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47 项 “勒内” 相关结果
Theory of literature
作者: (美)勒内·韦勒克(Ren e Wellek),(美)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著;刘向愚[等]译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简介: 《文学理论》是一本有关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著作,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构筑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文学理论架构的传统模式。《文学理论》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最有针对性的著作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理论》出版以来,即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全球范围内专家、教授以及广大学生的欢迎。 《文学理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之一,被全国许多高校指定为比较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
Theroy of literature
作者: (美)勒内·韦勒克(Rene Wellek),(美)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著;刘象愚[等]译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著作,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构筑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文学理论架构的传统模式。本书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出版以来,即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全球范围内专家、教授以及广大学生的欢迎。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全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之一,被全国许多高校指定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作者: (法)勒内·格鲁塞(Rene Grousset)著;蓝琪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8
简介:
欲望几何学
作者: 勒内·基拉尔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简介:人皆有欲望,然而欲望是什么?欲望从何而来?欲望与自我是什么关系?我的欲望与他人相干么?《欲望几何学》一书告诉我们,欲望并非主体与客体之间一条简单的直线,它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多重作用力之下,呈现为切线、曲线、三角形。简言之,欲望的原理如同几何学,复杂但又有明显的规律和法则。作者巧妙地把深奥的哲学原理与人类学原理融入文学作品的解读中,通过对但丁、拉辛、莎士比亚、马尔罗、马里沃等作家作品的分析,阐述了人类欲望几何性特征的种种表现,不仅为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新奇的阅读角度,而且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人类欲望的历史。
Empire of the steppes
作者: (法)勒内·格鲁塞(R. Grousset)著;陈大为译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2012
简介: 你可以把《图解草原帝国》看做一部三千年来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民族起落的宏伟史诗,也可看做一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碰撞与交融,征服与毁灭的铁血画卷。 这幅画卷上起新石器时期草原文化的发端,下至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的消亡,串连起三千年间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的融汇与碰撞,介绍了包括契丹、匈奴、回鹘、蒙古、女真、满族等诸多游牧民族的生灭与征战,以及由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等帝王统治的草原帝国与欧亚农耕文明的;中击与碰撞。《草原帝国》还深入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地区的游牧民族背后那相通的地理,种族、观念以及发展脉络,使得分散的历史画卷在迂徙、骑射、掠夺的画面流转中,还原为一个生发、强盛、衰亡的有机发展整体。 《图解草原帝国》在完美诠释原著内容之余,我们还辅以大量精美的插图,图解、图表,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掌握草原游牧民族迁徙、发展和兴衰的规律,认识到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异同,以及诸草原帝国对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影响。
