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4 项 “刘玉才” 相关结果
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
作者: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本书采用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讲述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科技创造、工艺成就、衣食住行、日用器具诸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增进读者对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了解。本书的专题包括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它所提供的知识,连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所必须研究的问题。各专题均由该领域专家撰稿,内容可自成体系,并充分吸收近年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发现,力求反映学术前沿。 本书作为教材一直是北大出版社的畅销书,现改换装帧,作了内容上的修订增加图版,相信对新老读者都会有吸引力。
中国文化史纲要
作者: 吴小如主编;刘玉才,刘宁,顾永新编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绪论 上古——构筑中华文化 第一章 史前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一节 中国是人类的发展地地之一 第二节 多元的文明起源 第三节 远古神话传说的文化意义 第二章 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一节 从村落到国家 第二节 殷商神巫世界 第三节 文字创制 第四节 西周礼乐文明 第五节 宗法建构 第三章 礼失求诸野 第一节 王纲解纽 视崩乐坏 第二节 区域文化格局的划分 第三节 游动的时代 第四节 百家争鸣 第四章 帝国建构与整合 第一节 文化一统 第二节 士人与士风 第三节 神学迷雾 第四节 海纳百川 中古——开放融合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五章 中古的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门阀社会 第二节 士族风流 第三节 科举制 第四节 盛唐气象 第六章 宗教的兴盛 第一节 佛教的译传 第二节 佛教的本士化更多>>
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
作者: 刘玉才著
简介:《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主要内容:书院作为有别于传统官学体系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职能之外,同时还是学术文化原创、传衍的基地。著名的书院,往往既是学术派别的活动中心,又是地方文化教育的重镇。清代书院的主体部分是考课式书院,服务于时文帖括,但是纵观清代学术史,学术变迁的重要环节,诸如清初诸儒的讲学、程朱理学的崇尚、乾嘉学派的构建、晚清学术的转向等,无不与书院密切相关。因此,书院可谓观察清代学术变迁的极佳视角。《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利用清人文集、日记、课艺、书院志等项文献资料,通过对书院与重要学术环节关系的梳理,考察书院学术风气的演变轨迹,进而达到丰富清代学术史场景的目的。
诸子散文卷
作者: 安平秋等主编;刘玉才选注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1998
简介: 本书汇编了春秋战国时期颇有影响的著名散文,体例为前有一篇5千字左右介绍散文形成的背景及文学价值、重要地位的前言,正文附原文,加以今注今释,对所选名著均做出较有系统清晰的介绍。本书以中学及其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为对象,辅助并指导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本书为“中华古典名著读本”丛书之一。
英文共同题名:Newsletter for international China studies
作者: 刘玉才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0
简介:《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1期)》主要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创办《国际汉学研究通讯》。这份刊物将在汉学这个领域内,提供最新的信息,展开生动的对话,大家可以在这里轻松地相聚,交换信息,交换心得,互相切磋,自由辩论,以心相交,以诚相待。这种亲切和睦、彼此尊重的学术气氛,对于推进学术,增进友谊,是很有益的。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和本刊的学术追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高端与前沿。这当然不是一时能达到的,但是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逐渐达到这个目标。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1
简介: 有鉴于此,我们创办《国际汉学研究通讯》。这份刊物将在汉学这个领域内,提供最新的信息,展开生动的对话,大家可以在这里轻松地相聚,交换信息,交换心得,互相切磋,自由辩论,以心相交,以诚相待。这种亲切和睦、彼此尊重的学术气氛,对于推进学术,增进友谊,是很有益的。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和本刊的学术追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高端与前沿。这当然不是一时能达到的,但是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逐渐达到这个目标。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作者: 刘玉才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03月
简介: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阮氏文选楼刊《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为底本标点整理,其中具有创新性的一项整理工作是,将校勘记逐条编列序号,以便于检索使用,并与南昌府学本对校,标注其增删条目,撰写校记。全书按照通行《十三经注疏》本分册,可以与之配合使用。
著者还有:刘迎恩、周长友、高俊发
作者: 刘玉才[等]主编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
合璧影印中日分藏珍本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
作者: 刘玉才,住吉朋彦 编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2-1
简介: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20卷后集10卷,是宋代末年出版的唐宋诗歌的分类体总集。因其为诗人刘克庄编辑,故后世又称为"后村千家诗"。刘克庄殁于咸淳五年(1269),但比他稍后的诗人的诗作也收录其中,所以被认为是假托之作。本书正集20卷,从时令节候类开始至昆虫禽兽类,分别按各自主题编集。后集10卷从仕官类至谢馈送,按场所分类编集。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模仿类书的形式、备当时一般士人阅读揣摩、查检参考以及童蒙诵习、可当做作诗指南的普及型读物。此书清代以前不见于著录,传世版本亦极稀少。本项目拟借用斯道文库藏《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作为底本,配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高清扫描。
作者: 刘玉才主编;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5期2012.6)》(作者刘玉才)收录了这些问题:《明朝覆灭的舞台演绎——17世纪荷兰剧作家胡斯之Trazil与冯德尔之Zungchin解析》、《东亚政治发展史上古学的兴起与重要性——细审伊藤仁斋与朱舜水之互动》、《陈寅恪与德国的早期学术联系新证》、《法国汉学家与19世纪巴黎王家图书馆的戏曲图书》、《国家图书馆藏罗斯藏书考》、《回到核心——浦安迪先生访谈》、《域外知音:浦安迪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我的老师浦安迪教授》、
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作者: 刘玉才编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明代中叶至清末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最后发展阶段。本册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与商品经济的进步,以及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与传统社会观念的变革,展示了中华文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艰难历程。
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 刘玉才,张军主编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简介:介绍药物的基础知识,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阐述药物的相互作用,防止药源性疾病的产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 药品对预防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药品的滥用或不合理的用药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作者根据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分别就药物的基础知识、怎样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治疗进展、家庭用药常识等7个方面的400余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结合临床,注重实用。适于临床医生、药剂人员、护士
日本五山版汉籍丛刊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06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集刊,旨在反映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搭建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提供信息,展开对话。每期字数约30~40万字,有10个左右的彩色插页。集刊编辑委员会主任荣新江,主编刘玉才。
中国古代文化史.下册.插图本
作者: 主编阴法鲁, 许树安, 刘玉才
出版社:
简介: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3期)》主要内容简介:论《易》传对《易经》哲理的诠释——辞例、易数、终始观念、“四书”和“五经”在意大利的历史和传统、试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之语言艺术风格、“《红楼梦》、《源氏物语》在现代中国与日本:媒体、性别与文化认同”研讨会述评、日本宫内厅藏古写本《文选》卷二研究、中尊寺本金银泥字《大唐西域记》的旧藏者——明治时期日本古籍流出的一例个案研究等。
阴法鲁文选
作者: 阴法鲁著;刘玉才编选
简介: 阴法鲁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典文献学和中国文化史,侧重古代音乐 舞蹈研究,在古代音乐与文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其研究方法注重 古文献资料与古文物资料、社会调查资料的结合,以及中国材料与外国材料 的结合。本书选编阴法鲁先生以古代音乐文学为核心的代表论文二十余篇, 力求全面展示其在古代音乐与文学交叉领域研究的杰出成就。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论文选编
作者: 刘玉才主编;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编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收录了28篇论文,其中4篇为国内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面的论文,8篇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理论方法论文,5篇为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与库藏体系建设论文,6篇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与数字化论文,5篇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与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京华出版社,1998
中华书局,2010
中华书局,20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03月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2-1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
作者: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06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