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IT产业掌握下一个黄金十年
作者: 吴军著
出版社:博硕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2
简介:
『要預測未來是很難的,但是看看過去和現在,我們也許能悟出一些道理。』
這不是一本科技產業發展歷史集,
而是在這個數位時代,
一本IT人非讀不可,
而非IT人也應該拜讀的作品
本書榮獲-
藍獅子2011十大最佳商業圖書
Google黑板報網友熱烈推薦
各界菁英聯名推薦-
台灣微軟開發工具暨平台推廣處應用開發技術副理上官林傑、王有禮教授、
程式設計俱樂部站長王鴻翔、創新工場 李開復、
知名作家 吳若權、iThome電腦報周刊總編輯 吳其勳 (按姓名筆劃排列)
“我想,對所有身處並熱愛高科技行業人員與所有渴望創新、欣賞創新的中國創業者來說,《浪潮之巔》都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作品,足以做到「開卷有益」!”
-李開復先生/創新工場總裁
“當人性過度仰賴科技的時候,如何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中學習自我覺察,掌握趨勢的脈動,找到自己的定位,更是一項重要的功課。《浪潮之巔》除了IT從業人員深度的省思之外;對於商管人士來說,也是了解IT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人生和產業,都如潮起潮落,聰明的人總知道如何在浪潮之巔,擁有寬闊的視野,做出明智的抉擇。”
-吳若權/知名作家
一間企業的發展與崛起,絕非只是空有領導強人即可達成,任何的決策、同期的商業環境,在在都影響了興衰。《浪潮之巔》不只是一本歷史書,除了科技指標企業的發展,對於華爾街如何左右科技公司,以及金融風暴對科技產業的衝擊,也多有著墨,此外書中也著力描述很多尚在普及或將要發生,如微網誌與雲端運算,以及對下一代網路科技產業浪潮的判斷和預測。因為在極度商業化的今天,科技的進步和商機是分不開的。
誠如作者所言:「人的商業知識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斷地、有心地學習。經過多年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我認定這樣一個規律,就是:科技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每一個人都應該看清楚浪潮,趕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推薦序一』
最早看到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是在Google黑板報上。2007年,任Google資深研究員的吳軍,應邀為Google黑板報撰寫文章,介紹他對網路和IT業界興衰變化的觀察和思考。由於文章篇幅較長,被單列為「浪潮之巔」專欄分次刊出。設立該專欄的直接收穫就是,Google黑板報隨後人氣大增,增加了大批的追隨者。身為《浪潮之巔》的最早一批讀者,我當時就感覺,這個系列完全應該編纂成書,如今,這個感覺變成了現實。
對於吳軍,我比較熟悉,因為在語音辨識領域,我們都有著共同的研究興趣,並曾作為同事有過很多交流。吳軍在清華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電腦博士學位,致力於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研究。我在2005年加入Google時,吳軍已經在那裡工作多年。他在Google期間參與主持了許多研發專案,並在國內外發表過數十篇論文、獲得和申請了近十項美國和國際專利。
我認識很多頂尖的工程師,但具備強大敘事能力的優秀工程師,我認識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而吳軍是其中之一。從AT&T、微軟、Google、思科等引領整個時代浪潮的公司歷史敘述,到矽谷之所以成為科技中心所依靠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再到科技公司發展壯大過程中創業投資、銀行、產業規律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新時代背景下金融危機和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為科技產業帶來的衝擊和革命……雖然每個人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透過這本書中看似波瀾不驚的行文,你會讀出一個從事網路行業十多年的「老行家」個人獨到的見解,以及一個身處「浪潮」中的「弄潮者」的切身體會。
《浪潮之巔》更不僅是一部提供「快樂閱讀」的大公司商業史,它融匯了作者多年來的所見所聞,更包含了大量的獨立思考與獨特見解。這份心血,不僅是他個人的天賦使然,也是他始終在研究領域孜孜不倦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吳軍的文章,沒有將目光局限在太平洋彼岸,內容上也不僅是停留在對若干龍頭企業的探查。作者試圖從整個產業鏈上向讀者揭示科技公司的運作規律,並透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與觀察,客觀分析中國本土企業在這次科技浪潮中的地位與影響。實際上,作者吳軍本人也已離開了Google,目前正在一家中國著名網路公司擔任其核心業務的領軍人物。
作為「兼才」,《浪潮之巔》恰恰因此具備了兩方面的優勢。首先,作為一位曾每天與程式、演算法、科學研究打交道的Google最優秀的研究員,勢必能更客觀地描述那些科技公司的興衰得失,不會人云亦云,更不至於離題萬里;第二,作為一位擁有寫作天賦的工程師,吳軍能夠確保文章的有趣與可讀,不會容忍自己的作品成為一本呆板的教科書式讀物。
《浪潮之巔》不是一本歷史書,因為書中著力描述的,很多尚在普及或將要發生,比如微博與雲端運算,又比如對下一代網路科技產業浪潮的判斷和預測。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科技、對創新、對網路都充滿「虔誠」信仰,並為之熱情四射。
我想,對所有身處並熱愛高科技行業人員與所有渴望創新、欣賞創新的中國創業者來說,《浪潮之巔》都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作品,足以做到「開卷有益」!
