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 项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 相关结果
法治视野下的人权问题
作者: 白桂梅主编;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 《法治视野下的人权问题》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三篇关于反腐败与人权保护关系的论文构成:艾若.孟德斯(Errol Mendes)教授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案例研究试图证明腐败既是对世界范围内人民的基本的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威胁,也是对比较贫穷国家的发展进步,包括生活在这些国家的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威胁。第二部分是关于表达自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龚刃韧教授在论文中结合中国历史上的具体实例,对限制和剥夺表达自由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讨论了表达自由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功能,认为表达自由是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而言论自由的保障具体到现实中仍然需要依靠法律制度。第三部分的两篇论文是对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中存在的侵犯人身自由的种种问题的剖析。第四部分是关于私有财产权利与人的自由之间关系的论文。第五部分是关于妇女和儿童权利的五篇论文,作者从国际法、国际政治、国内法等不同角度围绕对妇女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对妇女的影响、性别政治与市民社会、儿童权利的实施以及儿童的出生登记权等问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分析和探讨。第六部分的两篇论文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和加拿大在国内实施国际人权公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司法公正与权利保障
作者: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
简介: 从1998年开始,北大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法学院共同组织了“权利保障和司法公正”课题的合作研究,并于1999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召开了有关该课题的学术研讨会,并希望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以公民权利保障为目的和指标,推进中国的司法体制的深入改革。本书就是这次共同研究成果的汇集。
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
作者: 陈瑞华主编;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简介: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注重对中国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的理论研究。《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作为“北京大学人权研究丛书”的系列成果之一,就属于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研究中国刑事审判前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的著作。 《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收录了检查官和法官各自提交的论文。这些论文不乏对超斯罢羁押问题出现的善意解释以及本机构超期羁押制度的现状,为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未决羁押制度的亲身参与者的近距离观察者所提供的鲜活思考,值得我们对此保持高度的关注。最后,为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未决羁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界在此问题上的不同声音,我们将2002年11月召开的有关决羁押制度的座变为会纪要全文予以收录。
国际人权文件选编[电子资源.图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 本书汇集了联合国系统中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基本人权文件,并按照联合国秘书处人权事务中心的方法进行分类和编目。编印这本《选编》的目的,不仅是为人权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同时也是为了使所有中国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以及广大的中国公民都能够更加容易和方便地了解人权“共同标准”的基本内容。我们认为,尊重基本人权应该成为以法治国和建设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
Compilation of the Theses and Speeches Presented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Rights-based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in March, 200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收集了研讨会的报告,希望在会后能够将以权利为基础的方法传播到更为广泛的读者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相信这将有助于激发对于中国如何进一步将公正观念融入到发展政策中的讨论。以权利为基础促进发展提供了国际公认的实现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实践工具。中国政府对于实现小康社会的承诺是一重要标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希望观点的独立性和作者们的专业能力确保以权利为基础的讲述拥有大量读者,而且对这一主题研究的阅读将充满浓厚兴趣。 本书收录的会议发言抓住了与会者的各种视角,代表着在分享经验和建立联盟方面的进步。我希望这本重要的书会成为一个引发对以权利为基础的中国发现视角进行持续辨论的积极力量。
刑事辩护制度的实证考察
简介: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权丛书”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三,属于运用实证调查方法研究中国刑事辩护律师执业状况和问题的著作。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在设计出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就刑事辩护律师的执业状况问题在近七百名律师中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的调查;在总结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律师刑事辩护活动遇到的六大主要问题作出了研究和分析,并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充分利用了实证调查的报告和数据,所得出的评论和结论都尽量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修改过的六份研究报告,分别各由一位辩护律师和一位博士生或博士后完成;二是体现课题组集体智慧的调查问卷和问卷分析报告。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