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实践机制与制度绩效: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研究
作者: 郑传贵,卢晓慧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简介:《社会认知、实践机制与制度绩效:政治》内容简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机构到媒体,从政府到农民,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课题以中东西部三个新农村“试点村”为研究载体,采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制度设计、社会认知、实践机制和制度绩效等四个层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社会认知状况、具体实践机制状况、制度绩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描述和理性思考,并侧重从实践机制和制度绩效等方面,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韩国的新村运动进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多维视角下如何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本课题的创新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研究视角方面。从不同人群(农民和基层干部)、不同地域(中东西部),采用“自下而上”(从行动到制度)与“自上而下”(从制度到行动)相结合的新视角进行研究,突破已有的单向的制度问题或行动问题研究。
二、研究内容方面。弥补了当前对新农村建设实践问题研究的不足,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宏观理论问题(制度堕距)与微观实践问题(行为失范)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地研究,利于“多”(全国各地千差万别的农村实际)与“一”(国家新农村制度价值目标)的统一结合,更好使国家新农村建设制度在各地发挥应有的绩效。
三、研究方法方面。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具体使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搜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基础。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法进行资料的收集,然后进行定量分析。实地研究主要采取观察和访谈的方法进行,得到资料丰富而鲜活,观察和访谈过程中记录到的一些资料,弥补了定量研究不能触及微观的社会事项的弱点,使研究更加深入具体,结论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不仅表现在对已有研究不足的补充,而且表现在其自身具有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是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行动机制和确保新农村建设制度绩效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的“树典型、立榜样”、“以点带面”运动式制度(政策)及行动方式产生了路径依赖,而忽视了对它在当今时代与现实下的“合理性”的反思与修正。时代在不断的变化,这一行动方法的“合理性”和具体内在规律值得我们调查、研究、反思与完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绩效发挥。
二是本课题的研究在保证国家新农村建设制度(政策)持续有效地贯彻实施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长期以来中央的很多惠民惠国的制度(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绩效,而出现制度堕距现象,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这主要应归因于我们实施国家制度(政策)的行动机制缺乏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合理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机制是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现实保障。
三是本课题对新农村建设实践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各方行动者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新思维路径有助于促进人们发展观的转变,实现发展思维的转向,行动方式的转变。最后的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制定农村发展的新政策提供参考。
本课题的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八个部分,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是否符合当前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民的社会认知状况反映了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何种态度和诉求?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认知和农民有何不同?新农村建设各利益相关者的心态如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机制有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新农村建设的制度绩效如何?原因是什么?中外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机制与制度绩效有何不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思维转向?
第一章,主要介绍本选题研究的问题缘由、已有研究的状况及评价、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社会认知、实践机制与制度绩效之间的关系。制度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社会认知是新农村建设的思维图像,实践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策略,制度绩效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效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蕴涵了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农民和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制度设计的认知状况直接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制度认可和实践状况,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机制状况直接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的外化绩效,四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东西部的T村、S社区、D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农民和基层干部进行调查,主要调查他们对新农村建设举措的认知,对建设目标和内容的认知,对建设实践的认知以及对国家政策与实践绩效的认知状况,并且分别对三地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认知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第四章,主要对中东西部的T村、S社区、D村三个新农村“试点村”进行实证调查,主要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献等具体调查方法,对三个“试点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状况进行详实的描述,并对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农民、政府、村民理事会等相关利益者的心态进行分析研究。
第五章,主要对新农村建设实践机制(怎么做)中存在的失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布于中东西部三个“试点村”的实证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失范问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试点村”的选择、行动主体、建设内容、资源分配、绩效考核、后期管理等方面。
第六章,由于实践机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失范,导致新农村制度设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绩效,产生了制度堕距现象(制度的应然、当然、实然状况之间的差距)。通过中东西部三地的实证调查分析得出: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堕距主要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及“试点村”的实际示范效果等方面。另外,本章还对新农村建设制度绩效产生上向和下向堕距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第七章,制度的实践机制直接决定制度文本设计的最初意图能否转化为现实。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会影响其制度绩效的发挥,两者具有重要的因果关系。韩国“新村运动”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绩效,主要得益于其符合韩国农村实际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机制。本章主要将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韩国的新农村建设(“新村运动”)的实践机制(引导农民、村庄激励、民间资源利用、政府主导、国家宏观支持)和制度绩效(产生的实际制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第八章,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际绩效,不仅取决于制度设计、制度的被认知和制度的实践机制状况,但是,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决策者和行动者的思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农村建设应该需要多重思维视角。本章主要从价值理念、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参与式实践、社会资本和社会评价等思维角度对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提出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