李開復
2011年4月於北京創新工廠
『推薦序二』
從科技產業的觀點來看《浪潮之巔》這本書,它的確詳實地摘要出近百年來,幾家科技龍頭老大的興衰,與產業的演變。包括這些在「時勢造英雄;英雄創時勢」的風潮下竄起的大公司,因為本身獨特的核心價值,所帶來的拓展契機、乃至發展瓶頸,以及當權者的管理判斷。
但讀者千萬別忽略潛藏在字裡行間,科技趨勢發展背後,更多人性的深層與幽微。尤其是創投與華爾街對IT業的影響,更是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 有人說:「科技始終基於人性!」;或許《浪潮之巔》無意間揭露出:「科技也會扭曲人性!」。尤其是當人性過度仰賴科技的時候,如何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中學習自我覺察,掌握趨勢的脈動,找到自己的定位,更是一項重要的功課。
《浪潮之巔》除了IT從業人員深度的省思之外;對於商管人士來說,也是了解IT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人生和產業,都如潮起潮落,聰明的人總知道如何在浪潮之巔,擁有寬闊的視野,做出明智的抉擇。
吳若權
知名行銷企劃顧問
暨業餘作家
2012年3月
『前言-有幸見證歷史』
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十幾年到幾十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
從一百多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蘋果(Apple)公司、英特爾(Intel)公司、微軟(Microsoft)公司、思科(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和Google公司,也許還有接下來的Facebook公司,都先後被幸運地推到了浪尖。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中間有些已經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們都極度輝煌過。它們都曾經是全球性的帝國,統治著自己所在的產業。
這些公司裡面大大小小的人在外人看來都是時代的幸運兒。因為,雖然對於一個公司來講,趕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證它長盛不衰;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講,一生趕上這樣一次浪潮就足夠了。對於一個弄潮的年輕人來講,最幸運的莫過於趕上一波大潮。
加拿大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Gradwell)在《異數》(Outliers)一書中介紹了這樣一個事實:在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 75人中,有1/5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國,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鋼鐵大王卡內基和石油大王洛克斐勒。這一不符合統計規律的現象的背後有著其必然性,他們都在自己年富力強(30~40歲)時,趕上了美國內戰後的工業革命浪潮。這是人類歷史上產生實業鉅子的高峰年代。而第二個高峰年代就是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20年間,出現了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昇陽公司的創始人安迪.貝托爾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和比爾.喬伊(Bill Joy)、戴爾公司的創始人麥克.戴爾(Michael Dell)、Google的創始人賴瑞.佩奇(Larry Page)和瑟吉.布林(Sergey Brin)等,因為他們在自己年富力強時幸運地趕上了資訊革命的大潮。而這恰恰發生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幸親歷了資訊革命的歷史。
要預測未來是很難的,但是看看過去和現在,我們也許能悟出一些道理。我希望將我這些年來看到的和聽到的人和事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幫助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對當今世界科技產業的發展有系統的瞭解。我會談一談我對每次浪潮的看法,對上述每個公司的看法,以及對其中關鍵人物的認識。在極度商業化的今天,科技的進步和商機是分不開的。因此,我也要提到間接影響到科技浪潮的創業投資公司,諸如KPCB和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以及百年來為科技捧場的投資銀行,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等等。
本書最初應崔瑾女士的約稿,以部落格的形式在Google黑板報上連載。Just-Pub出版團隊負責人周筠女士讀後一直在熱情地向讀者推薦,並且後來和我約稿出版實體書。這前前後後有三四年的期間,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簡稱IT)產業的世界格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這次在出版實體書時,我不僅補齊了全部的章節,也對原有章節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書中適當地保留了一些章節的原貌,以幫助讀者瞭解我的思考過程。
本書的結構有些獨特,經常是介紹完一些公司後,中間穿插著一些其他的話題。一些媒體的朋友問我為什麼這樣組織全書?原因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一些公司決策的原因和它們的商業模式,必須提前介紹和它們相關的IT產業的一些規律。
比如,在介紹英特爾公司和微軟公司時,就一定會談及半導體行業的摩爾定律和個人電腦時代的WinTel體系,以及由此產生的微電腦時代IT產業的生態鏈。我們在後面分析其他公司時,又會多次提到這個生態鏈,因此必須在英特爾/微軟之後,其他章節之前,對IT的一些規律先做介紹。而對於影響科技公司業務和發展的幕後推動力,包括投資銀行和創業投資公司,也必須在談及一些公司的決策前,先對其做一番介紹。因此,這本書在章節上做了一些特殊的安排。但是,全書基本還是按照時間順序展開,也就是從AT&T和IBM這兩個百年老店講起,到微電腦時代,再到網路時代,以及現在的雲端運算和Web 2.0時代。
在我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和鼓勵,包括李開復博士、崔瑾女士、周筠女士、Google和騰訊的數百名年輕人,以及成千上萬名的部落格讀者。Google北京的工程師吳根清、宿華和單久龍先生幫助我校對了部分章節,在此我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需要感謝的是我的妻子張彥女士和我的母親朱秀珍女士,她們不僅是我部落格的第一讀者,而且在我寫作中給予我不斷的鼓勵和幫助。
吳軍
2011年5月於深圳騰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