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蜀素帖
作者: 卢国联编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简介: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人又称“米颠”或“米痴”。 米芾平生对书法钻研极深,成就最大。善长诸体,尤以行书见长,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有飘逸空灵之气,险峻奇趣之感。用笔更是出神入化,神奇莫测,历代取法米芾者甚多。其一生就行书墨迹流传至今不下四十余种,并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面目特征。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7.9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元佑三年(1088),米芾38岁时,共书同作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因其纹理较粗,比较难写,故非功力深厚之人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北(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20年后,到北宋元佑三年八月,米芾应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彼此心情舒畅放松,林希取出了这卷蜀素,请米芾留下墨迹,米芾胆气过人,正当好胜之年,毫不推让,一口气即兴写下八首的记游为内容的诗。卷末署上“元佑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芾黻记”。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不受影响,率意放纵,用笔爽利,点画灵动,提按转折变化丰富,《拟古》二首以行楷为主,愈到后面越是放松,体现了米芾随意洒脱的个性和“刷”的特点。董其昌在《蜀素帖》的题跋上说“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也成为后人临习研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