辨异:续《批评的诸种概念》
作者: [美] 勒内·韦勒克 著 , 刘象愚 杨德友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 《辨异》是《批评的诸种概念》之续篇。韦勒克继续了《批评的诸种概念》一书的主题与旨要,进一步就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状况进行了细节性的阐释。作者从比较文学的发展状况入手,以文学史、主要流派、审美批评的概念辨析,辅以古典主义、象征主义、康德美学、施皮策、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作品批评的案例梳理,鸟瞰了20世纪前半叶的欧美文学批评。 “18、19世纪曾被人们称作“批评的时代”。实际上,20世纪才最有资格享有这一称号。在20世纪,不仅有一股名副其实的批评的洪流向我们汹涌袭来,而且文学批评也已获得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在公众心目中占有了比往昔高得多的地位。……人们意识到,面临着汗牛充栋的作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取舍的原则。”——韦勒克
Histoires inédites du petit nicolas
作者: (法)让-雅克·桑贝图;(法)勒内·戈西尼文;戴捷译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简介:小分头、小短裤、小书包,再普通不过的元素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风靡世界46年,受到全球千百万读者欢迎的“小淘气”尼古拉形象。这个诞生于法国著名作家勒内·戈西尼和世界级绘本大师让雅克·桑贝笔下的“小淘气包”曾感动了整个法国,被评为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童书。自1960年至今,《小尼古拉》、《小尼古拉的课间休息》、《小尼古拉的暑假》、《小尼古拉的烦恼》、《小尼古拉和他的伙伴们》五册小淘气尼古拉系列丛书已经发行800万册并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图书之一。 《小淘气尼古拉绝版故事(典藏版)》这部著作巨大的吸引力不仅限于孩子,也扩及成人的世界。前者从中找到自身的影子,后者则借此回忆往事。
草原帝国
作者: [法] 勒内·格鲁塞 著,何滟 编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4-7-1
简介: 《草原帝国》是一部经典中亚通史著作,由著名的东方史学家勒内?格鲁塞所著。《草原帝国》描绘了三千年来大草原上上演的一幕幕气势恢宏的历史剧:斯基泰、匈奴、突厥、蒙古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国风起云散;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这些“上帝之鞭”掀起横贯欧亚的历史狂飙。 《草原帝国》以开阔的历史观为读者梳理出这些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背后共通的历史脉络,并书写了草原帝国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文学理论
作者: 勒内·韦勒克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02月
《文学理论》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末,作者韦勒克和沃伦不仅厘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更提出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归于“外部研究”,把对文学自身因素的研究归于“内部研究”,超越了传统文论从外部切入文学的理论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不仅描述了分析个别艺术品的方法,而且探讨了文学类型、文学评价和文学史等问题,这对之后全球数十年间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学理论》自出版以来,一直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各国批评家、作家、教授及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内,它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之一,被许多高校指定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
著者还有:(法)伏尔泰、(法)卢梭、(英)霍布斯
作者: (法)勒内·笛卡尔[等]著;何学德,晋刚等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法国和英国著名哲学家/哈佛百年经典》编著者勒内·笛卡尔、伏尔泰、卢梭、霍布斯。 ★笛卡尔《方法论》 笛卡尔最重要的作品,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 ★伏尔泰《英国书信集》 伏尔泰在向法国读者介绍培根、洛克和牛顿的思想的同时,表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是伏尔泰最重要的哲学作品。 ★卢梭《论人类的不平等》与《一个萨瓦省牧师的信仰告白》 ☆《论人类的不平等》 论述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对心灵进行了真切、坦率的拷问和解剖。 ☆《一个萨瓦省牧师的信仰告白》 选自卢梭的名著《爱弥儿》,卢梭的全部宗教思想和哲学观尽在于此。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的第一部分《论人类》 体系完备、内容翔实、论证严密,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可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媲美。
