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1 项 “史幼波” 相关结果
Vegetarianism
作者: 史幼波著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简介:“我的朋友们,不要让罪恶的食物玷污你们的身体……只有畜牧才用肉来满足自己的胃口,甚至不是所有的畜牲都这样啊!牛,马,羊等都吃草维生。”“食肉,勇而悍;食谷,慧而巧。”“人的确是禽兽之王,他的残暴胜于所有的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而生活。我们都是坟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誓再也不吃肉了。总有一天,人们将视杀生如同杀人。……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 史幼波,男,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剑阁,现谋职于成都某媒体,当代诗人、作家。85年开始写诗,90年代与友人创办《诗研究》、《诗镜》、《诗歌档案》等诗刊,著
大学之道,圣学纲目:史幼波《大学》讲记
作者: 史幼波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5年12月
简介: 《大学之道,圣学纲目:史幼波讲记》是史幼波老师对《大学》的精细阐释,由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大学》历来被称为“大人君子”之学,其提出的三纲、七证、八目,是历代儒门圣贤内修外用的无上法宝。 现代人学修《大学》的目的和意义,首先是要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个精神的皈依处。我们精神的皈依处在哪里?就在《大学》开篇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精神,皈依到生而为人的天赋德性之中。“明德”,就是天赋于人的光明德性,这是我们学习一切圣贤学说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外示为“亲民”,以“至善”为目标,从而开出修身丶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伟业。
藏彝走廊上的西方探险者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7
简介:KK公元1145年,由叙利亚的加巴拉(Gabala)主教在致罗马教皇欧仁三世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了一位名叫约翰(Jean)的国王。这位国王同时也是一位基督教的长老,生活在东方最为偏僻和遥远的地方,并且在不信基督的东方人那里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基督教国家。这就是欧洲中世纪有名的“约翰长老的传说”。 KK这个传说激起了欧洲人狂热的希望的极大想像力。其后,在欧洲的宫廷中出现了许多神秘的文献,它们被归入到约翰长老的名下。这些文献里充满了臆想的情节和荒唐的杜撰,那种喋喋不休的炫耀和夸饰,仿佛真的是出自一位骄傲自大的基督教国王之口:“你们应毫不犹豫地坚信我是王中之王,我在财富、道德和势力方面超过了大地上的一切国王。大地上共有72位国王是我的竟争者。我的辉煌覆盖了三个印度(印度以东的领土、印度与恒河之间的地区、恒河以东的地区)。我有丰富的白银、宝石、大象、骆驼和狗。我的国度没有穷人、盗贼和土匪。” KK这是西方人在几个世纪以后对东方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最初缘起。尽管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和伟大的科学家托勒密(Ptolemy)都曾听说过在喜马拉雅山那边有一块神圣而更多>>
中国古代隐士的那些事
作者: 史幼波编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8
简介:《菊花诗酒:中国古代隐士的那些事》主要内容:隐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他们独享天地之清寂,体会孤独之大美,一任四季如轮,转相迢递;万物代谢,花落花开。庄子在《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所谓隐者无言,本就是法天则地的结果。隐者在孤独之中所体悟的天地之道,正是个体的灵性觉悟与天道仁慈的无限趋近。读一本隐者之书,恰如独享一份人生的春花秋月、闲观一片云影的南来北往。
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史幼波《周子通书》《太极图说》讲记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6年03月
简介:
《周子通书》和《太极图书》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先生的代表作。本书根据史幼波老师围绕这两篇儒学经典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
《周子通书》强调心物相通、时空相通,乃至儒释道三家的汇通。它把形而上的宇宙、天地,与形而下的社会、人生、经济、文化,甚至是法律制度、音乐艺术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儒家的一整套学修系统。在此系统之下,又纳入到每个人的心性,纳入实际的修养和行为之中。
