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交流与新中国外交
作者: 周丽娟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简介: 《对外文化交流与新中国外交》内容简介:笔者在中国戏曲学院工作,在和一些前辈艺术家、教师和学生们聊天时,常会听到他们说起在国外演出时轰动的场景,源于自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并以新中国外交作为研究方向,因此意识到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在增进国外观众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和理解方面一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沟通双方之间的感情、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有帮助的,因而有意识地去查找了一些资料。果然,在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戏曲艺术格外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1991年,中国共派出各种纯戏曲艺术团体179起,占同期整个出访艺术团的19.6%,另外在一些综合艺术团体中,也有不少戏曲节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戏曲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更加活跃。但在查找过去报刊中有关中国戏曲在国外演出的盛况时,常常只能看到比较简单的介绍,有的只写谢幕多少次或者鼓掌达多少分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发现,中国杂技、歌舞、电影等艺术同样深受外国观众喜爱。笔者感到自己有责任去收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抢救前辈艺术家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时的感受和国外的反响等一些鲜活的史料。
从2006年起我承担了《对外文化交流与新中国外交》的科研课题,该课题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和中国戏曲学院的支持和帮助。完成这个课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整理出一些对当时的背景、语境和场景及个人感受所描述的材料,以弥补文献资料的缺失,再现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些历史片段,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与新中国外交的关系。为了收集整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先后拜访了有关的戏曲艺术理论家、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如王文娟、马少波、张春华、江新蓉、张玮先生等。杂技艺术由于没有语言障碍,又惊险刺激,老幼咸宜,是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艺术形式,我拜访了著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金业勤和夏菊花先生。我拜访的很多艺术家均年事已高。拜访王文娟老师时,王老师已81岁,且正值其爱人孙道l临老师病重住院,王老师抽出宝贵的时间和我谈了两个多小时,过后又给我邮来了资料和照片。马少波老先生已91岁高龄,马老和我谈了三个多小时。因为当时有两份重要文件没有找到,他又给我打电话约我再去谈,第二次去他不但让我看到了那两份资料,而且又补充介绍了一些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介绍了周恩来总理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为了增加我的感性认识,马老还拿出了当年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穿的西装,告诉我周总理强调在穿戴上也要展示出新中国的面貌,晚年时马老不愿意别人为他录像,但在讲到周总理的那一段,应我的请求,破例让我录像了。马老因白内障看不清东西,可我第二次去时,他却把五六《对外文化交流与新中国外交》中我需要看的地方都夹上了纸条(我了解到他是让家里人读给他听并帮他做的),他让我读,订正了书中有错误的地方。马老还特别谈到当年许多人认为京剧文戏因为有语言障碍不适宜出国演出,他说:周总理说不要低估了外国观众和专家的欣赏水平。他还谈到了1955年在北欧演出时,周总理叮嘱他告诉艺术团成员在瑞典街上不要走得太快也不要走得太慢,走得太快会让人当做小偷或者日本人(其时日本人在瑞典人心目中形象不好),走得太慢会妨碍别人走路。84岁高龄的张春华老师和我谈了半天的时间,后来他又约我去谈了半天。江新蓉老师除了给我介绍自己参加世界青年艺术节的情况外,还把获奖的金质奖章拿出来给我看,让我拍照。金业勤老师讲了当年在国外演出期间发生的许多动人的故事,金老师约我第二次去时又给了我一些文字资料。正值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夏菊花老师在休息时间和我谈了两个多小时。另外我还拜访了当今对外文化交流中成就突出、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邰丽华,邰团长介绍他们的节目追求纯净性,走向人性、和谐和美好,是残疾孩子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再现,在国外演出结束时,经常出现观众排着队和艺术团的每个孩子握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