第一哲学沉思集di yi zhe xue chen si ji
作者: (法)勒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著;徐陶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简介:《第一哲学沉思集》内容简介:上帝和人类心灵这两个主题,我已经在我的《谈正确引导理性和在科学中探究真理的方法》一书中简要地谈到,这本书于1637年用法文发表。当时我的目的不是提供一个详尽的讨论,而仅是简单的探讨,并从读者的意见中了解到我今后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主题。这些主题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认为应该不止一次地加以探讨;我在解释它们时所遵循的路线是如此的独特和冷僻,使得我认为没有必要用法文写一本构思来供各色人等阅读的详加阐述的书,以免智力较弱的人会相信他们应该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
Enquiring minds:Socratic dialogue in education
作者: (英)勒内·萨兰(Rene Saran),(德)芭芭拉·奈塞尔(Barbara Neisser)主编;易进等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简介:《求索的心灵?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是第一本介绍现代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英文文集。在书中,苏格拉底对话是一种自主学习过程。它可以为教育者和其他人提供如下机会: ?学会苏格挝底对话这种新的工作方法 ?培养理智的批判思维技能 ?发展学习者的自主性 ?培育情绪智能和素养,如移情能力 苏格拉底对话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哲学思考过程,对公民课、个人和社会教育,以及与健康、社会工作、社区等问题相关的课程有潜在的积极影响,因诧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德国哲学家莱奥纳德?内尔松在苏格拉底哲学的激励下,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将苏格拉底对话用于思考和学习。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在德国,苏格拉底对话已发展为一种学习和教学过程。 《求索的心灵?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方面讨论苏格拉底对话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介绍英国和德国部分中小学运用苏格拉底对话的实践经验,就其组织、规则、步骤等提出指导。第三部分主要是莱奥纳德?内尔松的奠基性文章。附录部分提供了英国、德国和荷兰在推动苏格拉底对话活动方面的相关信息,以及一份对已有文献的概览。 教育工作者很可能会对《求索的心灵?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感兴趣,特别是哲学、伦理学、宗教研究、数学等学科的教师。《求索的心灵?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将为希望培养学习者探究精神的教师提供可靠的指导。
批评的诸种概念
作者: [美] 勒内·韦勒克 著,罗钢 王馨钵 杨德友 译,曹雷雨 校
简介: 本书是韦勒克的一部重要的文学研究奠基之作。面对20世纪层出不穷的批评流派和言不及义的批评方式,韦勒克开宗明义地阐明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文学批评中广被使用的重要概念如巴罗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等的起源和演变也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总结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潮。在韦勒克看来,厘清这些概念和轮廓,是打破文学批评领域因众说纷纭而导致的言语“巴别塔”这一危机的唯一途径。 “18、19世纪曾被人们称作“批评的时代”。实际上,20世纪才最有资格享有这一称号。在20世纪,不仅有一股名副其实的批评的洪流向我们汹涌袭来,而且文学批评也已获得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在公众心目中占有了比往昔高得多的地位。……人们意识到,面临着汗牛充栋的作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取舍的原则。”——韦勒克
Kes passuibs de l’ame
作者: (法)勒内·笛卡尔著;贾江鸿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3
