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lth and the others:market exchange and ethnic relation in a town of south China
作者: 吕俊彪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简介: 清末民初,广西南宁市以西四十公里的扬美古镇是当地有名的繁华商
埠,为左江中下游地区农副产品和工业制品的主要集散地。1922年农历四
月初九,这座主要由平话人(汉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城镇,遭到了来自周
边地区“七十二条村”的壮族人的洗劫,自此衰落。
本书的研究,基于著者对于扬美古镇及其周边壮族村寨社会生活为期
一年多的田野调查。通过比照各类文本的记载以及当地人的口述资料,本
书对发生在1922年的“四月初九”事件进行了描述。著者以人类学的视角
,考察了扬美古镇的市场体系及商品交换,并对扬美人及其周边村寨壮族
人的生计方式、族群认同、财富观念以及社会整合模式等进行了比较,试
图通过对导致“四月初九”事件发生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分析,探讨中国乡
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问题。
著者认为,尽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由于地方政权的更迭而引发的社
会冲突事件,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四月初九”事件的发生,却主要源于
扬美人与当地壮族人财富观念的差异。在扬美古镇从军事据点到商埠再到
村落的历史进程中,想象的祖籍、历史记忆、自然资源状况以及当地人特
殊的谋生方式,促成了扬美社会内部多重向度的族群认同以及社会结构上
的某种异质性,从而奠定了扬美古镇商品交换的社会基础,并由此构建了
扬美人“独善其身”的财富观念。与此同时,大致相同的经济生活和历史
遭遇、紧密的亲属关系网络以及分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社会结构,催生了扬
美周边村寨壮族人“有福同享”的财富观念,使其难以接纳以谋取现实的
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商品交换。“独善其身”的财富观念使得扬美人更
为注重商品交换的物质利益,而这种价值取向与喜欢“有福同享”的壮族
人格格不入。从某种意义上讲,“四月初九”事件的发生,正是这两种不
同财富观念冲突的结果。
本书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商品交换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物的交
换,而是一种总体性的社会经济交往方式。这种社会交往,固然有着物质
利益的现实需求,但同时也嵌合着诸多非经济因素。这些非经济因素的存
在,导致了交易者对于商品交换的不同期待。而在客观文化特征逐渐趋同
、族群认同面临表述危机之时,不同的生计取向和财富观念,甚至会成为
区隔族群、建构自我与他者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