“景明初,世宗(宣武帝元恪)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宗、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工难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己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