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导读
作者: 叶枫宇,刘昆庸,黄玉銮主编
出版社:龙门书局,2008
简介: 在进入经典导读的具体环节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几个问题:什么是经典?它们都说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什么是经典?在《汉语大词典》中,“经典”一词有三个义项:
1.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
2.指宗教典籍。
3.权威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这三重语义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关联。
从历史背景看,“经典”有着高远而深广的价值意蕴与心灵内涵,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尤其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经”这个字的偏旁“糸”表示它是丝织品、棉制品。右边的“巠”这一字符,不但表音,也承担着传达意义的功能。“巠”,从形象上看是织机上正在纺织中的布匹。布是由经纬两种线交织而成的,在织布的过程中,首先要立下经线,在此基础上再纺上纬线,所谓“经正而后纬成”,才能织成整匹的布。
古人将某些书籍称为“经”,其中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隐喻:我们的人生正如织布,每个人从出生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都在编织自己的生命史,而生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先给自己的人生建立起经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生应当拥有理想和信念。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吾道”其实不是夫子个人的道,而是人生于世必定要遵循的人道。生而为人,应当有理想和信念,这是人生之道,是一条贯穿我们人生的主线,就如布匹的经线。在“一以贯之”的“道”的经线上,我们的生命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经典”这个词主要取义在“经”,凡正面建立人生的理想信念,正面阐述人生一以贯之的真理的典籍,就是“经典”。
再说明一下“典”。“典”这个字,从字形上还可以看出古文字造型时的本意。字的上半部分,形如绳子串起来的竹简。古代的书多是用绳子串起的竹木简片。下半部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两种写法。一种字形,书册下是一张几案,意味着摆在几案上阅读的书。一种是两只手捧读书册的形象。那么,什么样的书,值得我们恭恭敬敬地捧读,或者摆在几案上拜读呢?这样的书不多,只有那些真正阐发生命原则和生命立足点的书才值得我们这样去恭敬拜读。
阅读经典就是为了让我们建立生活的理想和信念,找回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对古人而言,什么是“经典”很明确,可以称为“经典”的书少之又少。以中国本土文化而论,在历史上,儒道释三家和谐共处,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一传统,两千年来,塑造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语言。生在今天的我们重新认识“经典”,意义应较专制统治需要所规定的“儒家经典”广泛,应包括儒释道三家,及其他所有正信宗教、思想学派的根本经典。儒道释三家都有其根本的经典。释家,也就是佛教的经典,非常博大丰富。如果身为中国人,却对佛教经典毫无知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对中国文化达成全面的了解,而这也会影响我们了解人性、观察世界的眼光,使我们缺乏有深度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不过限于《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导读》的体例,我们重点讨论先秦时期在中国本土形成的儒道二家的经典。
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以来,中国本土的思想,基本上是以儒道二家为主流。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儒道二家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人思考探求宇宙人生真理的最高成就。儒家浓烈的人文情怀使中国人关注现实人间社会的改造,道家超越的自然精神则让中国人目光从凝固的现实转向虚灵无际的宇宙而获得心灵自由。中国人所熟知的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庄”,分别代表了这两大思想流派的根本经典。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相传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儒家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四书”中。“四书”中又以《论语》、《孟子》为根本。所以宋儒程颐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道家的《老子》(后人又称《道德经》)和《庄子》(后人又称《南华真经》),也在我们所学习的经典之列。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生卒年月不详,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熟礼制,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礼。老子的思想,今见于《老子》一书中。《老子》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分上下两篇,后人分称为“道经”“德经”,合称为《道德经》。《老子》一书,文词典雅质朴,以诗的语言传达玄妙高远的人生哲理,文约而义奥,后代对《老子》的研究和注释,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而其根本都是源自老子对自然,即宇宙之道的思考,通过对宇宙之道的领悟,而反思人类的生存意义。对庄子及《庄子》书,我们在导读正文中有更详尽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