简介:《论灵魂的激情》于1649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出版发行,是勒内·笛卡尔生前公开出版的四部著作的最后一部。在书中,笛卡尔集中阐述了自己的道德哲学和人类学思想。在笛卡尔看来,与探讨形而上学问题(这需要依据思维这个原初概念)和物理学问题(这需要依据广延这个原初概念)不同,考察与激情相关的诸种问题——激情的定义、激情的分类、激情的用途与危害以及对其危害性的补救等,则必须依靠第三个原初概念,即作为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的人这个不可怀疑、确定无疑的天赋观念。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既不是面对纯粹的精神,也不是面对纯粹的物体,而是面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激情正是这个作为统一体的、“单一”个体的人所必须经历的具体现象。正是在探讨如何补救激情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这个问题时,笛卡尔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哲学的最基本概念——宽宏,表达了自己的道德哲学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Le Petit Nicolas et Les Copains
作者: (法)让-雅克·桑贝图;(法)勒内·戈西尼文;戴捷译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简介:当一本书真正吸引你,让你从内心里觉得它好时,你往往只注重你的感受,而忽视它的写作技巧。《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正是如此,她是一部让人快乐,让人发笑的书,既让孩子快乐、开心地笑,也让大人快乐、开心地笑。 这是一部很好读、又很好笑的书,它的本事还在于你无聊的时候又会找出来再看一遍,而每一次看都好像从前没有看过,你会一样的被吸引,一样的忍俊不禁。
Mensonge romantique et vérité romanesque
作者: (法)勒内·基拉尔著;罗芃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是勒内·基拉尔1961年的作品,题目完美地诠释了作品的主题:浪漫主义空洞的谎言与小说对现实世界真实的揭示。该论著与另一本早期著作《地下室批评》共同构成了基拉尔思想体系的重大假设——“摹仿的欲望”,即宣扬人永远不是自身欲望的根源,欲望永远源自被摹仿的第三者,源自一个既是楷模又是对手的介体。在《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基拉尔清晰地分析了几位重要作家:塞万提斯,福楼拜,司汤达,普鲁斯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关于人类行为的重要角度。
Le Petit Nicolas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2008重印)
简介: 小分头、小短裤、小书包,再普通不过的元素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风 靡世界46年,受到全球千百万读者欢迎的“小淘气”尼古拉形象。这个诞生 于法国著名作家勒内·戈西尼和世界级绘本大师让雅克·桑贝笔下的“小淘 气包”曾感动了整个法国,被评为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童书。自1960年至今, 《小尼古拉》、《小尼古拉的课间休息》、《小尼古拉的暑假》、《小尼古 拉的烦恼》、《小尼古拉和他的伙伴们》五册小淘气尼古拉系列丛书已经发 行800万册并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图书之一。
Le Bouc Emissaire
作者: (法)勒内·吉拉尔(Rene Girard)著;冯寿农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2
简介:勒内·吉拉尔,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人类学家,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美国的霍普金斯、斯坦福等大学。主要著作为四部系列论著:《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暴力与神圣》、《论世界创立以来的隐蔽事物》、《替罪羊》。 勒内·吉拉尔不慌不忙、有板有眼、顽强地架构着自己的理论体系,试图对社会秩序的轮廓给予新的阐释。他提出了著名的“模仿欲望”理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社会曾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为了防止整个社会危机的爆发而利用替罪羊的机制——通过建立一种“基本暴力”、一种“建设性的暴力”以取
作者: (法)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8,2014重印)
简介: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他们的名字广为人知。西方的编年史家和中国的或者波斯的编年史家们对他们的叙述使他们名扬四海。这些伟大的野蛮人闯入了发达的历史文明地区,几年之内,他们使罗马、伊朗或者中国瞬间被夷为废墟。他们的到来、动机及消失似乎都是极难解释的,以致使今天的历史学家们还倾向于古代著作家们的结论,视他们为上帝之鞭,他们是被派来惩罚古代文明的。 然而,同这些人—样,人们也不是大地之子,更多的倒是他们所处环境的产物。不过,随着我们逐渐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动机就变得清楚了。他们敦实而灵活的身躯(由于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能生存下来,因此是不可战胜的)是草原的产物。高原上凛冽的寒风和严寒酷热,勾画出他们的面貌:瞅起的眼睛,突出的颧骨,卷曲的头发,也练就了他们强壮的体格。逐牧草而作季节性迁徙的放牧生活的需要,决定了他们特有的游牧生活;游牧经济的迫切需要决定了他们与定居民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由胆怯地仿效和嗜血性的袭击交替出现所形成。 