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dao Ando:the research of Tadao Ando’s architectural esthetics
作者: 姚健著
出版社:御书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
简介: 建築,從旅行開始。。。
有別於其他理論型的書籍,作者以「建築,從旅行開始。。。」的親歷實境現場的研讀理念,以近距離地觀察參透建築大師的美學思維。
這是一本建築遊記,作者以豐厚的專業,在旅日期間考察了安藤忠雄的作品,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了走進的21個建築現場的體驗和感悟,在解讀建築形態的背後努力找尋作品產生的背景和意義,為大家更深入的瞭解安藤忠雄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書適用於建築設計,環境藝術設計以及其他設計藝術學專業的院校師生以及從業人員。內附作者親赴日本拍攝的數百張安藤忠雄建築之珍貴照片。
青春殘酷物語──北野町的歷程
剛來神戶不久的時候我曾經去過北野町,那次的身分完全是一個初來乍到的觀光客。因為神戶是日本十九世紀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當年和日本締結條約的西歐諸國的外國人在現在的神戶市市政府西側一帶修建居留地,因人數的不斷增多而產生住宅不足的問題,在北野町地區集中修建了大量帶有西洋特色的住宅,形成被日本人稱之為「異人館」的獨特區域。1979年日本政府指定這一帶為「傳統建築群保存地區」,包含29棟歐式建築和7棟日式建築,其中兩棟歐式住宅被指定為重要文物。這些老房子現在都已改造並開放為博物館或者咖啡館,整個街區成為神戶充滿異國風情的著名旅遊觀光地,每年吸引著大量來自日本其他各地的人們。
根據我手裡的這本《大阪神戶建築地圖》,就在離異人館不遠的地方,坐落著一些安藤忠雄的作品。因為他出生於大阪,所以從一開始執業便以大阪、神戶為中心的關西地區做為從事建築創作的根據地,而北野町是他早期進行建築實踐最集中的地區。
早上先到新神戶(北野町附近的一個地名),找到好朋友留學生一強。因為他比我早來神戶一年,對這裡的地形比較熟悉,而且對建築也很有興趣,所以便約好一起去。我們先到異人館轉了一圈,諸如英國館、丹麥館等等,當年的私人住宅經過改造,在保留其原有建築風格的基礎上改造為商業和展示空間,給人一種時空交錯的戲劇效果,整個街區也成為一條時尚的都市景觀帶,為我們對於遺產建築如何進行活性化改造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範本。
轉過一條街,便到了安藤作品比較集中的街區。出乎意料的是作品數量比我預先估計的還要多。從上個世紀的七○年代、八○年代、九○年代直到近期,可以說每個時期的作品都在這裡留下了烙印,完整地記錄著安藤忠雄成長的軌跡;儘管大多數作品並不是能在媒體上經常看到的安藤代表作,但恰好印證著安藤求索的歷程。
二十世紀七○年代中期,安藤忠雄剛出道時因其非科班的背景和其他兩位一起被稱之為「關西三奇人」,而在他的「住吉的長屋」問世以前,因其與眾不同的住宅作品也被冠以「遲到的都市住宅一派」的綽號。從七○年代後期開始,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建築的需求量也激增,游離在主流建築師隊伍之外的安藤由都市游擊隊逐漸加入到正規軍的行列,開始大量的社會實踐。從北野町的建築作品裡,我看到的很多是在那段剛開始的日子裡,尚未確定自己風格以前的、還屬於摸索階段的作品,呈現出靈巧多變,形式豐富,花樣不斷翻新的局面;這與其成熟時期的作品相比,前後簡直判若兩人。
在北野町裡,有兩座外觀為紅磚的而且是坡屋頂的安藤建築,即ROSE GARDEN(1977年)和RINS GALLERY(1981年),令人稍感意外,當然都是其早期的作品。其內部的混凝土牆面比起現在漂亮的安藤式混凝土來說也顯得粗糙,這或許是安藤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採用磚混結構的無奈之舉,也可能由此激發他做出精美的混凝土的決心。而在KITANO ALLEY(1977年)中,安藤採用的是紅色地磚與牆面刷了白色塗料的混凝土,呈現出溫和的一面。在WALL STEP(1986年)的外牆,安藤採用的是模數一致,構造精緻的鍍鋅鐵皮,與灰色的H鋼一起構成了冷峻而鋒利的表情。而在這些店舖外觀上不難看出安藤的商業建築很早就呈現出美術館化的文化建築特徵。
從這些早期作品來看,無論從多種材料的搭配,還是建築形態的組合,以及內部空間的穿插和戲劇性的遞進效果,都流露出年輕時的安藤對於設計中的各種奇技淫巧的興趣。當然內部的庭院是貫穿始終的一個元素。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安藤逐漸放棄了對於建築中可以看得見的所謂設計語言的濫情,以禁欲的態度轉向對建築原型的形而上的追求,並由此踏上了屬於他個人的一條不歸路。作品中也越來越呈現出極少主義的傾向。
WALL AVENUE可能是北野町中最新的安藤作品,是一個集畫廊、專賣店、餐廳等於一身的商業綜合體,而且一層是一個可以舉行小型婚禮的地方。在臨街的建築立面展現的是一個只有一個開間的四層玻璃立面,看上去非常純粹而乾淨,其實這只是一個開端而已。那一片優雅的弧形長牆隱藏了臨街立面後的其他建築單元組合,並在外部劃出一片空地做為停車場。一個Y字形的鋼結構支架俏皮地樹立在前面,當然它僅僅是一個標誌性結構而已,並無任何實際的支撐作用。這似乎也有悖於安藤的極少原則,但是在這裡確實並無突兀的感覺。而這個Y字形結構似乎也成為了近年來安藤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個代表性符號。比如近期建成的美國沃夫茲堡當代美術館(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 Worth)。
從那片弧牆和玻璃立面之間的窄縫走進去,便發現後面是一個圍合得不規則的中庭,這是安藤永遠的精神依託。因為有了這個院子,東面的商店以及後面的畫廊可以有自然採光,而中午的畫廊更是有陽光從入口那個縫隙中直接穿透而入,為封閉的畫廊帶來自然的光照。畫廊的女主人擔心我們要拍牆面上的畫作,當我們說明來意,她也頗有些自豪的說:「安藤先生的建築,當然是非常好的。」
從異人館到這邊的安藤建築作品街,一個街區,兩條馬路,一邊是矯情,一邊是冷峻,共同構成一個城市的豐富畫面。正是因為安藤的成長,完善了這個城市的性格結構,讓它能不失偏頗地健全發育著,也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有了更多的體驗和感悟。
< TOP>