成都的佛道信仰和民间生活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简介: 走在成都五光十色的大街上,如果是一位初来乍到的观光客,不时就会被一些古意盎然,仿佛有缕缕梵香萦绕的街名、地名所吸引——比如大慈寺路、文殊院街、红庙子街、小天竺街、转轮街,等等。如果是一位老成都,那么就会知道大慈寺路、文殊院街是众所周知的成都“名街”,前者是以唐代全国第一大寺庙,号称“震旦第一丛林”古大圣慈寺而得名;后者则是以著名的都市禅林文殊院而得名。 同样的,前面提到的红庙子街,是得名于清代康熙二十七年所建之准提庵,当时其围墙全涂成红色,老百姓顺口便称其为“红庙子”,而它标准的佛教名称准提庵,反而没几个人知道了。而位于著名的华西医大附近的小天竺街,则得名于当年的“小天竺古刹”——天竺,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是佛教的源头所在,这条以“小天竺”命名的古街,自然便透出了浓浓的禅佛味道。 另外,成都还有昭觉寺路、蓥华寺街、白云寺街、楞伽庵街、转轮街、报恩寺街、喇嘛寺街,等等。据有人统计,至今成都尚保存有118个是因寺庙得名的街道,而其中一半以上,又都是与佛教寺庙相关的。 其实,佛教文化对成都地方文化的影响,又何止区区街名!从历史上看,大到帝王的统治思想、小到百姓的生活习俗,千百年来,都受到了佛教思想不知不觉的浸染。比如唐朝的两位皇帝——唐玄宗和和唐僖宗入川,都对蜀中高僧礼敬有加。唐玄宗在成都敕建“大圣慈寺”,并亲自题名,还将高僧无相禅师邀入宫中说法;唐僖宗避乱入川后,也兴寺敬僧,并将蜀中名僧知玄赐封为“悟达国师”。而蜀中百姓历来都有在传统节日到佛寺中游乐的习俗,比如大年初一到寺庙烧高香、二月的观音会、四月的佛诞日、七月的盂兰盆会,乃至中秋、重阳、冬至等传统节日,人们也都习惯于到寺庙里去放生祈福,讨个吉祥。 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传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显化的道场;世界第一大石刻佛像乐山弥勒大佛,千年以来,一直俯视着芸芸众生。此外,不少闻名遐迩的佛教寺院,比如成都文殊院、昭觉寺、新都宝光寺、彭州隆兴寺等,都是享誉全国的著名禅林。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明清以来最著名的全国四大佛教禅林,四川便已占据其二,由此可见,蜀中历史上的佛教之兴盛,冠盖于全国。 佛教对蜀地的文化艺术也影响也极大。从蜀地出川而名扬天下的文化名人,如唐代“青莲居士”李白、宋代“东坡居士”苏轼、明代有“第一人”之誉的新都状元杨升庵,等等,他们的人品学问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薰陶;他们的作品,皆透出一股既孤标俊逸、又自在洒脱的禅意。同时,新津观音寺和武连觉苑寺的壁画、荣县大佛石刻、广元千佛崖、大足石刻、巴中石窟、安岳石刻、通江摩崖造像、夹江千佛岩、成都万佛寺造像、邛崃花置寺造像,等等,也是都以深厚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价值名扬世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明史中的宝贵遗产。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
作者: 史幼波 著
简介: 《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被后世称为“孔门心法”,在儒家道统与法统的传承中,有着其它典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要旨在于,如何时时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心性本然状态,去开启人人本具的内在光明德性,从而在内修与外用上,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圣人境界。 本书根据史幼波老师所开讲的《中庸》系列录音整理而成,语言生动活泼,文意深入浅出,并且旁证于佛道两家,提炼出中华传统心性之学的精髓,为现代人安身立命,乃至共同面对人类未来的命运,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与道路。
天造四川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
简介: 蜀地天府,在她雄浑跌宕的西部高原与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之间,蕴藏了太多飞扬的热情与激越的梦想。这片土地蕴含着多样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神圣与世俗和谐共生,形成了当今中国最丰富、最引人瞩目的人文地理类型集中区,受到了包括《中国国家地理》在内的所有人文地理类杂志的青睐。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作者游走于盆地与高原之间,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紧扣当前四川旅游的热点项目,以诗人的眼光、细腻的笔触,生动、真实、鲜活地展示原汁原味的四川。《天造四川》,一本有关四川的深度人文旅游读本。字里行间充满浪漫的人文情怀,精美图片尽显四川艳丽风姿。
中国诗典:1978-2008
作者: 徐敬亚主编;苏历铭,董辑,谷禾选编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5年12月
重庆出版社,2007
重庆出版社,2008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6年03月
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