这三、四位伟大的亚洲游牧民划破了历史之网突然逼近我们,使我们感到十分意外,这仅仅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无知罢了。对于成为世界征服者惊人形象的这三个人来说,有多少个阿提拉,多少个成吉思汗失败了呢?失败,也就是说,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建立一个领土包括四分之一亚洲,疆域从西伯利亚到黄河、从阿尔泰山到波斯的有限的帝国——然而,人们必须承认,这是已经具有某种重要性的—项成就。我愿向你们介绍以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三位巨人统领的这支伟大的野蛮人——因为他们在历史上行进了10个世纪,他们的活动从中国边界抵达欧洲边境。 我们对野蛮人这一问题应该作出严格的定义。古典世界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野蛮人,也就是说,被其邻居者如此命名的人民。对罗马人来说,在长时间内,克尔特人是野蛮人,正像日尔曼人对高卢人,以及斯拉夫世界对日尔曼地区一样。同样,以后被称为中国南部的地区,对中国人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来说,长期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是,由于上述所有地区的地理条件使生活在这些地区内的居民采取了农耕生活的方式,他们摆脱了落后,逐渐与农耕生活融为一体,以致到中世纪后期,几乎整个欧洲、西亚、伊朗、印度和中国都达到了相同的物质文明阶段。 然而有一个重要的地带没有经历这一变化过程,即从中国东北边境到布达佩斯之间、沿欧亚大陆中部的北方伸展的一个辽阔地带。这是草原地带,西伯利亚森林从它的北缘穿过。草原上的地理条件只容许有很少几块耕地存在,因此,居民只得采取畜牧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像几千年前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其它人类的生活一样。其中的一些部落(即森林地带的那些部落)确实还停滞在马格德林狩猎者的文化阶段。因此,草原和森林地带仍处于野蛮状态——这儿不是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低能,而是说,由于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这儿长期保留了其他地区早已抛弃了的那种生活方式。 当亚洲的其余地区已步入先进的农业阶段时,这些畜牧民族残存下来,这一事实在历史剧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毗邻各族之间产生了一种时代的移位。公元前第2千纪的人们与公元12世纪的人们共存。游牧民族从一支到另一支,只要是从外蒙古南下的民族就到北京;或者是从吉尔吉斯草原来的就登上伊斯法罕。突变降临了,并且充满着危险。对于中国、伊朗和欧洲的定居民族来说,匈奴人、土库曼人和蒙古人确实是未开化的,他们被展示出来的武器所吓住,被玻璃球和封官赐爵所吸引,恭敬地与耕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游牧民的态度是容易想象的。这些可怜的突厥—蒙古牧民在干旱的岁月里越过一个又一个干涸的水沟,冒险穿过荒芜的草原,来到耕地边缘,在北其里(河北)或河中地区的大门边,吃惊地凝视着定居文明的奇迹:成熟的庄稼、堆满粮食的村庄和豪华的城镇。这一奇迹,或者说,它的秘密——维持人类的繁荣所需要的辛勤劳动——是匈奴人所不能理解的。如果他受到蛊惑,他就会像他的图腾“狼”一样,在雪天潜入农庄,窥视着竹篱笆内的猎物。他还怀有闯进篱笆、进行掳掠和带着战利品逃跑的古老的冲动。 幸存在农业公社旁边的牧猎公社,或者换一种说法,在可以看到和接触到那些仍处于畜牧阶段的各民族(他们忍受着在干旱时期草原所固有的骇人听闻的饥荒)的地区内,不断繁荣的农业公社在发展,它们之间不仅呈现出突出的经济悬殊差别,而且还呈现出更加残酷的社会差别。再说一遍,人类地理学上的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态度,使我们回想起同处于一个现代城市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感情。耕耘着中国北部优质黄土地的农业公社,种植着伊朗的田园,或基辅的肥沃黑土地的那些农业公社,被一条贫瘠的牧地围住,牧地上常常是恶劣的气候条件,那儿十年一次的干旱,水源干枯,牧草枯萎,牲畜死亡,随之而来的是游牧民本身的死亡。 在这种条件下,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定期性推进成了一条自然规律。加之这些游牧民,无论是突厥人或者蒙古人,都属于理解力很强、头脑冷静和注重实际的人,由于所处环境的严酷现实的训练,他们随时准备服从命令。当定居公社,通常是处于衰败中的公社,在其猛攻下屈服时,他们进入了这个城市,在最初几小时的屠杀结束之后,他们不费大的周折就取代了被打败的统治者的地位,毫不害羞地亲自登上了像中国的大汗、波斯的国王、印度的皇帝和罗姆的苏丹这些历史悠久而受尊崇的王位,并采取适合于自己的相应的称号。在北京,他成了半个中国人,在伊斯法罕和剌夷,他成了半个波斯人。 草原与城市之间持久的调和是最终的结果吗?绝不是。人类地理学上不可抗拒的规律继续发生作用。即令中国化或伊朗化的可汗没有被一些本地区的反抗(无论是缓慢的,或是突发的)所推翻,那么,来自草原深处的新的游牧部落、即饥饿的部落,将会出现在他的边境上,把他们这位暴发的堂兄弟只看成是又一位塔吉克人或拓跋族人,即波斯人或中国人,他们重复着这种冒险,使他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种冒险怎么大多都能成功呢?同一旋律怎么会在从匈奴进入洛阳到满人进入北京的整整13个世纪中反复发生呢?答案是:游牧者尽管在物质文化上发展缓慢些,但他一直有很大的军事优势。他是马上弓箭手。这一专门化兵种是由具有精湛的弓箭技术和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灵活性的骑兵组成,这一兵种,赋予了他胜过定居民族的巨大优势,就像火炮赋予近代欧洲胜过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一样。事实上,中国人和伊朗人都没有忽视过这支骑兵。中国人从公元前3世纪起就采用了他们的骑马服装。波斯人从帕提亚时代起就领略了骑兵撤退时所射出的雨一般的箭的威力。但是,在这一领域里,中国人、伊朗人、罗斯人、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从未能与蒙古人相匹敌。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受到训练,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奔跑着追逐鹿子,习惯于耐心的潜步追踪和懂得捕捉猎物(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各种诡计,他们是不可战胜的。并不是说他们常常遇上敌人,相反,他在对他的敌人发动突然攻击之后,就消失了,然后又出现,紧紧追随敌人,而不让自己被捉住,像追逐猎物一样,他折磨对方,拖垮对方,直到他们的对手精疲力尽。这支骑兵蒙蔽人的灵活性和无处不在的假象,一经被成吉思汗的两员大将者别(哲别)和速不台所掌握,就赋予了它一种共同的智慧。普兰·迦尔宾和卢布鲁克曾亲眼目睹过战斗中的这支骑兵,他们被它决定性的技术优势所震惊。马其顿方阵和罗马军团都消亡了,因为它们产生于马其顿和罗马政体,它们是有组织的国家部署的产物,像所有国家一样,它们兴起、发展、消亡。而草原上的马上弓箭手们统治着欧亚达13个世纪之久,因为他们是大地的自然产物,是饥饿和欲望的产物,是熬过了饥荒岁月幸存下来的游牧民。当成吉思汗成功地征服了世界时,他是能够这样做的,因为当他还是一个被遗弃在克鲁伦草原上的孤儿时,就与弟弟老虎术赤一起每天带回了足够的野味,而没有被饿死。 对古代和中世纪来说,马上弓箭手们投射和飞驰的箭是一种不直接交锋的武器,在当时是具有战斗力和摧毁敌人士气的作用,几乎与今天枪手们的子弹的作用一样。 什么因素使这一优势结束了呢?16世纪以来游牧民族怎么不再任意地支配定居民族了呢?理由是后者用大炮来对付他们。于是,一夜之间,他们突然获得了压倒游牧民的人为的优势。长期以来的位置颠倒过来了。伊凡雷帝用炮声驱散了金帐汗国的最后一批继承者;中国的康熙皇帝用炮声吓倒了卡尔梅克人。大炮的隆隆声标志着一个世界历史时期的结束。军事优势第一次、也将是永远地变换了阵地,文明变得比野蛮强大。几小时之内,游牧民的传统优势已成为似乎是不真实的过去。在1807年的战场上,浪漫的沙皇亚历山大召集来打拿破仑的卡尔梅克弓箭手们,就像是马格德林时代的猎人一样过时了。 然而,自从这弓箭手们不再是世界征服者以来,仅仅才过了三个世纪。
作者: (法)勒内·格鲁塞(Rene Grousset)著;黎荔,冯京瑶,李丹丹译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简介: 本书是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史著 ,由著名的东方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历时数十载,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及史料 挖掘精心创作而成。自1939年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 播。本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欧亚大陆史正式成为一门系统的历史学科。 不了解草原的历史就无法理解欧洲和中国的历史。本书以游牧民族在欧 亚大陆的迁徙为主线,为读者描绘出三千年来大草原上上演的一幕幕气势恢 宏的历史剧:斯基泰、匈奴、突厥、蒙古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国 风起云涌;阿提拉、成吉思汗、贴木儿这些“上帝之鞭”掀起横贯欧亚的历 史狂飙。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永无休止的碰撞、撕扯,促成了基督教文明、 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的深度交流,也改写着农耕文明乃至 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勒内·格鲁塞以开阔的历史观和精湛的笔触,为读者梳理出这些赫赫有 名的游牧民族背后共通的历史脉络,把分散的民族史与国家史还原为一个相 互连接与互动的历史系统,进而描绘出草原游牧民族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 历史画卷。
刺猬的优雅=L’elegance du herisson
作者: (法)妙莉叶·芭贝里(Muriel barbery)著;史妍,刘阳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
同理心:高同理心人士的六个习惯
作者: 罗曼·克兹纳里奇
中信出版社 2018年01月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英国民事诉讼的演进与发展
作者: 毛玲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商务印书馆,199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武汉出版社,2012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0月
索勒,索勒
作者: 李娟著
同心出版社,2012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重庆出版社 2014-7-1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02月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